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顏真卿簡介 唐 代是書法藝術(shù)的鼎盛時期,對前代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革新。這一時期,書家輩出。就楷書而言,有初唐四大楷書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在盛唐與中 唐之際,由于政治鞏固和經(jīng)濟繁榮,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改革全面展開。顏真卿在學習、總結(jié)前人書體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富有生機的代表社會風貌又體現(xiàn)盛唐時期繁榮 強盛、獨具個性的新書體。 顏真卿的這一書風;大氣磅礴,身力豐筋,最具盛唐氣象。這正是顏真卿正直、質(zhì)樸、倔強與內(nèi)美外溢的人品風格。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今陜西省西安市),祖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曾官平原太守,歷任刑部尚書、太子太師、贈司徒,封魯郡開國公,故世稱顏平原、顏魯公。 顏真卿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不畏權(quán)貴,指斥奸佞。德宗時淮寧節(jié)度史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懷恨顏真卿,命其前往勸阻,被李希烈拘留羈押。叛臣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顏真卿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被叛軍縊死于獄中,終年77歲。 顏真卿一生寫了很多碑貼,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顏勤禮碑》是顏真卿六十歲時所書,銘文也由顏真卿所撰。顏勤禮字敏,是顏真卿的曾祖父。此碑后被埋于地下,到了1922年重新發(fā)現(xiàn),所以字跡保存基本完好?,F(xiàn)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此碑用筆爽利勁健,結(jié)體端莊雄偉,外緊內(nèi)松,作品氣勢雄邁清奇,雍容寬博,是顏體最典型的風貌。此時他的書法藝術(shù)已進入完全成熟階段。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代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 二、《顏勤禮碑》基本點畫用筆方法 學習書法應(yīng)該掌握字的筆法(基本的點畫方法)、字法(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章法(某一書體的組字方法以及一件完整作品的布局安排)。 構(gòu)成楷書的筆法(基本點畫)主要有點、橫、豎、撇、捺、挑(提)、鉤、折八種。在《顏勤禮碑》中衍變而成的有六十多種。 學習楷書,首先要掌握每一點畫的起、行、收的用筆方法。同樣一個筆畫,在不同的字,不同的部位,它所處的角度、提按的力度,書寫的速度及其長短、粗細等,都不是雷同的。 永字八法中的八個基本筆畫是: (1) 側(cè)即點 (2) 勒即橫 (3) 弩即豎 (4) 趯即鉤 (5) 策即挑(提) (6) 掠即長撇 (7) 啄即短撇 (8) 磔即捺 永 字八法不僅僅是與現(xiàn)在筆畫名稱叫法的不同,而是用一個字點出了這一基本筆畫的本質(zhì)特征,這是很了不起的。