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古代廉政對聯(lián)擷英

 百了山人 2012-05-15

古代廉政對聯(lián)擷英
舊時官府的不少對聯(lián)涉及反腐倡廉,其中雖有自我標(biāo)榜之嫌,且有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見。
 
原杭州府署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騖聲華忘政事;
養(yǎng)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這副對聯(lián)鮮明地提出了“戒貪、養(yǎng)廉”的口號。
 
我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縣衙——內(nèi)鄉(xiāng)縣衙的三堂有一副倡廉對聯(lián):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聯(lián)告誡官員要擺正位置,不計較個人得失榮辱,負(fù)起責(zé)任來。
 
明朝河南寧陵人呂坤在山西做官時,曾贈與各州縣、驛站兩副對聯(lián),給各州縣的對聯(lián)是:
憫其饑,念其寒,誰不可憐子女?肯推毫發(fā)與蒼生,不枉為民父母;
受若值,怠若事,誰能放過仆童?況糜膏脂無治狀,也應(yīng)念及兒孫。
告誡各州府縣官為老百姓多做實事、好事。
 
給各驛站的對聯(lián)是:
痛蒼赤食草飯沙,安忍吸民膏以縱口腹?
睹閭閻賣妻鬻子,豈容窮物力而擁車徒!
老百姓一日三餐尚無保障,官員們還能忍心搜刮民財以供大吃大喝嗎?在鄉(xiāng)親們?yōu)樯嫸揠x子散的時候,怎能容忍大小官吏想方設(shè)法乘坐駟馬高車?
 
清康熙年間,山西聞喜人孫子昶到河南通許任知縣,在縣衙外書一對聯(lián): 
居心似水,若受賂貪財,使一個抱屈者,神誅鬼滅;
執(zhí)法如山,倘通情畏勢,有一事不公者,男盜女娼。
擔(dān)任知縣的孫子昶不受賄賂,不徇私情,不畏權(quán)勢,公平處事,依法辦案。這樣的清官自然會受到百姓的擁護(hù)和愛戴。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清代余云煥所撰與義府大堂聯(lián),通俗易懂,廣為傳誦。聯(lián)曰: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此聯(lián)告誡官吏,不拿百姓半文錢是起碼的為官之德,并非什么特殊的事跡,更重要的是要問一問享受著國家的俸祿做出了什么政績,也就是說不光要廉政,還要勤政,要有功于民。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斯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這是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時所作的對聯(lián)。余小霞不僅很會寫詩,而且很是清廉。這副表明其勤政、清廉的對聯(lián),也深受人民喜愛,廣為流傳。同是清代清官的趙慎畛在桂林所寫對聯(lián),更是表達(dá)了其廉潔的決心: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dāng)官務(wù)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guān)。
    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衙大堂楹聯(lián)更可謂擲地有聲。聯(lián)曰: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fù)民即負(fù)國,何忍負(fù)之。
    也有貪官想用民眾所喜歡的對聯(lián)粉飾自己,卻被人用妙聯(lián)反擊。從前,有一個貪贓枉法的縣官,大年三十晚,在縣衙門上貼了一副對子:
    一心為民,兩袖清風(fēng),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豐登;六欲有節(jié),七情有度,八面兼顧,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橫批:福蔭百姓。
    結(jié)果,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在他的紅對子上貼了白對子。白對聯(lián)寫道:
    十年寒窗,九載熬油,八進(jìn)科聲,七品到手,六親不認(rèn);五官不正,四蹄不羈,三餐飽食,二話不說,一心撈錢。橫批:苦煞萬民。
    《笑林廣記》中寫了類似的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貪官,新春佳節(jié)在衙門貼出一對聯(lián),自我標(biāo)榜清廉,聯(lián)曰:愛民若子;執(zhí)法如山。百姓見了非常氣憤,一人將此聯(lián)續(xù)為: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zhí)法如山,錢山靠山其如山乎。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
反對腐敗,提倡清廉,歷來都是令人關(guān)注的話題。舊時官府的不少對聯(lián)涉及反腐倡廉,其中雖有自我標(biāo)榜之嫌,且有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見,至今讀起來仍能給人一定的啟迪。
   
    原杭州府署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騖聲華忘政事;養(yǎng)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此副對聯(lián)鮮明地提出了“戒貪、養(yǎng)廉”的口號。試看腐敗現(xiàn)象,幾乎都由“貪”字而起,“廉”則可遠(yuǎn)離腐敗。
    
    我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縣衙———內(nèi)鄉(xiāng)縣衙的三堂有一副倡廉對聯(lián):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對聯(lián)告誡官員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又不計較得失榮辱,還須負(fù)起責(zé)任來。語言通俗,意義深刻。
    湖北江陵,清代為荊州府治所,文學(xué)家梁章鉅曾為之題寫了一副短聯(lián):
    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與人言。
    上聯(lián)道出了從政的要諦———于民便;下聯(lián)則強(qiáng)調(diào)政務(wù)應(yīng)公開、透明,不干見不得人的茍且之事。
    清末林則徐在就任兩廣總督時,曾書聯(lián)自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此對聯(lián)以生動的比喻,自策自勵。全聯(lián)精練而深刻,確是錚錚之言。
    明代河南寧陵人呂坤在山西做官時,專門贈與各州縣、各驛站兩副對聯(lián),給各州縣的對聯(lián)是:
    憫其饑,念其寒,誰不可憐子女?肯推毫發(fā)與蒼生,不枉為民父母;受若值,怠若事,誰能放過仆童?況糜膏脂無治狀,也應(yīng)念及兒孫。
    告誡各州府縣官為老百姓多做實事、好事。
    給各驛站的對聯(lián)是:
   痛蒼赤食草飯沙,安忍吸民膏以縱口腹?睹閭閻賣妻鬻子,豈容窮物力而擁車徒!
    此對聯(lián)道出老百姓一日三餐尚無保障,你還能忍心搜刮民財以供大吃大喝嗎?在鄉(xiāng)親們?yōu)樯嫸揠x子散的時候,怎能容忍大小官吏想方設(shè)法乘坐駟馬高車?
    清代康熙年間,山西聞喜人孫子昶到河南通許任知縣,在縣衙外書一對聯(lián):
    居心似水,若受賂貪財,使一個抱屈者,神誅鬼滅;執(zhí)法如山,倘通情畏勢,有一事不公者,男盜女娼。
    孫子昶任知縣雄心勃勃,信誓旦旦:不受賄賂,不徇私情,不畏權(quán)勢,公平處事,依法辦案。這樣的清官一定會受到百姓的擁護(hù)和愛戴。 

先秦其他經(jīng)集子書中的廉政名言
“驕淫矜侉,將由惡終。”(《尚書·畢命》)
 
“不恒其德,無所容也?!?《易經(jīng)·咸傳》)
 
“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禮記·哀公問》)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禮記·表記》)
 
“見利不忘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儒行》)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春秋·莊公二十四年》)
 
“多行不義,必自斃?!?《春秋·隱公元年》)
 
“圣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
 
“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莊子·漁父》)意即:為政官員才能不夠,政事辦不好;品行不廉潔,百姓便荒疏懈?。粵]有功勛實績,官位和待遇就保不?。贿@是當(dāng)大夫所擔(dān)憂的事啊!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愛》)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墨子·天志中》)
 
“不黨(庇護(hù))父兄,不偏(袒)富貴,不嬖(寵愛)顏包(女色),賢者舉而上之?!?《墨子·尚賢上》)
 
上述諸子百家的政治立場各不相同,但他們在廉政愛民這一點上.往往是一致的,他們的廉政主張,值得從政者借鑒。 
 
古代居官為政之要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孔子) 
 
釋: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是民眾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會好起來。
 
2、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
 
(漢.賈誼)
 
釋:身居大臣位置的人,應(yīng)該把使民眾的富裕和歡樂當(dāng)作自己的責(zé)任,把民眾的貧窮和苦難當(dāng)成自己的罪過。
 
3、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釋: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這是敗壞國家和毀滅個人的道路。
 
4、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釋:要知道國家的事情,成敗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宋.范仲淹 )
 
釋:政令暢通,人民團(tuán)結(jié)和睦,各種困難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處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釋:所處的職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職位在百人之上,必須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職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
 
( 北齊 . 劉晝 ) 
 
釋:水渾濁了就沒有再往回游的魚兒,土地瘠薄了就生長不出枝葉茂盛的樹木,政令煩亂了就不會有安逸快樂的民眾。
 
8、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 (清.康熙)
 
釋:作為上級的能自覺嚴(yán)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屬就必然服從他的管理,執(zhí)行他的指令。
 
9、尊賢使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 (漢.王符)
 
釋:尊重賢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誠的人,聽得進(jìn)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宋.王安石)
 
釋:自古以來,領(lǐng)導(dǎo)、驅(qū)使民眾在于有信用和誠懇,要把所說的話看為比百金份量還重。
 
11、無多事、無廢事、庶幾無事;不徇情、不矯情、乃能得情。 ( ( 清.程祖洛)
 
釋: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誤松懈該做的事,方能太平無事;不徇私情,不搞矯作虛偽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12、吳王事事堪誤國,未必西施賽六宮 。 (唐.陸龜蒙)
 
釋:吳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丟棄國家,并不只因為西施勝過六宮嬪妃所造成滅亡的。
 
13、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
 
(宋.李覯)
 
釋:叫你不信任的人去辦你想辦的事,就會使事情辦壞;自己不仁義的人去領(lǐng)導(dǎo)群眾,群眾就會遭殃。
 
14、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列子.說符》)
 
釋:能夠抓住時機(jī)、利用時機(jī)的就能昌盛;失去時機(jī)的就會衰亡。
 
15、明主好要,暗主好詳。 (荀子)
 
釋:聰明的人愛好抓要害,簡明扼要;昏暗的人愛好詳盡羅索。
 
16、諂諛在側(cè),善議阻塞,則國危矣。 (墨子)
 
釋:阿諛奉承的人圍在身邊,善良的意見建議受到阻塞,這樣國家就危險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漢.王符)
 
釋: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為能夠多方面聽取意見;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為偏信個別人的說法。
 
18、貌言華也,圣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漢.司馬遷)
 
釋:華麗的語言是虛偽表面的,實在語言是高尚神圣的,能當(dāng)藥治病的語言是苦澀的,使人得病的言語是奉承、甜蜜的。
 
19、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 
 
(三國.諸葛亮)
 
釋:思考問題猶豫不決,懷疑這懷疑那就不能決定事;做事時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
 
20、明主者務(wù)聞其過,不務(wù)聞其善。 (《戰(zhàn)國策》)
 
釋:明白的領(lǐng)導(dǎo)愿意聽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不愿意聽別人吹捧他、講他的成績。
 
21、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 (三國.諸葛亮)
 
釋:生氣發(fā)怒的時候也不去侵犯沒有罪過的人,高興喜歡的時候也不遷就順從那些該殺的人。
 
22、駑馬馳,駿馬悲;駑馬肥,駿骨朽。 (清.梁佩蘭)
 
釋:騎著劣馬跑時,駿馬就會悲傷;把劣馬養(yǎng)肥了,就使駿馬的骨朽了。
 
23、有功于國家,即千金之賞,通侯之印,亦不宜吝;無功于國家,雖顰笑之微、敝绔之賤,亦勿輕予。 
 
(明.張君正)
 
釋:對于國家有功的人,就是對他們獎賞千金,封贈提拔,也不應(yīng)吝惜;沒有功勞的人,對他們就是笑一笑這樣的小表示、一件破舊的褲子,也不要輕以給予。
 
2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zé)任、求賢。 (宋·楊時)
 
釋: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樹立志氣、積極負(fù)責(zé)任、請求賢人相助。
 
25、當(dāng)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宋.呂祖謙)
 
釋:當(dāng)官的辦法有三件事要特別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謹(jǐn)慎、三是勤政。
 
26、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 宋.林逋)
 
釋:個人不把錢財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對自己要求嚴(yán)格就能使人們信服,寬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則就可以率領(lǐng)人。
 
27、紙上得來終非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釋:單單從紙面上了解得到的東西總歸是淺薄的,必須知道有些事要親身參與、親臨實際。
 
28、能探風(fēng)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 (明.方孝儒)
 
釋:能夠探討出《詩經(jīng)》的無窮含義,才會明白風(fēng)雅頌是世間的好詞。
 
29、只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須說。 (明.瞿式耜)
 
釋:想個人一手遮天曾經(jīng)幾時有長久的呢?人們都有口總會要說話的。
 
30、亂條猶未復(fù)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宋.曾鞏) 
 
