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土耳其 1. 奧斯曼帝國之崛起 世間名城很多,可是很少有城市能象伊斯坦布爾那樣,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觀,又有輝煌的文化遺跡,現(xiàn)代與歷史,東方與西方,水乳交融在這個歷盡滄桑都市里。這是一個讓人見了就不會忘記,去了還想再去的城市。 2008 年的時候我曾游覽伊斯坦布爾,正如那首《藍色土耳其》里所唱: “還貪戀著你的風情,誘惑著你的神秘”,四年后 我又回到這個美麗的城市,想再次迷失在金角灣藍色煙波里。 伊斯坦布爾到處都是從古羅馬到奧斯曼時代留下的古跡,文化遺產(chǎn)極為豐富,不過那年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建筑或者風景,而是土耳其的孩子。每處古跡都有成群的孩子在參觀,大概是他們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吧。 “ 你是哪國人?”“你從哪里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問。 “我是中國人。你們呢?你們是哪國人?” 我故意逗他們。 “我們是突厥人!”孩子們都搶著回答。 “突厥!”這個本來只和隋、唐兩代雄主名將、明月天山、大漠西域這些遙遠的詞匯相連的名字,突然在現(xiàn)實中回響,立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本來土耳其國名的英文拼寫( Turkey )常令我聯(lián)想起美洲的火雞( turkey ),可是孩子們的發(fā)音( Türkiye )讓我意識到面前可愛的孩子們正是西突厥的后裔。土耳其是個前生今世都和中國淵源極深的國家,其盛衰興替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借鑒。 突厥原是游牧于阿爾泰山脈的一個馬上民族,全盛時疆域東至大興安嶺,西達咸海,北抵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六世紀中期,在今天的蒙古建立突厥汗國,和隋朝抗衡多年。后來中了隋朝大將長孫晟的離間計,分裂成東西兩部。 隋末大亂時,唐朝君主為了統(tǒng)一中原,采取了對突厥稱臣的策略,唐太宗李世民曾和突厥可汗定下渭水之盟,平定內(nèi)亂后立刻組織反擊,在名將李靖等帶領(lǐng)下,終于在貞觀四年消滅東突厥。后來唐高宗李治繼續(xù)向西域用兵,顯慶四年滅西突厥,其余部開始向中亞遷徙。其中一個叫奧斯曼的部落一路向西,到了今天的土耳其。在西遷過程中,他們接受了伊斯蘭教。
從十五世紀(大約是中國的明朝中期)開始迅猛擴張,先后占領(lǐng)了巴爾干半島、阿拉伯半島,并于 1453 年攻破徹底擊敗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是千年帝國東羅馬的首都,據(jù)說有世界上最好的防御系統(tǒng),這是先知穆罕默德都沒有攻下的城市,但在突厥強大的騎兵和火器的攻擊下,最終陷落。君士坦丁堡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繼續(xù)向西、向南擴張,成為繼波斯、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后,又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國。 奧斯曼帝國極盛版圖 奧斯曼帝國騎兵強悍,而且善于利用火器,在東歐和中歐攻城略地,戰(zhàn)無不勝,先滅匈牙利,直逼維也納,不過數(shù)次圍攻,均遭慘敗,否則整個歐洲的歷史就要改寫。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對世界歷史有極為深遠的影響,由于其掌控了從地中海到中亞的商路,使歐洲各國失去了和東方貿(mào)易的機會,直接促使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另外,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時候,大批教士逃亡到西歐各國,他們帶去的古希臘、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知識,促使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奧斯曼帝國強大的海軍游弋地中海,成為海上一霸,曾和葡萄牙對決,也曾和法國聯(lián)手攻打哈潑斯堡王朝,對歐洲軍事政治格局的形成十分重要。 對阿拉伯世界來說,自從先知穆罕默德過世后, 哈里發(fā),意為“ 真主 使者的繼承人”,是 伊斯蘭教 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 統(tǒng)治者的稱號,總是由阿拉伯人來繼承。但是奧斯曼崛起后,不但搶走了圣城“麥加”里保存的種種圣物(穆罕默德的頭巾、胡子、寶劍、鞋印等等),而且還奪走了哈里發(fā)的稱號,身為突厥人的奧斯曼蘇丹成為伊斯蘭教的總護法,這讓阿拉伯人恨恨不已。
