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的年俗文化 1、南、北方過小年不是同一天:打開電視機,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中央電視臺說的臘月23是小年,而湖南臺等南方的電視臺卻會說24是小年!這是為什么?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在不同的地方的日期是不同的。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為了節(jié)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國家機關(guān)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衙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祭灶的時候要擺三副筷,為什么?灶王爺有個大老婆,另外有搞腐敗包了個二奶。后來,據(jù)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的影響比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了和人民群眾的一致。 2、福字不該倒著貼:舊時百姓過春節(jié)時要在廟市的“書春”攤上請人寫福字拿回家,舊京時買福字不許說買而要說“請”或“迎回”福字到家,以示迎福到家。因張貼的地方不同,貼法亦有不同。比如新年在大門上貼“?!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說得倒著貼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貼福就是福到了,這其實是個誤解! “福”字左邊礻字旁表“示”意,右邊“一、口、田”,《說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買賣,如果將“?!弊值惯^來貼在你家大門上,則使房梁倒置,意味著你家把福氣倒在門外,福氣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在傳統(tǒng)民俗中,大門的門心上不講究貼福字,那院內(nèi)屋門、佛堂、院墻的福字都需正著貼,才寓意著開門迎福,福氣臨門!貼福字本是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納福,而且大門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經(jīng)之處,應(yīng)是讓人感覺莊重、恭敬的處在,倒貼的福只會讓人覺得滑稽,有失莊重。著名作家馮驥才評說:“像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過去福字倒著貼的多是指居家里的水缸、臟水桶、臟土(垃圾)箱子,常倒著貼個小福字,為避諱把家中的福氣都倒掉,故巧妙地倒貼用“福至”來抵消“福去”,當把臟水臟土向外倒時寓意“福到了”。垃圾桶和水桶上的“?!弊挚傻怪N,因為水是財運,由于人從這兩處把東西倒出來。另外,柜子里的“?!弊忠部傻官N。因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弊?,表示福氣(財氣)一直來到家里、屋里、柜子里。還有一種“春牌兒”,其比福字的紅紙稍大些,多書寫些“日進斗金”、“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四字吉祥詞語,將寫好的春牌兒擺成菱形貼在商鋪的柜臺、錢柜或百姓家的床柜、糧倉等物件上面,以示吉慶迎祥。 3、貼春聯(lián)的講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中原春節(jié)就戶懸“桃?!?,又稱“桃符”。據(jù)《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 春聯(lián)俗稱“門對對聯(lián)”、“對子”,雅稱“楹聯(lián)”。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lián)的張貼,要符合傳統(tǒng)規(guī)矩?!邦D覺年光巷陌殊,千門萬戶換桃符。儲書忙殺村夫子,鄙俚春聯(lián)到處糊。”《都門雜詠》上的這首詩說的是,每逢春節(jié)都有張貼春聯(lián)的傳統(tǒng)習俗。春聯(lián)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得以盛行。他曾于除夕時下諭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并在微服私訪時,親自為沒貼春聯(lián)的民家書寫春聯(lián),此舉曾傳為佳話。 春聯(lián)張貼首先要根據(jù)所張貼的場地、主人身份、愛好來選擇聯(lián)語,如街門屋門內(nèi)因大小不同選用聯(lián)語的字數(shù)應(yīng)有異同,其房屋因用途不同,選聯(lián)語內(nèi)容亦不盡相同,如老年人的居室應(yīng)選福壽祿喜之類的祝福聯(lián);年輕人的家居可選圖志、創(chuàng)業(yè)或夫妻恩愛相處的賀聯(lián);經(jīng)商的店鋪春聯(lián)應(yīng)選擇創(chuàng)業(yè)或發(fā)財致富方面的吉慶對聯(lián),不管是什么內(nèi)容的聯(lián)語,其上下聯(lián)的詞性要一致,平仄應(yīng)相稱,春聯(lián)中那貼在門楣上的橫寫的短紙稱為“橫批”,選用的四個字詞語應(yīng)與所選的春聯(lián)上下聯(lián)語渾然一體,意境要深遠優(yōu)美并更要貼切,橫批應(yīng)有總結(jié)或補充聯(lián)語并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使整個春聯(lián)烘托出歲時年節(jié)的喜慶氣氛。春聯(lián)張貼要按照傳統(tǒng)張貼對聯(lián)的“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的口訣,即對聯(lián)的出句應(yīng)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對句應(yīng)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這是因為按古代讀法直書是從右向左讀的。辨認聯(lián)語的出句與對句應(yīng)記住“上仄下平”的規(guī)則,在我國漢字的四種聲調(diào)中,一為平聲,二三四聲為仄聲。例如春聯(lián)兩句的某一句最后一個字為三聲,則此句即為出句應(yīng)貼在右手的門框旁,那另一句就是對句應(yīng)貼在左手門框旁,如碰巧聯(lián)語的兩句最后一個字都是仄聲或平聲,那就應(yīng)從聯(lián)語的語氣和內(nèi)容上來分辨選出那出句與對句了。另外,春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張貼的地兒不應(yīng)太高或太低,一般應(yīng)以門楣的高低為準。筆者看到如今一些民居酒樓茶肆商店張貼的春聯(lián),很多都不得法,應(yīng)糾正為好。 4、春條應(yīng)該豎立著書寫:北方地區(qū)過春節(jié)時除貼春聯(lián)外,還要在四合院、居室內(nèi)外張貼條幅。條幅類似于立春日貼的春帖,故亦稱春條。春條多用大紅紙剪裁成一尺長約四五寸寬的長條兒,豎立著書寫。在屋門及街門的對面墻上貼上“出門見喜”、“抬頭見喜”等,在院子里貼上“滿院生輝”、“萬象更新”,“財源廣進”等,在居室中貼有“宜入新春”、“諸事遂心”、“福氣滿堂”等吉慶詞語,這些春條呈現(xiàn)出家家戶戶的良好祝愿和辭舊迎新的愿望。 5、年三十為何時有時無?今年,過了臘月二十九就直接是春節(jié),有的年份則過了三十才是春節(jié)。