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養(yǎng) 人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是一個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目前,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在我國,不少父母,尤其是廣大獨生子女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家長們不惜錢財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買昂貴的玩具,購電腦鋼琴,請家教;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令其琴棋書畫無所不練;稍大一些又進入過于復雜的思維訓練……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早期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智力開發(fā)。其實這是一種不全面、不正確的觀念,這種觀念忽視了對兒童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養(yǎng)。 心理學上將聰明才智或學習能力稱為智力因素,它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將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情感與個性中的性格稱之為非智力因素。人的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在智慧活動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發(fā)揮最大效能,必須有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一般認為,7歲以后的兒童智商才相對穩(wěn)定,但有些人以后還會增長。有些研究發(fā)現:精力充沛,情緒穩(wěn)定,獨立,有進取心,能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的兒童,其智商增長較快;稍大一些兒童的智商增長與強烈的成就動機關系密切。這就表明,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開發(fā)有積極作用。而缺乏優(yōu)良非智力因素的人,其智力是不可能充分開發(fā)出來的。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智力開發(fā)的重要性,因為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種基本功能,不論多么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也不能使白癡變成科學家。 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將促進兒童的智力開發(fā),并使今后一生受益無窮。因此,在兒童0~15歲期間要給予正確的教育,在智力開發(fā)的同時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關于培養(yǎng)哪些良好非智力因素及如何培養(yǎng),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信心的培養(yǎng) 有位名人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熱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標上。父母與教師的積極評價,對兒童的自信心形成十分重要。當孩子完成某件事并取得成功時,成人應給予積極評價,如愛撫、鼓勵、點頭、微笑、表揚等,這樣做能激起他們繼續(xù)上進的愿望。當兒童做了錯事,應冷靜分析,合理批評,不可諷刺、挖苦、謾罵、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二、成功體驗與好勝心的培養(yǎng) 好勝心是一種敢于競爭,欲求取勝的向上的心理品質。老師家長應經常引發(fā)他們的好勝心。比如,組織各種類型的游戲比賽,鼓勵兒童敢于競爭,爭取優(yōu)勝成績,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如果失敗了,成人也應說:"只要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失敗沒關系。" 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養(yǎng) 兒童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兒童就能較早地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所以,成人應正確引導兒童去觀察、思考,讓他們親自看看、聽聽、聞聞、嘗嘗、摸摸。節(jié)假日帶孩子看電影,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或名勝古跡,旅游,增加他們的見識,多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 四、獨立性的培養(yǎng) 獨立性強的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首創(chuàng)精神。家長應要求兒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床鋪玩具,自己吃飯漱洗或讓他們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有些事可征求他們的意見或讓他們決定,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這樣,兒童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同時應注意引導兒童聽別人合理的建議,不任性固執(zhí)。 五、"苦"的體驗與堅持性的培養(yǎng) 世界上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堅強毅力的,都是長期堅持不懈與困難做斗爭的,良好的堅持性,必須通過痛苦的歷程。家長老師應適時地給兒童設置有一定難度的任務,讓他們獨立克服困難,爭取完成。同時要求他們事情不論大小,既然做,就要盡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廢,讓孩子體驗到"苦"的滋味,苦的體驗是造就孩子百折不撓、頑強拚搏的奮斗精神的根由。 六、愛與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 豐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有了良好的情緒,對生活充滿愛,就會心胸豁達,始終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智力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家長給兒童的食物哺育是遠遠不夠的,兒童更需要愛,即父母、師長、同伴之愛。愛是兒童必需的精神營養(yǎng),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兒童對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易形成孤僻、焦慮、緊張、冷漠的個性。家長師長不但要給予兒童愛,還要培養(yǎng)他們從小學會愛、愛祖國、愛知識、愛朋友、愛藝術、愛自然、愛勞動,愛一切有趣的事。 七、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優(yōu)良性格的培養(yǎng) 兒童的性格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互相影響下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對孩子優(yōu)良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而緊張破裂的家庭必然傷害孩子的心理。父母的言行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如經??磿鴮W習,為人正直,講話文明禮貌等等。<br 視培養(yǎng)寶寶的非智力品質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眾所周知,影響兒童成長乃至成才的兩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個智能操作系統(tǒng),它是兒童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時進行感知、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活動能力的總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動力系統(tǒng),它在兒童活動中起著定向、引導、維持、強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動機、興趣、情緒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氣質、習慣等。廣義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體素質等生理因素。 可以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智力因素作為操作系統(tǒng),每時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在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然而,目前在嬰幼兒教育中,盡管許多有識之士多次呼吁應重視兒童的非智力品質培養(yǎng),但在相當一部分家長中,仍然存在著重"智"輕"非"的傾向。這里,固然有相互攀比、隨波逐流者,但在一些家長的思想深處,認為將來只要孩子有知識、有能力,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者也大有人在,從而忽視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秀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與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曾比較過智商在140以上的150名"神童",為什么在成年后成就如此懸殊,其結論是令人深思的: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的智商并沒有多大變化,而主要差異在于他們的個性心理品質。在自信、進取心以及堅持精神等非智力品質方面,成就顯著的一組遠遠高于成就低的那一組。 僅僅為造就"神童"而進行的智力教育,是有失偏頗的教育。人們常說,天才多怪人,許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當的早期教育,盡管有個人事業(yè)的輝煌,卻因其病態(tài)的人格而沒有幸福的人生。如音樂神童莫扎特、哲學家尼采、文豪約翰·羅斯金、宗教改革者路德、我國三國時的軍事家周瑜,甚至現代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維納,幾乎都有病態(tài)的人格。難怪有人研究"天才病跡學",尋找古今高智名人的異常心理表現。這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早期教育的過失:僅僅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因此,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了!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講,教育的最終目的,應當是使孩子擁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對孩子進行全面而和諧的教育:既重視早期智力開發(fā),又重視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膽、合理地開發(fā)孩子的身心潛能,又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而和諧和地發(fā)展。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三歲前這人之初的教育奠基工程中,全面、和諧就顯得更加重要。當前,尤其應當重視三歲前嬰兒的非智力品質的培養(yǎng)。這些心理品質、習慣和能力,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1、獨立與自信。 首先應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在吃、睡、拉、穿、行等方面,為孩子提供鍛煉能力的機會。如6個月會自喂餅干,7個月扶杯喝水,1歲學拿勺,2歲獨立吃飯;3-4個月時能獨自睡覺,夜間不必喂奶;1個月時識"把"大小便,1歲半時白天能控制排便;周歲時穿衣會主動配合,15個月會脫襪子,2歲會脫衣服;會爬以后就不要老是抱在成人手上等等。孩子能獨立地完成一件事,會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這就大大強化了他的自信心。 2、好奇心與求知欲。 當寶寶會爬乃至會走之后,便進入好奇心與求知欲極為旺盛的時期。 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富有探索性、應答性的環(huán)境,像居里夫人所稱道的"科學家的第一美德"--好奇心不被"過分限制"之手,扼殺在搖籃之中。 3、專注與堅持精神。 要著力培養(yǎng)孩子專注于干一件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持精神。當他一次又一次地將倒下的積木搭成"高樓時",當他一回又一回地嘗試用什么"工具"將在沙發(fā)下面的球夠出來時,他的專注力與堅持性就得到了鍛煉。 4、閱讀興趣與習慣。 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讓他從讀書中得到知識與歡樂,以豐富他的精神生活。 5、駕馭情緒與情感的能力。 當他渴了,但水還燙時,他必須學會等待;當他病了,需要打針吃藥時,他應當學會服從和勇敢…… 6、關心他人、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 兩歲左右,孩子發(fā)現了"自我",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態(tài)度,這是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現象。這時,要善于讓孩子從自我的感受出發(fā),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進而培養(yǎng)孩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當孩子學會與親人、同伴分享自己或別人的食品、玩具,做一些必須與人合作的游戲如踢球、過娃娃家時,關心他人、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就會逐漸建立起來。
幼兒進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兒到四五歲時,腦量會長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情感學習能力,也在這個時期得到最大的發(fā)展。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響,一個兒童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觀、具破壞性、孤獨、焦慮、有各種恐懼的幻想、對自己不滿意等,以后,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將很難把握機會。發(fā)揮潛力??梢哉f,他這時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所以,在幼兒階段進行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這是奠定人生成敗的基礎。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及幼兒園的教師對此知之甚少,對孩子因情商太低而出現的問題或視而不見,或束手無策,或簡單地以批評、懲罰和管束來解決,不懂得以科學的眼光來識別,以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和誘導。近年來,筆者通過有目的的觀察發(fā)現在家庭教育及幼兒園教育中情商問題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 l.有的孩子性情孤僻、不合群、不愿與人相處,為了達到脫離集體、回家獨處的目的,不惜用尿褲子的辦法; 2.嬌生慣養(yǎng),霸道,事事不讓人; 3.粗野成性,隨便打人,罵人,說臟話,不懂得什么叫團結友愛; 4.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活動中亂跑亂鬧,自控能力極差; 5.情感淡漠,責任心差; 6.見老師布置教室從凳子上掉下來,哈哈大笑,沒有同情心,不懂得幫助別人; 7.繪畫時反復涂畫,又反復用橡皮擦,缺乏自信; 8.看到別的小朋友犯錯誤時,不是勸告、幫助,而是去告狀;看到老師批評懲罰犯錯的小朋友時則表現出幸災樂禍和解恨的情緒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事例從情商角度來觀察分析,頓時顯得觸目驚心起來。原來,我們相當多的教師和家長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情商盲"的狀態(tài),這該是何等誤人子弟啊?! 寄宿學會獨立丟了親情 現在的年輕家長工作壓力都很大,如果家里沒有幫手替自己帶孩子,麻煩還真不少。于是不少年輕父母因為工作忙碌而選擇了讓孩子寄宿的方式。寄宿制對兒童生理、心理發(fā)展影響的利與弊,近年來成為教育者和家長們關注的一個話題,甚至被列為國家"十五"規(guī)劃課題。 目前,天津市寄宿制的幼兒園和小學約有30所?,F在有很多家長愿意為孩子選擇"全托式"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寄宿制幼兒園和學校有增加之勢,很多幼兒園和小學也準備增開寄宿班。 華夏一幼的賈玉珍園長透露,家長把孩子送去寄宿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一些高收入家庭,家長希望孩子們過普通人的生活而讓孩子去寄宿;希望通過寄宿制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生活能力;家長認為讓孩子寄宿可以有更多時間學習;考慮到寄宿制學校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孩子會生活得很舒服;還有一些家庭經常存在一些矛盾,或是再婚家庭,寄宿制學校自然成了孩子最好的"避風港"。 