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踐與認識 張虎臣先生傳教的三個套路一趟拳
在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中,能集大、中、小三趟拳架套路于一身者寥若晨星,田兆麟前輩是其中佼佼者。田氏從健候處得中架,從少候處得小架,從澄甫處得大架,奈何門人陳炎林1943年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所述皆澄甫大架練法,對楊拳中、小架未作任何披露,讀后有興致未盡之遺憾。筆者對田氏所得楊氏拳中、小架情況知之甚少,不敢妄議。 我?guī)煆埢⒊枷壬眯 ⒅屑苡跅钌俸?、許禹生,得大架于楊澄甫,拙作《談談我所知道楊派太極拳》、《張虎臣先生傳略》、《續(xù)談我所知道的楊派太極拳》,武魂2005年第7、8、12期,2006第9期有載,不在復述。概而言之,張虎臣 先生傳教的太極拳三趟拳架不稱小、中、大架,而名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太極小式為門內用架,太極家手為門內練家,太極正路為門內預架。何為用架、練架、預架?師云:“用架者,快架也,練之可用于技擊;練架者,功架也,練之可長勁力;用架、練架太難,故設預架,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也?!?BR> 太極正路、太極家手、太極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動作名稱、動作順序、以及每個拳式動作定態(tài)姿勢完全相同,故筆者認為:正路、家手、小式三個 套路可視為同一趟拳。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動作順序有嚴格規(guī)定。楊班候《全體大用訣》云:“太極拳法妙無窮,掤捋擠按雀尾生,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留清,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揮琵琶穿化精……”楊澄甫時又進一步明確動作名稱、順序為“太極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摟膝拗步、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合太極”。故1929年陳微明著〈太極答問〉云:“問:太極拳七十余式(不重復式)之次序必須如此,而亦能變動否?答:相傳之次序如此,其相連接之處亦極自然,故學者當謹守之。譬如一篇好文字,增一字減一字不可”。我?guī)熒耙嘌?,“凡楊拳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均如班候、澄甫所制,否則不能以楊拳論也”。資料表明,自露禪始,經二傳班候、健候,乃至三傳少候、澄甫,楊拳的動作名稱、動作順序皆如此,這就是小架、中架、與大架(澄甫先生的“定型架”)拳架套路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大一統(tǒng)的原因所在。 吾師虎臣先生傳教的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其動作名稱、動作順序、拳式動作定態(tài)姿勢相統(tǒng)一,依次為太極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合太極,不再重述。這就是筆者所說“三個套路一趟拳”的緣由。