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虛證證治 心屬火臟,位居胸中,有心包膜護于外。經曰:“心者,生之本。”(《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血之主,神之居也,為陽中之太陽。對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有著重要的溫煦,濡養(yǎng),調節(jié)作用,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情志活動的中樞,乃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故謂之“君主之官也。”(《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五行屬火,與肺同居膈上與肺君相之臟,與肝脾為相生之臟,與肺腎為相克之臟,與小腸有經絡相連,構成表里關系,與血脈,舌體,面額,神色神志,汗液等最為密切,從而組成心系。 從氣血而言,心氣之廣義,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功能。心血,即心所主的血液,不僅能夠濡養(yǎng)臟腑組織,四肢百骸,也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 以陰陽而論,心之氣屬于功能為陽,“心陽是心氣的體現。”(《簡明中醫(yī)辭典》)故心陽包括了心氣,心的功能之類。“心陰,即心的陰液。與心陽相對而言,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關”(《簡明中醫(yī)辭典》)故心陰包括了血液,營陰,陰液,汗液之類。所謂“心脾之陰,則血脈也。”(《病機匯論·虛勞》)心肺之陰則津液也,心肝之陰則血液也,心腎之陰則精血也。一旦心的陽氣虧虛,陰血津液被損,被劫,極易發(fā)生心系及相關臟腑的虛證之候。 根據心的自身生理和病理特點及其與它臟腑的關系,心系虛性病證的治療,應遵循“損其心者,調其營衛(wèi)。”(《難經·十四難》)的治療原則,以補養(yǎng)心的氣血陰陽為主。若涉及它臟腑,或補心火以生脾土,滋腎水以濟心火;或補肝陽以生心火,滋脾陰以充心營;或補肝血,以助心血;滋肺津以保心液;或心肺,心脾同治;或心肝,心腎同療。 一、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是指心臟活動功能不足,引起心神不安,氣行無力,血運遲滯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的總稱。發(fā)生之因,多為思慮勞倦,耗傷心氣;或稟賦不足,心氣本虛;或年高體弱,臟氣衰虛;或久病不愈,氣血虧虛,損及于心,皆可發(fā)生心氣虛證。 臨床表現:驚悸不安,失眠多夢健忘,喜悲欲哭,多憂善怒,精神恍惚,喃喃獨語,神疲乏力,氣短胸悶或胸痛,自汗出,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甚或口唇青紫,脈象結代。 治法:補益心氣。養(yǎng)心湯加減:人參、黃芪、炙甘草、五味子、肉桂、當歸、川芎、茯苓、半夏、棗仁、柏子仁、茯神、炙遠志。若兼胸痛,口唇青紫,脈結代者,乃氣虛血瘀所致,宜加三七、丹參、桃仁之類活血祛瘀。若心虛及脾,心脾兩虛,而見食少,便溏,浮腫者,去柏子仁、棗仁、五味子、加炒白術、陳皮益脾助運。 心氣虛證,臨床常見。然在不同疾病中,本證之臨床特點又不盡相同。如在胸痹中,則表現在胸痛時作,心悸胸悶,氣短作喘,汗出乏力,治宜補益心氣,通陽宣痹?!督饏T要略》人參湯主之:人參、干姜、甘草、白術。在不寐中,則表現為入夜難以成眠,晝日神疲困倦,多夢易驚。治宜補益心氣,養(yǎng)血安神。用《醫(yī)學心悟》安神定志丸加減:欠。在癲證中,則表現為精神恍惚,喜靜惡動,常欲獨處,悲傷欲哭,喜笑無常,喃喃自語等。治宜補益心氣,寧心安神。用《局方》朱砂妙香散:欠?;颉督饏T要略》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在婦科疾病中,心氣虛除上述病證外,又可影響月經胎產。諸如心氣不足,火不生土,導致脾氣虛衰,統(tǒng)攝血液失職,而致月經過多,崩漏;生產時失血過多,氣隨血去,又可發(fā)生血暈之病。 二、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是指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引起的血虛病證。多因久病體虛,傷及陰血;或脾胃虛弱,化生不足;或失血之后,耗傷心血;或勞心過度,暗耗陰血使然。 臨床表現:心煩而悸,驚惕不安,失眠健忘,多夢,頭暈眼花,面色不華,唇甲舌淡,脈細而弱。 治法:滋補陰血。方用加味歸脾湯:人參、黃芪、炒白術、茯神、眼肉、棗仁、木香、當歸、炙遠志、熟地、阿膠、雞血藤、大棗、生姜、炙甘草。若兼食少便溏乏力,加山藥、炒扁豆、炒烏梅、陳皮之類補脾止瀉。 三、心陰虛證 心陰虛證,是指心陰虧虛,津液耗損所致之證。多因內傷七情,五志化火,火熱傷陰;或熱病久羈,灼傷陰液;或發(fā)汗太過,亡其津液。 臨床表現:心悸而煩,少寐多夢,易驚,手足心熱,面色潮紅,盜汗,咽燥唇干,或口舌生瘡,舌質紅,苔光剝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熱,佐以安神。方用加味天王補心丹:人參、玄參、丹參、茯苓、五味子、炙遠志、桔梗、天冬、麥冬、柏子仁、棗仁、生地、辰砂、琥珀、龍齒、夜交藤、當歸。盜汗加糯稻根、冬桑葉、煅龍骨養(yǎng)陰斂汗??谏嗌彛僮酎S連、竹葉清心瀉火。 四、心陽虛證 心陽虛證,是指心的陽氣不足,氣血失于溫運,神失所主所出現的病證。發(fā)生之因,多由心陽素虛,久病體虛,臟氣衰弱;或誤汗過汗,耗傷心的陽氣;或思慮過度,勞傷心神,以致心陽氣不足;或心陰不足,陰損及陽;或它臟影響,累及心陽等,皆可發(fā)生心陽虛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心胸憋悶,形寒肢冷,氣短息促,自汗,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舌質淡或淡暗,苔薄白,脈細弱或遲或結代。 治法:溫補心陽。方用桂附龍牡保元湯或參附神棗湯化裁。 桂附龍牡保元湯:制附片、肉桂、紅參、黃芪、龍骨、牡蠣、炙甘草。心胸憋悶加瓜蔞皮,薤白溫通宣痹。 參附神棗湯:制附片、桂枝、黨參、茯神、棗仁、丹參。 臨床觀察,心陽虛的病機演變過程常伴有四種情況:一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心陽不足,其氣也弱,氣弱則易氣滯,氣滯不暢。其證多伴心胸憋悶作痛等癥。二是心陽不足,水失溫化,易形成痰飲,水氣。痰飲內停,阻遏心陽,常伴氣短,發(fā)憋等癥;水氣上逆,則引起眩暈。三是心陽不足,血失溫運,無力推動血行,易致血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也,所以心陽虛之證常伴有心痛之癥。四是陽虛發(fā)展,趨向惡化,陽氣暴脫,可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心陽暴脫之候。 對心陽虛證的治療,應針對其病機的演變過程和在不同疾病過程中各自的臨床表現特點,予以辨證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一般來說,若心陽虛證在脈律失常中,宜保元湯(黃芪、黨參、肉桂、炙甘草),或桂姜術半湯(桂枝、生姜、茯苓、半夏、棗仁、牡蠣、仙靈脾)加減,溫陽益氣,調整脈律。在心悸病中,用桂枝甘草湯(桂枝、炙甘草),或參附神棗湯化裁,溫振心陽,養(yǎng)心安神。在胸痹中,用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加減,溫通心陽,宣痹散結。在心痛病中,用人參湯(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加桂枝,茯苓,補益陽氣,溫振心陽。在虛勞病中,用參附神棗湯合補氣運脾湯(黃芪、白術、人參、茯苓、陳皮、砂仁、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溫補心陽,益氣健脾。在瘀血病中,用急救回陽湯(人參、制附子、半夏、白術、桃仁、紅花、甘草)溫陽益氣,活血化瘀。若陽氣暴脫,又宜四逆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加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茱萸之屬,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五、心悸證 悸,說文稱“內動”也,乃自覺心跳悸動不安的病證?!秱骼碚摗吩唬?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悸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動,松松不能自安者是矣。” 《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謂:“心悸,一般分驚悸和怔忡兩種。”“所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厥逆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前者不因受驚而發(fā),而自覺心悸不安,病情較重,后者因驚悸而發(fā),病情較輕。心悸一候,一般以虛證為主,實證少見,然常因虛而復加外因誘發(fā),出現虛實并見之證。 (一)氣虛心悸 “心悸屬氣虛者……心下空虛,內動為悸。”心虛者,心氣虛也。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為心所藏。若稟賦不足,素體心氣虧虛;或年高臟器衰弱,或久病不復,損及心氣。心氣一虧,無以保持血脈的正?;顒?,導致心失所養(yǎng),心氣虛損之悸作矣。