轉移責任"丟"了親情 很多年輕的家長把孩子送去寄宿后,就認為責任已經轉給了幼兒園。一些寄宿幼兒園為了能讓孩子與家長保持溝通,都會安排家長會面、電話交流等活動,但是,30%的家長只能保證一周打一次電話,只有20%的家長可以每周能和孩子聯系或是探望一下;20%以上的家長甚至在周五也不能接孩子,都是讓家里老人來接。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疏遠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心理發(fā)展也很不利。 寶寶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包含內容 一、重視寶寶的早期教育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這就是說教育應及早開始,越早越好,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就要想到寶寶的教育,正常的孩子,只要出生后教育得法,都能培養(yǎng)成為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 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140億個腦細胞,這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財富。遺憾的是,人的一生中有90%以上的腦細胞處于冬眠狀態(tài),未能開發(fā)出來。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腦存在著巨大的開發(fā)潛力,而嬰兒時期則是發(fā)展這種潛力的關鍵時刻。寶寶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感受著周圍的一切事物,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吸取各種信息,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大腦,不斷地建立各種條件反射,其求知欲之大,接受能力之強,學習效果之驚人,也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有的媽媽在寶寶睡覺前,一直哼哼催眠曲,時間一長,寶寶一聽到這首催眠曲,就知道應該睡覺了,形成了睡眠的條件反射。又如,寶寶在母體宮內孕育中,一直聽著媽媽的心跳,就能表現出出奇的安靜。出生后有時寶寶哭鬧不安,只要一靠在媽媽身邊,聽到媽媽的心跳,就會停止哭鬧。這些都說明寶寶具有內在的能力,具有記憶和吸取各種信息的能力。 可是,父母往往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錯誤地認為小孩的教育是從上幼兒園開始,由老師們去教育,父母主要任務是照料寶寶生活,這是十分可惜的。如果這樣,會給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二、寶寶的早期教育包含的內容 寶寶的教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愛撫 如果我們僅僅認為解決了寶寶的溫飽問題就行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關心寶寶的心理及情感的需求,要給寶寶一片愛心。若寶寶在這個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撫和溫暖,就很難對人產生信任感,日后可能形成冷漠、缺乏安全感的不良性格。因此,應盡可能多地與寶寶相處,給一些愛撫,這對寶寶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2、感覺器官的刺激 寶寶認識周圍世界,智力的發(fā)育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實現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寶寶的感覺器官施以良性刺激,促進寶寶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的發(fā)育,進而促進寶寶大腦的發(fā)育和智力的開發(fā)??梢圆扇≡趯殞毜木邮覂炔贾眯┥术r艷的氣球、大型布藝玩具,有利于刺激寶寶的視覺及色覺的發(fā)育??蛇x擇一些玩弄時能發(fā)出悅耳聲音的帶響玩具,如八音盒、手搖鈴、撥浪鼓等。在不刮風、有太陽的情況下,抱著寶寶或讓寶寶躺在嬰兒車內推到室外空氣新鮮而人較少的地方,讓寶寶沐浴在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空氣,感覺著周圍的事物。 3、動作訓練 通過對寶寶抬頭、翻身、坐、爬以及手的動作等訓練,鍛煉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促進寶寶運動感覺功能、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寶寶感覺器官與運動的協(xié)調性。 總之,寶寶教育的內容,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持之以恒,開發(fā)寶寶的智力,促進寶寶的智能發(fā)育。 成長,爭執(zhí)也是一門功課 小朋友之間交往,打打鬧鬧是常有的事情,沖突和矛盾說來就來。 無論被打還是打人,媽媽都不必過于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寶寶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發(fā)展朋友間的關系。相信在經歷了數不清的糾紛、爭執(zhí)的教訓以后,寶寶會逐步適應紛爭。 讓寶寶獲得心理平衡 寶寶受到欺負后心里會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討回損失,因此動手,這是一種自衛(wèi)心理。 爸爸媽媽要讓寶寶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醒他不能動手打人,更不能主動去攻擊別人。如果寶寶被別的孩子欺負,可以將他拉開,問問他的感受或替他說出感受,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了解他的心情。接著爸爸媽媽就要做正確的引導,比如說:"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動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樣會疼嗎?"得到心理平衡,寶寶很快便會將一切拋之腦后。 最好當個"小紳士" 面對爭執(zhí),爸爸媽媽首先應正確評估事情性質,不要看不得寶寶受委屈、流淚。其實,爭執(zhí)只是寶寶成長中的一種游戲,無傷大雅,更不會造成傷害。何妨給寶寶來點"紳士教育"?讓他學會處處謙讓,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反而會讓他在同伴中獲取信任與好感,贏得更多的友誼。 主動道歉是良好的品質 一旦發(fā)生爭執(zhí)、糾紛,爸爸媽媽要及時幫助寶寶調整情緒,舒緩緊張、沮喪、憤怒的心情。待他平靜下來,再與他進行談話,讓他認識到,不管對錯,只要動手就不對。比如,媽媽可以對先動手的寶寶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確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這就是你的不對。去跟小朋友道個歉,好嗎?你們還是好朋友。"一般來說,寶寶會接受媽媽的建議。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使對方也勇于面對自己的過火行為,學會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護自己,從不愉快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堅決制止攻擊行為 常見兩種情況,一是寶寶占了便宜,爸爸媽媽稱贊道:"好樣的";二是吃虧了,爸爸媽媽暴跳如雷:"沒用的東西,為什么不還手。"這種鼓勵和誘導的做法,會把寶寶引向歧途。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zhí)中出現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寶寶在爭執(zhí)中成長 爸爸媽媽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來制止寶寶委屈流淚,也不要用"堅決站在寶寶一邊"來強化他的痛苦與仇恨。壓制和縱容都不可取。爭執(zhí),是一門功課,是寶寶相互學習相互適應、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價。由此,寶寶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還鍛煉了辯論才能。所以,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用豁達的心態(tài)看待爭執(zhí),理智地引導寶寶在爭執(zhí)中學會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寬容別人、謙讓同伴、堅持自我、勇敢面對責任等等。讓寶寶運用智慧自己解決問題,是合乎實際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對待任性兒 家長有"四忌" 現代家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孩子們處于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及倍受寵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極易養(yǎng)成任性的不良個性。主要表現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感受,若有一點不順心,即哭鬧撒潑,更有甚者還要打罵父母長輩。要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家長們應牢記以下四忌。 一忌兩個極端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常常處于兩個極端,好起來寶貝心肝地摟在懷里,樣樣事情都依從,不好起來吹胡子瞪眼,不分場合打罵孩子。孩子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情緒極不穩(wěn)定,久而久之,孩子脾氣就會趨于任性、暴躁。 二忌以暴制暴 一旦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有的家長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孩子嗓門高,家長嗓門更高;孩子要打人,家長打得更重。這樣做雖然能收到暫時的效果,但其負面影響卻是長遠的,孩子病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愿望的方法,反而以為只有采用暴力手段才能滿足愿望。 三忌說話不算數 說話不算數的情況在家庭中并不少見,有的家長為了一時哄孩子聽話而許下根本兌現不了的諾言,或者處于其他原因沒有實現諾言。幾次下來,孩子不在相信大人,再有類似的情況,就會以大哭大鬧的方式來反抗,用撒潑的辦法脅迫家長就范。 四忌家教不統(tǒng)一 這種情況在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家庭中比較常見。父母輩和祖父母輩的出生年代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也不盡相同。一般父母輩對孩子要嚴格一些,祖父母輩對孩子要縱容一些。父母輩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祖父母輩最好不要插手,更不要做孩子的避風港,這會使孩子更加有恃無恐,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害無益。 孩子任性是家長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家長牢記四忌,做到嚴愛孩子,孩子一定會從任性中走出來,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葉圣陶: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成好習慣。"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由此可見培養(yǎng)習慣的重要性。良好習慣的作用有三個方面:一省時,二省力,三減少錯誤。但父母不可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時顯得操之過急,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嚴格要求: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有賴于父母的嚴格要求。要求一經提出,就必須堅決貫徹施行,不可以有例外。 2、以身作則:在培養(yǎng)孩子某種好習慣的過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謂"誰家的孩子像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這句話用在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上也很合適。 3、反復練習,及時強化:習慣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復練習不可。當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肯定。孩子有了興趣和愉快的體驗,良好習慣就容易形成。 4、提供條件:形成習慣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能提供相應的條件,有助于孩子較快地形成習慣。比如,要求孩子飯后漱口,每次飯后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養(yǎng)成飯后漱口的習慣之后,再讓他自己倒水。比一開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習慣。 孩提時的凡高很平凡 不過,他們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蟲時有多聰明。他回來時,總給他們看各種各樣的甲殼蟲:有著閃爍的、褐色的殼,大而圓的眼睛,以及從水中出來后便神經質地伸縮著的彎曲的腿…… 孩子們帶著尊敬的口氣談論他,毫無嘲弄的意思,但是他們不敢要求去那清新涼爽的溪邊。溪邊開放著最為美麗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蓮,在那兒,把雙手插入閃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點塵染。孩子們憑本能感覺到:他們的哥哥喜歡獨處。如果父親送他去的那個寄宿學校有個假期,他所尋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獨。 他知道最珍貴的花長于何處。他避開那有著筆直街道和井然有序小屋的村莊,通過丘陵和山谷尋他的道路。每次他總能發(fā)現令人驚奇的東西,窺察到處于自然棲息地的稀有動物和鳥類。對于鳥類,他知道它們筑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對云雀降落在麥田里,他知道該怎樣接近它們而不折斷周圍的禾葉。 那時候他沒有留下一幅鋼筆或鉛筆的素描。這個未來的畫家當時并沒想畫畫,只是沉思默想。 還是一個小男孩時,他曾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審視一個雕塑家的助手用粘土給他做成的小像。8歲那年,他畫了一幅畫:冬天的花園里,一只貓在光禿禿的蘋果樹上瘋狂的飛奔著。 這使母親大吃一驚,孩子藝術感覺的自然表達是如此驚人,她竟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過了好久,這件事才被父母談起。 孩子自尋快樂有何益處 現在,絕大多數的家長已認識到了培養(yǎng)孩子愛清潔、有禮貌、守秩序等好習慣的重要性,而對培養(yǎng)孩子自尋快樂的習慣的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教孩子養(yǎng)成自尋快樂的習慣有何益處呢? 1、可以培養(yǎng)孩子開朗大方的個性,能使孩子成為熱情洋溢的人。孩子容易學會與人交往的本領,能獲得更多的友誼。通過交往還能學到別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經驗,對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2、孩子會對更多的事物產生興趣,其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也會增強,并有強烈的求知欲。孩子還會把枯燥乏味的學習(乃至將來的工作)當做有趣的游戲來對待,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知識。 3、有自尋快樂習慣的孩子總能以微笑對待任何困難,能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更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4、有這種習慣的孩子,如遇到不愉快不順心的事,甚至心理受到傷害,也能較快地得以恢復。如果您的孩子養(yǎng)成了自尋快樂的習慣后,您會發(fā)現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更堅強、更有活力。 所有的孩子都愛玩,玩耍和游戲就是孩子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工作。通過參加各種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增強體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多種興趣和愛好,豐富想象力。游戲能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自我表現,還能增強容忍性、耐心和韌性。實踐證明,對孩子來講,游戲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例如,經常游戲的孩子比游戲受限制的孩子有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孩子如能長時間擺弄玩具,其長大后一般是興趣持久且責任感強。另外,性角色在游戲中也很重要,女孩子天性喜歡娃娃,男孩子喜歡在游戲中扮演強者,喜歡舞槍弄棒,家長正確引導孩子的性向發(fā)展對其一生都有益處。既然游戲有此重要的功能,家長就應讓孩子玩得盡興,并經常和孩子共同游戲,在游戲中給予正確的引導,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孩子只聽老師的話怎么辦?