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分別供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
佛教八小名山
南岳衡山在歷史上,衡山是我國佛教的活動中心之一,其前山后山、山上山下有大小寺院數(shù)百處。其中,福嚴(yán)寺號稱“六朝古剎”,祝圣寺、方廣寺、上封寺等也都是名揚(yáng)四海的佛教勝地。
中岳嵩山歷史上,嵩山有“上有72峰,下有72寺”之說。如今除了有保存完好的法王寺外,還有會善寺、永泰寺、清涼寺、蓮花寺等歷史悠久的寺廟,少林寺更是被譽(yù)為古剎中州的“禪宗勝地”。
江西廬山廬山在東漢明帝時(shí)已是國內(nèi)佛教中心之一。從東晉南朝至唐宋時(shí)期,這里寺廟林立,多至500處,少則300處,整個(gè)山幾乎為寺廟所盤踞,歷來即有“廬山到處是浮圖”之說。
滇西雞足山據(jù)佛典記載,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持金縷僧衣入云南賓川縣西北的雞足山等待慈佛下世,入定于華首門。山上寺院建筑始于唐、盛于明清,現(xiàn)存最大的佛寺為祝圣寺,附近圓凈庵、檀禪寺、石鐘寺等也是一方名寺。
浙東天臺山山上建于隋代的古剎國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唐宋時(shí)期,日本僧人多次來此學(xué)天臺宗教義,并東傳日本。國清寺觀仍保存完好,是國內(nèi)的著名古剎,香火不絕。
陜西終南山據(jù)《關(guān)中通志》記載,終南山不僅風(fēng)光壯麗,且列為佛教勝地。明清以來,這里有大小寺院40多處,香火盛極一時(shí)。
北京香山位于西山東麓。1186年即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香山寺,是元、明、清三代帝王游山幸寺的駐蹕之地。古人說: “西山之剎,以數(shù)百計(jì),香山獨(dú)勝?!毕闵较慊鸲κ?,代代不絕。
江蘇狼山狼山位于南通市,
雖然不高,但與佛教淵源深厚,唐朝時(shí)即廣建寺廟,總稱廣教寺。它以“龍”形布局,山下金剛門為“龍口”,兩側(cè)大悲殿、輪藏殿為“龍角”,法乳堂為“龍頭”,葵竹山房、三仙柯等為“龍爪”,支云塔則為“龍尾”。
貴州盤縣丹霞山丹霞山,并非是中國紅石公園——位于廣東韶關(guān)市境內(nèi)丹霞山,而是位于貴州盤縣城關(guān)鎮(zhèn)以南20km處的水塘鎮(zhèn)內(nèi),該山海拔1888米,孤峰高聳,氣象雄奇,山頂有寺廟一座,為護(hù)國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經(jīng)清代幾次維修,已頗具規(guī)模。丹霞山至今香火鼎盛,每年三月趕丹山,滇、桂、川、黔及東南亞各國均有香客來此朝拜,為我省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動中心。
道教四大名山
(一) 武當(dāng)山
武當(dāng)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內(nèi)的武當(dāng)山,方圓400公里,東鄰襄樊市,西接十堰市(新興的汽車城),背靠神農(nóng)架林區(qū),面臨丹江口水庫,是國家第一批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臺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風(fēng)景勝跡,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書畫家米芾曾贊武當(dāng)為"天下第一山"。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當(dāng)拳的發(fā)源地,丹江口水庫之濱的玄武門(石雕牌坊),坊額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筆"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門西一公里處,有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宮,是紀(jì)念武當(dāng)拳的創(chuàng)始者張三豐的。天柱峰頂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dāng)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建筑群。殿高5.54米,寬5.8米,深4.2米,重80 余噸,英姿魁偉。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將侍立兩側(cè),十分壯觀。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在此修煉。
(二)龍虎山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漁塘鄉(xiāng)境,由酷似龍虎的二山組成,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區(qū),原名云綿山。相傳因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見,故改名龍虎山。張道陵第四代傳人--------張盛,由鶴鳴山轉(zhuǎn)到這里,至民國末年已承襲63代, 歷1900年,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張?zhí)鞄熥訉O世居之地。貴溪縣上清鎮(zhèn)東面的上清宮,是歷代天師祀奉太上老君和朝會之處,也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道宮之一。現(xiàn)存福地門、鐘樓、玉門殿、東隱院、九曲巷、下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跡。上清宮附近的天師府,占地400公頃,房屋100余間,是歷代天師的住處,也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是現(xiàn)今保存較完好的封建時(shí)代大府第之一。龍虎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主要風(fēng)景點(diǎn)除龍虎山之外,還有象鼻山、張家山、塵湖山、馬祖巖、仙巖、排衙石、上清河等。
(三)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huán)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yù)。與劍門之險(xiǎn),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jīng)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jié)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fā)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shù)十座道教宮觀。
