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領導管理藝術薈萃:三國智謀精粹匯集三

 荷花小女子 2011-12-20
領導管理藝術薈萃:三國智謀精粹匯集三
 
文/網(wǎng)絡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四、鑒誡

   三國時代,人才濟濟,得力于賢士的輾轉相薦:能薦人必知人,知人始能用人。用人得當,猶如下棋時擺對了棋子,那么,這盤棋下起來也就輕松愉快,且篤定地坐收勝利的果實。而用人不當呢?它的惡果足令人性命不保,江山盡失!三國用人,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些歷史經(jīng)驗,明白地告訴我們用人成功之法及洞悉用人之錯,足以作為今日用人鑒誡。
 
1.得失一念之間:經(jīng)驗教訓

  能否用人,是事業(yè)成功、失敗的關鍵,三國用人的經(jīng)驗教訓,迄今仍不失去其現(xiàn)實意義。
  禮賢下士始得士
  《說苑·尊賢篇》有一段關于求賢的生動的對話:“趙簡子游河而嘆曰:
  ‘安得賢士而處焉?’舟人古乘對曰:‘珠玉無足而能來者,人好之也;今 士有足而不來,此是吾君不好之耳?!边@位趙簡子不去求賢,卻躲在游船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賢心切。船工古乘一句話便揭穿了他“不好賢”的底。
  言下之意是說,只有好賢,賢士才來。但是,不能說好賢便得賢,這位古乘也把求賢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賢士,必須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禮賢下士,使對方感到你把他當知己看,才心甘情愿為你效命,“大為知己者死”,這是封建社會士人的共同點。孔明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笔且騽洹叭櫜輳]”。
  劉備求賢,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張飛所說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倍怯H往拜訪。一訪不遇,二次往訪。二訪時,正值隆冬,那天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這么天寒地凍,劉備沒有裹足不前,而是冒嚴寒往訪,“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二訪不遇,又三次往訪。
  三訪前,劉備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臥龍崗謁孔明。選擇吉日,可見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見其求賢心切,擔心這天不是吉日,又見不到孔明;齋戒、薰沐則說明他對孔明的無限尊敬。也許這一天巧碰著好日子,加上劉備求賢的誠心感動了孔明,這次孔明是在家了??墒?,這位臥龍卻晝寢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劉備,以試劉備是否誠意,不得而知。劉備徐步入內(nèi),看見孔明仰臥,睡得正香,便拱立階下,關、張等了好久不耐煩了,而劉備仍耐心等候。望堂上時,見孔明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劉備說:“且勿驚動?!庇至⒘艘粋€時辰,這位臥龍才不再臥.口吟其“大夢誰先覺”之詩,多么悠哉悠哉。劉備這么禮賢下士,怎不使孔明感動為之效命呢?!劉備對孔明的曠世禮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后,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時還談及此事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后出師 表》里立下誓言:“臣鞠躬盡瘁,死而 后已?!?BR>  劉備“三顧草廬”時,他是寄托于劉表,無立錐之地,處境是很艱難,前途是未卜的。當時,中國強者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酌鲄s不與行,孔明的大哥諸葛瑾仕吳甚得孫權寵信,他若依吳大可通過其兄引進。而孔明為什么不東依孫權或北投曹操呢?因為在天下大亂之際,不唯君擇 臣,臣也擇君,因用錯了人,將會給事業(yè)招來損失,甚至失 ?。欢紦皴e了君,將無所作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孔明雖有建功立業(yè)思想,卻不愿貿(mào)然出山,而是隱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其時。”他之所以歸劉備,一是因劉備是個被荊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孔明的誠心求賢。如果以兩者相比,最能感動孔明的還是后者,正如孔明自己說的,他之所以“許先帝以馳驅”,是因感劉備的”殊遇之恩”。王安石《諸葛武侯》一詩也指出:“區(qū)區(qū)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這就是 說,以弱小的蜀國能與魏、吳兩國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劉 備虛心得孔明 的輔佐之故。
  能團結人才能成大事
  團結就是力量。一國或一軍,當上下一心,攥成一個拳頭時,其力量就大,敵人無懈可擊;反之,則軟弱無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敗。而能否使上下一心,關鍵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團結人。劉備是個善于團結人的明主,故荊州豪杰團結在他的周圍,以此為骨干力量,西取巴蜀,據(jù)有成都后又能團結益州、東州人士,把荊州和益州、東州三股勢力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隴不敢望蜀,孫權也把蜀國視為盟友以抗拒曹操。劉備未入蜀前,劉璋統(tǒng)治下的西川,人心渙散,矛盾重重。先是劉焉治蜀時,南陽、三輔人陸續(xù)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數(shù)萬家,其中青壯年多參加川軍,稱為東州兵。東州兵恃勢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益州人趙韙素得人心,他暗中與益州豪紳密謀,舉兵叛亂。東州兵因害怕益州派獲勝被報復,乃同心協(xié)力助劉璋,與叛軍作殊死戰(zhàn),終于鎮(zhèn)壓叛亂。但益州人并未心服,與東州人有如水火。
  東州諸將則恃功驕恣,不聽調(diào)遣,劉璋性寬柔無威略,對此也無可奈何。劉璋與張魯有仇,張魯欲興兵報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敵之,但由于人心不齊,劉璋只得聽從張松之言,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劉備入川后,先是結民心,機會一到,立即奪取西蜀。他領益州牧后,對荊州和益州。東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與已為敵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錄用。 黃權是益州人, 曾忠于劉璋,是堅決反對請劉備入蜀的,劉璋要 往涪城會劉備,他口銜衣 而諫,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 落了兩個門牙。劉備不因此而怪他, 反嘉其忠,任為右將軍。劉巴是荊襄人士,他在荊州時不愿為劉備所用,北投曹操,后歸劉璋,劉備也不咎既往,任為左將軍。費祎是劉璋的親戚,吳懿、費觀是劉璋的姻親,都得到擢用。由于劉備能團結三州人士,盡其器用,故他們都效忠劉備,有不少人后來成為蜀國的股肱大臣,除了來自荊襄的孔明、蔣琬,以及關、張、趙、黃、馬等五虎將 外,還有李嚴、費祎等。劉備臨危時,任命李嚴為顧命大臣,費祎則是繼蔣琬之后成為蜀國丞相。他們對開拓蜀國和保衛(wèi)蜀國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劉備是個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業(yè)發(fā)展較順利,特別是他登上皇位之后,驕傲自滿情緒增長,越來越看不起別人,不是嫌老便是輕少,如言老黃忠無用,蔑視陸遜為“黃口孺子”,因而造成嚴重后果。正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陸遜不放在眼里,麻痹輕敵,招致彝陵之戰(zhàn)全軍覆沒。毛宗崗對劉備嫌老輕少提出了批評;他說,“愛老而不愛少者,不可以用才;愛少而不愛老者,亦不可以用才。孔明之用黃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為是請纓之終軍,破浪之宗愨,三表五餌之賈誼而用之也。闞澤之薦陸遜,非以其少而薦之也,直以為是皓首之子牙,白發(fā)之充國,耆英之文彥博而薦之也??傊硕?,則老亦可,少亦可;人而無才,則老亦不可,少亦不可。但當論其才不才,不當論其少與不少云。”(第八十三回回評)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用人準則。三國時無數(shù)事實都證明毛宗崗的論點是正確的。《三國演義》描繪的杰出將相,大多在青年時已顯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驚天動地的勛業(yè)??酌鞒醭霾輳]時只不過二十九歲,便提出“隆中策”,預知 天下三分,促成劉備稱帝西蜀。周瑜三 十三歲掛帥,在赤壁之戰(zhàn) 中,“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 煙滅。”青年將領陸遜兩次用計,使關羽授首、劉備喪膽。姜維二十七歲已表現(xiàn)超人的將才,為孔明所賞識。但論資排輩的人總是輕視少年英才,如關羽、張飛自恃和劉備一起打江山、資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軍師孔明,經(jīng)孔明小試鋒芒,博望用兵,火燒新野,關、張兩人不得不口服心服。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東吳老將,開始不服陸遜掛帥,后終于在事實面前認輸。有些人則與此相反,總是看不起老將,曹操的“妙才”夏侯淵就因此被老黃忠所斬。
  用老嫌少,或用少輕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僅三國時有,且古已有之。
