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與臟腑、氣血、津液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由于心主舌,心氣直通于舌,故與心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但脾、肺、肝、腎無不系根于心,核諸經(jīng)絡(luò),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則可知經(jīng)絡(luò)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fā)熱有苔可驗,即凡內(nèi)外雜癥也無一不成其形,著其色于舌。氣血盛衰的變化都能反映于舌。舌根以候腎,舌尖候心和肺,舌中候脾胃,肝膽之脈布脅肋,故舌之兩旁候肝和膽。臨床應(yīng)結(jié)合舌質(zhì),舌苔的變化以及全身癥狀相參判斷而機械看待。 舌診的臨床意義:舌象變化較客觀地反映病情,故對臨床辯病、辯證、立法處方用藥判斷疾病轉(zhuǎn)歸,病情預(yù)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①判斷正氣虛衰:如舌紅潤為氣血旺盛,舌質(zhì)淡白為氣血虛衰。舌苔薄白而潤是胃氣充盛,舌光無苔是胃之氣陰衰敗。 ②辯病淺深:如外感病中,苔薄白是初病起,病情輕淺;苔黃厚主病較重,病邪入里,舌質(zhì)紅是氣分有熱;舌質(zhì)降則候熱入營血。 ③區(qū)別病邪性質(zhì):白苔多主寒,黃苔常主熱,腐膩苔多屬痰濁、食積、青紫苔是瘀之征。 ④推斷病勢進退:舌質(zhì)由淡變紅、變降、變青紫;舌苔由白變黃、變灰、變黑皆提病變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單純變復(fù)雜,病勢進展。反之,病勢漸減,疾病向愈。 ⑤估計病情預(yù)后:舌榮有神,舌面有苔,舌態(tài)無異,是正氣尚充,胃氣未敗,預(yù)后多吉;若舌質(zhì)枯晦、舌苔驟刮、舌態(tài)異常,多主正氣虧損,胃氣衰敗,痛情多兇。 正常舌苔舌體在臟腑協(xié)調(diào),氣血調(diào)和時,在心神調(diào)配下,表現(xiàn)為柔軟靈動,不大不小,潤而光澤?,F(xiàn)把病理舌形概述如下。 蒼老舌:舌質(zhì)形色堅斂,紋理粗糙而不柔軟者為蒼老舌,乃由濕熱之邪亢盛,充斥體內(nèi),主實癥,熱癥。 胖嫩舌:舌質(zhì)嫩而兼虛胖,是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水飲痰濁阻滯舌絡(luò)所致。胖嫩舌主病,因其色有不同,而主病的虛、實、寒、熱有分別。若淡紅而嫩多屬虛癥;淡白而嫩多屬寒虛;舌淡而胖嫩主脾腎陽虛;舌深紅而腫脹為心脾實熱;若舌青紫而腫脹是酒毒攻心之象。 瘦癟舌:陰血大傷,脾虛精虧,舌失濡養(yǎng),舌肌萎縮而舌體瘦癟,故系陰血虧虛之癥。如舌淺淡而瘦癟者為心脾兩虛之癥。若舌色紅絳而瘦癟者多因熱甚傷陰或陰虛火旺。 裂紋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而溝中并無舌苔覆蓋著,稱為裂紋舌。這是由于津血虧虛,或陰精耗損,舌體失養(yǎng),舌面萎縮而致,故多主精虧虛。舌色淺淡而裂者是血虛。色紅絳而又有裂紋之舌,則由熱盛傷津,陰精耗損所致。但有百分之五的人是先天性裂紋,裂紋上有舌苔覆蓋著,也沒有不適癥狀。 芒刺舌:舌體上有起如刺,摸之棘手之紅色或黃色突起者,稱芒刺舌。多見于舌之尖邊部分,也可全舌皆有。芒刺舌主熱盛,舌尖芒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芒刺主腸胃熱極。 齒痕舌:舌邊緣有齒痕,乃因脾陽虛衰,水濕內(nèi)停,濕阻于舌,舌體腫大,受齒緣擠之而成。但有少數(shù)人是先天性齒痕舌。 痿軟舌:舌肌萎縮、舌體軟弱、伸縮無力、因氣虛極、陰液虧耗、舌肌筋脈失養(yǎng)而廢馳。若舌紅降而暴萎者,乃熱邪之極,陰液虧損。舌淡白而漸萎者,系久病虧損,氣血極虛。舌紅干而漸萎者,為肝腎陰虧損,筋脈失養(yǎng)。 吐異舌:舌伸口外,不即回縮者為吐舌。舌在口中動如蛇舐,上下左右掉動不寧或微露出口立即內(nèi)收者為弄舌。兩者皆由心脾之熱灼傷津液,肝筋失養(yǎng),引動內(nèi)風,至筋脈搖動而不能自主,多屬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多為小兒智能發(fā)育不良之動風先兆。 