從后漢以來,對學習、理解書法的用筆起到很大的作 用。但掠和啄同為撇,只是長短不同而已,似乎重復了。橫豎交接處的“折”筆雖然常用,“永”字中也有“橫折豎”和“橫折撇”,卻沒有介紹,這也是美中不足 之處。 、 永字八法 (一)、點 點 在“永”字八法中稱“側(cè)”。有險峻斜側(cè)之意。即寫點不宜正,只有斜勢才能寫出力度和動態(tài)。點是字的眉目,漢字之根源。漢字的所有筆畫,都是由點延伸而來。 點畫不能松垮;“點貴緊而收”(唐太宗)?!皞?cè)(點)不貴平”(張旭),平則呆板?!包c不變謂之布棋”(李陽冰),就是說點畫如無變化,就成了擺棋子了。 在《顏勤禮碑》中,點可分為右側(cè)點、左側(cè)點、瓜子點、長點(反捺)、挑點、撇點、垂點、豎點。有的學者根據(jù)右側(cè)點收筆形態(tài)的變化又分為“圓斜點”、“方斜 點”?!霸弊稚戏降淖蠹鈾M叫平點。一字中的多點筆畫介紹為:如“弟”字上方的兩點稱為“內(nèi)合點”。如“爺”字上方的兩點稱為“外分點”。如“火”字的兩 點又叫“呼應(yīng)點”?!叭c水”叫“水旁點”?!敖z”字下方的三點又叫“開三點”。如“烈”字下方的四點叫做“四點底”?!澳浮弊种虚g的兩點稱為“豎連點” 等等。如果照此分類,其實還不夠。我們只要記?。狐c畫在字中的形態(tài)是根據(jù)需要而變化的,相同的字的點畫也不是雷同的。 我們先掌握最基本的四種點的寫法,再由此變化: (1)半圓點 又叫右側(cè)點。這是點的基礎(chǔ),其他點都是它的變形。 寫法:先作輕的橫切,然后向右下直行,中間最粗,最后部位逆鋒收筆。寫出左邊是直線,右邊既是半圓又略有方形的外形來,即是有“骨”又有“肉”的點了。如果點的收筆呈圓形,也可叫圓斜點。 (2)豎點 寫法:豎點與半圓點的區(qū)別在于,半圓點行筆的方向是右下方,最粗的地方在中間部位,而豎點的行筆方向則指向正下方,有的一開始落筆處就粗到位。落筆時做橫切,然后直向下行,到底部提筆有點像豎鉤的方法,但不出鉤。 (3)挑點 在顏書中有兩種寫法: 一是與半圓點的外圓方向相反,即半圓是左邊的,所以用力點也是要著力于左邊,鉤向右邊。出鉤的地方靠上方、中間、下方的都有。 第二種寫法是先向左下方順鋒而下,然后折向右下方做切筆后向右上方慢慢提出。 (4)垂點 有兩種用筆方法: 一種是露鋒向左下入紙,即轉(zhuǎn)下方行筆,再轉(zhuǎn)鋒向上作圍提鋒收筆。也叫左側(cè)點。 另一種是先逆鋒向上入紙,即轉(zhuǎn)鋒向下再作圍向上提鋒收筆。
憲:左邊的叫左側(cè)點,上方叫豎點 (二)、橫 橫在永字八法稱“勒”。有橫韁勒馬之意。橫畫是漢字的骨架,使用頻率最高?!袄詹坏门P其筆”(張懷瓘)?!盀楫嫳乩?,貴澀而遲”(唐太宗)?!镑[勒”(張懷瓘)??梢姍M畫的寫法不可臥筆平拖,而要澀筆鱗遲。 在《顏勤禮碑》中,橫可分為長橫、短橫、左尖橫、右尖橫四種。其中長橫又可分為:長平橫、長凸橫、長細橫。短橫也可分為短平橫、短凹橫。 (1) 長橫 寫法:橫劃豎切,落筆先向豎的方向略斜切筆后,再斜向右上方行筆,筆畫中間略細而兩頭稍粗,到筆畫的結(jié)束處向右下方輕輕按筆,至筆畫的盡頭再頂住筆尖逆收,將筆尖調(diào)至中鋒狀態(tài)。 顏書中,長橫有直與稍彎兩種。 直的長橫果斷,簡單而干凈利落。沿筆畫的中心線處劃一線應(yīng)是直線。彎橫富于彈性,蓄含力度與動勢。沿筆畫的中心線處畫不出一條直線,有自然的弧度。長細橫筆法同長橫,只是中部更細。 (2)短橫 寫法:與長橫相同,只是比長橫稍短而已。短凹橫只是運筆中稍向下作弧之勢,使短橫有上仰的感覺。 (3)左尖橫 寫法:起筆時筆尖輕觸紙,然后漸行漸粗,行至末尾后,逆向收筆。 (4)右尖橫 寫法:如長橫的起筆,結(jié)尾處提至筆不觸紙即可。
