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憲宗元和五年春,當時白居易三十九歲,在朝中任左拾遺,兼翰林學士。他的好友元稹因為彈劾貪官觸怒宦官,于這年二月被貶為江陵士曹。元稹在后期依附宦官,但前期在政治上思想和白居易大致相同,他們都以不媚權貴,直言敢諫著稱。彈劾貪官本來是為國除弊,見義勇為;而且元稹當時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原是他分內職責,但由于這件事觸怒了宦官,觸怒了當時的一股腐朽勢力,結果不僅貪官未受懲處,相反元稹卻被貶官逐出了京城。而且此時元稹的個人生活也很不幸,他的妻子韋叢于前一年去世了,從元稹后來所寫的《三遣悲懷》中,我們可以知道他與妻子的感情很好,韋叢的去世給元稹的生活、思想也蒙上了一層悽苦的陰影。元稹就是這樣帶著沉重的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雙重打擊到江陵去任士曹參軍的。
作為元稹好友的白居易,此時也正是他一生中嫉惡如仇、斗爭性最強的時期,著名的《秦中吟》、《新樂府》就作于這個時期。面對元稹的被貶,白居易曾接連三次上疏論救,但除了引起統(tǒng)治者對白居易的不悅外,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督幸棺鲿c元九》大約就寫于元稹被貶往江陵之后不久,白居易在翰林院值夜班的某個黎明。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孤獨寂寞,和對好友的無限思念、無限關心之情。但這一切并沒有明確說出,他只是寫自己寫完書信后,將信紙裝入信封;又覺得似乎還有許多話尚未說完,似乎還應當補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來重讀了一遍;但卻又不知道該補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緒萬千,茫然不知所從。詩人這時具體都想了些什么,我們大體上可以從其他詩中推斷出來。例如,這里有他對元稹生活起居的關心,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更有他對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對朝廷里那股惡勢力的無限憤慨,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況在名利途,平生有風波。深心藏陷井,巧言織網羅”。此外或許也有他對自己從前思想行為的總結回顧,和自己日后究竟當怎樣生活、怎樣處世的展望。因為他寫了《秦中吟》,已經使“ 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由于他寫了《登樂游苑望》又使“執(zhí)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閣山北村》更使“握軍要者切齒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該怎么走,這些也是該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當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還是為元稹申冤,自己定當竭盡所能為之申說,但是朝廷里惡勢力很大,寡不敵眾,正不壓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難以很快解決,這是愧對老朋友的,如此等等。這些話,有的也許已經在那“書兩紙”上寫了,也許有的沒有寫,因為引起了很多聯想和回憶, 這封信看來是寫了好長時間,也可能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以致直到五更天氣,已經快到上早朝的時候了,他還沒有裝上封好?!拔迓晫m漏初鳴后,一點寒燈欲滅時”,詩人遲疑茫然的神情與一盞光焰搖曳,奄奄欲滅的寒燈相映襯,顯得多么空曠、多么沉寂、多么悽清啊!然而更鼓也提醒他,他的思緒必須從幾千里外的江陵收回來了;這封信也必須立即收束封緘了;眼前這種盡管寂寞但卻可以自由地馳騁自己對朋友思念之情的環(huán)境氣氛,也馬上就要消失了;那個被權勢、被名利扭曲了的社會馬上就要復蘇起來、活躍起來了。這些不由地又使詩人的心頭涌上一層漠漠的焦躁與哀愁。
這些都是我們的分析與推測,詩中并沒有明說,實際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還要遠比我們所說的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詩有許多因為直白而被人批評指責,而這首《禁中夜作書與元九》卻是異常含蓄的。他只給我們描繪了一種環(huán)境氣氛,一種飽含感情的生動形象。至于這個形象在想什么,詩人根本沒有說,一切都在不言中。而這種“不言”,卻恰恰是他在《琵琶行》中所說的“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82《歌舞》
秦城歲云暮,
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雪興,
富無饑寒憂。
所營唯第宅,
所務在追游。
朱輪車馬客,
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
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
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樂飲,
夜半不能休。
豈知閿鄉(xiāng)獄,
中有凍死囚!
白居易詩鑒賞
此詩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當時詩人在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前蜀韋榖編《才調集》收此詩,題作“傷閿鄉(xiāng)縣囚”。
這首詩與《秦中吟十首》中的《輕肥》一詩思想內容相近,表現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統(tǒng)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對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
《歌舞》這首詩把朝廷貴官的糜爛生活與獄中的“凍死囚”相對照,對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階級作了無情的鞭撻,對被迫淪為“囚犯”的勞動人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詳寫,后者卻只在末尾重筆點出。因為“凍死”二字已能盡囚犯之慘狀,因此簡潔而有力;而朝廷貴官的奢糜生活,則必須詳盡鋪寫,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這個對比變得格外強烈和鮮明。
詩的前十六句都是描寫朝廷貴官的生活。共描寫了兩個場面。
開頭八句記敘朝官們雪中退朝場面。首句借用《詩經·小雅·小明》“歲聿云暮”語,“云”是語助詞,無義?!扒爻恰敝柑贫奸L安,因為所在之地古代屬秦國,故稱秦城“皇州”是封建社會對京城的一種稱呼?!爸熳稀敝阜?。唐代規(guī)定:三品以上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緋(紅)色官服,六、七品為綠色官服,八、九品著青色官服。“公侯”泛指朝中顯貴。
京城歲暮,大雪紛飛,高官大臣們退朝出來,一個個穿朱服紫,好不氣派!“朱紫”二字透露出其志得意滿之態(tài);“盡”字說明不是幾個人,而是一大幫。
看到這幫官僚們的神氣模樣,想起他們平日的行為,詩人抑制不住對他們的鄙薄和厭惡,不禁直發(fā)議論起來?!百F有”兩句互文見義,每句都含著一層對比:
富貴的人有“風雪興”而無“饑寒憂”,暗示著貧窮的人有“饑寒憂”而無“風雪興”了。“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蠶婦》)
富貴者的“風雪興”,正是建立在貧窮百姓的“饑寒憂”基礎上的;另一方面,正因為富貴者有“風雪興”,貧窮百姓就免不了“饑寒憂”。這正是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八鶢I”兩句是對“公侯”們所作所為的高度概括。唐代朝官營建第宅之風盛行?!杜f唐書·李義琰傳》載李義琰之語云,當時“凡人仕為丞尉(中央長官的佐僚),即營第宅?!薄肚刂幸魇住分芯陀幸皇住秱吩姡瑢iT揭露此事。這些朝廷命官,完全沒有把國計民生放在心上,而是整天忙于營建第宅和追逐游玩。這樣一幫人竊踞高位,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詩中揭露之尖刻,可謂入木三分,表達了詩人對這幫官僚的極度憎惡的感情。
這一節(jié)點出了詩中所寫現象的時間和地點,更重要的,是對當時整個上層統(tǒng)治集團作了概括的揭露。
退朝的場面不僅能使朝廷顯貴登場,還含有這樣的諷刺意義:所謂上朝,對于這幫官僚來說,不過是虛應故事而已。退朝的“公侯”包括下文的秋官、廷尉,但卻絕不僅僅是他們二人,還包括其他的達官要人。
“追游”是這些人常年的日常生活,春天如此,夏天如此,秋天也是如此。詩中專門表現歲暮,因為這是勞動人民饑寒交迫、生活最艱難的時刻?!肚刂幸魇住分械摹吨刭x》詩云:“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端與寒氣,并入鼻中辛?!本褪亲钚蜗蟮淖C明。
此詩下面第五、六兩句和結尾的“凍死”,都旨在說明此意。
以上是總述。下面八句緊承“追游”,轉入特寫,具體描繪秋官、廷尉歌舞宴飲場面。之所以專門描寫秋官、廷尉,是因為詩的末尾舉出來對比的是“囚犯”,秋官、廷尉是主管他們的官員,因而更具有針對性。為了突出主題,詩中對歌舞場面本身只用一句帶過,未加任何具體描寫,始終將筆鋒集中在秋官、廷尉身上,從赴宴時車馬的高貴華麗,舞樓的豪華秾艷,宴飲的不分晝夜等方面,刻劃出他們的丑惡嘴臉。封建社會高級官僚乘的車,輪子漆成朱紅色。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代一品至四品,即王公大臣至州刺史,方可乘朱輪之車。“朱輪車馬客”即指秋官和廷尉。秋官本來是《周禮》上的官名,后世用以代指刑部的官員(唐光宅元年即曾改刑部為秋官)。
廷尉是秦漢時掌管刑獄審判的官,唐代相應的官職是大理寺卿、少卿?!爸佤谩敝付鄬又?。燈紅酒綠,輕歌曼舞,午時開宴,深夜未止;酒酣耳熱,賓主的話語越來越投機,興致越來越濃,坐得也越來越靠近,—— 見出他們的臭味相投,也暗示著他們勾結得越來越緊;屋外是冰天雪地,樓中卻溫暖如春,醉飽者身上散發(fā)出熱氣,只好一層層脫去狐裘。這一節(jié)鋪陳了朝廷顯要們宴飲的豪華之極,熱鬧之極,醉飽者的面目也因而顯得丑惡之極。
上面兩個場面,已經將秋官、廷尉這幫官僚們的腐朽糜爛、醉生夢死的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此詩的杰出之處,正在于詩人的眼光并未僅僅局限于統(tǒng)治階級方面,他還看到了受他們壓迫的被統(tǒng)治階級,并寫出結尾令人震驚的詩句。
對于閿鄉(xiāng)(今屬河南省,在潼關與靈寶之間)獄中凍死的囚犯,詩人是深表同情的。他不僅在此詩特別舉出,還寫了《奏閿鄉(xiāng)縣禁囚狀》上奏朝廷,其中說:
