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人的這一“怪”,實際上講的是他們?nèi)绾我虻刂埔松畹那闆r。關東天寒地凍,室內(nèi)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內(nèi)火炕〈往往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里邊,就容易緩霜,使窗戶紙經(jīng)常脫落。可見,關東人把窗戶紙糊在外,是為了使室內(nèi)火炕發(fā)出的熱氣 得以保持,并與寒冷的外面形成溫差,使屋里保持暖和而窗紙又不至于損壞。
在我們東北過去吃飯時,不論窮富人家,每頓飯桌子上都放上四個小碟。分別盛著咸菜絲、醬、韭菜花、蔥段、蒜瓣,這種飲食習慣叫作壓桌小碟。日子過得艱難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沒下來吃不上菜的一段時間里,這壓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須了,它們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糧或米飯吃下去。如果四小碟不夠,還可以端上來一碗醬、一把大蔥、一盆野菜,吃飽飯是不難辦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種是不固定的。
首先,這是和關東的氣候和人們居室設置分不開的。關東很冷,室內(nèi)全靠火炕來取暖。而火從灶燃起至變?yōu)闊燂w出,以柴或草的燃燒力,均為8一10米內(nèi)(指平均溫熱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有的小一些,但做成“連二”火炕;滿族的炕為“萬字火炕”,其長度也在10米之內(nèi)??梢?,煙囪安在山墻邊,是為了延長煙火的走向,讓柴或草的熱度均保留于炕內(nèi)。
其次,煙囪安在山墻邊,還可以減小煙囪安在房頂對房頂?shù)膲毫?。同時,房上如果修了煙囪,煙囪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滲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易從煙囪底下流入房里,易爛房木。所以,煙囪安在山墻邊就減去了這些麻煩。
第三,由于屋內(nèi)火炕面積大,火洞長又多,煙火在炕內(nèi)洞里循環(huán)時間長,當火煙走到煙囪口時,已無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發(fā)生火災。
黃土的用途很廣,因土質(zhì)極細又粘,可以用來做土坯,還可以做抹墻的材料,也有的用它來做粘結(jié)材料——砌墻體的膠泥。由于它的粘著性能強,可使墻體堅牢。關東人用純黃砂土打墻修院。打墻,就是把濕黃土摻上羊角(細草末), 用五股叉垛起來,每垛到一定的高度,就用木夯或石夯去夯打。
黃土墻打好后,也只能美觀一春兩夏。天長日久,黃土中的水分一點一 點蒸發(fā)掉了,加之冬日罡風,春日狂風,把干燥的墻頭土一點點吹掉,墻就變得矮了荒了。由于打壓得很實,墻雖然矮了,可就是不倒。因而在關東民間,常常可見那一段一段的黃土墻屹立在那兒,記載著逝去的歲月。
東北大姑娘叼煙袋吸煙有三個原因: 一是增添女子的豪氣,男子吸煙,我女子同樣吸煙,你的煙袋桿短,我的煙袋桿長; 二是東北姑娘崇尚陽剛;三是東北森林茂密,各種野獸和蟒蛇經(jīng)常出沒,用煙防獸,用煙
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為人們常用的自衛(wèi)方法。
騾子勁大,騾子背上架個馱子,能馱很多東西。
關東人性格豪爽,說話大聲大嗓,東家西家往往是房連房、墻連墻。有時辦事著急,本來兩家的墻就不高,或者墻經(jīng)多年風剝雨蝕已有了豁口,性 急的年輕人往往從墻頭上跳過去到鄰居家串門。一來二去,狗也熟悉了這種 動作,知道從墻上跳過來的人都是和主人家熟的人,自然也不去叫,不去咬 了。但這只能是白天,如果誰膽敢在夜里翻跳人家的墻,狗定會咬個不停。
更有趣的解釋還有呢。 小伙跳墻狗不咬,據(jù)說是因為狗有妹子在看著。原來,有些小伙跳墻是去和情妹子約會。
東北的冬天長,過去,過冬就是三樣菜,白菜、蘿卜、土豆,過冬前都要把這幾樣菜儲存在小屋子一樣的地窖里,白菜容易爛,就用大缸小壇的腌起來了。漬酸菜也和東北的過年殺年豬有關。民間民謠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關東民間過年殺豬后,家家都是“豬肉燉酸菜”。豬肉油大,酸菜酸味濃,豬肉和酸菜一起燉,香而不 膩還熟得快。
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車子”里.讓孩子好好地睡覺。悠車子·也叫郵車子、腰車子,還有的地區(qū)叫炕車子、晃車子的,其實就是“搖籃”。東北的婦女勞動量很大,她們往往是手里干著活,嘴里哼著搖籃曲或嘮著喀。為把自己解放出來,琢磨著創(chuàng)造一種工具,既能讓孩子睡覺又能干活,悠車子應運而生了。悠車子因它高高地懸掛在屋里的大梁之上,狗貓鼠之類不易上去抓撓孩子。悠車子一晃動,蒼蠅、蚊蟲就會飛開,嬰兒睡著了, 也少受或不受它們的叮咬。另外,當悠車子一動,還能生出一股小 涼風,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熱汗,使孩子睡得舒坦.。
