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dú)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出典] 秦觀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注釋: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魚傳尺素:《古詩》中有“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幸自:本自,本來是。 為誰:為什么。
3、譯文1: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 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dú)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 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 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 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2: 夜霧如厚重的帷簾把樓臺掩蔽, 譯文3: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臺,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dú)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譯文4: 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北望桃源樂土,也失去了蹤影。我正被幽閉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內(nèi),漠漠春寒,惹人愁悶。斜陽下,杜鵑聲聲,凄歷辛酸,令人倍增傷感。 譯文5: 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消失不見,我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獨(dú)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在夕陽下響起。受到了遠(yuǎn)方的問候,接到了朋友的問候,但越是受到來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應(yīng)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6: 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dú)的館舍正緊緊關(guān)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
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shù)。郴江幸運(yùn)而又悠然自得地環(huán)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yàn)t湘去。
4、秦觀生平見 春去也,飛紅萬點(diǎn)愁如海。和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5、該詞是他在郴州時(shí)寫的。郴州,就是今天湖南的郴縣。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新黨上臺,秦觀因坐元祐黨籍,被貶離汴京,由國史院編修官,改為館閣校勘,出任杭州通判,半道上又貶去處州監(jiān)酒稅。紹圣三年(1096)再被免去官職,遷徙到郴州,次年二月編管橫州。所謂“編管”,就是由地方官看管起來。在去橫州之前,他寫下這首《踏莎行》詞。詞的題目作“郴州旅舍”,是表明寄寓他鄉(xiāng)、流放不得歸家的意思。詞中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恨,王國維評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因此可以說,凄厲是這首詞的藝術(shù)特色。 詞一發(fā)端,即為全篇奠定了凄厲的基調(diào)。當(dāng)然這種凄厲不是聲嘶力竭的呼喊,而是于從容整煉之中蘊(yùn)藏著激越的情緒。詞有單起之調(diào),貴突?;\罩;有對起之調(diào),貴從容整煉。此詞起首二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即為對起之調(diào),語調(diào)從容,對仗工整,而—腔深怨,已寄寓字里行間。這是寫他所在之地四望都是在朦朧的霧氣和月色之中,由于霧氣的遮掩,樓臺消失了;由于月色昏黃,渡口看不清了。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朧月色中隱沒,整個(gè)世界就這樣凄凄迷迷的一片,這自然是借霧氣與月色寫心情的黯淡,但也由四望的搜索中表現(xiàn)若有所求,企圖擺脫這使人憂傷的困境。詞人的心頭怎不蒙上一層陰影!清人黃了翁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蓼園詞選》)正是從政治上著眼,點(diǎn)出詞人謫居郴州時(shí)心情之黯淡。