  東漢顏駟就是因這一刀切的用人法經(jīng)歷三世而郁郁不得志。漢武帝動員諸郎上陣抗擊匈奴,自發(fā)老翁顏駟以年老不能上陣為辭。武帝見他偌大年紀還當個小郎官,驚問其故?顏駟無限感慨他說:他已經(jīng)歷了三朝,但“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當然,造成顏駟的三世不遇的悲劇也有其客觀原因。文帝時天下太平,需修內(nèi)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顏駟也就沒有機會去馳騁沙場,以建立功勛;景帝時爆發(fā)七王之亂,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鎮(zhèn)壓,以安邦定國,年少的顏駟也就沾不上邊:武帝時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顏駟也就得不到重視。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輕少、武帝重少輕老的主觀原因,是因景、武兩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觀點。其實,老年之才經(jīng)過千錘百煉,經(jīng)驗豐富,但觀點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為,喜于創(chuàng)新,但不夠穩(wěn)重,易陷于輕浮。這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銳活躍,也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對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長以互補其所短,則能充分利用和發(fā)揮人才的作用。
  可是,歷代統(tǒng)治者不盡懂此理,不是重老輕少,便是重少輕老,這已成為古今的通病。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誤,不知埋沒和浪費了多少人才!因此,重溫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復這種錯誤。因為人總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易給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來取人,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因為外美和內(nèi)美沒有必然等同的關系,外美未必內(nèi)美,外丑未必內(nèi)丑。話雖這么說,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貌取人。就是那位孔圣人也是如此。韓非在《顯學》一文里就談及此事。他說:“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兒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故孔子曰: ‘以容取人, 失之子羽?!弊佑鹗强鬃拥拈T徒,外表長得不錯,但孔子與他相處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子羽的行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稱,因而后悔說:以容貌來取人,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盡管這位孔圣人給后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訓,但這種錯誤卻還是不斷出現(xiàn)。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見稱的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犯過這種錯誤。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兵P雛就是龐統(tǒng),可見其人不凡。不過,這位鳳雛先生外貌長得不太雅,濃眉掀鼻,墨面短髯。水鏡先生知其才,故不論其貌而贊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見他這副尊容就不大喜歡。龐統(tǒng)先被魯肅推薦于孫權,孫權見他形容古怪,又輕視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后來,孔明和魯肅向劉備力薦,雖有兩封薦書;龐統(tǒng)卻不靠薦書取寵,而是想靠本事見重,故沒有拿出來,僅對劉備說因“聞皇叔招賢納士”而來投。劉備見龐統(tǒng)貌陋,心中亦不悅。不過,他不像孫權那樣拒不接納,而是給他個小縣官做。劉備悉龐統(tǒng)縱酒不理事乃派張飛去查詢,幸好張飛粗中有細,他見龐統(tǒng)半日盡斷畢百余日所積公務,大驚下謝,并回向劉備稱贊龐統(tǒng)大才,劉備大驚說:“屈待大賢,吾之過也?!?BR>  孫權見龐但終能認識到“屈待大賢”而重用之,乃得一大賢。一知改悔,一不改悔,其得失如此。
  張松是益州別駕,為人能言善辯,博聞強記,也是個才智之士。但他的相貌十分丑陋:額镢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真是又丑又矮。他到許都去見曹操,名為請操攻張魯以助劉璋,實是暗中干出賣西川的勾當。操見他長得猥瑣,加以語言沖撞,一言不合便拂袖而起。后來,楊修與之辯論,他口若懸河,又見一讀《孟德新書》便能背誦,且一字不錯,乃言其才干曹操。曹操次日接見,他又當面譏諷,操便令亂棒打出。曹操同樣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因他怠慢張松,張松亦不向他賣西川。張松對劉璋是賣主求榮,對曹操卻是有用之才,曹操失去張松也就是失去取西川的大好機會。
  劉備、孫權和曹操所犯的錯誤,也足以為以貌取人者戒。
  拒諫的危害
  歷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忠直之臣以敢諫見稱,而有好下場的不多。因封建帝王是專制統(tǒng)治者,金口一開,圣旨一下,不容更改,且在那“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年代,誰敢提出不同意見冒犯龍顏,必遭嚴懲:輕則罷官,重則殺頭。當然,也有善于聽諫納諫的,如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的高見,能兼聽納諫,糾正了自己不少的錯誤主張和行為,這對于促進盛唐的政治賢明,經(jīng)濟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墒?,歷代統(tǒng)治者大多以英明自居,聽不得別人的意見,便是聽也并非兼聽,而是偏聽偏信,結果是誤事誤國,甚至國破身亡。袁紹、劉璋和劉備正是因聽不進忠言而遭到慘敗的。
  袁紹為人外寬內(nèi)忌,偏聽偏信。他因愛幼子袁尚,想使之繼位,對袁尚之死黨審配,逢紀等言計聽從,對于忠貞、智慧之士田豐、沮授等的忠言則逆耳。他要興兵助劉備伐曹操,田豐諫說:“兵起連年,百姓疲弊,侖廩無。
    積,不可復興大軍?!比魝鋺?zhàn)三年,“大事可定矣”。沮授也反對袁紹出兵。
  袁紹卻聽從審配之言進軍黎陽,結果損兵折將,——大將顏良、文丑被殺。
  當袁紹進軍官渡與曹操決戰(zhàn)時,因反戰(zhàn)而被關在獄中的田豐,仍上書諫說:
  “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逢紀譖說:“主公興 仁義之師,田豐何得出此不祥之語!”紹大怒,欲斬田豐。眾官告免。在曹操往烏巢劫糧前夕,因主張緩戰(zhàn)被拘禁于軍中的沮授,向袁紹建議:烏巢屯根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于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操軍所算。”
  而紹竟以沮授是“罪人”,“妄言惑眾”,拒之不理。如果袁紹納田豐之策,或聽沮授之議,將不會有官渡之慘敗。袁紹雄踞河北,擁四州之眾,兵力遠勝于操,而他之所以大敗,是由于袁紹有忠臣不用,有忠言不聽之故。田豐因袁紹老羞成怒而被殺,智慧之士如此下場,可嘆!
  袁紹拒諫是因他偏聽偏信,劉璋拒諫是因他為人暗弱,是非不分。張松請求出使爭取外援拒張魯,其本意非為西蜀,而是賣主求榮。他原想勸曹操趁機取川,因操驕傲瞧不起他,乃轉向劉備?;卮ê罅駝㈣罢垊淙氪ㄖг?。黃權、王累力諫。王累明確指出:“張魯犯蜀,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乃心腹大患?!秉S權則主張:“可先斬張松,后絕劉備,則西川萬幸也?!?BR>  劉璋卻聽從張松的花言巧語,不聽黃權、王累之諫。當劉璋要親往涪城會晤劉備時,王累自用繩索倒吊于城門之上,一手執(zhí)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眲㈣白x諫章后,大怒說:“吾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shù)侮于吾耶!”王累自斷其索,撞死于地。王累以尸諫,劉璋也毫不悔悟,終于“引狠入室”,奉送了西川。
  劉備拒諫,則是因其為私義而忽公仇和驕傲自滿之故,在未登王位前,劉備還是比較謙虛謹慎,易于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可是他在勝利面前沖昏了頭腦,帝王的專制本色便充分暴露出來了。他為報二弟關羽之仇決意興兵代吳。趙云諫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BR>  劉備不同意說:“朕不為二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可見劉備雖有江湖義氣,卻缺乏“以天下為重”的戰(zhàn)略觀念?因蜀吳交兵必將互相削弱.只對曹魏有利。劉備整兵要行時,秦宓直諫并指出:“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劉備認為他出言不利要斬之,秦宓面不改色,回顧劉備而笑說:
  “臣死無恨,僅可惜新創(chuàng)之業(yè),又將顛覆耳!”因眾官告免乃囚宓于獄中。 孔明聞悉,也上表救宓,認為宓所諫是“金玉之言”。劉備看畢,擲表于他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曾經(jīng)是善于納諫的明主,禮賢下士的典范,他得孔明時說是“如魚得水”,現(xiàn)在連他認為“水”的孔明的話也不聽了,劉備這條“魚”也就失去了“水”,其遭遇可知。由于劉備驕傲思想大膨脹,自以為是聽不進忠言,必然做出錯誤的決策,其“新創(chuàng)之業(yè),又將顛覆”是不可避免的了。劉備猇亭慘敗后,他“悔不聽丞相之言”時,為時已遲了。
  袁紹、劉璋和劉備的失敗說明:嫌忠言逆耳,確是誤己誤國。
  樹立朋黨的下場
