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為 wéi
【本義】動詞,古代的人們驅趕大象幫助勞作——勞作、制作、做。 【成語例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聰明能干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得已而為之—見義勇為—胡作非為 【經典文言】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彭端淑《為學》)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引申義】 1.運用智力管理國家也是一種勞作——治理(國家) 【成語例釋】各自為政: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經典文言】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運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無法做到的重任——可譯為“充當、擔任、作為、成為” 【成語例釋】不足為訓—足,夠得上;訓,法則,典范。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化險為夷:險,險阻;夷,平坦?;kU為平安。比喻轉危為安。 并為一談—轉危為安——反客為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經典文言】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注意:為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經典文言】①斬木為(充當)兵,揭竿為旗。(《過秦論》)②然后以六合為(作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③卒相與歡,為(成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冰,水為(形成)之,而寒于水。(《勸學》)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3.只有勤奮勞作的人才有——作為、作用 【成語例釋】大有作為:作為:做出成績。能夠極大地發(fā)揮作用,作一番貢獻。 【經典文言】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4.大家都認為勤奮的人才能有作為——認為、是、算作 【成語舉例】互為表里——互為因果——何足為奇——不以為奇——不以為然 【成語例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經典文言】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5.判斷詞,是。 【經典文言】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6.以為,認為。 【經典文言】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假借義】 1.用作介詞,表示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經典文言】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2.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用于句子末尾譯為“呢” 【經典文言】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3.用作介詞,介引對象、原因、目的等語義成分(以下義項讀音為wéi)。 【成語例釋】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魚趕到深水里去,把鳥兒感到叢林里去。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使自己的人們投到別的國家去。 父為子隱: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 【經典文言】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②引進目的,可以翻譯為“為了”。 【成語例釋】舍己為人: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 【經典文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③引進原因,可以翻譯為“因為”。 【成語例釋】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經典文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 ④引進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譯為“向”“對”。 【經典文言】不足為外人道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當”等。 【經典文言】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②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十一、焉 【本義】像一種鳥兒的形狀——焉鳥,產于江淮。 【假借義】 【成語例釋】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語焉不詳: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經典文言】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④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代詞,表示疑問,可以翻譯為“哪里”“什么”“怎么”。 【成語例釋】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經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④且焉置土石? 3.兼詞。 (1)兼有介詞“于”和代詞“是”或“之”的含義,相當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語例釋】習焉不察——習:習慣;焉:兼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經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span>于之:在其中)。(《論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從這里)(《勸學》)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于此: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④微波入焉⑤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經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4.助詞,用于句中表示停頓,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陳述。句末語氣詞,譯為了,啊,呢。 【經典文言】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④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愚公移山》) ⑤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經典文言】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5.助詞,做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于“然”“地”。 【經典文言】 ①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②(杜牧《阿房宮賦》)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問。 6.助詞,表示疑問,用于句末,相當于“乎”。 【經典文言】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十二、也 【成語例釋】①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②空空如也: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F形容一無所有。 (1)表示判斷語氣。 【經典文言】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②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單獨使用或與“何”連用。 【經典文言】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④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于“啊”或“呀”。 【成語例釋】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語,置于詞尾,與“何”相配合,構成感嘆語氣。多么狠毒呀! 【經典文言】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④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孟子·莊暴見孟子》) 【經典文言】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③毋從俱死也! ⑤表示已然,即某種動作已經發(fā)生,相當于“了”。 【經典文言】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成語例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經典文言】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固定詞組】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嗎” 【經典文言】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經典文言】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ā恫∶佛^記》)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十三、因 【本義】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墊子。 1、 【成語例釋】因地制宜——因:依據;制:制定;宜:適當的措施。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 【經典文言】 ①因利乘便(因:順著。憑藉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④)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諸葛亮《隆中對》)⑤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⑥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慣例——因襲、沿用、依照 根據 【成語舉例】因循守舊——陳陳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簡——原意是因循原來的簡陋,不求改進。后指就著原來簡陋的條件辦事。 【經典文言】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魏學洢《核舟記》)②變法者因時而化。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③蒙故業(yè),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④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⑤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加上外國的軍隊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 3.