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雷 楊振鐸 吳文翰 趙幼斌 中國武術講究“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nèi)三合,而太極拳更是重視意念的訓練,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足見意念的重要。有關太極拳意念的說法很多,比如:“用意不用力”、“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勁斷意不斷”等等,對這些說法,每個太極拳的習練者都有自己的體悟,可謂眾說紛紜。在這一期‘名家講堂”中,我們邀請幾位太極拳名家就這一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望對廣大讀者有所裨益。 陳正雷 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陳式太極拳名家陳正雷 不同階段對意念有不同要求 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感受.一種體悟。意念講的不是套路的結構、動作的要領.而是一種感悟。陳式太極拳追求的是靈感、靈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這是因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體協(xié)調(diào).內(nèi)氣貫通.然后。才能產(chǎn)生速度.產(chǎn)生力量。這種力量是在高速運動中產(chǎn)生的沖擊力.不是低速運動產(chǎn)生的推力。所以.太極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剛硬。在不失棚勁的條件下.放松下沉.這叫柔;“剛”則是通過速度產(chǎn)生一種靈活性的力量.是一種松活彈抖的力量?!坝靡獠挥昧Α保且笏枷霛崈?、精神集中.達到入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拳術演練。“不用力”是說在初學階段.初學者很容易用僵勁拙力.這時你要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太極拳還要求“勁斷意不斷”,是說在定式時.動作停止了.勁力似乎斷了,但是意念沒有斷,這是內(nèi)氣回歸丹田的一種表現(xiàn).其中蘊含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內(nèi)氣回歸丹田時.丹田會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膨脹力.身體既有收縮又有膨脹.極其靈敏。從外形上看.勁斷了.但是,內(nèi)氣通過意念,在周身貫串得非常飽滿。隨時都可以噴發(fā)而出。這種感覺是初學者感受不到的.要達到中高級階段才能有所體悟。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說意念是一種靈感.意念始終集中在這個靈感上.就非常靈活.如果沒有這個靈感.沒有圓活飽滿的內(nèi)氣感覺.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種感覺.就不會靈活.就滯重。 總之.太極拳的意念問題是比較抽象的.也是難于把握的。我認為,練習太極拳.在不同的階段對意念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習陳式太極拳.對意念的要求我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學階段.練習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細看老師的示范動作。思考、記憶動作的要領、.套路的結構等問題。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要由淺入深地引導。這時如果要講一些”意守丹田”“勁斷意不斷”“用意不用力““內(nèi)氣運行”等等意念問題,學生是很難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個階段.練拳達到套路熟練、動作規(guī)范標準的程度后,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練習者手上會出現(xiàn)麻、熱、脹的感覺.這是有了初步內(nèi)氣的表現(xiàn)。此時.可以開始講一些意念的問題。這時.學生練拳時的意念是動作協(xié)調(diào)、周身放松、內(nèi)勁連綿不斷,要把手上的感覺保持?。灰艿簦灤冀K。 以上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外形引動內(nèi)氣.讓內(nèi)氣與外形結合.使內(nèi)勁連綿不斷:第二個階段的意念是調(diào)整身法.讓這種感覺不要跑掉。能夠貫串始終.意識連綿不斷地跟著動作運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會產(chǎn)生內(nèi)氣注入丹田的感覺,丹田充實飽滿.這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這時.意念要引導內(nèi)氣下沉丹田.在每一個動作的定式時,都要用意把內(nèi)氣完全收入丹田。內(nèi)氣回歸丹田的感覺是沉重、飽滿。 第四個階段是用意使內(nèi)氣下到腳上.降于涌泉穴。要有腳踏實地的感覺。達到這個程度.就有步法輕靈穩(wěn)健、穩(wěn)如泰山的感覺。這時.你才能體會到內(nèi)氣在周身的運行。 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振鐸 著意求開展,內(nèi)氣存丹田 練太極拳強調(diào)”用意不用力”。這里說的是不能用拙勁、僵勁,不能強努著用勁。不用力.并不是說一點勁都不能用.如果一點力量都不用.人體就不能做任何運動.更不用說練拳了。 我以為,練太極拳用“意”首先是要有開展的意念.也就是.在意念上要有身肢放長、舒展大方的想象.這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身肢放長了.動作才能舒展大方.內(nèi)氣才能貫串周身.才能打通周身的血脈。