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琴歌(2010-04-12 17:36:00)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古琴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能夠很好地表現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點。琴歌這種形式,古即有之?!蛾柎喊籽肪褪谴呵飼r期的一首著名琴歌。 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文學家姜夔(號白石道人)創(chuàng)作的琴歌《古怨》。明代以后不少琴譜,象《太古遺音》、《重修真?zhèn)髑僮V》、《伯牙心法》等,都對琴歌作品進行了收錄。琴歌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優(yōu)秀者,如《秋風詞》、《關山月》、《鳳求凰》、《古琴吟》《極樂吟》、《陽關三疊》、《蘇武思君》、《漁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 除琴曲以外,琴歌亦為古琴音樂的重要內容,因古琴歷來多半操縵於文人雅士之手,故古琴音樂在中國音樂發(fā)展近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可說是與中國固有的文哲思想暨智慧,融透得最深刻的音樂,代表著一種獨特的音樂型態(tài)即高度文化的雅樂體系中,完整保留而呈現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殊氣質與多元風貌。 論及琴歌,從現存最早文集《尚書.舜典》所載「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說明早期之古琴,多與瑟樂器等作為歌詠伴奏之用,而當時的樂器,甚少是離開歌唱而單獨存在的,故早期的古琴音樂,大多為琴歌的形式而附有歌辭作品。琴歌在古代稱為弦歌,如《論語.陽貨》所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褂帧肚偈?聲歌》有謂「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此實乃契合《尚書》所表「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沟恼f法,亦即詩句是為表達思想情感而存在的,歌曲是配合語言的詠唱而形成的,樂器的演奏是依附于詠唱的,而音律的規(guī)范則是為了諧和樂器演奏的曲調。因此琴歌藝術,即非曲藝,亂彈,亦不同於民歌或戲曲,實乃琴歌是利用古琴演奏的指法特點與樂器本身所呈現的音色特質以體現出別具一格的韻致。如用(滾,拂)抒發(fā)豪放激昂的情景。用低沈的(撮音)渲染莊嚴,靜肅之氣氛。用(綽注吟猱)表現驚嘆,愁思或哀怨的心緒。用(泛音)營造空靈,幽雅的意境等。 琴歌的生成,一方面是從詩詞韻文吟誦的聲情與詞情中所自然流露者,再以潤色,演變而成為琴歌旋律的抑揚起伏與節(jié)奏律動,抑或以先有琴曲曲調所形成唱腔,后乃倚曲填詞而成者,無論如何,均講究琴歌演唱的行腔與彈奏的手法融為一體而相輔相成,顯示出琴歌旋律與詩詞語言之內部緊密關系的聯系性,在其特殊審美理趣的訴求中,呈現出琴歌藝術簡靜,淡雅且閑適,深具溫柔敦厚的古風,可說是文學與音樂高度結合之精致藝術的代表。 琴人彈琴之余,不免融詩入琴,藉以反映,舒發(fā)彈唱琴歌者本身對時事之感悟,或情境的描述等。琴歌歌詞多半為詩詞韻文之體裁,內容舉凡描述歷史故事如〈胡笳十八拍〉。表達忠義之士的愛國情操如〈蘇武思君〉,〈精忠詞〉。有歸引田園山林或藉之諷喻世態(tài)者如〈歸去來辭〉,〈極樂吟〉,〈醉翁吟〉,〈太古引〉。有表現男,女間的愛慕之情或親情,友情間別離的傷感等如〈關雎〉,〈鳳求凰〉,〈陽關三疊〉,〈關山月〉,〈秋風詞〉,〈湘妃怨〉。另描述大自然之風光者如〈春光好〉,〈梅花曲〉,〈蔡氏五弄〉。有表達圣賢憂國憂民之心聲者如〈南風操〉,〈龜山操〉)。