三套路所不同者,在于每一拳式運動過程中的變化難易、繁簡程度不等,現(xiàn)隨意摘拳架套路中幾式列表比對如下: 招法 套路 太極小式 太極家手 太極正路 攬雀尾 開合步三環(huán)掤 三環(huán)掤 掤 開合步套月捋 套月捋 捋 開合步車輪擠 車輪擠 擠 滑步跟進截氣按 截氣按 按 單 鞭 開合步橫三環(huán)套月鉤推山掌 橫三環(huán)套月鉤推山掌 一采一翻式單鞭 提手上式 開合步左顧右盼中定提手 左顧右盼中定提手 中定式提手 三趟云手 1 開合步一開一合式云手 一開一合式云手 一開一合式云手 2 開合步三開三合式云手 三開三合式云手 一開一合式云手 3 開合步兩開兩合式云手 兩開兩合式云手 一開一合式云手 兩趟倒攆猴1 開合步貓撲式倒攆猴 貓撲式倒攆猴 一翻一退式倒攆猴 2開合步採挒肘靠式倒攆猴 採挒肘靠式倒攆猴 一翻一退式倒攆猴 玉女穿梭 開合步偷桃、轆轤、簸箕、穿枝 回身反捋翻身倒步式 一翻一推式玉女穿梭 式玉女穿梭 玉女穿梭 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舉。 通過(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比對,可以看出小式、家手拳式基本相同,太極家手配以開合步進必跟、退必撤使拳速迅捷,即為太極小式,故吾師言“會用架者必會練架,會練架者必會用架,所謂文練武用,慢練快用,功用合而為一也”。當然,通過比對亦可得出太極正路脫胎于小式、家手,是小式、家手改革后的修定架、普及架的結論。 太極正路、太極家手、太極小式拳名,門內取王宗岳“八門五步說”均稱太極十三勢,亦取“天罡、地煞星象義”均稱108式,這也是筆者所說“三個套路一個拳”的另一層含義。正路108個動作式,門內要求練30分鐘;家手、小式如將各拳式動作過程中的變手(如如倒攆猴中貓撲、採、挒、肘、靠,玉女穿梭中偷桃、轆轤、簸箕、傳梭等)計算在內,拳路長達200多個動作式,故家手速緩,需練50至60分鐘,小式速快,要求在5至10分鐘內練完,運動量都極為可觀。這也是正路易學,家手、小式難以普及、大眾化的原因所在。 通過(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由太極小式到太極家手再到太極正路的變化過程,即是由用架、快架、小架到練架、功架、中架再到預架、慢架、大架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中,楊氏拳拳速由快轉緩、由緩轉慢,拳式由難變易、由繁化簡,最終由純粹拳學向多功能體用轉軌,使太極拳的哲理、文化韻味更趨濃重,從而為各種人群接受、喜愛,以至“舊時王謝堂前燕”、少數(shù)人掌握的太極拳技,得以普及造服于民眾、“飛入尋常百姓家”。 1958年筆者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學讀高中時,學拳于張虎臣,有同窗陳日光(筆者按:陳退休于北京通州區(qū)工商管理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任上,現(xiàn)任北京楊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早學拳于崔毅士,共同的愛好使我們關系至密,從而促成了崔毅士、張虎臣兩個失去聯(lián)系多年的師兄弟,在上世紀60年代初得以重新相見……崔、張二師曾同師學藝于楊澄甫,拳架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完全相同,但拳勢風格卻各有優(yōu)長:崔師的楊式大架舒展大方、柔和緩慢、松靜沉穩(wěn)、中正大雅;張師的太極正路身正勢圓、輕巧靈活、氣勢飽滿,動作幅度略小,小中寓大…筆者以為太極正路如此風韻,應與許禹生、張虎臣的改造使之與太極家手、太極小式更銜接、更配套不無關系。 吾師的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均得自于楊少候、許禹生。 太極家手松靜綿柔、圓活自然、氣勢磅礴,其特點是圈多,各種圈組成的形態(tài)各異的“太極球”,折疊旋轉、螺旋起伏,“亂環(huán)”迷眼,景象萬千。由于拳勢復雜、虛實分明,下盤根基極固,大架、正路拳齡三年以上訓練有素者學之為好。又因拳式以腰為軸空松圓活、拳勢柔順舒緩,“呼沉(展)吸提(蓄)”更為深勻細長,從而激發(fā)內氣更易“騰然”、“鼓蕩”(筆者按:丹田氣的上下升降隨呼沉吸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即“水中火發(fā),氣霧彌漫”,謂之“騰然”;丹田氣的內外出入隨呼展吸蓄“充氣縮氣”、“漲潮退潮”,謂之“鼓蕩”。