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古典音樂』世界著名大提琴曲

 風虎神韻114 2012-03-09

  大提琴以其優(yōu)美而略帶憂郁的琴聲,奏出過無數感人至深的樂曲。過去、現在以致將來都是深受作曲家、演奏家、發(fā)燒友直到普通聽眾青睞的一件樂器。在可以獨奏的樂器中,大概僅僅排在鋼琴與小提琴之后。幾百年來眾多的作曲家為我們奉獻了無數大提琴的傳世佳作,構成音樂寶庫中豐富多彩又美輪美奐的一份庫藏。
  為同為愛樂人的網友提供一份欣賞曲目,我組織了這個專輯,這里收集了【世界著名】的十幾部大提琴的奏鳴曲、協奏曲等作品,都是【世界著名】作曲家的杰作、又是【世界著名】演奏家的錄音版本,各個都是可以傳世的上品,令人百聽不厭。同時收集、整理、編輯了一些介紹文字,僅可作為參考,旦有謬誤之處,敬乞賜教。
  只是這個專輯有點大,或者太大(演奏時長達6小時14分,現提供試聽的音源是壓縮成128K比特率的MP3文件,總長度還要342M;我在 Windows Live SkyDrive 存了一份320K比特率的MP3,供對音質有所要求的網友下載,總長度要864M;如果發(fā)燒友要無損的,總要超過2G,網上還是可以找得到,我來提供的話,存儲空間是個困難,單個作品還有可能,就另說了。


專輯曲目:
01.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d小調 BWV 1008 -1.前奏曲 -2.阿勒曼舞曲 -3.庫朗舞曲 -4.薩拉邦德舞曲 -5.小步舞曲 I/II -6.吉格舞曲
02.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3-C大調 BWV 1009 -1.前奏曲 -2.阿勒曼舞曲 -3.庫朗舞曲 -4.薩拉邦德舞曲 -5.布雷舞曲 -6.吉格舞曲
03.包凱列尼-大提琴協奏曲第9號 降B大調 -1.中庸的快板 -2.適度的柔板 -3.回旋曲(快板)
04.海頓-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D大調 -1.中庸的快板 -2.小廣板 -3.快板
05.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 A大調 作品69 -1.不太快的快板 -2.諧謔曲(急板) -3.如歌的慢板,快板
06.貝多芬-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 D大調 作品102.2 -1.快板,活潑地 -2.很慢的柔版,極富感情地 -3.快板,快板賦格段
07.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 -1 -2 -3
08.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129 -1.不太快的 -2.緩慢的 -3.很活潑地
09.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第一號 e小調 -1.不太快的快板 -2.快板,準小步舞曲 -3.快板
10.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第二號 F大調 -1.活潑的快板 -2.深情的柔板 -3.熱情的快板 -4.極快的快板
11.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104 -1.快板 -2.不太過分的慢板 -3.終曲,中庸的快板
12.圣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a小調, 作品33 -1.從容的快板 -2.不過分的快板 -3.從容的快板
13.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中庸的慢板 -2.徐緩的 -急板 -3.柔板 -4.快板 -中板 -不很快的快板
14.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1.序奏:中庸的準行板 -2.主題:適度寬松 -3.變奏1:主題的速度 -4.變奏2:主題的速度 -5.變奏3:行板, 停止 -6.變奏4:行板, 優(yōu)雅地 -7.變奏5:中庸的快板 -8.變奏6:行板 -9.變奏7:生動的快板
15.維瓦爾第-G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RV 413 -1.快板 -2.廣板 -3.快板
16.維瓦爾第-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RV 424 -1.不太快的快板 -2.廣板 -3.快板
17.肖斯塔科維奇-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降E大調,作品107 -1.快板 -2.中板 -3.華彩樂段 -4.稍快的快板



1-2.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

  不朽的大提琴家(The Great Cellists,世界文物剛出中譯本)一書作者Margaret Campbell在書中的引言提到:「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我所得到最重要的結論就是,巴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標。它們是演奏曲目的基石,許多人都承認他們可以花上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并演奏這些組曲……?!沟拇_,自從卡薩爾斯的演奏與錄音將這六首組曲復興,它們如今已經成為每位大提琴家都試圖攀登的頂峰。
  巴赫這六首組曲應該是他在哥登(Cothen)擔任宮廷樂師時期(1717-23)的作品,這六首曲子巴赫皆采取標準的古典組曲形式,即集數種古典舞曲組成。每曲包括六個樂章:
 ?、袂白嗲?、
  Ⅱ阿勒曼舞曲、
 ?、髱炖饰枨?br> ?、羲_拉邦德舞曲、
 ?、跣〔轿枨ɑ虿祭孜枨?、嘉禾舞曲)
 ?、黾裎枨?。
  由於原稿已經軼失,目前流傳下來的無伴奏組曲抄本有二:一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 Bach於一七三○年寫成,另一較少為人知的抄本則是巴哈弟子 Johann Peter Kellner 於一七二六年所完成的。 由於抄本上有一些明顯的錯誤與漏失,而且許多有關演奏弓法、裝飾奏、速度等標示都付之闕如,所以現代大提琴家在演奏這六首組曲時,往往會以自己研究所得的「私房版本」演出。比方說,羅斯托波維奇對於這六首組曲是這麼描述的(從一到六號):G大調「明亮」、d小調「悲傷而強烈」、C大調「燦爛」、降E大調「莊嚴而不透明」、c小調「黑暗」、D大調「耀眼如陽光」。 雖然在眾多名家的詮釋下,這六首組曲呈現出不同的魅力,但是相信它帶給聆聽者的感動,卻是一致。(薛介維)