縣獄中有囚十數人,并積年禁系,其妻兒皆乞于道路,以供獄糧;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獄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轉運下囚禁在縣獄,欠負官物,無可填陪(賠),一禁其身,雖死不放。..欠負官物,誠合填納,然以貧窮孤獨,唯各一身,債無納期,禁無休日,至使夫見(現)在而妻嫁,父已死而子囚:自古罪人,未有此苦。行路見者,皆為痛傷。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謂“囚犯”,實際是無力交納賦稅的勞動人民,他們的慘死,正是因為封建官吏的殘酷迫害。詩人把這些“囚犯”的悲慘遭遇與統(tǒng)治者的奢侈糜爛相對照,統(tǒng)治者的奢侈糜爛,越發(fā)反襯出“囚犯”遭遇的悲慘;“囚犯”的悲慘遭遇,又更加反襯出統(tǒng)治者的奢侈糜爛。對比越是強烈,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樣比僅僅描寫某一個方面,更加深刻有力。詩人在《與元九書》中寫道:“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笨梢娺@組詩筆鋒的犀利。
這首詩不僅前后兩個部分是對比,在前一部分中,也有不少對比。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貴有”兩句之外,歌舞宴飲的豪華熱鬧場面與開頭所寫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景象,也是一種對比。對比的層次之多,形式之豐富多樣,足以見出詩人的藝術功力。
83《采地黃者》
麥死春不雨,
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
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
持以易糇糧。
凌晨荷鋤去,
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
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
可使照地光,
愿易馬殘粟,
救此苦饑腸!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七年或八年(812或813)
間此時詩人。在下邽(今陜西渭南縣內)渭村。詩人見到農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災后,入冬就斷了口糧,而富貴人家卻用糧食喂馬,為此深有感觸,于是以采地黃者的遭遇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同情貧民疾苦的詩歌。
詩的開頭是兩個倒裝句,描述辛苦勞作的農民又遇到了他們最害怕的災難:麥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莊稼因為秋季霜降提前而凍壞。之所以用倒裝句子,目的在于強調突出“麥死”、“禾損”等災難的嚴重性。對于一般平民百姓來說,遇到春天干旱、麥苗枯死的災難,已是損失慘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過早,秋季作物顆粒無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謂雪上加霜,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口糧也沒有了著落。因此詩人接著說:“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钡攸S是一種草藥,有活血滋補作用。詩歌中的主人公因為年終家中沒有口糧,就到田中采摘地黃,希望以此換取一點糧食度日。這六句,詩人用平平淡淡的口吻和語言敘述,卻激起讀者對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說早晨天還沒全亮就荷鋤出門,黃昏回來還采不滿一筐。采地黃者把地黃賣給豪門子弟,詩歌通過主人公的口說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話:“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原來這辛辛苦苦采集來的地黃只是給馬做補藥。這幾句話包含幾層含義:第一,窮人生活還不如富貴人家的馬,窮人入冬即斷了糧,馬卻有糧食吃,并且長得驃肥體壯;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黃換取一點馬吃剩下的飼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饑餓的腸胃,更加說明了人不如馬這一事實;第三,富人家的馬尚且如此驕貴,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黃以養(yǎng)馬,馬愈肥而愈需精糧,那么哪里還有什么“殘粟”呢?
這首詩開始大半段只是平直敘述,毫無驚人之處,結尾卻突起波瀾,通過貧苦農民采集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jié)描寫,造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人不如馬這一現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黃謀生的貧苦農民的同時,激起了對那些豪門貴族的切齒痛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痛恨。
84《輕肥》
意氣驕滿路,
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
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
紫綬悉將軍。
夸赴軍中宴,
走馬去如云。
尊纍溢九醞,
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
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
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唐自中期以后,宦官權勢炙手可熱,不僅篡持朝政,甚至可以廢立帝位。唐順宗因為排斥宦官被廢,繼之憲宗又慘死于宦官之手。他們驕奢淫逸,橫行霸道,詩人在《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篇章中已對他們魚肉百姓,掠奪民間財產的可恥行為都曾進行了大膽的諷刺和揭露。本詩則著重揭露宦官們生活的奢華糜爛,以此與平民百姓的苦難作鮮明的對照,表現出詩人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感情。
詩的開頭描繪一群豪門貴族的神態(tài),說他們一路上趾高氣昂,神氣驕縱,漂亮的馬鞍,把灰塵照得清清楚楚。“意氣驕滿路”活現出這伙人的趾高氣揚,“鞍馬光照塵”則渲染其豪華、高貴。這兩句只十個字,詩人便會想到這伙人非同一般,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公卿重臣,因此下文接著說:“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痹瓉硎且蝗夯鹿?。用“借問”、“人稱”點出所指的人物,是唐詩慣用手法,比從詩人角度直接說出,顯得間接,含蓄。讀到這里,讀者自然會問,這些宦官內臣何以如此神氣呢?“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作了回答。佩帶朱紱和紫綬是有身份品級的標志,唐制: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以上服緋??梢娝麄儾皇谴蠓蚓褪菍④?,幾乎都是占踞了文武大權的人。接下去兩句:“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BR>
“夸”即揚威耀武之意,“軍中”指駐防京都的禁軍。
唐德宗、憲宗時,禁軍的控制權都是掌握在宦官手里。“走馬去如云”是夸張渲染其人員眾多和盛氣凌人之態(tài)。他們既手握重兵,官位又是如此之高,人員如此之多,這個宴會的奢華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詩歌接下來重點描述宴席上的珍品。他們喝的是最昂貴醇美的九醞酒,吃的是世間罕見的山珍海味,還要加上洞庭甘橘。酒宴之奢華可謂達到頂點。這樣高級豪華的酒宴,使宦官們個個酒足飯飽?!笆筹栃淖匀簦坪庖嬲瘛?,更表現出這伙人躊躇滿志,旁若無人的神態(tài)。
按說這首詩寫到這里可以結束了,但詩人竟有一神來之筆:“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睂戇@一年江南大旱,有人吃人的現象。表面看來江南大旱與這次宴會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江南大旱,百姓遭殃不難理解與宦官們的所作所為是有直接關聯的。正是因為這幫手握軍政大權的宦官,不恤民情,在百姓遭到天災之際,仍然橫征暴斂,殘酷掠奪,才使得衢州發(fā)生了人食人的慘劇。所以這最后兩句與前面的描寫實際暗含因果關系。同時也把統(tǒng)治階級的奢糜和災民百姓的悲慘生活作了強烈鮮明的對照,使讀者對飲酒作樂的宦官們愈加痛恨,而對平民百姓的不幸無限同情。
詩在寫法上,主要的藝術特點首先是賦的手法的成功運用。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人的愛憎感情和政治傾向是很鮮明的,但這些卻都在敘事中自然溢出;尤其是運用對比的記敘方法,很客觀地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圖畫擺在一起,不加任何說明,從鮮明的對照中,其內在的關系的涵義自現,這就更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其次是在記敘中運用剝筍的筆法,由一般到具體,層層深入。詩中先寫宦官的驕橫,行人的側目,再寫宦官朱紱紫綬的佩戴,點出高官厚祿的身份;再次寫去軍中赴宴,交待出走馬去如云的目的;最后羅列出九醞八珍的豐盛宴席,使人足見他們的豪華奢侈。這樣的記敘使人物形象和事物內容越來越豐富、具體,給人的形象是深刻的。
最后是詩的語言明快流利,音節(jié)和諧鏗鏘,讀來很有氣勢。尤其是象“溢”、“羅”、“擘”、“切”等字的運用,使描寫從靜態(tài)中見動,都是詩人在遣辭造句方面的細微精確之處。
這是一首古詩,以真、文兩個相近的韻為主,雜以震韻,讀來朗朗上口。刻畫太監(jiān)們驕橫的神氣,用“驕滿路”三字,將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形象,顯得真實可感;而以“光照塵”夸張表現其鞍馬的華貴;用“去如云”表明人員眾多,都是夸張形容得體之處。結尾使用對比手法,妙筆生花,突兀之中將主題鮮明地揭示出來,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強烈藝術效果。
85《秦吉了》
秦吉了,出南中,
彩毛青黑花頸紅;
耳聰心慧舌端巧,
鳥語人言無不通。
昨日長爪鳶,
今朝大嘴烏;
鳶捎乳燕一窠覆,
烏啄母雞雙眼枯;
雞號墮地燕驚去,
然后拾卵攫其雛。
豈無鵰與鶚,
嗉中肉飽不肯搏;
亦有鸞鶴群,
閑立揚高如不聞。
秦吉了,
人云爾是能言鳥,
豈不見雞燕之冤苦?