(四)齊云山
齊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寧縣城西15公里處,海拔1000余米,面積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云巖得名,以幽深奇險(xiǎn)著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yù)。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為道 教中心。宋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后佛、道兩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處。
其他道教名山
茅山在江蘇西南部。原名地肺山,又名岡山、句曲山。道教稱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傳西漢景帝時(shí)茅盈及弟固、衷于此修道成仙,號三茅真君,因改名三茅山,簡稱茅山。為茅山派發(fā)源地?!睹┥街尽份d:漢三茅君乘鶴來治此山,以鶴集處分為大中小三茅山,即大中小三茅峰。東晉楊羲、許謐、許、葛洪、梁陶弘景、唐吳筠、宋劉混康等道士均曾修煉于此。楊、許等三人曾在此造作上清經(jīng)書,陶弘景在此編《真誥》。大茅峰北的抱樸峰,傳為葛洪修道處。中茅峰玉晨觀、乾元觀等處,傳為陶弘景隱修處。唐、宋、元諸代,宮觀庵院遍峰麓,屋宇五千間左右。清末尚存崇禧、元符、九霄三宮與德、仁、玉晨、乾元、白云五觀。日本侵華期間,宮觀被毀殆盡,僅存九霄宮、元符宮等部分遺跡?,F(xiàn)已逐步進(jìn)行修繕,恢復(fù)宗教活動。
閣皂山 在江西清江縣?!遁浀丶o(jì)勝》謂“山形如閣,山色如皂”,因以得名。道教稱第三十六福地。相傳三國方士葛玄于吳嘉禾二年(233)在東峰建臥云庵,專煉九轉(zhuǎn)金丹。山北有丁仙峰、丁真人壇,傳為晉道士丁令威煉丹修道處。唐宋間山上屢建宮觀殿宇。北宋政和元年(1111)所建鳴水橋猶存。
羅浮山 在廣東東江之濱。主峰飛云頂在博羅縣城西北,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稁X南志》稱“羅山之脈來自大庾,浮山乃蓬萊之一島,來自海中,與羅山合,故曰羅浮”。道教稱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葛洪晚年挈子侄及妻鮑姑于此山煉丹、著述。白鶴觀傳為葛洪東庵。黃龍洞(孤青觀)乃其西庵,有七星壇,為葛洪憩息之所。酥醪觀故址,為其北庵。觀源洞乃葛洪洗藥處。沖虛觀為葛洪之南庵,內(nèi)有葛洪祠和丹灶;有蘇軾的題字:“葛洪丹灶”。朱明洞,又稱朱明耀真之天。洞北遺衣壇,傳為藏葛洪遺衣處。后人謂蝴蝶洞之彩蝶,乃葛洪遺衣所化。相傳宋白玉蟾也曾在此授徒傳道講學(xué)。
嶗山 在山東青島市東,嶗山縣境內(nèi)。又名牢盛山。南瀕黃海,東臨嶗山灣。《讀史方輿紀(jì)要》載稱,秦始皇曾登牢盛山望蓬萊。《嶗山紀(jì)聞》載稱:唐道士王、李遐周于唐天寶七載(748)由京師至此煉丹修道,玄宗嘉之,因改稱輔唐山。后唐道士劉若拙由蜀云游至此潛修,于北宋建隆二年 (961)被封為華蓋真人。相傳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皆為華蓋真人作道場而建。長春洞,傳為邱處機(jī)修煉處,邱所刻“訪道山”、“游仙倉”等字跡猶存,并有遺詩十首刻于太清宮三清殿巨石上。海岸塔底有洞,名曰“仙窟”,傳為張三豐隱修處。紫陽洞傳為明代道士孫紫陽靜修處。嶗山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以太清宮為著。
巍山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族回族自治縣東南。亦名巍寶山。主峰南北兩側(cè)有宮觀二十余座,其中以清徽觀、斗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guī)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呂洞賓、張三豐等。宮觀群中有一大廟名巡山殿,主祀細(xì)奴羅。相傳南詔開國君主細(xì)奴羅及所傳十三代,皆被老君封為土主神。此廟所祀即第一代土主神,與其他道教名山有別。
恒山 五岳之北岳。原在河北曲陽縣西北。漢與宋時(shí)因避諱曾改稱常山,一名大茂山。明代定山西渾源縣之玄岳(即渾源東南的玄武峰)為恒山。清始改祀北岳于渾源。此后原曲陽之恒山通稱大茂山。道教稱第五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安天王?!逗阍乐尽份d,茅山派祖師西漢茅盈年十八入恒山修道。其通元谷為張果隱修處。
嵩山 五岳之中岳。亦名嵩高。在河南登封縣西北。《白虎通》謂“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稱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頂名為峻極峰。相傳西晉道士鮑靚于元康二年 (292)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早年曾從成公興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師正居此山之逍遙谷,高宗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于嶺上,修道二十余年。唐道教學(xué)者李筌曾隱于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經(jīng)典,傳于虎口巖得《陰符經(jīng)》。
衡山 五岳之南岳。在湖南衡山縣西。漢武帝以南岳名安徽霍山,隋文帝復(fù)以衡山為南岳。道教稱第三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司天王。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蓋、芙蓉、石廩、天柱五峰為著,祝融又為之冠。有黃庭觀,傳為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處。上清宮乃晉道士徐靈期修行處。降真觀,舊名白云庵,乃唐司馬承禎修道處。九真觀西有白云先生(司馬承禎)藥巖。五代道士聶師道亦修道于此。
華山 五岳之西岳。在陜西華陰縣南?!度A山記》謂“山頂池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道教稱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為金天王。其主峰為落雁(南峰)、朝陽(東峰)、蓮華(西峰),素以奇險(xiǎn)著稱。有四仙庵,傳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jī)修煉處,陳摶亦隱居此山。《華岳志》稱陳摶隱于云臺觀,歿于張超谷石室,葬于玉泉院。有避詔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