釋:凌亂的柳條還未完全變成青黃色,借著東風(fēng)的勢就狂舞起來,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道德當(dāng)身篇
【本篇導(dǎo)讀】
孔子說:“為政以德”?!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中國歷史上形成的諸多優(yōu)秀的道德思想,是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歷史和實踐驗證了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一條根基,也是黨風(fēng)廉政建設(shè)中加強(qiáng)道德修養(yǎng)的財富。對于黨員干部,都應(yīng)當(dāng)結(jié)合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的修養(yǎng),學(xué)習(xí)和借鑒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道德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
“德,國家之基也”。德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欲做事,必先做人,欲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先立德修身。道德修養(yǎng)是一個人的終生課題,是人生事業(yè)的基礎(chǔ)。
從廉潔從政的角度來看,道德修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反腐敗斗爭,在著力鏟除土壤,致力于體制和機(jī)制改革的同時,更應(yīng)重視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shè)?!拔锉刈愿笙x生”,貪官們的墮落,多半是從“缺德”開始的。江澤民同志指出: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要“自覺地在改革和建設(shè)中進(jìn)行黨性鍛煉,加強(qiáng)思想政治修養(yǎng),鍛煉意志品質(zhì),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真正養(yǎng)成共產(chǎn)黨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江澤民還特別強(qiáng)調(diào),領(lǐng)導(dǎo)干部特別是高中級干部“要率先養(yǎng)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和作風(fēng),廉潔從政,艱苦奮斗,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謙虛謹(jǐn)慎,聯(lián)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保ā陡咧屑壐刹恳庾R到肩負(fù)的重大歷史責(zé)任》)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要堅守“官德”,勿忘道德方面的自尊、自省、自警、自立,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經(jīng)受住權(quán)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永葆共產(chǎn)黨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
道德的自修固然重要,道德的踐行更重要,所謂“君子以成德為行”,肯定了成德為行的重要。如果滿嘴仁義道德,卻一個心眼圖高官巨富,一肚子男盜女娼,何德之有?
1德,國家之基也
【原典】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注譯】令名:好名聲;令:美;德之輿:承載品行的車子。全句譯意為:美好的名聲,是裝載德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基礎(chǔ)。
【解讀】晉國的范宣子主持國政,各諸侯國沒有聽說晉國有什么美德,反而只聽到朝見晉國的貢品負(fù)擔(dān)太重。鄭國人很憂患這件事。鄭國大夫子產(chǎn)就寫了一封信托人送給范宣子。子產(chǎn)在信中分析了朝見貢品太重對諸侯各國、對晉國和對范宣子本人的危害,勸范宣子應(yīng)該輕財貨、樹德行、重美名。子產(chǎn)特別強(qiáng)調(diào)“德行,是國家的基礎(chǔ)”。致力于德行,打好了基礎(chǔ),國家就會長治久安。范宣子看了子產(chǎn)的信很高興,減輕了朝見的貢品??梢姽湃藢Φ抡耐瞥?。
【原典】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春秋 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注譯】棄德:拋棄美德;崇奸:崇尚邪惡。全句譯意為:拋棄美德,崇尚邪惡,是大災(zāi)禍。
【解讀】周襄王準(zhǔn)備討伐鄭國,周朝大夫富辰認(rèn)為這是“棄德、崇奸”,必然禍國殃民。這里所涉及的不僅是國家之間的政治關(guān)系問題,同時也是修身治國的道德規(guī)范問題。
【原典】有德不可敵。(春秋 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注譯】全句譯意為:實行德治的國家不可抗拒。
【解讀】晉楚爭霸之初,楚成王認(rèn)為晉文公深得民心,不能輕易出兵,于是用古代兵書上的格言“有德不可敵”來諭示下屬?!坝械虏豢蓴场保趪?,是說一個國家實行“德政”,就擁有抵御外國侵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人而言也一樣,一個人修德積德 ,就擁有抵御身外的權(quán)、錢、色侵襲的巨大精神力量。
【原典】在德不在鼎。(春秋 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注譯】鼎:指夏禹所鑄的大鼎,名為九鼎,夏、商、周三代相傳,象征國家和權(quán)力。全句譯意為:(治理國家)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的大小輕重。
【解讀】“德治”的傳統(tǒng),從殷商以來就被為國者所重視。魯宣公三年,周天子派王孫滿慰勞楚王時,楚王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就以“在德不在鼎”回答楚王。王孫滿所說的意思是,德行如果美好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即使大,也是輕的。其用意就是奉勸楚王實行德治,這才是治國之道的根本所在,切勿舍本逐末。
【原典】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信,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注譯】大上:至高無上的,最高的;立德:樹立德行;立功:建立功業(yè);立言:樹立言論。全句譯者意為:最高的有人樹立德行,其次有人樹立功業(yè),再其次有人樹立言論,即使人死去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不朽。
【解讀】魯襄公二十四年,魯國的穆叔到晉國,晉國執(zhí)政大臣范宣子問他什么叫“死而不朽”,穆叔就以上面的話回答。在穆叔看來,有爵祿并不能說是不朽,只有能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
【原典】禮,國之紀(jì)也;親,民之結(jié)也;善,德之建也。國無紀(jì)不可以終,民無結(jié)不可以固,德不建不可以立。(春秋 左丘明《國語·晉語四》)
【注譯】全句譯意為:禮是治理國家的綱紀(jì),親是團(tuán)結(jié)人民的情結(jié),善是德行的建樹。國沒有綱紀(jì)就不能維持到底,民沒有情結(jié)就團(tuán)結(jié)得不鞏固,德不建樹就不可以立身。
【解讀】禮賓、親親、善善,是德行的重要內(nèi)容,但晉公子重耳經(jīng)過衛(wèi)國時,衛(wèi)文公沒有以禮相待,衛(wèi)國正卿寧莊子就以上面的一番話規(guī)勸衛(wèi)文公。為國之君,只有躬行禮賓、親親、善善,才能和睦四方,國治邦興。
【原典】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春秋 左丘明《國語·晉語六》)
【注譯】墉:城墻、高墻。全句譯意為:道德,是福祿的基礎(chǔ),缺少道德但卻福祿隆盛,好比沒有打好基礎(chǔ)卻只顧厚筑城墻一樣,它坍塌的日子就沒幾天了。
【解讀】晉國在鄢陵一役中大敗楚國,晉國君臣狂喜不已。大夫范文子認(rèn)識到,一旦君臣居功自傲,就會不修德政,從而給國家造成禍害。他提醒君臣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勤修德政,否則,國家“猶無基而厚墉”,坍塌指日可待。
【原典】上離德行,民輕賞罰,失所以為國矣。(戰(zhàn)國 淳于越《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主背離德行,民眾輕視賞罰,就失去了治國的正確方法。
【解讀】治國關(guān)鍵在于得民心,得民心關(guān)鍵在于君主的德行。如果君主背離德行,民眾必然輕視君主的賞罰,也就會肆意而為。這樣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為君必須重視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
【原典】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廣足以容眾,諸侯戴之以為君長,百姓歸之以為父母。(戰(zhàn)國 淳于越《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注譯】古之王者:指堯、舜、禹等。全句譯意為:古代的圣王,品德高尚足以安定,胸懷寬廣足以容納天下的民眾,因此,各國諸侯都擁戴他作君長,民眾都把他當(dāng)作父母一樣歸順。
【解讀】古代圣王如堯、舜、禹,之所以“諸侯戴之以為君長,百姓歸之以為父母”,是因為他們“德厚”、“行廣”。君主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具有極高品德,才能使天下百姓信服歸順。
【原典】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戰(zhàn)國 淳于越《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德行不足以使人感激,治政不足以使民眾得到實惠,獎賞不足以勸惡從善,刑罰不足以制止惡行,有這四種不足,就是亡國的原因了。
【解讀】德、政、賞、刑,都有是治國之要。而德是首要的、基礎(chǔ)的。一國的君主必須重視修養(yǎng)自己的君德。君主有了君德,其為政、獎賞、刑罰都有會順應(yīng)民心。得民心,即國運(yùn)興、世安寧。
【原典】德也者,萬民之宰也。(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精通》)
【注譯】宰:主導(dǎo)、主持、主宰。全句譯意為:德是萬民真正的主宰。
【解讀】國之興亡,民之依附,關(guān)鍵在于統(tǒng)治者的有德與無德,是否實行德治。《尚書·蔡仲之命》就有寶訓(xùn):“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薄渡袝虻洹芬舱f:“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薄蹲髠鳌べ夜迥辍m之奇諫假道》中,宮之奇說:“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這就是說,有德,就得到萬民的擁戴,無德,萬民就會離棄。
【原典】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
【注譯】文章:禮樂法度;使民:役使百姓;政教:政治教化。全句譯意為:羽毛沒長豐滿的鳥,不可能沖天高飛;法令不完備的國家,刑法便無法執(zhí)行;仁德不厚,不可以役使百姓;政教不和順,不能勞煩怪罪大臣。
【解讀】這是說客蘇秦游說秦惠王兼并諸侯,一統(tǒng)天下,稱帝而治。秦惠王不予采納,并說了上面一番話謝絕。這表面上是秦惠王的自謙之詞,實則是他的韜晦之計。但是他說的這番治國之道,是很有警示意義的。
【原典】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qiáng)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
【注譯】王(讀wàng):成就天下王業(yè),這里做動詞用;資:條件,憑借。全句譯意為:想使國家富有,務(wù)必擴(kuò)充土地;想使軍力強(qiáng)大,務(wù)必使人民富有;想要建立王業(yè),務(wù)必廣施德政。具備這三個條件,王業(yè)即可隨之而來。
【解讀】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是先伐蜀還是先伐韓時所說的話。司馬錯認(rèn)為建立王業(y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務(wù)廣其地”、“務(wù)富其民”、“務(wù)博其德”。司馬錯主張先伐蜀,先伐蜀可擴(kuò)大秦國疆土,獲取財富,充實國力,蜀國國內(nèi)混亂,伐蜀可獲得止暴止亂的美名,可謂既得實又得名。秦惠王聽眾了司馬錯的建議。
【原典】非兵不強(qiáng),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西漢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注譯】兵:是軍隊,戰(zhàn)爭的總稱;德:是禮義、仁德的總稱。這是二世:秦二世。崩:這里指滅亡。全句譯意為:沒有軍隊,國家就 強(qiáng)大;沒有仁德(不實行德治),國家就不會昌盛。這是黃帝、湯、武興國的原因,桀、紂、二世滅亡的原因,不能不認(rèn)真記取呀!
【解讀】這是司馬遷寫完《史記》后所作《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話。軍隊決定一個國家能否強(qiáng)大;而仁德決定一個國家能否昌盛。司馬遷總結(jié)了黃帝、湯、武之興,桀、紂、秦二世之亡所得出的歷史性的結(jié)論,并告誡后人必須牢牢記取。
【原典】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東漢 班固《漢書·高帝紀(jì)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順應(yīng)道德的人才會昌盛,忤逆道德的人必然敗亡。
【解讀】楚漢之爭,與其說是雙方軍隊、智謀之爭,不如說是仁德之爭。劉邦順德勝,項羽逆德敗。如對漢義帝,項羽卻把他流放江南,又派人謀殺他。而劉邦善對義帝,當(dāng)義帝逝世時,劉邦立即為義帝發(fā)喪,并親自脫袖痛哭,以示哀悼。他還讓全軍也哭喪三天。劉邦這一德行,得到了諸侯的擁戴,項羽則失去了人心。
【原典】世之長短,以德為效,故常戰(zhàn)栗,不敢諱亡。(東漢 班固《漢書·楚元王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一個朝代的長短興衰,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德行,所以當(dāng)權(quán)者要經(jīng)常居安思危。
【解讀】這是劉向?qū)h成帝奏疏中的話。劉向規(guī)勸漢成帝要汲取歷史上行德政則興,行暴政則亡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敬德修德,恭行仁德,防止腐化墮落,以求長治久安。劉向想以此來勸諫漢成帝要以身作則,養(yǎng)德慎行,崇尚儉樸,切不可如歷代暴君昏主,大起陵園,勞民傷財,遺患于國家。
【原典】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北齊 魏收《魏書·李順列傳》)
【注譯】恃:依靠。全句譯意為:憑借德行治理國家,國家就會昌盛;依靠暴力治理國家,國家就會滅亡。
【解讀】這是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上古時期,商湯取代夏桀,周武王滅紂,就是“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最好例證。
【原典】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唐 魏征《隋書·帝紀(jì)·煬帝上》)
【注譯】悌:弟弟順從兄長。全句譯意為:孝敬父母、順從兄長是人倫的根本,德行敦厚篤實是立身的基礎(chǔ)。
【解讀】此句出自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夏四月的詔書。隋煬帝認(rèn)為,“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德是立國之基,也是立身之基。一個國家道德淪喪,世風(fēng)日下,不可能國泰民安。一個人品質(zhì)惡劣,道德敗壞,不仁不孝,就失去了立身做人的根基。立身做人的根基都沒有,還談什么實現(xiàn)人生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
【原典】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滅,皆由此道。(唐 魏征《隋書·列傳第二十二》)
【注譯】全句譯意為:有德者得民心者國家昌盛,無德者失民心者失天下,自古國家興亡,都因循著這個道理。
【解讀】隋軍將領(lǐng)高穎在進(jìn)攻南朝的陳國前,問尚書吏部朗薛道衡伐陳能否成功,薛道衡認(rèn)為自古興滅,皆取決于“有德”與“無德”。
【原典】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后晉 劉昫《舊唐書·列傳·魏徵》)
【注譯】浚:疏通(水道)。全句譯意為: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大,必須牢固培植它的根部;要想使水流得長遠(yuǎn),就要疏通它的源泉。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不斷施行仁德。
【解讀】德政思想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魏征以樹木、清泉為喻,說明作為統(tǒng)治者,必須首先正本清源,以身作則,修養(yǎng)仁德,推行德政。
2君子以成德為行
【原典】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周《周易·乾》)
【注譯】成:完成。全句譯意為:君子把修養(yǎng)、成就道德作為自己行動的目的,每天都體現(xiàn)在行動上。
【解讀】《周易·乾》闡述的主題之一就是“君德”和如何實踐“君德”。何謂“君德”?其中引了《文言》的解釋:用仁心作為本體,尋求美好的會合,施利到外物,堅守節(jié)操。這都是君子的美德。也引了孔子的解釋:言而有信,舉動謹(jǐn)慎有節(jié),防止邪惡,保持誠摯,從不自矜自夸,道德足以感化天下。君子如何達(dá)到這種境界呢?他要靠學(xué)習(xí)來積累知識,靠發(fā)問來辨別疑難,憑著寬闊的胸懷居于適當(dāng)之位,用仁愛的心地貫穿于一切行為之中。達(dá)到了這種境界,就會“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也就是說,具備當(dāng)國君道德的“大人”將要出現(xiàn)了?!吨芤住で浴さ谝弧返谋疽馐浅珜?dǎo) “君子之行,動靜可觀,進(jìn)退可度,動以成德”。
【原典】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周《周易·升》)
【注譯】順:順從;?。褐感∩?;高大:高大的事業(yè)。全句譯意為:君子因此順行仁德,積累小善以成就崇高宏大的事業(yè)。
【解讀】《升卦》象征上升。崇高宏大的事業(yè)需要修養(yǎng)崇高宏大的道德。而道德修養(yǎng)是一個漸進(jìn)累積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累積小善,才能修養(yǎng)崇高宏大的道德,從而成就崇高宏大的事業(yè)。
【原典】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周易·系辭下》)
【注譯】知:智慧;鮮:少有;及:指涉及災(zāi)禍。全句譯意為:德行淺薄而地位尊貴,才智窄小而圖謀宏大,力量弱小而身負(fù)重任,(這樣的人)很少有不涉及災(zāi)禍的。
【解讀】這是《周易·系辭下》所引孔子的一段話。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針對那些不知羞恥而不明仁德、不畏正理而不行道義的安居其位的小人提出警告的??上е袊鴼v史上這樣的小人對孔子的警告充耳不聞,依然前赴后繼地重蹈覆轍。人應(yīng)該有自知之明,人更應(yīng)該如“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否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總有涉災(zāi)罹禍的一天。
【原典】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春秋 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
【注譯】滋:滋長,增加;疾:病,引申為邪惡。全句譯意為:樹立德行沒有比不斷增加更好的了,鏟除邪惡沒有比清除干凈更好的了。
【解讀】魯哀公元年,越國軍隊被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派人向吳王求和。伍子胥就用“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的比喻勸吳王乘勝滅掉越國,不留后患。吳王沒有采納伍子胥的進(jìn)諫,養(yǎng)癰遺患,結(jié)果被越王勾踐所敗。“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這句話,在兩國交戰(zhàn)之時必須記取的教訓(xùn),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寶鑒。
【原典】吾聞以德榮為國華。(春秋 左丘明《國語·魯語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我只聽說德行高尚才能為國家增添光彩。
【解讀】季文子在魯宣公和成公時擔(dān)任魯國國相,生活儉樸,他的妾不穿絲綢,他的馬不喂糧食。仲孫它認(rèn)為作為魯國國相,季文子這樣儉樸會使國家不光彩。季文子回答道:“我也愿意奢華,但我看到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百姓吃粗糧穿破衣,而我卻讓妾穿得美、馬吃得好,恐怕不是輔佐國君的人應(yīng)該做的吧?況且我聽說德行高尚才能為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把妾和馬養(yǎng)得美來為國增光的?!?nbsp;
【原典】君子哀無人,不哀無賄;哀無德,不哀無寵;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春秋 左丘明《國語·晉語九》)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只愁沒有賢人輔佐,不愁沒有財富;只愁沒有優(yōu)良的德行,不愁不得寵愛;只愁名聲不美,不愁年壽不高。
【解讀】這是晉國大夫趙簡子的下臣勸諫趙簡子的話。一天,趙簡子因為人不能像龜蛇那樣長壽而哀嘆。他的下臣在旁邊見他如此哀嘆,就說了上面的話。人活著而無德無行,無為無功,生命再長,又有何意義?
【原典】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春秋《老子·六十七章》)
【注譯】慈:慈愛;儉:節(jié)儉;保:保持;天下先:居于天下人之前。全句譯意為:我有三種法寶,我掌握著并保持著它:一是仁慈,二是節(jié)儉,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解讀】老子站在維護(hù)個人生命價值的立場上,十分珍重他的人生“三寶”。為什么呢?老子解釋說,仁慈,所以能勇敢;節(jié)儉,所以能寬闊;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自謙,能成為人們擁戴和成就大事的長官。在權(quán)欲、物欲極度膨脹的社會里,如果不能嚴(yán)格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任憑不慈、不儉、人人爭為天下先的現(xiàn)象肆意泛濫,就會禍國殃民,個人的生命隨時也會受到戕殘。正如他接著說的:“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原典】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zhàn)國《論語·里仁》)
【注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同他相親近的人?!?BR>【解讀】追求仁德,是人心所向。正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總會有志同道合的人。
【原典】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戰(zhàn)國《論語·里仁》)
【注譯】 “懷”思念、關(guān)心之意;小人:常人、一般人;刑:法度;惠:利益。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仁德,小人關(guān)心土地(生活);君子關(guān)心刑罰,小人關(guān)心實惠?!?BR>【解讀】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孔子以人的道德高下來檢驗。君子和小人的趣向和操守不同,差別就在公私之間??鬃诱J(rèn)為,“懷德”、“懷刑”的人,道德高尚,行為合乎法度,這是君子之風(fēng);“懷土”、“懷惠”的人,目光短淺,貪財貪利,這是小人之品。這和孔子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同一個意思。
