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之經(jīng)典語句
四書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學(xué)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xué)》、《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dú)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dú)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書》已凌駕《五經(jīng)》的地位。
五經(jīng)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chǔ)的古代五本經(jīng)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jīng)過儒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jīng),它們是《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chǔ)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shí)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宋時(shí)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笆?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xùn)詁之作。后來的五經(jīng)是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 “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五部?!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大學(xué)》《大學(xué)》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xué)》成為儒家經(jīng)典。朱熹把《大學(xué)》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經(jīng)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lǐng),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gè)條目。八個(gè)條目是實(shí)現(xiàn)三條綱領(lǐng)的途徑。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xué)》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財(cái)聚則民散,財(cái)散則民聚。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即“災(zāi)”)必逮夫身。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隱惡而揚(yáng)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jié)),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不遷怒,不貳過。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古之學(xué)者為已,今之學(xué)者為人。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cuò)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責(zé)人,則遠(yuǎn)怨矣。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nèi)心震動,堅(jiān)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莊子》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凡人心險(xiǎn)于山川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原天地之美,達(dá)萬物之理 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舉世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shí)。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 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