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先生,在《中國選舉與治理》有兩個專欄,一個是《徐景安論改革》,一個是《行善從我做起》。前一個主要討論國家大政,后一個主要討論身邊瑣事。我想,徐先生的構思很好,在高瞻遠矚的同時,也能避免掉“燈下黑”窘境的發(fā)生,非常符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
徐先生的文章寫得很好,文筆流暢、邏輯嚴謹,這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文章都能表達他自己的獨立思維。徐先生的觀點,我雖然不一定都同意,但任何人表達自己的獨立思維我都尊重。以徐先生的年紀和履歷,能獨立表達自己的深刻思維,而不是希望和別人保持高度一致。這在中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非常令我敬佩的。 不過,最近讀了徐先生所寫的《我主張跪拜父母——三論行善從我做起》后,有點意外。覺得徐先生似乎對此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只憑習慣的慣性就輕率地下了結論:“孝道是中國文明對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貢獻?!?/FONT> 其實,對所謂的“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我一直是心存疑慮的。我雖然比大多數同齡人更多地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我基本上是反對傳統(tǒng)文化的。有位網友在看了我寫的《廢話論語》后,問我:“什么時候讓小孩讀《四書》最好?”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不看最好?!?/FONT> 為什么這樣回答呢?很簡單,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一鍋大雜燴,里面的成分很復雜,良莠不齊,好壞難分。而小孩也沒有那么多時間、精力去區(qū)分它們。一鍋吃下,必定中毒。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主張玄學。被我們稱為“子”的那幾位圣人,所說的話都很難懂,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搞懂圣人遺訓中的微言大義,就必須要有許多的先賢碩儒,來為之作注。代先圣立言,是中國古代文人最喜歡做的工作了。徐先生一定不會懷疑,為經典作注的文字,恐怕要萬倍于經典本身的文字吧? 有趣的是,這些海量注解本身也是玄學,很多也是自相矛盾的。于是,就又產生了大批小賢名儒,再為我們解讀那些先賢碩儒的海量注解。經過這樣的反復注解后,經典隨著歷史發(fā)生了奇妙的流變,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玄妙的中國文化,正如老子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小孩怎么可能讀懂二千多年前的古文經典?小孩又怎么有時間去看完那些碩儒們寫下的海量注解呢?有學者提倡“讀經”,我就覺得是非?;奶瓶尚Φ摹R虼?,我的答案也必然是:“不讀最好”。 具體來談談孝道,這當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了。正如徐先生文中所提到的:“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不過,我記得后面似乎還有幾句才全哦?“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 論行不論心,論心世間無完人?!?/FONT> 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古代人,也認為行孝看心,而不是看行。因此徐先生所主張的“跪拜說”就沒有什么傳統(tǒng)的理論根據了。如果我們再仔細看古人評價孝和淫的這副對聯(lián),也不難發(fā)現,古的人思維深度,比我們現在學者的解讀深得多。起碼,他們注意到了思維和行動是有區(qū)別的,也注意到了什么事情該用思維評價,什么事情該用行動評價。其實,如何正確區(qū)別思想、言論、行為間的差異,即使在今天的中國,都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呢。我想,徐先生對此,也應該有切身感受吧。 “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格言。今天再看這句格言,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幾千年來,專制社會的皇帝,都要大力提倡孝道了。因為皇帝認為:孝就是忠的基礎。而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皇帝和文化都會鼓勵孝子盡忠而不盡孝。這時,一個奇怪的現象發(fā)生了,不知不覺中,“百善孝為先”就悄悄地演變成“百善忠為先”了。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較大影響的學派有:儒、道、法、釋。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孝的命題主要出現在儒家學派。其它三家,都不怎么提這個話題。道家的老子到是提到了點,例如:“六親不和有孝慈?!辈贿^,這大概應該看成是與儒家相反的意見吧?而中國專制社會長期以來的主導思想,卻偏偏選擇了有孝的儒家?這難道真是奇妙地巧合? 儒家是怎么看孝的呢?為正本清源,我們還是從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論語看起:“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比绻豢催@一句話,我們就搞不懂孔子說的是什么意思?!盁o違”,在今天大致就是不違背的意思,但到底要不違背什么呢?不違背自己的本意,還是不違背雙親的意志? 好在論語接著又寫了:“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 我對曰無違?!t曰:‘何謂也?!