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三有與三缺 zt
有見識 從19世紀50年代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而后興辦洋務,到1901年去世,李鴻章成為晚清重臣40余年??梢哉f,晚清的種種矛盾,如變革與守舊、中外關系、面對一次次列強侵略是戰(zhàn)是和的艱難選擇……全都集于李氏一身。在這千頭萬緒之中,他認識到中國面臨的是“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遇到了“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作為中國近代化綱領,見識超出當時一般官僚。 有才干 論文,是晚清科舉制度下的成功者;論武,他創(chuàng)辦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影響了中國近代的軍事體系和軍事格局。作為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李鴻章的才干是不可否認的。 有膽量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追求近代化的運動,雖然它只是引進西方大機器生產,但遇到的阻力超出現(xiàn)代人的想象。如,在究竟要不要修鐵路、造輪船、架電線、用大機器生產、辦新式學校、學習數(shù)理化、派留學生等等方面,都遇到頑固派和社會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使洋務運動進行得很不順利。但李鴻章敢于做事,敢于實踐,成為洋務運動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另外兩位為曾國藩、張之洞)。 在官場上缺原則 身為朝廷重臣,李鴻章做官沒有原則,有江湖義氣,搞實用主義。像賣官鬻爵,為了給慈禧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對外關系上缺硬骨頭 在對外關系上,李鴻章太軟弱,缺乏硬骨頭,缺失民族的浩然之氣,處處委曲求全。這一點與當時的強硬派張之洞等截然不同。 在個人品行上有缺陷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的貪財人所共知。這是李鴻章個人品行上的缺陷,后人自然容易從人格上鄙視他。 過去教科書對李鴻章有一般定論,但這幾年又作出了重新評價。從歷史學的角度,隨著對史料的不斷挖掘,會有對歷史人物新的評判視角和理解,甚至引起重新評價,就是我們所講的“為歷史人物翻案”。“翻案”本身帶有積極意義,不是壞事,但無論什么樣的“翻案”,都應以事實為基本根據。 李鴻章是晚清投降派外交的代表,這是無法否定的。我們不能因為李鴻章把《馬關條約》的4億兩白銀還價到2億兩,就認為他不是投降派。講價還價這是任何一個外交家去談判都要做的。正確評判像李鴻章這樣有歷史爭議的人應該更為全面地引用歷史資料,比如,和俄國人簽署《伊犁條約》,李鴻章就曾勸談判代表按俄國提出的條件全盤接受。這難道不是典型的投降派的所作所為嗎?雖然講“弱國無外交”,但弱國也可以去爭。所幸《伊犁條約》在最后簽署時談判代表沒有聽李鴻章的而是據理力爭了。如果說可以這樣為李鴻章翻案,我們認為大清國就沒有投降派可言了,當時的革命者把清國當成投降政府來推翻的所有理由也都不存在了。 學術界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對洋務運動、洋務重臣李鴻章等人的重新研究和評定,雖然仍有種種不同看法,但二十多年來這種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至今已覺不新鮮”。這次《走向共和》汲取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標志著新的學術觀點在二十年之后終于對學術圈外產生影響,可說是艱難的突破。 但或許是這部電視劇的容量有限,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之嫌。 洋務運動是一場“官辦”的辦實業(yè)之路,因此有著天生的貪污腐敗的缺欠。一些興辦洋務的人員在沖破重重阻力創(chuàng)辦各種近代化企業(yè)時,也撈了不少私利,許多人就此成為中國的巨富,如盛宣懷。其實,如實地表現(xiàn)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復雜與豐富。 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 李鴻章死后兩個月,梁啟超即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李鴻章必為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故“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 然而,李鴻章畢竟只是晚清“庸眾中的杰士”,他“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彼蛭鞣綄W習,畢生追求的富國強兵的夢想,始終只停留在器物層面上。他沒有也不可能去改變腐朽的封建體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說,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彼?梁啟超認為李“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