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動則悸發(fā),靜則悸緩,自汗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無力。 治法:補益心氣。方用五味子湯:人參、黃芪、五味子、麥冬、炙甘草,加棗仁、柏子仁、夜交藤。 (二)血虛心悸 血虛心悸,乃血不養(yǎng)心而悸也。心主血,血賴心氣的推動運送全身,營養(yǎng)臟腑四肢百骸。若脾胃虛弱,陰血化源不足;或產后失血,崩漏,外傷出血過多之后;或勞心過度,以致營血虧虛,血不養(yǎng)心,血虛心悸作也。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肇端也。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面色不華,心煩不寐,手足乏力,頭暈,精神不振,唇淡爪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養(yǎng)血安神。方用十四友湯:當歸、熟地、人參、炙遠志、茯神、肉桂、棗仁、黃芪、阿膠、紫石英、龍齒、朱砂。若兼納差腹脹,方易《濟生方》的歸脾湯(人參、白術、黃芪、當歸、炙甘草、茯神、炙遠志、木香、酸棗仁、眼肉)健脾養(yǎng)心,益氣生血。若心血虧虛,心氣不足,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方易《傷寒論》的炙甘草湯(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參、生地、麥冬、阿膠、胡麻仁、大棗、米酒)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 此外,《世醫(yī)得效方》的益壽湯(人參、黃芪、遠志、茯神、棗仁、柏子仁、木香、白芍、當歸、甘草、大棗、紫石英)和《景岳全書》的七福飲(人參、白術、遠志、甘草、當歸、棗仁、熟地)也是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心安神的有效方劑,臨證可加減使用。 (三)陰虛心悸 陰虛心悸者,乃陰氣內虛,心失所養(yǎng),虛火內動之證也?!蹲C治匯補》謂:“人之所主者心,……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多因情志之火,內傷心陰;或用心不息,陽用太過;或青燈憤讀,勞神傷陰。心陰被耗,心失所養(yǎng),陰不制陽,陽氣動而悸也。 臨床表現:心悸而煩,失眠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養(yǎng)心陰,寧心養(yǎng)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生地、玄參、麥冬、柏子仁、丹參、當歸、炙遠志、棗仁、五味子、黨參、茯苓、朱砂、桔梗。若兼腎陰虧虛,相火妄動,遺精腰酸者,加龜板、知母、黃柏平相火保真陰。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丹者,宜加苦參9~15克清熱養(yǎng)陰,“峻補陰氣。”紫石英15~30克重鎮(zhèn)安神,則療效尤佳。 (四)肝腎陰虛心悸 肝腎陰虛心悸,乃肝陰不足,腎水虧虛所致心悸之證。其因大致有三:一是肝陰不足,陰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故曰:“心悸非心動也,乃肝血虛不能養(yǎng)心也。”二是肝陰不足,陰虛陽亢,上擾心神。因“肝為心母,操用神機,肝木與心火相煽,肝陽浮越不潛,徹夜不寐,心悸怔忡,有不能支持之候。”三是肝腎同病。肝陰不足,子病及母,令致腎陰不足,腎陰不足,母令子虛,亦可形成肝陰不足,肝腎陰虛,心神失養(yǎng),心悸作矣。 臨床表現:心悸失眠,五心煩熱,眩暈耳鳴,急躁易怒,腰膝酸軟,或見遺精,舌紅少津,舌苔剝脫,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心安神。方用養(yǎng)陰安神湯:嬸地、當歸、麥冬、沙參、枸杞、川芎、知母、棗仁、茯苓、炒川楝子、地骨皮、炒梔子、炙甘草、山茱萸。 (五)陽虛心悸 陽虛心悸者,乃“陽氣內虛,心下氣虛,內動為悸也。”心陽素虛,臟器衰弱;或久病不復,或過汗誤汗,傷及心陽;或過用苦寒,內伐心陽;或它臟影響,累及心陽;或陰損及陽,皆可導致心陽不足,心神失溫養(yǎng),內動為悸也。 臨床表現: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胸悶氣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細。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方用桂枝甘草湯:桂枝、炙甘草?;虮T獪狐S芪、黨參、肉桂、炙甘草。 (六)水氣凌心心悸 水氣凌心心悸,乃水飲內停,阻遏心陽之證。其因大凡有二:一是“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二是脾腎陽虛。脾主運化,腎主蒸化,脾陽不足,健運失司,傳輸無權,則水濕內停。腎陽不足,開闔he失司,則膀胱氣化不利。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而停聚成飲,寒飲上迫,心陽被遏,心悸作也。 臨床表現:心中悸動,倦怠少氣,大便稀溏,納差腹脹,腰痛陰涼,惡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脈細遲或沉弦或結代。 治法:溫補脾腎,利水寧心。方用溫陽利水湯:黨參、制附片、干姜、白術、白芍、茯苓、炒棗仁、炙甘草、生姜。 (七)心虛膽怯心悸 “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心主神志,乃精神意識活動之中樞。所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居也。”(《靈樞·邪客篇》)膽者,形剛而直,有決斷之能。心氣不虛,膽氣不怯,則決斷思慮,得其所矣。諸因導致心氣虧虛,則神搖不安,膽氣虛怯,則善驚易怒,心虛膽怯之證鮮有不作者焉。 臨床表現:心悸,善驚易怒,坐臥不安,多夢易醒,食少納差,惡聞聲響,舌象多正常,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益氣養(yǎng)心,鎮(zhèn)驚安神。方用加減龍齒鎮(zhèn)心丹:龍齒、黨參、五味子、朱砂、山藥、肉桂、麥冬、熟地、生地、茯神、炙遠志、棗仁、炙甘草。此外《和濟局方》的平補鎮(zhèn)心丹(人參、山藥、龍齒、朱砂、肉桂、五味子、天冬、生地、熟地、炙遠志、柏子仁、當歸、棗仁、琥珀、石菖蒲、乳香)亦具益氣養(yǎng)心,鎮(zhèn)驚安神之功,臨證可加減使用。 (八)心脈瘀阻心悸 心脈瘀阻心悸,乃心的陽氣不足,血液運行不暢,導致致心脈瘀阻,心神失養(yǎng)之證。心主血脈,賴心的陽氣推動,諸因而致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心神失養(yǎng);或“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合于心。”均可導致心脈瘀阻,而引起心悸。 臨床表現:心悸短氣,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形寒肢冷,舌質暗淡,或瘀斑瘀點,脈虛弱或結代。 治法:溫陽益氣,活血安神。方用加減血腑逐瘀湯:黃芪、黨參、黃精、當歸、桃仁、紅花、枳殼、赤芍、川芎、牛膝、肉桂、炙甘草、丹參、炙遠志、琥珀。若兼血虛者,加熟地、制首烏之類補血養(yǎng)血。兼陰虛者,加麥冬,玉竹之類養(yǎng)陰增液。陽虛甚者,伍附片、干姜之屬溫經助陽。在使用本方時,不可死搬硬導,除活血化瘀之外,應根據證情加減使用。 六、心痛證 心痛,又稱真心痛。是指心臟本身所致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左側胸中疼痛為主要表現。因于虛者,“氣血虛損,及素作勞贏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 (一)氣虛心痛 “心藏血脈之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勞心過度,思慮傷神,損傷心氣。心氣不足,胸陽不振,血運無力,心脈瘀滯,故見胸痛隱隱,時輕時重,時作時休,胸悶不舒,心悸短氣,脈細或虛大無力,或結代;汗者,心之液也,心氣虧虛,氣虛不攝,則自汗出;動則氣耗,則活動后加重;余皆心氣不足之候也。 臨床表現:心胸隱痛,時輕時痛,時作時休,胸悶不舒,心悸氣短,自汗倦怠,活動后加重,面色蒼白,舌質淡,脈虛或虛大無力或結代。 治法:補益心氣,溫振心陽。方用保元甘麥大棗湯:人參、黃芪、肉桂、炙甘草、小麥、大棗、丹參。若胸悶心痛明顯,加紅花、旋復花梗寬胸下氣活血。 (二)血虛心痛 血虛心痛者,“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贏弱人患心痛。”氣血虛又關乎中焦脾胃,蓋言胃中水谷之精氣,借脾運化成血,故曰氣血生化于脾。若久病或失血過多,心血不足;或思慮傷脾,脾胃虛弱,化源不繼,生血物質減少,導致心血虧虛。心血一虧,心失所養(yǎng),血虛心痛作矣。 臨床表現:心胸隱隱陣痛,心悸不安,頭暈目眩,多夢健忘,面色不華,飲食無味,體倦神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病因心脾,治宜益氣補血,心脾雙調。方用四物歸脾湯:當歸、熟地、炒白芍、炒白術、茯神、黃芪、人參、眼肉、棗仁、木香、炙遠志、炙甘草、川芎。 (三)陰虛心痛 心痛屬陰虛者,多在心腎。經曰:“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不樂者,思慮不解也,憂思不解,暗耗心陰,陰虛生熱,虛火內熾,營陰被耗,心脈不暢,發(fā)生心痛。“腎病者,……虛則胸中痛。”腎水不足,一則水不涵木,虛火循經上炎,灼傷心陰;一則水不濟火,火熱互結,煎熬陰血,以致成瘀,瘀阻心脈,心痛作矣。 