東羅馬陷落后,其末代公主嫁給了一個草原小國的王公,此人覺得繼承了羅馬帝統(tǒng),因此自稱“沙皇”,俄國從此開始起漫長的崛起史。 大批藍白相間,體現(xiàn)了伊斯蘭美感的青花瓷器沿著海路、陸路從中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奧斯曼帝國來,然后再運往歐洲,三百多年來,一直被目為世界頂級的奢侈品 ....... 2. 奧斯曼帝國的盛衰 1453 年,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不光象征著奧斯曼帝國的正式崛起,徹底把持了歐亞間商業(yè)途徑,同時也啟動了一系列大事件的發(fā)生。那時造成歐洲酷寒氣候的小冰河期已經(jīng)開始,歐洲國家亟需香料來長期保存肉食,而在當時香料是稀缺物資,只有亞洲國家才出產(chǎn)。為了打破了奧斯曼帝國對東方香料和其他資源的壟斷,歐洲冒險家們紛紛西行。 1488 年,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好望角, 1492 年,伊薩貝爾和弗迪南把摩爾人驅(qū)逐出西班牙,資助哥倫布橫跨大西洋。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 突厥人并不知道他們的擴張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yīng),奧斯曼的蘇丹們只知一手持劍,一手高舉可蘭經(jīng),利用軍事優(yōu)勢和宗教話語權(quán),對內(nèi)鞏固對疆域內(nèi)各民族的有效控制,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的擴張政策。依靠其強大的騎兵和海軍,經(jīng)過一百多年征伐,奧斯曼帝國全盛時控制了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中歐、東歐大部分地區(qū),阿拉伯半島,北非以及大半個地中海、黑海。最終建立起了統(tǒng)治區(qū)域最大,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伊斯蘭帝國。 蘇雷曼大帝的御璽圖章 ( Tughra ): 三根直立的柱子象征著三大洲,整個圖章意為“戰(zhàn)無不勝” 匈奴、阿拉伯、蒙古等其他亞、非族群也曾入侵歐洲,但多半“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或者像摩爾人一樣,影響只局限于歐洲一隅,沒有一個政權(quán)能象奧斯曼帝國那樣,能占領(lǐng)大片歐洲土地,并且和列強對峙攻防長達三個多世紀之久。其內(nèi)政外交,大有可圈可點之處。 不少中國人受西方話語的洗腦,把一切非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自動貼上落后野蠻的標簽,其實,掀開歷史的面紗,事實并非如此。拿以博愛忍耐為號召的基督教來說,在羅馬教廷和威尼斯城邦的組織和鼓勵下,十字軍以保護宗教自由(基督教信徒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自由)為名,數(shù)次東征,所到之處,不光穆斯林、猶太人被屠殺,連東羅馬的基督教徒們也不能幸免。君士坦丁堡,羅馬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皇帝所建的基督教城市,也沒有躲過以基督為名的十字軍的屠刀。因此東羅馬帝國搖搖欲墜的時候,威尼斯決定給東正教庇護,但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他們舉教投降,寧可受制于伊斯蘭異教徒,也不肯再被那幫威尼斯商人給坑一把。所以今天伊斯坦布爾的市民,其實多半是東羅馬時代希臘人的后裔。 為了有效管理帝國境內(nèi)的數(shù)十個民族和多種文化,奧斯曼的蘇丹們采取了一種“統(tǒng)而不治”的前現(xiàn)代帝國模式。作為伊斯蘭教的精神領(lǐng)袖“哈里發(fā)”和帝國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蘇丹負責征伐和宗教事務(wù),也就是說只管槍桿子和話語權(quán)。而具體的政府管理工作,則派遣給其他官員去做。奧斯曼帝國的地方政府根據(jù)其歷史文化特點,享有高度自治。各地部落首領(lǐng)以及貴族頭人,對地方事務(wù),擁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 雖然奧斯曼是伊斯蘭國家,但歷代蘇丹對基督徒和猶太人相當寬容。伊斯坦布爾城內(nèi),基督徒和猶太人可以公開禮拜。 1492 年,西班牙驅(qū)逐摩爾人,開始建立宗教裁判所,屠殺猶太人和穆斯林,當時的蘇丹派海軍去西班牙拯救他們,并且把他們帶回奧斯曼帝國安置。 