這是什么原因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這是因為我國幾千年來實行的農(nóng)歷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歷,其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guān)的陽歷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歷朔望月。王思潮表示,我國農(nóng)歷中的月是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周期安排的,稱之為“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鐘(29.5306天),并非整數(shù),而一個月的天數(shù)要用整數(shù)表示,因此,有時是小月29天;有時是大月30天。怎么確定一個月有多少天呢?天文學家固定將農(nóng)歷每月初一安排在朔所在的日子,朔是月亮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jīng)與太陽黃經(jīng)相同的時刻(此時,地球上的人們看不到月亮),這樣,相連兩個朔之間的天數(shù)就確定了。據(jù)了解,上一個過了二十九便是春節(jié)的年份是2006年,至2012年期間的春節(jié)都是有年三十的。 6、貼年畫的講究: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各地對年畫的叫法亦不盡相同。老北京管年畫叫“畫片”、“衛(wèi)畫”;姑蘇叫它“畫張”;浙江叫“花紙”;閩地叫“神符”,巴蜀稱“斗方”,不一而足。漢代民間已有在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yōu)槟景迥戤嫛:髞砻耖g爭相仿效,幾經(jīng)演變,逐漸形成并定型為現(xiàn)在的年畫。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民間年畫從早期對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漸發(fā)展為驅(qū)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huán)境的節(jié)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門神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題材。門神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武門神多為秦叔寶與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后,在屋子里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等?,F(xiàn)在年畫的品種及其衍生品也很多,如吉祥神靈等。張貼時要注意,不能將年畫或吉祥神靈貼在東邊和西南邊,最好貼在東北角、西北角、兩個角呈放射性的貼。 7、閉門炮和開門炮: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人們習慣在關(guān)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后關(guān)上大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到了歲更子時,就是晚上十二點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的炮仗,意為滿地金銀,第一掛爆竹辭舊,第二掛迎新。子時的鐘聲敲響,鞭炮大作,正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開門炮”,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的門前,又見“滿地金錢”。 8、包餃子和吃餃子:北方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就是守歲的時候包,子時吃,交時=交子=餃子。人們習慣將春節(jié)的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為討個新年好彩頭,人們多會在餃子中放銅錢、硬幣,放多少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放五個:代表福祿壽喜財全來,五這個數(shù)意味著把財捂住之義。 9、壓歲錢: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會將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最早的壓歲錢出現(xiàn)于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壓歲錢其實分兩種,一種是長輩給孩子的是“壓歲錢”,是為壓住邪惡,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另一種是晚輩送予長輩的,這種是名副其實的壓歲錢。給老人的“壓歲錢”是為壓住年歲,在壓歲錢的數(shù)目上也有講究。要以元為單位,元是圓圓滿滿。不能給零頭,如給老人99.9元,等于又給了老人“9腳”。 10、過年禁忌:為了祈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在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有很多禁忌。禁忌的目的是要趨吉避兇,祈求來年的好運氣。雖然在今天看來可能會覺得有點迷信,但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來看待,其實也是獨具特色、別有一番韻味的。 禁忌一:“大年三十晚上忌人”。大年三十晚上,普通人家都要“大團圓”,出遠門的親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風冒雪往家里趕,回來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團圓餃子。北方人食面就吃餃子,民謠說:“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比砩弦患覉F圓,外面揚風飄雪,屋里燈火通明熱氣騰騰。玻璃窗擦得干干凈凈,水珠還從玻璃上面往下滾。時不時傳來陣陣鞭炮聲。家家享受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為了保證自家人歡樂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突然闖入,無論外人來說話串門以至討債,都一樣會干擾一個家庭內(nèi)部的歡樂。 禁忌二:“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燈”?!叭砩?,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燈,看娘家燈會死娘家人”,這一條夠厲害的,但也有來由。因為舊社會是以男性為主的;出嫁的女兒往往在婆家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為“人婦”的女子盡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持大團圓了。為了保證婆婆家一家團聚,所以傳下來這一條民俗,目的是好的,形式是“莫須有”的。既無法律規(guī)定,又不見經(jīng)傳,卻起了凝聚與和諧的作用。 禁忌三:“正月不剃頭”。過去,剃頭匠從大年三十早起就干活,無論剃頭打辮子,還是洗、剪男頭,一直干一天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時剃頭師傅多是外地人,天一亮就卷包兒回老家了,再剃頭,找不到師傅了。