【原典】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zhàn)國《論語·述而》)
【注譯】游:暢通、暢游;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依靠,暢通六藝?!?BR>【解讀】這是孔子的教學(xué)綱要,也是孔子對德才兼?zhèn)涞淖钤缭忈?。道、德、仁是儒家的道德要求,六藝是人的多方面才能。道、德、仁、藝共為一體,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促進(jìn)。君子、士人志于弘道,必須根據(jù)德行,德行的實踐,必須依靠仁心的覺醒,而志道、德行、仁心必須經(jīng)過六藝的熏陶。在孔子的視界里,道、德、仁、藝兼?zhèn)涫亲钔昝赖木印⑹咳恕?BR>【原典】君子憂道不憂貧。(戰(zhàn)國《論語·衛(wèi)靈公》)
【注譯】憂:擔(dān)心;道:德行、道德、真理。全句譯意為:君子擔(dān)心的是自己不能成德弘道,不擔(dān)心自己貧窮。
【解讀】孔子認(rèn)為,“憂道不憂貧”,應(yīng)該是君子的生活準(zhǔn)則。君子的一生,應(yīng)該“志于道”,發(fā)憤學(xué)習(xí),加強(qiáng)修養(yǎng),弘揚(yáng)“大道”。這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個人的貧富何足憂慮?這和孔子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同一道理。
【原典】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戰(zhàn)國《論語·子罕》)
【注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我沒有見到喜愛德行像喜愛美色那樣的人?!?BR>【解讀】在《論語》中,孔子這句話先后出現(xiàn)兩次?!蹲雍逼烦霈F(xiàn)的這一次,是孔子五十七歲那年因為魯定公迷醉于齊國送來的女子樂隊,“三日不聽政”,引發(fā)孔子的感慨。第二年,孔子在衛(wèi)國時,因為衛(wèi)靈公與其夫人南子出游時,要孔子坐第二輛車在后跟隨,孔子非常氣憤,再一次發(fā)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當(dāng)然,孔子這一感慨不僅僅是針對魯定公和衛(wèi)靈公的“好色”,也是針對當(dāng)時的人“薄于德而厚于色”而發(fā)的。在孔子看來,德是人之魂、國之基、政之本,他說過“大德者必受命”、“德不孤,必有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憂道不憂貧”等等。如魯定公和衛(wèi)靈公一類“好色”之徒,孔子是十分鄙視的。
【原典】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戰(zhàn)國《莊子·德充符》)
【注譯】全句譯意為:只要在德行上比別人高尚,即使形體上的有殘缺也會被人遺忘。人們?nèi)绻蝗ミz忘所應(yīng)當(dāng)遺忘的形體,而去遺忘所不應(yīng)當(dāng)遺忘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解讀】德是人之魂,也是人格形象之魂。莊子很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評價一個人也是以德為標(biāo)準(zhǔn)。在這里他告誡世人,德行與形體相比,道德的修養(yǎng)才是最重要的。 
【原典】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保☉?zhàn)國《孟子·盡心上》)
【注譯】三公:周代的朝廷大官:司馬、司徒、司空;或說太師、太傅、太保;柳下惠:春秋時魯國大夫。介:操也。全句譯意為:柳下惠不因為有大官做便改變他的操守。
【解讀】柳下惠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在春秋之時很有聲望,被孟子尊為“百世之師”。孟子說,“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聽說了柳下惠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人,刻薄的人變得敦厚老實,心胸狹窄的人變得寬宏大量。)孟子贊頌柳下惠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是教導(dǎo)人們,為人處世當(dāng)如柳下惠堅守人生的信念和準(zhǔn)則,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威脅利欲誘面前,矢志不渝,操守不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原典】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戰(zhàn)國《吳子·圖國》)
【注譯】道:指為人、行事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全句譯意為:如果所作所為不合乎公道正義,舉措不仁不義,而又身處高位,掌握大權(quán),這種人早晚要遭受禍患。
【解讀】歷史已經(jīng)反反復(fù)復(fù)地證實:權(quán)力掌握在德行高尚的人手里,是人民群眾之福,權(quán)力掌握在德行敗壞的人手里,不僅是此人的禍,更是人民群眾之禍。越是位高權(quán)重,越是權(quán)勢需要有德行的人來把握,否則權(quán)力給人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禍患。
【原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西漢 戴圣《禮記·中庸》)
【注譯】全句譯意為:有偉大德行的人必定會獲得他應(yīng)有的地位,必定會得到他應(yīng)有的福祿,必定會得到他應(yīng)有的名聲,必定會得到他應(yīng)有的年壽。
【解讀】這段話為孔子所言??鬃诱J(rèn)為,舜之所以被“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是因為舜有“大孝”,有“大德”。由此而引發(fā)了孔子一段“大德者必受命”的感慨,也給人們展示了一幅“大德者必受命”的錦繡前程??鬃拥谋疽膺€是引導(dǎo)人們,特別是“卿大夫”和“士人”行“大孝”,修“大德”。這也就是儒家“內(nèi)圣”(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和“外王”(濟(jì)世安民事業(yè))的統(tǒng)一之說。
【原典】百行德為首。(南朝 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注譯】全句譯意為:各種品行以德行為第一。
【解讀】德,即是“為人之道”、“做人之理”。這是為人做官的基礎(chǔ)。為人要遵守社會公德,為官要力行官德。魏孝文帝時的儒者劉獻(xiàn)之曾說“人之立身,雖百行殊涂,準(zhǔn)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北史·列傳第六十九》)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深刻地指出:“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dá),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所以崇德,修德,行德,永遠(yuǎn)是為人做官的必修課。
【原典】先莫先于修德。(西漢 黃石公《素書·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譯】全句譯意為:把什么擺在前面也沒有把道德修養(yǎng)擺在前面重要。
【解讀】人靠什么立身處世?靠的是自己的操守和德行。為官靠什么取信于民?靠的也是自己的操守和德行。操守是否廉直,道德是否高尚,既關(guān)系到自身的,立身處世,也關(guān)系到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就有“先莫先于修德”的古訓(xùn)。
【原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西漢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注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jīng)·小雅》。仰:仰望;止:語氣助詞;景行(讀háng):大路;鄉(xiāng):通“向”,向往。全句譯意為:高山仰望才見頂,大路平坦憑人行,盡管我努力,也不一定能達(dá)到(孔夫子的境界),但我內(nèi)心卻非常向往。
【解讀】這是司馬遷寫完《孔子世家》后在“太史公曰”中的一段話。司馬遷認(rèn)為孔子道德學(xué)問以及偉大人格是“至德”、“至圣”。他把孔子當(dāng)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道德榜樣。這實際上是司馬遷的自我激勵:“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后世樹立了如堯、舜、禹、文王、周公和孔子等一系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道德榜樣,他自己也以道德磨礪和人格升華為后世樹立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光輝典范。在現(xiàn)代的道德建設(shè),尤其在官德建設(shè)中,既要樹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的道德榜樣,也要提倡“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道德實踐的榜樣。
【原典】德不勝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東漢 王符《潛夫論·忠貴》)
【注譯】全句譯意為:德行和他所任的職位不相稱,給他帶來的禍害一定很殘酷;才能和他所任的職位不相稱,給他帶來的災(zāi)禍一定很大。
【解讀】王符這幾句話頗富警醒力。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證明,在其位,謀其政,必修其德,養(yǎng)其才。無德無才而居其位,只能殃其自身,甚至禍國殃民。一個人如果對自己負(fù)責(zé),對國家和人民負(fù)責(zé),就要注意立身修德,不要投機(jī)鉆營謀官位,不要阿諛奉承騙官位,不要重金賄賂買官位。
【原典】無德而富貴者,固可豫吊也。(東漢 王符《潛夫論·遏利》)
【注譯】豫:同“預(yù)”。全句譯意為:沒有道德的富貴人,本應(yīng)事先就哀悼他們。
【解讀】這句話雖然苛刻了一點,但是它的警戒意義因為其苛刻而突顯。有道是財富誠可貴,道德價更高。那些暴富顯貴而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必然會依仗其勢力為滿足自己的貪欲干一些傷天害理、禍國殃民的事情,最終自取滅亡。
【原典】君子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張衡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不擔(dān)心地位的低下,而害怕德行的淺?。徊灰藻X財?shù)木o缺為恥辱,卻因才智的貧乏而羞愧。
【解讀】這句話出自張衡的《應(yīng)閑》一文。張衡是東漢的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他不慕當(dāng)世,從容淡靜。《應(yīng)閑》是他的述志之作。這幾句話正是張衡的心聲。從中可見張衡尚德輕財?shù)娜烁瘛?BR>【原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 劉禹錫《陋室銘》)
【注譯】馨:香,指德行美好。全句譯意為:山不一定要高峻,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會有名氣;水不一定要幽深,只要有蛟龍潛在就會有靈氣。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只因有我的美好德行才使它散發(fā)香氣。
【解讀】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自比陋室其實不陋。你看,陋室的環(huán)境多風(fēng)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來往陋室的人多風(fēng)流:“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陋室里主人的生活多風(fēng)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陋室的氣派多風(fēng)發(fā):“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子云是西漢著名的學(xué)者、文學(xué)家揚(yáng)雄的字)。正如孔子所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真是妙語如珠,勝意迭出。尤其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深含韻味和哲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以德自勵,室陋德馨,景陋人賢的志氣和胸懷。
【原典】欲人之化也,在修己以先之。(宋 歐陽修《新唐書·列傳·劉賁》)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主要想教化民心,必須先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
【解讀】“為政以德”,“欲用天下之權(quán)者,必先布德”。古人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因為道德教化是實現(xiàn)德治的重要路徑。而布德化民,首先要修己正身。修己,以崇高的德行為萬民榜樣,則民不勸自立,不教而從。
【原典】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明 陳繼儒《讀書鏡》卷五)
【注譯】全句譯意為:人如果有道德的仁義的快樂,身體都可以置之度外。
【解讀】宋朝參知政事范仲淹在杭州時已年過六十,有告退之意,他的子弟勸他趁還在位時在洛陽修建住宅花園作為養(yǎng)老的地方。范仲淹對他的子弟說:“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范仲淹所憂慮的是如何慎終如始,遵道守德,并不憂慮告退后沒有居住的地方。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置個人得失于度外的官德,千古傳頌。和范仲淹的人格境界相比,那些革命了幾十年,不貪不占,臨到退休之時,卻生怕“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趁還在位時以權(quán)謀私,大撈一把,結(jié)果是晚節(jié)不保,陷入不仁不義之地,甚至鋃鐺入獄的當(dāng)代貪官們實在可恥可卑!
【原典】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明 呂坤《呻吟語·修身》)
【注譯】全句譯意為:富能濟(jì)世扶貧,貧能樂道無求,貴能禮賢下士,賤能保持人格尊嚴(yán),這才是德行所在。
【解讀】人有貧富貴賤之時,但能做到富以能施、貧以無求、貴以下人、賤以忘勢,就是一個有仁德之人。如果為富不仁、貧而志短、貴而驕人、賤而忘恥,那是沒有德行的表現(xiàn)。歷史的教訓(xùn)是:有德則興,無德則衰。
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原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 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不要因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它,也不要因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它。
【解讀】眾少成多,積小致大。善的美德由一件件微小的好事積累而成,大的罪惡也是由一件件微小的壞事堆積起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古人對我們的告誡。
【原典】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周易·坤》)
【注譯】余慶:指留給子孫后輩的慶祥。全句譯意為:修積善行的家族,必然會留下許多慶祥;積累惡行的家族,必然會留下許多災(zāi)禍。
【解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歷史的教訓(xùn),前賢的忠告。
【原典】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周易·系辭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善行不積累不足以成就美名,惡行不積累不足以滅身。
【解讀】這是孔子針對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而發(fā)出的感慨?!靶∪恕卑研∩瓶闯蔁o益的事而不屑于施行,把小惡看成無傷大體的事而不愿除去,所以惡行積累滿盈而無法掩蓋,罪孽發(fā)展深重而難于解救。
【原典】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春秋《老子·二章》)
【注譯】全句譯意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為美的時候,同時也有與它相對立的丑存在;都知道善之為善的時候,同時也就有與它對立的不善存在。
【解讀】老子哲學(xué)中蘊(yùn)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他看來,美和惡(丑)、善和不善(惡)都是相反的對立關(guān)系。丑,由美而顯,不知美則丑不顯。惡,因善而著,不知善則惡不著。因此知道美才能判定什么是丑,知道善才能判定什么是不善。
【原典】天道無親,恒與善人。(春秋《老子·七十九章》)
【注譯】天道:自然規(guī)律;親:偏愛;與:贊許,幫助。全句譯意為:天道是沒有偏愛的,永遠(yuǎn)親近、贊助那些有德的善人。
【解讀】《老子·七十九章》的旨意是講德政問題。天道是自然規(guī)律在老子口中的形象說法?!疤斓罒o親,恒與善人”的意思,是說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為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老子教人向善,做一個有德之人。
【原典】善人,天地之紀(jì)也。(春秋 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五年》)
【注譯】善人;善良的人,即好人;紀(jì):綱紀(jì)。全句譯意為:善良的人,是天地的綱紀(jì)。
【解讀】魯成公十五年,晉國大夫郤錡、郤犫、郤至誣陷并殺死了大夫伯宗。晉國大夫韓獻(xiàn)子認(rèn)為三族將難免災(zāi)難。他說:“善人,天地之紀(jì)也。”天地之紀(jì),眾人所系,誅殺好人,不得人心,難免禍殃。
【原典】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春秋 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注譯】登:登山;崩:山崩。全句譯意為:從善就像登山一樣難,從惡像山崩一樣容易。
【解讀】因為從善難從惡容易,所以從善要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鍥而不舍。在善惡的岔路口,何去何從要慎之又慎,否則,一念之差,一步之錯,一踏上惡之路,就一發(fā)而不可收,如山崩一樣墮落罪惡的萬丈深淵。三國時孫權(quán)長史張紘給孫權(quán)遺表中的曾借“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話告誡孫權(quán)說,自古以來統(tǒng)治國家的人,由于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奢侈腐敗,導(dǎo)致亡國。作為君主,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限制自己的私欲,防止奢侈腐敗,保持自己的政權(quán)。
【原典】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上》)
【注譯】信:誠,真的。全句譯意為:水誠然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難道也沒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嗎?人性的善良,正像水的向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
【解讀】孟子一貫堅持“人之初,性本善”。他認(rèn)為人的向善正如水的往下流一樣。孟子的這一觀點正好提醒我們每個人,要以水向下流的秉性向善,以求保持作為人真、善、美的本性。
【原典】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西漢 戴圣《禮記·大學(xué)》)
【注譯】全句譯意為:大學(xué)的主旨,在于闡明光明的德性,在于親愛人民,在于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
【解讀】美國現(xiàn)代哲學(xué)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敝袊糯南日茉缇椭匾暤赖氯烁竦耐晟?,并把道德人格的“至善”,作為道德教育的宗旨?!洞髮W(xué)》更是開宗明義地說明這一宗旨。
【原典】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西漢 賈誼《新書·卷二·審微》)
【注譯】全句譯意為:善行不能因為微小而認(rèn)為沒有什么益處,惡行不能因為微小而認(rèn)為沒有什么危害。
【解讀】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狐白之裘,絕非一腋。事物發(fā)展總是由小變大,積少成多。當(dāng)漸變達(dá)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fā)生突變,當(dāng)量變達(dá)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善行雖小,積小可成大,最終成就自己的美德;惡行雖小,積小可成大,最終釀成自己的罪惡?,F(xiàn)代的腐敗分子無不是從今天貪一點,明天占一點開始,越貪越大,越占越多,直至犯下貪污受賄的大罪。其教訓(xùn)不可謂不深刻。
【原典】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東漢 班固《漢書·董仲舒》)
【注譯】全句譯意為:積善在身,就好像白晝的時間在加長,盡管白晝在加長但人們卻不易察覺;同樣,積惡在身,就好像用火來銷蝕油膏,盡管油膏在減少,人們卻不易發(fā)現(xiàn)。
【解讀】這是董仲舒對漢武帝的進(jìn)言?!吧品e而名顯,德章而身尊”。堯舜之所以得令名,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施行德政所致。桀紂非一日而亡,而是長期暴戾不仁所致。董仲舒說,“善惡之相從,如影響之應(yīng)形聲”。
【原典】福在積善,禍在積惡。(西漢 黃石公《素書·安禮章第六》)
【注譯】全句譯意為:福在于積累善行,禍在于積累惡果。
【解讀】積善對民眾有利,民眾自然歡喜擁戴,自己也就福在其中。積惡就會侵害民眾的利益,民眾自然視為寇仇,災(zāi)禍必然降臨頭上。善惡在己所為,福禍由眾而定。這是為人、從政首先要明白的準(zhǔn)則。
【原典】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三國 王肅《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喜歡促成別人的善行而不促成別人的惡行。
【解讀】成人之善是一種德行,所以君子樂以為之。成人之惡是害人之舉,所以君子不為。
【原典】一人行善,萬人可激。(明 宋濂《元史·列傳第五十六》)
【注譯】全句譯意為:一個人做了善事,就有一萬個人會受到他的激勵。
【解讀】人心向善。因此,一人行善,就可以激勵千萬人起來向他學(xué)習(xí)。先進(jìn)者的榜樣,領(lǐng)導(dǎo)者的表率,具有極大的激勵和號召作用。
【原典】為善不求人知者為上,知而不自有其善者次之,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虛譽(yù)者,風(fēng)斯在下矣。(元 張養(yǎng)浩《權(quán)力忠告》)
【注譯】全句譯意為:做了善舉,不希望別人知道,這是品德高尚的人;做了善舉,別人知道了自己不自以為是,這是品德次之的人;做了善舉,自己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自賣自夸,費(fèi)盡心機(jī)為自己謀求虛名,這是品德低下的人。
【解讀】“一切真正的偉大的東西,都有是純樸而謙虛的?!倍韲鴦e林斯基的這句話正好是張養(yǎng)浩上面這段話的另一種說法?!盀樯撇磺笕酥摺笔钦嫘膶嵰狻盀樯啤钡模嬲秊楣娜?,“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虛譽(yù)者”,是沽名釣譽(yù)的人,自私的人。
4信者,人之根本
【原典】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大不可也。(元 王實甫《西廂記》)
【注譯】全句譯意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不守誠信,是萬萬不可以的。
