內(nèi)八段錦內(nèi)八段錦
「文 八段錦」的一些單式,在宋代以前就已陸續(xù)出現(xiàn),但成套功法似乎比「武八段錦」較晚問世,「八段錦坐功圖」最早見於南宋河濱丈人《攝生要義》的《導(dǎo)引篇》, 到了清代,乾隆時徐文弼的《壽世傳真》將它易名「十二段錦」並稍作改編,咸豐八年,潘霨將「十二段錦」入《衛(wèi)生要術(shù)》,光緒七年,王祖源把《衛(wèi)生要術(shù)》重 新摹刻,改名為《內(nèi)功圖說》,由於附圖完整、口訣詳盡,其中的「十二段錦」也因此廣為流傳,從此以後,「十二段錦」就成為「坐功八段錦」的代名詞。
內(nèi)八段錦,對於已病、體弱或腿部不便的人來說,則是最佳的選擇。此套功夫從握固凝神開始,用呼吸、觀想、搖擺、舒展等方法來鍛鍊臟腑,方法柔和簡易、練後周身和暖,心靈空鬆,百脈調(diào)暢,一般人若覺身體倦怠,或於睡醒後、打坐後要緩緩行開血脈,這套功夫則非常適宜。
修習(xí)「內(nèi)八段錦」的要點(diǎn): 二、全身肌肉放鬆、身軀的前俯後仰、要以尾閭為定點(diǎn)。 三、把練功與日常生活緊密結(jié)合、經(jīng)常鍛鍊、行功時間的長短及次數(shù)、應(yīng) 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進(jìn)度而定、不必強(qiáng)求,但以天天都練為主。
內(nèi)八段錦口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谍X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內(nèi)八段錦的練習(xí)功法: 1.凝神靜坐:採用盤腿坐式,正頭豎頸,兩目平視,松肩虛腋,腰脊正直,兩手輕握,置於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靜坐3-5分鐘。 2.手抱崑崙:牙齒輕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時即咽下,謂之"吞津"。隨後將兩手交叉,自身體前方緩緩上起,經(jīng)頭頂上方將兩手掌心緊貼在枕骨處,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時枕骨後用力,使後頭部肌肉產(chǎn)生一張一弛的運(yùn)動。如此行十?dāng)?shù)次呼吸。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兩手掩位雙耳,兩手的食指相對,貼于兩側(cè)的玉枕穴上,隨即將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後將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彈力緩緩地叩擊玉枕穴,使兩耳有咚咚之聲。如此指敲玉枕穴十?dāng)?shù)次。 4.微擺天柱:頭部略低,使頭部肌肉保持相對緊張,以左右"頭角"的頸,將頭向左右頻頻轉(zhuǎn)動。如此一左一右地緩緩擺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門:作自然深呼吸數(shù)次後,閉息片刻,隨後將兩手搓熱,以雙手掌推摩兩側(cè)腎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轆轤:接上式,兩手自腰部順勢移向前方,兩腳平伸,手指分開,稍作屈曲,雙手自脅部向上劃弧如車輪形,象搖轆轤那樣自後向前做數(shù)次運(yùn)動,隨後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後作數(shù)次環(huán)形運(yùn)動。 7.托按攀足:接上式,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雙手作上托勁;稍停片刻,翻轉(zhuǎn)掌心朝前,雙手作向前按推勁。稍作停頓,即鬆開交叉的雙手,順熱作彎腰攀足的動作,用雙手攀兩足的涌泉穴,兩膝關(guān)節(jié)不要彎曲。如此鍛鍊數(shù)次。 8.任督運(yùn)轉(zhuǎn):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導(dǎo)內(nèi)氣自中丹田沿任脈下行至?xí)幯ń佣矫}沿脊柱上行,至督脈終結(jié)處再循任脈下行。
十二段錦 「閉目冥心」、「手抱崑崙」、「擊鳴天鼓」、「擺撼天柱」、「赤龍攪津」、「背摩精門」、「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舒足虛托」、「低頭攀足」、「候漱吞津」、「發(fā)火燒身」 十二段錦總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扣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以上係通身合總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亂。 十二段錦第一式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盤腿而坐,緊閉兩目,冥亡心中雜念。凡坐要豎起脊樑,腰不可軟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閉關(guān)卻邪也。靜思者,靜息思慮而存神也。 十二段錦第二式 扣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上下牙齒,相叩作響,宜三十六聲,叩齒以集身內(nèi)之神,使不散也。崑崙即頭,以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後頸,即用兩手掌緊掩耳門,暗記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聲。 十二段錦第三式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記算鼻息出入各九次畢,即放所叉之手,移兩手掌擦耳。