這是督促人們,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潔衛(wèi)生工作。 禁忌四:“不許摔壞東西”。從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許摔壞東西,摔了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边@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yīng)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11、關(guān)于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jié)由舜興起。舜即天子位時,帶領(lǐng)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jù)說這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 大年初一:初一為吉日,正月初一又稱為“元日”,出自《尚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痹眨种讣?,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顏師古注:“元,善也?!?/SPAN>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人們都要在這天燃放鞭炮,此后至正月十五,驅(qū)兇避邪的鞭炮聲將成為街頭巷尾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爆竹為中國特產(chǎn),亦稱“炮仗”、“爆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漢朝《神異經(jīng)》所記,在兩千多年前,人們?yōu)轵?qū)逐惡鬼,“燃真竹以取其聲”?!锻ㄋ拙庂絻?yōu)》云:“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熬砑垶橹笔腔鹚幇l(fā)明以后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用紙壓卷的紙筒代替了竹筒,裝上火藥,制成爆竹。有時還用麻莖把爆竹連起成串,稱為“編炮”,又因其形似鞭,其聲清脆,又稱“鞭炮”。因為爆竹能驅(qū)邪,能增加喜慶氣氛,其本身又輕巧,深受百姓歡迎,所以廣為傳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出于環(huán)保和安全的考慮,有些城市開始限放爆竹,以更好更文明的方式慶賀新年。 大年初二,逛廟會,走親戚。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稱“迎婿日”。這天好像是姑爺們給岳父母拜年的“法定日子”,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后必須再趕回婆家。在過去,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數(shù),由于傳統(tǒng)上認為單數(shù)不吉利,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須成雙。王來華表示,中國人最親密的是血緣關(guān)系,姑爺有“半子之勞”,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姑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為“半個兒”見“親娘”的機會,以慰問“二老”。有的地方稱新女婿為“嬌客”。對于“嬌客”拜年,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民俗專家認為“迎婿日”是一種“黏合劑”,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有積極意義。 民間還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初三,無父無母門擔擔?!币馑际钦f有父母的女兒,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沒有親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赤狗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與“赤口”同音,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而應(yīng)該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按古人的說法,這天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據(jù)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記載:“(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薄皻q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說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古人對初三很重視,故稱為“小年朝”。還有一種說法,稱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燈睡覺,讓老鼠在沒燈的情況下無法“成婚”,才不會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孫”偷吃米糧。 大年初四:又叫“神落天”,這天是民間的接神日,迎接眾神明、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灶王爺會點名,所以不宜外出。同時,也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了。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據(jù)了解,“破五”的來歷至今眾口不一。據(jù)《封神榜》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后,就更讓人討厭了。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馬上滾回去。南京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竟介紹,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wèi)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過去人們講究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一般不允許搞衛(wèi)生,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特別是大年初一,一掃帚也不能動,否則就會將好運氣弄掉。到“破五”這天必須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鞭炮也從屋里放到了屋外謂之“送窮”。這天稱為趕“五窮”,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所以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街坊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yè))。