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代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第一版,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六版修改了。這幾年來因于多家書法網(wǎng)站或個人博客的隨意復(fù)制,故不再把修改版?zhèn)魃蟻?。一直?qiáng)調(diào)不可隨意復(fù)制和引用,結(jié)果很多人還是隨意復(fù)制還冠上自己的名號。)
===================================================================
朝代 書法家 碑帖名稱 書體 收藏地 收藏情況
===================================================================
金 郝 史 [金]世宗(一一六一至一一八九)時人。金中岳廟碑,大定中立,為其所書。史無書名,觀其結(jié)構(gòu),王庭筠輩似不及也。黨懷英(一三四至一二一一)號為能書,乃止篆額不書,知郝書在當(dāng)時亦自知名?!妒澣A》
金 郝 史 《重修中岳廟碑》<金碑刻,大定十三年(1182年)立,郝史書,黨懷英篆額。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評其書“書法方整遒勁,有唐人遺致?!保?/FONT>
金 劉 光 《靈泉觀記》<劉光書。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黨沖惠立石。高宇刻于同官縣(今屬陜西?。?。清畢沅《關(guān)中金石記》稱:“此記字法似褚、虞。金人碑刻之最佳者?!鼻逋蹶啤督鹗途帯分洝#?/FONT>
金 任 珣 《古柏行》
金 王庭筠 金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米芾之甥,遼寧能岳人。才行兼?zhèn)?,文采風(fēng)流,照映一時。大定十年(公元1176年)登進(jìn)士第,官恩州軍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職。擅畫山水、竹石。筆法蒼老醇厚,氣韻蕭散。書法宗米芾,行筆疾速,富于變化。詩文亦佳。著有《聚辨》十卷、《文集》四十卷。
金 王庭筠 《道林帖》<紙本,行書,縱30.1厘米,橫42.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金 王庭筠 《法華臺五絕》<王庭筠書,在大理雙塔寺。此詩刻筆法勁健,縱橫變化疏密有致。>
金 王庭筠 《李山畫風(fēng)雪杉松圖卷跋》行書<王庭筠《李山畫風(fēng)雪杉松圖卷跋》,墨跡紙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該帖深得米芾之神,行筆結(jié)體,皆極類米字,氣韻也蘊(yùn)藉可觀?,F(xiàn)藏美國。釋文:繞院千千萬萬峰,滿天風(fēng)雪打杉松。地爐火暖黃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金 王庭筠 《重修博州廟學(xué)記》<王去非撰,王庭筠書,黨懷英篆額,劉義立于東昌(今屬山東)。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稱:“書法沉頓雄快,與南宋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諸人不及也。”>
金 王庭筠 《重修蜀先主廟碑》行楷碑刻<金·王庭筠書,行楷碑刻,永安四年(1199年)蒲察克溫立于今之河北涿縣。書法圓潤勁健,出筆迅速,氣息似米芾,妙處不減古人。>
金 趙 沨 《榮國公時立愛神道碑》正書。額陰文篆書四行。李晏撰,黨懷英篆額。1958年在河北新城縣北楊村出土,現(xiàn)存河北文化局。
金 趙秉文 字周臣,號閑閑居士,金磁州滏陽(今河北省磁縣)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進(jìn)士第,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學(xué)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學(xué)士。趙秉文生性好學(xué),詩文書畫皆工,在當(dāng)時頗有文名。元·劉祈《歸潛志》云:“趙秉文幼年詩與書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學(xué)太白、東坡,字兼古今諸家學(xué),及晚年書大進(jìn)。詩專法唐人,魁然一時文士領(lǐng)袖,自號閑閑居士云。”
金 趙秉文 《赤壁圖卷題詩》<《赤壁圖卷題詩》紙本,原圖縱高51.9厘米,橫長697.7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書法筆力遒勁,大氣磅礴,自然生動,功力非凡,是金代書法的佳構(gòu)。>
金 趙秉文 《劉從益惠碑》<趙秉文撰并行書,金正大四年(1227年)此碑字體奇?zhèn)タ捎^,見著錄于《中州金石記》。>
元 曹 善 元末云間書家。他小楷學(xué)鐘繇,行草學(xué)二王,也可以說是從晉人書中浸淫長大的。
元 曹 善 《書山海經(jīng)序冊》小楷<小楷《山海經(jīng)序冊》,是很見變古出新的。鐘繇小楷用筆,平鋒鋪毫,尚有隸筆意,線條含蓄腴潤,而曹善書《山海經(jīng)》卻是露鋒落筆,橫畫較細(xì)而豎畫較粗,且頓畫盡處微頓,有寫經(jīng)體的痕跡。曹善的捺腳與彎勾則略重,甚至有點(diǎn)夸張,見出書寫中輕重的節(jié)奏。結(jié)體則參差錯落,故字形大小不一??v行二二點(diǎn)一厘米中,竟寫有二十一至二十三字,字距密而行距疏,但因字勢的參差,不覺擁擠。整篇書風(fēng)質(zhì)樸而端嚴(yán)?!渡胶=?jīng)冊》是長篇冊頁,閱來不覺呆板,反覺古樸中有生氣。這已與趙氏婉秀書風(fēng)拉開了距離。>
元 陳 基 元末蘇州人。曾輔助張士誠軍事,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寫的詩也有不少是反映起義軍生活的。是一個有才華的風(fēng)云人物。他傳世的幾封短札,可見其性格一斑。他致錢伯行的《苦雨帖》,寫得灑脫隨意,猶如其個性。走筆馳騁操縱,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筆,一豎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氣直瀉無余,難得如此暢意!
元 陳 基 《次韻十絕》
元 陳 基 《贈雪坡詩札》
元 陳 基 《相見帖》行書紙本<陳基(公元1314--1370)字敬初,元代臨海(浙江臺州)人。受業(yè)于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黃晉,并隨之游于京師,授經(jīng)筵檢討,后曾到平江參加張士誡軍事。明初,召修《元史》。書成還家。陳基能文善書,為元末江南比較著名文人。著有《夷白齋稿》35卷、明史有傳?!断嘁娞逢惢鶗?。紙本??v24.3厘米,橫3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為信札,落筆不茍,頗有韻味,從中可以看出元代諸家趙孟頫、康里子山等人的影響。曾藏清內(nèi)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元 陳 基 《與伯行書帖》
元 陳 植 字叔方,自號慎獨(dú)叟,平江路(蘇州)人,"力學(xué)工文,貫通經(jīng)史百家,亦善畫山水,幽篁怪木,各盡其態(tài)"。傳見鄭元祐《僑吳集》卷十二《慎獨(dú)陳君墓志銘》和《元詩選》初集。
元 陳 植 《懷存齋詩帖》行書紙本<陳植《懷存齋詩帖》,紙本。行書,縱23.3厘米,橫56.4厘米。這是陳植寫給"存齋隱君"的一首五言古詩,以詩代柬。"存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齋",陳基《夷白齋稿》有"存存齋記"一篇,云:"沈君仲說(沈右字仲說),隱居于吳會,耕學(xué)于笠澤,廬于陳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齋"。此詩中亦有"思?xì)w笠澤秋"的句子,與上說正合。另外在存世的沈右書跡中,也常提及陳植,其中"詩柬帖"即"與叔方詩札并柬"帖,就是給陳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頗密。"云林",即倪瓚,時亦在吳中。此帖基本上是學(xué)趙孟頫書,只是結(jié)體更加隨意,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也夾雜進(jìn)了一些唐人風(fēng)格。帖后字鈐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獨(dú)齋","一丘一壑"。從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后經(jīng)項(xiàng)子京、孫承澤、安儀周等收藏過,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 鄧文原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稱杭州人。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至元二十七年(1290)授杭州路儒學(xué)正,大德二年調(diào)崇德州學(xué)教授,后歷任江浙儒學(xué)提舉、江南浙西道、江東道肅政廉訪使、歷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集賢直學(xué)士,兼國子祭酒.拜翰林侍講學(xué)士。卒謚文肅,《元史》有傳。著述有《巴西文集》、《內(nèi)制集》、《素履齋稿》等。