吾聞鳳凰百鳥主,
爾竟不為鳳凰之前致一言,
安用噪噪閑言語!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為《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四十八首。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說:“詩中之鵰鶚,乃指憲臺搏擊肅理之官,鸞鶴乃指省閣翰苑清要禁近之臣,秦吉了即指謂大小諫官。是此篇所譏刺者至廣,而樂天尤憤慨于冤民之無告,言官之不言也。”
陳文所說憲臺搏擊肅理之官,即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之類,所謂省閣翰苑清要禁近之臣是指那些職位很高、掌握樞要的尚書、門下、中書各省及翰林院的高級官員。他們對于國家政策的制訂、實施負有重要責任和影響。至于職掌諷諫的大小諫官,其地位作用更不難想象。這些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吏,職位、職責雖不同,但在詩人看來,他們應當保護平民百姓的利益,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性。自中唐以來,宦官專權,神策軍將吏士卒橫暴至極,讀白氏《宿紫閣山北村》一詩,已見一斑。身受重壓的平民百姓,有冤不敢訴,職掌治安的官吏,又不能繩之以法;而負有諷諫、彈劾之責的諫官御史們,又隱瞞事實,不直言進諫于皇帝,致使百姓遭殃,生靈涂炭。詩人對此憤慨已極,因而作此詩以諷刺這一現象。
這首詩和《感鶴》一樣,也是寓言體,通篇沒有詩句直接表達詩歌的主題思想。但是詩人用簡短的詩句,塑造了鳶、烏、鵰、鶚、鸞、鶴及秦吉了等六七個活生生的動物形象。它們的嘴臉被刻畫得如此真切生動,很自然地使人聯想到封建時代的各種官吏的罪惡嘴臉。因而從字里行間,并不難看出作品的象征意義。
詩的開頭緊扣標題,用寥寥數語介紹秦吉了的出生地、外貌、本領。它不僅具有美麗的外貌,且聰慧異常,天生就是伶牙俐齒,鳥語人言樣樣擅長。詩歌以此來比喻朝廷中那些大小諫官們,他們正是如此衣冠楚楚,能言善辯。正象秦吉了這樣美麗聰慧的鳥,人們往往對它們抱著莫大的期望一樣,平民百姓對朝廷的諫官們也是翹首以待,熱切地盼望他們能諫阻那些殘酷不公正的政策,在他們遭到欺侮時,能夠出來主持公道。但他們是怎么做的呢?詩人卻放下不說,似乎是為了造成一種懸念,轉而描繪起其他動物的行為來。
“昨日長爪鳶,今朝大嘴烏?!遍L爪鳶、大嘴烏都是貪婪兇猛的鳥,“昨日”、“今朝”說明接連不斷,不止一次。它們兇狠地撲向燕巢和母雞,不僅要捕獲弱小的雞燕,還要傾其巢穴,毀其卵雛。這不正是惡霸官吏、蠻橫宦官魚肉下層百姓的象征嗎?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象雞燕般一向安分守己,他們的財產原本就只夠勉強維持生命而已,但是他們必須交納各種名目繁多的賦稅,而一旦他們遭受飛來橫禍,如財產被搶,性命不保時,卻沒有人出來為他們主持公道。因為魚肉百姓的人全都有勢力、有后臺,甚至是打著為皇宮采辦財物的太監(jiān)爪牙。這些平民百姓就象遭受欺凌的雞燕等動物,手無寸鐵。詩人對此是憤慨的,他向那些見死不救的旁觀者發(fā)出了譴責:“豈無周鵰與鶚?嗉中肉飽不肯搏;亦有鸞鶴群,閑立揚高如不聞?!边@些鵰、鶚、鸞、鶴等等,要么飽食終日,安閑旁觀,要么高飛遠走,置難不顧。就象掌管刑法、糾彈的御史大夫一類的大官,對平民百姓的災難不聞不問一樣。因此詩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百鳥之王鳳凰身上,希望秦吉了這種能言善辯的鳥能到鳳凰那兒向鳥王匯報雞燕的災難,為它們主持正義,而不是僅僅在背后嘀嘀咕咕地吵嚷個沒完。百鳥之王是皇帝的象征,詩人在此批評諫官們對百姓的遭遇不敢訴之于皇帝。
此詩以鳶、烏、鵰、鶚、鸞、鶴影射封建王朝中的各種官吏,大膽揭露,深刻諷刺,不僅把封建王朝表面上公正莊嚴的虛偽面目完全揭穿,甚至徹底否定了封建王朝的吏治。但詩人所寄以厚望的也無非是皇帝本人和王朝的律令。
86《井底引銀瓶止淫奔也》
井底引銀瓶,
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與君別。
憶昔在家為女時,
人言舉動有殊姿;
嬋娟兩鬢秋蟬翼,
宛轉雙蛾遠山色。
笑隨女伴后園中,
此時與君未相識。
妾弄青梅倚短墻,
君騎白馬傍垂柳;
墻頭馬上遙相顧,
一見知君即斷腸。
知君斷腸共君語,
君指南山松柏樹;
感君松柏化為心,
暗合雙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
君家大人頻有言:
“聘則為妻奔是妾,
不堪主祀奉蘋蘩?!?BR>
終知君家不可住,
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
亦有情親滿故鄉(xiāng),
潛來更不通消息,
今日悲差歸不得。
為君一日恩,
誤妾百年身。
寄言癡小人家女,
慎勿將身輕許人。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列《新樂府》五十篇的第四十篇。詩前小序說:“止淫奔也?!币馑际莿裰骨嗄昴信乃阶越Y合,通過詩人的描寫,這首詩客觀上反映了封建禮教是如何兇惡地摧殘青年男女,扼殺他們所向往的自由戀愛婚姻。詩中對兩個男女青年從私自結合到不幸離異的悲劇作了真實的反映,揭示了造成這場悲劇、尤其是女青年不幸的根源。這在封建社會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社會問題。詩中刻畫了一個美麗、單純、多情而又不幸的女子形象,深得人們的同情。
首四句托物以起興,以絲繩斷、玉簪折來象征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結合即將成功時卻又不幸中止了。所謂銀瓶、玉簪都是美麗、珍貴但又極嬌貴的物品。銀、玉都有象征潔白美好之意,暗喻美麗的少女。引銀瓶于井中,磨玉簪于石上,對銀瓶、玉簪來說,都是處于極危險的境地,因此下文引出“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的感嘆。妾是古代婦女自稱的謙詞,她與一個男子自由結合,現在不得不離他而去,正如絲繩斷、銀瓶沉一樣,似乎是注定要發(fā)生的。
這首詩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在感嘆自己的戀愛象瓶沉簪折般中途夭折后,轉入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少女時代的她是那樣天真爛漫,一顰一笑都顯出與常人不同的風姿,人人都夸她美麗、可愛。她的鬢發(fā)象蟬翼一樣美麗輕盈而有光澤,她的眉毛彎曲而細長。那個時候還不認識他,只是日日跟隨女伴們嬉笑游玩于后花園中。僅用六句話,詩人就給我們刻劃出一個美麗、單純、可愛的少女形象和她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活。越是美麗的東西,當其遭到不幸,成為悲劇的犧牲品時,就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憐憫和嘆惜。因此詩人在開頭可謂作足了鋪墊。
然而,有那么一天,女主人公在矮墻內耍弄青梅時,遠遠看見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公子騎白馬傍立在垂柳之下。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鼻嗝分耨R大概是唐時少男少女們時常玩耍的一種游戲活動。他們一見鐘情,“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他們互訴衷腸,表白自己的傾慕之心。他發(fā)誓對她的愛情要象南山的松柏那樣永不枯萎、凋謝。熾熱的戀情打動了這個多情的少女,她背著父母,勇敢地跟戀人結合了。他們勇敢背離了虛偽害人的封建禮教,向傳統(tǒng)的習慣勢力發(fā)起了勇敢的沖擊,然而,處在他們對立面的吃人禮教決不會善罷甘休,它像一張無形的巨網,向這對天真純潔的男女撲來。
“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這里,阻撓他們的自由結合的家長(大人),實質上就是封建禮教的化身。因為不時受到閑言碎語的攻擊,這位重自尊的女性,終于決定離開這個家庭。一個追求真正愛情的弱女子是難以與強大的封建禮教相抗爭的。在那個時代,像這樣一個自主追求真正愛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會受到歧視,就是回到娘家,也會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棄,她會被看成敗壞門風的不祥之物。殘酷的封建禮教就是這樣直接摧殘著人們的身心。因此詩人最后感嘆說:“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笨此苿窠洌瑢崬閲@息,詩人對詩中主人公的同情遠遠超過了他的勸戒。詩歌的基調因之也變得深沉且凝重了。
此詩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單純、美麗、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結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個不幸女子的內心獨白??坍嬎拿利惒皇峭ㄟ^自我欣賞而是借他人口中說出,手法頗高妙?!爸龜嗄c共君語”,“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等語,刻畫少女,貼切自然,充分表現出女主人公的單純、多情。
開頭以銀瓶、玉簪隱喻美麗的少女,新穎別致,托此以起興,與下文銜接自然。結尾僅言她出門后沒有去處,不進一步描寫悲劇的結局,余韻深長,發(fā)人深省。
87《賣炭翁》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詩前有序說:“苦宮市也。”意思是有感于宮市而作。所謂宮市,就是皇帝派太監(jiān)到宮外集市上公開掠奪民間資財的一種形式。德宗之前,宮中用物都由專門官吏采辦。但自貞元末年起,改為由宦官直接從民間采購。
太監(jiān)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數百人,經常在市場上尋找物色,看到合意的東西,就叫嚷著“宮市”,強買甚而硬奪,以致賣主空手而歸。韓愈在《順宗實錄》中曾說:“名為宮市,其實奪之?!卑拙右走@首詩描寫的就是這種不合理現象。
詩歌首先敘述賣炭翁的生活和外表形象,說他在終南山砍柴燒炭為生。因為每天煙熏火燎,使得他“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見這是一個多年以砍柴燒炭謀生的賣炭老人了。詩人通過對主人公面孔、鬢發(fā)和手指的描寫,既表現了主人公的職業(yè)特點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又揭示出老人生活是多么地艱難、辛苦。他之所以賣炭不過是為了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口中所需的一點食糧,以求溫飽。正因為如此,一旦賣炭翁再遇到什么其他災難,讀者自然會加倍地同情他,為他的不幸而嘆惜,對災難的制造者的譴責也因此而更加。
然而,災難往往會降臨到這些忠厚老實、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窮苦百姓身上。在一個冰冷刺骨的冬天,“可憐身上衣正單”,寒風正無情地吹著他那單薄的衣裳,侵入他的肌膚,可是他卻希望天氣更寒冷一些。這頗有些使人奇怪,“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道出了其中原因。本來賣炭翁衣裳單薄,天氣寒冷,理應盼望天氣暖和一些,但他因為擔心炭價低而寧愿天氣更寒冷一些,天氣冷,他的炭才能賣出去,價錢才能賣得高一些,從而他才可能有錢添置冬天的衣服。
這句話表現賣炭翁的心理活動,極為生動傳神。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著牛車沿著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打開,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水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著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賣炭翁心里盤算著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棒骠妗倍直緛硎怯靡孕稳萦⒖t灑之態(tài),用在這里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jiān)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里高舉皇帝頒布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說,強行扭轉車頭,驅趕著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這樣被太監(jiān)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jiān)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余斤炭錢,實際等于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于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fā)一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后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fā)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么深刻、細膩。使人仿佛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fā)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著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詩的另一特點是不平鋪直敘,運用抑揚緩急的手法,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老人憂炭賤,愿天寒,接著就下了一場大雪,好象天從人愿,燃亮了老人心頭的希望之光,使同情老人的讀者也為之高興,感情得到了暫時舒緩。這是詩人故意制造的希望的假象,為以后的徹底破滅作了鋪墊。接著老人曉駕炭車奔城,一路雖然很艱難,由于心中充滿了希望,也就有了力量,好象勞苦饑寒也被驅散了一大半,一口氣就趕到了目的地?!笆心祥T外泥中歇”。他不急于一下子把炭賣掉,要歇下來喘一口氣,或許準備等會兒去打探一下價錢。這段描寫很富有戲劇性,象高潮到來之前的短暫平靜,讓讀者隨著主人翁的休歇再來一次心情的舒緩。接著筆鋒急轉直下,掠奪的宮使翩翩而來,把悲劇推向高潮,使人觸目驚心??傊?,故事情節(jié)這種跌宕起伏的波浪推進性,不僅符合事物本身的然發(fā)展邏輯,也體現了賣炭老人內心的律動,增強了詩歌感情洪流的回旋沖擊力量。
88《繚綾》
念女工之勞也
白居易
繚綾繚綾何所似?