以第二指疊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彈腦後,要如擊鼓之聲,左右各二十四度。兩手同彈,共四十八聲。仍放手握固。 十二段錦第四式 微擺撼天柱 天柱即後頸,低頭扭頸向左右側(cè)視,肩亦隨之左右招擺,各二十四次。 十二段錦第五式 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以舌頂上顎,又?jǐn)嚌M口內(nèi)上下兩旁,使水津自生,鼓漱於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聲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臍下丹田。龍即津,虎即氣,津下去,氣自隨之。 十二段錦第六式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以鼻吸氣,閉之,用兩掌相搓擦極熱,急分兩手磨後腰上兩邊,一面徐徐放氣從鼻出。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以兩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錦第七式 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閉口鼻之氣,以心暗想,運(yùn)心頭之火,下燒丹田,覺似有熱,仍放氣從鼻出。臍輪即臍丹田。 十二段錦第八式 左右轆轤轉(zhuǎn) 曲彎兩手,先以左手連肩,圓轉(zhuǎn)三十六次,如絞車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單轉(zhuǎn)轆轤法。 十二段錦第九式 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放所盤兩腳,平伸向前,兩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於頭頂,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聳。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頭頂,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錦第十式 低頭攀足頻 以兩手向所伸兩腳底作力扳之,頭低如禮拜狀,十二次,仍收足盤坐,收手握固。 十二段錦第十一式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嚥下汩汩響,百脈自調(diào)勻 十二段錦第十二式 河車搬運(yùn)畢,想發(fā)火燒身,舊名八段錦,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病化為塵
十八段錦 「內(nèi) 八段錦」原是道家於宋代時,由八式動作組合成的健身運(yùn)動方法,明代時稱為「八段導(dǎo)引法」本就與一般所稱的「八段錦」有著很大的不同,卻被混稱為「八段錦導(dǎo) 引法」。後由於這套功法都是坐姿進(jìn)行,為與一般所稱的「八段錦」有所區(qū)別,就改稱「坐式八段錦」或「內(nèi)八段錦」。清咸豐年間增編為十二式動作,稱「十二段錦」;清末再由無極丹宗十九代宗師整編成十八式動作,稱「十八段錦」。 勤行此功,可使人有患即袪,或預(yù)於無患之先。大抵世人,經(jīng)營事業(yè)者,既不暇行,倚恃壯盛者,又不肯行;直至體氣衰憊,終不及行,為可惜也 預(yù)備式:「靜坐凝神」 先必冥心,息思慮,絕情慾,以固守神氣。
第一式:「手抱崑崙」 兩手相叉,抱項後,面仰視,使手與項爭力 (去肩痛、目昏)。
第二式:「擊探天鼓」 兩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 腦後兩骨作響聲,謂之鳴天鼓(袪風(fēng)池邪)。
第三式:「對修常居」 以雙手食指及中指在兩方太陽穴摩擦
第四式:「拭摩神庭」 兩手相摩使熱,向面上高低處拭摩九次,順手 向上摩髮(能令皺斑不生,顏色光潤)。
第五式:「摩手熨目」 用食指突鳳眼,重按兩眉旁小穴二十七。又摩 畫兩目眶顴,從兩眉間始旋轉(zhuǎn)三十六。閉目, 用兩掌擦熱,揩目十八;仍閉,暗輪轉(zhuǎn)眼珠, 左右九次,緊閉少時,忽大睜開(使明目有 神)。
第六式:「營治城郭」 兩手以食指按小耳、併中指夾耳前後上下摩擦之 (使人聽徹)。
第七式:「搓摩山緣」 以兩食指在鼻子兩邊上下摩擦三十六(能潤 肺)。 第八式:「俯按人中」 屈指鳳眼狀下摩人中。 第九式:「叩齒咽津」舌抵上顎,叩齒三十六(集心神、固齒),津 滿鼓漱三十六,分三口咽下,要汩汩有聲在喉 (漱咽,灌溉五臟)。 第十式:「微擺天柱」 兩手扭項,左右反顧,轉(zhuǎn)肋二十四,拍肩三十 六(除脾胃積邪)。
第十一式:「溫摩生門」搓手溫?zé)崛δΦぬ铮笥腋?/span>三十六 第十二式:「搓摩精門」舌抵上顎,目視頂門,提縮谷道。兩手摩擦 兩腎腧穴三十六(能生精固陽,除腰痛)。 第十三式:「滾摩命門」兩手相捉為拳,反手滾動命門上三十六。
第十四式:「左右轆轤」兩手握固,曲肘向後,左右頓掣十八,頭隨 手向左右扭(除心胸風(fēng)邪)
第十五式:「運(yùn)動水土」以兩手搓摩大腿根部三十六。用一手兜裹外 腎兩子,一手擦下丹田,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dāng)?shù),其陽不走。
第十六式:「拭足三里」以雙手摩擦左右兩大腿及小腿外三十六。
第十七式:「舒足叉托」 兩手相叉,虛空托天,按頂二十四次(除胸 膈邪)。
第十八式:「揉按湧泉」盤坐,以一手捉腳指,以一手揉按湧泉穴, 至熱止。以右手摩擦左腳心,以左手摩擦右 腳心各三十六(除濕熱,健步)。 收功式;回坐正,緩緩提氣升掌至巨闕,翻掌舒放於榻,不可急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