盡管對異教寬容,奧斯曼朝廷對基督徒和猶太人還是有所忌憚,并采用“征子”制度加以控制。每隔一段時間,朝廷會從巴爾干半島選三千聰慧勇武基督教或者猶太教的小男孩,把他們帶到伊斯坦布爾學習,作為穆斯林培養(yǎng)成人,這些孩子們長大后加入蘇丹的御林軍。這種“征子”制度一方面給了非穆斯林人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擴大了朝廷選擇優(yōu)秀人才的余地,但更重要的是,早早把基督徒和猶太人中最聰明俊秀的男孩選走,等于剝奪了這些族裔可能挑戰(zhàn)朝廷的機會。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寬松政策,使奧斯曼帝國境內(nèi)各族同心協(xié)力,其國家能夠持續(xù)擴張長達二百余年。
奧斯曼帝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和法國交好,但和哈珀斯堡王朝纏斗多年,曾多次兵圍維也納,但每次都無功而返。有趣的是,奧斯曼和哈珀斯堡兩大王朝的對決,促使了“牛角面包”這一美食的誕生。有一次維也納人為了慶祝擊敗突厥人的進攻,把酥坯點心 做成象征伊斯蘭教的新月形狀,而且特地起名叫“新月”來嘲笑穆斯林。中文翻譯成“牛角”,當然是比較厚道的說法。 1683 年,奧斯曼最后一次進攻維也納失敗,從此國勢日衰。
“文藝復興”后,歐洲各國在科學、技術(shù)、軍事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伊斯蘭保守宗教勢力的阻擾令奧斯曼漸漸技術(shù)上落后,軍事上衰落。本來俄羅斯是個小國,莫斯科都曾被奧斯曼的狗腿子克里木汗燒殺搶掠過,但在彼得大帝的改革推動下,國勢漸強,到了十八世紀初,從黑海到高加索,奧斯曼已經(jīng)開始感受到俄國人的進逼了。 吃了幾次敗仗后,奧斯曼的蘇丹認為“瘋狂的石頭”(即彼得大帝,他的土耳其綽號是“瘋狂彼得”,而彼得的原意是“石頭”)瘋得很有水平,如果奧斯曼想復興,必須效法俄國進行改革。然而宗教勢力和御林軍等既得利益集團不想失去自身的特權(quán),反復阻撓,甚至廢黜殺害銳意改革的蘇丹。奧斯曼帝國盡管從文化背景到地理位置都和歐洲聯(lián)系緊密,還是失去了現(xiàn)代化的機會,并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多民族國家,國勢如虹的時候,天下自然歸心。但是當國運衰退的時候,則會紛爭迭起,內(nèi)亂不斷。在其他歐洲國家的鼓動下,從 1830 開始,先是希臘,然后是巴爾干半島,非突厥族的地區(qū)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紛紛脫離統(tǒng)治,而奧斯曼朝廷無力制止,先后失去了希臘、匈牙利、黑山、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克里木等中歐、東歐和黑海沿岸地區(qū)。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已經(jīng)被列強輕蔑地稱為“歐洲病夫”了。
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者們痛定思痛,開始憲政改革。還特地請了英國人來當指導者。英國人很紳士地說要幫突厥人搞定塞浦路斯和埃及,可是不久就把這兩個地方放到了自己的管轄下,奧斯曼朝廷上下這才明白他們是“請鬼拿藥方”了 。 本來應(yīng)對巴爾干的基督徒分離運動已經(jīng)讓帝國領(lǐng)導們頭暈眼花了,在英、法兩國殖民者的精心運作下,阿拉伯半島和北非各國的阿拉伯人也開始和突厥人離心離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阿拉伯國家借奧斯曼帝國深陷戰(zhàn)爭泥沼之際,趁機獨立,當然隨即落入了英國殖民體系。有部英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講的就是這段往事。 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站錯了隊,不光戰(zhàn)敗,而且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當年橫跨三洲的大帝國已經(jīng)只剩下小亞細亞和伊斯坦布爾周邊的一小塊歐洲土地。大片國土淪喪,大批穆斯林紛紛從歐洲逃回小亞細亞本土,伊斯坦布爾和伊茲密爾兩個大城被外國駐軍,奧斯曼帝國變成了一個徒有虛名的空殼。 1922 年,在凱末爾等青年軍官的帶領(lǐng)下,新的政黨成立,末代蘇丹被迫退位,奧斯曼帝國正式走入歷史。 3. 阿塔圖爾克 ------- 現(xiàn)代土耳其之父 作為統(tǒng)治數(shù)十個民族長達六百年,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奧斯曼的崛起與興盛深刻固然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發(fā)展,但其衰落和解體所帶來的政治和文化的震撼,到今天也無法估量。