臨床表現:陰虛心痛,陰虛是本,瘀滯是標,陰虛瘀滯,瘀滯陰虛,是本證的主要病機。因此,臨床上常表現為心痛時作,或胸灼痛,心悸怔忡,心煩少寐,頭暈盜汗,口干便結,舌紅少津,舌苔花剝或無苔,脈結代或虛細而數。 治法:滋陰清熱,益氣活血。方用滋陰清熱活血湯:生地、知母、玄參、天冬、麥冬、人參、棗仁、炙遠志、五味子、丹參、當歸、柏子仁、黃連、炙甘草。兼乏力嗜睡者,加西洋參、益氣養(yǎng)陰。胸悶心痛,心悸心慌,氣短乏力,心煩口渴,舌紅而胖,苔薄或淡紅少苔,脈細數,內熱不甚者,乃氣陰兩虛也。加黃芪、黃精益氣養(yǎng)陰。 (四)陽虛心痛 心痛屬陽虛者,關乎心腎。“夫脈者,血之腑也。……細則氣少,澀則心痛。”“腎病者,虛則胸中痛。”素體陽氣不足,或寒濕飲邪,傷及心陽,陽虛則寒,寒凝心脈,不通則痛。腎陽不足,不能溫煦心陽;或心陽不能下交于腎,日久形成心腎陽虛,命門火衰,陽不化陰,陰寒彌漫胸中,飲邪痹阻心脈,不通亦痛也。 臨床表現:心悸而痛,遇冷加劇,怯寒神倦,自汗氣短,動則尤甚,胸悶不適,四肢欠溫,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虛細遲或見結代。 治法:溫振心陽,補益陽氣。方用桂枝茯苓人參湯:桂枝、茯苓、人參、炒白術、干姜、炙甘草。 心痛之候,發(fā)病多急,病情危重難治。臨床觀察,心痛急發(fā)者,單純用中藥多緩不濟急,尚難取得預期效果,應積極采取中西結合救治。緩解期,以中醫(yī)辨證治療效果滿意。 七、胸痹證 胸痹,乃胸膺痹塞而痛之病證。發(fā)病要則有二:一是陽虛陰盛。吳謙曰:“胸背者,心肺之宮城也,陽氣一虛,諸寒陰邪,得以乘之,則胸背之氣,痹而不通,輕者病滿,重者病痛。”《諸病源候論》謂:“寒氣客于五臟六腑,因虛而發(fā),上沖胸間,則胸痹。”蓋胸為清陽之腑,胸陽先衰,外因寒氣乘之,胸痹鮮有不成者焉。二是陰氣不足?!吨嗅t(yī)心痛證治》指出:“胸痹證患者易感受風溫之邪,反復灼傷肺陰。”“陰虛生熱,內熱灼營。”“心肺俱病,肺氣損傷。”而成。 (一)胸陽不足,陰寒阻滯證 臨床表現:胸陽不足,陰寒阻滯。胸悶氣短,心下悸動,畏寒怯冷,胸中作痛,感寒痛甚,身出虛汗,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 治法:溫通心陽,宣痹散結。方用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干姜、桂枝:瓜蔞、薤白、白酒、干姜、桂枝。若陰寒盛,加制附片、川椒溫陽祛寒。劇痛加細辛或合蘇合香丸宣痹止痛。若證見胸痛徹背,背痛徹心,劇痛而無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沉緊或沉微者,此陰寒陽微重證,方易烏頭赤石脂丸(烏頭、赤石脂、附子、干姜、蜀椒),助陽散寒止痛。 (二)胸陽不足,痰飲阻遏證 臨床表現:心脾陽虛,痰飲不化,彌留胸中,阻遏胸陽,則胸部緊迫,如窒而痛,氣短喘促,咳痰稀白,不得平臥,舌苔白膩,脈來濡緩。 治法:通陽宣痹,豁痰降逆。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薤白、半夏、白酒。氣喘而短氣,不得平臥者,加川厚樸、炒蘇子降氣平喘??人蕴刀啵雨惼?、杏仁止咳化痰。舌苔白膩,加桂枝振奮心陽,化寒凝。胸痹氣寒,加綠萼梅、蘇梗、香附調氣解郁。 (三)胸陽不足,血瘀痹阻證 臨床表現:胸陽不足,血脈失溫,運行不暢,瘀血痹阻,則胸痛如刺,陣陣發(fā)作,痛處不移,甚則痛引胸背,胸悶氣短,畏寒喜暖,心悸怔忡,口唇青紫,舌質暗淡,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 治法:溫陽宣痹,化瘀通絡。方用急救回陽湯合丹參飲化裁:人參、制附片、干姜、丹參、赤芍、川芎、紅花、檀香、砂仁、炙甘草。若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心陽衰脫者,急用人參四逆湯加龍骨,牡蠣回陽救逆固脫,同時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搶救。 (四)陰氣不足,心肺兩虛證 臨床表現:陰氣不足,虛熱內生,內灼營陰,心失所養(yǎng),則怔忡心悸;內熱灼津,肺津虧虛,肅降失職,則咳嗽少痰,溲赤便結;陰虛及氣,心肺兩虛,胸陽失展,則胸悶而痛,呼吸困難,少氣乏力;陰虛陽浮,則烘熱自汗,五心煩熱;心陰虧損,則舌紅或絳,苔干或花剝或無苔,脈細數;若陰虛血瘀,則舌暗紅而紫,脈結代。 治法:滋陰益氣,養(yǎng)心除痹。方用加味柏子養(yǎng)心湯:柏子仁、麥冬、茯神、當歸、石菖蒲、玄參、生地、枸杞、炙甘草、人參、黃精,全瓜蔞、牡蠣、朱砂、丹參、甜葶藶子。 八、心痹證 “凡痹證不愈,復感風寒濕熱之邪,或病情轉劇,由脈及心,損害心臟,證見心悸不寧,胸悶煩躁,咳嗽喘滿,呼吸困難,甚則水腫,暈厥,危及生命者,稱為心痹。”(《中醫(yī)心病證治·心痹證》)類似現代醫(yī)學的風濕性心臟病,為我國最常見的一種心系病。其病勢發(fā)展緩慢,部分病人起初無明顯痹證或心痹證候,常不易發(fā)覺,漸至病情逐日增劇,治療尚難,危害亦大。虛性心痹,臨床常分陽虛,陰虛論治。 (一)陽虛心痹證 臨床表現:陽虛心痹,是指痹證治療不及時,內舍于心,損害心陽,累及肺臟之證。心陽虛損,搏動無力,陽氣不能上至巔頂,下不能交通心腎,蒸化水液,外不能溫煦肢體,則面色晦滯,頭昏腦暈,甚則暈厥,四肢厥冷,浮腫;肺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心脈與肺通,心病及肺,肺脈瘀阻,肺氣受損,則喘息咳嗽,呼吸困難,不得平臥,自汗;心陽不足,肺氣虛弱,血脈無以鼓動運行,則舌淡胖,或有瘀點,苔白潤,脈結代,或散澀,或虛遲。 治法:溫陽養(yǎng)心,益氣定喘。方用苓桂術附湯:制附片、桂枝、茯苓、炒白術。臨床辨證使用本方,加紅參、黃芪、棗仁、眼肉益氣安神;丹參、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蛤蚧、沉香納氣定喘。若紫紺gan胸痛明顯,川芎、當歸、降香可入?;蚩捎眉游秴⒏金B(yǎng)心湯:人參、制附片、肉桂、干姜、黃芪、蛤蚧、五味子、紫菀、棗仁、眼肉。 (二)陰虛心痹證 臨床表現:陰虛心痹,是指痹證日久,傷及心陰,或陽虛心痹,繼損心陰之證。(《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五臟皆有合,久病不去者,內舍其合也。”內舍于心,其合于脈,先傷心陽,繼損心陰,心陰不足,心脈失濡,陰不斂陽,虛熱內生,則心悸怔忡,胸悶或痛,煩熱不安,夜臥不寧,手心發(fā)熱,日晡熱甚,兩顴發(fā)紅,自汗盜汗,口干尿少,呼吸氣短,動則尤甚,或兼咳血咯血,舌青或暗,或紅少津,脈來結代,或見細數等癥情。 治法:本證的治療尚難,因為痹證在演變成心痹的過程中,其病機特點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心陽虛損;二是心陰不足;三是心脈瘀阻。然三者之間??苫ハ鄥⒁?,陽虛可損及陰,陰虛可病及陽,陽虛心氣鼓動無力,可致血瘀,陰虛血熱,灼傷營血,亦可致瘀滯。陽虛,陰弱,血瘀相互影響,形成病機上的復雜性,此乃臨床難于治療之原因。因此,對陰虛心痹的治療,除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外,當兼顧心陽與瘀滯的關系。方用保陰煎加減治療: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淮牛膝、茯苓、磁石、龜板、山藥、地骨皮、鱉甲、玉竹、眼肉、棗仁。臨床應用可加丹參15~30克、當歸、赤芍9~12克活血祛瘀。氣陰兩虛合參脈散益氣養(yǎng)陰。胸悶加瓜蔞殼寬胸快膈??诳始踊ǚ凵蛑箍省?┭影总?、仙鶴草、血余炭、阿膠止血。關節(jié)紅腫加知母、秦艽、忍冬藤等滋陰清熱通絡。 九、心水證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證”本病類似現代醫(yī)學的右心衰竭。其病位在心,關乎肺與脾腎。發(fā)生之因有四: 一是本臟罹病,損傷心之陽氣,如心痹,胸痹,心痛等,損傷心陽,陽氣不足,血失溫運,心失所養(yǎng);心脈通肺,心病及肺,損傷肺氣,制節(jié)無權,通調水道失司;心脈與腎相連心病及腎,腎氣虧虛,氣化失職,水液平衡失調;心,肺,腎俱損,水液代謝紊亂,心水發(fā)生。 二是陽虛及陰。心之陰陽耗散,抗力低下,稍遇客邪,加重心臟負擔,影響心的功能,以致心脈瘀阻,血不行則水病,心水作矣。 三是情志失調。憂思傷脾,化源不繼,生血物質減少,心血虧虛;或失血之后,極度血虛,心失所養(yǎng);或妊娠分娩,耗血動氣,損傷陰血,陽氣,心水發(fā)生。 四是輸血補液過快過量,使血容猛增,加重心臟負擔,損傷心之陽氣,亦可導致心水發(fā)生。 心水一病,虛多實少,實者心脈瘀阻,虛者心陽虛衰,心陰衰敗,陰竭陽脫。 (一)心陽虛衰證 臨床表現:心陽虛衰,心液失斂,肢體失溫,則汗出肢冷,甚則額汗淋漓。心病及肺腎,一則水液代謝失衡,心氣內停,水氣凌心則水腫,小便不利,心悸怔忡;一則肺氣受損,肅降失司,則見氣逆作喘,呼吸困難,口唇發(fā)紺。心陽虛弱,神明無主,則神志恍惚,精神萎頓,甚則暈厥。心病及脾,土失溫煦,胃失和降,脾運失司,則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脈細微,或結代不續(xù),或遲虛,或散澀,舌淡胖,或淡青,或暗紫,苔白,皆心陽虛衰之候也。 治法:益氣回陽,溫經行水。方用溫陽行水湯:制附片、茯苓、白芍、炒白術、紅參、黃芪、肉桂、沉香、砂仁、制半夏、煅牡蠣、生姜。 (二)心陰衰敗證 臨床表現:心陰衰敗,陰虛及陽,氣化失司,水液下趨,則腫;水氣凌心,則心悸,怔忡;陰精耗損,陰不制陽,虛陽浮越,則面赤口渴,小便赤澀;心病及肺,肺氣損傷,呼吸不利,則氣短咳嗽;咳傷脈絡,則夾粉紅色痰;陰虛于內,虛火內擾,神明失主,則失眠,煩躁,頭眩。脈細數,舌紅降,或青紫,苔黃少或少苔,或舌光如鏡而干,皆心陰衰敗之證。 治法:滋陰益元,填精補髓。方用加減復脈補陰湯:炙甘草、生地、白芍、麥冬、阿膠、麻仁、龜板、炒黃柏、知母、豬脊髓。水腫甚,小便不利,加益母草、桑寄生、豬苓;煩熱甚,加女貞子、百合;粉紅色痰甚者,加白茅根、旱蓮草。 (三)陰竭陽脫證 臨床表現:此證為心水危候。