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絕,
地鋪白煙花簇雪。
織者何人衣者誰?
越溪寒女漢宮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樣人間織。
織為云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廣裁衫袖長制裙,
金斗熨波刀剪紋。
異彩奇文相隱映,
轉側看花花不定。
昭陽舞人恩正深,
春衣一對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
曳土踏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
莫比尋??暸c帛。
絲細繰多女手疼,
扎扎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里歌舞人,
若見織時應也惜!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為《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唐代自安史之亂后,越州一帶的絲織業(yè)在官府的獎勵下急速發(fā)展,繚綾就是其中極精美的一種絲織品。元稹在《陰山道》詩中寫道:“越嘸縠(縐紗,薄而輕)
繚綾織一端(唐制以六丈為端),十匹素縑(一種微帶黃色的細絹)工未到。”意思是用織十匹普通素絹的工力,也織不出一端繚綾??梢娺@種高級新型絲綢紡制的精難程度。因為它適合宮廷貴族的消費需要,辛勤紡織的越溪寒女就不得不日夜勞作,甚至搭上自己的青春。元稹《古題樂府·織婦詞》云:“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聶,古代計絲的量詞)撩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挑成花紋)嫁不得?!笨梢姰敃r繚綾貢戶生活的痛苦。因此當時有不少詩人作詩諷諫,白居易就作下了這首《繚綾》詩。
詩歌首句“繚綾繚綾何所似?”以問句的形式提起讀者對繚綾這種絲織品的注意,形成一層懸念,讀者開始產生對繚綾的關切心情。但接下來詩人并未回答前面的發(fā)問,而只是說“不似羅綃與紈綺”,羅綃紈綺都是絲織品,它們雖不算最精美高級,但在當時也是相當奢侈的服飾用品了。繚綾既不象羅綃紈綺,則懸念進一步加深,讀者想了解繚綾究為何物的好奇心愈加強烈。在這種情況下,詩中才說它就象在明朗的月光映照下,從天臺山上傾瀉而下的瀑布那樣神奇絕妙??澗c是越州名品,天臺是越州名山,天臺山有石梁瀑布,“瀑布懸流,千丈飛瀉,遠望如布”(《太平寰宇記·天臺縣》)。用當地名山瀑布形容當地絲綢名品,又用“明月”修飾,就不是一般的泛泛比喻所能比擬了。詩人似乎還不滿足,接下來進一步描繪繚綾的精妙,寫它的圖案花紋是由白色煙霧般的寫底子,襯著白雪一樣的花簇,交映生輝,奇妙無比。讀者自然會問,如此精美奇妙的絲綢是誰又是如何紡織加工的呢?穿著使用它的又是什么人呢?詩人答說“越溪寒女漢宮姬”,就是說是由越溪一帶的貧寒女子加工,宮廷里妃嬪們消費的。一方生產,一方消費本無不可,但紡織這種絲織品的越溪女是“寒女”,就很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了。按說這些生產絲綢,進行紡織加工的人們是不應該貧寒的,因為她們生產的東西是如此昂貴。一個“寒”字,足以說明越溪織女的生活極其困苦。很顯然,那些穿著使用繚綾的宮廷妃嬪們,她們的奢侈生活正是建立在辛勤勞作的越溪女的苦難之上的。
進而詩歌描述繚綾的制作過程。依皇帝的口諭,要求按照宮中御用的式樣,織成象藍天白云、秋雁南飛的圖案,染成江南春水般的碧綠色,再用金屬熨斗熨燙和剪刀裁制出精美的波紋,這樣奇文異彩相映生輝,令人眼花繚亂。用如此高級的絲織品,制成一套舞衣,價值千金毫不足奇。奇怪的是,那些受寵的妃嬪身著如此豪華的服裝,并無半點珍惜之意,稍有污漬便棄之如廢物。然而繚綾的制作過程確是極費工時的,扎扎不停的機杼,千聲之后也未必能織出一尺成品來。寫到這里,詩人感嘆說:“昭陽殿里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詩人希望那些受寵的妃嬪們,在穿著使用繚綾時,應當想想織女們的辛勞,要有愛惜之心才是。
全詩重點落墨描寫繚綾制作過程的復雜、女工們的辛苦和宮廷貴人們的奢侈無度,通過鮮明對比,委婉而有力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窮奢極欲。全詩結構上前后照應,以“昭陽舞人恩正深”上承“漢宮姬”,最后描述女工的辛苦勞作,突然點出“昭陽殿里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極自然巧妙水到渠成地引出作品的主題,顯示出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
清人翁方綱曾評價說,白居易的“七古樂府,則獨辟町畦(田埂及田塊),其鉤心斗角,接筍縫處,殆于無法不備”(《石洲詩話》卷二)。的確《繚綾》一詩在布局上就體現出了縝密安排,交接轉換自然,對比及呼應巧妙等特點??梢钥闯觯拙右椎摹皹犯姟薄?亦即諷諭詩,決不是隨心所欲,信筆所至,語到詩成的,詩人在謀篇布局上的精心構思,正是產生諷刺深刻而巧妙,對比鮮明而又寓意雋永的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89《杜陵叟》
杜陵叟
傷農夫之困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
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長吏明知不申破,
急斂暴征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
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
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
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
手持尺牒牓鄉(xiāng)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
虛受吾君蠲免恩!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據《資治通鑒·唐紀·憲宗紀》載:“(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學士李絳、白居易上言,以為欲令實惠及人,無如減其租稅?!彪m然憲宗頒布了免稅的命令,但具體執(zhí)行命令的官吏們依舊瞞上欺下,橫征暴斂,農民的負擔并沒有得到絲毫的緩解。這首詩通過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嚴歷譴責了貪官污吏們的卑劣行徑,替被剝削壓迫者發(fā)出了不平之鳴。
居住在杜陵的老漢大概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老農,他辛勤耕種著一頃多非常貧瘠低產的土地。詩歌的第一句話,雖只有短短的十三個字,卻點出了作品的人物、居住的地點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蘊含了豐富的信息,也完全符合《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的要求。杜陵叟僅“種薄田一頃余”,說明種田很少,而“田”又以“薄”字修飾,“薄”指土地的貧瘠,產出低。由此可見,一旦遇到雨旱災荒之年,杜陵叟一家衣食來源便可能有斷絕之患。這就為下文杜陵叟的不幸遭遇作了極好的鋪墊,詩人主張詩歌語言應當平易淺顯,但淺顯的語言,運用得當,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內容。
接下來就是敘述杜陵叟在災荒之年的不幸遭遇。
是春天遇到大旱,麥苗枯死,致使夏天幾乎沒有收成,這是一層災禍;繼而秋天降霜提前,秋季作物禾穗沒有成熟便枯萎青干,這是第二層災禍。對于普通農家百姓來說,接連遭到這兩層災禍的打擊,則其一年中所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無從籌備,一家人處在衣食無著中就可想而知。然而,地方長官明知災情嚴重,莊稼欠收,卻偏偏為了個人私利,諂上欺下,急征暴斂以贏得上司的青睞,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這是杜陵叟遭遇的第三層災禍。前兩層是天災,后一層是人禍,天災人禍加在一起,所以他只能“典桑賣地納官租”,顧不上“明年衣食將何如”了?!暗洹笔堑盅旱囊馑?,為了交納官租,杜陵叟不得不“剜肉補瘡”,把僅剩的一點賴以生存的東西都典當出去。詩人以簡單平直的語言敘述了這個老翁的故事。而字里行間卻見出封建官吏們對百姓的壓榨??鬃雨P于“苛政猛于虎”的感嘆在這里找到了鮮明的例證?!芭叭撕ξ锛床蚶?,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既是那些深受災難的平民百姓在發(fā)出憤怒的呼聲,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疾苦的詩人對那些殘暴官吏的強烈斥責。
此詩寫到這兒,杜陵叟所受的災難、下層官吏的殘暴,百姓的憤慨都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詩人似乎意猶未盡,他要連皇帝也諷刺一下。因為詩人上奏章的緣故,天子終于了解了百姓受災的情況,大動“憐憫之心”,迅速頒布“德音”,對京城附近地區(qū)今年的賦稅全部予以免除。然而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牓鄉(xiāng)村。”當那些受災的農民們典桑賣地,勉強湊夠賦稅之后,里胥們方才到門貼出了免稅的布告。農民們受了皇帝的口頭恩惠,并未得到任何實際好處。但皇帝的“恩典”卻還是要謝的,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這首詩通過杜陵叟在災荒之年的遭遇,反映了農民們所受的深重災難,揭示和抨擊了下層官吏的橫行殘暴,以及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施恩”的虛偽性。詩歌的揭露性和批判性非常強烈。全詩從杜陵叟落筆,在描寫他連遭干旱早霜等天災的同時,重點將筆墨放在對下層酷吏的不恤民情,急征暴斂、諂上欺下的揭露上,客觀上告訴人們,官僚們人為對農民的迫害遠比自然災難嚴重得多。而對皇帝,空洞的贊美是幌子,骨子里卻是嘲諷。作品語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錯使用,而韻腳轉換自然,讀之朗朗上口,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這首詩同時也反映了白居易諷諫詩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率直、深刻,很少雕飾。作為一個為民請命的諫官,這種正義、耿直的精神極為難能可貴;而作為一名詩人,這種作品也就難免存在尖銳犀利有余而韻味不足,經不起反復詠嘆的弱點。也許正因為此,這首詩才能在“牛童馬走”之口廣泛流傳。然而正是這一點,成為后代詩論者訾詬的話端。
90《觀刈麥》
觀刈麥
時為盩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
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
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
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
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
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