  推薦版本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傅尼葉/大提琴,DG 449 711-2 ,1996發(fā)行(1960年錄音)。ADD 138’42" 寶麗金 1974年秋,卡薩爾斯過世后一年,六十八歲的傅尼葉應邀前往普拉德音樂節(jié)(Prades Festival,由卡薩爾斯創(chuàng)立)演奏巴哈的無伴奏組曲。San Michel de Cuxa 教堂內擠滿了聆聽的人潮,獨奏會后,沒有掌聲,聽眾在全場靜默中緩緩起身……。

  這里提供的是:
  是傅尼葉1960年的版本(即推薦版本),DG 449 711-2 ,地點是漢諾瓦的貝多芬廳。傅尼葉是位自我要求甚嚴的藝術家,為了維持音樂的整體性,在灌錄此套組曲時他偏好錄一大段,而且常常是錄完整樂章才停。整體而言,他的演奏從容、優(yōu)雅、流暢,散發(fā)出典雅抒情的氣質。我收集有 DG 449 711-2 的全部無損(APE)的整軌音源(兩張光盤),有興趣者可以單獨提供。
  我收集有:傅尼葉1960版(APE)、傅尼葉1977版(APE)、馬友友1983版(MP3),共三個版本的全套組曲,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單獨提供。

 


3.鮑凱里尼: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九號

<——意大利作曲家——鮑凱利尼

  1743年出生於意大利的鮑凱里尼,不僅是大提琴的祖師級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他的這首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幾乎是每個學大提琴的學生必學的曲目,即使是在今天都還是最常演奏的一首大提琴協奏曲。就連布朗咖啡的廣告也拿來作為配樂。如今想起孫叔叔(?)那句著名的:「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都會令人想起降B大調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的附點音符,及大提琴流暢的快板。 他對大提琴的技巧發(fā)展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在左手方面。他提高了大提琴的把位、拓寬音域到降B;對拇指的要求很高、發(fā)展雙音的技巧與快速音程。而這首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就是最好例子。但很諷刺的是,這首最受歡迎的協奏曲竟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德國大提琴家Grzmacher (1832-1903)所校訂改編;話說回來,要不是Grzmacher,鮑凱里尼的作品可能就被埋沒在音樂史的洪流下。 事實上,他的作品無論在當時或是現在,都是可以和海頓相媲敵的。他不僅有莫札特的天賦;更有海頓的多產。正如當時法國知名的作曲家卡蒂爾(Jean Baptiste Cartier1765-1841)所說:「如果上帝要透過音樂與人類溝通,他會用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但是,如果他想自己欣賞,他無疑會選擇鮑凱里尼的音樂。」且不論他和海頓,誰的作品偉大;我想孫叔叔講的也很有道理,「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推薦你聽聽這首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張維志)

  推薦版本 鮑凱里尼: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馬友友/大提琴,祖克曼指揮圣保羅室內管弦樂團,SK 39964,DDD/49’07"/1992,新力哥倫比亞。
  馬友友、杜普蕾、哈諾伊所采用的鮑凱里尼降B大調協奏曲版本,都是Grzmacher修定版。實際上,這個修訂并不損及鮑凱里尼的原創(chuàng)風貌,而且還保留了古典時期的精神。這首降B大調協奏曲充分顯示馬友友精致、細心的品味,他并沒有像杜普蕾毫不保留地表達感情;而是用一種略帶浪漫的語匯、優(yōu)美溫暖的音色,如歌般的演唱。你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在第一樂章里,活潑、生動的韻律;第二樂章開始的弱音揉弦、力度均勻的漸強;第三樂章里,和樂團答唱自如的美妙景象。小提琴家祖克曼指揮的圣保羅室內管弦樂團,像朝露般的清新自然,他和馬友友合作演出的巴哈交響協奏也是相當杰出的搭配,錄音、演奏都是上乘之選。

  這里提供的是著名的英國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的版本。

 


4. 海頓: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

  文獻記載海頓應該寫有五首大提琴協奏曲,但是第三號找不到樂譜,第四、五號證據不足無法證明,因此一般認定的海頓大提琴協奏曲就是第一號C大調、第二號D大調兩首。由年代久遠,海頓大提琴協奏曲的樂譜幾乎是在「考古」的情形下被挖出來的,其中第二號更是與舒曼、德沃夏克的同類曲目并稱為「三大大提琴協奏曲」。 此曲是海頓五十一歲時作品,傳說是為當時知名宮廷大提琴家安東.克拉夫特(Anton Kraft)所作。有趣的是這首曲子有將近一百年的創(chuàng)作者身分之爭,因為克拉夫特之子質疑說:「此曲并非海頓所寫,我的父親才是真正的作曲者!」不少學者也同意,因為樂曲中用到的高把位、雙弦奏法,都超出海頓當時的習慣用法。不過,到了五○年代海頓親筆手稿在維也納被找到后,再加上另一派擁海頓的學者找到一八○六年根據手稿出版的印刷譜之后,這首作品的真正主人終於真相大白。
  該曲第一樂章是標準的協奏曲奏鳴曲式,精巧典雅是基本品味,聲部的交替緩而不遲,有股濃厚的貴族氣。
  第二樂章慢板是三段式的小輪旋曲,舒緩的主旋律讓我們了解到海頓也是一位「旋律高手」。
  第三樂章是輕快的輪旋曲,氣氛明亮、輕松愉悅,暨有巴洛克的明快又有古典的雅致。要將這首作品的興味奏出,節(jié)奏感以及分句的簡潔相當重要,主奏與協奏聲部要有富流動性的韻律感。(賴偉峰)