臨床以浮腫,胸腹積水,呼吸難續(xù),不的平臥,口鼻氣冷,四肢厥逆,額汗如珠,面色慘白或暗紫灰紫,咳嗽咯血,暈厥反復,舌質青,苔少或鏡面舌,脈細微欲絕,或如雀啄等惡候疊見??傄蜿幗哧柮撌谷?。本證屬危候,治宜中西醫(yī)結合急救。 治法:先用參附針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60毫升,靜脈推注,在以參附針4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靜脈滴注。待癥情平穩(wěn)后,予以服用中醫(yī)益氣回陽,填精補元的加味芪附湯:制附片、黃芪、人參、蛤蚧、龍骨、牡蠣、阿膠、鹿膠、龜膠。 心水一證的治療,應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水與痰的區(qū)別。由于水證與痰證的臨床癥狀極為近似,痰證的發(fā)生,許多都是由水轉化而來的,先是成飲,后再成痰。筆者認為,治療心水一證,應考慮兼顧降痰化痰,就是沒有明顯的痰或飲證表現時,可以佐以降痰化痰的藥物,效果會更好。供參考。 十、不寐證 不寐,亦謂之失眠。人之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陽氣由動轉靜時,即為入眠狀態(tài);反之,陽氣由靜轉動時,即為清醒狀態(tài)?!额愖C治裁》謂:“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wu。”說明人的睡眠機理,是陰陽之氣自然有規(guī)律的轉化結果。一旦這種規(guī)律遭到破壞,則可導致不寐的發(fā)生。故張景岳指出:“蓋寐本乎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 不寐的發(fā)生,一為邪氣所擾,一由營氣不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也。虛證之因,大凡有五:一是情志所傷。二是心脾兩虛。三是心腎不交。四是血虛肝旺。五是心虛膽怯。 (一)心陰虧損證 心陰虧虛不寐,是指營陰不足,陰虛不能潛陽之證。心之營陰者,心的陰液也。大病久病,虛勞積損,產后失血,術后傷陰,憂思不解,暗耗心陰,外感熱邪,熱迫汗泄,汗出傷陰,而致不寐。 臨床表現:本證常以入睡困難,心悸而煩,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為其主要表現。 治法:滋養(yǎng)心陰,鎮(zhèn)心安神。方用鎮(zhèn)心丹化裁:熟地、棗仁、麥冬、天冬、五味子、黨參、茯苓、炙遠志、山藥、車前子、龍齒、朱砂、茯神、肉桂。若火盛去肉桂加磁石;生地易熟地,滋陰降火。若因外感溫熱,傷及心陰所致者,本方不宜,可用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 (二)心腎陽虛證 《羅氏會約醫(yī)鏡》指出:“無邪而不寐者,由于心腎二經之虛也。”“病后體弱及高年之人則陽虛不寐。”“真陽素乏木不生火。”則“心之無威,心神失守,而夜臥不安之證作矣。” 臨床表現:入睡困難,易醒,醒后再難入睡,伴心悸神疲,畏寒怕冷,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少力。 治法:溫補心腎,養(yǎng)心安神。方用右歸飲化裁:制附子、肉桂、熟地、棗皮、炒山藥、炒棗仁、炒杜仲、炙遠志、茯神、炙甘草。此外,枸杞子丸(肉桂、枸杞子、肉蓯蓉、炙遠志、菊花、棗皮、柏子仁、茯苓、黨參、黃芪、熟地黃、牛膝)具平補心腎之功,臨證可加減使用。 (三)心脾兩虛證 “思慮傷脾,脾血虧虛,經年不寐?!毙难蛔?,“脾血虧虛?!辈荒芊铕B(yǎng)心神,使心神不安,則失眠,不易入睡。 臨床表現: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面色少華,身體倦怠,氣短懶言,心悸健忘,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脈細而弱。 治法: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方用壽脾煎加味:黨參、當歸、山藥、炒白術、干姜、蓮子肉、炒棗仁、炙遠志、炙甘草。加黃芪、眼肉?;蛴脷w脾湯化裁(人參、黃芪、當歸、眼肉、白術、木香、陳皮、棗仁、炙遠志、山藥、干姜)。若偏于氣虛,可用六君子湯加味(炒棗仁、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生姜、大棗)。若偏于血虛,可用茯神散(茯神、熟地、白芍、川芎、當歸、茯苓、桔梗、炙遠志、黨參、大棗)。 (四)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不寐,是指“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火獨亢,不得眠者。”心主火在上,腎主水在下,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既濟,則寤wu寐如斯。今水虧于下,而火亢于上,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心腎不交,則難以入寐。 臨床表現:翻來覆去難以入寐,甚則徹夜不眠,頭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健忘多夢,腰膝酸軟,或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水降火,交通心腎。方用交泰丸合黃連阿膠湯加味:黃連、肉桂、黃芩、白芍、阿膠、雞子黃、棗仁、夜交藤、合歡皮、生地。 (五)血虛肝旺證 血虛肝旺不寐,是指肝的陰血不足,“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 臨床表現:其證難以入睡,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大息,舌質紅,苔白或黃,脈弦細而數。 治法:養(yǎng)血斂魂,寧心安神。方用柴胡酸棗仁湯:熟地、棗仁、知母、川芎、茯神、珍珠母、炙甘草、柏子仁、柴胡。 (六)心虛膽怯證 心氣虛者,心臟活動功能不足,氣行無力,血運遲滯,則心神不安,心膽懼怯,觸事易驚。 臨床表現:虛煩不眠,寐而易驚,心憚憚然,或心悸怔忡,氣短自汗,舌質淡,脈弦細弱或緩。 治法:益氣鎮(zhèn)驚,安定心神。方用加味無憂湯:白芍、當歸、人參、棗仁、竹茹、茯神、炙遠志、石菖蒲、龍齒。此外,本證亦可用《醫(yī)學心悟》的安神定志丸(人參、茯神、茯苓、炙遠志、石菖蒲、龍齒)加棗仁、夜交藤、牡蠣?;颉肚Ы鸱健返臏啬憸ò胂?、茯苓、陳皮、竹茹、枳實、甘草、生姜、大棗)加黨參、棗仁、五味子、炙遠志。若本證晝夜不睡,癥情重者,可選用《雜病廣要》的高枕無憂散(人參、石膏、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麥冬、眼肉、棗仁、甘草)。 十一、多寐證 多寐,是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的病證,習稱嗜睡。多寐之病證,根據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的臨床表現不難作出診斷?!秾嵱弥蒯t(yī)內科學》謂:“一般性病人,年老體衰,精神困倦,睡眠較多,雖可按多寐辨證論治,但不能稱之為多寐。發(fā)熱患者,或熱病后期,昏昏欲睡,者是熱病正邪相爭的表現,應根據其熱病病情辨證,亦不應以多寐論治。”臨證應多注意。 (一)脾氣不足證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而升清。脾胃虛弱,納化失司,化源不繼,清陽不升,則精神倦怠,嗜睡。 臨床表現:精神倦怠,嗜睡,飯后尤甚,肢怠乏力,面色萎黃,納少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益氣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人參、茯苓、炒白術、甘草、陳皮、制半夏、砂仁、木香、加麥芽、神曲,若證兼短氣,脫肛,方易補中益氣湯(黃芪、白術、人參、陳皮、炙甘草、升麻、柴胡、當歸)。若兼短氣,心悸,面色無華,乃氣血俱虛之證,方易人參養(yǎng)榮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白芍、陳皮、遠志、五味子)。 (二)陽氣虛衰證 年高或久病,心腎陽虛,火不生土,脾陽失溫,陽氣虛衰,陰寒內生,則嗜睡懶言。 臨床表現:精神疲憊,面色不華,畏寒肢冷,健忘心悸,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治法:溫陽益氣。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制附子、干姜、人參、炒白術、炙甘草。若證見精神疲憊,頭昏乏力,怯寒肢冷,納少便溏,嗜睡,飯后尤甚者,方易《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白術、人參、陳皮、炙甘草、升麻、柴胡、當歸)。加石菖蒲。便溏減當歸。若證見神疲乏力,嗜臥,腰膝冷痛,尿頻不禁,此乃陰陽俱虛之候。方易《景岳全書》的右歸飲(熟地、棗皮、山藥、枸杞、杜仲、肉桂、制附子、炙甘草)加龜板、紫河車。 十二、善忘證 善忘,又稱健忘。健忘者,常常忘卻是也。本病的發(fā)生虛多實少。虛之病因較為復雜,歸納大凡有如下四種:一是心脾兩虛。二是陽氣虛弱。三是心腎失交。四是陰精虧損。 (一)心脾兩虛證 心主火而藏神,脾主思而運化。思慮過度,或案牘勞心,傷及心脾。脾虛則無以化生精微,血虛難復,心無所主;心血虛少,則脾失充養(yǎng);心火不足,則不能溫脾運化;脾陽失運,又加重生血物質不足。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神不守舍,則常常善忘。 臨床表現:心脾兩虛,脾運不職,氣血虛少,神志失藏,則遇事善忘,心悸少寐,氣短神怯,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或婦女月經不調,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方用心脾雙補湯:當參、黃芪、眼肉、當歸、棗仁、木香、炙遠志、制首烏、紫河車、大棗、炒烏梅、炙甘草。 (二)陽氣虛衰證 陽氣者,心脾腎之陽虛也。脾陽傷,則化源不繼,神失溫陽;心陽傷,則神官不職;腎陽虛衰,命火不足,臟腑失溫,五臟俱衰,元神失養(yǎng),神明不聰,皆可發(fā)生善忘。 臨床表現:陽氣欲絕,令人善忘。其證遇事善忘,形體衰憊,氣短乏力,心悸少寐,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納少尿頻,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溫陽固本,益智安神。方用:因于心脾者,遠志飲子加減:桂心、人參、炙遠志、茯神、黃芪、當歸、炒棗仁、炙甘草、生姜。因于心腎者,十補丸加遠志:制附子、肉桂、鹿茸、熟地、棗皮、茯苓、山藥、澤瀉、丹皮、五味子、炙遠志。 (三)心腎不交證 多因遺精,滑泄,大病之后,房勞不節(jié),傷及腎陰,腎陰虧虛,不能上承于心,水不濟火,則心陽偏亢,難于下交于腎,以致心腎失交,善忘作也。 臨床表現:心腎不交者一證常常善忘,虛煩不眠,心悸怔仲,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多夢遺精,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交通心腎。方用心腎兩交湯增減:熟地、棗皮、人參、當歸、炒棗仁、石菖蒲、五味子、白芥子、麥冬、肉桂、黃連。 心腎不交者二證:心火熾盛,下劫腎陰,上熱下虛,火熾水虧,遇事善忘,心煩口渴,口舌糜爛,面赤,腰酸腿軟,大便干,小便黃,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滋陰補腎。方用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若兼肝氣郁滯而善忘者,方易《辨證錄》的通郁湯:白芍、茯苓、人參、熟地、玄參、麥冬、柴胡、石菖蒲、白芥子、白術加減。 (四)腎精虧虛證 腎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腦?!额愖C治裁》認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腎;而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性所憑也?!狈渴也还?jié),耗傷腎精;或稟賦不足,髓??仗?;或年勞之人,肝腎陰精本虧;或大病久病,耗及腎陰;或大驚之后,劫傷腎精。腎精不足,腦髓無以化生,勢必而致善忘。 臨床表現:腎精不足,腦??仗?,神明失聰,則恍惚善忘,神識呆滯,毛發(fā)早白,枯脆易脫,齒浮動搖,骨軟痿弱,足跟疼痛,步履難行,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填精補髓。方用六味地黃湯加豬脊髓、炙遠志、五味子:熟地、山藥、棗皮、丹皮、茯苓、澤瀉、炙遠志、五味子、豬脊髓?;颉妒姥a齋醫(yī)書》的首烏延壽丹(制首烏、豨薟草、菟絲子、杜仲、牛膝、女貞子、冬桑葉、銀花、生地、桑椹子膏、黑芝麻膏、金櫻子膏、旱蓮草膏、蜂蜜)或《必用方》的人參固本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人參、蜂蜜)亦可加減選用。 (五)老年神衰證 臨床表現:老邁之人,五臟已衰,心腎不足,肝脾俱損,神明失聰,則諸事善忘,精神疲倦,神志恍惚,氣短乏力,腰膝酸軟,納少尿頻,心悸少寐,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養(yǎng)榮固本。方用加味人參養(yǎng)榮湯:白芍、當歸、陳皮、黃芪、肉桂、人參、炒白術、熟地、五味子、茯苓、生姜、大棗、炙甘草、巴戟天、菟絲子、炙遠志、炒棗仁。 十三、癲證 癲證,乃精神異常的一種病證。臨床以癲呆之狀,或笑或泣,語無論次為特征。其病位在心,關乎脾胃肝腎,多因情志所致。 (一)氣虛痰結證 臨床表現:癲證日久,正氣虧虛,脾胃薄弱,納運失職,痰濕內生,痰結日久,蒙蔽心竅,則情感淡漠,不動不語,呆若木雞,目瞪如愚,生活被動,傻笑自語,靈機混亂,甚則耳妄聞,目妄見,自責自罪,面色萎黃,便溏溲清,舌質淡胖,苔白而膩,脈弱或滑。 治法:益氣健脾,滌痰宣竅。方用益氣滌痰湯:人參、炒白術、茯苓、陳皮、膽南星、枳實、石菖蒲、炙遠志、郁金、竹茹、炙甘草。若表情呆愚,神思迷惘,痰迷心竅較重者,可配合蘇合香丸1粒,每日二次,豁痰宣竅。 (二)氣血兩虛證 臨床表現:思慮太過,勞心傷脾,氣血兩虛,血氣少者屬于心。心失所養(yǎng),則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歌哭,意志減退,言語無序,魂夢癲倒,面色蒼白,疲憊不堪,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方用益脾養(yǎng)心湯:人參、黃芪、炙甘草、當歸、川芎、茯苓、炙遠志、棗仁、五味子、肉桂、半夏、合歡皮、陳皮。 (三)陰氣虧損證 臨床表現:《金匱要略》曰:“陰氣虛則為癲?!迸R床以神志恍惚,心悸動而煩,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言語有頭無尾,舌質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或細數為主要表現。 治法:養(yǎng)陰安神,宣郁寧心。方用通用癲證方:生棗仁、當歸、天麻、石菖蒲、柏子仁、炙遠志、炙甘草、茯神。若火盛加羚羊角、川連;如郁痰,郁氣之類,加郁金、橘紅、貝母;若元氣虛,加人參、去菖蒲。臨床應用本方,宜加珍珠母、靈磁石、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安神。若吸火盛者,加生地、玄參、麥冬、知母、黃柏之類以滋陰降火,清心養(yǎng)陰。 (四)陽氣不足證 臨床表現:脾胃陽虛,納化無權,谷不變精,反而成痰,痰迷心竅,則呆若木雞,反應遲鈍,神思恍惚,心悸易驚,感情衰退,或笑或泣,語無論次,肢冷困倦,穢潔不知,飲食減少,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心脾,化痰開竅,養(yǎng)心安神。方用菖蒲養(yǎng)心湯:石菖蒲、肉桂、人參、黃芪、茯神、遠志、五味子、炒棗仁、柏子仁、半夏、川芎、炙甘草。若下利清谷,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去當歸、柏子仁,加干姜、巴戟天溫脾補腎。 或用溫陽振神湯:熟附子、肉桂、熟地、棗皮、黨參、茯苓、炒白術、黃芪、仙靈脾、炙遠志、石菖蒲、棗仁、甘松、炙甘草、生姜、琥珀。 十四、狂證 狂證,是指精神亢奮,狂躁剛暴,喧擾不寧,毀物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征。所謂:“多怒為狂”“狂者,狂亂而無正定也。” (一)陰虛火旺證 臨床表現:狂病日久,病勢較緩,精神疲憊,時而躁狂,情緒焦慮,多言善驚,恐懼不穩(wěn),煩躁不寐,形瘦面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降火,安神定狂。方用景岳二陰煎合《千金方》定志丸化裁:二陰煎:生地、麥冬、玄參、黃連、木通、竹葉、燈芯、棗仁、茯苓、生甘草。定志丸:人參、茯神、石菖蒲、炙遠志、炙甘草、龍齒。 若兼虛熱甚,加地骨皮、白薇之類以退虛熱。痰熱未清者,加膽南星、全瓜蔞、或用天竹黃養(yǎng)陰清熱化痰。 (二)陽虛陰盛證 臨床表現:心腎陽虛,陰寒不化,陰寒痰飲,擾亂神明,則狂亂無知,昧不識人,行為粗野,狂自奔走,或高聲罵人,夜寐不寧,四肢不溫,舌淡胖,苔白膩或白滑,或滑潤少苔,脈洪大然按之空豁無力。 治法:溫陽化痰,引火歸原,潛納安神。方用治救寒狂丹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加減: 治救寒狂丹:附子、制半夏、制南星、石菖蒲、人參、茯神、炒白術。臨證使用本方,可加肉桂益火消陰,引火歸原;少佐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炙甘草、生姜、牡蠣、龍骨、蜀漆、大棗。臨證使用本方,宜肉桂易桂枝、加棗仁、夜交藤。 十五、癇證 癇證,又稱之為癲癇,羊癲風,豬婆風。是一種情志異常的疾病。臨床以發(fā)作時猝然倒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雙目上視,口吐涎沫,喉中發(fā)出豬羊叫聲為特征。 (一)陽虛陰癇證 臨床表現:《證治匯補》曰:“先身冷,無驚掣啼叫而發(fā)病,脈沉者為陰癇?!逼渥C發(fā)作時突然昏仆,昏不知人,雙眼半開半闔he而神志昏憒,手足清冷,或顫動,抽搐時發(fā),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聲音微小。也有表現為呆木無知,不聞不見,不動不語,但一日數十次頻作,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滌痰,順氣定癇。啟迷奇效湯加減:肉桂、制附片、人參、南星、制半夏、鬼箭羽、柴胡、白芍、石菖蒲、朱砂。 (二)脾虛痰盛證 臨床表現:癇證日久,反復發(fā)作,傷及脾胃,脾虛失運,痰濕內生,脾虛痰盛,則癇證發(fā)作后,神疲乏力,納差腹脹,身體瘦弱,大便稀溏,或惡心嘔吐,咯痰或痰多,或胸膛痞悶,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或細弦而滑。 治法:益氣健脾,燥濕化痰。方用加味六君子湯:黨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制半夏、陳皮、制南星、瓜蔞殼、旋復花、竹茹、炒扁豆、赤石脂。 (三)陰虛癇證 臨床表現:陰虛者,癇證頻發(fā)之后,耗傷人體陰血,心腦失養(yǎng),臨床以癲證作后,神思恍惚,善忘心悸,頭暈失眠,雙目干澀,牙焦不澤,腰膝肢軟,大便或結,舌紅或淡紅,脈細或數為主要表現。 治法:滋養(yǎng)肝腎,益血養(yǎng)心。方用大補元煎加味:熟地、棗皮、杞子、杜仲、山藥、人參、當歸、炙甘草。臨證宜加麥冬、棗仁、柏子仁之輩,養(yǎng)心安神;白芍、牡蠣滋陰潛陽,平肝定癇。