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依據、條件、時機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通過”“經由”“趁著”。 【成語例釋】因勢利導——因:順著;勢:趨勢;利導:引導。順著事情發(fā)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1)趁著,趁此。 【經典文言】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②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③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譯文: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來答謝他的好意)④單于使使曉(告知)武,會論(一起審訊)虞常,欲因此時降武⑤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⑥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⑦居匈奴中,益寬,蹇因與其所屬亡向月氏 (2)通過,經由。 【經典文言】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②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③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③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通過它)諷諫。⑤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 4.介詞,表示原因,相當于“由于”“因為”“因此”。 【成語舉例】因禍得福——因小失大 【成語例釋】因噎廢食: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想讓天下人都不吃飯,這太荒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 【經典文言】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③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5.名詞,可以譯為“原因、機會”“機緣”。 【成語舉例】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報應 【經典文言】于今無會因。(《樂府詩集·孔雀東南飛》) 6.副詞,于是,就。 【經典文言】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②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③項王即日因留沛公飲。④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饞之。③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十四、于 【本義】語氣舒緩的樣子——語氣舒展。 【假借義】 1.用作介詞 ①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從”“到”。 【成語例釋】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個角落。形容茍安一角,不求進取。 無敵于天下——立于不敗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計在于春 【經典文言】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勸學》)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⑤繁啟蕃長于春夏,蓄積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論》) ②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方向,可譯為“向”。 【經典文言】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③引進動作行為的趨向或所從,可譯為“從”“到”。 【經典文言】 青,取之于藍…… ④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給”等。 【成語例釋】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遷怒于人:受甲的氣向乙發(fā)泄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 【經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司馬遷《史記·鴻門宴》)——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韓愈《師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⑤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成語例釋】輕于鴻毛: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毫無價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于悲觀絕望,麻木不仁。 急于星火——冰寒于水——重于泰山 【經典文言】 霜葉紅于二月花。 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放在動詞之后,可譯為“被”。 【成語例釋】見棄于人——見,被。棄,遺棄,拋棄。被別人拋棄。 【經典文言】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君幸于趙王——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⑦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經典文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⑧“在……方面”“從……中” 【經典文言】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⑨與,跟,同。 【經典文言】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④室西連于中閨 2.助詞,用于句中,無實際意義。 【經典文言】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固定詞組】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 例:①于是(在這時)賓客無不變色離席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③于是(因此)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④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從此)始墨。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例: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十五、與 1、動詞義 ①【本義】動詞,賜予別人一勺飯食——賜予、給予。 【成語舉例】多許少與——與人方便 【成語例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要想奪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些什么。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經典文言】①玉斗一雙,欲與亞父。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引申義】 ②.給予別人東西是為了和別人——結交、親附 【成語例釋】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經典文言】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合縱締交,相與為一 ③.與之親近則容易贊成他的觀點——贊成、贊許、援助 【經典文言】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吾與點也——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④、對付。①龐煖易與耳。 ⑤動詞,可譯為“參加、參與”,此義項讀音為yù。 【經典文言】蹇叔之子與師。(《左傳·殽之戰(zhàn)》) 【假借義】 2、 介詞。 (1)比,和……比較。 【經典文言】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2)給,替。 【經典文言】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介詞。和,跟,同。 【經典文言】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③豎子不足與(之)謀——吾與汝畢力平險 ④ 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⑤也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3. 連詞,相當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與介詞用法要分清,義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語例釋】事與愿違: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休戚與共: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經典文言】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③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④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4.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疑問或感嘆,后作“歟”,此義項讀音為yú。 【經典文言】反問:子非三間大夫與?——無乃爾是過與? 疑問: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固定詞組】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例: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十六、則 一、【本義】古代以貝類和刀形金屬作為貨幣——貨幣。 【引申義】 1.貨幣的輕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則加以衡量——法則、準則 【成語例釋】以身作則:則,準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經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遺則。(屈原《離騷》) 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①《論語》六則。 動詞。效法。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2.法則就是規(guī)定必須遵守的是非標準——副詞,是、就是。 【成語舉例】偏信則暗——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窮則思變——聞過則喜 【成語例釋】不平則鳴:鳴,發(fā)出聲音,指有所抒發(fā)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fā)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經典文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3.