  推薦版本 海頓: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哈諾伊/大提琴,保羅.羅賓森指揮多倫多室內管弦樂團,RCA 09026-60722-2,1983,博德曼。
  這首作品的經典名演個人推薦杜普蕾與巴畢羅里EMI版(企鵝三星),簡潔的分句、深情的琴音,完全表現出海頓時期流暢明快,令人一聽上癮。 最新發(fā)行的版本是哈諾伊,不過這并不是新錄音,而是1983年的重發(fā)片,是哈諾伊選集中的第六集,收錄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從音色的豐潤度來說,這張唱片表現杰出,大提琴琴身、琴版的共鳴細節(jié)清晰,多倫多室內管弦樂團與主奏的聲音也相當融洽。哈諾伊的詮釋一如他的裝扮,亮麗的語法令人不忍把目光移開,充分展現女人嫵媚的氣質,是與眾不同的「浪漫」海頓。哈諾伊為了爭取更多表情細節(jié),因此分句有拖曳的現象,因此在主協奏整齊度以及節(jié)奏感上就出現了搭配的難度,外樂章(一、三)快板時此情形更明顯。不過您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荒腔走板」的演出,哈諾伊能有今天的名氣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的音色「媚」力、雍容華貴的態(tài)勢讓我聽到完全不同於杜普蕾的海頓。

  目前提供的是羅斯特羅波維奇1976年在圣馬丁學院錄制的版本。

 


5-6. 貝多芬:第三號、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一共寫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在數量上或許比不上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但是在藝術成就上絕對不遑多讓。這五首作品分別是作品5:兩首,作品69:一首 ,作品102:兩首。分別具備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的特色。
  在這五首作品中,以第三、五號最為出色聞名。
  第三號在創(chuàng)作時間與樂曲性格都介於作品5與102之間。寫於1807-1808年,提獻給大提琴家同時是貝多芬的好友Baron Iganz von Gleichenstein,他同時有點像他的經紀人。當時這兩個人都愛上Malfatti姊妹,但是Gleichenstein抱得美人歸,而貝多芬卻失意情場,因此這首曲子充滿淚水與悲傷。由一段完美的旋律大提琴獨奏地拉出,展開了充滿羅曼蒂克的第一樂章,該樂章中有兩個重要的抒情的主題。詼諧曲的部份主題出現三次,分別再兩次中段(trio)的前、中、后。第三樂章由慢而快,在如歌的慢板后緊接著明亮緊致的奏鳴曲式,而主要的主題與他的Rasoumovsky弦樂四重奏相同。
  第五號可說是五首中的巔峰之作,無論在技巧、和聲、樂曲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打破古典形式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緩慢序奏、終樂章以賦格開頭的慣例。第一樂章就大膽奔放的由鋼琴導入,開始精神抖擻的進行曲式。第二樂章情緒雖然感傷,音樂語句卻恬靜帶有升華感,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交織緊密,對位法充分被展示,接著第二樂章不中斷演奏的第三樂章的,復雜的雙重賦格深深的影響到勃拉姆斯的同類作品。跟貝多芬自己的交響曲比起來,他的大提琴奏鳴曲在氣質上相當內省,寓意深遠。(賴偉峰)

  推薦版本 貝多芬:第三、五號大提琴奏鳴曲 ,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李希特/鋼琴,Philips 442 565-2,ADD/2CDs/1961-62,寶麗金 要選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的經典版本,本片當然實至名歸。其中第三、五號是最新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羅斯托波維契與李希特兩大天王,光是名號就嚇死人!而且兩張平價CD將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全部收錄,在荷包考量下更是劃算。羅斯托波維奇得詮釋相當理性,沒有加油添醋的肆虐,整體呈現自然無欲。最精彩的當然是兩位大師在競奏交疊、聲部對位,所表現出來的張力,兩個人的合作讓充滿抽象、絕對的奏鳴曲,浮現前所未有的思想紋路、心情脈絡。
  這里提供的是卡薩爾斯1996年的版本,米奇斯洛夫·霍爾佐斯基鋼琴伴奏。





4#回復作者:海邊小溪  回復日期:2010-6-11 1:46:00
  


7. 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又稱《吉他大提琴奏鳴曲》(Arpeggione sonata)
音樂神童——舒伯特

  該曲原是為琶音琴這種樂器而寫?!芭靡羟佟被蚍Q“吉他大提琴”,是一種六弦的古樂器,此樂器現已被遺忘,但是舒伯特此曲為琶音琴留下最好的歷史文獻,也可以說是唯一的。由於琶音琴失傳,近代這首作品經常被改編成弦樂器主奏,例如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受到樂迷極大的歡迎。 舒伯特一八二四年寫該曲時,正與艾斯特哈奇一家人在采里次避暑,心情相當愉悅快活。而且當時他與伯爵公主卡羅麗娜也有緋聞傳出,在愛情的滋潤下樂曲當然優(yōu)美動聽。另外,采里次當地充滿濃厚的匈牙利風情,舒伯特深深受其影響,喜歡上匈牙利風的音樂。在琶音琴奏鳴曲中,他在琶音琴這種又有吉他又有大提琴的樂器上,表現了奔放熱烈的匈牙利音樂個性。
  整首曲子僅二十分鐘,第一樂章(Allegro moderato)由鋼琴與大提琴輪翻奏出我們所熟悉的旋律,是帶有羞澀與憧憬夢想的主題,充滿著歌唱性。
  第二樂章(Adagio)是三段式的自由變奏曲風格,主題充分發(fā)揮歌唱性,音樂聽起來沒有結構嚴謹的包袱,而另有一種疏通的自由。
  第三樂章(Allegretto)大提琴做出琶音琴效果,應該是現代的改編曲模仿當時琶音琴。歌謠味濃厚的匈牙利音樂特質,可以清楚地聽出來。時而豪放的匈牙利樂句會突然地插入優(yōu)雅的主題中,雖然有些突兀,卻表現了舒伯特難得一見的輕快俏皮,可見他當時的心情一定是好到了極點。陽光、自由的呼吸、悠閑的生活步調,的確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靈感的充分條件。(賴偉峰)
  推薦版本 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布瑞頓/鋼琴,Decca 443 575-2,ADD/1968,福茂
  本曲的經典版本,我個人追隨劉仁陽顧問的選擇,推薦羅斯托波維奇Decca版。曾獲得日本唱片藝術第一名的殊榮的唱片,前不久才發(fā)行CD。這張唱片中有著羅斯托波維契與布瑞頓的友誼吧!還有發(fā)燒級自然真實的錄音!以及親昵緊密的對話詮釋! 大提琴與鋼琴表現出合作無間的親昵感,堂音豐富、細節(jié)清晰。大提琴的聲音不僅通透有甜味,弓毛與弦的摩擦質感高貴如天鵝絨一般滑順,琴音變化相當豐富。連劉顧問都夸贊:「好久沒有聽到錄得這麼有靈氣的大提琴聲音?!沟诙氛碌闹黝}拉奏,讓人不禁懷疑,到底舒伯特當初是為琶音琴還是大提琴寫這首曲子?怎麼羅斯托波維奇的琴音表現與樂曲那麼契合。這絕對是一張音響迷必備的唱片!