心中煩熱者,又宜酌增竹葉、燈芯草、清熱除煩。大便、結者,加火麻仁、生白術、潤腸通便。若陰虧于下,虛火于上,孤陽不斂,又宜八味地黃丸,鹽湯送服,引火歸原。待陰陽憑調之后,或用六味地黃湯,或用天王補心丹之輩調理善后。 十六、癡呆證 癡呆,是指神識呆滯,智能低下而言,乃智能活動發(fā)生嚴重障礙的一種神志疾病。發(fā)生之因大致有四: 一是稟賦素虧。自幼癡呆多與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腦髓不充,或近親相配相關。 二是血虧氣弱。老年人癡呆常由久病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心神失養(yǎng)使然。 三是脾虛痰阻。中年人癡呆,則由起居失常,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或癲證日久,肝氣郁結,克伐脾土,中土虛弱,痰濕內盛,蒙蔽清竅而發(fā)癡呆。 四是氣虛血瘀。腦為元神之腑,氣虛血行不暢,瘀滯于腦,血瘀清竅,癡呆作矣。 (一)髓海不足證 本證是指稟賦薄弱,先天不足,或近親婚配,或遺傳缺陷,腦發(fā)育不良而成癡呆。 臨床表現:其證智能低下,呆滯愚笨,發(fā)育遲緩,骨軟痿弱,囟門遲閉,步履艱難,發(fā)稀齒少,呆惰喜臥,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填精補髓。方用七福飲龜膠,鹿膠,阿膠。七福飲:人參、熟地、當歸、炒白術、炙甘草、炙遠志、棗仁。 (二)脾腎虧虛證 病機及臨床表現:老年人,腎氣已虧,腎虛及脾,脾腎兩虛,精血虛少,命火不足,則表情呆板,舉動不靈,目光晦暗,言語遲鈍,四肢麻木,頭暈目眩,耳鳴或聾,或傻苦傻笑,心悸氣短,生活不能自理,舌質暗淡,苔薄白,脈細弱或細滑,兩尺脈弱。 治法:脾腎雙補,健腦生髓。方用還少丹:熟地、枸杞、棗皮、肉蓯蓉、巴戟天、炙遠志、小茴香、杜仲、淮牛膝、楮chu實子、山藥、茯苓、五味子、石菖蒲、大棗。 (三)脾虛濕阻證 癲證日久,肝氣不舒,郁則克土,土虛痰不化,痰濁積于胸中,蒙蔽靈竅。 臨床表現:靜而少言,終日不語,不飲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與之美饌zhuan則不受,與之污穢則不辭,與之衣不衣,與之草則反為喜,重則生活不能自理,面色不華,氣短乏力,舌質胖淡,苔白而膩,脈細滑。 治法:益氣健脾,化痰宣竅。方用洗心湯:人參、制半夏、陳皮、石菖蒲、制附片、棗仁、神曲、炙甘草。 若肝郁化火,或痰郁化熱,灼傷肝血心液,則心煩躁動,言語癲倒,歌笑不休,反喜污穢,或喜炭石泥土者。還少丹加當歸、白芍柔肝養(yǎng)血;丹參、麥冬、花粉滋養(yǎng)心胃;柴胡合白芍疏肝解郁;柏子仁合茯神,棗仁增強養(yǎng)心安神之力。 (四)氣虛血瘀證 癡呆病久,氣血不足,氣虛血滯,血瘀靈竅,腦髓失榮。 臨床表現:神情淡漠,反應遲鈍,甚則呆滯如愚,或妄思離奇,舌質暗淡,或瘀斑點,苔薄白,脈弦細,或沉遲,或脈澀。 治法:益氣活血,祛瘀宣竅。方用益氣活血宣竅湯:黨參、黃芪、大棗、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麝香、生姜、郁金、蔥白、石菖蒲。 十七、百合病證 “百合病證者,百脈一宗,致其病也。”臨床以精神恍惚,來去無憑,口苦,尿黃為其主要特征。因于虛者,心肺氣虛,陰虛內熱是也。關乎心肺。多因傷寒病后,寒郁化熱;或溫熱病中,熱邪毒氣,傷及陰液;或汗吐大瀉,耗傷陰津;或久病正虛,陰虛未復;或病后余熱未盡,熏灼心肺,耗氣損陰;或平素憂思不遂,抑郁寡歡,境遇不佳,不能自釋,暗耗陰血。肺主氣,朝百脈而藏魂,心主血,血舍神,心肺陰虛,氣血失調,氣失依附,神明失主,百脈失養(yǎng),百合之病作矣。 (一)心肺氣虛證 臨床表現:心肺氣虛,神氣不充,治節(jié)不行,百脈俱病,則精神,飲食,行動不能自主,自汗,氣短,乏力,少寐或多寐,睡不解乏,舌質淡,脈弱,兩寸脈來模糊。 治法:補益心肺,益氣安神。方用加味甘麥大棗湯:人參、炙甘草、小麥、大棗、百合、棗仁、玉竹、茯神、龍骨。 (二)心肺陰虛證 臨床表現:心陰虛,則神無所主,肺陰虧,則治節(jié)不行,心肺陰虛,百脈俱病,則沉默寡言,精神恍惚,欲臥而不臥,欲行而不能步,時而飲食美甘,或自覺發(fā)冷發(fā)熱,實則無寒無熱,口苦舌紅,小便短赤,脈來微數。 治法:治療此病,應按照《金匱》提出的“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的原則,本證以潤肺養(yǎng)心,清熱安神為主。方用百合地黃湯:百合、地黃。若臨床使用本方,再加麥冬、知母各9~12克,滋陰潤肺;炙遠志、茯苓各10克、合歡皮、夜交藤各12克,則療效更好。 備用方《金匱要略》: 1,百合知母湯:百合七枚、知母9克。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水煎,每日一劑。適用于熱病前后,或陰虛內熱,陰液素虧,不應發(fā)汗而誤用發(fā)汗,重耗心肺陰液者。 2,滑石代赭石湯:百合七枚、滑石9克、代赭石12克。將百合洗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誤下傷陰者。 3,百合雞子黃湯:百合七枚、雞子黃一枚。將百合洗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加水煎煮,去渣,入雞子黃,攪勻,煎五分鐘溫服。適用于誤吐傷陰者。 十八、奔豚tun氣證 奔豚氣,是指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的一種病證。《腹證奇覽翼》謂:“臍下時撲通撲通而動或抽動,良久又滾滾上沖心下,即所謂奔豚氣是也。” 本病的辨證,常分兩型辨治,一是肝腎氣逆,一是寒水上逆。前者屬實熱證,后者屬虛寒證。 虛寒者少陰虛寒也。蓋少陰者,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也。心陽素虛,或誤汗傷陽,心陽不足,鎮(zhèn)攝無權,腎陽素虛,水寒不化,水寒之氣循沖上逆,而本豚氣作矣。 臨床表現:其證先有臍下悸動,旋即沖氣上逆,心悸不安,怯寒肢冷,苔白膩,脈遲偏弦。 治法:溫陽行水,降沖下氣。方用桂枝加桂湯合茯苓桂枝大棗湯:桂枝、桂心、炙甘草、炒白芍、茯苓、大棗。 十九、暈厥證 暈厥,又稱厥證?!额惤洝吩唬?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厥,是名為厥。”“輕則漸蘇,重則急死,最為急候。”因于虛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精之虛也。 (一)氣虛暈厥證 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此氣脫證也。多因元氣素虛,加之悲恐,疲勞過度,睡眠不足,或饑餓,寒冷等因素而誘發(fā)。由于元氣素虛,一時氣機不能順接,中氣下陷,清陽不升,腦海失養(yǎng),則突然暈倒。 臨床表現:突然暈倒,面色蒼白,氣息微弱,汗出肢冷,舌質淡,脈沉弱。 治法:治宜先用獨參湯灌服,同時給予糖開水或熱茶?;蚶矛F代醫(yī)學的參附針滴注。待病人蘇醒后再以四味回陽飲加黃芪、龍骨、牡蠣益氣固本,固澀斂汗。四味回陽飲:人參、制附子、干姜、炙甘草。 (二)血虛暈厥證 血虛暈厥者,血脫致厥也。血脫者,大崩大吐,咳血,衄血,便血,外傷大出血之后,氣隨血脫,腦海失養(yǎng)所致。 臨床表現:突然暈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四肢震顫,目陷口張,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質淡,脈芤kou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固脫。急用人參湯灌服。或利用現代醫(yī)學的參附針加生脈針滴注。待病人蘇醒后,用全真益氣湯加減調治。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熟地、白芍、制附片、黃芪。若仍有出血者,加阿膠、仙鶴草、側百葉養(yǎng)血止血。心悸少寐者,增棗仁、桂圓肉、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 (三)陰虛暈厥證 陰虛者,肝腎陰虛也。肝為剛臟,主升主動,謀慮大過,憂郁不決,暗耗肝陰;腎陰素虧,水不涵木,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陰虛暈厥發(fā)生。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急躁易怒,眩仆不語,面紅目赤,四肢顫抖,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育陰潛陽,補益肝腎。方用加味知柏地黃湯:知母、黃柏、熟地、棗皮、山藥、丹皮、茯苓、澤瀉、龍骨、牡蠣。 (四)陽虛暈厥證 陽虛暈厥,又稱寒厥,陽虛則寒也。本證多因陽氣素虛,或濫用汗,吐,下劑,過用寒涼戕傷陽氣;或久病體虛,陽氣被損,復因饑渴過勞,又遇悲恐,陽氣消乏,陽虛暈厥作矣。 臨床表現:其證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面白息微,手足厥逆,脈沉細微,甚則脈欲微絕?;蛳吕骞龋瑖I吐清水,痰稀而白,舌質淡,苔白滑。 治法:先用針灸關元百壯,鼻尖有汗為度。繼則急補陽,宜理中湯,或附子、肉桂、干姜、吳茱萸,炙甘草。藥用:人參、熟附子、干姜、吳茱萸、炙甘草。若冷汗不止,加龍骨、牡蠣、棗皮斂汗固澀。兼心悸少寐,加炒棗仁、炙遠志養(yǎng)心安神。 (五)精虧暈厥證 精虧暈厥,又稱色厥。乃男女同房,發(fā)生暈厥。多因房室不節(jié),縱欲竭精,精竭于下,氣脫于上而成。 治法:若氣隨精去而暴脫者,用獨參湯拼頻灌服,以益氣固脫。若陰火上沖,鼻衄不止者,用加減一貫煎養(yǎng)陰清熱,滋補精血。若陰竭于下,火不歸源,無煩躁脈證及吐血,衄血而暈厥者用鎮(zhèn)陰煎滋補陰血,引火歸源。藥用: 加減一貫煎:生地、白芍、麥冬、熟地、炙甘草、知母、地骨皮。 鎮(zhèn)陰煎:熟地、牛膝、炙甘草、澤瀉、肉桂、制附片。 