(三)、豎 永字八法中稱豎為弩(也有作“努”的)。表示有力的意思。豎形同立柱,對字起著支撐作用?!板蟛坏弥保眲t無力”(張懷)?!斑^直而敗力”(張旭)。 在《顏勤勤禮碑》中,豎可分為懸針豎、垂露豎、左弧豎、右弧豎、斜豎、撇豎。 (1)懸針豎 懸針豎就像懸在空中的針,出鋒處如針尖狀。 寫法:向斜橫向切,然后挺住力,并逐漸稍加重向下運行,直至豎的三分之二處再沿豎的中線逐漸提細。 (2)垂露豎 筆畫的最后如垂下的露珠狀。 寫法:斜橫向切后中間略細,到末尾處按后再向右下提,然后逆向收筆,如橫寫法基本一致。還有一種方法是切后(或者不切而順鋒直下)向下行筆,中間不提細。 (3)左弧豎 寫法:筆法同垂露豎,只是行筆略呈左弧形,且收筆方向相反。 (4)右弧豎 寫法:筆法同垂露豎,只是行筆略呈右弧形。 (5)斜豎 寫法:逆鋒起筆,折筆向右下斜向行,筆畫較均勻,行筆無明顯輕重變化,至收筆處,轉(zhuǎn)鋒平收。 (6)撇豎 寫法:逆鋒起筆,折筆稍頓微駐后,向下偏左行筆,漸行漸提,然后縱筆。
(四)、撇 永字八法稱長撇為掠。短撇為啄。都有行筆快捷、勁利之意。 在《顏勤勤碑》中,撇可分為平撇、短撇、、長撇(又叫斜撇或直撇)、豎撇、蘭葉撇五種。 (1)平撇 寫法:逆鋒向右上方起筆即轉(zhuǎn)鋒向右下,再提筆到起筆處,將筆鋒按至已寫的大小,調(diào)整筆鋒由按到提向左力行。筆勢較平,并要短促飽滿。 (2)短撇 寫法:與平撇同樣起筆,調(diào)整筆鋒后向左下方行筆,到盡頭處提鋒收筆。撇較短,但要尖而有力。 (3)長撇 寫法:用筆方法基本與短撇同,只要比短撇要長一些。另外,長撇有時較直,有弧度的不可弧得太過,筆畫的尾部不可太細弱。 (4)豎撇 寫法:用寫豎畫的起筆方法入紙。調(diào)整筆鋒后向下運筆,到一定位置身左下方力行,到盡頭處提鋒收筆。 (5)蘭葉撇 寫法:露鋒入紙,筆鋒觸紙后即稍按下,向左下方運筆,到一定的位置提鋒收筆。
(五)、捺 永字八法稱捺為磔。有“一波三折之勢”。 在《顏勤禮碑》中,主要有弧捺、平捺、反捺三種。 (1)弧捺 寫法:輕輕地逆鋒向左上方起筆,即轉(zhuǎn)鋒向右下至中段呈弧形,到捺腳處,略頓稍提即向右上方提鋒收筆。 (2)平捺 寫法:用筆方法基本與長捺相同,只是把捺的筆勢趨向于水平方向。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其捺腳形態(tài)也有多種變化。 (3) 反捺 寫法:又叫長點。其用筆方法是露鋒起筆,向右下方運筆,到盡頭處略頓作圍轉(zhuǎn)鋒向左上,沿著原來的路線提鋒收筆。
(六)、挑(提) 永字八法中稱挑為策。有策馬揚鞭之意。 在《顏勤禮碑》中,挑主要有挑和豎挑二種。 (1)挑 寫法:露鋒向右下起筆,到一定位置后,稍頓身右下方提鋒挑出。這種寫挑的方法與寫右尖橫有相似之處,但它們有很大的不同,挑與水平的夾角比右尖橫與水平的夾角要大;挑較右尖橫尖長。 (2)豎挑 寫法:豎畫起筆,到一定位置向左下即身右下稍頓再轉(zhuǎn)鋒向右上方提鋒收筆。
(七)、鉤 永字八法稱鉤為趯。其異勢形態(tài)較多,在楷書中也是難度較大的一個基本點畫。在《顏勤禮碑》中,可出現(xiàn)十四種鉤。 現(xiàn)將十四種鉤的用筆方法分述如下。 (1) 豎鉤 寫法:起筆與豎畫同,當筆鋒行至鉤出前略作頓,再向左下斜挫,縮筆轉(zhuǎn)鋒,較快地向左上方用力挑出。也可當筆鋒行至豎的底部尚未鉤出前,將筆鋒稍提向左筆,用暗過渡調(diào)整筆鋒后順勢身左上方(或左方)提鋒鉤出。 (2) 豎彎鉤 寫法:由左上向右下露鋒入紙,由提漸按,至中上(或中段)身左下方行筆,到盡辜處照豎鉤一樣調(diào)整筆鋒向左上方(或左下方)提鋒鉤出。 (3) 左向鉤 寫法:實際上種鉤原來是豎撇,只是在撇的收筆處有點不大的鉤,當然有些左向鉤非但鉤子粗大,鉤出尾部也較粗實。其用筆那豎鉤稍有不同,起筆有逆鋒和露鋒兩用人才種方法,鉤子大小懸殊較大。 (4) 豎右彎鉤 寫法:豎畫起筆至轉(zhuǎn)彎處用篆收汗,保持中鋒,圓轉(zhuǎn)而過,再近似圓弧形向右生筆,在鉤前調(diào)整筆鋒趁勢向上(或左上)提鉤鉤出。這種鉤有大有小,豎畫部分有長有短,臨寫時要因字而異。