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為一年之內(nèi)不犯“小人”,把過去一年不愉快捏進去,新一年可以順順當當。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jù)說這樣可以規(guī)避周圍讒言。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據(jù)說這樣可以免霉運。此外,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fā)財、好運、甜蜜、和美。 正月初六,舊時大多數(shù)商鋪都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這時并不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聽戲。商店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十二歲的男孩,因為十二是六的兩倍,這叫六六大順。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大年初七為七煞日,諸事不宜,尤其是出遠門。民俗專家介紹說,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的“人日”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漢朝人東方朔在《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按照道家解釋,“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據(jù)此,人們就將正月初七這天稱為“人日”。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里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在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同今天女孩子們頭上的發(fā)夾差不多。大多是用五彩的絲綢,也有用金箔刻成的,剪成小人的形狀,戴在頭上,不僅以此紀念人的誕生,還有“欲為人上之人”的寓意。在這一天,詩人們則要登高踏青,吟詩作對。人們習慣在初七這天吃七寶羹來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頭。而中國南方一些地區(qū)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正月初八:是“順星節(jié)”,傳說也是谷子的生日。這一天,我國民間有祭拜順星的習俗,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順順當當。順星又叫“祭星”、“本命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而每年正月初八為 正月初九:傳說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民間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平安健康。這天忌曬衣服。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一直到正月十五,這個大年才算是過完了。 12、立春節(jié)祭太歲、躲春兩不誤:剛告別了二十四節(jié)氣末尾的大寒,又快到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稱“立春節(jié)”,我國自古為農(nóng)業(yè)國,春種秋收,關(guān)鍵在春。立春的“立”是“開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度時為立春?!对铝钇呤蚣狻罚骸罢鹿?jié),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惫糯八牧ⅰ?,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nóng)業(yè)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氣候關(guān)系的全過程。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立春日,晚七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的說法,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立春還有“咬春”、“報春”等叫法。這個節(jié)令與眾多節(jié)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春?!焙鸵Т撼源猴?、春盤、咬蘿卜的習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13、祭春神、祭太歲:句(gōu)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zhí)規(guī)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shè)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浙江地區(qū)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xiāng)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shè)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qū)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jié)日的重要活動。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shù)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qū)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歷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jié)期間的吉祥圖。 14、立春必“咬春”:立春必“咬春”,一個“咬”字,形象地畫出了立春之日生動的食俗文化。咬春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餅、春盤、蘿卜、五辛盤等節(jié)令食品,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關(guān)于吃蘿卜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diào)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diào)味品。 “躲春”不可睡覺:簡單來說,躲春就是躲太歲,每年犯太歲的那些生肖,在當年極容易碰到倒霉的事,惹禍上身。更需要格外敬重、供奉太歲星君,以求平安度過這個流年。在立春日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候,不希望被剛“上任”的太歲星君發(fā)現(xiàn),就要躲藏起來,這就是躲春。躲春需要的就是靜守以待立春時過去。 立春時亦稱為交春時,是指從這個節(jié)氣到下個節(jié)氣轉(zhuǎn)換點,今年的立春時在陽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