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很聽話,把老師的話當"圣旨";可在家里卻任性、不講理,任憑家長說破了嘴也無濟于事。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1、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目標是明確一致的,對孩子的要求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老師對孩子一視同仁,善于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處處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老師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既有豐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情緒對待每一個孩子。 2、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好威信。家長的威信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然而許多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樹立起威信,主要表現為: 教育方法不得當:或溺愛孩子,使其養(yǎng)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或經常用很嚴厲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常常為無關緊要的事大發(fā)雷霆。 家長教育孩子時情緒不穩(wěn)定:高興時,事事寬容孩子;不高興時,處處為難孩子。 家庭教育不一致,導致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怎么辦呢? 1、家長應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樹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實并不難,孩子往往是絕對相信父母的,關鍵在于父母怎樣在孩子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威信。 要建立與孩子間平等的關系,家長應與孩子相互講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從而尊重父母。 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長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應尊重自己的父母,處處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心和了解孩子。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所提要求必須是他們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 運用正確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寬嚴相濟,寬嚴適度。既不能下禁令、處處挑剔、事事指責,也不能一味遷就、放任自流。 父母對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說話算數。不要總對孩子信口開河,許下的諾言就要兌現,這樣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話確信不疑,才能聽你的話,你的威信才會與孩子的相互溝通中樹立。 步調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員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步調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或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數落對方的不是。 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孩子一天天長大,對是非好壞逐漸有了初步的正確的評判能力,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護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以免影響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2、利用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及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心理特點,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系,把孩子在家里不聽話的表現反映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教育。如:建議幼兒園舉辦"在家做個好孩子"、"誰最啊爸爸媽媽的話"等活動,使孩子把在幼兒園聽話的好習慣帶回家來。 擔負你應承擔的責任 ??怂垢赣H拆亭子 查爾斯·詹姆斯·??怂故怯渭?,他以"言而有信"獲得了政界較高的贊譽。 當??怂惯€是一個孩子時,有一次,??怂垢赣H打算把花園里的小亭子拆掉,再另行 建造一座大一點的亭子。小??怂箤Σ鹜ぷ舆@件事情非常好奇,想親眼看看工人們是怎樣將亭子拆掉的,他要求父親拆亭子的時候一定要叫他。小福克斯剛巧要離家?guī)滋?,他再三央求父親等他回來后再拆亭子,??怂垢赣H敷衍地說了一句:"好吧!等你回來再拆亭子。" 過了幾天,等小福克斯回到家中,卻發(fā)現舊亭子早已被拆掉了,小??怂剐睦锖茈y過。吃早飯的時候,小??怂剐÷暤貙Ω赣H說:"你說話不算數!"父親聽了覺得很奇怪,說:"不算數?什么不算數?"原來父親早已把自己幾天前說過的話忘得一干二凈。老福克斯聽到兒子的話后,前思后想,決定向兒子認錯。他認真地對小??怂拐f:"爸爸錯了!我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于是,老??怂乖俅握襾砉と耍尮と藗冊谂f亭子的位置上,重新蓋起一座和舊亭子一模一樣的亭子,然后當著小??怂沟拿?,把"舊亭子"拆掉,讓小福克斯看看工人們是怎樣拆亭子的。 后來,老??怂箍偸钦f:"言而有信,對自己的言語負責,這一點比萬貫家財來得更為珍貴!" 父母對自己的言行是否負責,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一旦許下諾言,就要盡可能照此執(zhí)行。實在做不到,也應該給孩子解釋清楚,有條件的話,盡快將此補上。這看起來像是小事,可如果父母總也不實現自己的諾言,孩子便不會再聽信父母的話,因為他們會覺得父母在欺騙他們。 一朵悲哀的花 海拉蒂今年四歲半了,在薩爾馬多城上幼兒園,最近她在學習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海拉蒂迷上了植物,她覺得那些花草實在是太美了,便苦苦地哀求爸爸給她買一盆鮮花。 爸爸同意了海拉蒂的請求,趁周末帶著海拉蒂到花卉市場買了一盆小花。父親希望海拉蒂看到小花生長的整個過程,并且能夠自己照顧它。于是,父親和海拉蒂約定,由海拉蒂負責照顧鮮花,給它澆水和施肥。 最初幾天,海拉蒂非常興奮,每天耐心地給小花澆水,還根據日照的情況,不斷給花盆挪動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畫出花卉生長的情況。 海拉蒂的父親看到小海拉蒂這么有責任心,十分滿意??墒?,沒過多久,海拉蒂的父親發(fā)現小海拉蒂給花澆水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給小花澆水,也不做記錄,似乎她已把養(yǎng)花的事給忘了。結果,小花慢慢枯萎了,葉子也開始泛黃,生長的速度減慢了,再過幾天,盆花快死了。 吃過晚飯,海拉蒂父親把海拉蒂叫到陽臺,說:"你給花澆水了嗎?" 海拉蒂低著頭說:"沒有。" "為什么沒有?" "我……" "我
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么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由于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
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yǎng)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tài)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而造成的悲劇。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yǎng)。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于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F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fā)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chuàng)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和氛圍。
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里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chuàng)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yǎng)、品德教育、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 好父母應有的餐桌態(tài)度 1、認識到脂肪只是飲食中的一部分
父母不要讓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應該將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在飲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種,比如水果、蔬菜、全麥谷物類食品,如果你增加了食物的品種,無形中孩子自然而然會減少脂肪的攝入。
健康的飲食并不僅僅是指你吃什么,還包括怎樣吃,其中一些態(tài)度和行為應該成為每一餐的組成部分。 2、和孩子一起認真享受每一餐
餐桌上如果一直過分關注應該吃什么,不應該吃什么,就會使食物聽上去像毒藥。
食物應該是一種令你感到滿足并得到享受的美味東西,健康的飲食意味著品嘗和享受各種各樣富有營養(yǎng)的食物,這比總是想著哪些食物對人有
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來享受
父母精心挑選和準備食物,并規(guī)定一些就餐的規(guī)矩,孩子安靜地坐在餐桌前吃飯可以學到就餐的禮儀并得到美味佳肴帶來的享受。
如果允許孩子吃飯時東奔西跑,他們往往會選那些比較容易吃的食物,就無法學會品嘗一些富有營養(yǎng)但吃起來較為復雜的食物。
如果父母本人不能坐下來陪孩子一起吃飯,最起碼要請家中的老人,或是保姆陪孩子一起吃飯。
4、在餐桌上不要勸誘、禁止和賄賂
在每頓飯之前,你永遠無法預測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
當孩子處于快速生長階段,或是剛剛經歷了激烈的體育運動之后,他們會尋找類似牛排、奶油之類的高熱量食物,而當孩子感覺不太餓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上。
因此,父母最好在每一頓飯中準備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食品,并決定吃多少。
5、不斷地提供新的食物
孩子對新的從未吃過的食物總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在第一次看到這些食物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愿去嘗試。
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們出現在餐桌上,大人們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嘗,即使沒有人強迫他們嘗試,總有一天孩子會自己提出要求嘗嘗這些從未吃過的東西。
但是如果父母只準備孩子已經接受的食物,就使他們失去了品嘗并喜歡不同種類食物的機會。
6、為孩子做個榜樣
作為父母,如果你自己不拿個蘋果或是柑桔嚼嚼,而光是命令孩子"去吃點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會照你說的去做的。
為了讓孩子吃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樹立一個榜樣。
7、永遠不要說"永不"
有些父母認為某些不能過量吃的食物應該永遠受到禁止。
這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喜歡巧克力,要讓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僅僅關注餐桌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僅僅擔心脂肪,更多的關注應該不要讓孩子抽煙,以及預防孩子出現其他一些意外。 父母是孩子良好自尊的重要培育者 父母的接納、尊重與關懷,無條件的愛,以及真誠的贊美與肯定,對孩子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建構自我形象的重要來源。當孩子能將這些養(yǎng)料都內化時,就不用仰賴他人的肯定。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的是"有料的生活經驗"?! ? 提供孩子自主選擇權,給孩子一些我們已經過濾過的合宜選項,讓他從中選一。自主的選擇經驗能讓孩子體驗信任自己及勝任感的愉悅。 1、提供孩子成功的經驗,并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專長和能力?! ? 2、提供孩子面對挑戰(zhàn)的經驗,讓孩子勇于接受挑戰(zhàn),并學習接受挑戰(zhàn)的結果。 3、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教導。
讓孩子做幫手 可以讓女孩幫助從籃子里拿出洗好的衣服給媽媽晾,讓男孩幫助爸爸做木工活計。通過這些"勞動"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家庭成員,有利于孩子的自立。 但是,必須使孩子了解這種勞動的目的和樂趣,不能把勞動當作一種懲罰來讓孩子做。為懲罰孩子尿床而讓孩子幫助洗衣服,是最要不得的。應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刻下"勞動"是快樂的印記。大人應當對孩子完成得很好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贊賞?! ? 讓孩子幫助做事時,媽媽最好也一起做。媽媽只說不干是不好的。應該以身作責。下面有了弟妹的大孩子了之所以有很好地給父母當幫手,是由于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夠自立了。在家里不肯幫助父母作事的孩子之所以在幼兒園里能擔任值日生,是由于他們意識到在幼兒園里自己是獨立的人,并以此為自豪。 讓孩子做了一點事,就給他報酬,這種做法是不好的。這樣會養(yǎng)成為了報酬而"幫忙"。更何況,家庭不是勞動者和"資本家"同居的場所。
來自幼兒園的提醒:父母備忘錄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于只給予物質的滿足。在美國,幼兒園第一天會讓孩子帶一張備忘錄給自己的父母,以孩子的口吻提醒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 溺愛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公正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tài)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習慣 別讓我養(yǎng)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渺小 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地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糾錯 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 犯錯 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壓力 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保護 別過度地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后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關注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嘮叨 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允諾 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非常難過。 解釋 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么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誠實 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信任 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后不連貫、不持續(xù)。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信任。 敷衍 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fā)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fā)問,而向他處尋求答案。 害怕 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fā)現它對我是多么的真實。 父母應該給孩子的禮物 愛:每個孩子都需要愛。許多孩子對愛的需要遠勝于對一兩件玩具禮物的需要。但父母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愛呢?