(5) 浮鵝鉤 寫法:先逆鋒向左上起筆,轉(zhuǎn)鋒向右下略頓后再轉(zhuǎn)鋒向左下行筆,隨即用圓轉(zhuǎn)方法向左行運,到鉤出前調(diào)整筆鋒向上(或左上方)提鋒鉤出。鉤子要短而有力?!肚诙Y碑》中“逸”字用的是回鋒鉤,沒有鉤出,這又是行書的用筆特征。 (6) 心底鉤 寫法:由左上向右下輕輕露鋒入紙,由提漸按,運筆至鉤出前,調(diào)整筆鋒趁勢向左上方提鋒鉤出。此鉤特別要注意弧度的大小變化,不可寫直來直去。 (7)橫折鉤 寫法:橫畫起筆,行至鉤出前,將筆鋒稍提,利用筆鋒略頓一至二次,達比較滿意的形態(tài)后,向左上回鋒提筆后,再將筆鋒邊按邊轉(zhuǎn)鋒身左下方鉤出。鉤子要短促有力,切勿太長。 (8) 戈鉤(又叫右斜鉤) 寫法:先向左上方逆鋒入紙,轉(zhuǎn)鋒向右下,稍作頓后,將筆鋒向右下方力行,到出鉤前調(diào)整好筆鋒向上(或右上方)提鋒鉤出。這種戈鉤,特別要注意根據(jù)不同字的筆勢要求,掌握好中間的弧彎度的大小。
(9) 背拋鉤 寫法:先橫畫起筆,行至轉(zhuǎn)折處提鋒處稍駐,即向下(或身左下、右下)方行筆,到一定位置后再轉(zhuǎn)向右下方行,在出鉤前調(diào)整筆鋒向上(或左上)方提鋒收筆。 (10)橫折豎鉤 寫法:構(gòu)成這種鉤的幾個點畫都已寫過,只要把它們連接起來即可。先寫橫,再寫折,再寫豎鉤。 (11)刀鉤 寫法:此鉤用筆方法基本與橫折豎鉤相同,只是豎畫部分的傾斜度比較大而已,鉤子朝左上方。 (12)單耳鉤 寫法:與刀鉤基本相同,只是鉤子比較小,比較平,也有向左上的。鉤子內(nèi)側(cè)有方有圓,橫折豎的豎有時比較直,有時有點向左下傾斜。
(13)左耳鉤 寫 法:先向左下逆鋒入紙,轉(zhuǎn)鋒向右上,邊行邊提(相當于右尖橫形態(tài)),到一定的位置即轉(zhuǎn)鋒向左下(由按漸提)至左耳鉤中部再向右下(由提漸按),再按筆向左 下,調(diào)整筆鋒后即向左上方(或左方)提鋒輕輕鉤出。整個左耳鉤一筆連續(xù)完成。由于左耳鉤右邊還其他點畫,故只能收斂一些,有時只占整個字的二分之一或不到 二分之一。另外,左耳鉤也有上半部比下半部大的;也有下半部比上半部大的;有上下一樣寬的;也有上寬下窄的;鉤子也有大小。有些左耳看上去是幾筆完成的, 這是刻拓形成的,臨寫時應(yīng)注意。 (14)右耳鉤 寫法:用筆方法基本與左耳鉤相同,只是右耳鉤中間斷開,下半部的鉤子另外再重新起筆完成。整個鉤子有大小變化,鉤子上下兩部分也有大有小,有寬有窄,鉤子的鉤出方向,有左方,有左上方,變化較大。另外,還應(yīng)用于與左半部點畫的多少、高低相配合。
(八)、折 “永字八法”中沒有對這種筆畫作介紹。折畫是由兩種不同的筆畫組成一體的一種筆畫??煞譃椋簷M折、豎折、撇折。在《顏勤勤碑》中,折的變化僅次于鉤,約有十三種之多。 橫折豎的四種折法 (1)平橫折 寫法:折的部分與橫畫齊平。先橫畫起筆,到折處提鋒轉(zhuǎn)向下或左下行筆。 (2) 高橫折 寫法: 折的部分高出橫畫。先橫畫起筆,到折處有二種用筆方法,一種暗過 (3) 低橫折 寫法:折的部分比橫國低。 (4) 圓折 寫法:圓折是篆書用筆方法。先橫畫起筆后,到一定位置用轉(zhuǎn)筆,由輕漸重,一筆完成。
三種走之的折法 (1) 寫法:逆鋒起筆后向右行筆即轉(zhuǎn)筆提鋒向左下,連續(xù)由提漸按向右下行筆,到一定位置再轉(zhuǎn)鋒向左下提鋒收筆。全過程一筆完成。要注意提按分明,動感較強,自然活潑。 (2) 寫法:先露鋒入紙后,后面部分的用筆方法與(1)同,只是形態(tài)上稍有變化而已。 (3) 寫法:此走之折用筆法與(2)同,只是在第一折與第二折之間斷開。在書法上叫筆斷意連,包括上面兩種走之折都具有行書的筆意。