太極拳技非有此感驗不算成功),故太極家手練之極長勁力。 太極家手為楊氏拳功架、基礎架,傳人極少,非有機緣而不可得。然而有拳家將“家手”稱作“加手”,一字之差非筆誤、口誤,而是認識上的錯誤。稱“加手”者以為,太極正路加上拳式中某些動作變化,即為“加手”,這與先有健候、少候中架、小架(母架)后有澄甫大架(子架),即太極正路脫胎于家手、小式,本末倒置,筆者不得不曉之以理而矯正之。 太極小式輕巧緊湊、圈小勁堅、節(jié)奏明快、發(fā)勁剛脆…雖經許禹生、張虎臣改造,舍去了彈抖、震足、飛腿等剛猛發(fā)勁,但基本上仍保持著少候時期的原始風貌。小式行架,時而流水潺潺,時而波濤洶涌,輕巧如捕鼠之貓,迅捷如離弦之箭,吾師言,此即班候、少候,審時度勢“動急急應,動緩緩隨”,所謂“喜則假喜,怒則真怒,一動而諸候懼”。因此,小式為拳中極品,是實用性很強的楊氏太極拳快架、用架、技擊架。太極小式拳勢奇快,移形換位變化神速,極難普及,太極家手拳齡一年以上訓練有素者學之為好。 吾師張虎臣先生,民國8年(1919年)至民國16年(1927年)學拳北平體育講習所、行健會,受教于楊少候、許禹生,繼學于楊澄甫,民國17年(1928年)楊氏昆仲離平(北京)南下,同年12月北平特別市國術館成立,我?guī)熈麴^繼續(xù)從許禹生深造,直至1930年任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區(qū))國術館長,故有緣統(tǒng)得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小、中、大三趟拳架。因吾師拳技多得自楊少候,故今人稱其所練為楊氏太極拳小架。 2006年1月,余功保先生編著的《中國太極拳辭典》485頁“張虎臣”條云:“張虎臣,楊式太極拳傳人。年輕時從師于楊澄甫,楊澄甫南下時介紹其繼續(xù)就學于楊少候,潛心學習了楊式大架、太極推手、太極球功、活步小架、合太極等拳術套路和各種楊式太極拳器械。”此說影響較大,坊間書籍乃至互聯(lián)網上多有引用者。筆者是虎臣先生的開山弟子,亦是先生弟子中稍有文化者,本著對拳史人物負責精神,鄭重指出上說失真。楊澄甫、楊少候均于1928年南下,張虎臣留北平并未隨師南行,楊澄甫怎可能介紹張虎臣繼學于楊少候?更何況少候1928年秋到南京僅一年多,即憤世自裁于中山陵,逝于南京古樓醫(yī)院,虎臣先生又如何能同其繼學? 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構成了楊氏太極拳少候拳系張虎臣支完整的拳學體系,按拳式實用分可稱用架、練架、預架,按代表人物分可稱少候架、健候架(或禹生架)、澄甫架,即今人所稱楊氏拳小架、中架、大架是也。 4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推手大觀 推手,又稱打手、搭手、揉手、靠手,是太極拳搏擊技術的訓練方式。 據(jù)悉,最早的太極拳搏擊術,由太極沾(粘)連槍的沾粘不脫、蓄發(fā)相變、纏繞進退、封逼擲放衍變而來,講求“纏沾即吐莫待遲”。由于“纏沾即吐”與抓筋、按脈、閉穴、截氣、擒拿等技法結合,瞬間同步并施,故方法簡捷、手段兇悍,殺傷力極大?!袄p沾即吐”的訓練,催生“沾連粘隨不丟頂”求懂勁的推手技術問世,推手技術又同時代、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勁技術越來越高,抓筋、按脈、閉穴等技術含量開始減弱;現(xiàn)代社會,推手亦追求懂勁,但抓筋、按脈、閉穴等技巧已丟失殆盡,博擊技能日趨淡化,養(yǎng)生健體、閑情逸致、娛樂性能愈演愈濃…… 懂勁,是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必修課,是衡量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唯一標準。