紀律: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上,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處世的規(guī)矩,以讓他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以及自我約束的重要性。
以身作則:你傳遞給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語言方式來表達到的。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他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并以父母為楷模。
自尊: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他的尊重培養(yǎng)出來的。體罰是對孩子一種不尊重。尊重意味著你必須將孩子看成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允許他發(fā)展自己的愛好和追求。 恰當的評價: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予適當稱贊是重要的,但假如稱贊言過其實,反而會有損于孩子的自我評價。相反,對孩子的過分指責和嘲笑,傳達的是這樣一種信息:"你沒有能力做這件事,必須由我來代替你完成。"這種凡事包辦的做發(fā)會破壞孩子的成就感。 良好的健康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習慣,父母的行為是很重要的。父母堅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飲食健康,都是在向你的孩子灌輸一種觀念: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你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第一位的。 學習動力:所有那些肯學習的父母在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但也應注意不要拔苗助長。對孩子來說,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 幽默感:與你的孩子一起歡笑,能讓他看到事物輕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伙伴關系:從兩歲開始,孩子就需要與同齡或略大一點孩子玩耍。這樣孩子能學會妥協(xié)、同情和合作,還會發(fā)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你所要做的是適時地給他們一些指導。
寶寶將要入園的家長請看 新的一學期快到了,又有很多小寶貝要面臨著入園的"考驗"。家長們的心里一定是一半歡樂一半愁吧!
去年九月我家樂樂入園時,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樂樂是個內向、柔弱的女孩,她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嗎?可喜的是她順利的渡過了這一關。入園三天就基本適應園內生活;兩星期后孩子較入園前活潑了許多;一個月后還在幼兒園開展的"每月一評"活動中首批獲得"幼兒小明星"稱號。她為什么比那么多性格開朗的孩子適應的還快呢?可能跟我們在女兒入園前后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有關吧!我們具體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培養(yǎng)孩子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與幼兒園同步的作息時間。如果孩子的作息時間與幼兒園的相差很大,別人吃飯的時候,他不餓,吃不下;別人睡覺的時候他不困睡不著,等別的孩子玩的時候他又餓又困,這對于剛與家人分別正處于焦慮中的孩子無疑是雪上加霜。
2、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有困難他會跟老師說,小事他會自己做,擺脫掉那份無助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3、熟悉環(huán)境和人物。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玩一玩,再帶他認識幾個已入園和將入園的小朋友。這可以增加他對上幼兒園的興趣,減少入園后的陌生感和孤獨感。
4、激發(fā)孩子對上幼兒園的向往。比如帶孩子去看幼兒園的節(jié)目表演,為孩子準備好上幼兒園的新衣。但不要跟他說幼兒園有多好多好,以免孩子對幼兒園期望過高。也不要用"老師"和"幼兒園"嚇唬孩子。
5、入園前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爭取讓孩子以最佳的狀態(tài)迎接挑戰(zhàn)。
6、孩子初入園時要硬起心腸。孩子送進去了就別回頭,中途也別去探望,省得孩子老是在盼你來,沒心思做游戲反而增加他的痛苦。接孩子時也不要表現出很心痛他的樣子,不管寶寶多么楚楚可忴大人都不做讓步,態(tài)度要溫和而堅定。千萬別說出"我們寶寶明天不上幼兒園了"的話。如果孩子沒提有關幼兒園的話家長也不用去招惹他。
7、入園初期,在幼兒園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盡早去接他,以減少他的焦慮。
8、不輕易讓他缺課人,以確保他能跟上老師的進度,增加他的自信心,以及形成良好的慣。
9、給他穿容易穿脫的衣物。
10、幫助他記住老師和的小同學姓名。 堅定的態(tài)度:對父母的考驗 揚揚爸爸 兒子五歲
準備送揚去幼兒園時他剛好三歲三個月,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該是進幼兒園的"法定年齡"了。而對他的"輿論攻勢",則早幾個月就開始進行了。這"輿論的導向"一定是"幼兒園好玩、有好多小朋友"。
在他這個正在渴望玩和玩伴年齡,我的這一套顯然十分奏效。那段時間里,如何他搗蛋,甚至可以用"那樣就不能去幼兒園"來制止了,而且屢試不爽,讓我暗自慶幸了好一陣。
轉眼春去夏來,眼瞅著離秋天開園的日子不遠了。而我的準備工作也更是緊鑼密鼓起來:帶他去報了名的幼兒園熟悉情況;將上幼兒園以后的生活跟他"實話實說"--揚揚要跟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一起吃飯、一起睡覺,爸爸媽媽下班以后再去接你。
聽了這話后,揚明顯地表情凝重起來。但我想,還是應該讓他有個思想準備的好。
沒想到,揚對于幼兒園五花八門的玩具和好玩的小朋友的新鮮感,居然持續(xù)了兩天。就在我們覺得一切似乎就這樣平安無事下去的時候,揚似乎明白了什么似的,
--我不要去幼兒園。接下來的幾天,他一遍又一遍地堅持著說。"不行,這件事情沒有商量的余地。"我也堅持。
基本上講揚是一個講道理的孩子。他知道,有些事情,爸媽說了不行的,再反對也沒有用,不如就接受現實。
然而,到了幼兒園,哭聲一片的悲傷教室,一下子就把揚揚的淚水也給扯出來了:"爸爸媽媽不走!"在老師許可的時間里,我們盡量地長時間地陪著他,這個時候,除了必須上幼兒園,其他條件似乎都可以商量。
我們明白,以孩子一向的表現,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并不難。而我們需要的,只是堅持一個原則,然后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了。
果然,幾天以后,揚揚就會主動地要求上幼兒園了。
揚揚爸提示:
孩子雖小,但他那雙眼睛卻能夠亮亮地捕捉到父母一絲一毫面部表情的變化。一旦決定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了,無論前期跟孩子談論幼兒園,還是后來送孩子去幼兒園,都要給孩子傳達一種"這事鐵定不能商量"的訊息,而有些媽媽些微的心痛與不忍,更會令孩子"寸腸欲斷"。雖然幼兒園的規(guī)矩,會讓孩子感到受限制和約束而憋得慌,回家后,孩子就很可能要鬧鬧脾氣,不好好睡覺,無故哭泣,但是,作家長的,心里要明白,此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無限制的愛和耐心,而且,讓孩子回家后情緒作些"釋放"也是無害有益啊。
親子共讀十八招 從零歲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這已經成為許多爸爸媽媽的共識。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讓讀書識字充塞童年的快樂時光。我們的目標,是充分開發(fā)孩子的潛能,讓閱讀成為孩子認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徑,讓閱讀成為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親子共讀的秘訣,是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通過愛的傳導,讓孩子熱愛書籍,讓快樂閱讀的習慣陪伴孩子終身。 第一招: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新任爸爸媽媽往往很困惑,不知該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書。其實許多資深的爸爸媽媽也有同樣的困惑,只是孩子長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下放。但是嬰幼兒自己是不會選的,過多的選擇和超出能力的選擇,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嬰幼兒的家長必須代替孩子來選擇??墒?,怎樣選擇呢? 有一招非常簡單: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有人曾問:"我喜歡《紅樓夢》,難道可以給初生的嬰兒讀這本書嗎?"我的回答是:"為什么不可以呢?"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如果你真誠地喜愛著《紅樓夢》,那么就在給孩子大聲朗讀中將這種快樂和熱愛展示給孩子罷。再說,對于初生的嬰兒,聲音的韻律和魅力遠遠比語言的意義更重要。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當然還需要為他選擇適合的食糧:文學的、認知的、科普的、益智游戲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歡、我選擇"的原則,因為親子共讀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總"虧"著大人呀,那樣孩子也會漸漸感到無趣。 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C.S.劉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僅僅是讓孩子們喜歡的故事是不良的兒童文學。"所以,如果一本童書不能喚起你的喜愛和敬意,你大可將它放棄,它未必是一本好書。 【實例】 美國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是一位圖畫書作家、兒童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作曲家、鄉(xiāng)村歌手。他有幾部非常經典的圖畫書,但很難從讀者群來判斷它們應該歸入哪一類?!稅坌臉洹分v述的一個男孩和一棵蘋果樹的故事,圖畫和文字是那么簡單,兩三歲的孩子也愛聽,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讀,還有許多大人一邊讀著一邊流著熱淚。有一次,我捧著它讀給年逾七旬的媽媽聽,她聽完后很感動,說那棵樹就是爸爸媽媽。 希爾弗斯坦還有一本更簡單的圖畫書《失落的一角》,簡單得無與倫比,只有一條線、一個缺角的圓、一些角,每一頁只有幾行字和幾個字,故事大體上是一個缺角的圓去尋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說它講的是愛情的追求,有人說那是關于人生滿足與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說它是從許多故事中提煉出來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國有些大企業(yè)還把它拿來作為招聘員工時用的心理測評素材…… 有一天早晨,我發(fā)現四歲的女兒正在埋頭看一本書,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詞。我湊近一看,原來是《失落的一角》!特別有趣的是,她并不認識那上面的字。我問她:"這本書好看嗎?"她很肯定地說:"好看!"我十分驚訝,那一刻我真想變回一個四歲的孩子,看看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書,或許本該就是這樣。 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昨日,聽說有人想找上門來請教,趙雄把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總結為一條,并謙虛地說,其教學方式還遠談不上成功。 特殊獎懲制度 趙雄說,兒子小明6歲那年,經常鬧著要去吃肯德基。為了糾正兒子這個毛病,他與兒子約法三章,吃肯德基可以,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錢才能去。 他為兒子的功課制定一套評判標準,每天給孩子所學的功課打分,打幾分,就獎勵幾元錢。這些錢不能亂花。他要求兒子必須留一半作為兒子本人今后發(fā)展的"資本"存入銀行;另一半則留作"預算"外花費。 為了能吃到肯德基,小明每天都加倍用功,辛辛苦苦"賺"了一個星期之后,小明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決定用自己"賺"來的錢,請全家吃一次肯德基。 從那以后,金錢獎懲制度成了父子倆之間的約定。 趙雄認為,理財能力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活能力。如果小孩不能理財,長大后怎么適應社會的生存?除此之外,教育的最大內容就是讓孩子學做人。 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趙雄坦言,在兒女身上采取"自由選擇"的教育方式。10多年來,他把對兒女的教育方式總結為"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女兒小玲14歲那年,決定到北京某學院學習文物鑒定。那年9月1日,趙雄把女兒送到北京報到。在兩個月內,他共給女兒生活費等7000元,并與女兒約定,錢用完了就不能向父母索要??蓻]想到,10月底,女兒又哭著向父親要生活費。 父親告訴她,"你可以幫同學們捶捶背、洗洗腳賺點飯錢,混幾頓飯吃,按約定,我不能再寄一分錢給你!"這嚴重刺激了女兒的自尊心。隨后,他讓女兒向奶奶借了1000元,結果,這1000元女兒花了3個月。 目前,剛滿18歲的女兒開始在一所幼兒園當幼教,一個月可以賺600多元錢。"工作之后才體會到賺錢的艱苦。"小玲說。
