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4 13:27:32| 提手上勢其用法猶如兩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狀如提物,故名。 異:“提手上勢”的定式外形姿勢與“手揮琵琶”近似,而左右方向相反。但就技擊勁別實質(zhì)內(nèi)容而言,則差異甚大。本勢用的主要勁別是合勁、提勁和搓勁。而“手揮琵琶”勢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以及采扌列、剪托之勁。勁別的不同,就決定了其技法的不同及中途動作的不同。有的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勢”僅看作“虛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勁”。更有把“提手上勢”視作“右手揮琵琶”或“右手揮琵琶的組合”。這是不應(yīng)有的錯誤。兩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稱,是由于兩勢從動作形式到技擊勁別內(nèi)容都有較大的區(qū)別,否則按一名可矣。 同:但從其相似的定式來看,兩者都類同于松溪征南派之《內(nèi)家八樁》之“龍樁”,兩手側(cè)掌,一長一短,一前一后,一伸一屈,置于身側(cè)左或右的同一側(cè),前后遙遙相對,互相呼應(yīng)。兩眼透過長手的食指極目凝視,眼與長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為古代拳術(shù)中最常用的以靜御動的“格斗勢”,一名“長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靜觀待變,以靜伺機”和“長以衛(wèi)短,短以救長”,以進為退,以退為進的意義。這里的靜是一種自然的靜態(tài)或靜象,而不是一種“死靜”和“死寂”。即“靜中觸動動猶靜”。要求神志清逸,頭腦冷靜,善待機勢。靜中要寓預(yù)動之勢,守中須寓攻擊之意。勁營體內(nèi),力奮骸外。前手主守,主掩護;后手主攻,主突擊。換言之,短手隨時可以乘隙而進擊?!渡蜃尤ā贩铰云凹敝叭?,補手相承;隱著埋伏,出奇制勝”句,可形象地描述其作用和意義。如果要說“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有什么共同點的話,或許就是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