因此,傳統(tǒng)楊氏太極拳無論大、中、小架,均通過與人手臂相搭、肢體纏繞,應用“沾連粘隨不丟頂”的技巧,在相互制約中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反映的敏銳,體驗、感味古人所說的“陰陽生克之理,剛柔變化之妙”,從而求得“懂勁”,懂勁愈高,功夫愈深,懂勁至極即是拳論所說的“神明”和“從心所欲”… 所不同者,在于運用懂勁技術制人形式、風格不同而已。 楊氏大架的代表人物楊澄甫,身材高大、體格魁偉,推手時心靜體松,外柔內剛、綿里裹鐵,份量極沉,多用“四正”手長勁拉放,無堅不摧…李雅軒前輩言:“楊老師的發(fā)勁,打出去松沉軟彈,有透力,有將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的可能,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另人萬分恐慌之感”…亦有楊氏五世門人撰文云,“太極拳乃內家拳法,是一門卓越的武術,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說。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論哪位師兄,在推手之時能夠從容不迫,輕靈柔化,松沉彈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楊家正宗傳人!” 楊氏小架的代表人物楊少候,身材清癯適中,推手講求“圈子要小,用勁要巧”、信手相應、應物自然,制人于“莫明其妙”中,發(fā)放風格與其弟澄甫有別,言“發(fā)人不在猛遠,而貴在取別人的重心離地,重心已起,即別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樣便怎樣,又何須發(fā)人於千里?原處起,原處落會更兇更猛…所謂兵不厭詐,計勝人也。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隱現(xiàn)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我之虛實,而我則處處求敵之虛實。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攻其勢,察其聲,問其癥。故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皆有一虛實也?!?BR> 楊氏中架代表人物楊健候推手風采,今人已無從知曉,其傳人許禹生,吾師受業(yè)最久,知其事較詳,筆者樂意薦舉與同好分享之—— 許禹生(1879—1945),字龍厚,出生于武術世家,曾學拳于武術大家劉德寬、劉鳳春,善六和、岳氏散手、八卦掌等拳技;太極拳術師從楊健候,(因與少候亦師亦友)亦得自于楊少候,(與澄甫關系至密)又在與楊澄甫交往中互惠,故現(xiàn)存的推手照片資料中,著名的楊氏大捋,能和年輕楊澄甫上鏡者只有許禹生一人;民國初許氏結交著名易學家、太極拳家宋書銘,得以學到宋拳三十七式及推手術,并得到宋氏家傳的多篇拳論。許性謙,常與紀子修、趙鑫州、吳鑒泉、孫祿堂、李存義等為友砌磋互益,故能兼融數(shù)家之長,因而在主持北平體育研究社、講習所、行健會、國術館,主編《體育》雜志其間,對武術,特別對太極拳的推廣與普及能有所作為。 許禹生畢業(yè)于晚清譯學館,古文根基深厚,尤其精通易學哲理。許氏認為“太極拳術以懂勁為拳中要訣…習太極拳者,不習推手,等于未習。習推手而未能懂勁,則運用毫無是處”(引自許著《太極拳勢圖解》)。許氏注釋王宗岳拳論“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時言:“知彼已之剛柔虛實,則陰陽互為消長,以虛濟盈而不失其機,斯真懂勁?!崩^而(與學員)解惑曰:“對抗雙方在進退、虛實、開合、剛柔、蓄發(fā)攻防中,其中一方肢體運動方向、速度、輕重始終與對方等同,乃至運動軌跡完全合而為一時,可體悟到“沾連粘隨不丟頂”真義,即為懂勁。譬如他人射箭在箭靶上留下箭孔,你射箭欲從(前者所留)箭孔穿出,(使箭靶上只有一孔)就須保證箭的飛行方向、速度乃至飛行軌跡與之完全等同、合而為一。