工書能畫,書風(fēng)韻致古雅,嫻雅,擅行、草書。鄧文原書法在元初頗負(fù)盛名,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并稱元初三大書法家。以章草見稱,傳世書跡有《急就章》、《瞻近漢時二帖跋》、杖錫見過帖》等。鄧文原對于恢復(fù)和發(fā)揚(yáng)絕響已久古書體作出了貢獻(xiàn)。鄧文原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號稱元三大家,鄧文原尤以擅章草而聞名。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說:“鄧文原正、行、草早法二王,后法李北?!保囄脑纳淠陰缀鹾挖w孟頫一樣,鄧學(xué)二王甚至早于趙孟頫,但他還是和當(dāng)時許多書家一樣,受趙孟頫的影響很大,并有書跡可以佐證。比如他的楷書“題記”、行書尺櫝“致景良郎中”都活脫脫地似趙書再現(xiàn)。從上述看,鄧文原的書法功力雖深,取法也高,但缺少自己的面目,是不能與趙孟頫、鮮于樞同日而語的。
元 鄧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元 鄧文原 《芳草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縱20.8厘米、橫7厘米。>
元 鄧文原 《急就章》章草<鄧文原《急就章》,章草。章草的演變是解散隸書使它趨于簡便,相傳章草是漢元帝時候的黃門令史游所創(chuàng)。現(xiàn)在流傳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叫做“章草”。章草自史游“急就章”以后,初唐時尚有寫的;到了晚唐和宋代,竟不見有章草的筆跡,這種書體幾乎中絕。元代趙子昂、鄧文原,明初宋仲溫曾有此體,但是子昂用筆偏于綿軟妍媚,宋仲溫筆勢挺拔,而鄧文原具有章草古樸的風(fēng)格,并且摻有楷書勁健的筆觸。>
元 鄧文原 《家書二帖》<紙本,縱24.2cm,橫29.1cm,行書。釋文:連收慶長書,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無恙,但終日勞于酬應(yīng),而老陸雖無他過,其蠢不可言,飲食起居,多不如意,無奈何也。若還司后未有脫身之計,不知吾妻可同穩(wěn)兒暫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卻還杭如何?若不可來,則止。此行皆未有脫暖之衣,又無便可寄,茲因饒州令史鋪馬便,作此。文原書寄賢妻縣君。鈐“素履齋”印。鑒藏印有“友古軒”、“樂葊”。此封家書敘述了作者當(dāng)時的境況。宣州在元代屬江東建康道,現(xiàn)為安徽屬地。考《元史·鄧文原本傳》:“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暌平瓥|道?!林味?,召為集賢直學(xué)士?!惫讨诵艦猷囄脑谓瓥|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寫,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間,鄧文原60余歲時所作。文中“慶長”名鄧衍,《元史》附名鄧氏本傳后,“陰授江浙等處伊學(xué)副提舉,未任卒?!贝藭泄P連綿,韻意清閑,筆勢放縱,任興所適,頗有“任天然而自逸,若眾山之連峰”之態(tài)。>
元 鄧文原 《手札》
元 鄧文原 《題跋》
元 鄧文原 《題松風(fēng)閣卷》<無紀(jì)年,紙本,高88.0 x 160 。凡四行,共三八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鄧文原 《重建南鎮(zhèn)廟碑》撰并書丹,在浙江山陰。
元 管道升 (約公元1262--1319)元代女詩人,字仲姬,一字瑤姬,世稱管夫人。元著名學(xué)者書畫家趙孟頫之妻。道升工書畫,精詩文,特擅長畫墨竹、梅蘭。書法家一生淡泊名利,晚年閉門禮佛,過隱居生活,終年約58歲。
元 管道升 《與親家太夫人帖》
元 管道升 《與嬸嬸書帖》
元 管道升 《與中鋒帖》
元 郭 畀 元代書法家。順帝至正十五年(1301—1355)。字天錫(一作字佐之),號北山(一作號云山)、退思。丹徒(今江蘇丹徒)人(一作京口人)。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業(yè)承家學(xué),擅長辯論,通曉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長須,人稱郭髯。20歲時任鎮(zhèn)江儒學(xué)學(xué)錄。歷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等職。郭畀工書畫,書法學(xué)趙孟頫,曾代孟頫書寫《松雪齋集》。孟頫作跋稱許。畫仿米芾,又師事高彥敬,得其筆法,與無錫畫家倪瓚為好友。酒后作畫,興到神來,為人所寶。山水有米家風(fēng)范,尤善竹木窠石,極富天趣。著有《快雪齋集》。存世書跡有《書遺林上人詩卷》、《抄諸賢遺稿》等。傳世作品有藏日本東京都國立博物的《幽篁枯木圖》卷等。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啟裒集編成,有俞希魯序。另有《云山日記》,記載他在鎮(zhèn)江和游杭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鄉(xiāng)邦文獻(xiàn)資料。清代節(jié)選為《客杭日記》刊行。
元 郭 畀 《陸游自書詩卷跋》行書<郭畀《陸游自書詩卷跋》,行書?!蹲詴娋怼窞殛懹胃嫱藲w里時所作,曾一度在鎮(zhèn)江流傳,當(dāng)時的郭畀在鎮(zhèn)江見到這幅珍跡后,仰慕陸游的詩名,為之題跋。>
元 郭 畀 《題畫詩》行書紙本<郭畀《題畫詩》,行書,紙本??v27.2厘米,橫40.6厘米。未署年月,書于錢選所繪紅梅及趙孟頫題詩之后。錢選字舜舉,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畫家,擅長人物、花鳥、山水。這幅行書端秀多姿,勁利挺拔,師承趙孟頫,但不及趙字的圓潤妍媚。>
元 黃 溍 (1277--1357),字晉卿,一字文潛,婺州路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史識豐厚。一生著作頗豐,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無所不精,與浦江的柳貫、臨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稱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門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少年俊異善文,曾作《吊諸葛武侯辭》。劉應(yīng)龜奇其才,留而授業(yè)。20歲游學(xué)錢塘,遍見“前代遺老,巨公宿學(xué)”,學(xué)問大有長進(jìn)。后從仙華山方鳳游,淡泊名利。延祐二年(1315)進(jìn)士,授將仕郎,臺州路寧海丞,整頓鹽政,除暴安良,政績頗著。延祐六年,升紹興路諸暨州判官,抑強(qiáng)扶弱;又奉省檄監(jiān)稅杭州,三月增羨錢十二萬緡。至順二年(1331),薦為就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制官。后轉(zhuǎn)承直郎,國子博士。至正元年(1341),任江浙儒學(xué)提舉,兩年后,因母老辭歸侍親。至正六年,拜翰林直學(xué)士,知制誥,修《宋史》《遼史》《金史》,筆削無所阿。至正八年,升侍講學(xué)士,中奉大夫,同知經(jīng)筵事。十年夏,辭官南歸。家居七年,81歲卒。追封江夏郡公,賜謚“文獻(xiàn)”。
元 黃 溍 《與德懋書帖》
元 揭奚斯 (1274-1344)元代書法家。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一作豫章人。官至翰林侍講學(xué)士,卒謚文安?!对贰繁緜鞣Q其善真、行、草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行書師晉人,蒼古有力?!眰魇滥E有《臨智永真草千文》等。
元 揭奚斯 《陸柬之文賦跋》楷書
元 揭傒斯 《代祀記碑》在浙江紹興。
元 揭傒斯 《天一池碑》記并書。明拓孤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元 金 聲 金聲,元末云間(今上海松江)書家,其小楷書《錢譜賦》筆法古拙,結(jié)字扁方,有魏晉寫經(jīng)書遺風(fēng)。
元 金 聲 《錢譜賦》小楷<筆法古拙,結(jié)字扁方,有魏晉寫經(jīng)書遺風(fēng)。>
元 康里巙巙 子山,號正齋,色目康里部人,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后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字也寫得爽利干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后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試卷》、《述筆法卷》等。
元 康里巙巙 《敕修曲阜宣圣廟碑》在山東曲阜孔廟
元 康里巎巙 《奉記帖》行書信札<康里巎巙《奉記帖》,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帖為一封信札,計30行。迅捷的筆力加上過人的氣勢,使全篇雄奇連貫,-氣直下,沒有絲毫窒息,表現(xiàn)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