強硬舌:舌不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轉(zhuǎn)動,言語蹇塞不清,此為外感邪熱亢盛灼傷陰液,擾及神明,這是局部病變,而關(guān)系到內(nèi)臟病變,如中風。 縮短舌:舌體卷短,緊縮不能伸長,常與舌萎軟并見,多因寒邪侵襲,凝于筋脈,或因痰濕內(nèi)阻,梗塞舌根,或因熱盛傷筋,筋脈攣急而致舌短縮。 望舌苔:是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層苔垢。此苔由胃中生氣所致,而胃氣由心脾發(fā)生,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病理舌苔,也與胃氣之上升有關(guān),往往由諸病邪氣上泛而成,由于胃氣有強弱,病邪有寒熱,故形式各種不同的舌苔。望舌苔可以以推測病邪的性質(zhì),病位的深淺,邪正盛衰,可以診五臟的寒熱虛實。故望苔要望厚薄,潤燥,腐膩,剝落和有根無根等變化。 厚薄苔:凡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之苔叫薄苔,而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體之苔稱厚苔。薄苔是由胃上熏,胃津上潮聚之于舌而成;厚苔是胃氣上升,兼挾食濁,痰濕病邪,滯積于舌所致。舌苔薄面均勻,或舌中根部微厚是正常舌苔。舌苔由薄增厚為邪盛病進,或伏邪顯露。舌苔由厚變薄,提示正勝病退,或內(nèi)邪消散外達。 潤燥苔:一般舌苔潤澤有津,干濕適度,謂之潤苔;苔面干燥少津望之枯涸,稱燥苔。舌苔潤,干但苔面起裂的均為裂苔。舌紅而苔潤,主熱入血室。舌淡而潤滑,水濕內(nèi)停。舌紅苔燥,多屬熱盛傷津。舌淡苔燥,多因濕遏陽氣。濕癥舌潤,熱癥血燥,此為常理。 腐苔膩苔:苔質(zhì)疏松,顆粒較大,舌中舌邊皆厚,刮之易去者是腐苔。其狀如豆腐渣堆積舌面。透過疏松之苔可見到舌質(zhì)。苔質(zhì)致密,顆粒細膩,舌邊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難去者是膩苔。腐苔主食積腸胃,或痰內(nèi)蘊。膩苔因體內(nèi)濁濕內(nèi)盛,陽氣被抑,這是濕濁,濕溫等陰邪病癥。 剝落苔: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份剝落無苔,稱為剝落苔。此種苔是胃匱乏,不能上熏于舌,胃陰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舌苔之有無消長變化,不僅能測知胃氣的盛衰,亦為邪正斗爭,互為消長的表現(xiàn)。 有根與無根苔:無論苔之厚薄,若緊貼舌面,是從里生者是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舌苔四周潔凈如截,無薄薄之苔與舌質(zhì)相連,似浮涂在舌面上,不是舌所生的苔,則為無根苔,又叫假苔。有根之苔是由脾胃生發(fā)之熏蒸,上聚于舌體所成,表示有胃氣,主實癥,熱癥。無根之苔,往往光有胃氣上熏,舌上已生有根之苔,久病之后,胃氣匱乏,不能續(xù)生新苔,而生之苔漸漸脫離舌面,以致不能與胃氣相通而成無根苔。無根苔表示胃氣已衰,常見于虛癥,寒癥,如病初、中之期出現(xiàn)無根苔,則為胃無生長之逆癥;若出現(xiàn)有根苔是胃氣尚存之順癥。 厚白苔:苔厚白滑或膩,多主痰濕,食濁內(nèi)阻;厚白而干者,常為痰濁上泛,熱傷津液。若見白腐苔,主痰濁內(nèi)停,胃濁蘊熱。如苔白厚如積粉,捫之不燥,由外感穢濁邪氣,熱毒內(nèi)盛所致,常見于瘟疫。 黃苔:有深淺老嫩之殊,其形似有燥、潤、滑、澀之異。從而組成多形式的黃苔。多因病邪入里,邪已化熱,臟腑內(nèi)熱,胃氣挾邪氣之熱上泛,重灼于舌,故苔色變黃。黃苔主里癥、熱癥。黃白相兼苔是外感表癥,化熱入里,但尚未完全入里的表癥。(即半表半里)苔黃而潤是內(nèi)蘊濕熱,厚黃干燥,主高熱傷津。苔黃而膩,為濕熱蘊結(jié),熏結(jié)于舌。苔蕉黃干裂似炒枳殼樣,多為熱邪熾盛,津液涸之征。總之,苔色越黃,邪熱愈重;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為熱結(jié)。 灰黑苔:根據(jù)色澤的深淺,可分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四種不同的灰黑色舌苔。舌苔至灰黑色,病情都比較嚴重?;液谔χ骼锖?,黑熱之重癥。如色黑舌苔黑而燥見于舌尖者,多屬心火自焚,見于舌中者為腸燥屎結(jié),或胃將敗壞之兆,見于舌根者,主下焦熱癥。但需注意,也有苔病輕,甚至沒有明顯癥狀者。 |
|
來自: 養(yǎng)生丸子 > 《望聞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