能悟出其中道理,則不難懂勁矣?!?BR> 許氏用易理解析推手:對抗雙方各站(陰陽)雙魚形太極圖魚眼位置,是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雙搭手成太極圖形,變幻莫測表明陰陽的虛實、盈縮、進退…起步移動時,“手從腿邊起,側身步輕移”走在雙魚形太極圖的S線上,“剛柔相摩(推),八卦相蕩,變在其中”,故名太極(拳)推手。許氏的側身移步、搬攔進退走S線,續(xù)進續(xù)退則成S形滾動進退;雙方逆向各進一步則合成○形,雙方逆向各進二步則合成8形,○與8形可順時針轉,也可逆時針轉,亦可順時、逆時混雜轉動,因而就成為S、○、8形的順逆滾動,螺旋式步法。這種步法比直進直退式活步推手,不但技術含量高,形式上也妙趣橫生、招人耐看… 許氏對太極拳的貢獻還表現(xiàn)在將開合手、單操手融入于推手技術。 太極拳推手技術,原有兩個母手,即四正掤捋擠按、四隅采挒肘靠。所謂母手,就是在推手時可以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運作手法。四正掤捋擠按母手,可用于定步,亦可用于活步;四隅采挒肘靠母手,則多用于活步。許氏將開合手引進推手,則使太極拳推手術由兩個母手增為三個母手,筆者以為這是件重要的技術創(chuàng)新。關于開合式母手如何在推手中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運作變化,拙作《太極拳開合式推手》武魂2006年第5期有載,不再復述。 太極拳七十多個拳式,如單鞭、提手、白鶴亮翅…每個拳式均為單操手。1921年許氏所著《太極拳勢圖解》為楊氏太極拳第一本系統(tǒng)著作,書中第三章“論太極拳推手術”寫道,“余幼從劉師敬遠先生習單推手術,稍有心得,嘗取太極拳各姿勢,參酌各家,一一規(guī)定練習方法,編成推手術,以輔原來四正四隅方法之不足,暇當另為編制,以享讀者”。是時,楊少候、楊澄甫,吳鑒泉、王茂齋、孫祿堂等泰斗均活躍于京畿拳壇,許氏指出太極拳“原來四正四隅方法之不足”,并未遭到非議。許氏敢作敢為的大家風范以及當時拳界對新生事物“有容乃大,多元共生”環(huán)境氛圍,另今人感慨、汗顏。遺憾的是許氏的“暇當另為編制,以享讀者”并為兌現(xiàn),未能使更多的人領略到單操手融入太極拳推手后的風采… 許氏將太極拳幾十式單操手,乃至其他拳種的個別單操手融入太極推手的三個母手中,隨時融進,亦可隨時抽出另換別手,并隨母手一起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運走變化,憑懂勁感觸,順勢借力,隨機而發(fā),變幻無窮…許氏集楊氏大、中、小架推手技術于一身,將開合手、單操手引入推手,將宋書銘的太極推碾(攆)、旋乾轉坤圓形步法融進推手,從而完善、發(fā)展了太極拳推手技術…以致推手雙方沾連粘隨,在不丟、不頂、不脫中,擰裹鉆翻混用、跌打摔拿并施,順勢借力隨意游走,蛇行穿插螺旋跟進,急應緩隨滿埸亂飛…故陳微明先生1929年著《太極答問》言:“太極拳,二人活步推手,圓轉變化,其精彩不下于外家拳之對打,亦可引起觀眾之興味”。此情此景隱于民間,一直從民國初期延續(xù)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初期… 楊氏拳大中小架推手技術,各有千秋,三者一統(tǒng),則既有“打天下、闖天下”時的氣勢,亦有“養(yǎng)天下”的近代風采。 綜上所述,楊氏拳小架,即用架、快架、技擊架;楊氏拳中架,即練架、緩架、功力架;楊氏拳大架,即預架、體用架、普及架。張虎臣先生所傳教的小、中、大架,稱作太極小式、太極家手、太極正路,亦稱用架、練架、預架。三者既有難易之分,亦有母架、子架之別。三者相輔相成又各具特色,大一統(tǒng)于楊氏太極拳體系。 太極拳須從基礎學起,階階有梯,不難登堂入室。你要學傳統(tǒng)、體用統(tǒng)一,與民族、世界流行同步,可學楊氏大架;你欲功力更上層樓,可在大架基礎上學習楊氏中架、功架;你思慕前賢、癡迷武技,可在大架、中架的基礎上學習楊氏小架、用架,當推手懂勁功夫達“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時,自能“英雄所向無敵”…概而言之:各人志向、追求不一,蘿卜白菜,取所愛最好。(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