左臂懸弊筐。
聽其相顧言,
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
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宴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早期諷諭詩中的佳作,為后來新樂府、泰中吟等諷諭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詩人在這首詩里通過看割麥這個簡單情節(jié),表現出當時農民勞動的艱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這種苦難的原因—— 苛捐雜稅的繁重,把抨擊柔頭直接指向橫征暴斂、搜括民財、兼并土地使農民破產的封建剝削制度,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是借助于巧妙的構思、富有表現力的寫作手法和通俗淺近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正因為這首詩既有進步的思想內容,又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二者和諧統(tǒng)一,所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主題思想鮮明,是《觀刈麥》的特色之一。這首詩是白居易元和二年(807)任盩屋(今陜西周至)縣尉時所作的??h尉是個主管緝拿盜賊和按察奸宄的小官兒,要時常到鄉(xiāng)間查訪。因此,與農民接觸的機會很多,從而為他創(chuàng)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觀刈麥》是一首描述農民割麥勞動的詩,全詩二十六句,但卻寫得集中、凝煉、深刻。
詩的一開頭就寫在五月麥收農忙時節(jié),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搶收“覆隴黃”的小麥,連婦女和兒童也來到田間給男勞力送飯送水,而壯年男勞力正在烈日的灼烤下揮鐮搶收,盡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而他們卻“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平平淡淡的幾句話揭示出農民勞作的辛苦,同時把他們抓緊時間急于趁白天把麥子早收完的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接著進一步集中筆墨具體描寫一個拾麥的貧婦人。她抱著孩子,挎著破竹筐揀遺漏在地的零星麥穗,為了“充饑腸”。為什么“拾遺穗”,因為她家的土地已經“輸稅盡”—— 為納官府的賦稅而賣光了,沒有土地可耕耘,自然“盎中無斗米儲”(漢樂府《東門行》)了??梢?,拾麥人的生活比收麥人更窮苦。今天的拾麥者,原本也是昨天的收麥者,只因為“家田輸稅盡”而淪為拾麥人。這就暗示了今天的割麥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拾麥者,辛苦勞作還是一場空。這里深刻地揭露了賦稅的繁重,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實寫照。割麥人生活原本不寬裕,漏掉的麥子,自己也還是要拾的,但他竟允許貧婦人隨鐮拾麥,可見割麥人對拾麥人的同情,反映出勞動人民之間相互幫助的可貴品質,與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不擇手段地殘酷剝削,恰成了鮮明的對照。詩的結尾寫詩人從農民的痛苦生活聯想到自己不勞而獲的舒適生活,感到非常內疚和不安。作為一個封建文人,能夠理解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痛苦并對自己自責,而且能更進一步地抨擊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精心挑選了農民在田野收麥這樣一個場景。我們知道,冬天是一年中農民最難熬的時候,因為此時去年收獲的糧食吃光了,新的糧食還沒有成熟。而夏秋季正是收獲季節(jié),莊稼人本當最豐衣足食的時刻?!队^刈麥》寫的恰恰是在這個收獲季節(jié)里(而且還是比較豐收的年景)農民沒有飯吃。拾麥婦人的土地上收的糧食,都繳納了賦稅,沒有了口糧,只好抱著孩子在烈日下拾遺穗來“充饑腸”。一般作品寫收獲,往往表現農民喜悅的心情;而白居易相反,卻寫農民的“悲傷”。收獲時尚且食不裹腹,其他時節(jié)生活的貧困和艱辛,自然更加苦不堪言。這種精妙地構思對表現主題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深化作用。
相比,是白居易諷諭詩中經常采用的表現手法。
在《觀刈麥》中詩人也成功地運用了兩個比較。其一是割麥人和拾麥人對比。割麥人家里還能有婦女小孩送來稀飯,而拾麥人家卻只能靠拾了別人的遺穗回去碾米充饑。這樣一比,不僅更突出了一部分農戶的悲慘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麥的人將要面臨的悲慘遭遇。第二是詩人自己和農民比較。他想到自己一無“功德”,二“不事農?!?,卻年俸“三百石”,而農民一年到頭“少閑月”,卻食不裹腹,深感慚愧。這一比較發(fā)人深省,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而且對揭露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狀況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而更加強了這首詩的思想深度。
這首詩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淺近。詩的開頭先交待背景(時令、氣候),接著寫割麥人一家,再寫拾麥的貧婦人,最后寫詩人自己的聯想,層層遞進,起到了步步深化主題的作用。
在遣詞用字上,這首詩也很見功力。詩的開頭兩句,用“閑月”和“倍忙”相對,既暗示農民一年到頭沒閑月,又突出強調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隴黃”三個字簡括出田野里一片豐收景象。用一個“蒸”和一個“灼”,把天氣炎熱的程度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表現得十分真切。接著“不知”、“但惜”四字把農民顧不上炎熱和疲勞,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達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既指出拾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tǒng)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廣泛長久流傳。
讀完全詩,掩卷凝思,不僅被詩的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所吸引,更為詩人在封建時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贊嘆。
91《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
新豐老翁八十八,
頭鬢眉須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
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折臂來幾年?
兼問致折何因緣?
翁云貫屬新豐縣,
生逢圣代無征戰(zhàn);
慣聽梨園歌管聲,
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征兵,
戶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將何處去?
五月萬里云南行。
聞道云南有瀘水,
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
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
兒別爺娘夫別妻;
皆云前后征蠻者,
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
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
偷將大石槌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
從茲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
且圖揀退歸鄉(xiāng)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
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
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瀘水頭,
身死魂飛骨不收;
應作云南望鄉(xiāng)鬼,
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BR>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
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
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
請問新豐折臂翁。
白居易詩鑒賞
南詔是居住于云南大理一帶的少數民族白族政權。
開元十六年( 738),唐玄宗封南詔王閣邏鳳為云南王。天寶九年( 750),因云南太守張虔陀侮辱閣邏鳳,挑起戰(zhàn)爭。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率兵攻打南詔,大敗。楊國忠當政期間,派劍南留后李宓繼續(xù)征戰(zhàn),又遭全軍覆沒。兩次征戰(zhàn)前后死傷士兵二十余萬人,國力大傷。安祿山得以乘機起兵,發(fā)動叛亂。自此,一度繁榮富強的唐帝國逐步走向衰亡。詩人有感于此,于元和時代寫下了這首沉痛激憤的《新豐折臂翁》。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偶爾在街頭漫步,遇到一個年齡在八十左右,滿面白須,右臂骨折的老翁,他用左臂憑靠著玄孫,步履蹣跚地向前走著。詩人見此情景,便上前詢問老翁折臂的原因。于是新豐老翁向詩人講述了一段凄慘的故事。
他的籍貫是原來的新豐縣。他原是幸運的,因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開元時期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代,以致不懂得旗槍弓箭為何物,僅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管弦之聲。然而好景不長,天寶時期,云南一帶烽煙四起,朝廷大舉征兵,在凄慘的哭泣聲中,兒子告別母親,丈夫辭別了妻子。聽說云南瀘水一帶,瘴氣迷漫,還要徒步渡過那熱如沸湯的大河!據說相繼奔赴戰(zhàn)場者,沒有一個能活著回來。這一年,他二十四歲。很不幸,征兵的名冊上赫然寫著他的名字。怎么辦?夜深人靜,他偷偷地用石頭將自己的手臂砸斷。從此他變成了殘廢,但也因此逃脫了遠戍云南之苦。作為一個斷臂的殘廢人,他是不幸的,因為六十年來,傷痛時時折磨著他;但他從未后悔,因為他沒有做云南萬人冢上的望鄉(xiāng)鬼,他畢竟還活著,雖然活得并不輕松。
是誰造成了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的悲?。渴钦l驅使那些平民百姓到遙遠的云南賣命,而死無葬身之地?