  東漢末年,群雄之中,袁紹是最強者。在官渡決戰(zhàn)中,他有兵七十余萬,操只有精兵七萬,袁軍十倍于操軍,而操能以弱勝強,其原因雖有種種,但袁紹集團內(nèi)部朋黨林立,互相爭奪,致削弱力量,是操得以逐個擊破袁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凡立朋黨的,必有朋黨與之作對,袁紹集團內(nèi)部朋黨林立,實咎由袁紹先立朋黨。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欲立為后嗣,因之袁尚的死黨審配、逢紀也就得到袁紹的充分信任,掌握軍政大權。謀士辛評、郭圖則是袁紹長子袁譚的死黨,堅決反對廢長立幼,擁護袁譚繼位,故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各為其主,勾心斗角,以奪取嗣位。但他們四人都主張與曹操速決死戰(zhàn),與謀士 田豐、沮授意見相左。田豐、沮授都主張“靜守以待時”,因謀 略與審配等不同,這兩人又成一朋黨。袁紹進軍官渡后,沮授提出了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zhàn);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不戰(zhàn)自敗矣?!?BR>  這是知彼知己的分析。若袁紹聽田豐不戰(zhàn)之策,不會有敗,聽沮授援戰(zhàn)之計,亦不至于敗。而袁紹不只不聽,反囚田豐于獄中,鎖禁沮授于軍中,這就自丟智囊,任由曹操計算了。荀彧就認為“袁紹是無用之人”。他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
  此數(shù)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nèi)變”。故主張與紹決戰(zhàn)。
  由于袁紹廢長立幼,又讓兩子自立朋黨,袁紹一死.兩兄弟力爭奪嗣位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因曹操攻之甚急,兩兄弟還能拼力死守冀州,操軍也難于攻下。郭嘉則向曹操進計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操從其計。果不出郭嘉所料,操一回師,兩兄弟又內(nèi)訌了。始是郭圖獻計說請袁尚、審配來飲酒,伏刀斧手殺之。譚從其計,乃使人往請。審配對袁尚說:“此必郭圖之計也。
  主公若往,必道奸計,不若乘勢攻之?!庇谑牵值軆扇私讳h,袁尚屢敗袁譚。袁譚退守平原,因被圍危急,郭圖乃建議袁譚降操求援。袁氏兩兄弟相爭,曹操乃得乘隙攻入冀州。
  凡立朋黨,都以私利為重,一切封建倫理關系都被打亂了。袁譚、袁尚本是同胞兄弟,為嗣位而各立一朋黨,拚個你死我 活。辛評黨袁譚,而辛 評之弟辛毗趁為袁譚求援之機勸操回師取冀州。審配黨袁尚,審配之侄因好友辛毗家屬被殺,忿而獻門放 操兵入城。 袁紹之敗,袁氏兄弟之亡,足見朋黨為害之大。如果袁紹不偏于一朋黨,袁氏兄弟和諸謀士不各立朋黨,因私利而忘公利,能做到上下一心,協(xié)力抗操,以操之力也難于取勝;縱有郭嘉的智謀,也無所施用。當然,其中的朋黨也有所不同,審配、逢紀的朋黨是忠于袁尚,郭圖、辛評的朋黨忠于袁譚,是各為其朋黨出謀獻策,田豐、沮授也雖一朋黨,但是其出計盡智,是為袁氏集團的利益著想。如果僅是田豐、沮授一朋黨,也無所謂朋黨,袁氏也不至于亡。
  用詐道得人不得人心
  在歷史上,凡君主以誠信待下,臣下以忠心報效,則君臣相得,至死不渝。若以詐道待人,臣下則忐忑不安,必將上下猜疑,同床異夢。
  貞觀初,有人上書唐太宗李世民請求罷巧言諂媚之官,李世民要他列舉其人,那人卻說:“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著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崩钍烂裾f:“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 (《貞觀政要》卷五《誠信第十七》)。 李世民對下不行詐道,而是以誠信待人,且他善于納諫,即便是毒罵他,只要諫言可取,也不以為意,因此,臣下對他也就信得過,敢于直言相諫。由于君臣之間開誠布公,相得無間,同心協(xié)力治天下,故能出現(xiàn)貞觀之治。曹操待人則恰恰與李世民相反,不是靠誠信,而是用詐道。曹操為圖天下也積極搜羅人才,河北之士多歸之,但因其行詐道,雖得士而不得其心。曹操只要認為與己不一心,對己不利的,不管有多大功勛,也千方百計除之而后快。
  因操起事之初打起擁漢的旗幟,忠漢派的荀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乃棄紹歸操, 為操出盡智謀,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也得到操的重用。及見操加九錫, 力加反對,并嘆說:“吾不想今日有此事!”操見他和已不一心,深恨之。
  操興兵南征,荀或托病止于壽春。操使人送飲食一盒給他,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空無一物,意即使荀或絕食,荀會其意,遂服毒身亡。操為擺脫自己的厄境,不惜用別人當“替罪羊”。他和袁術在壽春對峙時,因兵多糧少,便教倉官王垕將小斛散之,以救一時之急。王垕照辦,兵士大怨。言丞相欺人。操就密召王垕入內(nèi),對他說:“欲借汝頭示眾。”王垕大驚說:“某實無罪!”操說: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坝谑峭瞥鰯刂霭駮允菊f:“王垕放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庇谑潜娫故冀?。操為保已之安全,還采取“殺雞警猴”的手法殺害無辜之人。他恐人暗中害已,常吩付左右:“吾夢中殺人,凡吾睡著,你等切勿近前?!币蝗?,晝寐帳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殺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葬之。確是貓哭老鼠,這種事只有曹操做得出。操以為他這些瞞天過海法,能掩蓋天下人耳目,其實他左右之人心里是明白的,只不過是敢怒不敢言罷了。無辜被殺的近侍下葬時,謀士楊修指而嘆說:“丞相非在夢中,君在夢中耳!”因此,盡管曹操有時能“矯情任算”,饒了過去的仇人,或焚部下與敵人私通的書信,其所屬也不盡信任他,還是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所以操雖得人于一時,卻不得人心于長久。劉備曾投入操的麾下,也得到操的重視,但因見其行詐道而棄之。
  操慕禰衡之名,想召之為己用,禰衡也因其詭詐,堅決拒絕,打鼓大罵以辱之,表現(xiàn)了正直之士不愿同流合污的大無畏的骨氣。
  李世民以誠信待下,故得人又得人心:曹操以詐道用人,雖得人卻不得人心。待人之道,是用誠信抑用詭詐,一經(jīng)對比,優(yōu)劣不是分明了么。
  包辦代替之弊
  關于孔明包辦代替的作風,《三國演義》有較形象的描述: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孔明遣使送巾幗婦人之衣以羞激之。懿心雖怒卻佯笑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孔明寐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shù)升?!避差欀^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回以懿話實告,孔明嘆說:”彼深知我也!”主簿楊颙說:“某見丞相校簿書,竊以為不然。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大夫。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谷之數(shù),曰: ‘自有主者?!褙┫嘤H理細事, 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有也?!笨酌髌f:“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眾皆垂淚。
  孔明理政治軍,西瓜、芝麻事一起抓,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浹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他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是可嘉的,確使人為之垂淚;但他這種包辦代替的作風是不足取的。主簿楊颙對他這種“親理細事”的作法提出異議,并以西漢丞相丙吉見牛喘而擔憂會影響年成,和陳平認為丞相主要管群臣,錢糧之事應問主管者的故事,說明丞相應抓大事,其他具體事情應由各主管部門去做,這是完全正確的。對此,孔明口說“吾非不知”,其實他還不知這種作風的弊害。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對別人不夠放心,老是擔心別人不能把事情辦好,也正如他所說“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也?!弊鳛橐粐膱?zhí)政者,他的主要職責應是:決定政策,選拔人才??酌鞯暮罄^者之一費祎就較明智,他懂得抓大事,故即使政務、軍務繁忙,他也能抽出時間與人談笑、下棋,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錯。孫權對大事,當做出決策,確定人選后,便放手讓他去干,也能把事情搞得很好。可是,孔明對即便是”罰二十以上”的細事也要“親覽”,忙得不可開交,并沒有把事情全做好。這種包辦代替作風其弊有三:
  一、不能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正因孔明“惟恐他人不似我心”,不肯放手讓人去做事,即便是有奇才也很難充分發(fā)揮其作用??酌鞯谝淮闻d師北伐,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diào)關中諸路軍馬,前來迎敵。魏延上帳獻策說:
  “夏侯橋乃膏梁子弟,懦弱無謀。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 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去。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此亦是韓信暗渡陳倉之計的新用,如敵方主將是司馬懿則未必得手,而主將是夏侯楙,此人怯而無謀,此計可瞞過他,行之是可能成功的。而一生未曾冒險又不盡信人的孔明卻以“非萬全之策”
  而否定了。魏延也因此以“己才用之不盡”而嘆恨。
  二、不利于人才的成長。由于孔明總是擔心別人把事情搞壞了,事事都要親管,其下屬只能跟著他的羽毛扇擺動團團轉。既然大小事孔明都要抓,其下屬也就用不著去動腦筋,也沒有機會去獨當一面以鍛煉自己,這就不利于人才的成長。蜀中人才短缺,這未曾不是原因之一。
  三、沒有把事情做好。要使北伐取勝,必須群策群力,如光靠一人操勞,他縱有天大的本領也難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酌饔捎诓荒艹浞职l(fā)揮”眾智”、“眾力”的作用,其六出祁山勞而無功是必然的事。對于他本人來說,正如司馬懿所料:“食少事傾,其能久乎?”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而已!
