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吹接腥颂峒暗炎拥姆阂簦鄶?shù)都認定是“四個”。這笛子上只有“四個泛音”的回答,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未必符合竹笛之實際。為了說明這問題,本人想談一下笛子樂音的構成。 要弄清楚笛子究竟有幾個泛音,就有必要弄清笛子音域音的構成。而在弄清笛子音域音的構成之前,有必要討論一下弦樂器的音域音的構成,以利于對笛子所能發(fā)出的所有樂音進行分析。 我們知道,所有的弦樂器,它們的音階是由演奏者改變弦的長短來構成的。弦樂器所發(fā)之音,有實音與泛音兩類:實音是按在弦上奏出的,弦的任何長短都能發(fā)出實音;泛音,則只有虛按在弦的1/n點上才能發(fā)出,弦越長,n的數(shù)值越大,泛音也就越多。例如古琴同二胡相比較,古琴的弦就比二胡長,因此,古琴的泛音就遠比二為多。 弦樂器的按音同泛音的音色是明顯不同的。按音所發(fā)出的音,我們能聽到的只是基音。實際上此時除了基音而外,其間還夾有若干分音;這些分音就構成了該樂器的音色。當手指虛按在弦的1/n點時,該分音就被增強激發(fā)出來,而基音卻被抑制,從而使我們只能聽到比該分音減一的泛音。當泛音被激發(fā)以后,由于基音同其余的分音同時都被抑制,因此泛音的音色純凈卻十分單調。這弦樂器上的泛音,也被人們稱作“笛音”。這“笛音”的稱謂,是否有其道理呢? 弦樂器可以通過第一把位、第二把位……,用縮短弦長的方法獲得不同頻率的音高。那么管樂器能否也通過多多開挖若干音孔的辦法來獲得不同長短的氣柱,從而獲得眾多不同的音高呢?長笛和新竹笛就采用了這個辦法。但是音孔卻不可能無限制地開挖出來。筆者認為,過多地增添音孔,就得過多地增添鍵;鍵越多,造價越高,而作為竹笛來說,其損壞的幾率就越大,使用者再學習的難度也隨著增大,越不容易被人接受。筆者發(fā)現(xiàn),竹笛加了許多鍵,其音域比六孔笛也不過只多半組。因為長笛的音域為三組多一點,而六孔竹笛的音域一般不會少于二組半。因此,過多地增添鍵未必合算。 那么笛子只有六個音孔,怎么能獲得眾多的音呢?原來笛子的管徑選定以后,若不改變吹奏力度,音高就同管長成反比:音孔位置越上,音越高。但是笛子一般只有六個音孔,連同底孔也只能奏七個音,顯然不能滿足演奏的需要。因此,笛子便有平吹(亦稱緩吹)、急吹和超吹三種力度,所發(fā)之音也就有平吹音、急吹音和超吹音三種。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平吹音、急吹音和超吹音之間的關系。平吹音,就是笛子的基音,急吹音乃是基音的高八度音,而超吹音則是比基音高十二度或十五度的音。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比基音高八度或十二度的音,同基音是什么關系呢?本人認為,這高八度的音是基音的第一泛音,高十二度的音是基音的第二泛音。笛子的基音有七個,笛子的音域一般為二組半(18個音),制作得好,音域還可以更寬一點,因此,笛子的泛音至少有十一個。
何以認定笛子的急吹音和超吹音是泛音?原來樂音的基音和泛音是有嚴格規(guī)律的,泛音是基音的倍頻:若基音的頻率是440赫茲,它的泛音就是440 赫茲的n倍。例如曲笛的筒音(低音sol)是440赫茲,高八度的中音sol就是880赫茲,高十二度的高音re(即人們所說的四個“泛音”中的最低一個)1320赫茲,高十五度的第三泛音--高音sol為1760赫茲。你瞧,笛子的中音和高音,難道不是基音的泛音嗎? 管樂器和弦樂器不同。弦樂器的泛音同按音音色有明顯差別,泛音只是為了獲得特殊的演奏效果才用,古琴由于弦多(七根)且長,每根弦上可奏出六個不同高度的泛音,因此它可以用泛音演奏旋律。一般的弦樂器則沒法象古琴那樣用泛音演奏流暢而豐富的旋律。 管樂器家族中的多數(shù)樂器,都是將基音同泛音混用來確定其音域的;有的樂器甚至于不用基音而只用泛音(例如小號)。西洋樂器單簧管的原型,原先就沒有泛音。1701年,樂器制作家約翰-克利斯托夫·登納發(fā)現(xiàn)了雛形單簧管上的“高音孔”(亦稱泛音孔),才使它的音域增擴了一倍,從而使單簧管獲得快速發(fā)展。不用泛音的管樂器比較少,中國的笙、塤就不用泛音。 前文已經(jīng)提到,笛子上構成音域音的泛音有三部分,一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中音sol到高音fa),二是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筒音至第五孔所奏出的高音re至最高音do),三是高十五度的第三泛音(筒音、只開第六孔,或只按四、五孔所奏出的高音sol)。 比基音高十二度的泛音中,第四、五孔的la、si、do已構成了笛子的音域音,而底孔至第三孔的re、mi、升fa、sol既不用作音域音、音色又與其他音略有差異,故而人們誤認為只有筒音至第三孔這四個比基音高十二度的音才是泛音。這認識顯然是不恰當?shù)摹?/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