【解讀】這是《西廂記》中紅娘之言?!段鲙洝分杏幸粋€劇情,說老夫人因女兒鶯鶯與張生私自相會之事,拷問紅娘。紅娘辯解說,當(dāng)初賊兵圍攻普濟(jì)寺時,老夫人答應(yīng)誰能退兵就將女兒嫁給誰。張生獻(xiàn)策退了賊兵。這老夫人自悔前言,紅娘就說她言而無信,老夫人自知理虧,只好說“這小賤人倒也說得是!”“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大不可也?!彪m是出自“小賤人”紅娘之口,但卻是至理之言。
【原典】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周《周易·系辭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天所幫助的,是順從正道者;人所幫助的,是篤守誠信者。
【解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人之所助者,信也”。信,就是守誠諾?!熬印钡某兄Z是合乎道義的。所以,天佑人助。
【原典】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戰(zhàn)國《論語·為政》)
【注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做一個人,卻不講信譽(yù),那怎么可以呢。
【解讀】信,是儒家傳統(tǒng)道德準(zhǔn)則之一??鬃訛榱苏f明誠信對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還作了個比喻,說這就像大車上沒有安橫木的輗(榫頭),小車上沒有安橫木的軏(榫頭),它靠什么行走呢?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本章中的“人”,實指當(dāng)政者。他們應(yīng)當(dāng)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擁戴。信是聯(lián)系人民群眾紐帶,朝令夕改、就會失信于民。民無信不立,不要認(rèn)為失信一民無關(guān)大局。
【原典】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戰(zhàn)國《論語·述而》)
【注譯】全句譯意為: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教育學(xué)生:文獻(xiàn)、行為、忠實、信用。
【解讀】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學(xué)方針是把才智與道德培養(yǎng)結(jié)合在一起。文、行、忠、信是他教育學(xué)生的四個主要內(nèi)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信用在孔子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典】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咛煜聻槿室印!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戰(zhàn)國《論語·陽貨》)
【注譯】全句譯意為: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夠做到五種品德要求,就算仁了!”“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惠愛。恭敬莊重就不致招侮辱,寬厚就能得人心,誠信就能得人信賴,勤敏就能獲得成功,惠愛就能更好地役使別人?!?BR>【解讀】恭、寬、信、敏、惠,這是孔子的仁德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孔子推行德政的重要內(nèi)容??鬃釉谶@里又講到了誠信,把誠信列為五德之一為什么孔子如此看重誠信呢?因為堅守誠信之德,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這是推行德政的前提條件。
【原典】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戰(zhàn)國《論語·學(xué)而》)
【注譯】義:正義、公道;復(fù):實踐;復(fù)言:實踐諾言。全句譯意為:講信用要合于義,這樣你的諾言才能去實踐。
【解讀】這是孔子的學(xué)生有子所說的話。他是在告訴我們:實踐諾言不一定就是講信用,實踐合于義的諾言才是講信用。孟子承傳了有子的觀念,他在《離婁下》篇中也說:“大人(德行高尚的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庇凶雍兔献拥脑捴档弥匾暋,F(xiàn)代人尤其是一些領(lǐng)導(dǎo)干部處事盲目講信用,結(jié)果被心懷叵測的人拉下水,走向違法亂紀(jì)的道路。這種教訓(xùn)不可謂不深刻。
【原典】言必信,行必果。(戰(zhàn)國《論語·子路》)
【注譯】全句譯意為: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行為一定要實在。
【解讀】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問孔子,什么樣的人可稱為“士”?孔子先以“行而有恥”和“孝、弟(悌)”答之,接著又說,“言必信,行必果”。自古以來,“言必信,行必果”成為“士”道德修養(yǎng)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也是從政為官者應(yīng)有的“官德”。
【原典】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戰(zhàn)國《孟子·離婁上》)
【注譯】誠身:使身誠。全句譯意為:要使自己做到誠心誠意有一定的方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的話,也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因此,誠是天之道,追求誠是做人之道。
【解讀】“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這里講的是如何“思誠”,如何“誠身”。孟子認(rèn)為,“誠身”先立善,“思誠”先思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的話,也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
【原典】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戰(zhàn)國 《墨子·修身》)
【注譯】全句譯意為:源頭混濁的,其流必不清;行為不守信用的,必然敗壞其名聲。
【解讀】名不徒生,譽(yù)不自長。和流水自有源頭一樣,源清水自清。誠信是名聲之源,誠信好,名聲就好。源濁水自濁。誠信不好,名聲也不好。因此,“君子”應(yīng)堅守誠信,誠至而名歸。
【原典】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戰(zhàn)國 《荀子·不茍》)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修身最主要的是誠實,能做到誠實,就沒有其他背理的事了。
【解讀】荀況在這里強(qiáng)調(diào)的是“君子”“致誠”對于革故創(chuàng)新,對于引導(dǎo)民眾的重要。正如他所說的,“不誠則不能化萬物”,“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原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西漢 戴圣《禮記·中庸》)
【注譯】終始:根本。全句譯意為:誠是貫穿在萬物的始終,沒有誠也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以誠為貴。
【解讀】這是《中庸》論“誠”的關(guān)鍵詞。在儒家看來,誠不僅是完成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要素,而且又用誠來化成萬物。至誠的道理是悠遠(yuǎn)無窮的,悠遠(yuǎn)無窮就能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能變得高明。博厚,可以承載萬物;高明可以覆蓋萬物;悠久,可以化成萬物。
【原典】惟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西漢 戴圣《禮記·中庸》)
【注譯】至誠:最高的誠實。經(jīng)綸:整理絲縷,這里指規(guī)劃、制定的意思。全句譯意為: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治理制定天下的法規(guī),樹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懂得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
【解讀】只有至誠的人,才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才能治理制定天下的法規(guī),樹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懂得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因此,至誠是人們應(yīng)努力達(dá)到的一種境界。
【原典】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西漢 戴圣《禮記·儒行》)
【注譯】全句譯意為:有的儒者不珍重金玉,而十分珍貴忠信的品德;
【解讀】這是孔子對魯哀公闡明“儒行”(儒者的德行)中的一句話??鬃拥囊馑际?,人立身處世最可寶貴的是德行,是忠信,金玉財寶只是身外之物。只有那些有德行、講忠信的人,才能得人心,使民服。
【原典】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西漢 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注譯】季布:原為楚項羽的手下,后為漢名將。全句譯意為:得到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聲允諾。
【解讀】成語“一諾千金”原是當(dāng)時楚地的諺語,贊季布講信用,重承諾的道德操守。一諾千金,會贏得人們的敬重與擁戴,從而團(tuán)結(jié)一心共興事業(yè)。所以,一諾千金成為中華民族的傳達(dá)室統(tǒng)美德。清代名人顧炎武有詩曰:“生不一諾比黃金,哪肯風(fēng)塵負(fù)此心!”意思是自己生來就把實現(xiàn)諾言看得貴同黃金,絕不因為受到挫折和困頓言而無信。
【原典】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西漢 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說話必須講信用,做事必須果斷,自己許下的諾言必定忠誠地履行。
【解讀】這是游俠的品德。游俠正是以“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的品德獲得廣泛的歡迎和愛戴?!捌溲员匦牛湫斜毓?,己諾必誠”,也應(yīng)該是做人為官應(yīng)該具備的精神和品德。 
【原典】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有了赤誠之心,金石也可為之裂開。
【解讀】人世間的艱難,即使堅硬如金石,只要有了一腔熱血,一片赤誠,也會為熱血所溶,為赤誠所化。而熱血和赤誠,來自信念的堅貞、強(qiáng)烈的責(zé)任和奮斗的激情。
5仁者愛人
【原典】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戰(zhàn)國《論語·顏淵》)
【注譯】愛人:對人慈愛。全句譯意為: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就是仁?!?BR>【解讀】中國古代先哲一直把和諧一致的“大同”境界作為一種社會理想。而“大同世界”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以“仁愛之心”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鬃由秸劦米疃嗟氖恰叭省??!叭省笔强鬃觽惱硭枷氲暮诵模亲罡叩牡赖略瓌t?!叭省钡淖钪匾暮x是什么呢?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他把人與人之間的團(tuán)結(jié)友愛、和睦相處視為“仁”的基本內(nèi)容。這種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對他人“仁愛”,反映了人類追求人與人和諧的普遍愿望。
【原典】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zhàn)國《論語·學(xué)而》)
【注譯】弟子:學(xué)生的愛稱。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做學(xué)生,在家應(yīng)該孝順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言行要謹(jǐn)慎誠實;要廣泛愛護(hù)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BR>【解讀】孔子從“仁”出發(fā),由“愛親”而推及“愛人”,由“愛人”而“泛愛眾”。這就是要求人們普遍地博愛眾人。
【原典】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BR>【注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老百姓對于仁德,比對水火更迫切需要。”
【解讀】孔子這句話是說,在生活中仁德比水火更重要。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就不成其為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仁愛,那比水火相侵更可怕。
【原典】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戰(zhàn)國 《論語·顏淵》)
【注譯】克己:克制、約束自己;復(fù):恢復(fù)、踐行。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都回到‘仁’了。踐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
【解讀】圣王時代(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時代)實行德治、禮治,呈現(xiàn)出“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和“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儒家認(rèn)為,“先王之道斯為美”,這是理想的社會。但是自東周以后,中國的社會由原始的統(tǒng)合,進(jìn)入了群雄爭霸的長期分裂、混亂的時期。在這一時期, “圣王不作,諸侯放咨,處士橫議” 。在孔子看來,已經(jīng)“禮崩樂壞”,“道之將廢也”??鬃右恍南M?,整個社會應(yīng)該恢復(fù)到圣王時代。那么,怎樣恢復(fù)呢?孔子認(rèn)為,關(guān)鍵是“克己”,特別是從當(dāng)政的“君子”們個人做起。因為正是這些當(dāng)政的“君子”們首先破壞了“禮”,放縱貪欲,“苛政猛于虎”。只要“君子”們都有能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就是“仁”?!耙蝗湛思簭?fù)禮,天下歸仁焉?!?nbsp;
【原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戰(zhàn)國 《論語·雍也》)
【注譯】全句譯意為:作為仁人,自己要立身,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通達(dá)了,同時也要幫助別人通達(dá)。自己能夠切身處地先為別人著想,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解讀】這是孔子給子貢解釋怎么樣才達(dá)到仁人的標(biāo)準(zhǔn)時所說的話。子貢把仁人想得太高遠(yuǎn)莫及,即“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孔子就告訴他,“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這是堯、舜都難于做得到?!澳芙∑保瑥慕幾銎?,推己及人,為別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為仁了。西方基督教《圣經(jīng)·新約》中提出的“為人準(zhǔn)則”是:“你想人家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愛因斯坦也說過相同意思的話:“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shè)身處地地替他人作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原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戰(zhàn)國《論語·顏淵》)
【注譯】全句譯意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解讀】這是孔子回答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時所說的一句話?!凹核挥?,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一個內(nèi)涵?!叭收摺奔词共荒艹扇?,起碼遇事先替別人著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強(qiáng)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意得到的,也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鬃舆@一思想,對后世有深遠(yuǎn)的影響。1993年在芝加哥簽署的《世界倫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為一項重大原則,提倡各國應(yīng)用這一原則,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國家、民族、宗教、文化間的相互關(guān)系。
【原典】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zhàn)國《論語·里仁》)
【注譯】好:(讀hào號)喜愛;惡(讀wù):討厭。全句譯意為:只有仁者才能去親愛人,憎惡人。
【解讀】“仁”是孔子提出的下一個重要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仁”是人的本心,是人內(nèi)在的善良本質(zhì)。對于“仁”,孔子有過很多解釋,最基本的就是“仁者,愛人。”正因為仁者愛人,所以對害人的人必然會很憎惡。
【原典】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保☉?zhàn)國《論語·衛(wèi)靈公》)
【注譯】當(dāng):面對;讓:謙讓。全句譯意為:孔子說:“面對合乎仁義的事情,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解讀】“仁”是儒家思想所認(rèn)為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老師和學(xué)生共同追求的目標(biāo)。學(xué)生行“仁”,不必謙讓老師,重要的是堅持真理,堅持仁道。這正如古希臘哲學(xué)家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nbsp;
【原典】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戰(zhàn)國 《尚書·盤庚上》)
【注譯】無:通“毋”,不,不要;老成人:指老年人;弱:這里是欺凌、輕視;孤:孤單、孤獨,這里指孤苦無依的人。全句譯意為:不要欺侮、輕慢老年人,(也)不要欺凌、輕視孤苦和弱小的人。
【解讀】這是盤庚告誡大臣的話。盤庚是從“慢其所敬者兇”的教訓(xùn)出發(fā),鮮明地提出了“尊老愛幼”的道德命題。可見“尊老愛幼”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源遠(yuǎn)流長,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
【原典】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戰(zhàn)國《孟子·盡心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孟子說:“仁的本質(zhì)是以人為本。仁與人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說是道。”
【解讀】以人為本的思想,春秋的管仲最先提出。孟子的“仁也者,人也”,就是以人為本之意。
【原典】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了那條正路而不走,丟失了善良的心而不知道找回,真可悲!
【解讀】孟子將“仁”和“義”比作人之心和路,這是“性善說”的體現(xiàn)。仁是愛人之心,是人心必須常居而勿失的根本所在,義是人按照仁愛的要求而行動時應(yīng)當(dāng)遵循的原則規(guī)范。
【原典】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于其所為,義也?!保☉?zhàn)國《孟子·盡心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人都有不忍心去做的事情,把這種不忍之心擴(kuò)充到他忍心去做的事情上,就做到仁了;人都有不屑去做的事情,把這種不屑之心擴(kuò)充到他肯去做的事情上,就做到義了。
【解讀】孟子認(rèn)為,“仁義”是道德的最高準(zhǔn)則。能夠同情別人的不幸,就是仁的表現(xiàn);能夠去做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就是義的行為。
【原典】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戰(zhàn)國《孟子·離婁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仁義的人愛護(hù)別人,有禮的人敬重別人。愛護(hù)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經(jīng)常愛護(hù)他;敬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經(jīng)常敬重他。
【解讀】這是孟子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這句話早已成為鼓勵人們互敬互愛的名言。
【原典】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為仁。(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愛類》)
【注譯】全句譯意為:對其他物類仁愛,對人卻不仁愛,不能算是仁愛。
【解讀】沒有對人的關(guān)心和重視,所謂“愛人”就是一句空話?!墩撜Z·鄉(xiāng)黨》記述孔子“愛人”的一個精彩細(xì)節(jié)??赘鸟R棚失火了??鬃油顺貋?,問:“傷人了嗎?”不問馬??鬃有睦锸冀K把人放在第一位來看待。馬棚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真可謂重視“人的價值”的經(jīng)典之言。
【原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西漢 戴圣《禮記·中庸》)
【注譯】全句譯意為:知、仁、勇,這三種是天下通行的德行。
【解讀】此為孔子之言??鬃诱J(rèn)為,一個君子的理想人格,應(yīng)當(dāng)同時具備“知、仁、勇”三種美德。他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墩撜Z·子罕》)
【原典】唯仁有親。(戰(zhàn)國 《司馬法·定爵》)
【注譯】全句譯意為:只有仁愛,才能使人親近。
【解讀】講仁愛的人,能夠讓人感到平易近人,令人感到親切,因此值得信賴。
【原典】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wù)?,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西漢 戴圣《禮記·儒行》)
【注譯】全句譯意為:溫柔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jǐn)慎,是仁的基礎(chǔ);寬宏包容,是仁的用為;謙遜待人,是仁的技能。一舉一動都有禮貌,是仁者的外貌;說話談吐高雅,是仁者的文采;吹歌彈唱,是仁者的諧和;分散錢財,賑濟(jì)貧窮,是仁者的施與。
【解讀】戴圣的《禮記·儒行》集中宣揚(yáng)儒者的德行。這段話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主張“仁愛”。戴圣說,儒者兼有以上的美德,仍然不敢說自己已達(dá)到仁??梢娙实木辰缰撸逕捴?。
【原典】博愛謂之仁。(唐 韓愈《原道》)
【注譯】全句譯意為:博愛就叫做仁。
【解讀】韓愈這句話和孔子、孟子的“仁者愛人”是一脈相承的。孫中山先生對韓愈這句話很贊賞。他在《軍人精神教育》中說:“仁之定義,如唐韓愈所云;‘博愛謂之仁’,敢云適當(dāng)。博愛云者,為公愛,而非為私愛”,“能博愛者,即可謂之仁”。(引自王正平《中國道德傳統(tǒng)認(rèn)探微》)
         