是說東北人說話嘎巴溜丟脆,說出來一是一二是二干脆利落,象苣麻菜一樣脆生。另一解釋:東北缺菜,開春時,采嫩的苣麻菜沾大醬吃。估計這意思是說,家家吃苣麻菜,結(jié)果一說話,滿嘴的苣麻菜味。我的理解是說東北人說話糙,沒有顧忌,不論場合,不管對象,經(jīng)常不經(jīng)意的就吐出臟字來。
這個風俗的來源和起因同東北民間的居室有關。冬日里忙完了屋里屋外的活兒,一家人往往是媳婦、大姑子、小姑子、婆婆們團團圍坐在一起,烤火盆、講“瞎話”(民間傳說故事)、納鞋底子。這時,外邊一有啥事,如來客了要去開門,雞飛到醬缸上,家雀鉆進咸菜壇子,老母豬拱了菜園子……都要去個人趕一趕,這個差事由誰干?往往是媳婦。由于這類事往往是下地麻溜辦一辦,然后還得麻溜回到炕上來暖和,所以媳婦往往“忙不擇鞋”,炕沿底下擺著一雙一雙的鞋,腳碰上哪雙就穿哪雙。
在關東民間,凡上了歲數(shù)的老公公,往往常年呆在家里,坐在炕頭上抽煙。他穿的鞋,多是家里人穿剩下的舊鞋子,鞋后跟已踩平,鞋口又松又大,就像“拖鞋”一樣。而且,老漢們又多是很儉樸的人,家里的舊鞋子,他們往往拿來剪去后面的鞋幫,做成拖鞋一般,以便穿出穿進方便一些。這樣的鞋,不要說穿,就是看起來也順腳。再加上公公的鞋常年扔在炕沿底下,不光媳婦,別的人誰趕上誰“趿拉”(東北土話:順便穿穿的意思),因為方便、可腳。
東北農(nóng)村里都是睡大炕,有的家里一南一北兩張炕,中間拉上一幔帳就是隔墻了,所以肯定是掛在炕沿外邊了。但由于80年代前
嗄拉哈"滿語稱作"gacuha",多為豬羊等腿脛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別稱作坑兒( 夕兒),背兒(包兒)、珍兒、輪兒(鬼兒)。玩者多為年輕婦女或女孩。將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執(zhí)雞毛鍵或石球及內(nèi)裝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拋,按一定規(guī)則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復將鍵等接住,以抓接迅速、準確為勝。
索勒桿子戳門外,索勒桿子,是滿族供給烏鴉神的,據(jù)說當年一群烏鴉救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稱汗王后,就下令三軍不許打烏鴉,其族內(nèi)眷屬還要在門外設立一個桿子,內(nèi)放動物雜碎喂烏鴉,也謝當年救命之恩。
東北冬天的雪是很多的,黑龍江一般10月(公歷)就開始下雪,5月偶爾還有下雪的時候。 在空曠的草原上和森林里,積雪有時有一米多厚,人在上面走不會陷進去,因為雪已經(jīng)凍的異常堅硬,路上積雪也牢牢的粘在路面上,這時一種叫爬犁的交通工具就有大用處了,幾乎可以毫不費力的拉動。所以跑起來肯定比馬車要快。爬犁底部有兩條鐵或木頭的滑板,用于接觸雪面,前面是一匹馬拉著。馬的蹄子也要打鐵掌,才能不在路面上打滑。
東北氈帽四邊有特別的長舌,隨時翻可以防風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襖、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古代的東北開發(fā)較晚,原始森林中野獸很多,經(jīng)常出入居民區(qū),為了防止野獸,即使是晚上睡覺,也要十二分小心,把頭朝外以便聽到門外動靜。 另外猜想,炕里一般緊挨著窗戶,為防止有風吹著,頭朝炕外。
可能是滿族人不吃狗肉,他們冬天戴的帽子多是用狐貍皮做的。但現(xiàn)在狐貍皮很少很貴,并且不吃狗肉的風俗也不太講究了,所以流行的帽子多是狗皮或羊皮剪絨的。
豆包就是用黃米磨成粉末做皮,里面包上紅小豆類的餡用大鍋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 最有趣的要數(shù)包豆包的那些夜晚了,包豆包時都要請幫手。包豆包要邊包邊蒸,蒸好的豆包要放在小倉房里凍著 保存起來,隨吃隨熱,十分方便。不少人家臘月里包的豆包,能一直吃到第 二年的春天。包豆包要一個一個地用手捏,這是個累活,動作也單調(diào)乏味, 易使人寂寞。為了打發(fā)包豆包的漫漫長夜,大戶人家往往還要請一個會講故 事的老奶奶來,專門給包豆包的大姑娘、小媳婦們講“瞎話”,防止大伙發(fā) 困打瞌睡。屋里的炕上,老奶奶的故事又多是“鬼怪”呀、“狐貍”呀、“老虎媽 子”呀什么的,愛聽故事的姑娘、媳婦們,往往是既想聽又害怕,越害怕越 想聽。
關東百姓把草和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磚,叫“坯"。在陽光下晾干,然后用來壘屋。 籬笆在關東十分普遍,民間有“窮夾樟子富打墻”之說,其實夾樟子和打墻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平原地帶盛產(chǎn)柳條、秫秸,籬笆墻往往用這一類枝條為材料。山里產(chǎn)木頭,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圓木為樟子人們在用樟子圈起來的院子里打上一口水井,有的人家還要在院子里建一座 糧食樓子,放擺上醬缸什么的,還可以種些青菜。院子給農(nóng)家?guī)?nbsp;了生活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