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逾越的高峰:希臘哲學 作者:蘇拉德 摘要:人皆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天性。旅游,我們向往著最著名的勝地;就餐,我們舞動雙筷頻頻伸向最美味的菜肴;找伴侶,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美眉或帥哥,……而學習,我們卻冷落最高知識,這是否缺乏鑒賞力或無知的表現?希臘人做的大多數是開創(chuàng)性的、奠基性的工作,后人做的只是在其上添磚加瓦或錦上添花罷了,因而希臘人是無法逾越的,哲學尤其如此,要找老師,首先考慮的就是希臘哲人。意圖甩開希臘人,不當柏拉圖的“注腳”,走自己的路,那你是在向“偉先生”(MrWisdom)道別了。 人們會驚訝希臘仿佛突然之間冒出眾多的哲學家,更驚訝的是他們竟然不約而同地專注于哲學最核心的課題:本原、本質和存在,用尼采(FriedriehNietzsche)的話會說:瞧!這伙人,他們不修邊輻,衣冠不整,童頭跣足,甚至有人面帶菜色,似乎飯也吃不飽,卻聚集到天與地交界之處(奧林匹斯山附近),饒有興味地窺探萬物之源、自然之大秘,甚至有人想拿根杠桿撬動地球,他們是不是得到神的授意? 這種說法并非無稽之談,希臘哲人們愛智慧,不愛財富,目光高遠,頭腦深邃,共同關注最高的知識,確實與神有關。在文字還沒有發(fā)明,公共教育還沒有產生的年代,人們接受的是喜聞樂見的口頭文藝教育,它的內容反映和決定了社會大眾的品性。如果神話的內容是一些主宰人類命運的高大威嚴的神,神話教育出來的就是俯首帖耳的奴隸,如果神話宣揚的是開天辟地英勇無畏的神和似神的人,它培養(yǎng)出來的就是人間的英雄。古希臘哲學家就是他們神話孕育出來的一群英雄人物。 美國哲學家弗蘭克.梯利(FrankThilly)在他的名著《西方哲學史》中開篇寫道: “古民族中很少有遠遠超出神話階段的,除去希臘人以外,或許沒有一個古代民族可以說創(chuàng)制了真正的哲學?!ED人不僅奠定了一切后來的西方思想體系的基礎,而且?guī)缀跆岢龊吞峁┝藘汕陙須W洲文明所探究的所有的問題和答案?!欠N激發(fā)希臘思想家的獨立精神和他們對真理的愛好是極為崇高、罕與倫比的。”(西方哲學史7) 尼采在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fā)表的著作《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中指出: “這樣一個驚人理想化的哲學群體,每個民族都會自慚形穢。所有這些人是一個整體,是用一塊巨石鑿出的群象。在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性格中貫穿著嚴格的必然性。他們沒有任何常規(guī)可循,因為當時哲學和學術都不成其為專業(yè)。他們都處在卓絕的孤獨中,當時就只有他們僅僅為了認知而生活。他們都擁有古代人那種獨具德性的力量,借此他們勝過一切后人,這種力量推動他們發(fā)現他們自己的形式,并通過變形進一步塑造使之達至為微妙且至具可能性?!?1.3) 不少人認為,希臘哲學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早就開過了,早就衰亡了,距今2000多年的思想還會有活力嗎?回答是肯定的,以永恒為題材的作品本身也是永恒的,對此有疑問,只能說你沒有認真看待它。在諸多希臘哲學研究者中,我認為恩格斯是認識最深刻的一位,他對希臘哲學的評價也令后人津津樂道,他下面這段常被引用話就充分說明了希臘哲學的永恒性。 “如果說,在細節(jié)上形而上學比希臘人要正確些,那末,總的說來希臘人就比形而上學要正確些,這就是我們在哲學中以及在其他許多領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這個小民族的成就方面來的原因之一,他們的無所不包的才能與活動,給他們保證了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在希睛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里去。”