從巴爾干半島到中東,過去百余年來世界沖突的熱點多半集中在當初奧斯曼帝國疆域內(nèi),至今猶然。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作為戰(zhàn)敗國的奧斯曼,不但失去了其大部分的歐洲國土,所有的非洲行省以及整個阿拉伯半島,而且被從前的屬國希臘入侵,連首都伊斯坦布爾都被歐洲列強的軍隊占領(lǐng)。亡國危機迫在眉睫之際,以穆斯塔法 · 凱末爾(也被翻譯為基馬爾)為代表的青年軍官們,決定推翻奧斯曼王朝的統(tǒng)治,以西方政治制度為典范,建立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 1881 年,穆斯塔法出生于巴爾干半島的薩羅尼加(今希臘境內(nèi)),他的父親是奧斯曼軍隊的一個小軍官,后來成為一個木材商人。凱末爾早年喪父,十四歲進軍校學習,由于數(shù)學成績出色,深得老師的喜愛,特地給他起了凱末爾這個名字,意為“完美”。凱末爾畢業(yè)后在大馬士革等地服役,見證了奧斯曼帝國面對英帝國殖民主義和巴爾干半島風起云涌的民族主義的挑戰(zhàn),腐朽無能的表現(xiàn),激發(fā)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于是參加反政府的青年軍官組織,開始探索民族復興之路。
盡管對蘇丹的無能統(tǒng)治不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凱末爾和他的軍官同伴們還是立刻奔赴沙場,從巴爾干半島到利比亞沙漠,從高加索到阿拉伯半島,南征北戰(zhàn),東征西討,在戰(zhàn)火和硝煙中試圖支撐起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雖然奧斯曼帝國輸了戰(zhàn)爭,但凱末爾和英、意、俄軍隊交手過程中,打贏了不少戰(zhàn)役,奠定了他軍事領(lǐng)袖的名聲和威望。 一戰(zhàn)后,奧斯曼帝國被迫接受停戰(zhàn)條約,不但被瓜分支解,而且被英國支持下的希臘入侵,奧斯曼朝廷無力制止,于是凱末爾和其他軍官們成立了大國民議會,組建軍隊,開始了獨立戰(zhàn)爭,先后擊敗了蘇丹和希臘的軍隊,于 1922 年向國聯(lián)宣布,代表土耳其人民的大國民議會廢除任何侵害土耳其主權(quán)的不平等條約,同年,大國民議會終結(jié)君主制,放逐了末代蘇丹。 1923 年,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為了強調(diào)和奧斯曼帝國的區(qū)別, Turkey 的現(xiàn)代國名采用通用翻譯土耳其 ------ 作者注)
打贏了獨立戰(zhàn)爭后,凱末爾和他的同伴們面對的是戰(zhàn)火余燼里的殘山剩水(領(lǐng)土面積不到奧斯曼帝國的三分之一),流離疲憊的貧困人民(大批巴爾干的穆斯林被驅(qū)趕到安那托立亞),險象環(huán)生的國際局勢。北邊的世仇沙俄亡國了,但成立了蘇聯(lián),從前屬于奧斯曼帝國的高加索地區(qū),變成了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南邊的阿拉伯半島基本被英、法兩國控制了,連內(nèi)陸的庫爾德地區(qū)都岌岌可危。為了救亡圖存,凱末爾和他的同伴們決定全方位推動現(xiàn)代化革命,一方面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接受西方現(xiàn)代科技和制度,另一方面以民族主義為號召,從文化角度加強對土耳其民族與文化認同。 任何社會的改革都很難,有深厚歷史傳統(tǒng)的國家更難。凱末爾的現(xiàn)代化改革集中在幾個方面: 1. 政教分離。一千多年來,哈里發(fā)是伊斯蘭遜尼教派的最高精神領(lǐng)袖,居然巨大的號召力和權(quán)威。自奧斯曼崛起以來,哈里發(fā)一直由蘇丹兼任。末代蘇丹被放逐后,凱末爾進一步廢除哈里發(fā)制度,實施政教分離,減弱宗教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 2. 全面教育改革。凱末爾認為教育是現(xiàn)代化的核心,他禁止伊斯蘭宗教教育,全面采取西方現(xiàn)代教育內(nèi)容和方式,加強對科學技術(shù)知識的普及教育,特別請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做教育改革指導。 3. 土耳其語。奧斯曼時代,波斯語是文學語言,阿拉伯語是宗教語言,而土耳其語(突厥語)僅僅是生活語言。受教育的人花大量時間學習前兩種語言。為了加強民族向心力,認同感和自豪感,凱末爾聘請了法國語言學家為土耳其語發(fā)明了一套拉丁字母,同時在全國開辦“人民之家”,教授新字母,并提倡運用土耳其語辦報,用土耳其語出版《可蘭經(jīng)》,不到三年時間,土耳其的識字率從 10% 提高到了 70% ,從而使普及教育成為可能。 4. 婦女解放。