又是誰逼迫了新豐人的自斷其臂?詩歌最后一段“老人言,君聽取”云云,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開元時的賢相宋璟,為了避免邊將為邀功而輕啟戰(zhàn)爭,對于殺敵有功的天武軍牙將郝靈佺沒有論功行賞,僅在次年授他為郎將,以防止與少數民族的糾紛,從而保證了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之流為達到個人邀功的卑鄙目的,不惜開邊尋釁,視數十萬平民百姓的性命為兒戲,驅趕他們到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邊遠地區(qū)去作戰(zhàn),造成千萬個家庭的悲劇,也給國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詩人把宋璟與楊國忠作了鮮明的對比,其褒貶傾向不言自明。他反對不義戰(zhàn)爭,希望各民族和睦相處,表現出詩人的寬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早在詩人寫成此詩以前,唐代另一位著名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李白,在《古風·羽檄如流星》中,就曾針對楊國忠之流謊報戰(zhàn)功、害民誤國的卑鄙行徑發(fā)出了“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的慨嘆,主張象舜那樣,不以武力討伐,而用文治使敵人順服。
李白在描寫被迫入伍的士卒們與家人訣別時寫道:“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BR>
他們的悲傷痛哭,使得日月都為之慘淡不明。這幾句話可與《折臂翁》“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相映照。但李白畢竟是個富于想像力的浪漫型詩人。他形容那些到前線的士卒“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而主張詩文通俗易懂的白居易則借老翁之口娓娓地向讀者訴說一個不幸的故事,而窮兵黷武之禍自不待言,這與李白一腔熱血噴薄而出式的呼喊大相徑庭。風格雖不同,卻是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此詩的結構完全符合詩人《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要求,首尾照應。在表達詩人的主觀傾向時,仍不忘以新豐折臂翁的悲慘遭遇作為富有說服力的見證。
92《上陽白發(fā)人》
上陽白發(fā)人
愍怨曠也
白居易
上陽人,
紅顏暗老白發(fā)新;
綠衣監(jiān)使守宮門,
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
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余人,
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
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云入內便承恩,
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
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
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
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
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
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
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
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
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
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
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
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fā)歌》!
白居易詩鑒賞
本篇為《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七篇。題又作《上陽人》。作者自注說:“天寶五載已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鄙详枺簩m名,在唐時東都洛陽西南。玄宗時,被謫宮人常關閉在這里。
這首詩通過一位上陽宮女被囚禁折磨達四十余年之久的典型事例,強烈控訴了封建帝王強征民間女子以供役使的殘暴罪行。詩中對宮女飽含深切的同情,表現了詩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元和四年三月,白居易有《請揀放后宮內人》奏章,與這篇詩是同時的作品。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手法,詩人首先告訴我們,這個幽禁在上陽宮的宮女,已是紅顏消退,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了。管理宮苑的宦官把守著宮門,她在宮內度過了四十余個春秋,由十六歲的青春少女,變成了六十歲的白發(fā)老嫗。與此同時被招納進宮的秀女,隨著時光的流失,已經象殘花那樣飄零、凋謝,只剩下她一個人了。而她被幽閉在上陽宮中,虛度青春,沒有歡樂,已是慘而又慘的事了,但與那些同時進來的姐妹們相比,又似乎是幸運的,她畢竟還活著。
接下來是回想當年入選宮中的情景。那時她還是個剛滿十六歲的妙齡女孩,含悲咽淚,無奈辭別了自己的親人,乘上了皇宮派來的車子。一入皇宮,就身不由己,任人宰割,與自己的父母親人,也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一次。如此悲凄的事卻偏偏“不教哭”,理由是一入皇宮就會得到皇帝的寵幸。在封建社會里,婦女是沒有地位的,她們一生下來似乎就是為了侍候他人,供人驅使。所以很多人認為,女子能作高官的姬妾是她們的福份,家中的人也可以雞犬升天,跟著享福;更何況能作皇帝的妃嬪,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寵幸呢!
然而,那么多的民間女子被選入皇宮,真正能得到皇帝寵幸的能有幾個?有的宮女到死也沒能見到皇帝,這首詩的主人公就是“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詩人在《長恨歌》中描述貴妃的受寵,曾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一人受寵,她女必然遭排擠,懷著妒忌之心的貴妃,暗中派人把她發(fā)配到上陽宮囚禁起來。從此這個“臉似芙蓉胸似玉”的少女,便過上了獨守空房的漫長生活。
獨守空房寂寞難耐的滋味是不難想象的,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秋天,黑夜顯得那么地長,天似乎永遠也沒有亮的時候。因為失眠,就只能在殘燈壁影下,靜靜地聽著那沙沙的風雨聲。春天,白天逐漸加長了,長得黑夜那么難于到來,加上宮中鳥兒宛轉的鳴叫,真讓人心煩不已。但是,隨著時光的流失,那顆充滿希冀、盼望、失望、悔恨、幽怨的心終于靜如死灰。如今,看到梁上雙飛雙棲的燕子,再也不羨慕它們,不妒忌它們了。詩人以極富同情的筆觸,以景襯情,細致地展現了上陽人孤寂痛苦的心靈。
上陽人成了宮中年紀最大的宮女,為了表示恩惠,皇帝封給她一個宮中尚書的官職。她仍然穿著小頭的鞋和窄緊的衣裳,畫著細長的眉毛,而這已是四五十年前,天寶末年流行的梳妝,和它們的主人一樣,已是昨日黃花了。詩人以此來突出她幽閉終生,與世隔絕的不幸和痛苦。最后,詩人以天寶時期呂向的《美人賦》與本篇并提,對當時仍然未加改變的采擇秀女制度加以諷諫,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唐代詩歌以宮怨為主題的很多,但人們多用絕句的形式描寫宮女的種種哀怨情緒,象本篇這樣以一個宮女的不幸為代表,加以細致、具體生動的刻畫,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歌史上還是不多見的。
93《有木詩八首選一首》
有木名凌霄,
擢秀非孤標;
偶依一株樹,
遂抽百尺條。
托根附樹身,
開花寄樹梢;
自謂得其勢,
無因有動搖。
一旦樹摧倒,
獨立暫飄飖;
疾風從東起,
吹折不終朝。
朝為拂云花,
暮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
勿學柔弱苗。
白居易詩鑒賞
《有木詩》是一組寓言詩,借樹木喻人事,一共八首。詩人在序中說:“余讀《漢書》列傳,..又見附麗權勢,隨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動人之材,足以惑眾媚主,莫不合于始而敗于終也。因引風人騷人之興,賦《有木》八章,不獨諷前人,欲儆后代爾!”
這段話是寫詩人在閱讀史書時,看到很多佞臣,或無所可否,曲意奉迎;或蠱惑上下,離間君臣;或依附權勢,飛揚跋扈;或表里不一,色仁行違。開始無不具有出眾之材,足以迷惑眾人,諂媚主上,以致囂張一時,最終卻免不了身敗名裂。詩人有感于此,因而作《有木》詩八篇,不僅諷刺前人,更是警誡后代,以免重蹈覆轍。這里選錄的一首專意諷刺“附麗權勢,隨之覆亡者”,假借凌霄花來比喻那些通過各種卑劣手段竄踞高位而免不了以失敗告終的人。詩的首句點明所詠是凌霄,此花不能說不美麗,且高高在上,挺拔突出,但并非傲視群芳,昂然獨立。而是“ 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詩人用一“偶”字來修飾“依”,說明凌霄花不擇良莠,只要有靠山,就會趨炎附勢,順藤而上,抽繹出長長的枝蔓來。這四句刻畫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下四句對這種本性進一步表現,說它的根部附托在樹干上,花開在樹梢上,緊緊依附,一旦得勢,便得意揚揚,自我陶醉,以為今生今世再也沒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動搖了。第三小段則寫一旦樹被摧倒,凌霄的生命連一早上難以維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暫時的,搖擺不定的。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場。最后四句是總結,感嘆曾幾何時還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轉眼之間,竟成了棄之于地的柴草。詩人諄諄告誡人們,千萬要以此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這首詩的主題很鮮明,但詩人是通過形象的刻畫表現出來的,思想巧妙地隱含在形象之中。雖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直接勸誡人們應自立、自強,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隨其覆亡,但全詩的大部分筆墨用于描繪凌霄花的各種形態(tài)。對凌霄花的刻畫句句吻合這種花本身從生長到衰落的特點,同時又恰到好處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權勢、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終又自取滅亡的小人,從而曲折地反映出詩人的褒貶傾向。比喻貼切,不露斧鑿痕跡,讀來形象躍然,富有教育意義。
94《宿紫閣山北村》
晨游紫閣峰,
暮宿山下村。
村老見余喜,
為余開一尊。
舉杯未及飲,
暴卒來入門。
紫衣挾刀斧,
草草十余人。
奪我席上酒,
掣我盤中飧。
主人退后立,
斂手反如賓。
中庭有奇樹,
種來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
持斧斷其根。
口稱采造家,
身屬神策軍。
“主人慎勿語,
中尉正承恩!”