二十、自汗證 自汗,是指不問朝夕,動或不動,醒時出汗,名曰自汗。 (一)營衛(wèi)不和證 營衛(wèi)不和自汗,多因素體表虛,衛(wèi)氣不固,腠理失密,營陰不足,感受風邪,致使陰陽失調,開闔失司使然。 臨床表現: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wèi)。加減桂枝湯主之: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棗、生姜。 (二)氣虛自汗證 氣虛自汗,責之心與肺脾。汗為心之液,肺主一身之氣,脾主肌肉而為衛(wèi)。肺氣不足,腠理不固;心氣虛虧,氣不攝津;脾氣不充,肌表不實,津液外泄,自汗作矣。 臨床表現:自汗時作,動則益甚,汗出惡風,氣短神疲,納差食少,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無力。 治法:益氣固表。加味玉屏風散主之:生黃芪、炒白術、防風、浮小麥、糯稻根。 (三)陽虛自汗證 心陽不足,衛(wèi)陽虛弱,陽虛不能斂陰,衛(wèi)虛不能固外,腠理不密,汗液易泄,自汗生焉。 臨床表現:自汗時出,汗出畏寒,面色蒼白,或伴心悸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陽固表,佐以斂汗。方用黃芪建中牡蠣湯主之:生黃芪、炒白術、肉桂、炙甘草、大棗、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炒棗仁?;蛴密胃綔訙p之:生黃芪、制附片。 自汗一證,不獨陽虛,氣虛,營衛(wèi)不和有之,風濕傷表,暑傷氣陰,熱熾陽明等也可見之。鑒別要點:因于風濕傷表者,風濕相搏,時自汗出,惡風自汗。肢重麻木,苔薄白,脈濡滑。治宜祛風勝濕,益氣固表。方用防已黃芪湯加減:防已、白術、黃芪、甘草。因于暑傷氣陰者,則病多夏季,自汗頻頻,汗量較多,煩渴引飲,胸膈痞悶,舌質紅,苔黃燥,脈洪大少力。治宜清暑泄熱,益氣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氣湯:西洋參、石斛、麥冬、甘草、粳米、黃連、竹葉、知母、荷梗、西瓜翠衣。(西洋參以沙參代)因于陽明熱熾者,乃熱淫于內,蒸騰外越,腠理開泄,則自汗頻出,高熱面赤,口渴飲冷,舌苔黃燥,脈洪數有力。治宜清里泄熱。方用白虎湯加減之: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凡此種種,臨證當詳辨之。 二十一、盜汗證 盜汗,又稱寢汗。是指人睡時汗出,醒后即止而言。盜汗屬虛者。常見的有血虛,陰虛者也。 (一)血虛盜汗證 血虛者,心血虛也。勞心過度,暗耗心血;或久病不愈,損傷心血。汗為心之液,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心氣浮越,心液失藏,盜汗生焉。 臨床表現:盜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細。 治法:補血養(yǎng)心。方用加減柏子仁湯:柏子仁、五味子、牡蠣、山茱萸、人參、炒白術、麻黃根、眼肉、當歸、炙甘草。 (二)陰虛盜汗證 陰虛盜汗,寐中通身如淋,寤則自止是也。凡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久咳勞嗽,耗損肺精;或情志不遂,暗耗肝陰;或脾胃虛弱,化源不及,脾胃陰虧;或房室不節(jié),耗傷腎精。五臟陰虧,陰虛火旺,心液被蒸,不能自藏而外泄,盜汗作矣。 臨床表現:盜汗頻作,五后潮熱,兩顴發(fā)紅,形體消瘦,手心發(fā)熱,或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滑精,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降火,固表止汗。方用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連、黃柏,黃芪。 臨床觀察,當歸六黃湯用治盜汗,適用于虛火甚者,方中黃連、黃芩苦寒清心肺之火,但劑量不宜過大。若汗出過多,加牡蠣收澀斂汗;浮小麥、綠豆衣滋腎止汗。潮熱甚者,加知母,龜板,鱉甲甚效。兼心悸不寐者,加生棗仁,眼肉養(yǎng)心安神。 盜汗一證,不獨血虛,陰虛。濕阻,少陽證,陽虛亦可見之。鑒別要點:濕阻者,濕阻氣機,升降失常所致。其證盜汗兼納呆口膩,肢體困倦,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治法:化濕和中,宣通氣機。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厚樸、半夏、茯苓、苦杏仁、白蔻仁、苡仁、豆豉、豬苓、澤瀉。少陽證者,邪失疏泄,阻于半表半里,欲達不出,正邪交爭,逼津外泄所致。其證目合則汗,兼往來寒熱,口苦欲吐、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和解少陽。方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二十二、絕 汗證 絕汗,是指病人證情危篤之時,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而言。稱汗大泄,脫汗者也?!杜R證醫(yī)案》曰:脫之者,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癥,方名為脫。 (一)氣陰欲脫證 氣陰欲脫,多由重癥的高熱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損傷陰液;或久病耗陰,陰竭氣無所依附而散越所成。 臨床表現:其證大汗不止,熱而粘稠,或汗出如油,身熱,手足溫,渴喜冷飲,呼吸氣粗,體倦神疲,唇舌干紅,脈虛數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固脫,育陰生津。方用益氣養(yǎng)陰固脫湯:人參、棗皮、麥冬、五味子。 (二)陽氣欲越證 陽氣欲越,常因急病或重病耗傷正氣,陽不斂陰,“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fā)泄,絕汗乃出。” 臨床表現:其證大汗淋漓,汗出如油,清稀而涼,畏寒蜷臥,四肢逆冷,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渴喜熱飲,脈微欲絕,或脈大無力。 治法:補陽固脫,回陽斂陰。方用補陽養(yǎng)陰固脫湯:制附片、人參、麥冬、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 絕汗無論氣陰欲脫或陽氣欲越,均是危證之候。臨證應隨時觀察其生命體征,掌握病情變化,采取相應措施,中西醫(yī)結合救治。一旦絕汗緩解,則又應根據具體證候,論證施治。 二十三、亡 陰證 亡陰,是指人體陰液嚴重丟失的危重證候。臨床以神志昏迷,汗出,面紅身熱,唇舌干紅,脈虛數為主要表現。 多因高熱,大汗,大下,吐瀉,出血以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導致人體陰液嚴重丟失,陰竭陽脫,神無所倚所致。 臨床表現:神志昏迷,汗出粘膩,神情煩躁,身熱面紅,唇舌干紅,脈象虛數。 治法:救陰斂陽。方用大劑生脈散加味:人參、麥冬、五味子、棗皮、生龍骨、煅牡蠣。 常用加減:生脈散雖是治療亡陰之證的有效方劑,但在用量應加大,棗皮30~60克、黃精20~25克、龍骨30克。若亡陰昏迷由暑熱傷津所致,人參宜改為西洋參9~15克,合麥冬、五味子以救兩敗之氣陰。若真陰枯竭,陰損及陽,以致元陽亦衰,虛陽浮越,面赤足冷,虛煩不安,脈極弱,或大而無根者,宜用《宣明論》的地黃飲子(地黃、石斛、麥冬、茯苓、肉蓯蓉、石菖蒲、巴戟、棗皮、附子、五味子、炙遠志、生姜、大棗、薄荷)加減,滋養(yǎng)真陰,攝納浮陽。若因熱病傷陰,舌紅絳無苔,口反不渴,甚或舌體枯萎,齒干耳聾,神昏以致動風者,此乃病已深入下焦,肝腎陰液皆受大劫,營血津液耗損,此時邪少虛多,治當養(yǎng)陰為要,可用《溫病條辨》加減復脈湯(炙甘草、阿膠、生地、麥冬、麻仁、白芍)養(yǎng)陰增液,酸甘化陰,復其陰液。若暑熱之邪久羈,津液耗傷,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而見心煩神迷,當先醒神清熱開竅,用《溫病條辨》的連梅湯(黃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脈虛大而芤者,加西洋參益氣生津。 亡陰昏迷,乃陰液枯竭,精氣消亡,有“陰陽離決”之勢,病死率高。因此,對本證要重視及早診斷,早期治療,采取有力措施,阻斷病勢發(fā)展。由于此類病人多不能自述其病情,醫(yī)護人員要細致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按規(guī)定準確測定體溫,脈搏,血壓,注意神志以及肢溫,瞳孔的變化。凡神志不清,感覺遲鈍,二便失禁者;體溫升高或驟降或不升者;汗出如油,四肢厥逆者;脈微而數忽隱忽不現,時有時無者;瞳仁散大,目不了了,目眼直視者;舌絳紅,苔焦唇燥者,皆重篤瀕危之象,應及時中西醫(yī)結合搶救。 二十四、亡 陽證 亡陽,是指陽氣突然衰竭而出現的一系列陽氣欲脫臨床表現的總稱。臨床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臥,四肢逆冷,精神恍惚,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為其主要表現。 本證的發(fā)生,多因心陽素虛,年高臟器衰弱,復因勞倦過度而誘發(fā);或因慢性疾病,陽氣嚴重耗散而致衰竭;或因邪氣大盛,正氣不支,陽氣突然大量耗傷而脫失;或因大汗,大下,大失血之后,陽氣驟虛,陽隨液泄而亡失;或因陰損及陽,由亡陰發(fā)展而來。 臨床表現: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精神恍惚,呼吸微弱;畏寒蜷臥,四肢厥冷,脈欲微絕。 治法:亡陽之候,證情危急,治療之法當急回陽救逆。先以參附針20毫升、加50%的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靜脈推注,1~2次后,用4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兩次。