凱末爾認為男尊女卑的社會傳統(tǒng)阻止了婦女發(fā)揮才能,他大力推動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鼓勵男女同校,婦女參政議政,并且于 1934 ,賦予婦女選舉和被選舉權(quán)。 1935年,18位婦女被選入了土耳其議會。 1933 年參觀伊斯坦布爾大學,開放男女同校。 5. 移風易俗。為了推動全民接受變革,凱末爾還采取了一系列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措施,比如說,他下令男人不準戴突厥小帽,女人不戴面紗。職業(yè)女性,一律不許裹頭巾。他鼓勵土耳其人采取歐洲打扮,從外表開始改變自己。為此,他邀請了他的朋友蔻蔻香奈兒設(shè)計了土耳其軍裝!他還特地參觀雕像和繪畫藝術(shù),來打破傳統(tǒng)伊斯蘭社會對用圖像表現(xiàn)世界的禁忌。當時的穆斯林多半有名無姓,為了和歐洲接軌, 1934 年,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姓名法》,鼓勵普通的穆斯林給自己取一個姓。這些做法今天看來瑣碎甚至粗暴,但從當時來講,卻深刻地改變了一個老大沒落國家國民的心態(tài)和生活。 在外交方面,凱末爾采取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本著民族主義的原則,周旋在列強之間。他一方面以共同抗擊英帝國的擴張為籌碼,從列寧那里領(lǐng)黃金和軍火的支持,和蘇聯(lián)簽訂兄弟友好條約;另一方面,又以蘇聯(lián)的威脅為借口,和英、法聯(lián)絡(luò),建立軍事同盟關(guān)系。 凱末爾不是那種只會慨嘆無力補天的文人,而是從戰(zhàn)場到談判桌,在最壞的情況下,為自己民族贏得最好結(jié)果的政治家。只要對他的民族有利,他可以無所不為。從蘇俄到德國,到美國,誰有用就和誰結(jié)盟,完全把民族利益置于個人情感甚至道德之上。當蘇聯(lián)革命成功后,為了先發(fā)制人,凱末爾差點搶先注冊土耳其共產(chǎn)黨這個商標。 他的繼任者伊努努,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經(jīng)過反復考量,看準了盟國的勝算大于軸心國,于是背叛了和土耳其友好多年的德國,加入盟國陣營。他認為如此對待德國,是他個人道德污點,但是為了民族的利益和國家的安全,必須有勇氣背叛情感上的朋友。二戰(zhàn)期間,土耳其采用凱末爾的和平和實用主義外交策略,基本置身事外,避免了被卷入戰(zhàn)火。 凱末爾和他的政治繼承人伊努努 凱末爾的現(xiàn)代化舉措在當時受到了各種勢力(尤其是宗教)的阻撓和反對, 但是他以他的權(quán)威和智慧,把他的改革貫徹到土耳其社會的各個層面。凱末爾的民族主義措施對少數(shù)民族,尤其是庫爾德族,十分不公平。但對土耳其族來講,他在民族存亡之時,以摧枯拉朽般果斷甚至殘忍的政策,保證了其殘存國土的完整性,為其人民構(gòu)筑一個安全的家園,為其民族贏得一個再生的機會。因此, 1934 年在《姓名法》公布之時,他被授予了阿塔圖爾克 ( Atatürk ,意為土耳其之父 )的稱號。 遺憾的是,這位現(xiàn)代土耳其之父,個人生活相當不幸,沒有留下任何親生子女。他只和拉蒂菲,土耳其航運業(yè)大亨的女兒,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 1922 年,凱末爾揮軍伊茲密爾,擊敗占據(jù)此城的希臘軍隊。拉蒂菲親自邀請凱末爾入住她家的豪宅。她是法國索邦大學的畢業(yè)生,后來在倫敦學習法律,年輕的她很快愛上了民族英雄,而他也為這位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女性所吸引,兩人墜入愛河,結(jié)婚成家。作為第一夫人,拉蒂菲成為土耳其新女性的代表。 拉蒂菲 ( 1898- 1975 ):不到兩年的婚姻,半個世紀的孤獨 一個銳意改革,與傳統(tǒng)抗爭決裂的政治家,一個受西方教育,穿西式服裝的現(xiàn)代女性,表面上看是天作之合,然而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不幸的,因為獨立倔強的拉蒂菲不是凱末爾生命中的唯一女人。盡管他一直未婚,但從青年時代起,就不乏女性追求者,其中對他最癡情的是一個和他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表妹斐凱耶(他繼父妹妹的女兒)。她從小就對凱末爾深情款款,幾經(jīng)坎坷,離婚后才終于心愿得償和他在一起。在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期間,斐凱耶作為私人助理陪伴在他身邊。 多年來斐凱耶一直住在凱末爾的家中,拉蒂菲對這種安排極為不滿,婚后逼他必須把斐凱耶趕出家門。幾經(jīng)爭吵后,凱末爾終于屈服,讓斐凱耶搬出他的私宅。根據(jù)官方說法,被驅(qū)逐之日,傷心欲絕的斐凱耶用凱末爾當年送給她的手槍自殺身亡。當然,也有傳言,她死于謀殺。不管真相如何,沒有婚姻可以承擔死亡和猜疑的重量。