第三句“桃源望斷無尋處”,是對首二句詞意的補(bǔ)足。少游此時(shí)是以遷客心情,通過北望桃源,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桃源縣,地當(dāng)郴州之北,后世常常把它當(dāng)作避世仙境。這句是說他想去那遠(yuǎn)離人世的仙境,而不可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記載的世外花源在郴州不遠(yuǎn)的武陵。陶淵明已經(jīng)說自從漁人去過之后,那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遂無問津者”。秦觀在這里從上句的“月迷津渡”連接下來,很自然地帶出“桃源望斷無尋處”一句。然而彌望迷茫,苦難不可脫,仙境不可期,現(xiàn)實(shí)煩惱又無從回避,詞人真是大失望,太傷心了,可依舊呆在郴州的旅舍里,分外覺得冷清,于是迸出兩個(gè)警句: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b>聲情湊厲,感人肺腑。身處“孤館”,還要加上春天的寒意,那就由凄冷變?yōu)楸瘺隽??!翱煽肮吗^閉春寒”,是說怎么忍受得了“孤館”還籠罩在“春寒”之中呢?“孤館閉春寒”不是孤館中凝聚著不散的冷落寂寞的氣氛的意思?!肮吗^閉春寒”是“孤館閉于春寒”,與開頭二句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相照應(yīng)?!肮吗^”已經(jīng)使人不堪,還要加上“春寒”;“春寒”已經(jīng)使人不堪,還要加上杜鵑的聲音、斜陽的景象,就越發(fā)使人不堪了?!按汉笔巧碇校岸霹N”是耳之所聞,“斜陽”是目之所見,然后以一“暮”字點(diǎn)明春暮、日暮,杜鵑一叫,今春就完了;斜陽一落,今天就完了,有寫不盡歸家的痛苦,一層深似一層。王國維在評價(jià)這兩句時(shí),說這是—種“有我之境”,并舉例說:“‘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避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蓖跏蠌拿缹W(xué)角度肯定了這兩句詞,確為有識之見。所謂“有我之境”,就是詞中抒發(fā)了作者主觀感情,刻畫了詞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讀后,感到其中有個(gè)“我”在。春寒料峭,詞人獨(dú)處孤館,凄涼況味,可以想見。而著一“閉”字,更使人感到孤館內(nèi)的寒冷空氣似乎處于封閉之中,凝聚不散。不言所閉者人,而言所閉者春寒,以虛代實(shí),設(shè)想奇警。前面冠以“可堪”(即那堪)二字,則寫出了詞人難以忍受的心情,此即主觀感受,亦即“有我之境”,詞人為孤館所閉,視野當(dāng)然狹小,他既看不到迷霧中的樓臺,更看不清月色下的渡口,唯有通過聽覺,才能領(lǐng)略一些春歸的消息,“杜鵑”一句,正是寫此。相傳杜鵑鳴聲凄厲,似“不如歸去”,易牽動旅客鄉(xiāng)思,所以李白說,“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另一位唐代詩人也說:“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此時(shí)少游以羈旅之身,諦聽著杜鵑凄厲的鳴聲,聲聲“不如歸去”,對他來說,像是同情,也像是諷刺,而且這鳴聲又是那樣單調(diào),無限的重復(fù),從傍晚一直叫到“斜陽暮”。這同“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氣象多么相似!詞人心境的凄苦,都在這凄厲的氛圍中被烘托出來了?!靶标柲骸比郑叭祟H多訾議,從黃庭堅(jiān)開始,就認(rèn)為語近重迭,也有人認(rèn)為“暮”字本為“曙”字,為避哲宗廟諱而改,也有人認(rèn)為朱元章書此詞時(shí)作“樹”字。當(dāng)然“曙”與“樹”均協(xié)律,然而這樣一改,便索然無味了,王氏所說的氣象和境界,哪里還存在!還是清人宋翔鳳說的好:“‘斜陽’為日斜時(shí),‘暮’為日入時(shí),言自日昃至暮,杜鵑之聲,亦云苦矣。山谷未解暮字,遂生轇轕?!?《樂府余論》)分析得頗為透徹。其實(shí)少游自己倒很欣賞這三個(gè)字哩,他在《點(diǎn)絳唇·桃源》中再一次,寫道“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可見其愛不釋手到何種程度!
下片,詞人再往深處寫去。“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是說不斷得到遠(yuǎn)方親友的書信,意思很簡單,不過是說書信往來而已。但一經(jīng)用典,字面上就顯得典雅,感情上也變得凝重。據(jù)《荊州記》記載,南朝的陸凱與范曄交情很深。陸凱從江南委托驛使把新折的一枝梅花寄給范曄,還附上一首詩說,“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边@里“驛寄梅花”就是用陸凱寄梅的典故,表示寄信慰問?!棒~傳尺素”,用的是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詩句,“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彼兀前咨z綢,古人用來寫字。尺素,代表書信。既然遠(yuǎn)方親友寫來書信,總是表達(dá)思念之情,那么,內(nèi)心應(yīng)該感到莫大的寬慰??墒窃~人卻認(rèn)為這更增加了內(nèi)心無限的怨恨愁苦。詞人在《阮郎歸》中還說“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為什么在同一地點(diǎn),時(shí)間也相差無幾,卻又變得書信頻繁了呢?