  這里提供的是一個1997年錄制的未知版本(來源:古典音樂CD百科)。

 
  


8. 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著名德國作曲家——舒曼及舒曼夫人克拉拉

  這首a小調的大提琴協奏曲是舒曼一生當中唯一的一首同類作品。一八五○年十月,舒曼接受了杜塞多夫市音樂總監(jiān)一職,高興地與家人前往履新,也就在這個時候,他以大約兩個禮拜的時間迅速地寫下了這首協奏曲。舒曼對大提琴的喜愛起碼可以追溯到一八三二年,我們從他一八四二年的鋼琴四重奏與五重奏,一八四九年的五首民歌風大提琴小品中可以窺見。 這首協奏曲當時并未即刻出版,一八五四年,深受精神衰弱之苦的舒曼在病中藉由修改這首樂曲得到了慰藉。此曲於一八五四年出版,但直到一八六○年舒曼死后四年才舉行世界首演。
  舒曼在這首曲子的原稿上注明了「Konzertstk」(有管弦樂伴奏)的字樣,正如他所標示的,此曲的管弦樂部份居於伴奏的角色,主要皆由主奏大提琴來發(fā)揮。
  第一樂章由木管與弦樂器撥奏奏出 a小調和弦后,大提琴的第一主題隨即進入,自此大提琴無論在發(fā)展部或再現部,始終居於主奏的要角,而樂團則居陪襯角色,幾乎可說是襯底的背景。
  樂曲不間斷地進入第二樂章,這是只有三十四小節(jié)長度的短小樂章。在弦樂的撥奏中,大提琴呢喃地奏出如歌的主題,樂團中的首席大提琴接著與之應合。不久,樂曲便進入「稍為活潑的」部分,接著在木管樂器的提示下,再現了首樂章第一主題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則轉變成本樂章的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在獨奏大提琴的一段短小樂句中,進入終樂章。
  第三樂章一開始,便由管弦樂以強有力的和弦與獨奏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接下去可說都是屬於這個主題的發(fā)展。接近尾聲時,大提琴有一段精彩的裝飾奏,然后樂團部份漸次加入,一起明快地結束全曲。(薛介維)
  前面曾提到海頓:《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舒曼的這首《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和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并稱“三大大提琴協奏曲”。

  推薦版本 舒曼、亨德密特大提琴協奏曲 ,史塔克/大提琴,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邦貝格交響樂團,RCA 09026-68027-2,DDD 51’36" 1995,博德曼 史塔克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在Mercury灌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那個版本展現出大師壯年時期凌厲的技巧,演奏銳氣十足,展現出大開大闔、一夫當關的氣勢。這個RCA版錄於九四年,史塔克已經七十高齡,年邁的他當然在體能狀態(tài)上不復當年,但是呈現出來的卻是較為圓熟的風格,在速度上也較慢,與年輕時期相比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味。指揮Dennis Russell Davies的伴奏相當好,樂團的各聲部在他的棒下極為平衡,與獨奏十分契合。片中另外收錄亨德密特寫於一九四○年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了紀念一九九五年他百年誕辰),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二十世紀的作品就退避三舍,請聽聽那具俏皮、詼諧進行曲風的第三樂章,相信你一定會喜歡的。錄音上乘,各聲部清晰分明。
  這里提供的是馬友友2009年錄制的版本。





9-10. 勃拉姆斯:第一、二號大提琴奏鳴曲

<——著名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

  我們麼都知道勃拉姆斯與巴哈、貝多芬合稱三B,他一生只寫過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第一號 e小調作品38、第二號F大調作品99。這兩首作品無疑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經典作品。
  第一號完成於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即將完成時,當時勃拉姆斯從克拉拉.舒曼的別墅返回維也納,耗費三年的時間才完成。經過二十一年后,布氏又寫第二號。當時他已53歲雖青春不再但是音樂更加洗鍊,此曲與他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差不多時間完成,當時他人旅居瑞士的托恩。
  第一號的三樂章中,第一樂章的重頭戲就是仿效巴哈賦格與藝術、貝多芬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終樂章的賦格,勃拉姆斯將大提琴與鋼琴的份量寫得一樣重,并沒有刻意凸顯大提琴而壓抑鋼琴的企圖,因此與其叫大提琴奏鳴曲,不如叫鋼琴、大提琴二重奏曲。
  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是本曲先完成的部分,在速度上第二樂章要求要近似小步舞曲,律動感要夠,但是又不能失去第二樂章該有的抒情婉約特質。
  第三樂章完成於1862年,不過當時缺乏結尾部分,一直到1865年才加上結尾部分。
  在第一號中,勃拉姆斯為鋼琴寫了厚重復雜的和聲,因此大提琴的拉奏必須相當具有力道,才能讓聲音不被鋼琴淹沒。原本寫有慢板樂章,后舍棄不用。
  第二號熱情的第一樂章開頭令人印象深刻,相當具有震撼力。
  第二樂章慢板時大提琴以勃拉姆斯相當偏愛的撥奏出現,刻意地撥動聽者的心弦。
  第三樂章六八拍的八分音符連奏,是十足別致的主題。
  第四樂章則是輪旋曲式。