元 康里巎巙 《李白詩卷》
元 康里巎巙 《柳宗元梓人傳》草書
元 康里巎巙 《秋夜感懷詩卷》行書
元 康里巎巙 《手札》
元 康里巎巙 《述筆法卷》草書<康里巎巙《述筆法卷》,草書。元統(tǒng)元年(1333年)書。按,康里于此作自題“至順?biāo)哪辍?,然文宗至順僅三年。文宗至順三年卒,寧宗繼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統(tǒng),是至順?biāo)哪昙丛y(tǒng)元年。>
元 康里巎巙 《唐詩六首》草書
元 康里巎巙 《漁夫辭》
元 康里巎巙 《顏魯公論書帖》
元 康里巎巙 《謫龍說》草書
元 柯九思 (公元1290-1343年),元代著名書畫家。字敬仲,號丹丘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今浙江臨海)人,文宗時官至奎章閣特授學(xué)士院鑒書博士。父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xué)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yáng)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蔭補(bǔ)華亭縣尉,不就。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天歷元年(1328),柯九思游學(xué)建康經(jīng)人引薦結(jié)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戮潘急皇谟璧淙鹪憾际拢ㄕ咂罚乒苋饘毢投Y用玉器)一職。天歷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xué)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fù)責(zé)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凡內(nèi)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鑒定。經(jīng)他鑒定收入內(nèi)府的有王獻(xiàn)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等?;实厶?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博學(xué)能文,擅寫墨竹,師文同一派,并融以書法的用筆。長于畫山畫大樹枝干,皆以一筆涂抹,不見有痕跡,形神俱備。其蒼松翠柏,林木煙梢,古氣磅礴,別有淡逸之趣。凡內(nèi)府所藏法書名畫,皆由鑒定,又善鑒識金石。作品留傳至今的有《竹石圖》等。著有《竹譜》一書。
元 柯九思 《老人星賦》行書紙本<行書,紙本墨跡,縱25厘米,橫268厘米,北京榮寶齋藏。榮寶齋有影印本出版。>
元 柯九思 《陸浚之皇極賦跋》行書
元 禮 實(shí) 《與叔方書帖》
元 李 倜 字士弘,河?xùn)|太原人。官集賢侍讀學(xué)士。大德中,出為臨江路總管,后為延平路總管,兩浙鹽運(yùn)使。工詩文,善書畫,尤以墨竹最著名。
元 李 倜 《跋陸柬之文賦》行書<李倜《跋陸柬之〈文賦〉》,行書。《文賦》系唐代陸柬之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書法婉潤清麗,甚似《蘭亭序》。有趙孟頫、李倜、危素、孫承澤等跋記。原跡現(xiàn)存臺灣。李倜此跋字體精勁,舒張得宜,行筆豐瘦有度,溫潤圓融,頗具右軍風(fēng)韻。>
元 陸繼善 江蘇甫里人,字繼之,號玄素,曾隨趙孟頫習(xí)雙鉤填廓之法,與當(dāng)時名士如柯九思、揭傒思、倪瓚俱相善。
元 陸繼善 《雙鉤《蘭亭序帖》》<亦稱《摹禊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陸繼善是雙鈎臨摹的高手,其臨摹的蘭亭序至少有3件流傳至今,一件為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為故宮博物館藏舊題陳鋻的摹本,已經(jīng)被改換了題跋。第三件題爲(wèi)趙子昂的摹本,在私人手裏。>
元 迺 賢 迺賢(1309?~1364?),元代詩人。字易之,別號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邏祿氏?!案疬壍摗睘橥回收Z,意思是“馬”,所以又名“馬易之”。先祖世居金山(今新疆北部阿爾泰山)之西,元王朝統(tǒng)一中國后,內(nèi)遷南陽(今屬河南),所以他自稱南陽人。早年隨兄塔海仲良宦游江浙,后定居于鄞(今屬浙江寧波市),曾到過京師大都(今北京市)。迺賢在當(dāng)時頗有文名,有人把他的詩歌、韓與玉的書畫和王子充的散文并稱“江南三絕”。迺賢的詩作,少數(shù)風(fēng)格清雄俊拔,多數(shù)鮮麗明快。如《月湖竹枝詞》、《秋日有懷徐仲?!?、《深竹堂》等都是語言流暢而形象鮮明之作。迺賢最有名一首詩《新鄉(xiāng)媼》,寫一個饑餓貧困、遭受鞭打的老婦人,領(lǐng)著小孫子入城沿途叫賣,十分酸辛。最后說:“恨身不作三韓女,車載金珠爭奪取。”賣兒鬻女無人肯給高價,當(dāng)時元朝皇帝喜愛三韓女子,挑選進(jìn)宮,演歌習(xí)舞,她們身價百倍,詩人用“恨身不作”四字說出人間多少不平事。當(dāng)時有人把這首詩抄下來,并且說:“其詞質(zhì)而婉,豐而不浮,其旨蓋將歸于諷諫云爾?!鞭曎t生當(dāng)元朝由盛而衰之際,看到大大小小的統(tǒng)治者荒淫昏聵,他的此類詩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不滿。迺賢大部分時間在各地漫游和閑居中度過。他到過邊疆,還留下了一些描寫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詩歌。著有《金臺集》2卷。
元 迺 賢 《南城詠古詩帖》<《南城詠古詩帖》卷,行楷,紙本,縱23.5cm,橫156.6cm。卷首自題詩序一則,記此次南城出游諸友人姓名,及各自有感而成詩章十六首。時間是“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卷末署款“是月廿日,辱夢炎進(jìn)士再訪余于金臺寓舍,索書前詠,為書之。賢記?!睙o款印。鑒藏印有“衣園藏真”、“雪墅”、“教忠堂藏”、“世道”、“弼”、“依竹軒”、“清渚漁隱”、“汪與稽”、“子孫保之”、“吳門小隱”、“芙蓉山房”等。另鈐乾隆、嘉慶、宣統(tǒng)御府鑒藏印多方。著錄于《石渠寶笈》卷五,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十六。從詩序可知,此卷書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時迺賢43歲?!赌铣窃伖旁娞肥寝曎t存世的重要作品之一,錄五言律詩16首,載《金臺集》卷二,所詠皆大都城塔廟、樓觀、園亭諸勝,如憫忠寺(今法源寺)、妝臺、西華潭(今瓊島)及太液池等。此帖明代為私家遞藏,入清則歸于內(nèi)府。1923年,溥儀以賞賜為名將此帖由溥杰帶出宮,在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jì)的變遷之后,1999年歲末,故宮博物院以重金購回,使之復(fù)歸紫禁城。詩帖筆劃挺勁,結(jié)字疏朗,書風(fēng)受趙孟頫、張雨、倪瓚諸家影響,工整中饒有逸致。>
元 倪 瓚 一作公元1306-1374年,元畫家,原名廷,后改瓚,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字幻霞子、荊蠻民等,江蘇無錫人。性狷介,好潔成癖,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變賣家資,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趙孟俯,以側(cè)筆干皴畫太湖景色,創(chuàng)為“折帶皴”,惜墨如金,淡雅清逸,筆簡意遠(yuǎn)。嘗言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為后世文人畫之座右銘。與黃公望、吳鏡、王鎮(zhèn)、王蒙合稱“元四家”。亦精于書法,氣息蕭散。
元 倪 瓚 《跋唐人臨右軍真跡冊》 行書紙本
元 倪 瓚 《淡室詩軸》行書紙本<倪瓚《淡室詩軸》,行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縱64厘米,橫27厘米。七言律詩-首,共4行,又題識2行。通篇布局疏朗、錯落有致,淡古神韻,無一俗塵。《淡室詩軸》,單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稱道。其結(jié)體十有八九是東倒西歪,不成體統(tǒng)的。用筆也多出鋒尖梢,顯得勢竭力虛。但從審美的角度看,不計其細(xì)節(jié),而從整體觀賞它時,卻化腐朽為神奇。其筆法,雖然點(diǎn)畫多不工,卻瘦勁通神,行筆又悠然自得,使字態(tài)顯得搖曳生動。其章法,雖然結(jié)字多不周,卻行氣貫通,時大時小、時長時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錯落,琳瑯滿目。>
元 倪 瓚 《江南春三首冊》行書紙本
元 倪 瓚 《楷書手札》
元 倪 瓚 《手札》行書
元 倪 瓚 《游子吟》行書<倪瓚《游子吟》,紙本,行楷。>
元 倪 瓚 《與默庵詩帖》