學美國父母為孩子開辟個創(chuàng)造室 美國家庭普遍重視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他們積極支持、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活動。很多人都把美國的家庭稱為"創(chuàng)造室",這一點很值得中國父母借鑒。 鼓勵孩子扮演戲劇角色美國家長經常讓三五個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誦戲劇片段、朗誦名詩;有時他們還自編自演啞劇、小品和滑稽戲等,如假扮飯店、機場或公園里的各種人物,看誰演得像,看誰的想象力豐富。 支持孩子在家里辦畫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美術"園地",這些園地大多是在墻上開辟出來的:有的在墻上掛上小畫板,寫寫畫畫;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車、飛機、球星或寵物的圖片;有的用藝術字寫名人名言、座右銘或理想等。家長鼓勵孩子畫想象畫、科幻畫,想得越奇特越好。 鼓勵孩子做小實驗、搞小制作、飼養(yǎng)小動物等許多孩子都有"工具箱"和"實驗地"。"小科學迷"們做實驗,搞制作,種花,植樹,飼養(yǎng)鳥、狗、貓、小松鼠等。許多孩子每年都有自己的新作品參加發(fā)明比賽。 鼓勵孩子自制不花錢的禮物當孩子需要給別人送禮物的時候,家長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制作禮物,而不是花錢買,如新年賀卡、祝賀生日的小工藝品等。這些小禮物新穎、獨特,飽含著情誼和美好的祝福。 放手讓孩子自辦家庭小宴會家長倡導孩子邀請鄰居家的小伙伴和同學來家里舉辦家庭宴會。房間的布置、裝飾和美化都由孩子自己設計,招待的飯菜、食品也由孩子自己去超市選購。孩子還跟媽媽一起下廚房,并給自己做的菜肴起些藝術名稱。通過這些小宴會,孩子們學會了交際禮儀和生活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美國紐約醫(yī)科大學的詹姆斯博士認為,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要從以下方面去做: 不要輕易批評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對孩子建設性的想法要鼓勵、引導。 不要因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而斥責他,應循循善誘,告訴他為什么錯,怎樣才能避免失誤獲得成功。 要鼓勵孩子打破常規(guī)。不要對孩子喋喋不休咕叨個沒完。 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他們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不要忽略孩子的隱私權。孩子有些話愿意和伙伴、同學講,但不一定希望跟父母講,這是正常的,父母不要耿耿于懷。 不要懷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包辦代勞,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學習、生活和做事。 名人育兒:中西教育觀念的碰撞 中西教育方式差別大,孩子讓恩愛夫妻起"沖突" 1995年婚姻失敗后,李玲玉來到加拿大留學,邂逅了加拿大人杰瑞,兩人于1997年4月12日,再次走進婚姻的殿堂。兩人都是第二次走進婚姻,都對這次姻緣格外珍惜,夫妻倆恩愛有加,互相體貼對方,日子過得幸福甜蜜。 2000年,這個中西合璧的幸福之家,終于迎來了他們的愛情結晶,夫婦倆為兒子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杰希。兒子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可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一道難題擺在夫妻倆面前:由于文化的差異和教育觀念的沖擊,兩人對如何教育兒子各持一套理論,爭執(zhí)不休。來自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李玲玉推行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而丈夫則信奉西式教育。其中差別最大的地方是,李玲玉認為需要給孩子壓力,而丈夫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 兒子3歲時的一天,李玲玉夫婦、兒子杰希和姥爺姥姥在上海的家中吃飯。一家人吃著正高興時,兒子突然用上海話罵姥姥"傻瓜",接著又罵姥爺"傻瓜"。家人非但沒有一點責怪他的意思,還笑著說杰希會罵人了。 李玲玉立即要求兒子不準再罵人,可杰希竟越罵越起勁。李玲玉是個性子很急的人,見勸阻無效,一巴掌扇到杰希臉上,杰希的小臉馬上現出兩道印痕。杰希頓時傻了,看著媽媽,憋了很久,才放聲大哭起來。姥姥姥爺見杰希一哭,很是心疼,把他抱了過去。 "不用你們來管。"李玲玉說完,感覺到自己的身子也在哆嗦,這是她第一次打兒子。 姥姥姥爺只好不管。杰希一會看看姥姥姥爺,一會看看爸爸,見沒人來哄他,哭得更大聲了。 李玲玉和丈夫有一個約定,就是不管是誰教育孩子時,無論是對還是錯,另一方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給予對方意見,目的是在孩子面前樹立家長的威信。杰瑞看到妻子動手打兒子,本想制止,可想到他們的約定就默默走開了。 "有你這么教育孩子的嗎?"姥姥急了,邊抱著杰希,邊批評女兒。 李玲玉心想:小時候,您不就這樣教育我的嗎?您不是也打過我嗎?想著想著她更氣了,大喊著:"我教育孩子時,你們誰也不許管!" 父母知道女兒的脾氣,只好回到房間,希望杰希能聽媽媽的話??山芟R娝心?救"他的人都走了,哭得更厲害了。 "你到你的房間去哭吧,哭完后知道自己錯了就跟姥姥姥爺說聲對不起。" 杰希耷拉著小腦袋,走進自己的房間。李玲玉雖然心里非常難受,但總算松了一口氣。 一向很有紳士風度的杰瑞,帶著責備和拷問的眼神走到李玲玉跟前。杰瑞從未在妻子面前紅過臉,此時他的眼神卻令李玲玉感到陌生,她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你不能這么打人,你要打皮了以后這孩子就不聽你的了,孩子犯了錯誤就該讓他面壁思過,不許看動畫片,直到他承認錯誤為止,但不應該打他。"杰瑞說話的語氣很激烈。 "那你覺得該怎么辦,你的方法對這么小的孩子能管用嗎?"李玲玉反問道。她覺得打孩子在中國是件很正常的事。中國有句古話"打是親,罵是愛。"孩子的自制力差,即使承認錯誤也會很快就忘掉,應該用更能讓他記憶深刻的方式。 兒子在自己的房間里還是不停地哭,好似一道催化劑使他們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如果今天的事發(fā)生在加拿大,兒子完全可以撥打911求助,那他就會被政府收養(yǎng),你就沒有當母親的權利了!&rd 平等教育,從"聽孩子的話"開始 "我是你的女兒,你的孩子,所以你要聽我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笑的,而是讓你聽的,否則我不原諒你。"說這話的是一個美國小孩,她還在讀幼兒園。 現在在我們家里,我也是聽女兒的話的。譬如,她老愛講他們學校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而我總是喜歡在她還沒講完的時候就忙著作出評價。有一天她就說:"有些事你聽著就是了,別評價。"從那以后,我就真的不評價了。我意識到,我老是在那里自以為是地評價,她的話就老是被打斷,根本無法享受好好說話的樂趣。更何況,我的評價總是站在一個大人的立場上,有些評價對她來說,也許太老了。 聽孩子的話也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進行平等做人,平等對待別人,平等對待自己的教育。
英國父母:藏在失敗里的機會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會有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許多父母們可能會一笑了之,或者幫他把問題處理掉,甚至干脆讓孩子放棄,因為父母們認為,這時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但英國人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失敗的艱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東西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著麥克的腿,不愿和媽媽回到客廳去。見此情景,麥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來吧,查理,你來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樣!"查理挺聽話,馬上跳進洗碗池里干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褲子都濕了個透,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如果換成是我們,大概早已經把孩子抱走了吧!可麥克沒有制止他,也沒有指點他該怎么做這種工作,一直站在旁邊,笑著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 開始時,查理還在笑,覺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墒?,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查理無聊地把水潑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籠頭打開……終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送他去洗澡,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邊,自己戴好圍裙,把洗碗液擠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抹干。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這不過是小兒科,比較危險的是燒水。 水壺放在煤氣灶上,壺里的水被燒得滋滋響,麥克用一塊手巾墊在手下,把壺拿了下來。 查理也要做。那時他4歲,對于他來說,這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不但可能燙到手,還可能會把整壺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面積燙傷,甚至由此引發(fā)生命危險。麥克知道,查理對已燒開的水壺很感興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查理接近水壺就行了??墒牵鼙WC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危險,并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 他把水壺里的水換了溫水。 告訴理查,水開時的水汽會把水壺把蒸熱,所以要墊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熱,要注意,不能讓水壺傾倒下來。第一次嘗試時,半壺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于是溫水,所以只不過燙紅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這是因為你的力氣不夠,"麥克說,"你需要用兩只手。" 說完,麥克又為他換了壺溫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壺了,"查理膽怯地后退著,"我知道,這很危險,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試一試,你有這個能力。"麥克鼓勵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麥克的指點下,查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安全地把水壺取了下來。 五歲前培養(yǎng)興趣,七歲后學習技能 孩子一出生,便對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這是培養(yǎng)他們興趣的好時機。但有的父母在孩子剛會說話時就教他們識字、背誦古詩,有的父母帶孩子到處"走穴",學習班、訓練班一個接一個的上,孩子被弄得疲憊不堪,更糟糕的是,這種做法把孩子原本感興趣的東西變成了他必須完成的任務,自然他們會產生厭惡學習的情緒?!?
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在五歲前,應注重培養(yǎng)他的學習興趣,七歲后才是培養(yǎng)技能學習的階段。如果顛倒次序,孩子就會出現厭學情緒?!?
還有的父母與上述情況相反,他們只是滿足于孩子吃好玩好,而很少注意在孩子游戲過程中啟發(fā)他們的求知欲。特別是一些事業(yè)心較強的人,他們無暇照顧孩子,長期忽略與孩子的溝通。孩子長期在沒有溝通的環(huán)境中生長,就會使他們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
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也較易出現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現象。因為物質的極大滿足,讓他們無所惦念。大凡這些孩子的父母回到家里也很少看書學習,從而給孩子們一種印象,不學習一樣能生活優(yōu)越。其實,對生活條件較好的孩子來說,適當的"剝奪"是非常有必要的?!?