 
2.走向滅亡之路:唯親惡果 
 
  用人之錯,往往錯在一“親”字。何以出現(xiàn)用人唯親?因用人者把事業(yè)視為一已之私,認為親者既了解又信得過,他對已忠,而疏者即便是有才干,因信不過故不任用。其實,親者未必忠,有些善于奉迎阿諛之徒,用花言巧語取得其主信任,如有變故,馬上翻臉,另投新主。且這些人善于看風轉舵,唯主人的臉色辦事,明知有錯也不說,如所辦之事有利可圖,就把錯誤擴大化,弄得一塌糊涂。東漢王朝之所以衰亡,三國出現(xiàn)的一些失誤,都與用人唯親有關。
  漢靈帝用十常侍亂了天下
  《三國演義》一開頭便指出東漢末年致亂之由:”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jié)等弄權,竇武、陳蕃謀殺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益橫?!薄?BR>  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jié)、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 ‘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 人心思亂,盜賊蜂起。”話雖不多,卻概括了東漢末年的政治斗爭狀況。顯然,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于漢靈帝寵信十常侍之故。
  在桓、靈二帝統(tǒng)治時期,士族官僚集團與宦官集團展開激烈的斗爭,而每次都以士族官僚集團失敗告終。經(jīng)過二次黨錮之禍,士族官僚集團勢力大為削弱,宦官集團權力達到了最高峰。漢靈帝竟尊稱張讓為“阿父”,其對宦官之寵敬可想而見。為什么漢靈帝如此信任宦官?由于政治腐敗,人民遭殃,被迫紛紛起義,鯁直之臣議論朝政,想有所改革,以挽狂瀾之于既倒,漢靈帝不僅不聽,卻認為這是造反,對士族更加不信任。他以為只有宦官才是“心腹”,所以事事聽從”阿父”張讓等的話;而他的這些“心腹”都是以媚上利己為業(yè),只要能取悅上意,壞事也說成好事,鬧出亂子又瞞著他。
  對于進諫者,不是驅逐,就是殺頭。首先向漢靈帝提出忠言的是議郎蔡邕。
  他借災異為辭,上疏指出“災異”乃“婦寺干政所致”。所謂“婦”是指外戚,“寺”是指宦官??戳诉@一奏章,漢靈帝毫無悔悟,反聽宦官以他事陷邕于罪,放歸田里。諫議大夫劉陶向他揭露宦官的罪惡說,“四方盜賊并起,侵掠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禍在目前矣!”他聽了大動肝火,對陶說:”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耶?”
  呼武士推出斬之。司徒陳耽為救陶,以頭撞階而諫,指陳十常侍的罪惡。他命牽出,與劉陶皆下獄,并縱容十常侍于獄中謀殺之。
  漢靈帝為什么對別人揭發(fā)十常侍的罪惡惱怒異常?這是因為十常待所干的禍國殃民罪行,都是在他授意或縱容下釀成的。漢靈帝為滿足自己的窮奢極侈,便授意宦官去設法撈錢,宦官們也就趁機上下其手,從中大撈一把。
  他們的私囊是無底的,所以其撈錢花樣也就日益翻新出奇?;聦m認為賣官撈錢最易、最快、最多,便索性開了一個叫做西園的官員交易所。標出各種官價公開賣官。地方官油水多,其官價也就比朝官高得多,而地方官所在州郡肥瘦不等,乃采取投標的辦法,誰肯出高價誰就走馬上任。還允許欠帳,但限期加倍交還。為增加賣官名額,賣出一官不久,又賣出一官去接任,有的州郡官一月內(nèi)替換幾次。買官的怕任職不長,為回本賺利,一到任就拼命掠奪。僅是賣官所得還賺撈得不多,又用各種名義,向州郡攤派,勒索財物,而負擔最后還是落在人民頭上。為保存全家性命,窮苦人家只好把存下的一點谷子也賣掉上繳,因而出現(xiàn)了“寒不敢衣,饑不敢食”的慘狀。人民在活不下去的情況下,鋌而走險,終于爆發(fā)了黃巾大起義,敲響了東漢王朝的喪鐘。
  漢廷用國舅何進送了江山
  《三國演義》引詩一首對何進的評價是:“漢室傾危天數(shù)盡,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边@位無謀何進何人?他原是個屠戶人家,本是不學無術,因妹妹被選入宮為貴人,生皇子劉辯,遂立為皇后。進由是得任大將軍之職。為謀殺宦官十常侍,他召外兵入京,因其謀外泄,反被宦官所殺。何進被宦官十常待所殺,并非其力不敵,而是因其愚不可及。人們做錯事,會接受教訓,而何進卻恰恰相反。他干了蠢事,仍自以為明智,于是,一錯再錯,終于鑄成大錯。靈帝逝世后,靈帝生母董太后與中常侍蹇碩密謀殺何進立皇子協(xié)為帝。何進聞訊,當然不肯罷休,因太子劉辯是其妹妹何太后所生,便率御林軍五千人入內(nèi)殿,扶立劉辯即皇帝位,派袁紹入宮收拾蹇碩。碩慌忙走入御花園,花陰下為中常侍郭勝所殺。碩所領禁軍,盡皆歸順。這說明宦官并非鐵板一塊,正確處理之法,應區(qū)分首惡、附從和立功者,懲惡揚善,而何進計不出此,竟聽袁紹之言,欲“乘勢盡殺之”,把所有的宦官推到自己的對立面。這是一錯。由于何進欲殺盡宦官,中常侍張讓等便勸何太后垂簾聽政,重用自己派系的人,以策劃宮廷政變。
  這時,宦官已與何進勢不兩立,但何進在消滅董太后的勢力之后,卻因何太后的庇護而寬容十常侍。這是再錯。后又聽從袁紹的錯誤主張:“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并認為“此計大妙!”主簿陳琳反對說:
  “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fā)耳。但當速發(fā)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 卻反外檄大臣,臨犯京闕,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标惲盏囊庖娛钦_的,何進卻輕蔑他說:“此懦夫之見也!”乃派使赍詔召外兵進京以除宦官,終于鑄成大錯,導致天下大亂,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要誅殺敵手,不是密謀策劃,迅速行動,而是大肆宣揚,遲遲不動手,使敵人能充分準備,從容反撲,何進的失敗是勢所必然的。及知董卓等率兵到,張讓等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長樂宮嘉德門內(nèi),并假手何太后召何進入官,以便殺之。何進得召便行。曹操說,“先召十常侍待出,然后可入?!边M笑說:”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兵權,十常侍敢待如何?”便昂然獨自進宮。他一入嘉德門,便彼砍為兩段。雙方密鑼緊鼓,殺戒已開,何進還獨自進宮,世間之愚莫過于此。
  這時奉詔進京的董卓早已屯兵于洛陽近處,他為何不立即進京?因他懂得:凡除君側之奸,貴密貴速,但他偏不密不速。他一到洛陽近處便按兵不動,同時故意上表泄露入洛陽是為除宦官 之事,好使宦官張讓等與何進拼命,造成內(nèi)亂。及何進被殺,他便乘亂入朝,壟斷朝政。此人雖早有“不臣之心”,因恐群臣不服,故不敢馬上篡位。他先扶立漢獻帝作為傀儡,以任其所為;接著收買士族,封官加爵以收人望,如重用蔡邕,一月之間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由此,董卓把朝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