  推薦版本 勃拉姆斯:第一、二號大提琴奏鳴曲 ,Maria Kliegel/大提琴 ,Kristin Merscher/鋼琴,Naxos 8.550656,DDD,滾石 此曲的經典版本無疑是:杜普蕾/大提琴,巴倫博伊姆/鋼琴(EMI CDM 7 63298 2,科藝百代)兩夫妻的合作,琴音深刻滲入脊髓、感人肺腑。目前最新發(fā)行的版本,則是Naxos的Maria Kliegel版。這位出生於德國曾獲羅斯托波維契大獎的女大提琴家,技巧扎實,稱不上是舌燦蓮花的光芒耀眼,道有田野隱士的平淡致遠。在解讀詮釋這兩首作品上,Kliegel不吝釋放能量,充分展現勃拉姆斯樂曲的內蘊力道,情緒也沒有流於過激的沈溺。說實話,Kliegel分句上大刀闊斧的砍劈,不拘泥小節(jié)上的修飾,頗有大師朱銘的大型木雕氣勢,言簡意駭、氣勢渾然,您甚至會誤認為她是男性演奏家。雖然這兩首作品的錄音相當多,但是在杜普蕾與巴倫博伊姆的經典版本之外,Naxos此版也屬上乘絲毫沒有廉價灌水之感。
  這里提供的是傅尼葉1955年錄制,來自DECCA公司1990年發(fā)行的光盤(Brahms Cello Sonatas;Bach Sonata in G major)。


 

  


11. 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

<——著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如果要從協奏曲的角度推薦一首入門曲,那我推薦德沃夏克。因為德沃夏克的音樂有非常強的旋律性,建構在堅實的曲式架構上。近代樂派之的歐陸作曲家中,我最欣賞的兩位:史梅塔納與德沃夏克,都對斯拉夫民族懷著深厚的情感,并勇於表現在他們的音樂中。 於1895年完成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德沃夏克晚期的作品,也是他應聘前往美國紐約國民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for Music)任院長職期間的創(chuàng)作之一,后回國轉任布拉格音樂院院長,才將這闋協奏曲題獻予本國的大提琴演奏家哈努雪.威漢(H. Wihan)。
  這首作品哪里好聽?當然是旋律好聽,第二樂章的主奏大提琴以豐潤渾厚的音色,在中低音區(qū)里游走出故鄉(xiāng)之愛。而協奏樂團在德沃夏克的筆下,則已脫離傳統協奏曲的陪襯角色,與主奏大提琴形成對等的地位。特別是樂團編制部份,更因為低音號與長號的加入,打破傳統只有法國號、小號的二管編制,讓整體的音響性有更壯觀的表現。另外,德沃夏克汲取在美任教三年的經驗,將當地黑人靈歌的曲調結合波希米亞舞曲的節(jié)奏,成就出終樂章的回旋曲式。至於主奏大提琴呢?在德沃夏克的安排下,勇於向高音域的極限挑戰(zhàn)(高音La, Si),克服雙音把位在快速移動上的高難度挑戰(zhàn),展現出大提琴寬廣音域上的豐富多變。整體來說,這首樂曲所擁有的活潑的節(jié)奏與濃烈的情感,在華麗的管弦技法安排下,仍然展現出浪漫樂派的特性。(廖玫玲)
  前面曾提到海頓:《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和德沃夏克的這首《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并稱“三大大提琴協奏曲”。

  推薦版本 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47 413-2,寶麗金 DG旗下有兩位天王級的大提琴名家,一位是傅尼葉,另外一位是羅斯卓波維奇。這兩位大師的德沃夏克,光從演奏成就來說,均為世有定評的名盤。前者是日本三百名曲之一,后者更榮獲企鵝的三星戴花。前者剛悍的曲風表現恢宏的張力,后者豐潤纖細的音色,與樂團合作出圓融協調的默契。至於哪一版好呢?得視個人喜好而定。值得一提的是,錄於六○年代的羅斯卓波維奇版,最近在DG精心策畫下,以大花版?zhèn)髌驿浺粝盗兄匕l(fā)問世。不論就曲目的代表性(另有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演奏陣容與錄音技術,都是值得珍藏的名盤。
  這里提供的是傅尼葉1998年發(fā)行的版本。同時還有羅斯托波維奇1957年錄音1997年發(fā)行的版本(OGG-10 格式)可以提供。

 
  


12 圣桑:a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33

<——法國作曲家——圣桑

  被奉為法國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圣桑,其作品總帶有一貫端正典雅的形式與樂思,彌漫著濃厚的古典主義風。這首寫於1870年的a小調的大提琴協奏曲,在整體的架構上較其他的協奏曲來得小巧玲瓏,三個樂章不間斷的連續(xù)演奏,只須花得二十分鐘左右便可奏完。其中第三樂章的主題還與第一樂章重復發(fā)展,事實上,也可以視為一首超大型的單章樂曲。此曲在恪遵古典作法下,在方正小格局之下,謹守主從地位,給予主奏樂器寬廣的空間作技巧性的發(fā)揮。不過,從受限的架構,音響力度上的薄弱,與主題張力的不足各方面來看,常讓這首樂曲陷入新鮮不足的詬病中。 至於,擁有豐富獨奏、室內樂合奏經驗的拉羅,在作曲才能尚未能被肯定之前,就是一位弦樂器的演奏者。拉羅在這首曲子中,從開始的宣敘調,到恬美的間奏曲主題,再到哈巴奈拉舞曲快板節(jié)奏,充分擷取異國(西班牙)情調的素材。再者,拉羅對大提琴富抒情人聲的音色也掌握得相當好,并借助管弦樂華彩豐富的配器,展現各個聲部均衡下的力度與美感。(廖玫玲)