少部分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為學習能力有障礙。例如,上課坐不住、計算粗心大意、常挨老師批評,結果自信心、自尊心大受損傷,越發(fā)對學習不感興趣。同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自制力,自覺性也比較差,這些原因更加重了孩子的學習障礙,像這樣的孩子還是應該求助于心理醫(yī)生進行專門的訓練來矯正。 低收入家庭更易溺愛和暴力下 崔先生現在自己已經為人父,雖然能夠理解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也承認父親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不過,對4歲的調皮兒子,他還是決定摒棄父母的老觀念。
"別看兒子小,其實什么都懂。
我不愿兒子長大以后還老記得我在他小的時候打他。我覺得講道理也是管用的。再說,男孩子,皮點也沒什么不好,只要別太過分。"
低收入家庭中更有可能存在"溺愛"和"暴力"兩種極端現象
家庭收入也是影響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家庭中有46.4%的家庭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26.4%的家庭采取"發(fā)展型"教育方式,兩者所占比例共達到了72.8%,且兩者分別比低收入家庭高出12.3%和9.9%。
雙雙在外企工作的蔡先生夫婦,家境殷實。對他們今年10歲的獨生女兒依依,他們采取的是典型的"發(fā)展型"教育,對女兒18歲之前的人生道路,已經規(guī)劃妥當,"我們準備讓她高中畢業(yè)到英國讀書"。女兒從小上的是私立學校。他們還特意從某著名高校物色了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女大學生,每星期來給女兒做兩回家教,說是家教,其實什么也不用教,只不過想"熏熏"女兒。
而低收入家庭中,有26.1%的家庭實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9.3%;有23.3%的家庭實行"威懾型"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12.9%。低收入家庭中更有可能存在"溺愛"和"暴力"的兩種極端現象值得引起社會關注。
調查還發(fā)現,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影響其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為:低教育水平者更有可能采取"威懾型"與"溺愛型"的教育方式;高教育水平的家長中,有近半數(47.5%)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其比例大大高于中低教育水平的家庭。
現在在一家海濱城市的大型企業(yè)擔任財務總監(jiān)的陳女士,早年畢業(yè)于某名牌大學,擁有碩士學位。她的女兒去年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但專業(yè)不太理想。陳女士動用了自己的所有關系,終于給女兒爭取來了調換專業(yè)的機會??膳畠涸谠瓉淼膶I(yè)學習了一年之后,同學也熟了,對專業(yè)也有了新認識,不想再調了。雖然這個機會來得不容易,陳女士最終還是尊重了女兒的選擇。"我想女兒在學校已經待了一年,做出這個選擇肯定是經過充分考慮的。雖然這件事費了不少勁兒,但不能因為這樣就非得改變女兒的想法"。
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曾有一個觀點:沿襲多年的"家長"這一稱謂強調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絕對的權威,意味著父母是孩子命運的掌管者,不能夠體現"民主平等的現代父母觀"。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對家長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樹立民主、平等的現代父母觀,推廣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孩子只會當小朋友的"小尾巴"怎么辦 有些家長發(fā)現,自己的孩子在與小朋友一起游戲時,只是隨著其他小伙伴玩,當個小"跟屁蟲"、"小尾巴"。孩子的這種"隨從"行為,常讓父母擔心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信。對孩子在和小伙伴游玩中只會跟在后面"小尾巴"這一問題,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對因氣質造成的,應接受孩子的這種個性,不要流露出"你真沒出息"這類情緒。要慢慢引導孩子樹立自信心,激發(fā)其競爭意識,鼓勵他在集體中大膽說出自己的意見。
2、對因環(huán)境影響的,首先要主動為孩子的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如可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商量好,常帶孩子互相串門做客,增加孩子之間接觸、游戲的機會。同時還要關注孩子的伙伴群體,如存在專制現象,可考慮一方面促進孩子在認知、身體等方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使孩子進入一個年齡比他小的孩子的群體,遇到問題時鼓勵他帶領小伙伴解決,這樣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領導才干和競爭意識,然后再讓他進入與他同齡孩子的群體,他就不會因表現較差、缺乏才干而自卑了。
3、家長教育孩子時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1)應尊重自然規(guī)律,不要超前教育,急于求成。
(2)家庭氣氛應輕松、溫馨、民主,既不要過分寵愛,也不要不聞不問或嚴厲苛責,要多與孩子接觸,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多與伙伴交往。
(3)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他相信如果努力,他是很有能力的。
(4)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競爭意識。在家中,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切忌包辦代替,增強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另外,可通過競賽等方式激發(fā)孩子的好勝心和參與競爭的意愿。
(5)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克服屈從心理,提高是非判斷能力。 學會傾聽 現代社會不僅需要能夠積極的表達自己,而且也要具備作為一個良好傾聽者的素質:能夠傾聽他人的聲音,了解他人的所想。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現一些人,他們很善于表達自己,但是卻不會傾聽他人的話語,不能給他人情感上的依托,不能讓他人感覺信任、感覺到情感的共鳴,甚至不能傾聽他人的忠告和建議。而在人生的開始階段,在習慣還沒有成為痼習之前,這種良好的傾聽習慣和技巧的養(yǎng)成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將使寶寶終生受益。 傾聽他人談話的時候,與他人目光的交流是一項很重要的交流禮貌和技巧,是對他人表示尊重和理解的最基本禮節(jié)。在寶寶剛剛降生的頭幾年這種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
1 傾聽與交流 寶寶在5個月左右就會對別人的表情有所反應,他開始能夠覺察他人在交流時的不同表現,這是他模仿的開始。父母在與寶寶交流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對寶寶的笑聲、哭聲做出不同的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調的反應。當寶寶真正能夠用語言和家人交流的時候,父母就更應該時刻注意向寶寶展示談話中傾聽的技巧。
游戲活動 * 回應寶寶 當寶寶發(fā)出聲音想吸引你,或者對你咿呀說話的時候,父母要努力理解寶寶的意圖,關注他,并且在言語和表情上適宜的回應。讓寶寶學習交流的技巧和方式,逐漸學會在傾聽他人談話時要給予他人回應,并模仿具體的回應方式。
* 認真傾聽 兩三歲的寶寶已經可以說兩三百個詞了,而且已經具有了簡單的敘述的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寶寶發(fā)音并不準確、清楚,他經常表達錯誤或者時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在這個時候要充分的尊重寶寶表達的愿望,要有耐心聽寶寶的講述,不要輕易的打斷寶寶的話。當寶寶不知道如何確切地表達的時候,給寶寶適當的提示。
* 家庭故事會 定期舉行一個家庭故事會,讓寶寶把父母講過的故事復述給大家聽。這樣當父母每講一個新故事的時候,可以集中寶寶的注意力,刺激他認真地聽故事。當寶寶講的時候,父母要認真的聽,表現出興趣,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點頭、微笑、驚奇等。
* 提問題 三四歲以后的寶寶很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父母也經常對他們的問題束手無策。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認真的對待寶寶的問題,不要應付了事或者是充耳不聞,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情緒。對寶寶要做到有問必答,當然只要做出簡單的、寶寶能理解的解釋就可以了,寶寶當然會很認真的傾聽父母的回答,這樣他才能弄明白問題。
* 交流 當給寶寶講故事或者唱兒歌的時候,要看著寶寶的眼睛,讓寶寶感受到你是在講給他聽,并且要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他也看著你的眼睛,讓他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如果寶寶表示心不在焉或者目光移開,父母就要終止故事和兒歌。
* 樹立榜樣 當父母之間進行交流,或者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寶寶通過觀察也就學到了這樣的交流習慣。寶寶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通過模仿,家庭又是他學習的最主要場所,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避免給寶寶不良的影響,要用好的習慣感染和熏陶他。
2 家庭游戲總動員 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孩子不具備認真傾聽的態(tài)度和耐心,他們不認真對待他人的談話、講述、請求和傾訴。這些與寶寶在生活中獲得的經驗、習慣,與所受到的熏陶與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父母應該注意在生活和游戲中培養(yǎng)寶寶的耐心、愛心,認真傾聽的習慣和平和的、能夠感受自然的心態(tài),并且給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
游戲活動 * 家庭小記者 開辦一個家庭電視臺,讓寶寶擔任小記者去采訪父母,問問父母今天工作中發(fā)生了什么趣事,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媽媽對爸爸有什么意見等等。寶寶只要提出問題,父母做出回答,寶寶作為一個聽眾認真的傾聽。這樣很容易吸引寶寶的興趣。
* 卡片猜畫 父母準備畫有各種寶寶熟悉的事物的卡片,和寶寶一起玩猜紙牌的游戲。爸爸或媽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紙牌上畫的是什么東西,但是不能直接說出所畫的事物的名稱,寶寶來猜猜看卡片上畫的是什么。例如電冰箱,父母就說"它很冷,肚子里有好多好吃的東西,咱們家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先給它,停電的時候,它就變熱了…… "提示的線索逐漸的明顯,寶寶根據父母提供的線索,思考圖片上畫的是什么東西。像牙刷、毛巾、椅子、房子、花朵所有寶寶熟悉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卡片的內容。 好孩子是"暗示"出來的 一張張不負責任的烏鴉嘴,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軌跡,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我堅信,壞孩子是罵出來的。在所有罵人的嘴當中,烏鴉嘴最毒,也最靈驗。好話從它的嘴里很少能說出來,即使說出來也不見得能實現。但是,壞話從它的嘴里吐出來,往往都會變成現實。有多少壞話,就有多少惡果,立竿見影,百試不爽。烏鴉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厭,望而生畏,善良的人們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現實的殘酷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可怕。許多可親可敬而又可愛的人恰恰長著一張可怕的烏鴉嘴。有的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在別人面前這樣評論自己的孩子:"這孩子太淘氣,無法無天,誰也拿他沒辦法。"這其實是在暗示孩子無惡不作,橫行霸道。 有的老師從孩子上學開始,就在班級講臺上對學生評頭論足:"你好笨啊,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答不出來,你長的是豬腦子,還是肩膀上扛著塊磚頭?"這樣的話從老師嘴里說出來,既傷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類似的現象屢見不鮮,對孩子的影響不能算小。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心理暗示。所謂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tài)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是人或環(huán)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從接受主體來說,暗示可分為自暗示和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fā)生作用。"三氣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fā)生作用。"蔣干盜書"則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禍端。 其實,每天我們都會不斷從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信心,有時又使人郁悶不安,苦惱萬分。消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惡劣影響很可怕。因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也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有這樣一則故事,耐人尋味。小剛媽媽告訴心理醫(yī)生說:"我生小剛的時候不太順利,醫(yī)生不僅給孩子吸了氧,還說我孩子以后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他今年9歲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我擔心他有智力低下的問題。"小剛媽媽越說越激動,"我已經帶他看了七八家醫(yī)院,也做了很多檢查,就是沒有查出什么毛病。" 結果測定,小剛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學習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小剛媽媽這張烏鴉嘴長期對小剛進行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而小剛媽媽又是接受了醫(yī)生這張烏鴉嘴所說的"這孩子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的不良心理暗示。種種不良的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剛生活和學習上的困擾。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如婦女和兒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個人如果長期遭受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生活產生惡劣的影響。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給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父母或老師。長此以往,不僅會給孩子成長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更有甚者會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必須透徹地了解心理暗示這把雙刃劍,必須熟練掌握健康的、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法寶,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洫劦谋澈笫嵌嗌偃嗽谟幸鉄o意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揚、老師稱贊、客人夸獎、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對孩子全方位的積極暗示無形中會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上進心,增強孩子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信豁達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表揚用喇叭,批評打電話。知道了心理暗示的厲害,我們就要自覺運用良好的心理暗示這個法寶,掌握心理暗示的多種形式,把孩子教育培養(yǎng)成為幸福成功的人。一幅畫、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小詩、一個小品等,優(yōu)秀文化的暗示力量永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源泉,對人的成長影響也最久遠;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暗示力量也是最有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優(yōu)秀的人共事,強化承擔角色的責任,慎交朋友;在所有的暗示中,語言的暗示是最普遍、最常見、對孩子成長影響力是最大的。 暗示無痕。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zhí)斓紫碌母改競?、老師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三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能力,教育孩子成長的一個根本著眼點。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呢? 一、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好奇、好問、好動,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來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例如,當孩子問"海里的魚兒晚上睡在哪里"時,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魚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孩子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后會變成什么顏色",你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你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么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fā)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二、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習從興趣轉變成為習慣 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yè)任務,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并逐步養(yǎng)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 三、帶孩子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開闊眼界,提高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領悟世界和人生的奧秘。