這對養(yǎng)生和增長內(nèi)功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意念上要有氣沉丹田的意識.也就是意守丹田。太極拳拳論中說:“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本褪钦f意念上既要有頭頂百會穴上領的意思.又要有內(nèi)氣歸于丹田的沉穩(wěn)的意思。練習太極拳特別注意養(yǎng)氣.也就是“氣沉丹田”。但是這里的氣沉丹田在意念上不能過于執(zhí)著、沉重.要自然而然.若有若無。否則.如果過于注重內(nèi)氣的運行,就會造成遲滯、重濁.也就是拳論中說的“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霸跉鈩t滯”.還表現(xiàn)在用拙勁、僵勁上。如果一個人打拳時.努氣、用勁.好像很有力量.其實.這些勁力都僵滯在肢體上.不能完全地發(fā)放出來.這樣.不僅對養(yǎng)生不利,而且.在技擊搏斗中.也會動作遲緩、無力.因而受制于人。所以.太極拳論中要求意念要放松。這樣才能“運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也就是說.在放松的情況下.內(nèi)勁才能“由腳而腿而腰.形子手指.達于四梢”。所以.意念不能過于執(zhí)著,要純?nèi)巫匀弧?/p> 再有.要注意.練習太極拳時的意念是有階段性的。初學階段.意念在于動作的規(guī)范,多體會、模仿老師的動作。隨著動作的熟練,意念可以關注內(nèi)氣沉于丹田.可以體會動作的連貫.體會勁力的表現(xiàn)等等。這時要了解動作的技擊含義.在意識上要有技擊含義的表現(xiàn)。當然.如果你是為了健身養(yǎng)生而練習太極拳.也可以不注意這些意識內(nèi)涵。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太極拳動作的技擊內(nèi)涵.則有利于動作的規(guī)范和內(nèi)勁的運行表現(xiàn)。 武式太極拳名家吳文翰 我對太極拳用意的幾點認識對于太極拳的意念問題,我想談如下幾點。 1練習太極拳如何用意? 《十三勢行功歌訣》講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里要求練習太極拳要用意。那么怎么用意呢7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用意。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第一個階段是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時候.用意在了解拳勢的名稱.比如”單鞭”“白鶴亮翅”等.最好知道這些名稱的意思.比如為什么叫“懶扎衣“;其次.還要知道練拳的規(guī)矩.比如:身法要正確、拳勢要規(guī)范。這是第一個階段需要注意的。 第二個階段是要知道每個拳勢的用法。這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練拳要眼前無人似有人.就像和人進行搏斗一樣.有實戰(zhàn)意識。 第三個階段是要懂得招式的變化.也就是太極拳要求的懂勁.在意念上要體會每個動作勁力的變化。 第四個階段是在拳勢的開合虛實上下工夫.用意體會開合虛實的變化。開合虛實。是太極拳最核心的內(nèi)容.要了解每個招式開合虛實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拳藝臻于神明。 2如何理解意、氣、力、神之間的關系? 太極拳的特點是內(nèi)外兼修.不僅是對形體的鍛煉.還有對意、氣、神等內(nèi)在的東西的修煉。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心為驅(qū)使.神為主帥。”這里.武禹襄闡述了練習太極拳時心、氣、神和身體之間的關系。如何把心、意、氣、神和身體動作結合起來呢?我的體會是:第一是從心靜體松入手.心要靜.體要松。第二是用意來指導動作.這就是”心為令”.也就是意在動先。其實,不僅太極拳如此.任何其他的運動.都是意在動先的。練習太極拳.更強調(diào)用心意來指導動作。第三是要善于養(yǎng)氣。武禹襄說:“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边@是太極拳的精髓.也是太極拳能夠養(yǎng)生、使人健康長壽的根本原因。太極拳善于蓄養(yǎng)人體的精氣神。具體養(yǎng)氣的做法是“以氣運身.務令順遂”.呼吸要純?nèi)巫匀?。練太極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養(yǎng)精蓄銳.不在氣.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氣.必然會出現(xiàn)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在這里.氣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動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養(yǎng)。武禹襄說:”身動心靜。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边@里強調(diào)的是既注意身體的鍛煉.又注意精神的修養(yǎng).達到內(nèi)外雙修。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的特點是隨曲就伸.無過不及。這樣.就要求練太極拳的人.肢體要柔順.不柔順.就不能達到隨曲就伸。怎樣才能達到肢體柔順呢?李亦畬的《五字訣》中說:”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這里的勁就是力。所以.以后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說法。李亦畬的這句話是“用意不用力”的來源。這句話的意思是練太極拳不要用僵勁、拙力。無論是練習拳架還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余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導下練拳.不求力量的鍛煉。如果追求練拳的力量.那么.動作一定僵硬.不能輕靈圓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靈活圓轉。 