繼而以四逆湯化裁煎服。四逆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若大汗不止,加龍骨、牡蠣、棗皮斂汗?jié)撽?。呼吸微弱,脈沉而微,加人參益氣固脫。若寒中三陰,手足紙甲青紫,脈沉遲無力或無脈者,方易回陽救急湯(四逆湯加人參、肉桂、白術、陳皮、茯苓、半夏、五味子、麝香)增損。挾水飲上犯者,主以真武湯(附子、白術、生姜、白芍、茯苓)。 二十五、小腸虛寒證 小腸虛寒證,是指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調的病證。 發(fā)生之因,多與心火不足有關。蓋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心屬火臟,陽氣強大,經常處于旺盛興奮活動之中。心經受損,陽氣不足,小腸失溫,則分清別濁失職;或寒邪直中小腸,或小腸本身病變,均可發(fā)生小腸虛寒證。 臨床表現: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腸鳴漉漉,矢氣泄瀉,舌淡苔白,脈多沉緩。 治法:溫陽散寒,理氣止痛。方用桂萸散寒湯:肉桂、吳茱萸、干姜、烏藥、木香、炙甘草。 二十六、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證,是指肺氣不足,心氣耗損而引起的復合病證。心之與肺,并居胸中,在生理上,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能載氣,而為氣之母氣血兩者關系密切。在病理上,心氣虛損則不能助肺氣宣發(fā)敷布,而致肺氣虛虧;肺氣不足,不能貫心脈而致心氣虛損。然無論由心及肺,或由肺及心,均可導致心肺氣虛證。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咳嗽,少氣,氣喘而促,動則尤甚,面色蒼白,自汗,易于感冒,甚則面肢浮腫,口唇青紫,舌質暗淡,脈沉細弱。 治法:補肺定喘,益氣養(yǎng)心。方用補肺養(yǎng)心湯:人參、黃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制蜂房、白果、肉桂、炙甘草。 二十七、心肺陽虛證 心肺陽虛證,是指心肺兩臟功能衰退,導致心陽耗損,肺陽不足而形成的復合病證。心之與肺,乃君相之臟,心為火臟,主一身之血脈,溫煦全身之臟腑組織;肺屬金臟,生成宗氣,主一身之氣,并一同調節(jié)人之水液代謝。諸因導致心陽虧虛,則血失溫運,肺失溫煦;肺陽不足,宗氣生成減少,則氣失所主,助心行血力減弱;心肺陽虛,水津失布,則水液代謝紊亂。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咳嗽少氣,氣喘而促,動則尤甚,面色蒼白,病痰飲水腫,自汗感冒,畏寒怯冷,甚則口唇青紫,胸痛,舌質淡暗,苔白,脈沉細弱,或澀或結代等心肺陽虛之證。 治法:溫陽益氣,心肺同治。方用溫補心肺湯:肉桂、干姜、炙甘草、黨參、黃芪、五味子、冬花、紫菀。若心肺陽虛,血瘀心肺,脈遲或澀,或見結代者,合王清任急救回陽湯加減。王清任急救回陽湯(四逆湯加人參、白術、肉桂、茯苓、陳皮、半夏、五味子、麝香)或回陽升陷湯加減:生黃芪、干姜、當歸、桂枝、炙甘草。 二十八、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耗傷,脾氣受損而形成的復合證。多因飲食不節(jié),病后失調,慢性失血以及思累勞倦,傷及心脾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少寐多夢,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氣短神疲,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不調,色淡量多,或崩中漏下,或經少閉經,舌淡嫩,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增補:黨參、茯苓、眼肉、棗仁、黃芪、炒白術、炙遠志、當歸、木香、炙甘草、熟地、白芍。 二十九、心肝血虛證 心肝血虛證,是指營血耗傷,化源不足,使心肝失其所藏而引起的精砷不安及主器官組織失養(yǎng)的復合證。 本證的臨床表現有三: 一是血虛共同癥狀,如頭暈,心悸,面色無華,女子經少經閉,舌質淡,脈細等。 二是精神方面,因心藏神,肝居魂,血虛則神魂不安,出現失眠健忘,夜寐不安等癥。 三是心肝所主體表器官組織失養(yǎng),如眼花,耳鳴,手足蠕動,唇甲色淡,女子經少,閉經等癥。 治法: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方用心肝補血湯: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黨參、黃芪、棗仁、眼肉、炒白術、炙遠志、木香、茯苓、炙甘草。 三十、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證,是指心陽不足,腎陽虧虛所致的復合證候。蓋心之與腎,心主君火,腎主相火,心陽助血運行,腎陽司氣化。在病理狀態(tài)下,心腎之陽可以互相影響,心陽虛可病及腎,腎陽虛可累及心,而導致心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形寒怕冷,面部虛浮,色蒼白,自汗,動則喘促,小便不利,水腫,按之凹陷不起,舌質紫暗,苔白,脈虛弱或結代。 治法:溫陽益氣,心腎同治。方用溫補心腎湯:制附片、人參、桂枝、黃芪、仙靈脾、菟絲子、杞子、鹿角膠、川芎、當歸、丹參、炙遠志、炙甘草。 臨床觀察,心腎陽虛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表現的癥狀不盡相同。如在心悸,氣短,息促,肢冷,浮腫,其心悸以心中空虛,惕惕易驚,悸動不寧,動則尤甚為特點。多由心腎陽虛,水飲上逆所致。此即《傷寒明理論》說的:“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方宜苓桂術甘湯合桂枝甘草龍牡湯增損,溫陽滌飲,鎮(zhèn)逆定悸。苓桂術甘湯(桂枝、茯苓、白術、甘草)。桂枝甘草龍牡湯(欠)。如在水腫病中,則表現為“陰水”,以腫勢較甚,水邪泛濫全身,按之凹陷不起,肢冷畏寒,心悸氣短為主要表現。此因心陽不足,命門火衰,水失溫化,泛濫肌膚而成。方宜真武湯合溫補心腎湯化裁,溫補心腎,利水消腫。真武湯(附子、白術、生姜、白芍、茯苓)。如在胸痹中,則心悸怔忡,胸悶而痛,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結代為其表現。方宜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薤白、桂枝、厚樸、瓜蔞、去厚樸、枳實,加干姜、細辛、丹參、郁金之類,溫陽宣痹,通絡化瘀。若心腎陽虛進一步發(fā)展,陽微陰盛,則可出現大汗淋漓,畏寒蜷臥,四肢逆冷,脈微欲絕,神昏等亡陽之候。急宜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加人參、龍骨、牡蠣回陽救逆。 三十一、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證,即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系失常的病變。蓋人之陰陽,本互為其根,陰即水也,陽即火也。水之源在腎,火之主在心。心主一身之火,腎主一身之水。心火下降于腎以溫腎水,腎水上濟于心以養(yǎng)心火,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人斯不病。若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或久病虛勞,腎陰耗傷,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則水虧于下,上不濟心,則心火偏亢,心腎不交之證作矣。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虛煩不眠,腰膝酸軟,多夢遺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其水,降其火。方用心腎兩交湯:熟地、棗皮、人參、當歸、麥冬、棗仁、肉桂、黃連、白芥子。 心腎不交一證,臨床較為復雜,在不同的疾病中,所表現的癥狀和特點也不一樣。大凡在驚悸一證中,以心悸不寧,遇驚而發(fā)或加重,煩而不寐,舌紅少苔,脈細而數,兼腰膝酸軟,目眩耳鳴等為主要表現。此乃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火內動所致。方宜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滋養(yǎng)陰血,清心安神;天王補心丹(柏子仁、酸棗仁、人參、丹參、玄參、天冬、麥冬、生地、當歸、茯苓、遠志、桔梗、五味子、朱砂)。朱砂安神丸(朱砂、黃連、當歸、生地、炙甘草)。若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突出時,亦可用六味地黃丸合朱砂安神丸加減。在失眠證中,常以虛煩不寐,五心煩熱,夜間多夢,口干津少,舌紅,脈細數,兼見頭暈,耳鳴,心悸等為特點。乃由勞倦內傷,腎水不足,心火偏亢所致。當選黃連阿膠湯合朱砂安神丸加減,育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在善忘病中,以健忘失眠,煩熱心悸,舌紅,脈細數為主證,兼見腰酸軟乏力,夢遺耳鳴等。多因腎精不足,心陰虧損,心腦失養(yǎng)而成。用六味地黃丸(生地、或熟地、山藥、茯苓、棗皮、澤瀉、丹皮)加炙遠志、棗仁、五味子之屬,滋補腎精,養(yǎng)陰安神。在遺精病中,若見夢中泄精,頭目眩暈,神疲乏力,心中悸煩,小便黃短,舌紅,脈細數者,為心有妄想,所欲不遂,暗耗心陰,君火偏亢,引動相火。凡此種種,臨證須當審證而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