斐凱耶死后不久,凱末爾和拉蒂菲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離婚后,他終生未再娶,她也未再嫁。一個在倫敦、巴黎都受過高等教育,以推動婦女解放為己任的現(xiàn)代女性把自己深鎖在家族的庭院里,離群索居,孤獨地度過了余生。終其一生,拉蒂菲對她短暫的婚姻不置一語。 盡管凱末爾沒有親生的子女,但頗有愛心,一生共收養(yǎng)了十三個孩子,十二個是女孩,其中一個成為土耳其第一個女飛行員,世界上第一個女戰(zhàn)斗飛行員,還有一個義女成為著名的歷史學家。 凱末爾晚年沉溺酒精,漸漸變得獨斷專行,喜怒無常,最終在伊斯坦布爾死于肝硬化。和大多數(shù)英雄一樣,他的一生偉大,卻并不完美。然而由于他前瞻性的政策,提倡男女平等,保證女性權(quán)益,確立了政教分離,其大力推動的非宗教性教育,奠定了土耳其現(xiàn)代化的基礎(chǔ)。特別是在中東婦女權(quán)益岌岌可危的今天,廣大土耳其人民,尤其是婦女,有對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感激。 我在伊茲密爾那天,正逢他的忌日,在他離世的時刻,全國默哀。從游覽車上看去,許多樓房、店鋪懸掛他的巨幅肖像,街上不少人在賣印著他的肖像的旗幟。賣旗的人神色都肅穆,也許他們的目的不在于能用他的畫像掙錢,而是只想讓凱末爾深邃的眼睛能夠再次注視他的人民。 現(xiàn)代土耳其之父 ------ 凱末爾 ( 1881 - 1938 ) 4. 風情之都------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擺脫奧斯曼王朝的腐朽沒落氣息,凱末爾挑選了位于安納托利亞腹地的安卡拉,作為新的首都。處于歐亞文明十字路口的伊斯坦布爾,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作用,但是以其秀美如畫的自然風光,博大深厚的人文歷史,繼續(xù)保持其經(jīng)濟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有一千三百萬人口,是歐洲最大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五光十色的街景 這是一座已經(jīng)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同時也是中東地區(qū)最具活力的現(xiàn)代都市。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兩洲,被列為聯(lián)合國世界人文遺產(chǎn)的老成老城在歐洲這邊,有藍色清真寺,土耳其故宮博物院( Topkapi ),圣智大教堂 ( Hagia Sophia )以及收藏極為豐富精美的土耳其考古博物館。這是大多數(shù)旅游者最愛逛的地區(qū),經(jīng)常在一條街上能看到拜占庭,奧斯曼和新古典主義等各具特色的建筑,而且還有大巴扎和香料巴扎可以滿足購物欲。新城在亞洲那邊,是商業(yè)金融中心,高樓林立,除了點綴在海邊的大小清真寺外,看起來和歐亞其他的大都市區(qū)別不大。 老城中心的大巴扎( Grand Bazaar )是世界上最大的貿(mào)易市場之一,迷宮一樣的小街四通八達,對游客來說,信步亂走是最好的游覽方式,各種光怪陸離的商品讓人驚喜不斷。從奧斯曼帝國時代起,手工藝人就是帝國最珍視的制造者,這種傳統(tǒng)持續(xù)到到今天,土耳其的手工藝品尤其是金銀制品依然名滿天下。大巴扎里有一家連著一家的金鋪,金飾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中東地區(qū)青年結(jié)婚需要男方下聘禮,自古以來金飾就是首選。據(jù)說現(xiàn)在男人求婚時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條實心金幣連成的腰帶。難怪中東地區(qū)的男人心中的美女腰若纖柳,而女方的爹媽千方百計在婚前把女兒喂胖些,好在腰帶上多加幾枚金幣。因為如果將來夫妻和美,金腰帶可以隨時變現(xiàn)來置辦房產(chǎn);而如果不幸離婚,女方則至少能留下金腰帶作為分手費。 大巴扎里另一大宗商品是地毯。每個地毯商人都有自己的小鋪子,毯子堆得高高的,很多人會說多國語言,但還保持著老派生意人的規(guī)矩和客套??腿艘贿M鋪子,賣家不兜售商品,先上茶水,從家中七姑姑、八大姨、芝麻蒜皮小事兒講起,喝完三杯茶,彼此宣稱已經(jīng)是朋友了,然后才說到買賣的正題。等客人選好了心儀的地毯后,商家不出價,先問客人要出多少。聰明的客人就會把價錢往低了說,等商家還價。然后客人開始哭窮,商家開始訴苦,雙方都強烈要求對方體諒自己的難處,客人要假裝站起走開,商家趕緊攔住,來回三次,彼此做足身段,然后才成交,這樣雙方皆大歡喜,都覺得占了便宜。喜歡討價還價的人,絕對能在大巴扎好好過把癮。 迷宮一樣的大把扎:購物狂的天堂,拜金者的勝地 伊斯坦布爾的香料市場世界馳名,除紅花、胡椒等香料外,還賣食品和飾品。琳瑯滿目,目不暇給。