釉唬骸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蔽液苄牢窟@段話里有:“樊遲曰:‘何謂也?’”看來還不只是我笨,無法明白孔子的微言大義。就是與孔子同時代、七十二賢人之一的樊遲,也不能搞懂孔子的微言大義。這還不至于立即就讓我懷疑到自己的IQ了。 不過,我到有點開始懷疑起后世如朱熹這類注解者的IQ了,難道他們的IQ就高到如此驚人的程度,連孔子弟子當時都搞不清楚的問題,他們這些隔了N代的弟子就一定能搞懂?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笨鬃拥倪M一步解釋,回答了樊遲的“何謂也?” 看來樊遲是搞懂了。不過,問題可是孟懿子提出的哦,孟懿子可沒有聽到孔子師徒后面的對話,他能搞懂孝的本義嗎?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沒有搞懂,因為我還不知道什么是“禮”? 論語中還有“孟武伯問孝”,“子游問孝”,“子夏問孝”等章節(jié),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也同樣不好理解。我就不在這里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找論語及其海量注解來看。 我們回頭來理解一下“禮”是什么東西。一般認為,中國的法家和儒家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制。而我看來,這一點并不是他們的主要區(qū)別。儒家所謂的“禮”其實也是一些規(guī)則,只是屬于不成文的規(guī)則,在今天我們稱其為習慣法。而法家大致是主張成文法的,這與今天的中國一樣,屬于大陸法系。 孔子的“無違”,就是無違禮的意思。而禮就是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則。顯然,在專制社會里,這些規(guī)則的制定權和解釋權都屬于皇帝及其御用文人。因此,我們就又找到了一個皇帝要推行孝道的理由。 我們都知道,儒教的國教地位大致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確立的。之前的漢朝皇帝都推崇道家,我很奇怪,怎么到劉徹這里就轉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呢?一天,我看見了論語的這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段古文不難理解,就是有子認為:孝子幾乎不會犯上,而不犯上的人,就絕不喜歡作亂。有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據說,長相都很象孔子??鬃铀篮?,弟子們都推有子到講臺上,代替孔子,繼續(xù)上課。 我現在很懷疑,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漢武帝劉徹也正好和我一樣看到了論語中有子的這段話,于是乎,也就欣然同意了董仲舒的意見。 現在,我又開始懷疑孔子答孟懿子問孝的“無違”,其本義就是不違上的意思了。只是后來樊遲又問“何謂也”時,孔子覺得直接解釋成“無違上”,太直白了。所以就用“無違禮”來轉了個小彎。顯然,論語中有子也給出了孝就是“無違上”的間接解釋,這也印證了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 在《論語》學而第十一章,孔子論訴孝時的內容,也間接為我的懷疑提供了支持。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痹诟赣H死后三年,都還按老人家的意思辦,就可以稱為孝了。這樣的邏輯,到底是因為不違禮,還是因為不違上呢?或者說:“上”就是“禮”? 儒家的學說,經過宋朝的朱熹整理修正后,就完全成了垃圾。朱熹不清楚人欲的調和就是天理,喊出了十分荒謬的口號:“存天理,滅人欲?!惫∪绻呀洔缌巳擞?,還有個屁的天理?。?/FONT> 宋以后的明清,反而把朱熹的全部歪理邪說都當成了全國唯一的教科書。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虛偽、邪惡、反人性墮落的歷史原因。人民的需求都是要消滅的人欲,而皇帝的需求就是要保護的天理了。今天,一眾學者文人口里的傳統(tǒng),至少有99.99%來源于朱熹的歪理邪說。這種反人性的學說,在中國受到尊崇和流行,也正是中國近現代無法引入現代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深層次的文化原因。 同中國文化的其它元素一樣,孝也在宋以后,向壞的方向加速流變。在元朝,有個叫郭居敬的人,編輯整理出了《二十四孝》,希望為國人盡孝,提供了24個光輝榜樣。我讀《二十四孝》時,常有毛骨悚然的感覺?,F摘錄一個在此,供大家接受先進性“孝”教育用: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逼薏桓疫`。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這就是盡孝的著名故事《郭巨埋兒》了?!皟嚎稍儆校覆豢蓮偷谩本褪锹駜鹤钣辛Φ睦碚撝С至?,你認同這個先進的“埋兒”理論嗎?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結果,也敢象郭巨那樣勇敢地埋兒了。且如果我還小,則我也敢讓父親象郭巨那樣把我埋了,畢竟,我也希望能得到黃金釜啊!但是,如果地下挖不出黃金斧,你覺得郭巨是否還該埋兒呢?如果是,你愿意做郭巨,還是做郭巨的兒子呢? 老實講,我看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有問題。也就不此一一列舉了,建議各位也找來看一看。另外,魯迅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是討論《二十四孝圖》的,恕我無知,記不得名字了。應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也建議各位找來看看。 《二十四孝》在民間的流傳,遠比《論語》和《孝經》廣泛,對民間文化的影響也比那兩本經典深遠。不過,這只是專制文人作惡的典型案例而已。 民間是怎么解讀《二十四孝》的呢?很簡單,就是聽話、順從。今天,香港、廣東的粵語里,都還有句成語,叫“二十四孝老公”,其意思就是一個非常聽老婆話、順從老婆、以老婆為中心的老公。這雖然是對《二十四孝》的惡搞,但卻很好地詮釋了御用文人編撰這本書的本意。