副詞,就、立即。【經典文言】沛公則置車騎。 二、【假借義】 1.用作連詞,表示多種語法關系。 ①連接前后相承接的語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經典文言】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⑤唇亡則齒寒。 表對已然或發(fā)現的強調??勺g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蓺w入承接類 【經典文言】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②連接轉折關系的語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卻”“但”。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經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④北雖貌敬,實則憤怒。(文天祥《(指南錄)后序》)⑸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③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那么”。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經典文言】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④表示并列關系,不用翻譯。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 【經典文言】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⑤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經典文言】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2.助詞,無實際意義。【經典文言】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固定詞組】 [然則]指示代詞“然”和連詞“則”的連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 【則是】只當是。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①連呼則則。 十七、者 【本義】從鼻子中喘氣幫助說話——分辨事物的言辭。 【假借義】 1.表示稱代,加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短語)后,使之具有名詞性質,可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成語舉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觀者如云——來者不善——來者不拒 【成語例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竊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經典文言】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④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的情況)⑥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⑦不賂者以賂者喪⑧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可不必譯出。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對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語氣停頓??刹槐刈g出 【經典文言】①近者奉辭伐罪。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④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用在數詞之后,相當于“種”“樣”“……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經典文言】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經典文言】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6.表示指代,跟在總體名詞后的限定性詞語后面,指代總體中的某一部分、個體。 【成語例釋】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7.助詞,用作“若”“似”“如”的賓語,用在句子末尾,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樣子”“似的”。 【經典文言】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9.助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用在疑問句后,表示疑問。 【經典文言】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③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助詞, 定語后置標志。,無實意 【經典文言】例: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②頃之,煙炎張?zhí)欤笋R燒溺死者甚眾③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呂氏春秋·察今》)⑤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于)殿下。⑦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⑧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⑨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固定詞組】 十八、之 【本義】像人的腳趾站在地上,即將出發(fā)——到……去、往(動詞) 【經典文言】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⑤輟耕之壟上。(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假借義】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第三人稱“他(們)、她(們)、它(們)。 【成語例釋】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經典文言】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②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③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④未之有也 【成語例釋】操之過急: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經典文言】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⑥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經典文言】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 4.比較作定語的標志的兩種不同用法。 (1)助詞,相當于“的”,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成語舉例】不經之談——不惑之年——伯仲之間——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頭之日——惻隱之心 【成語例釋】不刊之論——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不虞之譽——虞:料想;譽: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 【經典文言】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特別注意:定語后置的標志。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結構式:1中心詞+之+定語+者 【經典文言】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_____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_____凌萬頃之茫然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助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經典文言】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⑤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⑥五人者,蓋當寥洲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⑦愿夫子之幸存寡人⑧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⑨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⑩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⑾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曾不知老之將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請立趙后——應侯之用於秦也,孰與文信侯專? 6.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句式。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經典文言】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④何功之有哉? 7.助詞,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經典文言】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③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④三寸之舌 【經典文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 9.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 【經典文言】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為什么這樣不愉快呢) 【固定詞組】 [唯……之、唯……是]表示賓語前置的格式,如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文言例句有:父母唯其疾之憂。 已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惟 唯 維 1、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譚嗣同》)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1.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總結]用在轉折關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勺g為“雖然”。 5、雖(只要或者如果)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
來自: zangxiaotong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