元 倪 瓚 《漁莊秋霽圖跋》行書<倪瓚《漁莊秋霽圖跋》,行書,上海博物館藏。在元代書法藝術(shù)崇尚柔媚濃妍,倪瓚能不為時風(fēng)所動,師法晉宋之情韻,上溯漢隸之樸拙,由此創(chuàng)造了他恬淡瘦勁、靜穆秀雅的書風(fēng)。從《漁莊秋霽圖》自題詩可見一斑。這個題款是倪瓚晚年所書。秀逸俊美而無嫵媚柔弱之嫌。嚴(yán)整有規(guī)矩,行氣茂密,卻不失淡雅自然寬舒之態(tài)。與詩的內(nèi)容、畫面的意境融為一體?!稘O莊秋霽圖》是倪瓚的代表作。紙本墨筆縱96.1厘米、橫46.9厘米。該圖所繪了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處畫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樹,隔水兩道山丘,和近處的土坡差不多。畫中并沒有漁莊,大概是根據(jù)云林跋中“戲?qū)懹谕踉破譂O莊”來定的名。>
元 饒 介 饒介是元末吳門書家的主力。他的個性倜儻豪放,又有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的經(jīng)歷,他的書法豪邁、自信。他的草書師懷素與王大令,又近取康里子山的勁健,李日華評其書“圓勁暢朗,神追大令”。其好友陳基說他“介之草書尤瑰詭逸群可觀”。元 饒 介 《楠木帖》<隨意而奔放。是一封短札,寫的又是一件小事,豪氣奔涌,線條遒逸,隨勢翻轉(zhuǎn),流走如丸。這件作品節(jié)奏很強(qiáng)烈,濃墨枯筆的“耳”字形貌占了幾個字位置,而“當(dāng)”字則左右奔突,勢奇形詭,大有懷素之神韻。最后幾字,只留下煙云飛舞, “字”已不可辨認(rèn)。而章草筆意的介入,又增加了線條形態(tài)的變化與力量,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精品。>
元 饒 介 《七絕詩帖》<紙本。行書。書七言絕句一首。凡六行。每行字?jǐn)?shù)不一。共三十二字。24.8×42.8cm。此幅今載《故宮書畫錄》卷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谂_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六)。>
元 饒 介 《七律詩》
元 饒 介 《贈僧幻住詩帖》<書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紙本。行草書。26.3×109.1cm。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妒汅湃帯分洝?凇吨袊佬g(shù)全集·宋金元書法》。>
元 饒 介 《詩送孟東野序》
元 饒 介 《書中峰幻住像偈冊》<代表作《書中峰幻住像偈冊》用筆清勁,時有章草筆法,顯示秀勁中的倔強(qiáng)。 “幻”的結(jié)體故意移位,很有趣味。>
元 饒 介 《題趙孟頫百尺梧桐軒圖詩》<紙本。行書。凡十五行。書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上海博物館藏。>
元 饒 介 《梓人傳》
元 饒 介 《致士行國士先生尺牘》紙本。行書。書尺牘一則。凡十二行,每行字?jǐn)?shù)不一,共九十字。30.4×43.9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谂_灣《故宮書畫錄》卷三。
元 沈 右 生卒年不詳,吳中人,字仲說,號御齋。善詩文,書法行草小楷以精致、遒媚、古澹見稱,自成一家面目。約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后在世。本世家子,能去豪習(xí),刻志讀書。年四十,買一妾,問知為故人女,即召其母擇婿厚嫁之。右工詩,《元詩選》傳世。
元 沈 右 《初度帖》
元 沈 右 《風(fēng)過帖》行書紙本<紙本,通篇自然協(xié)調(diào),其書出于歐陽詢,復(fù)加以流麗,風(fēng)韻特出。>
元 沈 右 《與伯行書帖》
元 沈 右 《與仲長帖》
元 泰不華 《王烈婦碑》在浙江紹興。
元 陶宗儀 元末云間(今上海松江)書家中的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巖清陽人(今屬浙江黃巖路橋)人。元末明初文史學(xué)家。20歲離家赴考,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定居在松江,以開館授課、墾田躬耕為業(yè),四次拒絕元明兩朝皇家召旨,終身不入仕途,人稱“南村先生”,譽(yù)為“立身之潔,終始費(fèi)渝,真天下節(jié)義之士也”。陶宗儀在教學(xué)的閑暇時光經(jīng)常去田里耕種。休息的時候,與學(xué)生們談古說今,一有所得就把它記錄在樹葉上,放在甕內(nèi)儲存起來,10年里積累了幾十甕。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宗儀把它整理成《輟耕錄》30卷。《輟耕錄》所記的大多是歷史瑣聞,以元代為主,宋代次之,還有少許是以前朝代的史料。里面有大量陶宗儀的所見所聞,或摘抄前人史料,或作考證辯偽,諸如元朝典制、戲曲詩詞、史事雜錄、文化科技、風(fēng)俗民情、農(nóng)民起義記事等,為后人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輟耕錄》對黃巖的史料也有記錄。陶宗儀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一生不慕名利,清貧執(zhí)教,唯以著書為樂事,著作除《輟耕錄》外,著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書法理論與歷史的《書史會要》9卷,匯集魏漢至宋元時期名家作品617篇;編纂《說郛》100卷,為私家編集大型叢書較重要的一種;還著《南村詩集》4集、《四書備遺》2卷,以及《古唐類苑》、《草莽私乘》、《游志續(xù)編》、《古刻叢鈔》、《元氏掖庭記》、《金丹密語》、《滄浪棹歌》、《國風(fēng)尊經(jīng)》、《淳化帖考》等。陶宗儀是學(xué)者書家,一般辭書將他列入明,但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元,故宜將列為元末的書家行列。他的著作很多,《輟耕錄》最為著名,而《書史會要》治書學(xué)之人無人不曉。他與楊維楨等一批文人交往,書畫的眼光很敏銳。他的《題馬琬秋林釣艇圖》是隸書,卻風(fēng)貌獨(dú)異。用筆是以方筆折刀法為主,凡轉(zhuǎn)折處均用方筆顯示圭角與力量。結(jié)字也正方。這些都可見出魏晉隸書的影響。橫畫不作姿態(tài)優(yōu)美的柔婉波勢,而是以細(xì)筆向外(*)出,因而帶有一種裝飾的情趣。全篇雖然勻稱工整、法度謹(jǐn)嚴(yán),但還是古意十足。這說明陶宗儀欲以變古為新、以成一格。他的篆書冊也有出新的地方:一是中鋒用筆與方筆合用。他的篆書線條一部分是玉箸篆的圓勁挺拔的線條,又雜以方筆的有棱有角的線條,因而圓轉(zhuǎn)中有頓折,出現(xiàn)古味;二是篆書的結(jié)體改變了小篆單一的上緊下松的結(jié)構(gòu)方式,不全以方形為主,又間以小篆、鐘鼎文字的結(jié)字方式,形式上有自出機(jī)杼的地方。陶宗儀在復(fù)古思潮中求新出變,顯示出難能的探索精神。
元 陶宗儀 《篆書冊》
遼金元代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第一版,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六版修改了。這幾年來因于多家書法網(wǎng)站或個人博客的隨意復(fù)制,故不再把修改版?zhèn)魃蟻?。一直?qiáng)調(diào)不可隨意復(fù)制和引用,結(jié)果很多人還是隨意復(fù)制還冠上自己的名號。)
元 王 逢 (1319-1388)字原吉,號梧溪子、最閑(一作賢)園丁、席帽山人,江陰(今江蘇江陰)人,避亂于淞,復(fù)徒上海。張氏據(jù)吳,大府交辟,堅臥不就。才氣俊爽,工詩,尤長作行草,初非經(jīng)意,大率具書家風(fēng)范。卒年七十。著梧溪集。
元 王 逢 《五言古詩卷》
元 王 蒙 《與德常書帖》
元 危 素 (1295—1372) 字太樸,號云林。江西金溪縣黃通高橋人。唐朝撫州刺史危全諷的后代。少通五經(jīng),博學(xué)多才。年輕時,在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吳澄、范槨門下研究史學(xué)。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經(jīng)筵檢討(一種文官),負(fù)責(zé)主編宋、遼、金三部歷史,并注釋《而雅》。成書后,順帝賜給他大批的金銀和宮女,他卻謝絕不受。為了把宮廷斗爭和后妃列傳寫好,危素用自己的俸金買動宋、遼、金的宦官,親筆訪錄,得悉真情,遂成全史。他由國子助教升遷翰林編修、太常博士、兵部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農(nóng)丞、禮部尚書。入明,歷翰林侍講學(xué)士、弘文館學(xué)士。后謫居安徽和州以終。危素學(xué)識淵博,善詩文,工書法。其詩作以通達(dá)曉暢為特色,在元至正間文壇有較大影響,極為時人推崇。他身經(jīng)兩個朝代,執(zhí)筆宋遼金三史修撰,在歷史著作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參知政事。
元 危 素 《義門王氏先塋碑》歐陽玄撰,趙期頤篆額
元 衛(wèi)仁近 《與九成學(xué)士書帖》
元 吳志淳 《墨法詩四首》
元 吳 鎮(zhèn) 吳鎮(zhèn)(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家巨富,少從毗陵(今常州)柳天驥習(xí)《易經(jīng)》。“至正辛卯(1351年)舉朵列圖榜進(jìn)士”,“以家世宋勛戚,隱居不仕,以詩酒自娛”,“嘗以易數(shù)設(shè)肆武川,推人休咎,言多警世,有嚴(yán)君平之風(fēng)”。(《義門吳氏譜》)是一位寧可淪落到賣卜為生,而誓不仕元的隱逸之士。好佛道,多與僧道貧士交,自號梅沙彌、沙彌老人,自題墓碑“梅花和尚”。工詩詞,善書畫。畫名尤隆,與黃公望、倪瓚、王蒙齊名,并稱“元季四大家”。有《梅花道人遺墨》、《梅花庵稿》傳世。