古人詩詞,原不必指實(shí),此處著眼點(diǎn)乃是在于為下一句的“恨”字作好鋪墊。詩詞中形容“恨”字的比喻極多,有以山喻恨者,也有以水喻愁看,可是用重重疊疊的書信砌成愁恨,卻極為罕見。因此這里很有新意,也很切合當(dāng)時(shí)詞人的心情。如前所說,上片“杜鵑聲里斜陽暮”己寓鄉(xiāng)思,過片則進(jìn)一步深化這種感情。詞人身羈郴州,回鄉(xiāng)無望,盡管魚雁頻通,亦不過借抒離愁別恨而己。因此書信越多,恨也堆積得越高。用無數(shù)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見,甚至可以觸摸得到。人們不會因?yàn)橛玫涠械健案簟保僭O(shè)若改成一封封書信堆成無數(shù)重愁恨,那還有什么令人想象的詩意呢?“砌成此恨無重?cái)?shù)”。砌是堆砌、堆疊的意思。一個(gè)“砌”字,就把愁恨這類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了,當(dāng)作具有一定體積的實(shí)體,顯得很有分量。 最后仍回到旅舍的環(huán)境上來,詞人對著郴江發(fā)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意思是郴江環(huán)繞郴山,緊相依靠,互不分離,算是很有幸的,可郴江究竟為了什么而要離開郴山,向湘水流去了呢?這里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郴江有幸環(huán)繞郴山,也算與呆在郴州的自己緊相依靠,為什么要離開自己流向遠(yuǎn)方呢?唐代戴叔倫《湘南即事》詩說:“源湘日夜東流去,不為行人住少時(shí)?!本褪沁@個(gè)意思。第二,郴江環(huán)繞著郴山,本來依依不舍,卻又不得不“流下湘瀟去”,這正如同自己的一再貶謫遷徙而不得久留一樣。第三,郴江猶可以“流下湘瀟”,自己在郴州的“孤館”里,卻是“桃源望斷無尋處”,無處可去。短短兩句詞,只就實(shí)地景物,隨手拈來,淡淡寫去,而含意很深。清人王土稹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yàn)t湘去’,千古絕唱,坡公常書此于扇,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睎|坡于蘇門四學(xué)土中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命運(yùn)與共,休戚相關(guān),其相知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這兩句不能不是抒發(fā)遷謫之恨,否則東坡不可能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蘇軾對秦觀的貶黜而死,非常惋惜。清人黃了翁對此的看法是:“次闋言書難達(dá)意,自己同郴水自繞郴山,不能向?yàn)t湘以向北流也,語意凄切,亦自蘊(yùn)藉,玩味不盡?!?《蓼園詞選》)說得明白一點(diǎn),詞人遠(yuǎn)離故土,流徙南方,是違背自己本來的意愿的。秦觀經(jīng)受不住政治打擊,他的詞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詞中對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除了消極地幻想避世以求解脫之外,剩下的就都是無可奈何的悲嘆了。 這里用比興的手法,寄托這一腔深怨,不了解詞人身世及其填詞時(shí)的特定心情,是很難體會得到的。孟子說“知人論世”,對這首詞的研究是特別有用的。詞人用心,真可謂良苦矣!
6、這首詞格調(diào)低沉凄婉,風(fēng)格近似李煜。語言自然而清新,并善于就眼前景物攝取和創(chuàng)造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所謂“酒邊花下,一往情深”,正可以見出秦觀在婉約派詞人中是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的。 王國維《人間詞話》: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羈旅,哀怨欲絕。起寫旅途景色,已有歸路茫茫之感。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別,無理已極,沉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詞層次極為分明。開頭兩句都以對句起,都是平敘;中間第三句一頓;末兩句是中心所在。雖是小詞,用的是慢詞作法。
7、這首詞就是寫于被貶謫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期間,差不多應(yīng)該是紹圣四年(1097年)春天的時(shí)候。秦少游被朝廷驅(qū)趕著像一條喪家之犬,終于心力交瘁。他很累很累,心里滿是辛酸和苦楚,月色迷離,他走進(jìn)了彌漫的大霧里面,越走越深。