我想,徐先生在深圳,對這句白話成語也應該不陌生吧? 古代的孝就說到這里了。那么,我們今天該怎么看孝呢? 所謂孝,無非就是親子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先說經濟上的,現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里,有很好的界定,就是雙親需要養(yǎng)育未成年兒女,要監(jiān)護他們健康成長,要送他們進行義務教育。這是最基本的法定義務,我想,這個規(guī)定是合理的。因為未成年子女沒有能力自己養(yǎng)活自己,也沒有任何積累,需要靠父母養(yǎng)活。 另外,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也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父母的選擇。當然,也可能是父母狂歡時疏忽了,一不小心懷上了小孩,而被迫要生下來。但不管是自己的選擇和疏忽,作為成年人都要為此負責任。 至于,成年后你要不要再給予兒女經濟支持,那是你們之間的問題了。我想,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不好強求一律,也只好各人念自己的那本難念的經了。 子女贍養(yǎng)老人,也是中國的法定義務。這一條,在歐美國家?guī)缀鯖]有。我記得當時立法時,就有學者出來解釋這一條的立法依據,正如徐先生的解釋一樣: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中國學者的講話,我歷來都用陰暗心理去理解,就如魯迅一樣,“我一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猜度中國人”。 很遺憾,我一直無法養(yǎng)成用光明心理,去猜度中國學者的習慣。我對這個法律條文的理解很簡單,就是政府不愿意承擔提供社會養(yǎng)老保障的責任。不幸的是,我的陰暗心理在猜度中國問題時就總能對,而用陽光心理猜度中國問題時卻總被騙。 因此,徐先生說:今天中國“官方不倡導”孝道是不對的。今天的中國,官方仍然有提倡孝道的各種現實需要,為國盡忠,為國減負等等。何況,今天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幾千來中國提倡孝道的社會環(huán)境相比,并沒有什么本質的改變。因此,官方對孝道的提倡也自然不會有什么本質的改變。其共同的特點是,孝道都是個人獨自盡的,而不是社會共同盡的。顯然,這樣的孝,還都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了。 其實,我并不認為子女就該有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前面已經講了,所謂生恩是假的,因為那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或者疏忽啊,子女不必要欠我這個生恩。而所謂養(yǎng)恩,也同樣如此,因為子女并無法選擇要我養(yǎng),這是我自己找來養(yǎng)的啊。何況,我在養(yǎng)他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巨大的樂趣,已經足以回饋我被迫養(yǎng)育他們時,所付出的那點辛勞了。我希望,我和子女的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只不過我們是親密接觸、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正常人之間的正常關系罷了。而養(yǎng)老的事情,則應該由我自己搞定,至少,在今天的中國還只能這樣。 我不希望我的子女成人后,覺得欠我什么。我經常告訴她,我對她做的一切都是法定義務和我的自主選擇。如果她以后想幫我,也應該是她的自主選擇,她不必理會那條虛偽的法律。 “老吾老,及人之老。”這是中國古代就提出的養(yǎng)老原則了,但用什么手段才能確保其實現呢?請徐先生考慮一下,難道你的孩子養(yǎng)了你就能實現了嗎?你應該知道,中國至少有幾億人是無法獨立自主地供養(yǎng)其雙親的。他們該怎么辦?難道寒門就真的無孝子? 因此,喊盡孝的口號不難,而找到盡孝的圓滿解決辦法卻不易。非常高興,許多文明國家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通過交稅,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了“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現實問題。 不過,這與中國歷來提倡的,狹隘的、自己的盡孝明顯不同,這是一個廣義的、社會的盡孝。卻正好實現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訴求:“老吾老,及人之老”。這又有什么好批評的呢? 我必須要提醒徐先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鮮花總是和大量地毒草并存。因此,在中國談繼承傳統(tǒng)應該要特別地小心才是。其實,只要仔細思考一下,徐先生就完全有能力應對傳統(tǒng)文化的糖衣炮彈。以徐先生的功力,完全可以把糖衣吃下,再把炮彈打回。不要因為幾十年的習慣就迷失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而讓這顆特殊的糖衣炮彈打中了。 我知道,我的年齡沒有徐先生大,但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且送過終的中年人了。所以,我覺得有資格和徐先生一起討論這個話題。我理解,徐先生希望親子之間能建立起深厚感情的良好愿望,但這并不必要和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聯(lián)系起來才能實現,更不必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了。 我們只需承認有普遍正常的人性,親子間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就能保持密切地相互接觸。這樣,深厚的親子之情,自然就能建立起來了。
我主張跪拜父母---- 三論行善從我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