其歌功頌德的琴歌亦有如〈禹會涂山〉。有佛,道之法曲如〈釋談章〉,〈普庵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以上的舉例可說琴歌的風貌,呈現出多元的人文義涵與情趣之面向。 今日琴歌的發(fā)展和現狀: 今天所謂的琴歌,多指明,清以來所傳之一百五十余種琴曲譜集和琴曲譜中,在總計達三千余首的琴曲里(包括同曲名而異譜本者),琴譜旁載有歌詞者,是為琴歌之作品而計有三百余首。其曲譜概屬琴歌之專輯者,主要有明代的《浙音釋字琴譜》(龔經,1491年前),《太古遺音琴譜》(謝琳,1511年)和《太古遺音》(黃士達,1515年)等,收錄了十五世紀以前至十五世紀以琴歌形式創(chuàng)作的古代歌曲。具代表性曲目有〈猗蘭〉(相傳為孔子所作),〈漁歌調〉(柳宗元),〈昭君怨〉(白居易,王嬙),〈思歸引〉(石崇),〈風入松〉(皎然),〈歸去來辭〉(陶潛),〈淥水辭〉(李賀),〈正氣歌〉(文天祥)與現為大家所熟知的〈陽關三疊〉(王維)等.另亦有《新刊發(fā)明琴譜》(黃龍山,1530年),《重修真?zhèn)髑僮V》(楊表正,1585年),《綠綺新聲》(徐時琪,1597年),《琴適》(孫杰顯,1611年)與《理性元雅》(張廷玉,1618年)等琴譜,也分別收錄了〈陌上?!?古樂府),〈秋風辭〉(漢武帝),〈胡笳十八拍〉(蔡琰),〈四愁歌〉(張衡),〈白頭吟〉(卓文君),〈子夜吳歌〉(襄陽歌),〈蜀道難〉(李白),〈兵車行〉(杜甫),〈霹靂引〉(沈全期),〈憶王孫〉(秦觀),〈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等琴歌。另清代的琴歌譜集有《東皋琴譜》(蔣興儔,1676年前),亦輯錄了〈梅花引〉(林逋),〈滄浪歌〉(屈原),〈幽澗泉〉(李白),〈安排曲〉(宋人調)與〈相思曲〉(另名〈古琴吟〉,蘇軾)等琴歌,又有《松風閣琴譜》(程雄,1677年),《張鞠田琴譜》(張樁,1844年)等均為清代琴歌譜集之代表.民國初年,有崛起之梅庵琴派的《梅庵琴譜》,除琴曲外,亦編錄有琴歌〈關山月〉(李白,楊蔭瀏編),〈秋風詞〉(李白),〈極樂吟〉(柳宗元)與〈鳳求凰〉(司馬相如)等四首,另有現代《研易習琴齋琴譜》(章志蓀,1961年),亦輯有〈太古引〉,〈南風操〉與〈湘江怨〉等數首琴歌與琴曲。 可惜的是,今日可得聽聞,傳唱之琴歌,不外十馀首而已.概因明代中葉蕭鸞強調浙派徐門正傳應去文而存勾剔,也就是說,浙派是只彈不唱而主張古琴只是器樂....三百年來琴重虞山,而虞山派的名譽始祖嚴天池也確說了一句琴川(即虞山)胥刻意於聲,而不牽合附會於文的話,於是琴歌就與一切有詞之曲,受到了魚池之殊,幾乎無人齒頤了。于是琴歌藝術的發(fā)展,因上述之偏見而受到了相當大的阻礙,使琴歌長期在琴人中處於被鄙視的地位幾近衰落而式微。及至現代,琴人亦大多彈奏琴曲。 總之,琴歌的文化義涵與特質,是歷代文人於精神潛流和深層文化心理結構間的層累,通貫與積淀中,所逐漸粹煉而形成的,它既代表著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感知與人格系統(tǒng),具多層次的抒情內涵與面向,亦藉其以藝文形式的表現以提純現時人士對歷史情懷與人文價值的反思與審視,而在結合古琴之特殊的審美過程中,獲得人格精神上的抒發(fā),自由及心靈意識的凈化與提升....故謂琴歌者,除代表了傳統(tǒng)音樂文化風貌的重要曲種外,其豐富的藝術內涵與特質,實是中華文化珍貴的遺產。專業(yè)的古琴家和古琴教育者更要擔當重任,豈容琴歌忽視而令其衰微且斷絕。 今天為大家介紹琴歌--古琴吟,也稱相思曲,乃是我89年錄制。此曲引用蘇東坡與一妓女相愛的歷史傳說,借無人彈弄的古琴比喻被人遺棄的女子,來抒發(fā)其怨恨寂寞的情緒。歌中唱到:“音音音,爾負心,辜負我到如今。記得當年低低唱,淺淺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拋我古墻陰,秋風荒草白云深,斷橋流水無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凄凄切切,冷冷清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