而且每個鋪子都收拾得十分整齊,吃的,用的,穿的,全部擺放成優(yōu)美的圖案,香料、糖果、茶葉都堆得又尖又高,完美地體現(xiàn)了“無商不尖”的商業(yè)傳統(tǒng)。鋪子前擺著供游人品嘗的樣品,每走一步都有人來招呼生意,和希臘懶洋洋的伙計們形成鮮明的對比。大概這些年中國游客越來越多,管鋪子的伙計們一見東方面孔的女游客,就上趕著大叫“美女”(可惜發(fā)音不太好,聽著象“迷你”),親熱得都快趕上國內(nèi)的感覺。 藍色清真寺和圣智大教堂是伊斯坦布爾兩大地標性建筑,前者是一座依然在使用的宗教場所,進去后氣氛十分莊嚴肅穆,尤其是聽到叫經(jīng)塔傳來滄桑的祈禱聲時,讓人不由心生敬畏之意。盡管圣智大教堂曾是世界上最大東正教堂,然后成為一座清真寺,但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一直作為博物館來開放。經(jīng)過考古學家們精心處理,終于把蘇丹們糊上墻皮給剝了一部分下來,露出不少基督教壁畫,讓游人能依稀看到這座有一千四百年歷史的教堂的本來面目。 圣智大教堂里著名的鑲嵌壁畫 今天的圣智大教堂,雖然保留著很多宗教遺跡,但沒有任何宗教氣氛,到處都是游人和流浪貓。不時看到有日本女游客叫著“卡哇伊” 給貓貓們拍照,估計那些貓都是見多識廣之輩,鏡頭前極為淡定,在祭壇上冷冷看去,一副藐視眾生的樣子。 神奇淡定的流浪貓 雖然奧斯曼 王朝以“哈里發(fā)”號令整個伊斯蘭世界四百多年,但因處在各種文明交匯之地,對宗教不是特別狂熱。比如伊斯蘭教不許飲酒,但奧斯曼王朝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繼續(xù)羅馬帝國尋歡作樂的傳統(tǒng),反而出產(chǎn)烈酒,尤其是一種異香異氣的茴香酒。在伊斯坦布爾參觀地毯工場時,展示地毯時,商家多半會主動給客人提供一杯茴香酒(我嚴重懷疑商家有使用烈酒來干擾顧客思維的嫌疑),當然不喝酒的人,可以要蘋果茶,甜膩芬芳,十分可口。 喜歡口腹之欲的人在伊斯坦布爾可以大大放肆一下,這里的食品不貴,而且很對中國人的口味,尤其是各色烤面餅,麥香十足。因為這座城市靠海而建,還有大量的海鮮可供選擇。土耳其咖啡又香又濃,稠得象泥巴一樣,一般游客都敬謝不敏,據(jù)說土耳其人用咖啡渣算命很準,不過他們經(jīng)常只說好聽的,就是看到問題,也不會說出來讓人掃興。 伊斯坦布爾街頭常有水煙館,男人們湊在一起,聊天抽煙。據(jù)說水可以降低煙草的焦油,但是尼古丁的濃度很高,吸一壺相當于抽一包煙的量。如果水煙壺里不放水而放啤酒加冰塊,能顯著提高煙的香氣,而且使口感更柔和。 縷刻精美的水煙槍 去伊斯坦布爾的游人如果不敢喝咖啡,不會吸水煙,那么多半會嘗嘗清甜芬芳的土耳其飴( Turkish Delights )。這種味道清淡的糖果象極了山東的高粱飴,只是多了幾分水果香,從名字到味道,很讓人懷疑和“飴”這種中國傳統(tǒng)食品“本是同根生”。 把伊斯坦布爾分成兩半的博斯夫若斯( Bosphorus )海峽,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黑海沿岸各國出海的唯一出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路之一。在這窄窄海峽的大橋上,從早到晚,都坐滿了從容淡然釣魚人,任橋下船來船往,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捕捉幾條不過三四寸的小魚。大橋下面都是飯館,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橋下不遠處,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輪渡,黑壓壓的人群浪花一樣不停地濺上岸來。 輪渡旁邊,是一個很大的魚市。一大清早,魚販子們就在案板上鋪滿新鮮的無花果葉子,然后再把各種魚按照大小、顏色、形狀,整齊地擺放成幾何圖案,然后把地上沖得干干凈凈。市場周圍新鮮的魚腥味,輪渡碼頭上匆忙的腳步聲,讓人充滿感受到這座有著兩千年歷史和輝煌的古城的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她的魅力沒有凝結(jié)在博物館的珍藏里,而是飄灑在大街小巷的人群中。 5. 青花的誘惑 坦白地說,在去土耳其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所知甚少,也不太感興趣。只是曾在書上看過,世界上數(shù)量 最大、種類最完整的青花瓷被收藏在 托普卡皮博物館里。為了滿足那份青花的誘惑, 2008 年秋天我才特地在歐洲之旅行程上加了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突厥征服了拜占庭帝國后,把原先俯瞰金角灣的衛(wèi)城改建成了一個宮殿群 ------- 托普卡皮 ------- 供蘇丹和他的后妃們居住。從宮墻到庭園, 托普卡皮 都和北京的紫禁城有幾分神似,但遠沒有中國宮城那樣宏大、整飭、精致、莊嚴。