那么如何做到“意到、氣到、勁到“?簡單來說.做每一個動作的時候,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這個動作的目的.同時還要用心意指導動作。這時.眼睛向目標注視.身體向目標運動.勁力向目標發(fā)放。這樣.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氣到、力到。正如武禹襄說的,要做到:“其跟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白陨隙拢?、腕、肘、肩、背,腰、胯、膝、腳九節(jié)勁要節(jié)節(jié)貫串.要上下相隨.完整一氣,這樣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 4如何理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這句話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原文是:”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蔽溆硐宓倪@句話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蔽溆硐逭J為.練拳太過重視氣力.反倒無力;而養(yǎng)氣.特別是正派的養(yǎng)氣.則能達到純剛的地步。武禹襄之所以這么認為.是與他的哲學思想有關的。盡管中國哲學有剛柔相濟之說.但是.剛和柔還是有主次區(qū)別的。儒家認為.陽是主要的.陰是次要的;剛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則是以陰柔為主。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崇尚陽剛.所以提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武禹襄是個儒生,當然也就遵從孟子的學說.提出”養(yǎng)氣者純剛”.認為練習太極拳不能追求氣力.而要涵養(yǎng)內(nèi)氣。培養(yǎng)浩然之氣。 楊式太極拳名家趙幼斌 純以意行,應物自然 “意”指意念、意識.是大腦的功能。太極拳之意.強調(diào)的是靜心用意。心要靜,即排除雜念使思想能夠集中。心為意的全體.意是由這個主體發(fā)出的信息。用意.即以意識指導動作.意動形隨?!绷Α狈褐噶α康拇笮。倪\動效果是靠人的大腦反應和肢體運動的狀態(tài)所決定的。任何武術動作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如動作的快慢剛柔、僵滯斷脆等等,都和意識有關。但是.太極拳的用意不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動作的整個過程中都要由意識領著軀體進行。比如起勢.不光想著兩手舉起.而是在一開始或未動之前就要想著(即用意識)領著兩手.似乎逐漸排開某種無形的阻力而舉起.或者在某種無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勁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轉變.是靠一種意識的聽覺而轉換的。這種起落轉換動作和勁力運動的特點是: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運勁如抽絲.勁斷意不斷.實際上勁也沒有斷。太極拳這種由意識指導動作的運動狀態(tài)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極拳入門和達到“身知”的前提。 拳論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边@是說.演練太極拳.動作勁力質(zhì)量的好壞與氣有關。這種介于意與勁之間的氣.我認為是得之子運動.運營于人體經(jīng)絡血脈間之氣(營氣).是以意識為先導.自然發(fā)生的.而非指“呼吸”之氣.但呼吸對運營體內(nèi)的”營氣”有直接的影響。“氣順則體舒”.凡以意念為先導.著意于周身骨節(jié)肌體的放松.使上下通順節(jié)節(jié)貫串.內(nèi)外意氣勁勢相合.做到呼吸與開合動靜之間自然順遂地結合,自會產(chǎn)生“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的效果,這叫“在意不在氣”。反之.“氣滯則疾生”。滯.滯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現(xiàn)在過分注重呼吸.過分講究運氣.把氣和力憋在肌體里.滯留于筋骨血脈間.以自束縛.誤認為是灌勁.致使動作僵滯.失去機靈.易被人制.甚至會出現(xiàn)呼吸急促,憋氣胸悶.這叫”在氣則滯”。所以.太極拳之氣是“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曰曰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從而使遍體肌肉、神經(jīng)得到充分營養(yǎng)而產(chǎn)生積極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獲得“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的真正內(nèi)勁。而呼吸則宜遵循“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甚至要忘掉如何呼吸的原則。 那么.在練習太極拳中意識的內(nèi)容有哪些呢?練太極拳.需要思維的內(nèi)容很多.凡太極拳經(jīng).論、歌、訣的諸般要點,都構成練太極拳的意念范疇。從這個概念出發(fā).我想太極拳的意念應包括:入靜.放松.頂懸.中正.用腰.守丹田.分虛實.求開合.用折疊.內(nèi)外相合.相隨貫串.連綿不斷.粘連黏隨.用意不用力.探動靜快慢之機.尋柔中寓剛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運超然物外之虛神……等等.不一而足。 盡管有著林林總總的意念思維內(nèi)容.但拳練到純熟時.可不用分心更多.只要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純以意行,應物自然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