白居易詩鑒賞
白居易的詩在我國敘事詩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首《宿紫閣山北村》,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畫面,敘述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以小見大,極其深刻地反映出生活中某些本質的東西,達到針砭時弊的目的。
此詩首二句寫詩人因為游覽紫閣峰,夜里就近住宿在山下老農家里。此處距離京城長安不遠,可以說是在天子腳下,當地百姓的人身、財物安全應該沒有什么問題。白居易住宿的這家農戶也似乎較為富裕,見到客人很高興,準備開樽飲酒相賀?!按謇弦娪嘞玻瑸橛嚅_一尊”既表現出這位老農的質樸、可愛,又透露出詩人與平民百姓和諧融洽的關系。展現出一幅純樸的村老敬賓圖。
然而,賓主二人舉杯尚未暢飲,竟有暴卒一群,挾刀持斧,蠻橫無理地闖了進來,歡快的氣氛一掃而盡。詩人明點暴卒,而不說是土匪盜賊,說明來者非同一般。因為天子腳下,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家劫舍者并不多見。果然,來者不善,“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這伙人反客為主,主人反而斂手表示恭敬,退避三舍,把自己的財物拱手相讓。而暴卒們奪酒掣飧之后,將斧頭對準中庭生長三十多年的大樹。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所謂“惜不得”,其實是指“不得惜”,珍惜也沒有用。不難想象,生長三十余年的大樹,既可美化環(huán)境,遮蔭蔽日,又是絕好的棟梁之材,無端被掠,主人心中是何等滋味。凡此種種,作者僅用“惜不得”三字道出,而主人的無可奈何則盡皆展現?!翱诜Q采造家,身屬神策軍”,這兩句道出了這伙人的廬山真面目,原來竟是吃皇糧的天子衛(wèi)兵。至此,這伙人何以如此霸道無理也就不言而喻了。神策軍設置于天寶年間,德宗貞元以后,逐漸被宦官所掌握,他們依仗皇帝的寵幸,虎假虎威,氣焰囂張,欺壓百姓,甚至干預朝政。面對他們的走卒,詩人勸主人慎勿多言,以免惹禍,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此詩純用白描手法,如實地敘述他所親自經歷的一件小事,情景逼真,用語尖銳,冷嘲熱諷,毫不掩飾,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德宗時期神策軍擾民劫物的罪惡。
95《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待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fā)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云??M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fā)新,
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詩鑒賞
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婉轉曲折,催人淚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為盩(周至)縣(即今陜西省周至縣)尉,與友人陳鴻、王質夫等一同觀覽仙游寺時,談起這個故事。照王質夫的建議,白居易作《長恨歌》,陳鴻作《長恨歌傳》。據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與元九書》中載:“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詩成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一詩中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弊阋姟堕L恨歌》這首詩既被詩人視為壓軸杰作,又深受時人所欣賞,熟誦于“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元稹《白氏長慶集序》),流傳很廣。
從開頭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詩人主要針對唐玄宗重色貪歡,朝政荒廢,楊貴妃恃寵而驕,兄弟姊妹權重一時的情況進行了諷刺、揭露。對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傾國”,“重色”則輕國,也就必然導致“傾國”。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麗質的楊家女,二人朝夕相處,芙蓉帳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賞春光,玉樓宴飲,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時間都耗費在貴妃楊氏身上,也就必然疏遠臣下,荒誤政事,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這一點。楊玉環(huán)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兒媳,“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等句是對本朝皇帝避諱的說法。作為一國之主的玄宗,為了求得絕色美女而置父子倫理于不顧,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廢朝政,置國家百姓于不顧,玄宗之無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始終都是處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楊玉環(huán)面對這個重色的國家最高君主,無論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她的入宮本是被動、不由自主的。但這個天生麗質,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寵愛后,竟恃寵而驕,讓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賞賜,尤其是其兄楊國忠為相期間,專橫跋扈,禍國殃民,民憤極大。這個艷冠六宮的女子,已經墮落成驕奢淫逸的皇帝寵妃。同時也透露出玄宗皇帝為了獲得這個嬌艷婦人的歡心,是不惜一切來滿足她的貪欲。所有這些事實并沒有過多地表現,只是極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點出楊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勢??梢钥闯?,詩人在立意上就要用這首長詩來對玄宗的荒淫與貴妃的驕縱進行譴責和抨擊,題為“長恨”,就包含這一層意思。
“驪宮高處入青云”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敘述安祿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狽出逃、楊貴妃被縊死等事的經過。正當玄宗沉迷于輕歌曼舞之際,一陣鼙鼓聲從漁陽驚天動地而來,驚斷了“霓裳羽衣曲”,也驚醒了李、楊二人永遠享受榮華富貴之夢的幻滅。
同時,“驚破”之“破”字也暗示著盛極一時的李唐王朝將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華將永遠成為歷史。
這一段,作品逐漸轉入對李楊二人不幸悲劇的同情,他們既是悲劇的制造者,又是悲劇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軍制造的戰(zhàn)火煙塵中,曾經尊貴無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攜帶著楊貴妃等仆從妃嬪,倉皇向西蜀逃奔。然而,這場悲劇更深重的受害者—— 廣大的將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們要求懲辦釀成災難的罪魁禍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將楊玉環(huán)在馬嵬坡前縊死。楊氏實際上充當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會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環(huán)境導致了她的墮落和滅亡。
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又是一個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詩人在敘述她的死亡時,是以同情的筆調來描述的。
從“天旋日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描寫玄宗對貴妃的追思。身為一國之君,卻不能挽救自己心愛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亂平定,一人獨返長安,物是人非,其凄慘悲傷之情不難想象。途徑馬嵬,觸目傷情,痛不可遏;獨處舊宮,對景思人,刻骨之痛,這些都寫得感人而細膩生動?!皻w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是從空間的角度寫物是人非,對景傷情,慘痛難止;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則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這種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則是以細節(jié)來具體表現上面所描述的感情,從更細微的角度刻畫玄宗的心態(tài)。應當說,唐玄宗的這種苦思與其說是對楊玉環(huán)的相思,不如說是對自己親手斷送了愛情、斷送了曾經與之海誓山盟的愛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臨邛道士”句至尾,敘述道士在仙山尋到貴妃及貴妃深沉的表述。詩中的女主人公楊貴妃較之唐玄宗刻畫得更為成功,顯然融注了詩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詩人就介紹說這個楊家女具有傾國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來形象表現,雖字數不多,楊貴妃那秀美的風姿卻展現在目前。這一節(jié)中,“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至“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一段,既把一個楚楚動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表現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帶雨”用傳神的比喻使楊玉環(huán)傷心落淚的儀態(tài)尤為動人。加之下面一段對貴妃“含眸凝睇”的刻畫、和她深情的誓詞,就把一個在愛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頑強執(zhí)著,不屈不撓,仍在追求的美麗女子的形象維妙維肖地展現出來了。她是美麗的,同時還如此一往情深。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我們帶到一個虛無縹緲的仙山上。在那兒,雍容華貴的楊玉環(huán)忍受著遠離親人的寂寞,與唐玄宗派來的使者會了面。她還是那樣美,只是這種美由原來的熱烈變得幽冷了。盡管已列仙籍,可她情絲未斷,昔日的恩愛在其心靈上扎過根,開過花:但正是曾與她恩愛的人摧毀了她的愛情和生命?;仡^望見大霧籠罩著的長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給使者一半釵、一扇合,作為表達情意的物品,給玄宗記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記住曾經發(fā)誓的地方和時間,只要記住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遠無法消去對自己的恨,就象楊玉環(huán)的恨一樣,與天地同在。作為一個成功的形象,楊玉環(huán)的鮮活之處就在于對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長而彌真!
詩歌由對李、楊荒淫誤國的憎恨,逐漸轉為對他們的悲劇表示同情、哀嘆。作者本人是個內心感情十分豐富的詩人,就《長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來所以被人民廣為傳誦,主要原因在于詩中塑造了兩個深情的藝術形象,和對李、楊愛情及其悲慘結局的淋漓刻畫,頗能引發(fā)出后人的同情之淚。愛情,是古今中外文藝作品的永恒題材,因而,成功地描寫愛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動人、感化人、凈化人的心靈。
《長恨歌》是以帝王和貴婦之間的愛情為題材的,但是,盡管詩人一開始是把他們作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來表現的,可隨著情節(jié)的推移,詩人把李、楊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兩個與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兩個產生了真摯的愛情的人。于是,原來的立意轉變了,詩人原來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難的老百姓所抒發(fā)的“恨”讓位于李楊二人之間對北叛愛情者的長恨和悔恨。這首詩之所以千百年來能夠觸動從帝王到百姓,從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譴責李、楊的荒淫和誤國,而在于表現了人類對真摯的愛的真誠的追求。
這是一部悲劇,是足以令歷代讀者刻骨銘心而“長恨”的一部悲劇。李、楊的行為,釀成了國家和人民的災難,所以詩人有對他們的諷刺和譴責。而在李、楊兩人而言,這又是一部飽含著血和淚的愛情悲劇。
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尋找貴妃,除了出于對貴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對自身罪孽的一種贖補。詩中突出表現了他的悔恨。貴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對于她與玄宗的愛情夭折,也有歷久彌深的憾恨。詩中對李、楊之間愛情關系的描寫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敘事、寫景,處處都融注著詩人強烈的感情。只有內心感情十分豐富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詩篇。陳鴻《長恨歌傳》中有這樣一段話:“質夫舉酒于樂天前曰:'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詩”,即對詩歌藝術有深刻的研究和較強寫作能力,同時又“多于情”,即對男女愛情有深刻體會的白居易才能擔此重任??偟膩碚f,作品對李、楊的荒淫誤國作了一些諷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憤慨,但作品的主要態(tài)度是同情。