元 吳 鎮(zhèn)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草書<吳鎮(zhèn)《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草書,紙本,高29.3厘米,寬203厘米,39行278字。吳鎮(zhèn)書法多見于題畫,《心經(jīng)卷》是其傳世的唯一草書作品,此卷草書之冷雋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給人以超撥蒼秀的美感。有劉墉、永瑆、楊守敬跋及錢泳、錢樾、永瑆、劉墉、徐宗浩等所鈐鑒藏印,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經(jīng)書于至元六年(1340年)。吳鎮(zhèn)時年六十,正與古寺禪師們悠然于“焚香對坐終日,略無半點(diǎn)俗塵涴入,聊書此以識歲月”(吳鎮(zhèn)《跋古泉禪師四友圖》)的叢林禪風(fēng)中。吳鎮(zhèn)草書能超拔特出者之一。其得在不為“書畫同源”淺薄理解所誤,更難能者是不為趙孟頫所籠罩,以簡靜瀟疏、凝練恬淡勝。李日華謂:“梅花道人書作藏真(懷素)筆法,古雅有余?!保ā读旋S筆記》)陶守儀稱其“草學(xué)(上鞏下言)光”(《書史會要補(bǔ)》)。吳鎮(zhèn)此作,純以圓筆中鋒行,點(diǎn)畫雖堅挺然不露圭角,暢達(dá)而不顯狂浪,似不類懷素而與楊凝式《神仙起居法》有神貌相近之緣。惟其行氣暢達(dá)有一瀉千里之勢,章法錯落如散珠落盤之聲,用筆蒼勁若古藤盤石之態(tài),卻似楊凝式所無。其筆致之曠放無拘,墨法之燥潤相生,則的是從楊凝式來。孫大雅稱其“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biāo)表”(《墨竹記》),觀其書直如觀其人!>
元 鮮于樞 字伯機(jī),號困學(xué)山民,寄直老人,漁陽( 今北京薊縣) 人,官太常博士,趙孟俯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jī)同學(xué)草書,伯機(jī)過余遠(yuǎn)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jī)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倍藭ó?dāng)時并稱“二妙”。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書學(xué)懷素并能自出新意。他的執(zhí)筆方法很有特點(diǎn),使用獨(dú)特的回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qiáng)調(diào)骨力。的確,他的行草書骨力勁健,真力飽滿。行筆瀟灑自然。他的功力很扎實(shí),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xué)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jī)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愿歸盤谷序》,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jié)體謹(jǐn)嚴(yán),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贊》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tài)橫發(fā)。
元 鮮于樞 《草書手卷》
元 鮮于樞 《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
元 鮮于樞 《杜甫魏將軍歌》 草書
元 鮮于樞 《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行書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鮮于樞《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紙本,行書,縱32cm,橫34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dú)夫。譏歸龍鳳質(zhì),威定虎狼都。無屬尊堯典,神功協(xié)禹謨。風(fēng)雲(yún)隨絕足,日月繼高衢。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詞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往者災(zāi)猶降,蒼生喘未蘇。指揮安率土,盪滌撫洪爐。壯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舉,鐵馬汗長趨。松柏瞻虛殿,塵沙立冥途。寂寞開國日,流恨滿山隅。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xué)民書。末識:“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xué)民書?!扁j“鮮于”、“白幾印章”、“箕子之裔”、“虎林隱吏”、“中山后人”印五方。卷末有王祎、宋濂二跋。鑒藏印記有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諸璽及梁清標(biāo)、宋濂、王祎等印多方。明顧復(fù)《平生壯觀》卷四,清《石渠寶笈初編》卷三一,《故宮已佚書畫目》著錄。這是鮮于樞以行書大字錄寫的杜甫五言《行次昭陵詩》。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現(xiàn)實(shí)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內(nèi)容大都與當(dāng)時的朝政有關(guān),此首詩亦充滿了對國家興衰的關(guān)注。此帖結(jié)體疏朗,筆勢雄渾,與鮮于樞個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柳貫所評:“公毅然美大夫,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揮毫結(jié)字,奇態(tài)橫生,勢有不可遏者?!贝司硎酋r于樞大字行書的代表作品。>
元 鮮于樞 《海棠詩》行書<在鮮于樞存世墨跡中,所書《蘇軾海棠詩卷》堪稱代表作之一。這一行草紙本縱34.5厘米,橫584厘米,系書錄蘇軾詠海棠七言長古,卷后有元、明以來諸多書家題跋和收藏印記。元秋桂跋曰:“鮮于翁草書修‘六義’(筆者注:“六藝”即指《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jīng)”),無一筆茍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勁,而不知其備六義于中也?!泵鞫洳疲骸吧w東坡先生屢書《海棠詩》,不下十本,伯機(jī)意欲附名賢之詩以傳其書,故當(dāng)全力付之也?!贝司硐吊r于樞運(yùn)用極富彈性的硬毫寫成,以行書為主,兼用草法。其用筆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褎所言:“善回腕,故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倍迦巳钤嘀^鮮于樞“字跡活潑而有力,在孫過庭、李北海(邕)之間”。細(xì)察此卷,與顏氏《祭侄稿》、《劉中使帖》及《爭坐位帖》多有契合之處,筆法縱肆,欹態(tài)橫生。通篇約二百余字,“全力以付”,“無一筆茍置”。從用筆力上看,鋒斂墨聚,圓勁有力,每一筆畫的起收、頓挫、使轉(zhuǎn)……均從容不迫,卻又變化萬千。比如聚墨成“點(diǎn)”,有正點(diǎn)、側(cè)點(diǎn)、挑點(diǎn)、連勢排點(diǎn)等,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結(jié)體妥帖,渾然無間。舉凡橫、豎、撇、捺各種構(gòu)字“元素”,均能曲盡其妙,如“瘴”、“薦”、“華”、“長”諸字,橫畫雖多,卻“燕不雙飛”,因勢生形;“瘴”、“草”、“華”、“暈”、“中”字中的豎畫,多取“懸針”狀,行筆勁利,挺拔有力……結(jié)體略呈右上取勢,寬博宏肆,縱斂有度;行書中間雜草書,規(guī)整中有變化,益增活潑生動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齊平,行距均勻,不激不厲,自然暢達(dá)。而字與字之間起承轉(zhuǎn)合偶以“牽絲”相屬,更多是以內(nèi)在筆勢使上下呼應(yīng)自如、左右揖讓相得。通觀全卷,正如劉欣耕先生所言:“結(jié)字嚴(yán)謹(jǐn)而縱肆,點(diǎn)線爽健而富有立體感,揮運(yùn)之中意氣雄豪而出入規(guī)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現(xiàn)出了對書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氣質(zhì)、人格?!保?/FONT>
元 鮮于樞 《韓愈進(jìn)學(xué)解卷》草書<鮮于樞《韓愈進(jìn)學(xué)解卷》,藏北京首都博物館。>