  在封建社會里,血緣關系盛行,一些人因家中有人被選入宮,或得當貴人,或得當皇后,于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全家人都成新貴,因是國戚而得到信任,掌握大權,不管他是胸無點墨,十足草包。因此,不知誤了多少國家大事。何進以一屠戶而成為一國的大將軍,便是一例。由于何進無謀引外兵入京,不只他自己被宦官所殺,漢廷大權也就落入董卓的手里,從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董卓用呂布搬了腦袋
  請先看呂布的外表:“頭戴三叉束發(fā)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huán)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 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這位無敵將軍確是威風凜凜,一表堂堂!他的外表多美,誰又想到他靈魂深處的骯臟;董卓因其勇冠三軍認為義子,他又哪里料到這位義子搬了自己的腦袋。
  董卓入京奪取軍政大權后,在溫明園召集百官,議廢帝劉辯,另立新帝陳留王。諸官嚇得不敢出聲。只有帶兵前來勤王的 荊州刺史丁原堅決反對 說:“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 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怒叱說:“順我者生逆我者 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謀士李儒見丁原背 后呂布怒目而視,他知此人武藝非凡,急忙勸止。眾官也勸解丁原,丁原憤然上馬 而去,次日,雙方對陣,呂布挺朝飛馬直殺過來,丁原率軍掩 殺。
  卓兵大敗,退三十里下寨,聚眾商議。卓說:”吾視呂布非 常人也。吾若 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下虎賁中郎將李肅說:“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xiāng),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卓大喜,乃派李肅赍禮 去說呂布。呂布因見董卓勢大,又被名馬、金珠玉 帶所收買,便殺義父丁原來投靠董卓。他一見董卓便下拜說:“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眲倸⒘伺f義父,又迫不及待地認新義父,呂布為人確如李肅所說”見利忘義”。只要有利可圖,他什么事都干得出來。董卓以為有了呂布這個”非常人”,“何慮天下”,且今又認為義子,必死心塌地事義父,從此,視呂布為“心腹”,使其警衛(wèi)左右,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大凡以利相交的,也必因利而相絕。呂布認丁原做義父,只是為圖利——我靠山以便向上爬,所以呂布對了原毫無父子感情可言。及見掌握朝政大權的董卓,投靠之大可飛黃騰達,比依賴丁原其利更大,因此,殺舊義父認新義父,對于“見利忘義”的呂布來說,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事。而在歷史上,棄舊主 的人,往往因利之故,這非呂布一人如此。董卓之愚在于不懂得這個道理。
  既然,呂布因利能殺舊義父,也可以因更大的利而宰新義父,而董卓竟以為義兒呂布捍衛(wèi)左右便可“高枕無憂”,這便是他的悲劇之所在。司徒王允也和李肅一樣,看透了呂布的靈魂深處——“見利忘義”,于是巧施“連環(huán)計”,昌布為了和董卓爭奪美人貂蟬,便把董卓宰了。董卓是個刮民脂膏、殺人放火的封建統(tǒng)治者。他被呂布所殺后,王允將其尸首號令通衢,“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尸”,可見人民恨之入骨,故其死也宜。不過,董卓用呂布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教訓:對于”見利忘義”之徒,要千萬當心!
  這事也從反面說明一個道理:上下之間,要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共同奮斗,至死不渝。劉、關、張“桃園結義”,誓“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任何利誘都不能改變其初志,故能同心同德,同生同死。孔明因和劉備都有復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不圖私人之利,故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與因利而交、因利而絕的呂布之流相比,真是偉大與渺小,美善與丑惡,涇渭分明。
  曹操用夏侯淵掉了漢中
  夏侯淵是曹操的同族兄弟。一姓曹一姓夏侯何以說是同族兄 弟?因曹 操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中常侍曹騰為養(yǎng)子,故曹操與夏侯淵同族。所以,夏侯淵得到曹操的信任,他取得漢中后,便委任夏侯淵駐兵鎮(zhèn)守,曹操占漢中時,西川百姓一日數(shù)驚,擔心操兵入川,司馬懿勸曹操乘勝取蜀,曹操嘆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因他被蜀道山川險峻震懾,不敢貿(mào)然入川,漢中是西蜀的咽喉,如能守住漢中,對西川劉備是個巨大的威脅,一時不能取蜀,以后可取之。而曹操委任鎮(zhèn)守漢中的夏侯淵是一勇之夫,使之沖鋒陷陣則可,使之駐守漢中則非其力所能勝任。因他遠非劉備的敵手。
  可是,智如曹操,卻缺乏知淵之明,竟因兄弟之情而信任之。劉備興 兵取漢中,屢戰(zhàn)屢勝,夏侯淵堅守定軍山不出戰(zhàn),并派人向操告急,操乃起兵進駐南鄭。操認為:“若不出戰(zhàn),是示懦也?!辈⒆魇謺c之說,”吾今屯大軍于南鄭,欲觀卿之 ‘妙才’,勿辱二字可也?!痹诓俚墓膭钕?,當黃 忠兵臨山下時,夏侯淵決定出戰(zhàn)。張郃勸他說:“黃忠謀勇兼?zhèn)?,況有法正相助,不可輕敵。此間山路險峻,只宜堅守?!彼膊宦?,便分軍來圍黃忠所占領的山頭,結果被黃忠所殺。黃忠乘勝奪取定軍山。由于曹操的“妙才”
  被殺,戰(zhàn)略要地定軍山失陷,曹操雖率大軍來戰(zhàn),也無能為力,終于失掉了漢中。曹操身邊多名將,如非因親用夏侯淵而用其他名將,漢中也許不至于失落。
  不過,用人唯親并非曹操一人如此,封建統(tǒng)治者大都如此。出于用人的策略,有的在一定時期也能用賢,而最終還是用人唯親。因為封建統(tǒng)治者總是把天下視為一家之私,故都想用親屬或親信來控制國權,以鞏固其封建統(tǒng)治。昔楚漢相爭,項羽就非親莫信,他所重用的人不是項氏族人即妻室親人,連一外姓的范增也不能用。用人唯親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劉邦在與項羽爭天下時,也能采取“五湖四?!钡挠萌苏?,故得到韓信、英布、彭越等拼力相助,開創(chuàng)了西漢基業(yè)。但他得天下后,狡兔死,走狗烹?!蓖庑胀踹€不是一個個破除掉,另封劉氏的人為王。他還立下約:今后“非劉氏莫王”。
  可是,他所封的劉姓王卻不能幫他安邦治國,后來還不是釀成“七王之亂”。
  這一方面說明,用人唯親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本質(zhì)體現(xiàn);另一方面也說明,用人唯親是不足取的。
  曹操之失漢中,不正也是失在用人唯親上么。
  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
  孔明入川前向關羽交割印綬??酌鲉枺骸疤炔懿僖鴣淼剑斨绾??”