8、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人間詞話 / 王國維 注釋: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一說為馮延巳所作)。詞云:"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cái)?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fēng)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jì)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詞極悲極苦極無奈之意,全都化入境中。首句深愁凝聚,庭院深深、煙柳簾重,非言庭院深而柳葉濃,實(shí)言愁極深極濃。及至下闕,"雨橫風(fēng)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jì)留春住",狂風(fēng)急雨隱現(xiàn)詩人心境,讀來只覺無盡愁苦幾使人抑郁成狂。末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倍極哀憐,人生無奈,又何過于此?全詞之境宛若全隨情緒而設(shè),思之所及,境之所在,有我方有此境,此即"有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引自陶潛《飲酒·二十首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句為千古佳句,歷來被人傳誦稱許。詩人悠然采菊,不經(jīng)意間卻望見淡淡的青色山影。心無所想,方有此境,一切在不經(jīng)意間。對此欲何求?應(yīng)當(dāng)是無所求,亦無須求。如果把"見"改為稍微主觀的"望",則變得索然無味。此境無情緒無想念,以境為主以我為次,乃"無我之境"。
9、紹圣元年,蘇東坡貶往黃州,“蘇門四學(xué)士”亦坐此南遷。秦觀削職徙郴州,這詞就作于此時(shí)。是時(shí)也,皇帝年幼,奸佞當(dāng)?shù)溃谴嗽~開頭寫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覓處”的時(shí)候,是以他接著用了“可堪”二字,進(jìn)一步直逼起句;春寒,這是時(shí)令的,也是心理的,但何嘗又不是國是的呢?當(dāng)此危難之秋,而復(fù)將有所作為的人都幽閉起來。“孤館”是旅舍,但又何嘗不是貶謫之地。于此“黃昏”之時(shí),忽然聽到了杜鵑那帶血的哀啼,身世、家事、國是,一時(shí)都涌上了心頭。這一斜陽的印象,不由人不想到“日暮途窮”那句古話。于是久已蘊(yùn)之于胸的一腔愁苦,遂于這一斜陽的接觸之中,這一“暮”字便不禁要噴薄而出了??梢娺@“暮”就不單是時(shí)間,而是寄托了家國身世之哀,俱已經(jīng)到了途窮末路的境地了!則“斜陽暮”三字,就不僅不為重復(fù),而且下得極有氣派、極有力度、極見悲愴。不兩年,秦觀死了;而北宋也接近于尾聲,這也就足見秦觀下字之準(zhǔn)確!
10、一棵開花的樹和人一樣是有前世的?!扒f生曉夢覓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笔竦厶柾?,字子規(guī),傳說望帝死后化為杜鵑,每到春天,杜鵑鳥就整夜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直到啼血,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沿著詩詞書卷逆流而上,一路翻下去,每隔幾頁就有一首帶有杜鵑或者杜宇的詩詞。關(guān)漢卿寫過“子規(guī)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斗銜泥?!瘪R致遠(yuǎn):“一陣風(fēng),一陣雨,滿城中落花飛絮。紗窗外驀然聞杜宇,一聲聲喚回春去?!?李重元:“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br> 詞意在這暮春時(shí)節(jié)蔓延,我站在杜鵑花叢下靜聽著夕陽下杜鵑的一聲聲悲泣,一株植物長在時(shí)間深處,它的身上就能夠聽到山泉、鳥鳴、花兒笑、枝葉展、木倒枯葉散的聲音,它們凄美而柔軟的觸摸讓大地的胸膛隱隱疼痛。暮靄中隱隱感覺有一束時(shí)空的光在腦里伸展,有些燦爛,又有些晦昧。其實(shí),有的時(shí)候,體味靈魂一角的苦澀未必就不是享受。
11、杜鵑啼血,因此成了悲憫、哀婉的象征,在古中國文士筆底,呈現(xiàn)出紛繁的靈思和意緒。感懷傷世,撫物思人,慷慨悲歌,自我哀憐,凡此種種。而以杜鵑為載體,它所傳達(dá)寄寓的,乃是古中國那一脈悲傷凄惻的落寞意緒?!捌溟g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這是白居易的,感謫的凄苦,失意的孤寂,躍然而出?!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边@是秦觀的,所抒發(fā)者,也是被貶遭遣的落寞,冷清。便是到了現(xiàn)代,這一脈意緒,也仍在文人士子心底,如血液般綿瓞;杜鵑鳥,也仍被人視為“天地間愁種子”。 12、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是愁苦。
13、秦觀的柔情中又蘊(yùn)涵著一份凄清婉美?!按喝ヒ玻w紅萬點(diǎn)愁如?!贝艘怀钭侄禂埲~,凄美盡出。“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又是凄清中見骨的柔情,而到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時(shí),這情已上升為境界之內(nèi)的凄涼,傷懷之外的靈逸。如游絲盤空,底蘊(yùn)悠長。
14、看窗外,雨已停了,煙氣未散,茫茫的白霧中,一輪斜日若隱若現(xiàn),忽然想到秦少游的兩句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此刻我亦是身處孤館,惟獨(dú)杜鵑聲換成了汽笛聲。不知明年的今日,我又在何處落腳呢? 男人最大的傷心事是沒有成功的事業(yè),千百年來未曾有過改變。所以后人說少游是千古傷心人。如果這個(gè)人還天生情感細(xì)膩,敏感多情,那更是非傷心不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