1、豎橫折 寫法:豎畫起筆后行至轉(zhuǎn)折處,將筆鋒稍往左挫,再往右下按筆,然后折鋒向右運筆,到一定位置回鋒收筆。 2、左、右短折 (1) 左短折 寫法:豎畫起筆后向下行筆,到一定位置折鋒向右行筆,收筆的方法一是回鋒收筆,另一種是提鋒收筆。 (2) 右短折 寫法:先豎畫起筆后向下行筆,到一定位置折鋒身右行筆,收筆的方汗一是回鋒收筆,另一種是提鋒收筆。 3、右角折 寫法:先露鋒身左下入紙,再折鋒向右上由按浙提行筆至右角折處,再轉(zhuǎn)鋒向左下方提鋒收筆。 4、斜角折 寫法:先向右上逆鋒入紙后,轉(zhuǎn)鋒向左下行筆至一定位置即向右下稍按筆后,再向右上方提鋒挑出。 5、 長弧折 寫法:先橫畫起筆后,至轉(zhuǎn)折處稍提即身右下頓筆轉(zhuǎn)鋒向左下方邊行邊提鋒收筆。 6、豎彎折 寫法:先豎面起筆后向下行筆,到一定位置轉(zhuǎn)筆右行再回鋒收筆。 7、雙撇折 寫法:先露鋒入紙右行,再折鋒向左下行筆,再折鋒向右行筆,再折鋒向左下邊行邊提鋒收筆。
三、《顏勤禮碑》的字體結(jié)體 (一)、概述 結(jié)體又稱結(jié)字,又叫結(jié)構(gòu)。指漢字點畫的組合規(guī)律。間架是指各個字各部分的比例大小。 “一字之法,貴在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有道,則字無不佳?!保ɡ罟怃撸?。故人也有“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jié)字耳”的說法。討論《顏勤禮碑》的結(jié)體,就是要掌握《顏勤禮碑》中點畫的合理搭配。 我國漢字是方塊字,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可將其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類。 (二)獨體字結(jié)體十二法 所謂獨體字,就是由基本筆畫組成的不可分解的漢字。特點是筆畫少,空白多,結(jié)體較難安排?!皶猎诮Y(jié)構(gòu),獨體結(jié)構(gòu)難在疏”(明趙光宦)。關(guān)鍵一要注意筆畫搭配;二要把握好字的重心。 獨體字結(jié)構(gòu)十二法 1、橫平豎直,平正安穩(wěn);在楷書中橫畫一般取斜勢,左低右高,豎畫直且粗壯,字勢穩(wěn)定。如“士”字。(帖1頁) 2、中豎宜直,左右對稱;有中豎的字,豎畫要居中且直而正,使左右對稱。如“軍”字。(帖47頁) 3、橫長豎短,字呈扁形;形扁之字不可寫長。 4、橫短豎長,字瘦體長;形長之字不可寫扁。 5、對準中心,重心平穩(wěn);首點即字的中線,鉤須對準點。如“方”字(帖7頁) 6、左重右輕,下部右移;左重右輕,其余筆畫略向右移,以求平穩(wěn)。 7、左輕右重,下部左移;左輕右重,其余筆畫左移,以求平穩(wěn)。 8、框架平穩(wěn),布白均勻;左右豎畫對稱,并呈上開下合之勢,布白勻稱,;字勢;安穩(wěn)。 9、字形雖扁,重心穩(wěn)定;偏斜之字,重心要穩(wěn),;字不失勢。 10、 上仰下俯,穩(wěn)健活潑;上橫短且上仰,下橫長而下俯,既穩(wěn)健又活潑。 11、 點宜靈動,臥鉤貴圓;點多而形態(tài)、取勢宜活潑靈動,相互呼應(yīng),臥鉤圓潤而不宜過長,結(jié)構(gòu)合理。 12、 撇忌排牙,取勢各異;字中重撇或多撇,撇畫的長短應(yīng)有變化,以求靈動而不顯板滯。