  關羽說:“以力拒之。”孔明又問:”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
  關羽答:“分兵拒之?!笨酌髡f:“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荊州。”關羽問:“哪八個字?“孔明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标P羽說:“軍師之言,當銘肺腑?!薄巴饨Y孫權”以拒曹操,是孔明未出草廬前為劉備制定的戰(zhàn)略決策——“隆中對”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因關羽接任鎮(zhèn)守的荊州是處于曹、孫夾縫之間,故特重申之。關羽并不理解這一決策關系到荊州的存亡,也沒有把“軍師之言,銘之肺腑”,而是恃己之勇,想用兩個拳頭一齊出擊,既北代曹操,又東得罪于孫權。因此在曹、孫夾擊下,他只能走麥城,兵敗身亡,失了荊州。
  關羽英勇絕倫,被稱“萬人敵”。他溫酒斬華雄,萬眾中刺顏良,三通鼓斬蔡陽,英名聞遐邇。但他剛愎自用,缺乏戰(zhàn)略眼光?!氨本懿懿佟奔仁鞘駠募榷Q策,“東和孫權”是必然之理,而關羽卻計不出此。孫權原想求關羽女配其子,兩相結好,并力破曹,乃派諸葛瑾去荊州求婚。關羽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遂喚左右逐出。關羽奉令取樊城,請權出兵相助,權許之但遲遲不出兵。關羽對來使破口大罵說:“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關羽屢次蔑視孫權,權深恨之。他“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操議遷都以避之。這時,如果能爭取孫權的支援,局勢將對蜀、吳大利,可是因他和孫權的矛盾甚深,操才能乘二人有隙,遣使以割地相封請孫權夾擊關羽。孫權乃潛師密發(fā)襲荊州。事前,權用陸遜代呂蒙,以麻痹關羽。陸遜抓住關羽驕做自大、喜戴“高帽”的特點,遣使赍書卑辭奉承他。關羽輕蔑地對來使說:“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
  便撤荊州的大半兵赴樊城聽調(diào),無復有憂江東之意,使呂蒙得以“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荊州既失,已無后援,關羽孤軍深入,經(jīng)不起曹、孫兩軍前后夾擊,便陷入既不能戰(zhàn)又不能守的絕境。顯然,荊州之失,是因關羽剛愎自用,違背了孔明的”八字”方針。
  命孔明入蜀支援,令關羽守荊州,是劉備所決定。因此,荊州之失,當與劉備有關。當時劉備尚未得西蜀,荊州不僅是他圖天下的戰(zhàn)略要地,且是其唯一的根據(jù)地,荊州的安危對劉備集團關系甚大。入蜀支援,派關羽也行,何以派孔明?鎮(zhèn)守荊州的重任,為何不委之智多謀深的孔明,而托于剛愎自甩的關羽?這里有個信任問題。對此,王夫之早有議論。他說:“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張、趙以行,而留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眲渲抨P羽,是因“以同起之恩私,矜其勇而見可任。”劉備雖也信孔明而不讓他鎮(zhèn)守荊州。是因“疑武侯之交固于吳,而不足快己之志也?!蓖醴蛑赋觯?BR>  “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羽,明矣?!惫省笆жM在羽哉?先主自貽之矣”。 (《讀通鑒論》)王夫之的意見是正確的,荊州之失在于劉備錯用了關羽。

  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談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必須在知人的基礎上,知人始能用人,不知人則用人不當;或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或視奇才為庸人,視庸人為奇才;或把忠貞當作奸佞,把奸佞當作忠貞。知人,不僅能用人,且能料敵制勝。因在與敵斗爭中,首先要“知彼”,”知彼”才能擬定制彼之策,勝利則有把握,不知彼,則不知何以對彼,將使己陷于盲目被動,甚至失敗。
  曹操煮酒論英雄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劉備至小亭,二人對坐,煮酒暢飲。酒至半酣,忽陰云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劉備憑欄觀之。操問:”
  使君知龍之變化否?”劉備答:”未知其詳,”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薄褒堉疄槲?,又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劉備陸續(xù)例舉袁術、袁紹、劉表、劉璋以及張繡、張魯、韓遂等輩,操皆一一否定,認為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好謀無斷”,劉表是“虛名無實”,劉璋是“守戶之犬”,都非英雄;而張繡、張魯、韓遂等只是”碌碌小人,何足掛齒!”操認為:“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之?”操以手指劉備,后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便是著名的“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曹操關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來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謀,并要象“龍”
  一樣能大能小、能升能隱,這是說干事情要能適應客觀形勢,隨機應變,不拘守于一格。曹操正以此作為標準,用以衡量是否英雄。因為具備這些條件才有可能成大事,稱英雄。如徒有大志,而無良謀,也不能成氣候,有志有智是英雄應具有的素質(zhì),如不能從實際出發(fā)和有應變之才,也將會遭到挫折或失敗。袁術據(jù)淮南,兵糧足備,稱霸一方,他雖有大志,僭稱帝號,但無智無謀,不自量力,不識時務,終以兵敗糧盡餓死,操稱為“人家冢骨”,確是適評。袁紹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謀之士多歸之,兵多糧足,是當時中國最強者;他他有吞天之志,但好謀無斷,致屢次失去圖天下的良機,是時操雖比他勢弱,卻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視為英雄。后來,袁紹軍被曹操打敗。名稱八俊、威鎮(zhèn)九州的劉表,既無大志,又缺良謀,所以曹操說他是“徒有虛名”。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边@對劉備既非過譽,對曹操也非自夸。因他倆都有大志,有良謀,有應變之才: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扶漢室以達己志。曹、劉之志都是”取而代之”,只是巧妙有所不同!操為離間劉備和呂布的關系,用”兩虎競食”之計,使他兩人火拚;劉備心知其謀,表面許之,暗中卻告知呂布。彼此計謀,堪稱棋逢敵手!劉備聽曹操說他是“英雄”,嚇得不覺筷落于地下,后借雷聲巧妙地掩飾過去,操征張繡,道上缺水,將士皆渴,操以鞭虛指說:“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兩人應變之才,確是半斤八兩!
  曹操的英雄之論,不僅是識英雄的標準,也是英雄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許劭評曹操
  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未達時往求見之,問:”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如果 許劭只贊操是“能臣”,大喜還可理解;而說他是“奸雄”,卻也大喜,確令人費解。其實,曹操并不以“奸 雄”為可恥,因奸雄亦雄也。 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英雄無不奸,不奸亦難成為英雄。劉表人不奸,一派名士氣,故不能稱“雄”。劉璋人較老實,心地仁慈,也不成“雄”。
  而董卓奪漢廷大權,無惡不作,能否稱為奸雄?董卓只能稱為強盜,配不上奸雄之稱。因奸雄也能行仁義,董卓卻一味殺人放火。倒是曹操和劉備才能稱“雄”。雖操被稱為奸雄,劉備被贊為英雄,但既都是“雄”,心有靈犀一點通。為圖天下,必須講究權謀于略,而權謀干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清,難于嚴格區(qū)別,如劉備的摔阿斗、遣眾將、要“投江”、托孤話,曹操的“三笑一哭”、焚書信、割發(fā)代首,都是弄詐,而這些詐又何其相似乃爾!
  英雄與奸雄有相通之處,金圣嘆早就指出:”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奸雄必有豪杰之氣?!币粋€人往往能”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水滸》第五十五回回評)葉晝評點曹、劉時,也運用這個觀點。他既大罵曹操是“大奸雄”,又多次說“老曹是個豪杰?!保ǖ谑鼗卦u)他在肯定劉備“仁厚”、“英雄”的同時,也常說他“奸雄”、“大奸大詐”。毛宗崗的評點,對奸雄曹操屢次說他“奸得可愛”,贊他雄才大略,也是說他有英雄本色,對仁君劉備也多次揭其詐處,說他假得不為人所知,其假處也是其好處。劉備和曹操雖有共同之點,但兩人并非一個樣,就是說英雄和奸雄還是有區(qū)別的。葉晝在第十三回回評中則指出:“劉備似奸雄,非真奸雄也?!?BR>  在第一回回評中則明確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毛宗崗也指出,曹操”暴處多是真,其仁處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評)奸詐是其主要的一面。
  但劉備有時虛偽卻懷有長者的心腸,仁義是其主要的一面。評價是英雄或奸雄,當然以其主要的一面來論定。
  許劭說曹操“亂世之奸雄”并非盡是貶語,弄清楚英雄和奸雄異同之處,有助于正確評價曹操。評價人物,決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而是既要有兩點論又要有重點論,評價曹操如此,評價其他人物也如此。
  劉備談馬謖
  劉備臨危,孔明等入宮探病。劉備以目遺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旁,劉備令且退。謖退出,劉備問孔明說:”丞相觀馬謖之才如何?”孔明說:”
  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眲湔f:“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眲湓诖刮VH,特別向孔明叮嚀此事,可見是非等閑視之。因馬謖亦荊州學派,與孔明等一起隨劉備入蜀。謖才器過人,好談兵,孔明深加器異,視之如子,他亦視孔明如父。劉備擔心孔明將重用馬謖,故鄭重告誡之。
  劉備認為馬謖“不可大用”,是因其”言過其實”。馬謖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故他談兵時未免夸夸其談,不大切合實際。劉備是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沙場老將,知道戰(zhàn)爭是千變?nèi)f化的,要善于從實際出發(fā),做到隨機應變:
  如拘守兵書的片言只語,輕于言兵,未有不栽筋斗的。趙奢之子趙括因紙上談兵招致失敗的教訓,劉備是不會忘記的,放劉備對馬謖的看法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孔明重視馬謖也不是盲目的,馬謖曾給他出過一些好計謀??酌髂险鲿r,馬謖向他獻了“攻心為上”之計,孔明“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不復反,正是采取這一戰(zhàn)略方針。但是,馬謖作為參謀則可,因其未有戰(zhàn)爭實踐,讓他獨當一面則難于勝任。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這是扎明用人不當。
  馬謖之失,正是失在“言過其實”上。對于如何防守街亭,馬謖與其副將王平看法大異:馬謖以兵書為由,王平以實踐為據(jù)。王平主張”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棚,以圖久計”。謖說:“當?shù)镭M是下寨之地?
  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說:“參軍差矣。若屯兵當?shù)?,筑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一軍以保?”