  推薦版本 拉羅、圣桑大提琴協奏曲 ,蘇菲.羅蘭/大提琴,吉伯特.瓦加指揮BBC愛樂管弦樂團,ASV CD DCA 867,DDD/64’47"/1993,韻順 這是一張以法國作品為主的專輯,除拉羅、圣桑的協奏曲外,另有馬斯奈的「幻想曲」。對同是女性演奏家來說,蘇菲.羅蘭在掌握樂曲的行進上較哈諾伊來得好,而且她不僅能抓住大提琴抒情音色的特質,於造句間展現旖旎婉約的歌唱性,更在旋律線條的起伏上展現應有的力度,做好樂句間的聯系工作。整體說來,就圣桑一曲,蘇菲.羅蘭以自然不造作的音調,讓靈動浪漫的氣質縈繞而生。如果你聽過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就當知道該曲在異國情調與取材上的偏重,而這首d小調的大提琴協奏曲也是如此。蘇菲.羅蘭以扎實平穩(wěn)的技巧與酣甜的句法,像是默契良好的多年老友般的與協奏樂團合作無間。
  這里提供的是羅斯托波維奇1957年錄音1997年發(fā)行的版本。





13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85

<——英國著名作曲家——艾爾加

  作品編號85的大提琴協奏曲是艾爾加晚年之作(1918-1919年),這個時期的艾爾加,前有管弦樂曲「謎語變奏曲」名聞於世,在英國境內已是一位倍受尊崇的作曲家。 原本就帶有陰沈性格的小調,在e小調以悲哀激烈的引導下,先是唱起莊重嚴肅的宣敘調作為開場。繼之發(fā)展的主題旋律又在大提琴抒情呢喃的中低音域里游走,如此強烈撼人的開場白,是這首作品最先吸引人的地方。再者,請聆者多多熟悉這首曲子,將會發(fā)現第一樂章的宣敘調是貫穿於整首作品的中心樂念,最后將會在第四樂章里有完整的收束。至於詼諧曲與終樂章里的花奏,則高度發(fā)揮技巧的精鍊度。而以和聲對位取勝的慢板,在抒情的曲調中不時存有一縷灰色的浪漫。單就旋律上,雖不如德沃夏克來得煽情華麗,卻成功的在與協奏樂團的搭配合作上,贏得更深更濃更美的情感。 這首作品在完成的同年就舉行首演。另有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同為艾爾加具代表性的兩首大型器樂曲的作品。(廖玫玲)

  推薦版本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85 ,Yoohong Lee/大提琴,曼紐因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Tring TRP 061,DDD/55’28"/1996,喜瑪拉雅 老錄音固然值得收藏,如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豈能對杜普蕾一版(EMI)失之交臂?但是站在世代交替的立場,不妨也試著關心一下市場上的新作?;始覑蹣废盗兄瑺柤哟筇崆僮髌罚埖降氖且晃豁n國男孩-Yoohong Lee,話說從小資賦優(yōu)異的Yoohong,十歲與漢城愛樂管弦樂團合作登臺首演,年紀輕輕便有不少與樂團合作演出的經驗。Yoohong在這張錄音中一一做到的成熟造句與洗練的技巧,是非常不容易的,遑論深刻優(yōu)美的宣敘調,在他手中演來確能動人心弦。協奏的皇家愛樂,由小提琴手出身的曼紐因領軍,酣暢淋漓的管弦樂線條,以收放自如的張力,亦步亦趨的追隨主奏大提琴鋪陳出深情的旋律。
  這里提供的是杜普蕾的版本(年代不詳)。




艾爾加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可以說是大提琴家杜普蕾(1945-1987)招牌曲,沒有別的演奏家詮釋得像她一樣投入、杰出。她與鋼琴家兼指揮家身分的才子巴倫波因結婚后,便成為生活上與事業(yè)上默契絕佳的才子佳人,開始有系統地灌錄許多優(yōu)異的室內樂作品。盡管早先幾年杜普蕾曾與指揮巴畢羅里爵士合作過一張「震爍古今」的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版本,但是夫妻倆覺得以她們目前的狀態(tài),可以再超越過去的輝煌。1970年11月27-28日,擔任費城管弦樂團客座指揮的巴倫博伊姆,在當地廣播電臺的邀約下,與杜普蕾重新合作灌錄此曲,事后聽過母帶之后,兩個人都滿意極了,簡直集天時、地利、人和,無怪乎留聲機雜志與企鵝唱片指南給它這麼高的評價。專輯中另收錄了巴倫博伊姆指揮艾爾加的弦樂作品,也非常值得一聽。

 
  