元 鮮于樞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卷》行書紙本<鮮于樞《行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卷》,紙本,縱48.6厘米,橫53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卷《韓昌黎送李愿歸盤谷序》,行句系自"夫前呵從者塞途"起(據(jù)《韓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森峭勁、風(fēng)骨棱棱"之評。卷后明王稚登、宋玨,近代狄平子書跋。明趙宦光、清繆日藻、曾燠及狄平子遞藏。>
元 鮮于樞 《論草書帖》草書
元 鮮于樞 《麻征君透光古鏡歌》
元 鮮于樞 《七律詩》草書
元 鮮于樞 《詩贊卷》行書紙本<鮮于樞《詩贊卷》,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元 鮮于樞 《韓愈石鼓文》草書<《草書石鼓歌》紙本、手卷(34×497厘米)。鮮于樞墨寫《石鼓歌》傳世有兩本,一部作于元大德五年,現(xiàn)存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其二為本卷,乃鮮氏書藝成熟期的完美之作,其紙墨品相完潔,較“大都會本”的絕筆之作,更勝一籌。明清以來,此本流傳有緒,上鈐“鮮于”、“困學(xué)齋”印,明人陸深、曹溶、清人羅天池、孔廣陶、胡璧城等十?dāng)?shù)家跋及鈐印,并著錄于卞永譽(yù)《式古堂書畫匯考》、孔廣陶《岳雪樓書畫錄》、《中國書法大成》等六部書畫匯編著作。北京瀚海2004春季拍賣會中的國古代書畫專場上,此作以4200萬高價拍出,加上傭金成交價高達(dá)4620萬。打破了宋米芾《研山銘》手卷3300萬元的中國書畫第一高位的紀(jì)錄。>
元 鮮于樞 《適來帖》
元 鮮于樞 《書唐韓愈《石鼓歌》》 草書墨跡
元 鮮于樞 《蘇軾海棠詩卷》行草紙本<鮮于樞《蘇軾海棠詩卷》紙本,縱34.5公分,橫584公分。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鮮于樞 《唐人絕句》草書
元 鮮于樞 《透光古鏡歌》
元 鮮于樞 《晚秋雜興詩帖》行書紙本<鮮于樞《晚秋雜興詩帖》,紙本,行書,縱33.6cm,橫(一)40.6cm,(二)41.8cm。釋文: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樞拜呈。薄宦常爲(wèi)客,虛名不救貧。又看新過雁,仍是未歸人。茅屋空誰補(bǔ)?柴車晚自巾。青雲(yún)有知己,潦倒若爲(wèi)親?!∩蜢o莓苔合,門閑落葉深。炎方秋尚暑,水國盡多陰。寓意時觀畫,怡情偶聽琴。起予賴詩友,爲(wèi)爾動微吟。身共賓鴻遠(yuǎn),心同野鶴孤。謀生知我拙,學(xué)稼任兄愚。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年須問藜藿,興不在蒪鱸。本幅首署:“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樞拜呈?!辈赜∮小伴L垣王氏珍玩”、“宋犖審定”?!妒汅懦蹙帯肪硪户爸洝_@是鮮于樞為和仇遠(yuǎn)詩而作并書的三首五言律詩,17行,詩中充滿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從“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厭吳”一句可知作者此時正身處江浙一帶。此帖書法俊爽勁健,略顯蒼疏,是鮮氏中晚年眾多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件。>
元 鮮于樞 《王安石雜詩卷》草書紙本<鮮于樞《王安石雜詩卷》高50厘米,長1025厘米,書王安石雜討詩四首:《題侍書蒸公楚江秋曉圖》、《招約之職并示正甫書記》、《示元度》、《奉酬約之見招》。遼寧省博物館藏。全卷600余字,書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時鮮于樞36歲,正值書藝旺盛時期,故書氣恢宏,骨力勁健,圓轉(zhuǎn)流暢,表現(xiàn)了鮮于樞極深的書法功力。>
元 鮮于樞 《襄陽歌》草書
元 鮮于樞 《徐浩朱川告身跋》
元 鮮于樞 《煙江疊嶂詩》草書
元 鮮于樞 《御史箴帖》行書<鮮于樞《御史箴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 鮮于樞 《張彥享行狀稿卷》行書紙本
元 鮮于樞 《醉時歌》草書
元 楊維楨 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會稽人(今浙江紹興)。他生活在元末大亂之際,浪跡在山水之間,行為放蕩,與陸居仁、錢惟善被稱為“元末三高士”。他的書法取法很高,來源于漢晉,對索靖的章草很有領(lǐng)悟,而且能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于一爐,并加以發(fā)揮。他的字,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shí)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說把趙孟頫比作優(yōu)美的代表,那他則是壯美的典范。書法的抒情性在他這里得到充分的張揚(yáng)。這從他的作品《城南唱和詩冊》,《真鏡庵募緣疏卷》可以看出。
元 楊維楨 《城南唱和詩卷》行草書<楊維楨《城南唱和詩卷》,行草書。論元代書法形態(tài)的奇崛古樸,楊維楨當(dāng)數(shù)第一。這與他倔強(qiáng)的個性、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又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楊維楨的行草書,其風(fēng)格在元代書史上也是獨(dú)樹一幟的。元代章草的復(fù)興是從趙、鄧開始的,但他們未能對章草這種書體作出什么創(chuàng)新,而以章草筆法雜以漢隸和今草筆法成功運(yùn)用到行草書創(chuàng)作并形成自己獨(dú)特風(fēng)格的,獨(dú)有楊維楨一人。《城南唱和詩卷》,對章草筆意的運(yùn)用達(dá)到了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的境界。楊維楨把晉唐楷法和漢隸、章草、今草筆法融合在一起,故獨(dú)有奇拙、古樸的趣味。所謂“矯杰橫發(fā)”(李東陽)“狂怪不經(jīng)”(徐有貞)“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斨,例載而歸”(吳寬)就是指楊維楨書風(fēng)中豪邁雄強(qiáng)、形態(tài)怪異、用筆粗放的特點(diǎn)。而這種激越奔放的氣勢,刀斫斧劈的雄強(qiáng),正是筑基于章草筆法的滲入。>
元 楊維楨 《七絕詩軸》草書紙本<楊維楨《七絕詩軸》,草書,為張雨《小游仙詩》之一。紙本。墨筆??v107.7厘米,橫34.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書清剛勁邁、縱橫不羈,個性鮮明,酣暢淋漓地表達(dá)出作者的豪邁雄強(qiáng)、用筆粗放的特點(diǎn)。自署"老鐵",鈐有"楊廉夫"白文、"鐵笛道人"朱文兩印記。書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時年六十七歲。>
元 楊維楨 《壽帶觀銘》撰并書
元 楊維楨 《晚節(jié)堂詩札》行書紙本<楊維楨《晚節(jié)堂詩》,行書,書七言律詩一首。紙本??v27厘米,橫57.1厘米。凡17行,每行字?jǐn)?shù)不-,共94字??钍稹爸琳脸蟠喝率卸铡保脸蠹粗琳荒辏ü?361年)時楊維楨65歲。>
元 楊維楨 《張氏通波遷表》行草書
元 楊維楨 《真鏡庵募緣疏卷》行草書<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行草書。上海博物館藏。《真鏡庵募緣疏卷》是楊維楨的行草書佳作。作者晚年與僧道交往頻繁,經(jīng)常出入于寺廟道院,此卷特地為真鏡庵募緣所撰寫。其書章局變化豐富,隨意而奇崛,用筆力遒韻稚,筆法跳宕,竭盡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能事。用墨濃淡互濟(jì),干濕對比強(qiáng)烈,表現(xiàn)出作者的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個性,怪癖性格的極度張揚(yáng)。>
元 楊維楨 《周上卿(文英)墓志銘》小楷
元 楊維楨 《張中桃花幽鳥題跋》
元 俞 鎬 《與惟明書帖》
元 俞 和 元末錢塘人。一生致力于書法,精各體。其突出的成就,不在行書,而在章草和篆隸?,F(xiàn)存的《臨張芝書》雖是臨作,但自創(chuàng)的成分已不少。王世貞說他“用章草書《急就章》,覺古色藹然”。元代的章草,較唐宋是大為起色的。趙、鄧復(fù)古寫《急就章》,都有矯揉造作之失,臨的成分多,古意并不是很多。以后康里子山、楊維楨以章草筆意入今草,大開草書新面貌,當(dāng)是草書的新變。后來的方從義、宋克也均在章草上下過苦功。俞和是其中一位杰出者。他天分高,悟性筆性均好,故其“臨”書,不但形態(tài)上相似,而且“古色藹然”,意味也出來了。尤為可貴的是用筆上自然率直,捺腳的形態(tài)變化多,可見筆法上變化也多,故雖是以己意臨書,實(shí)為創(chuàng)作了?,F(xiàn)存故宮博物院的章草詩帖,是行書中雜章草,已很見功力的創(chuàng)新之作了。俞和的《千字文篆隸冊》也是有新意的作品。其篆書,結(jié)字簡潔隨意,用筆上大膽參以方筆,故有剛健清新之氣;其隸書,也用漢隸的方筆,線條秀勁中有質(zhì)樸也無故作修飾的匠氣,因而比他秀潤有余的行書來,顯得更為古樸而有書卷氣。這說明,俞和并不是趙孟頫的影子,也是有個性的書家。