  謖大笑說:”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若破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說:“今處此山,是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敝q說:“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zhàn)?以一當百可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什么”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對于街亭地形、來犯敵人是誰都不考慮,這是典型的教條式理解兵法。王平恰恰與之相反,他因富于實戰(zhàn)經(jīng)驗,能根據(jù)地形布置防守:他堅決反對棄守當?shù)蓝捅诠律较?,是因他預料到如“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蓖ㄟ^描述馬、王兩人的爭論,突出了馬謖這個紙上談兵的形象,也指出他致敗之由。
  馬謖的錯誤是嚴重的,因失街亭,蜀軍處境極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計”,必被司馬懿所擒。街亭之敗,孔明深悔錯用馬謖,更服劉備有知人之明。
  徐庶議劉表
  “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故遺書別之。”這是第三十四回寫徐庶深夜拜訪水鏡時對他說的話。劉表是個大官僚大名士,很有名氣,為人也明事理,喜善厭惡,但柔懦寡斷,處理問題總是怕前怕后,疑此疑彼,猶豫不決。其用人也如此,有才能的人,他雖喜歡卻不能用,做壞事的人,他雖厭惡卻不能撤換。因此,只能安于現(xiàn)狀,無所作為。
  劉備和劉表是漢室宗親,劉表敬佩劉備是個英雄,表面上對劉備也很親熱,稱兄道弟,心里對劉備卻存有疑慮,不敢重用。所以,劉備的才干始終得不到發(fā)揮,劉表欲用劉備的三將——關羽、張飛、趙云保衛(wèi)邊疆,蔡瑁恐劉備得勢對已不利,便入告其姊蔡夫人,說若此久必為患。蔡夫人乃于夜間在枕邊進讒言,要他遣劉備他去。經(jīng)蔡夫人的挑撥,劉備嘴里雖說“玄德仁人也”,   心里卻有所疑,次日便讓劉備帶本部人馬到新野縣屯扎。曹操統(tǒng)兵遠征烏桓時,劉備勸他趁許都空虛,以荊襄之眾襲取之。劉表卻說:“吾坐據(jù)荊州足矣,豈可別圖?”他缺乏宏圖,安于現(xiàn)狀,是其不同意襲取許都的原因之一,但另一個原因是他對劉備不盡信任,不敢放手讓他統(tǒng)兵出征。
  正因此,致失去了這一大好戰(zhàn)機。操統(tǒng)一北方后,劉表知其將南征,又后悔不已,對劉備說:“近聞曹操提兵回許都,勢日強盛,必有奪荊州之心。昔日悔不聽賢弟之言,失此好機會?!碑敃r,天下分裂,干戈日起,逐鹿中原者不乏其人,你不圖人,必將被人所圖,這是亂世一條規(guī)律。劉表豈能長據(jù)荊州。荊州這塊肥肉,遲早被人所吞,這是勢所必然的。
  對于妻黨察瑁等人,劉表雖知其作惡,他也無可奈何。蔡瑁等嫉賢妒才,屢次設計陷害劉備。劉表請劉備來相會,蔡瑁與蔡夫人密謀,準備于館殺之,劉備知情逃回新野,蔡瑁又假劉備名寫一反詩于壁上,劉表一見大怒,拔劍說:“誓殺此不義之徒!”但又想起“吾與劉備相處許多時,不曾見他寫詩”。
  猛省覺此必外人離間之計,便制止蔡瑁點兵去擒拿劉備,蔡瑁見此計不成。
  又與蔡夫人密議,借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之機殺之,幸得伊籍告密,劉備乃得逃席而去。劉備后來致書將此事告知劉表,劉表大怒,急喚蔡瑁責罵說:”
  你焉敢害吾弟!”命推出斬之??墒钱敳谭蛉顺雒婵耷竺獠惕K雷飼r,劉表心便軟了,責而赦之。劉表也明知妻黨羽毛已豐滿,荊州軍權都掌握在蔡氏族人手里,“后必為亂”,但他因愛蔡夫人而怕蔡夫人,事事受其牽制,不敢撤換蔡瑁等壞人。正因劉表“惡惡不能去”,使蔡瑁等人后來獻出荊州,助曹為虐!
  劉備信趙云不叛己
  劉備在當陽長板大敗,只剩下百余騎,奔到天明,未見來追敵人,才得歇馬。正凄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shù)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劉備叱道:“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說:”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劉備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扶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泵臃颊f:“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睆堬w說:
  “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劉備說:“休錯疑了,豈不見 你二兄誅顏良、文丑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龍必不棄我也。”
  關于子龍投操事,糜芳說是親眼看見,張飛說是因“我等勢窮力盡”,都有據(jù)有理,而劉備卻堅信子龍決不叛己。事實證明,劉備確是知人。子龍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子龍的過去,并沒有忠于其主的歷史。在投劉備前,子龍已二易其主。
  他本是袁紹轄下之人,不久棄紹依托于公孫瓚,后又棄瓚投奔劉備。子龍既在前二易其主,他棄劉備而投操并非不可能,為什么劉備能如此信子龍不叛己呢?正如劉備所說:“子龍從我于患難”,故認為他決不會去投操。患難見人心,在患難中是最能考驗人的。劉備是在北平太守公孫瓚處認識趙云的,當時劉備兵少勢弱,官不過平原相,屬于公孫瓚所管,而趙子龍卻棄較有權勢的公孫瓚去投一個平原相小官劉備,是因他和劉備志趣相投。子龍是個忠漢派,他擇主是以是否忠于漢而定。他”因見紹無忠君救國之心”,乃棄之投公孫瓚。他原來以為公孫瓚是個英雄,后來見其所為,亦不過是袁紹一流人物,故甚感后悔。他一見劉備,與話甚投機,因劉備是漢室后裔,是忠于漢室的。劉備對他也很敬愛,一見便有不舍之心。正因子龍和劉備有共同的目標,故能從劉備于患難之際。也因此子龍“心如鐵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始終忠于劉備。
  諸葛瑾知子
  諸葛瑾之子諸葛俗,人極聰明,善于應對。年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在座。權見諸葛瑾面長,乃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說:“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于其下說:“諸葛子瑜之驢”。
  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從此,得到權寵愛,及長命輔太子。陸遜、諸葛瑾病亡,一應大小事務,皆歸于恪,官至太傅。孫權死,恪掌握東吳大權,諸葛瑾在日,見諸葛格聰明盡露于外,恪雖得權器重,瑾甚為擔憂,嘆說:”此非保家之子也?!贝_是知子莫若父。
  諸葛格掌握軍政大權后,權高壓主,吳主孫亮見之,心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使。諸葛惜興師迎戰(zhàn)來犯魏軍,在東興取得勝利后,沖昏了頭腦,竟不自量力乘勝進軍取中原,結果失敗受傷。恪恐人議論,先搜求眾官過失,輕則發(fā)遣邊方,重則斬首示眾,于是內(nèi)外官僚無不驚俱。又令心腹將領張約、朱恩管御林軍。原來掌管御林的孫峻大怒,乃奏孫亮說恪”將有不臣之心”,要早圖之,孫亮乃設宴召恪,于席間殺之。全家老幼也皆被斬首。
  郭嘉料敵制勝
  了解敵人,是取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郭嘉是一個了不起的謀士,他能料事如神,提出不少奇策,正因其能從研究敵人、認識敵人入手,并從自己一方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對比研究,去確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故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在宮渡決戰(zhàn)前,袁紹強大于曹操。曹操要統(tǒng)一北方,必須與袁紹決戰(zhàn),而操恨力不如.乃向郭嘉求良策。郭嘉說:“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租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俱也:紹繁禮多議,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nèi)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nèi)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德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于以敗紹無難矣。”郭嘉“十勝十敗”之說,堅定了曹操取勝的信心,后果在官渡大敗袁紹。
  曹操征烏桓前,曹洪等以恐”劉備、劉表虛襲許都”為理由反對遠征。
  可是,郭嘉認為劉表決不會襲許昌。他說:”劉表座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劉備不為用?!惫手鲝埐懿僬鳛趸刚f:“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焙蠊绻嗡裕瑒⒈戆幢粍?,曹操西擊烏桓。大敗蹋頓,取得了統(tǒng)一北方的最后勝利。
  孫策轉戰(zhàn)千里,盡有江東,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策準備渡江以襲許都,曹操部下皆驚。郭嘉料之說:”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見《三國志·魏書·郭 嘉傳》)策臨江來濟,果為吳郡太守許貢家客殺害。
  孔明論知人
  孔明有一篇《知人》論文,談知人之道。他認為人是復余的,好壞懸殊,情況不一:或外溫厚而內(nèi)狡詐,或外謙恭而內(nèi)險惡,或外勇而內(nèi)怯,或外積極而內(nèi)不忠誠,故知人不易。因此,選拔人才,要先精心考察,了解其人。
  他根據(jù)其用人經(jīng)驗,提出知人要從志、變、識、勇、性、廉、信七方面去進行考察,即: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孔明正是根據(jù)其知人七條去考察和選拔人才的??酌饔萌撕軓娬{(diào)其”志”