14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洛可可”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藝術的一種纖巧、浮華而繁瑣的風格,由于盛行于路易十五統治時期,有時也稱為“路易十五式”?!奥蹇煽伞币辉~源自法語Rocaice,是貝殼形的意思, 在建筑和繪畫藝術中,它喜歡采用C形、S形或旋渦形等曲線裝飾,色彩偏好輕淡、柔和。在音樂中“洛可可”是借用的詞匯,這種風格以庫泊蘭和拉摩等為代表,他們的一些精巧、纖細和盛飾的技巧性器樂小品,就是這類作品的范作;在莫扎特之后“洛可可”風格很快消失了。柴科夫斯基在1876-1877年間寫成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運用十八世紀這種音樂風格手法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作品,后來他陸續(xù)寫出《莫扎特風格曲》、歌劇《黑桃皇后》中的《田園曲》、《弗洛列斯坦六重奏曲》等。
  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為大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伴奏而寫的樂曲,包括一個主題和它的七次變奏和尾聲。樂隊的編制較小,是室內樂性質的,或說是“莫扎特式”的,音樂的筆法明快、清晰,每一個聲部的旋律線條精細、 突出。這部作品并非純技巧性的樂曲,而是真正的交響變奏套曲,是俄羅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風格特征有機地相結合的產物。樂曲開始時有一小段引子,它在音調上同樂曲的基本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引子中最后法國號的一段富有表情的樂句 直接引出樂曲的基本主題:這個主題從弱拍開始的結構及其突出的節(jié)奏型,使它具有古典主題所特有的活躍的性格,而主題的后半段則明顯可以看出俄羅斯歌曲的因素,造成了似乎是轉入平行小調的感覺;就是這樣,在這主題本身已經可以看到莫扎特式同俄羅斯民間因素的相互滲透。換句話說,主題本身纖巧、華美而典雅,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風格特征,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難感到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柔和的抒情詠唱的印記,以及作者廣泛使用他那個時代的音調和表現手法。柴科夫斯基的這一作品乍一看來,似乎相當繁雜,甚至有點矛盾,原因就在于此。在這主題的陳述之后,木管樂器組幾乎保持原祥復述主題的一段,這個補充對主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在樂曲的一系列變奏中,柴科夫斯基保持了旋律和節(jié)奏的框架,包括它的弱起小節(jié)結構。第一、第二、第四變奏以及隨后的快速度的活躍變奏中,確實始終貫串著“洛可可”風格的典雅;但是其中兩次慢速度的變奏-第三和第六變奏卻未必稱得上“洛可可”風格了,這兩次變奏都很自由,主題本身有很大的變化,它們在樂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第三變奏在C大調,在這里,大提琴的寬廣而清晰的詠唱,把歌唱和朗誦的特點結合在一起,這里所塑造的溫柔、明朗的抒情形象,所表達的屬于作者偏愛的那種詩意感情,很容易令人想到舞劇《天鵝湖》中的一些抒情段落,以及交響幻想曲《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中弗蘭切斯卡的抒情的訴述。第六變奏在d小調,它的旋律雖然在個別動機和節(jié)奏型方面同基本主題有一些相近之處,但是這段變奏卻不是“洛可可”式的,它更接近于俄羅斯生活中的抒情浪漫曲,特別是阿里亞比葉夫著名的浪漫曲《夜鶯》;這段音樂寧靜而真誠感人,深具一種悲戚的戲劇性和心理的緊張度,它創(chuàng)造出的另一個新形象,同作者最后三部交響曲的悲劇性形象有點相近。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屬于柴科夫斯基的平靜、明朗和歡樂的作品之列,反映出作者的精神樂觀和開朗的一面,說明了作者對生活、詩意和美的熱愛和探求,雖說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正處身于他一生中的艱難時期,陰暗的情緒和深刻的痛苦越來越多地折磨著他。(摘自網上)

  這里提供的是羅斯特羅波維奇大提琴獨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



 這里提供的是羅斯特羅波維奇大提琴獨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

 
  


15-16.維瓦爾第的大提琴協奏曲,作品 RV 413 和 RV 424。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維瓦爾第

  在維瓦爾第那個時代,他是被當作最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家的,連威尼斯的導游手冊上都寫著本城最卓越的小提琴手——維瓦爾第。但他在作曲方面的極高成就是體現在他為多種樂器所做的協奏曲,包括小提琴、低音管、長笛……當然還有大提琴。據考,維瓦爾第在1720年代大約創(chuàng)作了24首大提琴協奏曲,這的確不算多。這一期間,維瓦爾第曾游歷歐洲,另外,他在1738年重返教職時還曾為一位名叫特雷莎的大提琴手寫過兩首協奏曲,不過均已散佚,僅存片段。大提琴協奏曲的版本不太多見。
  這里選擇了RV 413 和 RV 424兩首協奏曲,每首都是嚴格按照傳統巴洛克協奏曲的形式寫成,而且結構精致、不落俗套,具有完美和諧的巴洛克風韻,讓人初聽就覺得舒心悅耳。

  這里提供的是奧夫拉.哈諾伊2005年錄音版本。



<——RCA-2005出版


巴洛克(Baroque)
  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意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于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后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于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qū)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于意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fā)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時期、浪漫時期。這個時期出產的音樂作品就稱為巴洛克音樂,1600到1750年這150年間就叫做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音樂的一些特點,它的節(jié)奏強烈、跳躍,采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比較強調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變化。巴洛克音樂是后期發(fā)展的一個基礎。在聲樂方面,巴洛克音樂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當時的宗教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占很大的分量。那個時期的器樂曲發(fā)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樂方面的發(fā)展,弦樂的音色更能體現出巴洛克的特色。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維瓦爾蒂和亨德爾。巴赫是音樂之父,由此可見他的威望之高。維瓦爾蒂憑著他的《四季》一舉成名天下知。亨德爾是旋律大師,他的作品有一種優(yōu)雅!他們所留下來的東西是巴洛克時期的一大筆財富!


 

  


17.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前蘇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的這首大提琴協奏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從曲式和內容上看,此曲與《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頗為相似,但這部作品的旋律卻格外優(yōu)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從低音到高音,縱橫無羈地馳騁著,顯示出絕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為倍受大提琴家歡迎的演奏曲目。演奏這部樂曲,管弦樂只采用規(guī)模較小的雙管編制,但加添了鋼片琴。全曲以傳統的三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的主要動機形成全曲的基本動機,在第二樂章完結處,有一段難得一見的長大裝飾奏,不僅具有現代性,也頗具獨特性。

  這里提供的是羅斯特羅波維奇的版本,年代不詳。

 
  


幾位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卡薩爾斯(1976-1974)

<——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揮家、作曲家——卡薩爾斯

  卡薩爾斯(Casals),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揮家、作曲家,被認為是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以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提高了大提琴兒為獨奏樂器的地位,在本世紀的大提琴家中,他的貢獻最大,成 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藝術家。他的演奏頗為迷人,無論在技巧、音色還是音樂表現上都達到了異常高超的境界。演奏風格極其自然,線條純凈,樂句完美,變化無窮,格調高雅。他們許多作品的錄音成 為以后幾代演奏家們公認的楷模。




羅斯特羅波維奇(1927-2007)