(反杜林論舊序) 在這段并不算長的話中,恩格斯兩次要求人們“回到”古希臘人那里去,一是為了哲學,另一是為了科學和其他。話中的“形而上學”指那時的歐洲哲學,主要是英國和法國哲學,把17和18世紀在歐洲占主導地位的哲學稱作形而上學首先是黑格爾的說法,但恩格斯此話對當代人仍然適用。 希臘哲學的顯著特點一是它的獨立性。它既不依附于宗教,也不依附于權力,獨立特行。二是它的成熟性。希臘哲學一產生就是一座高崇入云的山峰,至今沒有哪個哲學群體能夠超越。有人說希臘的哲學是“哲學的童年”,此語只有時間上的意義,從成熟程度上應當說是“哲學的盛年”。三是它的經典性。希臘哲學一開始即把焦點集中于“本原”與“本源”之上,從本質上、從源頭上入手,方向正確,直達核心,為哲學研究確定了惟一正確的方向。四是它的永恒性。希臘哲學家關注永恒事物,追求靈魂不朽,他們的哲學也就具有永恒性,至今光芒不減。 其中第一個特點尤其發(fā)人深思,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哲學至今要么仍然是宗教的婢女,要么是權力的情婦,尚未從宗教與政治中獨立出來。希臘哲學家雖則普遍有宗教信仰,但他們大多是依據理性去確立自己的信仰,而不迷信。他們對現有的宗教往往持批判的態(tài)度。蘇格拉底被指控有罪第一條就是說他不信雅典人的神,另立新神。柏拉圖對當時流行的神話不滿,認為是詩人們故意貶低神性的結果,因而主張驅逐詩人,其他哲學家也有類似的“不敬神”的表現。他們要么干脆不信神,要么只相信自己心目中的神。希臘神話豐富多彩、家喻戶曉,卻沒有發(fā)展出象歐洲中世紀基督教那樣的宗教,與希臘哲學的睿智及哲學家這種獨立特行的作風有極大的關系。希臘哲學也不依附政治。蘇格拉底受到的另一指控是以他的學說敗壞青年,也就是說他沒有配合政權說話,按政治的需要教育青年,所作所為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蘇格拉底稱自己是“馬虻”,不時要叮雅典這匹“馬”一口,他在法庭上為自己申辯時,卻告誡斗士們要遠離政治——不要學自己的樣子。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雖然與蘇格拉底一樣生活在雅典,卻很少稱贊雅典,對社會不滿的話倒時有流露。柏拉圖曾多次應邀前往敘拉古,也沒有曲意逢迎那里的國王,終因堅持原則而一事無成,有次還差點被賣為奴。 哲學與政治保持距離的一個好處是社會沒有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從而能夠長期維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樣做對政治也不無好處。哲學與政治是兩條道上的車,前者奔向智慧與理性,后者奔向權力與斗爭。它們的關系雖不能說是水火不相容,卻是很難象同一輛車上的兩個輪子那樣相互支持、相互協(xié)作的,它們間的接近很可能帶來的不是和諧合作,而更可能是矛盾和沖突。 希臘人做的大多數是開創(chuàng)性的、奠基性的工作,后人做的只是在其上添磚加瓦或錦上添花罷了,因而希臘人是無法逾越的,哲學尤其如此。黑格爾認為,理念是哲學的對象和目的,理念是惟一的、絕對的,因而哲學也是惟一的、絕對的,后人創(chuàng)立各式各樣的哲學只不過是理念表現的不同形態(tài)或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罷了,如懷特海所說的,“全部西方哲學傳統(tǒng)都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注腳?!?BR> 意圖甩開希臘人,不當柏拉圖的“注腳”,走自己的路,例如發(fā)展起東方哲學體系?那我首先會贊賞他的勇氣并祝他成功,但同時指出,這個工作早就有人做了,結果也有目共睹。哲學的故鄉(xiāng)在希臘和德國,東方至今還沒有多少人懂得愛智慧呢,愛真理一類的話也不過是口頭上說說罷了,有多少人真把它當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