元 俞 和 《次韻答朱仲義見贈》行書紙本<俞和《次韻答朱仲義見贈》,行書。紙本??v28.9厘米,橫47.4厘米。無款。詩中自稱“老夫”,當(dāng)是晚年之作。前有小序,述作詩緣由。此帖瀟灑不羈,俊秀飄逸,而又工穩(wěn)端麗,深得趙孟頫之神。>
元 俞 和 《臨定武蘭亭》行書<俞和《臨定武蘭亭》,行書,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俞和是臨摹的高手,能達(dá)到亂真的地步,桑悅評:“紫芝所書,深得松雪筆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獻(xiàn)之之于羲之也”。此臨《定武蘭亭》為其精妙之作。>
元 俞 和 《臨王羲之樂毅論》楷書
元 俞 和 《千字文篆隸冊》
元 俞 和 《左氏傳小楷冊》
元 俞 俊 《復(fù)德翁書帖》行草
元 虞 集 《平陽郡公姚天福碑》撰并書
元 袁 桷 《和一庵首坐詩帖》
元 袁 桷 《雅潭帖》行書紙本<袁桷《雅潭帖》,行書,紙本。縱28.3厘米,橫38.9厘米?,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師法米芾,行筆自然得體而具法度,頗有米氏沉著痛快之致。>
元 張 雨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余棄家為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博學(xué)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皆工,風(fēng)格清虛雅逸,有晉、唐遺意。書法初學(xué)趙孟頫,后上師李邕,懷素等。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詩》、《雜詩卷》等。
元 張 雨 《登南峰絕頂軸》行草書<張雨《登南峰絕頂軸》,行草書,七言律詩。紙本。凡五行,共六十一字。縱108.4厘米,橫42.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緣云覓路作清游。身似饑鷹曉脫□。一上怒臨飛鳥背。載盤驚天巨鰲頭。神來甲帳風(fēng)飄瓦。月墮下方鐘隱樓。為問登高能賦者。陸沉誰復(fù)灘神州。登南峰絕頂。>
元 張 雨 《題畫詩卷》行草書<《題畫詩卷》是張雨行草書的代表作。其詩清虛雅逸,其書雄沉遒勁,堪為文書融通的佳作,倪云林稱其詩文字畫為“道品第一”。>
元 張 雨 《聽泉亭絕句》行書
元 張 雨 《小楷詩札》
元 張 雨 《為孔昭書四帖》行書
元 張 雨 《自書詩》
元 張 淵 《五言古詩帖》行書紙本<張淵《五言古詩帖》,行書,紙本??v27.4厘米,橫52.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淵,元末明初浙江吳興人,字子靜,號孟嘏。守道安貧,隱居不仕。與當(dāng)時吳派山水畫大師沈周相友善。工書,以蘇軾字為宗。《史書會要》記云:“淵行楷規(guī)模玉局,翩翩有致”。>
元 趙 雍 字仲穆,元代湖州(今屬浙江)人。趙孟俯次子。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xué)。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界畫。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精鑒賞。
元 趙 雍 《杯凈土詩六首》行書
元 趙 雍 《與彥清帖》行書
元 趙孟貫 《重修靈星門記碑》在浙江鄞縣,此碑書法頗似趙孟頫。
元 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滅亡后,歸故鄉(xiāng)閑居,后來奉元世祖征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yù)很高。據(jù)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xué)“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gòu))書,中年學(xué)“鐘繇及羲獻(xiàn)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xué)”。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shù)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xué)。后世學(xué)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fēng)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jié)體寬博深穩(wěn),運(yùn)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dāng)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jié)字嚴(yán)謹(jǐn),如《赤壁賦》堪稱經(jīng)典之作。
元 趙孟頫 《趵突泉詩》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趙世延撰,在陜西省周至縣
元 趙孟頫 《崇福寺碑》撰并書,在處州《今浙江麗水縣》萬象山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趙子昂撰并書兼篆額
元 趙孟頫 《仇鍔墓碑銘》行楷書<《仇鍔墓碑銘》趙孟頫行楷書墨跡。卷高37.2厘米,共一百九十二行,滿行六字,并篆題引首《有元故奉議大夫福建閔海道肅政廉訪副使仇府君墓碑銘》二十四字,其中“建閔海道肅政廉訪”八字原已損缺,系后人為之補(bǔ)書。日本陽明文庫藏?!冻疱娔贡憽酚谘拥v六年(公元1320年)書,是其晚年力作。運(yùn)筆方整有力,遒麗老健,一筆不茍,骨氣深穩(wěn),與常見趙書嫵媚甜潤不同。趙孟頫的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最好。此書是他楷書代表作之一,他的楷書用筆流暢隨意,但又出規(guī)入矩,法度森嚴(yán),其結(jié)體疏朗俊秀,飄逸灑脫,幾乎無瑕疵可言。>
元 趙孟頫 《次韻潛詩》行書
元 趙孟頫 《道場山詩》行書
元 趙孟頫 《道德經(jīng)》<紙本24.3×15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杜甫秋興》
元 趙孟頫 《番君廟碑》元明善撰,在鐃州府(今江西波陽)
元 趙孟頫 《感興詩》行書
元 趙孟頫 《歸去來辭》行書<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書,紙本長卷,縱46.7厘米,橫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館。卷前有其弟所繪陶潛像一幅并有題記,并蓋有“古鑒閣中銘心絕品”、“經(jīng)協(xié)久遠(yuǎn)期無限”、“韻篁館賞圖書“和“秦文鈐”等印。該帖為中期作品,以行書為主,間以草法,用筆珠圓玉潤,宛轉(zhuǎn)流美,神氣充足。>
元 趙孟頫 《杭州福神觀記》鄧文原撰,碑在杭州西湖斷橋之左
元 趙孟頫 《撫州永安院僧堂記》
元 趙孟頫 《汲黯傳》小楷<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fēng)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云:“此書方峻,雖據(jù)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jié)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 ),用筆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元 趙孟頫 《急就章》章草
元 趙孟頫 《敬元長碑》
元 趙孟頫 《酒德頌》行書<原是“竹林七賢”之一,西晉劉伶的文章。該帖在行草書中,融入了許多章草筆意,其章草則有瀟灑、精巧之風(fēng),頗具創(chuàng)意,成為元明書家秀逸章草流派。>
元 趙孟頫 《絕交書》行草
元 趙孟頫 《楞嚴(yán)經(jīng)跋記》行書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序》行書
元 趙孟頫 《臨右軍帖》行書
元 趙孟頫 《龍興寺帝師膽巴碑》楷書趙孟頫撰書并篆額
元 趙孟頫 《龍興寺祝延圣主本命長生碑》
元 趙孟頫 《洛神賦》行書紙本<《洛神賦》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一說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博物館趙孟頫《洛神賦》是真跡。《洛神賦》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時趙氏四十七歲。用筆圓轉(zhuǎn)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fēng)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并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元 趙孟頫 《妙嚴(yán)寺記》楷書<《妙嚴(yán)寺記》,又稱《湖州妙嚴(yán)寺記》,牟獻(xiàn)撰文,趙孟頫書并篆額,未署年月,原件紙本橫卷,現(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