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蝌蚪或者小草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和他們一起觀察云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欣賞"山舞銀蛇,原馳臘象"的壯觀雪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還可以帶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如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參加社會志愿者隊伍,開展一些愛心援助捐助活動等等。 培養(yǎng)孩子自主性的十個方法 一、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最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應理智地逐漸擴大孩子的生活空間,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長。 有位老師曾親眼見到過這么一位母親,她把已經上二年級的孩子費力地抱到離學校還有幾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師看見挨批評,才不情愿地放下來,親了孩子之后,目送著孩子上學。這位母親肯定是極其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可能都會清楚地感到,這種愛的結果將會是多么可怕! 二、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和每個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辦,孩子只是去執(zhí)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yǎng)不出來了。 有一位聰明的家長,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時是玩,有時去讀自己喜愛的一本書,有時是畫畫。當然,有時也忙來忙去什么也沒干成,但是孩子逐漸懂得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計劃。 三、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培養(yǎng)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是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一年級的小學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長拿不定主意,總是擔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長卻別出心裁,她特意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個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成人的樣子去刷碗了。 四、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如何讓他找到問題的答案呢?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系到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則是關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孩子對我們提出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種做法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后就不會想問題,一切問題的解決都主要靠別人提供的現成答案。有一位成功的家長的經驗是:孩子問我一個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認識的字,他就不再問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的。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那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順境條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便成為當前亟需探討的難題。有經驗的家長多是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和優(yōu)良品質。 六、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然而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機遇,縱使你滿腹經綸,它也會和你擦肩而過。生活中常常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問題是現在的成人總是替孩子去捕捉機遇,這樣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走向成功。所以,家長的任務應該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fā)孩子自己去抓住。 七、給孩子生個沖突,讓他自己去討論 和成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矛盾,而這個解決矛盾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面對矛盾,而不是回避。 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如在編排板報時,在排練節(jié)目時,往往都會有一些爭論,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這些爭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重要的是,它對于明確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孩子和成人相處時,成人的那種權威地位,很難使平等爭論的氣氛出現,于是常常是以服從或尊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需要探討的問題。而在孩子們之間平等的爭論當中,這些弊病不會產生,雖然孩子的爭論有時會走一些彎路,但這最后的正確結論,終究是他們自己通過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實的,也就必然十分寶貴。 八、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培養(yǎng)孩子從小既要學會合作,又要學會競爭。但是怎樣讓孩子學會競爭呢?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有個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長悄悄地告訴他,要把失敗作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于是暗暗開始一場較量。由于他自覺努力,當然是首戰(zhàn)告捷。在孩子進取勝利之后,家長再啟發(fā)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的競爭。 九、給孩子一個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現在他的選擇上,但家長由于怕孩子自己選擇錯了,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但如果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力,他也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 有的家長就能把有些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但要在事前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并且還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選擇了,自己就要負責任。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擇錯了,也是一次學習,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就先讓孩子看看小組活動,本來,家長的意愿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發(fā)現孩子在舞蹈組門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但要求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定要堅持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成人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fā)。而缺少引導的方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有時反而會變成一種破壞性。有一位家長是這樣做的,他孩子特別愛玩泥,開始家長覺得孩子沒出息,只要發(fā)現他玩泥就嚴厲制止??珊髞戆l(fā)現孩子偷偷玩泥,主要是捏泥人,而且捏得活靈活現……于是家長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捏,這叫泥塑,好好練,出點自己的新點子。"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在初中畢業(yè)時,捏出了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滸傳》中的108將,并以此成績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條件,只是有利于發(fā)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過程中,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歇。
父母應重視幼兒自尊的培養(yǎng) "你很特別。"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再沒有比這句話更重要的事了!當孩子問問題時,我們會用什么態(tài)度回答他?當孩子興高采烈的告訴我們,他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時,我們會用什么樣的心情響應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敏感,他會從與成人的互動中知道"我在這個人的眼里價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會用我們看他的角度來看他自己?!?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他就會用同樣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世界。正向的自我概念與自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后天。對孩子來說,當我們用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就是最好的培育,當我們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機會,就是鼓勵孩子的好方法,當我們用正向的態(tài)度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他的心就會受到我們的鼓舞。 建立孩子的自尊為什么這么重要呢?在幼兒研究中指出"低自尊的幼兒將焦點放在失敗,而非成功上,問題而非挑戰(zhàn)上,困難而非可能性上。"低自尊的幼兒認為世界是黑暗且令人沮喪的,到處充滿了危險及脅迫。同時,在青少年研究中也發(fā)現"低自尊與兒童受虐、學業(yè)成就低、青少年懷孕、犯罪以及藥物和酒精使用過量有關。"我們會想和什么人往來?有信心的還是沒自信的?積極樂觀的還是悲觀消極的?這些評判標準與一個人的自尊有著莫大的關聯。 不要錯過孩子美麗童年 "媽媽,我最親愛的媽媽。我最愛我的媽媽,我的媽媽也愛我……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從幼兒園回來的路上,女兒又開始模仿《貓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貓當作自己媽媽的小鴨子。聽女兒奶聲奶氣的模仿小鴨子傾訴心聲的時候,我不禁笑著評論:"這只小鴨子真可愛!" "媽媽,你說那只小鴨子的媽媽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鴨子的身邊呢?"女兒抬頭看看我,若有所思地說,"對了,肯定是鴨媽媽太忙了,沒時間帶鴨寶寶,所以這只貓才把小鴨子給騙來了……"女兒的另類思考,令我心頭一緊:她設身處地為小鴨子擔心、鳴不平之后,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媽媽太忙,沒有時間!
這瞬間的驚悸,讓我對身邊的女兒充滿了歉意,往事如湖畔絲絲楊柳輕輕觸動我心靈的湖面……癡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當中,我把精心挑選的育兒經典托付給婆婆,而自己留給女兒的時間卻是很少很少。攬鏡自照時,不滿自己生完孩子后略顯臃腫的身材,我感慨著"還是沒生小孩好",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害得她在一旁傷心痛哭,委曲地抗議:"你總是這么說,你一點也不愛我!"女兒的"媽媽,今天你能來接我嗎"、"這周六帶我去翻斗樂玩,行嗎"等等的懇求,經常被我以"現在實在是太忙了,沒有時間"為由而被無限期的拖延……
于是,爺爺奶奶勇挑重任力爭彌補忙忙碌碌的爸爸媽媽的缺席,恐龍、奧特曼、芭比娃娃成為女兒忠實的伙伴,形形色色的動畫片將充斥她童年的記憶……此時此刻,我忽然意識到:吃著洋奶粉、嚼著營養(yǎng)含片、看著古今中外精美的啟蒙讀物、玩著高科技玩具長大的女兒,其實并不幸福。因為她的母親不夠稱職!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能夠陪在他們身邊,與之一起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的名副其實的媽媽,應該既是他們好的玩伴、好的朋友,又是他們的好媽媽。
記得在中央電視臺采訪名噪一時的哈佛女孩兒王可時,她告訴我:"在我和爸爸共同撰寫的《成長1+1》的書里,我提出了一個家教話題,那就是--做兒女只有一次!做父母只有一次!你準備好了嗎?父母應該友好、理解、溫柔,是導師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極限,鼓勵孩子挑戰(zhàn)自己。孩童時代只有一次,我們期待和父母共同經歷這一美好時光。做個父母不困難,難的是抓住機會成為偉大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努力去做嗎?"
漫天柳絮,楊花似雪,路邊的花店里開滿了紅的、白的、黃的康乃馨。這一切都提示我:又到母親節(jié)了。我在心里暗下決心:收到女兒在幼兒園里做好的小紅花的時候,我一定向她保證"媽媽將盡其所能地陪你一起成長,不再錯過你美麗的童年"。我想,我已經準備好努力去做了,從現在開始。 0-6歲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 對兒童最初幾年生活的心理研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奇跡使所有理解兒童的人大為驚嘆。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在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幫助其心理的形成。如果我們能夠時時處處聰明地對待兒童,理解其最迫切的需要從而延長兒童這個具有吸收能力的時期那該多好呀!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人類不費絲毫氣力便獲得知識,如果人類能像變魔術一樣地獲得豐富的知識那又該多好呀!不管這真實與否,天地萬物的一切都是魔術般的奇跡。 兒童具有一種依靠自己而能夠吸收的心理,這一發(fā)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革命。我們現在能夠輕而易舉地理解為什么o--6歲這一性格形成時期是最為重要的了。正是在這個時期兒童最需要一種明智的幫助,因此,我們不再把兒童視為一種嬌弱的生物,而是賦予兒童一種巨大的創(chuàng)造能力,然而這種能力非常脆弱,需要愛和正確的保護。我們要幫助的是這些能力的形成,而不是兒童本身,更不是兒童的弱點。當我們懂得這些能力屬于一種無意識心理,而其只有通過活動及其通過從世界上所獲得的生活經驗才能變?yōu)橛幸庾R時,我們就會意識到幼兒的心理是不同于我們的,我們不能夠通過文字教學來達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兒童所經歷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這是一個形成人的能力的過程),那時教育的概念將賦予全新的意義。教育的任務就變成了為兒童的生活、為人的心理發(fā)展提供幫助,而不再是記憶詞語或概念。 這是為教育所鋪設的一條新路,它旨在幫助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心理形成,旨在幫助和加強兒童的各種能力。