功崇惟志篇
【本篇導(dǎo)讀】
俗謂“人各有志”?!墩f文》言志為“心之所向也”?!对娦颉费浴霸谛臑橹尽保钦f一個人心中想什么,行動上便做什么,便是他的志。“志”也是通常說的“意志”、“理想”。
樹立廉政之風(fēng),首先應(yīng)該是立志。因為人的行動總是被意志、理想決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和動力。意志有高遠(yuǎn)、平庸之分。有高遠(yuǎn)的意志,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biāo),遠(yuǎn)離腐敗和墮落的陷阱。正如孔子所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立志去實行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
“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志向立得高遠(yuǎn),抗御腐敗誘惑的自覺才會更高更強(qiáng)。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wèi)靈公》)。如果只是“喻于利”,“放于利”(《論語·里仁》),就會見利忘義,“亂大謀”。因此,孔子認(rèn)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就是說,讀書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卻又以穿的不好,吃的不好為恥,這種人不值得和他談“志于道”。有了高遠(yuǎn)的志向,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誘惑,無欲則剛,廉潔奉公。
志向和氣節(jié)是密不可分的。志向是氣節(jié)的源泉,氣節(jié)是實現(xiàn)志向的保證。歷來酬大志、成大事、立大業(yè)者心中都長存一種浩然正氣,都能不墜青云之志,堅守人生大節(jié)。江澤民同志說過:“講正氣,是中華民族也是我們黨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古語所說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等等,都是講一個人必須樹立正氣,必須有正義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氣,才能無所畏懼地前進(jìn),才能不屈不撓地為國家為社會建功立業(yè)。文天祥專門寫過一篇《正氣歌》,他在《過零丁洋》中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這就是全黨同志首先是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必須堅持樹立和發(fā)揚(yáng)的最大的正氣。大大發(fā)揚(yáng)這種正氣,以權(quán)謀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邪氣就滋長不起來。要教育干部自覺地樹立正氣,堅決同歪風(fēng)邪氣作斗爭?!保ā吨v學(xué)習(xí),講政治,講正氣》)
1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原典】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戰(zhàn)國《論語·里仁》)
【注譯】茍:如果,假如;惡:壞,壞事。全句譯意為:如果立志踐行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了。
【解讀】孔子這句話強(qiáng)調(diào)了立志行仁對人生的重要意義。一個人如果樹立了行仁的志向,他就會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dāng)他面臨各種威脅和利誘時,就會以行仁的志向約束自己,不去為非作歹,巧取豪奪;以仁德自律,力戒驕奢淫逸,努力去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原典】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則邪說不能移,異端不能惑。(北宋 程顥《明道先生文集·論王霸札子》)
【注譯】邪:不正;異:不同;端:端正。異端,指不符合正統(tǒng)思想的主張或教義。全句譯意為:要想治理天下,必須首先樹立治理天下的志向。正確的志向樹立了,那么聽到邪說也不會改變,碰到異端也不會被誘惑。
【解讀】立“正志”,不僅對于成大事、治天下至關(guān)重要,而且對于抵御各種異端邪說、歪風(fēng)邪氣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原典】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春秋 左丘明《國語·晉語四》)
【注譯】全句譯意為:像怕疾病一樣地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的最上者。只知道隨心所欲隨波逐流的人是人中的最下者。看到可眷戀的事物就想起天威可敬畏的人,還不失為人中的中者。
【解讀】這是齊國宰相管仲說過的話。晉國公子重耳因家族內(nèi)亂逃到齊國。齊桓公把女兒嫁給他,并待他很好。重耳便打算老死在齊國,說:“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誰還去管別的呢?”重耳的妻子姜氏援引管仲說過的這段話,勸說重耳要立志成就大事,回國建功立業(yè),不要貪圖眼前的安逸享樂。惟其如此,才能有所作為,在人民中樹立聲威,身居人上。
【原典】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戰(zhàn)國·《尚書·周官》)
【注譯】崇:崇高;惟:由于,因為;廣:廣大。全句譯意為:功高由于有志,業(yè)大由于勤勞。
【解讀】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和群臣一起總結(jié)周家(即周王朝)成就王業(yè)的經(jīng)驗,并向群臣說明周家設(shè)官分職用人的法則。其中他在教訓(xùn)他的“官君子”(各級官長)要忠于職守,勤于政務(wù)時,說道:你們要認(rèn)真對待你們的職責(zé),不能怠惰忽略。你們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業(yè)大由于勤勞。
【原典】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戰(zhàn)國《論語·公冶長》)
【注譯】之:這里作賓語,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全句譯意為:使老年人生活安逸,使朋友能互相信任,使孩子們得到關(guān)懷并受到良好的教養(yǎng)。
【解讀】這是孔子與顏淵、子路之間的一次關(guān)于志向的問答。子路的志向是與朋友同甘共苦而無憾,顏淵的志向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表功??鬃拥闹鞠蚴恰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志向是要普化仁德于天下,使人人各得其所??梢?,三個人志向的境界是不在一個層面的。宋程頤評論三個人的志向時說:“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原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戰(zhàn)國《論語·泰伯》)
【注譯】士:這里是指學(xué)習(xí)儒家禮樂文化的讀書人。弘:寬廣,開闊;毅:剛強(qiáng),堅毅;任:使命;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已:止息。全句譯意為: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弘大而剛毅,因為他擔(dān)負(fù)的責(zé)任重大,而路途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能說責(zé)任不重大嗎?一直奮斗到底,至死方休,能說路途不遙遠(yuǎn)嗎?
【解讀】“仁”,既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儒家的社會理想。西周末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危難,激發(fā)了志士仁人以推行仁德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鬃右簧铝τ谕菩腥实?,追求仁政,雖屢遭困厄,仍矢志不移。孔子的弟子曾子對踐行仁德也是矢志不移。曾子認(rèn)為,士應(yīng)把在天下推行仁德作為自己的畢生任務(wù)。推行仁德即使困難重重,也要剛強(qiáng)不屈,永不懈怠,死而后已。曾子這段鏗鏘有力的話后來變成了“任重道遠(yuǎn)”的成語,廣為后人傳頌。
【原典】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zhàn)國《論語·子罕》)
【注譯】三軍:周朝制度,一個諸侯大國可擁有三軍(一軍約12500人);前一“奪”:喪失、失去;匹夫:泛指老百姓、普通人。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三軍可以失去主帥,一個人不能失去志向。
【解讀】人必須立下志向,并且堅定不移地為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而奮斗。有的人也有志向,甚至也有雄心壯志,卻經(jīng)不起威脅和利誘的考驗,喪志變節(jié)了,從而跌入腐敗和墮落的深淵。孔子這句話強(qiáng)調(diào)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古往今來,此句名言不知升華了多少仁人志士的人格,不知鼓舞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斗志?,F(xiàn)代著名的新四軍的軍長葉挺就曾請大詩人、大書法家郭沫若把孔子的這句話寫成條幅掛于中堂,以此勵志。
【原典】志,氣之帥也。(戰(zhàn)國《孟子·公孫丑上》)
【注譯】氣:思想意志;氣:意氣感情。全句譯意為:志向是人的意氣感情的主帥。
【解讀】這是孟子對公孫丑請教志與氣的關(guān)系時的回答。孟子認(rèn)為,志向是人的意氣感情的主帥,意氣感情是充滿體內(nèi)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氣感情也到了哪里。因此,人要堅定自己的思想意志。
【原典】況古之人,不以富貴利達(dá)為心也,其所以從仕者,宜假此以行道也,道不行而富貴利達(dá)者,古人以為恥,而不以為榮。(元 張養(yǎng)浩《權(quán)力忠告》)
【注譯】全句譯意為:古代的圣賢,不以富貴榮華為追求目標(biāo)。他們之所以做官,目的是通過做官來推行道義。不推行道義而只想獲取富貴榮華的人,古人認(rèn)為是可恥的,并不認(rèn)為有什么光榮。
【解讀】官職就是為官從政者的人生舞臺。有志于為官從政者,就應(yīng)立志在這個人生舞臺上推行人間正道,艱苦奮斗,有所作為,造福人民。那種只想通過做官來謀取私利,達(dá)到富貴榮華的人,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千夫所指,萬人所罵。
2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
【原典】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注譯】太上:猶言最上、最高。全句譯意為:最上者是立德,其次是立言,再其次是立功,立了此三項,不論時間過多久都不會作廢,這才叫做不朽。
【解讀】魯襄公二十四年春,魯國的叔孫豹出使到晉國,晉國的范宣子問叔孫豹何謂“死而不朽”?叔孫豹就以上面的話答之。西漢《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十分欣賞《左傳》記述的這個“三不朽”的故事。司馬遷的好友摯峻很有才氣和學(xué)問,但他卻退身修德,隱于阱山。司馬遷致書摯峻對其規(guī)勸。書中寫道:“遷聞君子所貴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比欢鴵淳H僅追求“修德”,還不是真正的“立德”。做到“三不朽”,才是人生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司馬遷的一生,集“三不朽”于一身,為后世樹立了永生和不朽的人格楷模。
【原典】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春秋 左丘明《國語·晉語四》)
【注譯】全句譯意為:如果一個人不追求有所作為,又怎么能夠有所作為呢?
【解讀】這是重耳的妻子姜氏勸告重耳之詞。重耳逃到齊國后眷戀享受,安于現(xiàn)狀。姜氏引用《周詩》、《鄭詩》上的詩句勸說重耳立大志,圖大業(yè)。
【原典】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戰(zhàn)國《論語·憲問》)
【注譯】士:讀書人;懷:留戀;居:家居、家庭。全句譯意為:讀書人留戀家庭的安逸,就不足于成為讀書人了。
【解讀】讀書人應(yīng)專心致志地讀書、“修己”,而讀書、“修己”的目的在于“兼治天下”、在于“安百姓”。如果專注于“懷居”等生活瑣事,就難于成“士”了,也不會有什么作為?!蹲髠鳌べ夜辍分杏涊d晉文公流亡到齊國后,有了妻妾,有了家財,便貪圖安逸,不肯繼續(xù)前進(jìn),他的妻子姜氏告誡他:“行也!懷與安,實敗名?!?BR>【原典】子曰: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保☉?zhàn)國《論語·陽貨》)
【注譯】飽食:即食飽,吃飽了飯;無所用心:即無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干。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事也不干,這種人很難有作為。”
【解讀】人怎樣才有意義地度過一生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應(yīng)該“志于道”,“敏于事”,而且“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如果你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就會想入非非,產(chǎn)生淫邪之念。
【原典】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戰(zhàn)國《孟子·滕文公上》)
【注譯】喬木:高大的樹木。全句譯意為:我聽說過鳥兒只會從幽暗的山谷里飛出來,遷徙到高大的樹木上,卻沒有聽說過鳥兒從高大的樹木上飛下來,遷徙到幽暗的山谷里。
【解讀】《詩經(jīng)·伐木》中有: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其意是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居住。孟子化用這一詩句,激勵人們應(yīng)該志存高遠(yuǎn),奮發(fā)上進(jìn),切莫不求進(jìn)取,自甘墮落。
【原典】將治大者不治細(xì),成大功者不成小。(戰(zhàn)國《列子·楊朱》)
【注譯】全句譯意為:要治理大事業(yè)的人不去處理芝麻綠豆的小事,建成大功業(yè)的人不去計較細(xì)小的成績。
【解讀】人各有志。不同的人所立的志向不同,有個人成名之志,有小家溫飽的燕雀之志,有兼治天下的鴻鵠之志。有大志的人追求的是氣勢磅礴的大業(yè),成大器的人關(guān)注的是天下的風(fēng)云變幻。列子這句話是倡導(dǎo)人們要立大志,建大業(yè),成大功。
【原典】務(wù)在事大。(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諭大》)
【注譯】全句譯意為:一定要從事大的事業(yè)。
【解讀】這又是立大志、做大事的勸世箴言。只有立志“務(wù)大”,才能有遠(yuǎn)大的生活目標(biāo),才能以“務(wù)大”自律、自勵、自強(qiáng),才能不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這正是古人說的“祈乎大者得乎中,祈中者得乎下,祈乎下者,不知其所之?!?BR>【原典】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長利》)
【注譯】天下的士人,考慮的是天下長遠(yuǎn)的利益。
【解讀】這是《呂氏春秋·長利》中的開篇之語。此篇是道家伊尹學(xué)派所作。他們痛斥了齊國大夫陳無宇的貪婪,教導(dǎo)士人立志遠(yuǎn)大,胸懷天下,不以私利為利,以天下之利為利。
【原典】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辈煊诖怂恼撸梢杂兄居诒疽?。(西漢 戴圣《禮記·學(xué)記》)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說:“有大德的圣人,不會拘限于一官一職;有大道的圣人,不會像器物一樣只有一個用場;有大信義的圣人,不會受到盟約的限制;天之四時不會是整齊劃一的?!币粋€人明察了這四種情況,就有志于學(xué)之本了。
【解讀】“大德”、“大道”、“大信”、“大時”,儒家視為天地人的“本源”。凡事必須著力于“本源”。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在祭祀河川時,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為他們認(rèn)為河是海的“本源”。為學(xué)也應(yīng)如此,務(wù)必從根本上把握。青年毛澤東當(dāng)年在長沙求學(xué)時,孜孜于求宇宙的大本大源。在青年毛澤東看來,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就是本源入心,化成理想,見諸行動的過程。因此,拯救中國,變化民質(zhì),也必須首先從尋求、把握和運(yùn)用本源開始。
【原典】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西漢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注譯】安:哪里;鴻:大雁;鵠(讀hú):天鵝。全句譯意為:“燕子、麻雀怎么能了解大雁、天鵝的志向呢?”
【解讀】秦朝末年的統(tǒng)治苛酷殘暴,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其中陳涉、吳廣領(lǐng)導(dǎo)的起義隊伍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陳涉年輕時曾給人當(dāng)雇工,對自己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萬分不滿,一天,他對雇工們說“茍富貴,無相忘!”(假如有一天我們中間誰富貴了,可別忘了其他弟兄們?。。┰獾奖娙说淖I笑。于是陳勝感嘆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闭Z氣中透著自信與豪氣。顯示了他胸懷大志、不甘平凡的性格。后來,陳勝在吳廣的協(xié)助下,揭竿起義,成就了一番事業(yè)。
【原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ㄎ鳚h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注譯】寧(讀nìng):難道;種:這里指富貴種。全句譯意為:王侯將相難道就是天生的富貴種嗎?
【解讀】這是陳涉發(fā)動起義時向戍邊的農(nóng)民士兵發(fā)出的震撼人心的口號。當(dāng)時陳涉和戍邊的農(nóng)民士兵道遇大雨,延誤行期,按法當(dāng)斬,即使不被殺,戍邊之人生還的希望渺茫。在面臨絕境之時,陳涉登高而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話語中透露出鮮明的反天命思想,同時顯示出陳涉的遠(yuǎn)大抱負(fù)。正是陳涉的這一呼,吹響了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號角。
【原典】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yuǎn);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三國 王肅《孔子家語·卷五·在厄第二十》)
【注譯】全句譯意為:處在低下的地位而無所憂慮的人,他一定想得不遠(yuǎn);經(jīng)常處身安逸生活中的人,他的志向不會遠(yuǎn)大。
【解讀】馬克思認(rèn)為,對普通人來說,有時候,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重要?!熬酉隆倍粖^發(fā),“常逸”而心自安,失去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想和追求。如此人生,有何意義? 孔子一生困厄,但他一生都在為實現(xiàn)崇高的價值目標(biāo)而努力奮斗。
【原典】大丈夫當(dāng)雄飛,安能雌伏。(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趙典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像雄鷹一樣翱翔于天空,怎么能像雌鴨一樣趴在地上不動?!
【解讀】趙溫在任京北郡丞時,時常感到自己懷才不遇,不被重用,發(fā)出“大丈夫當(dāng)雄飛,安能雌伏”的感嘆后罷官而去,很有志向和氣魄。后來,趙溫在一次饑荒中,賑濟(jì)了數(shù)萬饑民,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擁護(hù)。漢獻(xiàn)帝遷都后,一再提拔趙溫,官至司徒錄尚書事。趙溫如愿以償?shù)貙崿F(xiàn)了“雄飛”理想。
【原典】大丈夫豈可遂蘊(yùn)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唐 李延壽《南史·列傳第三》)
【注譯】全句譯意為:大丈夫怎能隱藏自己的才華,使蘭花與艾草分辨不清,終日碌碌無為,跟隨燕雀追求蠅頭小利?
【解讀】此為南朝宋的鮑照所言。鮑照雖出身寒門,但他鄙視與燕雀相隨的庸碌之人,不愿與碌碌無為的世人同流合污,茍且度過一生。此句正是鮑照化用,以表達(dá)其憤激之言。
【原典】天下有事,丈夫當(dāng)以功濟(jì)四海。(宋 歐陽修《新唐書·列傳·馬燧》)
【注譯】全句譯意為:天下興亡,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相時而動,建功立業(yè),安邦定國,周濟(jì)萬民。
【解讀】唐朝大將馬燧少年時即有宏偉抱負(fù)。一次,他和眾兄弟共同學(xué)儒時感嘆地說了這番氣宇軒昂的話。在他看來,天下動亂,如果長作一介書生,碌碌無為而老死,這樣的生命毫無意義。只有相時而動,安邦定國,周濟(jì)萬民,才不枉一生。
【原典】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明 方孝儒《豫讓論》)
【注譯】全句譯意為:生要當(dāng)世人景仰的名臣,死了要成為鬼中之雄,流芳百世、彪炳史冊,這才是人生之最美。
【解讀】這就是古之賢者追求的人生價值。這句話與宋代詞人李清照的“生當(dāng)做人杰,死亦為鬼雄”和魏晉詩人王粲的“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guī)”,可謂異曲同工。
【原典】志要豪華,趣要淡泊。(明 吳從先《小窗自紀(jì)·豪華與淡泊》)
【注譯】全句譯意為:一個人立志要高邁深遠(yuǎn),生活情趣要淡漠樸素。
【解讀】高遠(yuǎn)的志向是人生奮斗的強(qiáng)大動力,淡漠樸素的生活情趣是實現(xiàn)志向的精神條件。兩者是互動的。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趣向淡泊行。所以,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告誡人們要“淡漠以明志,寧靜而致遠(yuǎn)”。
【原典】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說第一等話,抱第一等識。(明 呂坤《續(xù)小兒語》)
【注譯】全句譯意為:要做第一流的人,干第一流的事業(yè),說第一流的話,懷抱第一流的見識。
【解讀】這是明代學(xué)者呂坤訓(xùn)兒之詞。呂坤一生勤奮好學(xué),于明萬歷年間中了進(jìn)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著作有《呻吟語》、《去偽齋文集》等。
3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原典】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注譯】青云之志:高尚的志向。全句譯意為:人到老年,不能意志消沉,而應(yīng)朝氣蓬勃;身處逆境,不能喪失上進(jìn)的志氣。
【解讀】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為中國千古傳唱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描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中,以騰挪跌宕的筆勢,述志言情,由逸游的豪興,引出自己途路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zhí)著態(tài)度?!袄袭?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边@四句話是化用《后漢書·馬援傳》中的“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筆力遒勁,音調(diào)鏗鏘,很好地表達(dá)了作者備受壓抑而依然奮發(fā)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
【原典】君子以致命遂志。(周《周易·困卦》)
【注譯】致命:“舍棄生命”之義;遂:實現(xiàn)。全句譯意為:君子在困窮之時,寧可舍去生命也要實現(xiàn)崇高的志向。
【解讀】《周易》,“道廣大,無所不包”。以“君子”立志、修身、治政的史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相當(dāng)豐富?!吨芤住烽_篇《乾卦》的“君子終日乾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第二篇《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独ж浴返摹熬右灾旅熘尽保钾灤┮粋€鮮明的命題,就是立志、修身、治政。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原典】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zhàn)國《論語·雍也》)
【注譯】女:通“汝”,你;畫:即“劃”,劃地為界。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力量不夠的話,走到半路就走不動了,現(xiàn)在你是劃地為界,限制自己?!?BR>【解讀】這是孔子對冉求的指評之語。冉求覺得自己在實踐孔子的仁德學(xué)說和安貧樂道的精神上已經(jīng)“力不足”,就對孔子說:“并不是我不喜歡先生的學(xué)說,而是因為我的力量有限??鬃泳鸵宰呗纷鞅?,指出冉求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他一再說過:“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呼?我未見力不足者。”孔子認(rèn)為通過自己主觀努力,提高修養(yǎng)學(xué)問,人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原典】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保☉?zhàn)國《論語·子罕》)
【注譯】為山:堆土成山;簣:裝土的竹筐;平地:填平地溝;覆:傾倒。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比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大功告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雖然剛倒下了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干下去,那是我自己愿意堅持往前干?。 ?BR>【解讀】孔子的這段話里有兩個比喻。前一個比喻是根據(jù)《尚書·旅敖》“為山九刃,功虧一簣”推陳出新,后一個比喻孔子從積極方面加以發(fā)揮??鬃油ㄟ^生動的比喻,告訴人們:世界上多少大事業(yè),都是自強(qiáng)不息,從一點一滴做起。目標(biāo)明確了,就要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qiáng)的毅力一干到底,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如果中途而止,那就前功盡棄。或進(jìn)或止,關(guān)鍵在自己。