托普卡皮見證了奧斯曼帝國最輝煌的歲月,歷代蘇丹在此統(tǒng)治了將近四百年,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在歐洲殖民主義的步步緊逼下,奧斯曼國力日衰,朝廷上下決心向西方學習,蘇丹和他的后宮搬進了一座歐式風格的皇宮 ----- 多瑪芭策宮( Dolmabah?e Palace )。從此,托普卡皮不再成為奧斯曼的政治中心。 金碧輝煌的多瑪芭策宮 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后,蘇丹被驅(qū)逐,宮殿全部被收為國有, 1924 年托普卡皮改建成博物館,專門展示奧斯曼帝國時期的珍寶收藏。如今和伊斯坦布爾舊城一起,被命名為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址。 盡管從地理角度講,托普卡皮在歐洲,但整個宮城的構(gòu)思布局和建筑風格,帶有強烈的亞洲特征。尤其是亭臺樓榭的圓房頂,讓人不由想起蒙古包。穹廬樣的建筑也許是突厥民族游牧時代記憶的一種反映吧。由于將近一百五十年沒有人居住過,托普卡皮早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從前的瓊樓玉宇,如今黯然無色,漢白玉石階也坑坑洼洼的,宮苑內(nèi)古樹橫斜,宮墻上枯藤纏繞,盡管游人如織,也掩不住秋日庭園中的淡淡凄清之意。 和一般博物館不同,托普卡皮的收藏都陳列在宮殿里。一殿一寶,房子本身和收藏一樣價值連城。但世界上最著名的青花瓷收藏,從宋代到清代共有 一萬七百件,卻被 擺在當年的御廚房里。 2008 年秋天時,中國瓷器的價格已經(jīng)炒成天價了,青花瓷更是國際投機客的目標。當我推開樸素高大門扉,走進毫無裝飾的御廚房時,心中暗暗嘀咕,這些突厥人是不是不懂行情呀?怎么把寶貝藏在灶火間,簡直是明珠暗投。 然而一進門就覺得仿佛踏進了幾百年前一個午后空閑的廚房,屋里沒什么裝飾,只有幾十排木架子,上面擺滿了數(shù)百件形狀尺寸各異的青花 盤子,碗,碟子,酒壺 ,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似乎隨時在恭候燈火黃昏后宴會上使用。這里完全沒有通常博物館里陳列古瓷那種躡手躡腳、屏聲靜氣的謹慎,所有的展品只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擺著。從元代的質(zhì)樸厚重,漸漸變成明代的飄逸流暢,又變成清代的精致奇巧。 拭去國際炒家的拜金塵囂,青花瓷食器的本來面目是如此美麗而實用。
用慣了瓷器的中國人,大多不知道這種器物在世界貿(mào)易歷史上的地位。瓷器精美耐用,但一直到十八世紀末,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達到中國人的瓷器制造水平。歐洲人當時最多能夠制造上釉彩陶,無論造型、色彩與強度,和中國瓷器有天壤之別。尤其是青花瓷的制造,因為需要對顏料和火候的嚴格把握,成為令世界各國匠人魂牽夢縈的頂端工藝。
阿拉伯人認為白與藍完美地象征了伊斯蘭精神,從元朝開始,就從中國大量訂購青花瓷,由于他們是中國和歐洲貿(mào)易的中介,青花瓷也成為歐洲人心中美感的極致。奧斯曼人征服中東后,他們控制了通往亞洲的商路,讓青花瓷變得更加難得。從中東到歐洲,各國從商人到王室,以擁有中國瓷器,尤其是青花為榮,而亞洲各國,無論是日本、朝鮮、還是越南,全都在拼命山寨中國的產(chǎn)品。但是把中國的正宗青花瓷和其他國家的山寨品放在一起,對比顏色、造型,高下立判。 五百多年來,青花瓷是世界貿(mào)易中的頂級奢侈品,以致后來歐洲各國不想再高價購買中國正版貨了,紛紛自主開發(fā)瓷器生產(chǎn),終于在十七、十八世紀出現(xiàn)了技術(shù)突破。我曾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的臥室里,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壁紙居然是青花瓷制作流程。一代雄主把青花瓷的制作當成是國家最高機密的,可見其魅力和價值。兩個多世紀以來,歐洲的瓷器制造業(yè)全方位山寨中國瓷器的造型圖案,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英國的瓷器公司才開始發(fā)展出自身的風格。除了瓷器外,十八世紀的歐洲,尤其法國,還對中國的哲學、政治感興趣。直接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當時的我并不懂得青花瓷在世界貿(mào)易中的歷史意義,只記得 走在一排排靛青雪白瓷器間,心漸漸沉靜下來, 仿佛見到舊識般,一種森森細細的喜悅,悄然籠罩了全身。 青花瓷靜默的美麗,一如真誠的 承諾,千年不變。當時迫于時間,匆匆走過, 只能暗暗許愿,有一天再回來 潛心欣賞。 2012 年秋天,當我再次來到 托普卡皮的御廚房前時,卻只見大門緊鎖。也許只是博物館臨時整修,也許是他們意識到了那些瓷器在拍賣會上的價值,開始珍藏秘斂,總之沒能看到青花瓷。 遺憾之外,倒又覺得只要有青花誘惑著,我將會重返伊斯坦布爾。
|
|
來自: only4dragon >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