不要用知識束縛孩子的想象力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測驗,給我們的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分別看"O"這個圖形,問:"這是什么?"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學生則回答是個"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說了許多成人、中學生、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的東西--"眼淚"、"肚臍眼"、"圍棋"、"表"等等,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他們的想象力。 仔細思考后,這個測驗會不由地讓人發(fā)問:難道想象力會隨著年齡遞減嗎?為什么年齡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貧乏呢?這是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教育的失誤呢? 在教育界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中國孩子的知識基礎扎實,但想象力不足。那么,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實上,想象力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認知能力,并非偉人、奇人或者外國孩子所特有,但為什么我們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個別差異",也就是說想象力與其他能力一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差異。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卻是"人為的束縛"或者"人為的忽視"。 年齡、學識并非扼殺想象力的兇手,那些偉人、奇人不但知識淵博,也同樣想象力驚人,因為他們學習知識,卻保留著對知識的質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識的空間,于是想象力因為知識而變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們的孩子卻可能被"知識"綁住了想象力,因為成人讓他們過于相信知識,因為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想象瞬間,于是原本想象豐富的孩子變得不會去想象了,所謂"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這樣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還相信"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那么就請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間,并用智慧加以引導吧! 1、允許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雖然沒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識經驗,但卻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為他們更少固定的"答案"與"思維模式"。想象力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是寬容的、放松的、自由的與多樣的。因此,如果孩子對一個你早已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思考時,請允許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沒有急于回答,而是說:"你想想看"。 女兒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面的動作。母親揉面,揪面團,搟面餅,包包子…… 看了好一陣子,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 媽媽聽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特別激動地親吻了自己的女兒:"寶貝,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聽了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興,拉過女兒給她講女媧造人的傳說……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會遭到成人的打擊--"星星本來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點背書吧!"、"你就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講的卻什么也不知道。"、"你去看看書上怎么寫的!" 我們成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引入一個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記憶的世界,最終,這些孩子也變得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會重復前人的知識與技能,不會突破與創(chuàng)造。所以,如果你認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留意你對孩子"奇思妙想"的反應。 2、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周圍有太多相對孩子而"博學"的成人,很多時候,只要孩子問,成人就會趕快回答,生怕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結果孩子習慣于得到一個"標準答案",而懶得去思考,更不要說去想象了。 有個幼兒園中班上一節(jié)關于"云"的課,老師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認識云、了解云的形成。上課了,老師向小朋友們展現畫著云的圖,然后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小朋友說:"是波浪"; 老師說:"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說,"是煙。" 老師繼續(xù)鼓勵:"再仔細看看,想想,這到底是什么?" 終于有小朋友說:"是云。" 老師欣喜地夸贊:"對了,是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云'。" …… 不去管老師最終是不是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單就這一段"啟發(fā)式"的問答,我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對一個固定答案的追求。雖然老師在嘗試用"啟發(fā)"與"參與"的方式讓孩子來學習,但實際上,孩子仍然在老師的控制下,在一個答案的控制下。老師對前面兩個小朋友雖然沒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啟發(fā)其實就是對孩子"波浪"或者"煙"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賴別人對他的評價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只會說老師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標準答案干脆就不說、不想了。 而實際上,"波浪"、"煙"的回答錯了嗎?難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煙"嗎?如果老師對前面兩個小朋友表示肯定:"很好!還有嗎?"可能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說出奇奇怪怪的"東西"來,而老師這個時候則可以得意地告訴大家:"你們說得都很棒,它好像是任何的東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本領這么大,一會兒是這個,一會兒是那個。原來它是云,一片什么都像的云!"這樣是不是也可以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給了孩子想象的空間,最重要的是鼓勵、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們將在彼此的想象激勵下非常喜歡"云",而且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對云有更多的關注與想象。 再舉一例,看看維護孩子想象力的父母是怎么做: 一個折紙游戲中,孩子學會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貼在了紙上。這時媽媽問:"小兔子生活在哪里???" 孩子就給小兔子畫了一個漂亮的房子,還有綠草地、美麗的小花。接著媽媽又問:"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東西嗎?" "它最喜歡吃蘿卜,我得給它畫些蘿卜!"孩子高興地繼續(xù)做著。 "你覺得小兔子還需要什么呢?" "還需要朋友、媽媽、爸爸、玩具……" 孩子開始設計出越來越多的東西。原本只貼了一只小兔的白紙,現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綠色的草地、美麗的鮮花、可口的蘿卜,還有在跑步的小烏龜,另一只穿著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飛翔的小鳥,高高的太陽,彎彎的小溪,別提有多熱鬧了。 這不正是訓練孩子想象力的好辦法嗎?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聰明",盡可能保證孩子是游戲的"主人",這樣才能給孩子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夠的空間,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盡興、更自主、更活躍。 3、向孩子提出"想象"的問題 "1+1=?""'樹'的英文怎么讀?""你們班里哪個小朋友最聽話?""今天老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看,這有幾個蘋果?"……生活中充滿了問題,我們成人也向孩子提出了無數的問題??珊芏嗟臅r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提著"封閉式"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答案幾乎只有一個,孩子只會給出一種回答。孩子不過是重復知識的工具,問題也不過是我們檢驗孩子學習的手段,哪里允許孩子去想象呢?試想如果孩子說:"1+1=3",你會不會非常生氣或者失望呢? 而激發(fā)孩子想象力的問題,恰恰是那些"開放式"的問題,是允許孩子自由發(fā)揮的問題,比如: 爸爸陪孩子在看有關飛機的圖書時,這樣問孩子:"你能想象未來的飛機是什么樣的嗎?如果讓你造一架飛機,你會怎么造呢?會造出怎樣的飛機呢?" 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定然會充分地發(fā)揮其想象力。 父母經常給孩子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用多種答案來回答問題,不但可以啟發(fā)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關鍵是,當孩子對"開放式"的問題作出回答的時候,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地去打斷或者"更正"。 4、讓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年幼的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有限,比如講故事、畫畫等,父母可以讓孩子看著自己先做一部分,然后留"尾巴"讓孩子來做。比如:講一些有啟發(fā)性的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節(jié),使孩子有發(fā)揮想象力的機會。當孩子講了一部分后,父母可以再接著講,講到關鍵的時候,再讓孩子講。如講《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后,可再提一些擴展性的問題。如:"雪孩子遇到火后為什么會不見了?它去哪里了?"幼兒會從中明白一些科學道理(雪遇熱融化,變成水,在陽光照射下,水又變成水蒸氣升到天空中,形成云。) 再比如,父母先畫一個小豬的頭,然后讓孩子畫耳朵、嘴巴等,父母再畫身體,再讓孩子加東西,這樣不僅鼓勵了孩子想象,更讓孩子有參與的"成就感"。 以上這些只是發(fā)展孩子想象力的幾個方法,父母們可以充分開動"想象力"來發(fā)現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傊?,孩子的想象力無處不在,父母只要開放自己的思維,放開孩子的手腳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種方式開啟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直都是最寶貴的東西,那么,應該怎么激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呢?這里給出一些建議: 1、有問不必答,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的樂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好奇心是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興趣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推動人們主動求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現就是不斷地提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有問必答"。有些問題可以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尋求答案。 2、贊美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舉動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潛能,這種創(chuàng)造潛能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觀察孩子在日?;顒又械谋憩F就可以發(fā)現他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孩子一會兒把掃帚當馬騎,一會兒把它當沖鋒槍,一會兒又用它來堆雪人,其中有豐富的想象,有"發(fā)散思維",發(fā)現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處,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 3、日常生活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難、小問題,每當這時,不要急于幫孩子解決,而要讓他自己想想辦法。比如小貓把球掉到了河里,很著急,你幫它想想辦法,怎樣才能把球取上來,辦法想得越多越好。問問孩子水可以做什么用?(洗頭、洗衣服、洗水果等屬洗滌類的用途,還有飲用、滅火、飼養(yǎng)、發(fā)電、做摻和劑、冷卻等變通性用途。) 4、多給些只有開頭的故事 故事:在一棵大樹下,有一只狡猾的狐貍,它幾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頭一看,樹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說:"小松鼠你爸爸會閉著眼睛跳下來,你會嗎?"小松鼠說:"我當然會啦。"說著,它閉上眼睛往下一跳。狐貍連忙跑過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剛要往嘴里送,這時……后來,聰明的小松鼠沒有讓狐貍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辦法嗎?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妨多給些只有開頭的故事來讓孩子續(xù),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 5、利用音樂、繪畫啟發(fā)孩子的思考。 讓孩子在充分感受音樂的同時,要求他為歌曲配上動作,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情感。 為歌曲寫新詞。首先要注意讓孩子把基本曲調掌握,啟發(fā)他思考添新詞。 讓孩子畫意愿畫,使孩子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也可給孩子規(guī)定一個主題,讓孩子圍繞這個主題,通過對知識經驗的回憶來加工與繪畫。比如,要求孩子畫小貓,孩子可能畫小貓釣魚,小貓捉老鼠,小貓的一家,小孩抱著小貓,咖菲貓,還可能畫《寵物小精靈》里的喵喵和貓老大等。 6、在游戲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游戲,特別是建構游戲和角色游戲,能夠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思維。用積木搭各種建筑物時,孩子可以憑自己的想象和意愿,無拘無束地進行建構,在玩商店、郵局、醫(yī)院、餐廳、幼兒園等游戲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動情節(jié)上根據自己的經驗任意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 家庭教育黃金法則之計劃原則 家庭教育需要有計劃嗎?回答是肯定的?,F在家長教育孩子,從是否有計劃來看,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無計劃,隨意性進行教育。孩子考試不好,教育一通;孩子打架了,教育一通;或者是家長忽然心血來潮,想給孩子"上上教育課",于是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絕地講起來,講得孩子暈頭轉向。 第二種是有計劃,但缺乏科學性,是家長主觀的計劃。不久前,一位專家和一位年輕媽媽聊天,問起她教育孩子的打算,她說:"學音樂能開發(fā)智力,我讓孩子學電子琴,她不愛學,我又給她買了琵琶,學了幾次,她又煩了,這回我給她買了提琴,現在每周學兩次。"專家問這位家長,在孩子學文化科學知識方面有什么計劃嗎?她回答:"我們同事都說,光靠學校上課不行,必須得花錢在外邊'報班'?,F在孩子上著'英語班'和'數學班',準備再給她報個'作文班'。"我問她各種班什么時候上課。她說:"雙休日,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多學點東西。"這位家長跟許多家長的想法一樣,認為只要給孩子安排了學習,對孩子就有好處,而且舍得投資。正因為家長主觀地安排孩子的各項學習活動,許多小學生比大學生上的課還多,孩子疲于奔命,腦子里的東西像吃得過飽撐著了似的,根本消化不了。有的家長也東一趟西一趟地跟著忙。這樣的教育計劃帶有很大盲目性,效果肯定不佳。 第三種是講科學的教育計劃,特點是從實際出發(fā),注意全面發(fā)展,安排有張有弛,重視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怎樣制訂科學的教育計劃呢? 制訂教育計劃的依據 孩子的年齡特點。小學低年級孩子自理能力不強,家長應幫他們具體安排,保證有充分的玩兒的時間,一次學習時間不超過20分鐘,主要要求學要專心,玩兒要開心。一般不在外面報什么班。如確有某種興趣愛好,可以參加學習,次數不宜過多。小學中年級開始,要指導孩子自己訂計劃,讓他留有余地,目標不宜太高,時間不宜太滿。家長督促檢查,及時評價。家務勞動、自我服務勞動適當增加。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家長應給他們更多的主動權。 孩子的個性特點。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發(fā)展不平不同,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家長應認真分析自家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有針對性地制訂教育措施。比如孩子觀察力不強,可以在一個階段側重培養(yǎng)觀察力;如果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及別的孩子,就應在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上下些功夫;如果孩子膽子太小,就應采取措施培養(yǎng)孩子的膽 … …這樣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能夠較快地揚長補短,促進孩子進步。 學校和班級的教育安排。家長可通過家長會或單獨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學校、班級各階段的工作重點。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突出重點教育,而且應及時跟教師交流情況,形成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合力。以上三方面結合起來,會使我們的家庭教育計劃避免盲目性、隨意性。 制訂教育計劃的方法步驟 1父母共同分析孩子情況,結合學校、班級要求確定一個時期的教育重點和具體措施。 2和孩子一起討論教育計劃,得到孩子的認同,孩子有合理的修改意見,應該采納。 3制訂檢查措施。家庭教育計劃和孩子的學習計劃有關系,但不是一回事。家庭教育計劃是家長的任務。家長應有對自己的檢查措施,這本身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 4把計劃寫出來,放在明顯的地方,也可以貼在墻上。 5把教育計劃告訴老師,請老師配合。 制訂家庭教育計劃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實際,簡明具體,重點突出,有可行性。家庭教育計劃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執(zhí)行情況進行調整。 有的家長可能會想,這也太麻煩了,難以做到。其實,家長把盲目花費的時間拿出一部分就能把教育計劃的事情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