【原典】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zhàn)國《論語·衛(wèi)靈公》)
【注譯】求生:貪生;無:不要;害仁:損害仁德;有:寧愿;殺身:勇于自我犧牲。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義的人,不會茍且偷生損害仁德,寧愿犧牲自己來保全仁德?!?BR>【解讀】成語“志士仁人”、“殺身成仁”都源于孔子這句名言?!叭省笔强鬃有哪恐凶罡呱械牡赖戮辰纭!扒笕省?、“成仁”是人生的根本準(zhǔn)則。因此,孔子要求“志士仁人”為了成全仁德,不要貪生怕死,關(guān)鍵時刻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仁德??鬃拥倪@一道德要求,強(qiáng)烈地感召和鼓舞了后世多少志士仁人。屈原,諸葛亮、岳飛,文天祥、范仲淹等愛國志士都是可歌可泣的道德榜樣。
【原典】有其志必成其事,蓋烈士之所徇也。(三國 魏 曹操《褒揚(yáng)泰山太守呂虔令》)
【注譯】烈士:有氣節(jié)的、肯為節(jié)義而犧牲的人;徇(讀xún):通“殉”,為達(dá)到某種目的而死。全句譯意為:有了遠(yuǎn)大的志向就一定要完成它,這大概是烈士不惜犧牲生命所追求的。
【解讀】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并且不懈地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奮斗,我們終有一天,會幸福地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原典】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注譯】瑰怪:壯麗奇特;非常:不尋常,不一般;觀:景象。全句譯意為:世間奇妙雄偉、壯麗奇異、非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于艱險和僻遠(yuǎn),而且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dá)的。
【解讀】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言志之作。王安石借游褒禪山說明,要達(dá)目的,必須“有志”。要爭取理想的實現(xiàn),就必須意志堅定,奮發(fā)圖強(qiáng)。由王安石的“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們自然會想到當(dāng)代偉人毛澤東那首著名的《七絕·為李進(jìn)同志題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
【原典】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宋 蘇轍《晁錯論》)
【注譯】立:建立,成立。全句譯意為:成就大事的人,不僅要有超出世人的才能,還一定要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
【解讀】“俗語云‘心堅石穿’?!保懢艤Y《語錄》)只要有堅定的意志,石頭也能穿透;只要下定決心,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只要自強(qiáng)不息,就會事業(yè)有成。
4不以窮變節(jié),不以賤易志
【原典】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zhàn)國《論語·里仁》)
【注譯】士:讀書人、知識分子;道:真理;惡:壞,惡劣;足:值得。全句譯意為:孔子說:“讀書人立志于仁德之道,卻又以吃穿不好為羞恥,這種人不值得和他談?wù)摗居诘馈拇笫隆!?BR>【解讀】“志于道”的讀書人必須有一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意志,這樣才能有大志向、大長進(jìn)、大作為。如果斤斤計較于衣食的好壞,不能過清貧的生活,“志于道”就只能是空談。所以孔子認(rèn)為這種人不值得和他談?wù)摗爸居诘馈钡拇笫隆?BR>毛澤東青年時代的一個生活故事很有孔子“士志于道”的遺韻。毛澤東在長沙求學(xué)時,不談金錢,不談身邊瑣事,不談女人。有一次到一位青年家里,這位青年對他說要買些肉,并當(dāng)著他的面吩咐傭人去買了一小片肉。毛澤東覺得這個人太小品,以后再也不同這個青年見面了。青年毛澤東和朋友們只樂于談?wù)摯笫隆叭说男再|(zhì),人類社會的性質(zhì),中國的性質(zhì),世界,宇宙!”青年毛澤東舍瑣事而求大志的胸懷很值得我們景仰和學(xué)習(xí)。
【原典】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戰(zhàn)國《論語·雍也》)
【注譯】簞(讀dān丹):古時盛飯的竹器;食:飯;堪:忍受。全句譯意為: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籮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困苦的生活,而顏回卻不改他自有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解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孔子為什么如此稱道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就是因為人只有像顏回那樣擺脫世俗物欲的誘惑和困擾,才能心無旁騖,專志于道,實現(xiàn)人生價值。反之,如果胸中無志,心中無道,成天看著外面的精彩世界,一味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就只能變成物欲的奴隸,最終是一事無成,虛度一生??鬃油瞥珙伝剡@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對后世儒者的人生追求,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原典】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zhàn)國《論語·衛(wèi)靈公》)
【注譯】固:堅守、安守;斯:同“則”或“即”;濫:泛濫,這里指無所不為。全句譯意為:君子在窮困時仍然能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一般人遇到窮困就不能約束自己而無所不為了。
【解讀】俗語云:“人窮志不窮?!本硬粫驗橐粫r的困頓,就喪失自己的人格??鬃釉陉悋鴷r斷了糧食,跟隨的弟子們餓壞了,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君子也會窮困嗎?”孔子教導(dǎo)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币馑际且茏觽儾徽撚龅绞裁蠢Ь?,都要處變不驚,居窮不濫,堅定自己的志向,保持自己的人格。
【原典】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戰(zhàn)國《莊子·繕性》)
【注譯】軒:車;冕:冠。二者代指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全句譯意為:不為榮華富貴而心滿意足,自縱心志;不因窮困窘迫而隨波逐流,趨附世俗。
【解讀】在中國歷史上,莊子第一個揭露了人為物役的異化現(xiàn)象,認(rèn)為世人追逐物質(zhì)利益和官位權(quán)貴是“危身棄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劇。因此,莊子強(qiáng)烈地反對物質(zhì)利欲、官位權(quán)貴對人身心自由的束縛,要求“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原典】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zhàn)國《論語·子罕》)
【注譯】后:最后;凋:凋謝,凋落。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到了一年天氣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解讀】同“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一樣,孔子在這里也是有感而發(fā)。松柏代表的是一種堅忍不拔的品性??鬃訉@種品性極為推崇,認(rèn)為它是君子所應(yīng)具備的人格精神。君子和小人在平時是很難辯其忠奸的,但到了嚴(yán)酷的環(huán)境,緊要的關(guān)頭,君子就像嚴(yán)冬中的松柏一樣,突現(xiàn)出高尚的氣節(jié)。司馬遷在寫《史記·伯夷列傳》時,引了孔子這句話來贊頌伯夷、叔齊視榮華寶貴如浮云,不惜獻(xiàn)出生命來立名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原典】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戰(zhàn)國《荀子·修身》)
【注譯】折閱:虧本、賠本;市:指做買賣;怠乎道:不嚴(yán)格遵守正道。全句譯意為:好的農(nóng)夫并不因為缺水干旱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因為買賣虧本就不進(jìn)市場,士人君子不因為貧窮而對于道義有所懈怠。
【解讀】這句話的重心在“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荀子所說的“道”,就是儒家倡導(dǎo)的禮義。在儒家看來,士人君子一生就是“志于道”,一切為了“弘道”?!爸居诘馈睍艿礁鞣N利誘,“弘道”會遇到很多困難,就像農(nóng)民耕田會遇到干旱,商人做生意會有虧損。但是不管利誘和困難多大,都要堅守自己的志向,耐得住清貧,真正做到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
【原典】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yuǎn)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戰(zhàn)國《荀子·天論》)
【注譯】輟:廢止;匈匈:同“讻讻”,吵鬧、喧嘩。全句譯意為:上天不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廢止冬季,大地不因為人們厭惡遼遠(yuǎn)就廢止寬廣,君子不因為小人吵鬧喧嘩就中止行動。
【解讀】這是《荀子·天論》中的一段話,排比式,很工整,也很有氣勢?!疤煊谐5溃赜谐?shù),君子有常體”,即上天有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大地有經(jīng)久不變的法則,君子有堅守不變的規(guī)矩,都不以人的好惡而改變。荀子在這里洋溢著一種自信和頑強(qiáng)的意志:君子要像天地那樣遵行常道,堅守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因為小人的聒噪而放棄。大概古往今來的偉人都有獨立特行的心理氣勢,就在荀子說了“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一千六百多年后,歐洲文藝復(fù)興時代意大利的偉大詩人、長篇史詩《神曲》的創(chuàng)作者但丁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走你的路,讓別人家去說罷!”
【原典】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誠廉》)
【注譯】全句譯意為:石頭可以被打破,但不能奪去它堅硬的本性;丹砂可以使它磨碎,但不能奪去它紅色的本性。
【解讀】做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即使為了信仰而犧牲也始終不渝。這種名節(jié)觀造就了多少中華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遠(yuǎn)的不說,就說當(dāng)代的共產(chǎn)黨人都深受這種名節(jié)觀的影響。如共產(chǎn)黨員周文雍,由于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備受酷刑,但堅貞不屈。他在監(jiān)獄的墻壁上寫下不朽的詩句:“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边€有革命先烈楊闇公被捕后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犧牲前他面對敵人的屠刀,寧死不屈地說:“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可絕不能絲毫動搖我的信仰。我的頭可斷,志不可奪?!?BR>【原典】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zhàn)國 屈原《離騷》)
【注譯】曼曼:同漫漫,形容遙遠(yuǎn)綿長;修:長;上:上天,喻指楚懷王;下:人間,喻能理解他的政治主張的人;求索:尋求。全句譯意為:前面的道路漫長而遙遠(yuǎn)啊,我將上天下地去求索知音。
【解讀】這是屈原偉大的詩篇《離騷》中被千古傳唱的名句。在楚國實行政令改革,實現(xiàn)楚國的“美政”,并甘愿當(dāng)開路先鋒,貢獻(xiàn)自己的力量。這是屈原崇高的理想。但是奸臣當(dāng)?shù)溃盒「傔M(jìn)貪婪,楚懷王又昏庸糊涂,屈原慘遭排除,陷于孤立,宏愿落空。但是屈原并沒有絕望,而是不屈不撓地去求索理解他支持他的人,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奮斗。屈原這種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奮斗的精神,已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原典】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qiáng)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戰(zhàn)國 屈原《國殤》)
【注譯】誠:確實;以:用,這里有“表現(xiàn)”的意思。不可凌:言戰(zhàn)士寧死不屈,志不可奪;神以靈:精神不死,神魂顯靈。全句譯意為:將士確實既勇敢又英武、始終剛毅堅強(qiáng)不可侵犯。身軀雖然死了,但精神不死,神魂顯赫,是鬼中的英雄。
【解讀】屈原寫《國殤》,是祭為國犧牲的楚國將士的。這兩句詩正是謳歌楚國將士那種為保衛(wèi)國家不惜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豪邁精神。屈原以慷慨激昂的詩句,激勵、弘揚(yáng)為國家、為民族而“生當(dāng)人杰,死作鬼雄”的人格精神和道德追求。
【原典】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三國 王肅《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卷一
【注譯】益:增加。全句譯意為:富貴不能給他增加什么,貧賤也不能減少什么。
【解讀】儒家的處世哲學(xué)和人生理想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這種處世哲學(xué)和人生理想在儒家的士人君子可以達(dá)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不論“富貴”,不管“貧賤”,他們都會堅守他們的處世哲學(xué)和人生理想。
【原典】志行萬海里,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xì)而害大。(西晉 陳壽《三國志·陸遜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胸懷遠(yuǎn)大的有志之士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因小失大。
【解讀】這是謀士陸遜勸誡孫權(quán)的話。當(dāng)時公孫淵背棄盟約,孫權(quán)想親自率兵征討。陸遜給孫權(quán)分析了天下大勢,勸說他成大事者不能“中道而輟足”、 “懷細(xì)而害大”。
【原典】蹈海之節(jié),千乘莫移其情。(南朝宋 范曄《逸民傳論》)
【注譯】全句譯意為:魯仲連寧愿蹈海而死,也不帝秦,即使面對千乘之國的賞賜,也決不改變自己的情志。
【解讀】范曄引用戰(zhàn)國時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典故,對這類堅持理贊頌正直隱逸之士不慕功利,全求名節(jié)的志向懷抱。
【原典】窮與達(dá)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義。(唐 柳宗元《吊屈原文》)
【注譯】全句譯意為:無論窘困還是顯達(dá)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堅守自己的理想主張,信守忠于國家的大義。
【解讀】屈原是一位有遠(yuǎn)見的政治家,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偉大詩人。為了楚國的富強(qiáng),在內(nèi)政方面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外交方面力主聯(lián)齊抗秦。但終因貴族腐朽勢力的讒毀誣陷,被楚王兩次放逐,最后抱石沉沙,自投汨羅江。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歌頌了屈原窮達(dá)不渝、服道守義的崇高而光輝的品質(zhì)。
【原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注譯】全句譯意為:在天下人之先憂,在天下人之后樂。
【解讀】范仲淹“先憂后樂”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偉大的人格精神和深沉的社會關(guān)懷。在天下人之先憂,在天下人之后樂,已成為后代仁人志士獻(xiàn)身民眾,關(guān)心天下的精神力量,鼓舞著一代代的人們前仆后繼,為國家的振興,為人民的幸福安康擔(dān)負(fù)起自己崇高的社會責(zé)任,并為此奮斗不息。
5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原典】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戰(zhàn)國《孟子·公孫丑上》)
【注譯】浩然:朱熹注:“盛大流行之貌。”全句譯意為: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解讀】孟子的“浩然之氣”,是一種無堅不摧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獻(xiàn)身精神。有了這種浩然之氣,就能堅持正義、氣節(jié)和情操,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人格、真理和理想而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也決不茍且偷生。孟子認(rèn)為,“浩然之氣”,要通過修煉、培養(yǎng),摒棄各種物欲的誘惑,才能形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孟子的“浩然之氣”與其“舍生取義”,給后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激勵作用。南宋的文天祥在抗元失敗后被俘,大義凜然地拒絕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他在獄中以孟子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為激勵,寫下了慷慨激昂、流傳千古的《正氣歌》?,F(xiàn)代的朱自清寧愿餓死,也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jì)糧;聞一多面對國民黨的暗殺,拍案而起;夏明翰面對屠刀,慷慨高歌,“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
【原典】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西漢 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注譯】全句譯意為:君子為正義而殉難,視死如歸;活著受侮辱,不如赴死更光榮。
【解讀】這是戰(zhàn)國時秦相范睢與說客蔡澤對話時所言,體現(xiàn)了范睢的名節(jié)觀和生死觀。在范睢看來,人的名節(jié)比生命還重要。生有輕于鴻毛,死有重于泰山。為私利茍活,雖生猶死;為正義而捐軀,永垂不朽。
【原典】英睿當(dāng)亂而不移,忠賢臨危而盡節(jié)。(南朝 蕭子顯《南齊書·高帝上》)
【注譯】全句譯意為:英勇睿智之人面對變亂而毫不動搖,忠臣賢士面臨危險而能保持他們的節(jié)操。
【解讀】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爱?dāng)亂”和“臨?!敝H,更容易出現(xiàn)有膽識的英雄豪杰,最能考驗忠臣賢士。
【原典】乃可死作惡鬼,不能生為叛臣。(唐 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
【注譯】全句譯意為:“我寧可死了之后作惡鬼,也不能活著的時候當(dāng)叛臣。”
【解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古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真理道義寧可節(jié)烈而死,也不能屈節(jié)求命。元顯和叛亂的刺史元法僧交戰(zhàn)被俘,元法僧想誘他當(dāng)叛臣。元顯堅貞不屈,義正詞嚴(yán)地說:“乃可死作惡鬼,不能生為叛臣?!比缓?,從容就死,視死如歸。
【原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注譯】汗青:用竹簡記事,竹簡必須烘烤去汗(水),故曰汗青,也特指史冊?!罢蘸骨唷保词穬?。全句譯意為:自古以來人總免不了一死,應(yīng)當(dāng)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冊。
【解讀】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自幼就仰慕死后謚“忠”的鄉(xiāng)賢歐陽修,立志要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宋末祥興元年八月,文天祥被元軍所俘。元軍元帥、曾和文天祥同朝為臣的張弘范勸其投降,文天祥無比義憤,即拿《過零丁洋》一詩給張弘范。原詩為:“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痹姷淖詈髢删洌俏奶煜槌绺邭夤?jié)的展現(xiàn)。第二年二月,南宋覆亡。元世祖忽必烈深敬文天祥之才德,屢次許以高官厚祿,勸其歸順,但文天祥不為所動,堅決表示“受宋恩為宰相,安肯事二姓”,“愿與一死足矣”,表現(xiàn)出一副寧死不屈的錚錚鐵骨。最終慷慨就義,時年才四十七歲。其舍生取義的精神光耀天地,《過零丁洋》更是千古傳唱。史者盛贊文天祥:“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
【原典】吾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愿速死。(清 張廷玉《明史·史可法傳》)
【注譯】吾:我;朝廷大臣:史可法為南明兵部尚書。
【解讀】南明王朝茍且偷安、醉生夢死。清兵南下越過淮河,直奔揚(yáng)州。當(dāng)時的守城將帥正是兵部尚書史可法。面對蜂擁而來的清兵,史可法抱定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城破之時,史可法拔刀自刎,但被副將救下,后被清兵所俘。清兵統(tǒng)帥多鐸一再許以重任勸降,史可法巋然不動,并以“吾頭可斷,身不可辱”回之。多鐸勸降無效,即殺害了史可法。雖“碎尸萬段,甘之如飴”的史可法成為南明抗清以身殉職的第一人。其慷慨赴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氣節(jié)光耀千古。
【原典】吾辦一死,金錢不可得也。(清 張廷玉《明史·循吏列傳》)
【注譯】辦:治辦。全句譯意為:我只置辦了一口棺材,金錢是沒有的。
【解讀】明正德年間,章圣皇太后薨。當(dāng)時,以太監(jiān)劉瑾為首的閹黨勢力猖獗。這些宦官借運(yùn)送章圣皇太后靈柩之機(jī),脅迫途經(jīng)各州縣的官吏辦送財物,并揚(yáng)言“不辦者死”。各州縣吏大多聞風(fēng)喪膽,逃之不及,只有武定知州唐侃不怕一死,置辦一空棺放在廳中,對前來索錢的太監(jiān)說:“吾辦一死,金錢不可得也?!?nbsp;這些宦官在大義凜然的唐侃面前,狼狽而走。這種敢秉大義、敢逆貪官,寧死不去賄賂的氣節(jié)和勇氣,現(xiàn)在的官們能有幾人?
【原典】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東漢 趙壹《刺世疾邪賦》)
【注譯】乘:依憑;匪:同“非”。全句譯意為:為了實現(xiàn)理想信念而奮斗的人雖然死了,但精神永存;背信棄義的人雖然活著,但如同生行尸走肉。
【解讀】這是對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古代經(jīng)典說法,當(dāng)代詩人臧克家是這樣詮釋的:“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一個人為了個人的一點私利而背信棄義,不顧廉恥,這種人活著也只能是不齒于人類的狗屎堆。而那些為了美好的理想信念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才永遠(yuǎn)活在人們的心里。
【原典】瘦到梅花應(yīng)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明 吳從先《小窗自紀(jì)·枯寂與骨痕》)
【注譯】全句譯意為:梅花盡管清瘦,然而有著奇高的骨氣;明月雖很幽靜,卻還是要灑下不盡的清輝。
【解讀】梅花、明月向來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它們在孤高寂寞中自有自己的操守和志氣。在這里,作者借梅花、明月來比喻,人不應(yīng)趨炎附勢,不慕榮華富貴,要學(xué)梅花,即使清瘦,尚留清氣在人間;要如明月,即使清寒,也把清輝灑人間。
【原典】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明 曹臣《舌華錄》)
【注譯】全句譯意為: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
【解讀】陶淵明當(dāng)彭縣令時,郡太守派督郵到各縣視察。督郵來到彭澤,縣吏對陶淵明說,應(yīng)當(dāng)穿好官服,束上腰帶,去拜見督郵大人。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彼芽h令的官印放在縣衙里,揚(yáng)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歷來為中國人所景仰所傳頌。人是要有一點骨氣的。不然,為五斗米折腰,還有什么人格尊嚴(yán)?
【原典】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五代 王定?!短妻浴罚?BR>【注譯】全句譯意為:沒有道義而活著,不如為道義而殉死;通過不正當(dāng)手段去取得名利,不如公正耿直而無所得。
【解讀】就生命的意義而言,沒有道義而活著,與禽獸何異?就人格道德而言,通過不正當(dāng)手段而取得名利,與盜賊何異?在《唐摭言》的作者王定??磥?,為了道義而殉死,生命是可貴的;因公正耿直而名利不沾,人格道德是流芳千古的。
【原典】爵祿易得,名節(jié)難保。爵祿或失,有時而再來;名節(jié)一虧,終身不復(fù)矣。(元 張養(yǎng)浩《權(quán)力忠告》)
【注譯】全句譯意為:高官厚祿容易獲得,但名聲氣節(jié)卻難于堅守。爵祿要是失去了,還有機(jī)會再獲得;但名節(jié)一旦喪失了,到終生都無法挽回。
【解讀】對于一個人來說,名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名節(jié),不需要金錢就可以使你感到富有,也不需高官厚祿就能讓你顯尊貴于眾人之上。但是,“爵祿易得,名節(jié)難?!?。為官從政者當(dāng)以此言銘記在心。
格言警句
★吏不畏吾嚴(yán)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郭允禮
 