合體字結(jié)構(gòu)二十八法 合體字,是由兩個以上的獨體結(jié)構(gòu)所組成的漢字??煞譃樽笥医Y(jié)構(gòu)、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中下結(jié)構(gòu)、半包圍結(jié)構(gòu)、全包圍結(jié)構(gòu)等。這部分;字在漢;字占絕大多數(shù),其筆畫較多,結(jié)構(gòu)亦紛繁復雜。 左右結(jié)構(gòu) 1、左右均勻,比例相等。左右兩部分大小均勻,左右比例為1:1。 2、左窄右寬,右部為主。左部窄且筆畫較少,右部寬筆畫多,以右部為主,左右比例約為1:2。 3、左寬右窄,左部為主。左部寬且筆畫較多,以左部為主,右部窄筆畫少。左右比例為2:1。 4、左長右短,讓左齊下。左部較右部形長,且筆畫較多;右部短避讓左部,且將右部置于左部偏下或與左下對齊。 5、左短右長,讓右齊上。右邊形長且筆畫較多的字,左部應(yīng)避讓右部,且左部要置于右部偏上或與右上齊平的位置。
左中右結(jié)構(gòu) 1、左中右均等,高低有別。左中右三部分寬度大致均等,排列錯落有致;高低參差有別。筆畫穿插,向背仰俯,顧盼呼應(yīng)。 2、左窄中右寬,左部避讓。左部窄且筆畫較少,則避讓中、右寬筆畫多的部分。筆畫;穿插、避讓,整體感強,字勢穩(wěn)定。 3、左右較窄,中占獨雄。中部寬大且筆畫多,左右窄揖讓中部,以求相稱。 4、左右相等,中間狹窄。左右寬大的字中間應(yīng)收斂。
上下結(jié)構(gòu) 1、上下等高,收放有致??v向筆畫大致相等,橫向或上寬下窄,或上窄下寬,但上下兩部分的重心務(wù)必對正,字勢才能穩(wěn)定。 2、上長下短,疏密勻稱。上長下短比例約為2:1。 3、上短下長,上寬下窄。書寫時,上部分要舒放,下部分要緊湊且對應(yīng)上部分,以求相稱安穩(wěn)。 4、上下不等,上窄下寬。上部分宜緊湊,下部分舒放且能承載上部分,字勢穩(wěn)定。 5、上小下大,重心穩(wěn)定。上部筆畫緊收,置于下部大而筆畫舒放的形體之上,安然穩(wěn)固。 6、上大下小,取中平衡。上下要對準中垂線,使字平衡穩(wěn)定。
上中下結(jié)構(gòu) 1、上中下相等,收放相宜。上中下三部分高度大致相當,比例約為1:1:1,橫向筆畫據(jù)字形或收或放。 2、中窄上下寬,上展下應(yīng)。上部橫向筆畫舒放伸展,中間部分筆畫宜縮,下部稍寬的形體呼應(yīng)上部。 3、中寬上下窄,中部承上啟下。上下兩部分寬窄基本一致,中部筆畫橫向舒展,且起著承載上部又覆蓋下部的作用。 4、上中下結(jié)構(gòu),筆畫繁雜。筆畫繁多的字,用筆宜瘦勁,筆畫要排布均勻,使字結(jié)構(gòu)緊湊,布局合理,而字形亦不顯過大。 5、上下不等,結(jié)構(gòu)繁雜。這種類型的字寬窄、高低均不相同,組合搭配關(guān)系較復雜,要因字而異,處理好各部分大小、長短、疏密等的關(guān)系。
兩面包圍結(jié)構(gòu) 1、左上包圍,下部右移。左上包圍的部分右移,使字穩(wěn)定。 2、右上包圍,下部左移。右上包圍的字被包圍部分應(yīng)左移。 3、左上包圍,上部宜窄。左下包圍的字先寫被包圍部分,為使字不過寬過扁,上部宜窄;外框下邊長度以能托住上部為宜,不可過短。
三面包圍結(jié)構(gòu) 1、左包右,筆畫呼應(yīng)。左包右時,外框上窄下寬,被包圍部分寬度不超出下框,且縱向筆畫經(jīng)與左框呼應(yīng),以求相稱。 2、上包下,開口向下。外框左右筆畫相向或相背,框內(nèi)部分置于中部或與外框下部齊平位置,不可超出。 3、下包上,承載上部。外框左右筆畫不宜高,或相向或相背,所包部分突下靠,不可遠離底框筆畫。
全包圍結(jié)構(gòu) 1、四方包圍,長字下寬。四面包圍形長之字外框要上窄下寬,以求穩(wěn)定。 2、四方包圍,扁字下窄。四方包圍形扁之字下寬下窄,以求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