元 趙孟頫 《七絕詩冊》行書<紙本,縱34.7cm,橫35.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識:“子昂爲(wèi)中庭老書。”有“張珩私印”、“博山”、“潘厚審定”等藏印。作品未見著錄。此為趙孟頫書自作七言絕句一首,詩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禪僧藥山惟儼請道的故事。藥山以手示上下,并對李翱說:“云在天,水在瓶?!贝颂m僅短短五行大字,卻筆力深沉穩(wěn)健,氣勢恢弘傲放,結(jié)體嚴(yán)謹(jǐn)端莊,首尾富于變化。書風(fēng)雖顯蒼老,但依舊雍容灑脫,是趙氏晚年大行書中的精品。釋文: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餘事,雲(yún)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爲(wèi)中庭老書。>
元 趙孟頫 《千字文》隸書
元 趙孟頫 《千字文》章草書 單刻本
元 趙孟頫 《前后赤壁賦》行書紙本<趙孟頫書蘇軾《前后赤壁賦》,并作東坡像于卷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肚昂蟪啾谫x》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厘米,橫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遠(yuǎn)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為書于松雪齋,并作東坡像于卷首。子昂?!毙脸鬄榇蟮挛迥辏ü?301年)時趙孟頫48歲。這里僅選《前赤壁賦》部分。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zhuǎn)流美,風(fēng)骨內(nèi)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fēng)流遺韻。>
元 趙孟頫 《秋聲賦》行書<紙本,縱34.8厘米,橫182.2厘米。款識上有康熙帝玄燁御書鈐印“康熙御筆之寶”。趙孟頫的《秋聲賦》,一氣呵成,圓轉(zhuǎn)遒麗,妍潤多姿,乃精美絕倫,絕世之作。>
元 趙孟頫 《秋興詩卷》墨跡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元 趙孟頫 《三門記》
元 趙孟頫 《珊竹公神道碑》姚燧撰,趙孟頫書并篆額
元 趙孟頫 《壽春堂記》
元 趙孟頫 《索吳緯帖》
元 趙孟頫 《泗州普照寺靈瑞塔碑》撰并書
元 趙孟頫 《松江寶云寺記》牟撰,字多行書。
元 趙孟頫 《孫公道行碑》鄧文原撰,在陜西周至縣
元 趙孟頫 《太平興國禪寺碑》楷書
元 趙孟頫 《題煙江疊嶂圖詩卷》行書<紙本。大字行書,縱47厘米,橫413厘米,《煙江疊嶂圖》是北宋畫家王詵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館。趙孟頫實(shí)際書寫的是北宋蘇東坡題詠王詵《煙江疊嶂圖》詩一首:江上愁心千疊峰,浮空積翠如云煙。山耶云耶遠(yuǎn)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趙氏墨跡傳世雖多,惟大字卻少見。從中不難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后文徵明在趙孟頫書蘇軾題王詵《煙江疊嶂圖》詩后補(bǔ)水墨米家山水。>
元 趙孟頫 《天冠山詩》,元趙孟頫行書自詠之詩。石現(xiàn)在西安碑林
元 趙孟頫 《紈扇賦》行書
元 趙孟頫 《無逸帖》楷書
元 趙孟頫 《衛(wèi)淑媛墓志》
元 趙孟頫 《吳興賦》行書<趙孟頫出生吳興,吳興即現(xiàn)在的浙江湖州,位于太湖之南,書傳有道,湖筆生花。王獻(xiàn)之《吳興貼》、米市《苕溪詩篇》、趙孟《吳興賦》等,都有墨寶傳世。該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
元 趙孟頫 《昔尋李愿詩卷》行書紙本<趙孟頫《昔尋李愿詩卷》,紙本,行書,縱30cm,橫99.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末款屬"子昂"。鈐"趙子昂氏"、"松雪齋"印二方。有清乾隆、嘉慶諸璽,又孫煜峰藏印。清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此作是趙孟頫書寫的唐韓愈《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古子詩兩章歌以和之》詩,此詩帖與趙孟頫《與國賓山長》信札及楊維禎《小游仙辭》、危素《陳氏方寸樓記》四段合裝于一卷,共24行。釋文: 昔尋李願向盤古,正見蒼厓巨辟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fēng)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牙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願誰爲(wèi),坐令再往之計墯渺茫。閑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旁無壯士遣屬和,遠(yuǎn)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dú)入崔嵬藏。我今進(jìn)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給不報落,無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子昂>
元 趙孟頫 《閑居賦》行書<縱38厘米,橫248.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書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潘岳《閑居賦》一首,56行,凡627字,款署子昂。無年月。筆意安閑,氣韻清新,通篇行楷結(jié)合,方圓兼?zhèn)?,體態(tài)優(yōu)雅,體現(xiàn)趙氏書法藝術(shù)書卷氣和富貴氣。>
元 趙孟頫 《襄陽歌》行書
元 趙孟頫 《蕭山縣大成殿記》
元 趙孟頫 《新建廟學(xué)碑》
元 趙孟頫 《興國寺碑》
元 趙孟頫 《行書十札卷》行書<趙孟頫《行書十札卷》總長531.5厘米。紙本,信札十箋。為趙孟頫隨意書就,故縱橫幅度不一,筆意婉轉(zhuǎn),有隋唐人嚴(yán)謹(jǐn)?shù)拈g架,而溢之以晉人風(fēng)趣。卷后有跋。入清后歷經(jīng)王鴻緒、潘延齡、羅天池、裴景福、伍元蕙等收藏?,F(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元 趙孟頫 《行書手札》
元 趙孟頫 《行書雜書三帖卷》
元 趙孟頫 《徐夫人碑》
元 趙孟頫 《玄教宗傳碑》又名《道教碑》,虞集撰,趙孟頫書并篆額
元 趙孟頫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楷書紙本<玄妙觀在古城蘇州,為著名道教寺廟,創(chuàng)建于西晉咸寧二年(276年)。晉明帝司馬紹居然夢見三清道祖駕云到了蘇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稱老子后裔,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兩京及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廟。此后屢遭興廢。到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玄妙觀,玄、元相通,也稱元炒觀。此名取自老子《道德經(jīng)》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缎钣^重修三門記》為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趙孟頫書并篆額??瑫埍?,縱 35.8厘米,橫283.8厘米。其“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 ”原在正山門內(nèi),“文革”時失落。1990年,蘇州碑刻博物館受市道教協(xié)會委托,仿刻成碑,現(xiàn)存正山門內(nèi)。銘刻碑帖2幅;每幅縱52,橫136.5公分記五十八行,行十一字,額三行?,F(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元 趙孟頫 《雪賦》
元 趙孟頫 《佑圣觀玄武殿記》元明善撰,趙孟頫書并篆額。行書
元 趙孟頫 《與次山帖》
元 趙孟頫 《與德俊帖》行書
元 趙孟頫 《付二哥書帖》
元 趙孟頫 《與季博提拳尺牘》行書<紙本,縱27.7厘米,橫49.6厘米。>
元 趙孟頫 《與進(jìn)之帖》行草
元 趙孟頫 《與靜心帖》行草
元 趙孟頫 《與明遠(yuǎn)帖》
元 趙孟頫 《與親家書帖》
元 趙孟頫 《與師孟五帖》行書
元 趙孟頫 《與孫行可帖》
元 趙孟頫 《與兄長書帖》
元 趙孟頫 《與彥明帖》
元 趙孟頫 《與義齋帖》
元 趙孟頫 《與子方帖》
元 趙孟頫 《與子陽帖》
元 趙孟頫 《與總管書帖》
元 趙孟頫 《裕公和尚碑》程鉅夫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
元 趙孟頫 《張總管墓志》
元 趙孟頫 《致八弟書帖》
元 趙孟頫 《致明仲帖》
元 趙孟頫 《種松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