★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無恥則無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顧炎武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劉備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魏 征)
 
★     生于富者驕,生于貴者傲。(玉 方)
 
★ 節(jié)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晏 子)
古代保持廉潔清正名言警句
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漢·桓寬)
釋:要想影子正時就把個人儀表搞端正,要叫下屬廉潔先要自身廉潔。
2、但立直標(biāo),終無曲影。 (《舊唐書》)
釋:只要立的標(biāo)桿是直的,就不會照彎曲的影子。
3、大臣法,小臣廉。 (明·黃綰)
釋:大臣能夠遵紀(jì)守法,小臣就能廉潔。
4、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午時。 (宋·陸游)
釋: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當(dāng)吏的不橫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擁護(hù),就可歌舞升平了。
5、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為非其有。 (漢·韓嬰)
釋:聰明的人不去做并不是沒有事做,而是知那事不能做;廉潔的人不去貪占并不是他有財物,而是知道不應(yīng)去貪占。
6、儉節(jié)則昌、淫夫則亡。 (墨子)
釋:儉樸節(jié)約就會昌盛,淫欲放蕩就會滅亡。
7、竊人之財,以之為盜,況貪天下之功為己力乎。
(孔子)
釋:偷竊別人的財物是為盜賊,何況把別人的大功勞貪為自己的呢。
8、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
(古楹聯(lián))
釋:心里存著邪念奸詐,你就是燒香也沒一點益處,持身光明正大,見了我不拜又有何妨。(此聯(lián)的“吾”指神象)
9、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wù)聲華忘政本;養(yǎng)廉唯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養(yǎng)廉隅。
(古對聯(lián))
釋:作官從政要戒貪。貪利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yù)也是貪。切莫致力于圖浮華虛名而忘了從政的根本;養(yǎng)廉唯有儉樸。行節(jié)儉,嚴(yán)于律己算是儉;只要求別人,只要求百姓勤儉,便不算是儉,還要從對己嚴(yán),對人寬來保持品行方正而有節(jié)操。
10、人之行賄,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因之,肅賄風(fēng),由上起。上之所為,以導(dǎo)下也;上所不好,以檢下也。 (唐·陸贄) 
釋:人們所以行賄,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因為行賄對個人有利,不行賄又有顧慮。所以,要肅行賄之風(fēng),應(yīng)由上做起,因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導(dǎo)下面,上面不去受賄,可以制止下面不來行賄。
11、臣門若市,臣心是水。 (《漢書》)
釋:當(dāng)官的門前象集市一樣熱鬧,當(dāng)官的心要象水一樣清澈。
1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樂府詩》)
釋:走在瓜田里,鞋子掉了也不用手去提,在李子樹下帽子歪了也不用手整理。
13、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王冕)
釋:不須要人們夸你顏色好看,只留下清正氣節(jié)在世界上。
14、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貪無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 (《勸戒全書》) 
釋:私欲如果不除,就象是飛蛾撲燈,被燒掉才停止;貪占沒有了結(jié),就象猩猩喝酒,致尿血身亡才算罷休。
15、貴爾六尺身,勿為名所驅(qū)。 (唐·柳宗元)
釋:要珍惜你六尺的身體,不要為虛名來驅(qū)使。
16、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官資已極朝中貴,況味還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隨處好,名園桃李隨處新。公余只合憑書臥,座上何須有大賓。 ( (明·于謙) 
釋:睡覺的繩床小的連腿也伸不開,用了多年的蚊帳一半掛上灰塵。雖然國家給的官資很多,在朝里職位也很顯赫,但我覺得自己如同這些名利以外的人。菜地松林到處是好地方,果園桃李到處都是新鮮的。公事之余只在書房看書,不必要熱衷于招待尊貴的賓客。
17、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 (明·于謙) 
釋:手帕蘑菇線香等這些土特產(chǎn),本來是供人民用的,許多地方官卻搜刮來奉獻(xiàn)給上司,反而殃害人民。我自己只帶兩袖子清風(fēng)去見皇上,免得人民議論長短。
18、人無鋼骨,安身不牢。 (明·施耐奄)
釋:人如果沒有鋼鐵般的骨氣,就不能牢固地安身。
19、其身正,無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釋:領(lǐng)導(dǎo)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屬自覺去行動;自己身不正,雖然下令人們也不認(rèn)真服從。
20、公則生明,廉則生威。 (清·朱舜水)
釋: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潔了就能產(chǎn)生威信。
21、寧為宇宙閑吟客,莫作乾坤竊祿人。 (唐·杜荀鶴)
釋:就是做一個在世上閑著吟詩的人,也不要做竊取功名利祿的人。
22、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宋·林逋)
釋:心里不清白就是沒有道德,志向不堅定就不能立功。
23、以聽官府之大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孔子) 
釋:考察官吏政府有六條原則,并以此來裁判其政績好壞;六條中以廉潔為根本,只有做到廉潔、善、能、敬、正、法、辨才有意義。一是廉善,即善于治理,享有辭譽(yù)。二是廉能,不僅要有辭譽(yù),而且政令能行。三是廉政,即恪守職位,忠于職守。四是廉正,即作風(fēng)正派,公正無私。五是廉法,依法行事,沒有過失。六是廉辨,辨別能力強(qiáng),沒有疑惑。
24、廉者憎貪,信者疾偽。 (唐·陳子昂)
釋:廉潔的人憎恨貪婪,講信用的人反對虛偽。
25、據(jù)土子民,治國治眾者,不可以圖利。治產(chǎn)業(yè)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 ( (漢·陸賈) 
釋:據(jù)有一定的領(lǐng)土管理著成群百姓,從事治理國家和民眾的人,千萬不可以圖謀私利。如果借助手中的權(quán)力置辦個人產(chǎn)業(yè),那么就不能教化百姓,國家的法令政策他們也就不會服從。
26、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 (明末·黃宗羲) 
釋:不以個人得到利益為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以個人受到傷害為害,而是使天下人解除禍害。
27、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線薄,贈爾春風(fēng)幾筆蘭。 ( (清·鄭燮) 
釋:官被罷免后我沒攢下錢財,是兩袖清風(fēng),只是憑著賣畫來糊口,最慚愧的是女兒出嫁我沒給置辦嫁妝,只能贈給你我畫的幾筆蘭花。
28、貪愛沉溺即若海,利欲熾然是火坑。 (《重訂增廣》)
釋:沉溺到貪占和愛欲中就是進(jìn)了苦海,利欲太重了就等于跳進(jìn)火坑。
29、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而快私情。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重訂增廣》) 
釋:不要私下給人小恩小惠而影響大局,不要借助公論而解決私情,不要以個人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不要因自己拙笨而嫉妒別人才能。不要仗勢凌辱和逼迫孤兒寡母,不要為了滿足口腹而隨意殺害牲畜和飛禽。
30、不以俄頃淫樂,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明末·黃宗羲)
釋:不拿片刻的荒淫行樂去換取沒完沒了的悲痛,即使是愚蠢的人也會懂得這個道理的呀!
反腐倡廉警句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xì)腰,宮中多餓死。 
    ——《資治通鑒》卷四七《漢紀(jì)三十九》 
    智者見利而思難,暗者見利而忘患。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生。 
    ——北齊?劉晝《劉子?利害》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tài)者賤莫甚。 
    ——明?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堯舜之心,常以天下為憂,而不以位為樂。 
    ——《南齊書》卷五一《裴叔業(yè)列傳》 
     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 
     ——明?薛《讀書續(xù)錄》卷二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漢.諸葛亮《諸葛武侯集.誡子篇書》 
    君子小人之分,在乎公私之間而已。 ——清?錢泳《履園叢話?示子》 
    人,只有一個公、私;天下,只有一個邪、正。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卷三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qiáng)于污淖陷渠溝。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七回 
    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 
    ——魏?曹植《曹子建集?九詠》