這首詩在寫實的基礎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節(jié)離奇,引人入勝,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用飽蘸著感情的筆墨寫來,使一個執(zhí)著于愛的癡情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她姿容絕世,楚楚可憐,一往情深,足以喚起讀者對她的同情和對她的愛情悲劇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對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們自然也會推開想去,唐玄宗或許也有可愛和深情的一面。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與詩人一起,由對唐玄宗的反感而轉為對他的同情,為這兩個有情人的悲劇而嘆息。伴隨著玄宗的悔恨和楊貴妃的憾恨,千百年來,讀者也與詩人一樣,引起綿綿不絕的悵恨。這正是《長恨歌》得以歷世傳誦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這首詩以景寫情,情中見景。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字里行間處處充溢著感情。在作者筆下,感情的抒發(fā)往往與景物的描寫融為一體。馬嵬兵變后,玄宗懷著無限傷感,前往西蜀,“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在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上,蕭瑟的秋風卷起漫天的風沙,天昏地暗,這既是實寫秋天的黃土高原,更是為了襯托玄宗孤寂凄涼的心境,可謂虛實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則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內心是悲涼的。所以他見到的景色也都顯得黯淡無光,令人傷心欲斷。類似的描寫都極富詩情畫意,有很強的感染力量。
《長恨歌》人物的心理刻畫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寫唐玄宗迷戀楊玉環(huán)的美色,盡管“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日夜廝守一處,但卻還是“春宵苦短日高起”,這里一個“苦”
字,就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了李楊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腐朽心理;“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看不足”三字又進一步寫出了唐玄宗那耽情聲色的荒淫心理;馬嵬坡前六軍請誅楊玉環(huán),“無奈何”,“ 君王掩面救不得”等句,就寫出了唐玄宗此時極度矛盾的維妙心情,“掩面”二字,一個細節(jié),就成功地展示了唐玄宗對楊玉環(huán)那種不忍見其死而又不敢不使其死的復雜心理;楊貴妃聽說“天子使”者到仙山,初是“攬衣推枕起徘徊”,繼而是“花冠不整下堂來”,一個“徘徊”寫出了初聞喜訊時的將信將疑,猶疑不決的心理;一個“下堂來”,則寫出了其急切要見親人的渴望心理。正是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所以就使詩中的形象內向、含蓄,栩栩如生。這些富于心理特征的細節(jié)的提煉,不僅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動著悲劇故事的發(fā)展,使悲劇性潛存在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之中。
《長恨歌》的語言優(yōu)美和諧,婉轉流暢,充分發(fā)揮了歌行體的特點,讀來纏綿悱惻,令人回腸蕩氣,顯示了詩人過人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96《感鶴》
鶴有不群者,飛飛在野田。
饑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
貞姿自耿介,雜鳥何翩翩。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興嗜欲念,遂為矰繳牽。
委質小池內,爭食群雞前。
不惟懷稻粱,兼亦竟腥膻;
不惟戀主人,兼亦狎烏鳶。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
一飽尚如此,況乘大夫軒。
白居易詩鑒賞
此詩題目為《感鶴》,全篇也都圍繞著鶴來寫。
鶴本是一種惹人喜愛的鳥?!妒勒f新語》中以“鶴立雞群”來比喻人才德突出或儀表出眾。古人還有鶴為仙禽的說法。因此詩人在這首詩里落筆描寫鶴的不同尋常之處。詩一開始說有一只鶴,卓然不群,高翔于田野之上。鶴本是仙禽,加之這只鶴又是不愿入群隨俗者,則其不與俗眾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自不待言。因此詩人說它餓不吃腐鼠之肉,渴不飲盜泉之水。①腐鼠:腐爛的死鼠,比喻輕賤之物。《莊子·秋水》:“于是鴟(鷹的一種)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②盜泉:古泉名,在今山東泗水縣。相傳縣境有八十七泉,只有盜泉不流,其余皆匯為泗河?!妒印罚骸埃鬃樱┻^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痹谶@里用腐鼠、盜泉代表骯臟,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通過描寫鶴對這些東西避之唯恐不及的行為來刻畫它的高潔?!痘茨献印ふf山訓》說:“曾子之廉,不飲盜泉?!标憴C《猛虎行》云:“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笨梢娺@只非同尋常的鶴具有賢人曾參那種清廉節(jié)操的,即使是與眾鳥共同飛舞,它也自有卓然不群之處。詩人進而指出,這只鶴的這種情況一直保持了十余年之久,可見這是一只操守堅定、永遠不會墮落塵俗的野鶴。
然而,“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奔词共偈貓远?、耿介正直的野鶴,一旦興起貪欲之念,最終地將彼矰繳捕獲。這樣,從前那種鶴立雞群的卓然不俗,那種不食氵巫腐的耿直,就都成為過眼煙云,被拋到了九霄云外。詩人在最后以感嘆收結:為了混一碗飽尚且會盡棄多年的高潔,況且能有乘坐大夫之車的厚遇呢!
這是一首寓言詩,通過一個具體的事物來形象地表達生活中的某種哲理,人的某種志向或情趣。寓言本身就是一種喻體,即使不指出本體為何物,人們也會在具體的形象中感悟到詩人的用意所在。讀了這首詩,我們不難明白詩人意在諷刺那些立志不堅、為口腹之欲拋棄宏愿的人。從詩中帶有故事性的描述來看,應當是確有所指的。詩的大部分都在寫鶴,以鶴喻人,只是尾部發(fā)了四句議論,這些議論與一般寓言中的議論不同,并非概念化的,而是用詩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描寫緊密結合,以淺映深,造成抑揚跌宕,使人感到那種見小利而忘人格,見大利必大失“清風”的“高潔之士”,只不過是徒擺“清高”的姿態(tài)而已,一旦有利可圖,那些不甚高潔的舉止就會把一切都暴露出來。居易另有一首《鶴》詩,描寫了另一種鶴:“低頭只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或許這種清高孤傲的丹頂鶴才是他的理想。
97《自河南經亂》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白居易的一首望月抒懷之作,河南經亂:河南,道名,管轄現在的河南省大部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發(fā)動叛亂;不久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這兩次藩鎮(zhèn)叛亂規(guī)模很大,時間也很長。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叛亂,交通斷絕,使得“關內阻饑”。關內:道名,管轄地為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省部分地區(qū)。阻饑:艱難饑荒的意思。浮梁大兄:白居易的大兄,名幼文,貞元十三年(797)起作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主簿。于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大兒子,作過于潛縣(今浙江省臨安縣附近)尉。烏江十五兄:作者的堂兄,作過烏江縣(今安徽省和縣)主簿。符離:今安徽省宿縣。作者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在那里。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墓所在地,所以這里也是作者的老家。
全詩處處緊扣題意,首句僅用“時難年荒”四字就把當時因叛亂造成的民生凋蔽,時局動蕩的狀況揭示出來,因為動亂,祖先遺留下的一點家產也沒有了,兄弟們不得不四處流浪,四海為家。這兩句借白氏家庭一家的不幸,表現出整個時代的不幸。因此三、四句所表現的田園荒蕪,骨肉兄弟顛沛流離的悲慘場面,既是實寫詩人一家的不幸,又是表現整個戰(zhàn)亂給全體黎民百姓造成的災難。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高度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
后兩聯觸景傷情,寫詩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處,一個個就象離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大雁飛行時排列整齊,因此古人常用“雁行”作為兄弟的代稱,如唐錢起《李四勤為尉氏尉李士勉為開封尉》詩就有“采蘭花萼聚,就曰雁行聯”的句子。孤雁失群,悲苦之情自不待言,而用“千里”二字冠于“雁”前,說明兄弟間的相隔遙遠。緊接著寫兄弟失散既如離群的孤雁那樣孤苦無依,又象離根之飛蓬,飄搖不定,進一步揭示出戰(zhàn)亂的禍害深重。同時也是首句“時難年荒”的極好注腳。詩人出以口語,看似輕松客觀地記述當時的印象,實則沉痛之極。因此末句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詩人自己在看月,想象著失散的親人此時也在看月,他們對著同一個月亮思念故鄉(xiāng),也彼此懷念。圓圓的月亮本來是團圓的象征,失散的兄弟見到它卻更易牽動思念之情。類似的意境就象杜甫因安史之亂被困長安時所寫的《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自己對著月亮思念著遠方的妻子,想象著妻子也在家中對著月亮想念他。
98《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語詞工整優(yōu)美,情真意摯,為流傳千古的佳作。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唐以后成為科舉試士詩的一體。所送別的是一個出門遠行的友人。送別的時間是仲春二月的一個晴和的日子。當送別來到郊野的時候,但見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綠。這正好觸動詩人的離別情懷,于是眼前景、離別情融為一體,寫出了這首送別的詩篇。
傳說白居易十六歲時自江南赴長安(即今天的西安)應試舉人,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謁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看了他的姓名,笑說:“長安米價正貴,在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等到展開白居易的詩作,讀到這首《古原草》,不由得贊嘆道:“能做出這樣的詩語,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聲大振(見張固《幽閑鼓吹》)。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見出詩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貫主張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詩作巧妙使用隱喻的手法?!豆旁荨愤@首詩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可見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現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實賦草字,在一望無際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復一年,伴隨著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變化,枯榮往復。這兩句平直抒寫,看似無奇,實則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榮和枯敗不斷交易的自然規(guī)律。而以“離離”二字冠于句首,則給人造成一種春草繁茂的印象?!对娊洝ね躏L·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睆埡狻段骶┵x》:“神木靈草,朱實離離?!薄半x離”是用來描摹果實累累,枝繁葉茂的景象。因此,“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二句的重點在“榮”, 而不在“枯”。這就為下面的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埋下伏筆。此二句是此詩中的千古佳句,不僅展示了草木的頑強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兩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闊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緊扣題中“ 古原”,以人世的興衰與自然界的勃發(fā)的生命力作對照,以“侵”、接”二字刻繪春草蔓延、綠野天際的景象,傳神寫照,可謂善于體物。末句由草關合人事,遠送王孫。王孫借指詩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別離之情,是古詩中的傳統(tǒng)?!冻o·招隱士》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別賦》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到白居易則極盡描繪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結句用“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把友人間無影無形的依依惜別之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語語如在目前,魂銷黯黯,不勝其苦。
這首詩通過古原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精神和對友人的惜別深情。情調昂揚,使人讀了胸懷開朗,積極樂觀向上,不象一般送別之作寫得那樣惆悵,使人讀了傷感。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前六句都是寫春草,贊頌它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后兩句才點出送別;寫春草的筆墨多,寫送別的筆墨很少。粗略一讀,似乎是一首贊頌春草的詠物詩,但只要仔細體會一下,便不難知道:詩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贊頌春草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也就是以此來聯系到人的堅毅頑強精神,從而更好地突出送別之情的。寫送別雖僅兩句,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全詩語言精煉,鍛字煉句甚工,特別是“野火”、春風”兩句,語精意深,富于哲理,成為人們傳誦的名詞。
99 白居易生平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
元和十年( 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3278·《唐詩鑒賞大典》
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
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