<——美籍前蘇聯大提琴家、鋼琴家、指揮家——羅斯特羅波維奇

  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美籍前蘇聯大提琴家、鋼琴家、指揮家,本世紀最著名的演奏家。1964年被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演奏風格具有強烈的個性,音色濃郁,既嚴謹又高雅,具有火一般的熱情,富于戲劇性的表現力,他的演奏時而溫柔,而富有光彩,時而華麗而輝煌,使聽眾陶醉其中。




亞諾什·史塔克(1924- )

<——匈牙利裔美國大提琴家——史塔克

  亞諾什.史塔克(Janos Starker)匈牙利裔美國大提琴家。1924年7月5日出生于布達佩斯,父母都是俄國人。6歲開始學習大提琴,10歲第一次公開演出,后就學于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先后在布達佩斯歌劇團和布達佩斯愛樂樂團擔任第一大提琴手。1948年應多拉蒂之邀移居美國,先后任達拉斯交響樂團(1948-194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1949-1953年)、芝加哥交響樂團(1953-1958年)首席大提琴手。1954年加入美國籍。1958年進入印第安納大學任教,同時開始獨奏事業(yè)。此后一直為該校教授。演奏作風嚴 謹,技巧高超,色彩豐富,富于表情。 
  


皮亞蒂戈爾斯基(1903-1976)

<——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皮亞蒂戈爾斯基

  皮亞蒂戈爾斯基(Piatigorsky),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演奏優(yōu)美動人,尤其那黃金般的音色更具有醉心的魅力。在感情、理智和技巧三大演奏因素方面從不偏向任何一方,力求完美、精確地表達作品的全部風貌和精神內涵。




杰奎琳·杜普蕾(1945—1987)

<——英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於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當她四歲時,聽到收音機里大提琴的聲音,就要求要那樣的樂器,從此展開了杜普蕾與大提琴之間的不解之緣。五歲時,她開始在學琴。一九五六年,十一歲時,嬴得蘇奇亞大提琴獎,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當年的評審還包括了巴比羅里爵士。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里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呈現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后來她第一次聽到那張與巴畢羅里合作的錄音時,曾令人吃驚的說道:「這并不是我想表達的!」只可惜,她無法再錄下更好的艾爾加,到底她想表達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加沒有人會錯過,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jié)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杜普蕾詮釋艾爾加的E小調協奏曲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在,據說只有馬友友的演出稍許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焙脜柡Φ氖匪?,真是一語成讖??!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鋼琴家巴倫博伊姆結婚(巴倫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時,擔任巴黎交響樂團的指揮)。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博伊姆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年,由巴倫博伊姆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這份她與夫婿巴倫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主要原因是兩人在浪漫派音樂上所采取的風格和手法,與勃拉姆斯的嚴謹有很大的差別,杜普蕾在音樂中發(fā)揮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掙脫出勃拉姆斯音樂里給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樂曲中鋼琴的地位較高),她捉住所有的機會展現她的魅力,而巴倫博伊姆則體貼而充滿愛意地予以扶襯。
  可惜到了一九七○年她的多發(fā)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活動,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錄音作品:蕭邦與法朗克大提琴奏鳴曲。一九七三年,廿八歲時,在倫敦最后一次公開登臺,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的曲目就是與她淵緣最深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從此因病告別音樂舞臺。杜普蕾一生中擁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現代制作師的作品,兩把則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衛(wèi)朵夫如今則為馬友友所有。馬友友曾經說過: 「這把戴維朵夫(1712)對我而言,他是我演奏過最好的樂器,我真的相信這把琴是有靈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在電影「Jackie and Hilary」(狂戀大提琴)中,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顾壬f。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醫(y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博伊姆先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一直持續(xù)到巴倫博伊姆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來的機會就更少了...只留下她一個人慢慢孤獨的死去。
  有文章說,巴倫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如果巴倫博伊姆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又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彗星般的短暫。幸好她成熟得快,這十年間她所留下的音樂記錄,所達成的音樂成就,已經足夠令她不朽,所有跟她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對她贊譽有加。杜普蕾的音樂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涵,而且還會激發(fā)出同臺演出者的潛力。鋼琴家史蒂芬·科瓦塞維奇甚至表示,自從杜普蕾退出舞臺后,他再也沒有與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過,因為「再也無法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舞臺魔力,自己也無法奏出與當時一樣充滿活力的音樂。」
  建議喜愛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寫的書和根據此書拍的電影《狂戀大提琴》。一位被音樂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離不開音樂的天才。盡管書與電影頗遭非議,一些音樂家紛紛駁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羅斯特羅波維奇、梅紐因、帕爾曼、祖克曼等音樂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間公開在英國《泰梧士報》發(fā)表聲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稱)決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杜普蕾”。后導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紀錄片《Who Was Jacqueline du Pré》,再次描繪了她的一生。
  傅聰談大提琴家杜普蕾:杜普蕾16歲時我就認識她了!我與杜普蕾及巴倫博伊姆都是好友,杜普蕾還是在我家經我介紹而認識巴倫博伊姆的!而我非常喜愛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個性太強了,無論誰都能很輕易辨認出她的琴聲。她用的那把戴維杜夫 Stradivari 非常好。馬友友現在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后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與馬友友拉琴完全是兩碼事!馬友友又怎能與當年的杜普蕾相比呢!我在英國看過那部所謂傳記電影“Hilary And Jackie”,感覺太假了,看了讓人憤怒!至少我所認識的杜普蕾一點都不像片中那樣子!在英國同樣講杜普蕾的還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實。




馬友友

<——法籍華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馬友友的祖籍是中國的浙江省寧波鄞縣(現鄞州)。他的祖父是一名地主;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yè)的聲樂女歌手。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 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并在他和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指揮,并且在美國的電視節(jié)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yè),并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yè)之前便退學,并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制并演奏了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1976年馬友友于美國哈佛大學畢業(yè),并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