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兑?節(ji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系辭下》
官不及呢私,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渡袝?大禹謨》
古代保持廉潔清正名言警句
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漢?桓寬)
釋:要想影子正時就把個人儀表搞端正,要叫下屬廉潔先要自身廉潔。
2、但立直標(biāo),終無曲影。 (《舊唐書》)
釋:只要立的標(biāo)桿是直的,就不會照彎曲的影子。
3、大臣法,小臣廉。 (明?黃綰)
釋:大臣能夠遵紀(jì)守法,小臣就能廉潔。
4、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午時。 (宋?陸游)
釋: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當(dāng)吏的不橫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擁護(hù),就可歌舞升平了。
5、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為非其有。 (漢?韓嬰)
釋:聰明的人不去做并不是沒有事做,而是知那事不能做;廉潔的人不去貪占并不是他有財物,而是知道不應(yīng)去貪占。
6、儉節(jié)則昌、淫夫則亡。 (墨子)
釋:儉樸節(jié)約就會昌盛,淫欲放蕩就會滅亡。
7、竊人之財,以之為盜,況貪天下之功為己力乎。(孔子)
釋:偷竊別人的財物是為盜賊,何況把別人的大功勞貪為自己的呢。
8、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古楹聯(lián))
釋:心里存著邪念奸詐,你就是燒香也沒一點益處,持身光明正大,見了我不拜又有何妨。(此聯(lián)的“吾”指神象)
9、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wù)聲華忘政本;養(yǎng)廉唯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養(yǎng)廉隅。(古對聯(lián))
釋:作官從政要戒貪。貪利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yù)也是貪。切莫致力于圖浮華虛名而忘了從政的根本;養(yǎng)廉唯有儉樸。行節(jié)儉,嚴(yán)于律己算是儉;只要求別人,只要求百姓勤儉,便不算是儉,還要從對己嚴(yán),對人寬來保持品行方正而有節(jié)操。
10、人之行賄,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因之,肅賄風(fēng),由上起。上之所為,以導(dǎo)下也;上所不好,以檢下也。 (唐?陸贄) 
釋:人們所以行賄,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因為行賄對個人有利,不行賄又有顧慮。所以,要肅行賄之風(fēng),應(yīng)由上做起,因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導(dǎo)下面,上面不去受賄,可以制止下面不來行賄。
11、臣門若市,臣心是水。 (《漢書》)
釋:當(dāng)官的門前象集市一樣熱鬧,當(dāng)官的心要象水一樣清澈。
1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樂府詩》)
釋:走在瓜田里,鞋子掉了也不用手去提,在李子樹下帽子歪了也不用手整理。
13、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王冕)
釋:不須要人們夸你顏色好看,只留下清正氣節(jié)在世界上。
14、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貪無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 (《勸戒全書》) 
釋:私欲如果不除,就象是飛蛾撲燈,被燒掉才停止;貪占沒有了結(jié),就象猩猩喝酒,致尿血身亡才算罷休。
15、貴爾六尺身,勿為名所驅(qū)。 (唐?柳宗元)
釋:要珍惜你六尺的身體,不要為虛名來驅(qū)使。
16、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官資已極朝中貴,況味還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隨處好,名園桃李隨處新。公余只合憑書臥,座上何須有大賓。 ( (明?于謙) 
釋:睡覺的繩床小的連腿也伸不開,用了多年的蚊帳一半掛上灰塵。雖然國家給的官資很多,在朝里職位也很顯赫,但我覺得自己如同這些名利以外的人。菜地松林到處是好地方,果園桃李到處都是新鮮的。公事之余只在書房看書,不必要熱衷于招待尊貴的賓客。
17、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 (明?于謙) 
釋:手帕蘑菇線香等這些土特產(chǎn),本來是供人民用的,許多地方官卻搜刮來奉獻(xiàn)給上司,反而殃害人民。我自己只帶兩袖子清風(fēng)去見皇上,免得人民議論長短。
18、人無鋼骨,安身不牢。 (明?施耐奄)
釋:人如果沒有鋼鐵般的骨氣,就不能牢固地安身。
19、其身正,無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釋:領(lǐng)導(dǎo)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屬自覺去行動;自己身不正,雖然下令人們也不認(rèn)真服從。
20、公則生明,廉則生威。 (清?朱舜水)
釋: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潔了就能產(chǎn)生威信。
21、寧為宇宙閑吟客,莫作乾坤竊祿人。 (唐?杜荀鶴)
釋:就是做一個在世上閑著吟詩的人,也不要做竊取功名利祿的人。
22、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宋?林逋)
釋:心里不清白就是沒有道德,志向不堅定就不能立功。
23、以聽官府之大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孔子) 
釋:考察官吏政府有六條原則,并以此來裁判其政績好壞;六條中以廉潔為根本,只有做到廉潔、善、能、敬、正、法、辨才有意義。一是廉善,即善于治理,享有辭譽(yù)。二是廉能,不僅要有辭譽(yù),而且政令能行。三是廉政,即恪守職位,忠于職守。四是廉正,即作風(fēng)正派,公正無私。五是廉法,依法行事,沒有過失。六是廉辨,辨別能力強(qiáng),沒有疑惑。
24、廉者憎貪,信者疾偽。 (唐?陳子昂)
釋:廉潔的人憎恨貪婪,講信用的人反對虛偽。
25、據(jù)土子民,治國治眾者,不可以圖利。治產(chǎn)業(yè)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 ( (漢?陸賈) 
釋:據(jù)有一定的領(lǐng)土管理著成群百姓,從事治理國家和民眾的人,千萬不可以圖謀私利。如果借助手中的權(quán)力置辦個人產(chǎn)業(yè),那么就不能教化百姓,國家的法令政策他們也就不會服從。
26、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 (明末?黃宗羲) 
釋:不以個人得到利益為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以個人受到傷害為害,而是使天下人解除禍害。
27、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線薄,贈爾春風(fēng)幾筆蘭。 ( (清?鄭燮) 
釋:官被罷免后我沒攢下錢財,是兩袖清風(fēng),只是憑著賣畫來糊口,最慚愧的是女兒出嫁我沒給置辦嫁妝,只能贈給你我畫的幾筆蘭花。
28、貪愛沉溺即若海,利欲熾然是火坑。 (《重訂增廣》)
釋:沉溺到貪占和愛欲中就是進(jìn)了苦海,利欲太重了就等于跳進(jìn)火坑。
29、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而快私情。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重訂增廣》) 
釋:不要私下給人小恩小惠而影響大局,不要借助公論而解決私情,不要以個人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不要因自己拙笨而嫉妒別人才能。不要仗勢凌辱和逼迫孤兒寡母,不要為了滿足口腹而隨意殺害牲畜和飛禽。
30、不以俄頃淫樂,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髂?黃宗羲)
釋:不拿片刻的荒淫行樂去換取沒完沒了的悲痛,即使是愚蠢的人也會懂得這個道理的呀!
古今廉政警句選讀 
自古以來,許多有識之士有感而發(fā),留下了許多崇尚清正廉潔的格言警句。這些論述,言簡意賅,見解獨到,是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思想積累的結(jié)晶。 
為了使這些獨具精神魅力的廉政格言警句,更好地發(fā)揮其特有的思想滲透力和很強(qiáng)的警示教育作用,我們從中精選了部分供大家參閱。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 金 ] 元好問《元遺山集》 
有本事的官吏經(jīng)??梢钥吹?,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 宋 ] 包拯《乞不用贓吏疏》 
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宋 ] 岳飛 
文官不愛錢財,武將不惜生命,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 宋 ] 朱熹 
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欲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而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 [ 戰(zhàn)國 ] 《茍子·正名》 
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jié)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唐 ] 李商隱《詠史》 
遍觀歷代圣賢治國治家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成功皆因勤儉,破敗皆因奢侈。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 宋 ]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 
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 四患 既都去,豈在塵埃里 ?[ 宋 ] 邵雍《男子吟》 
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quán)勢使人專橫。一個須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 ?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 戰(zhàn)國 ] 孟子 
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窮不忘操,貴不忘道。 [ 唐 ] 皮日休《六箴序》 
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 [ 漢 ] 劉向《說苑 . 至公》 
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 晉 ] 傅玄 
主持政務(wù)關(guān)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xué)》 
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公生明,廉生威。 [ 清 ] 李惺《西漚外集·冰言》 
官員一心為公、辦事公正則會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則會樹立威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 春秋 ] 《論語 . 子路》孔子語 
當(dāng)官的如果自身清廉、正派,就是不發(fā)命令,老百姓也會仿效你;如果自身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聞,中心豈不常懼 ? 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 ! [ 唐 ] 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 
如果徇私枉法、貪污納賄,不僅敗壞國法、損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敗露,貪賄者內(nèi)心豈能不常常恐懼 ? 恐懼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貪財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孫后代總要為此而倍感恥辱呢 !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 ? 屎恥實傷。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 [ 清 ] 張伯行《正誼堂文集》 
一根絲,一粒米,都關(guān)系到我的名譽(yù)節(jié)操;一厘錢,一毫銀,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為人就不值一文。誰說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際難免的平常小事 ? 要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損害“清廉知恥”之德。如果你說這些錢物并非不義之財,那么請你說說它們是怎么得來的 ! (來源:廉政工作情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