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不算“從前”的曾經(jīng),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官”的概念完全被“干部”取代,而“干部”據(jù)說是個外來詞。一個“人地兩生"的外來詞,能夠迅速“喧賓奪主”,應該算得上是變革的進步了。同時,“官”字的“原配”“民”也由“群眾”取而代之。于是乎,“官民”關系也成了“干群”關系。
那時候,除了人們耳熟能詳、而且屈指可數(shù)的包青天們——那也要在前面加個“清”字,謂之清官。很少有人說“官”,也很少干部有“當官”的優(yōu)越性或優(yōu)越感。如果有誰提到“官”字,那幾乎是當做貶義詞用的。甚至往往指的是那些“魚肉百姓”的官老爺。而“干部”則不然,因為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干群關系也一直是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社會上也很少關于干群關系緊張的現(xiàn)象或傳聞。事實上,干部和群眾也確實沒什么明顯的差別。
歷史在震蕩中進步,社會在變革中發(fā)展。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干部”和“群眾”的提法與我們漸行漸遠。 到如今,"干部"的概念已經(jīng)被“官”幾乎徹底“反轉(zhuǎn)”,“干部和群眾"也漸漸被“官員和百姓”“老板和員工”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隨著概念或稱謂的變化,“官們”和“百姓”“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差別由“潛滋暗長”“進化”到距離也漸行漸遠……
這種差別或距離的變化發(fā)展,是進步了呢,還是未必呢?如果從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這兩大指標來看,“官員”“老板”無疑是進步了,而且是大大地進步了;至于“百姓”“員工”則有沒有“與時俱進”與“官員”“老板”俱進呢?如果不敢肯定的話,那么“百姓”“員工”則能不能“與時俱進”與“官員”“老板”俱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