  和”變”,如他說蔣琬”托志忠雅”,說費祎”志慮忠純”,說姜維“敏于軍事”,“心存漢室”,都是從志、變方面去考察后得出的結論,因而托以軍政重任。孔明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蔣琬、費祎、姜維等都成為蜀國后朝的支柱。因孔明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屬大多是清廉之士。又如孔明任用鄧芝出使東吳,是經(jīng)“咨以計謀而觀其識”后才決定的。第八十五回寫孔明正在考慮派人出使東吳以重申蜀、吳聯(lián)盟,擬派鄧芝但未知其見識如何,乃請他來,問道:“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討二國,一統(tǒng)中興,當先伐何國?”芝說:“以愚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一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計也,未審丞相鈞意如何?”孔明大笑說,“吾思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因鄧芝理解與東吳聯(lián)盟的重要意義,故孔明認為今得其人,鄧芝出使東吳,果不辱使命,使蜀吳又重申聯(lián)盟抗操。
  孔明的知人七條,對于今天預測人才還是有啟迪意義的。
 
4.能薦賢是賢人:薦賢軼事

  魏、蜀、吳三國人才濟濟,雖說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薦賢者。
  能薦賢,首先要有“怕樂”之才,如不知賢,則不能薦賢,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薦之賢超過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別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賢妒能,這種人不僅不能薦賢,且往往害賢。故能薦賢者也是賢者。三國有不少薦賢軼事:
  水鏡巧薦孔明
  薦賢也是一種藝術,如方法不對頭,就會力不從心,達不到薦賢的目的,水鏡薦孔朗很耐人尋味,其薦賢之方甚妙:說是薦賢,又沒有點名薦賢:說是隨便推薦,卻是在力薦。第三十五回寫劉備應請去襄陽赴宴,席間伊籍告知蔡瑁要害他,便離席上馬向西急逃:他躍馬過溪后,巧遇隱者水鏡先生。
  水鏡一望其氣色,已料到他是在逃難,并指出劉備至今猶落魄不偶,是因“左右不得其人”。又說:“今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憋@然,水鏡是有意向劉備薦賢,他籠統(tǒng)說”天下奇才盡在于此”,暗示此間有“奇才”,卻不具體說明何人,是為了引起劉備求賢的愿望。果然,劉備急問道:“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雖不點出伏龍、鳳雛是何人,可是已明白告訴劉備:伏龍、鳳雛,不是一般賢者,而是大賢,得了一個便“可安天下”。這么了不起的人,劉備怎不想求之呢,忙問:“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說:”好!好!”
  這時,還是不明指其名,又是一番跌頓。劉備再問,水鏡便顧左右而言他,要他“于此暫宿一宵”再說。這位“奇才”,必然引起劉備的懸念。深思念其人,便會出現(xiàn)“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現(xiàn)象,劉備在晚間聽隔壁有人和水鏡的談話,便疑此人不是伏龍便是鳳雛,寢不成寐,一俟天曉,便迫不及待地求見水鏡,問昨晚談話者的姓名。水鏡沒有告訴他是徐庶,卻笑說:
  “好!好!”劉備再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亦笑說:”好!好!” 水鏡是很懂得心理學的奧妙的,他若現(xiàn)若隱地屢次介紹這位”奇才”的本事,道號,卻老是不點其名,總是笑說:”好!好!”,給劉備一個懸念又一個懸念;而越是想知其名,而不知其名,就越想見其人,這樣,這個“奇才”
  ——盡管還不知其名,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在劉備的腦海里了。等到徐庶走馬薦諸葛后,水鏡先生才上門來拜訪劉備。劉備問:“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這時,水鏡才具體介紹孔明的情況,說:“孔明與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皆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 ‘公等仕進可到刺史、郡守?!姡?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BR>  時關羽在側,不同意說:“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水鏡笑說:“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二人比之。”關羽問那二人,水鏡說:“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北娊糟等?。水鏡先生推薦孔明,上次是虛薦,這次是實薦,上次是抽象描繪其人,這次是具體介紹其本事。如此薦人,確是煞費苦心,足見其薦人之鄭重。這就不得不引起劉備鄭重求之,劉備后來“三顧草廬”,實起因于水鏡的鄭重推薦。
  徐庶走馬薦諸葛
  非有心人不薦人:或為人盡其才,或為助人成事,或為報人之德。徐庶三者有二:他薦孔明,是因他感激劉備的留戀之情,想薦賢以助他成大事。
  徐母被曹操囚禁,操假其母手書召徐庶,劉備甚佩徐庶奇才,不愿離別,但以“子母乃天性之親”,乃割愛讓他歸去。來日設宴送行,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二人依依不舍,涕泣而別。劉備凝目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劉備以鞭指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其故,劉備說:”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绷魬僦椋缬谘员?。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勒馬對劉備說:“某因心緒如麻,卻忘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二十里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眲鋯柶涿?,庶說,此人乃瑯琊郡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至此,劉備才知水鏡所說的伏龍即孔明。
  由此可見,厚待賢,賢者才為之薦賢:不然,賢者避之唯恐不及,不會為之薦賢。徐庶曾投劉表,見劉表是無用之人,急遺書告別,那會想到推薦孔明。徐庶告別劉備,盡管歸心似箭,因深感劉備留戀之情,才引出孔明來。
  因此,要人薦賢,要從厚待賢士始,重用一賢士,將會引出其他賢士。
  孔明力薦龐統(tǒng)
  凡與己齊名的,薦之不易。戰(zhàn)國時,龐涓與孫臏俱學兵法于鬼谷子。孫臏學優(yōu)于龐涓。涓為魏將,嫉臏之能,偽介于魏而削其足。齊國淳于髡出使魏國,乃得載臏歸,威王以為師。魏伐齊,臏設計困涓,涓智窮自刎。臏由是名顯天下,龐涓嫉賢妒能,客人終反害己。孔明與龐涓恰恰相反。龐統(tǒng)與他同彼知名,水鏡先生對他倆的評價是:“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龐統(tǒng)的才智與孔明不相上下。而孔明毫無嫉妒之心,力薦于劉備,對他關懷備至。
  鳳雛先生確是名不虛傳。第四十七回寫他一出場,便與眾不同:“欲破曹公,須用火攻,”這是孔明和周瑜不約而同的決策,但大江之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要盡燒敵船,也是難事。龐統(tǒng)卻巧妙地借助于蔣干的引進,連夜去見曹操,獻上連環(huán)計,使曹軍戰(zhàn)船被燒個精光。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可與孔明的“借東風”媲美。龐統(tǒng)雖立了大功,卻不被東吳所用。一直至五十七回,孔明來柴桑口吊喪后,向魯肅辭回,方欲下船時,只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絳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說“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tǒng)??酌饕啻笮Α扇藬y手登船,各訴心事。原來他倆是老朋友??酌髂肆魰环馀c統(tǒng),囑說:”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焙蠊缈酌魉?,孫權沒有用龐統(tǒng),統(tǒng)乃投奔劉備。開始,劉備也以貌取人不重用龐統(tǒng),后張飛去了解知統(tǒng)大才,乃回報劉備,恰逢按察四郡回來的孔明又力贊龐統(tǒng)之才,指出:“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學,勝亮十倍。”劉備遂拜龐統(tǒng)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
  龐統(tǒng)隨孔明取川??酌髦聲鴦浣栊钱惛嬲]切宜謹慎。劉備據(jù)孔明之囑,要龐統(tǒng)還守涪關。統(tǒng)大笑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tǒng)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饼嫿y(tǒng)因急于立功,他未摸清敵情,便與劉備分路進兵,終于在落鳳坡死于敵人亂箭之下??酌髦嫿y(tǒng)身故,為”吾主喪一臂”
  而放聲大哭??酌鲪埤嫿y(tǒng),龐統(tǒng)卻錯怪孔明,一是丞相之腹,一是謀士之疑,其差別如此。而孔明疼哭龐統(tǒng),足見其愛賢借賢之心。
  闞澤以家保陸遜
  薦賢不易。賢既需人薦,說明此賢還未被眾人所認識,因而薦賢必然遇到各種阻力。闞澤推薦陸遜開始便出現(xiàn)這種情況。為報二弟之仇,劉備傾全國之師伐吳,所向披靡,江南之人盡皆膽裂。孫權以還荊州、送回夫人求和,又不允許,孫權大驚,舉止失措。闞澤出班奏說:“現(xiàn)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權急問何人。澤說:“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后魯子敬代之:
  子敬亡后,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xiàn)有陸伯言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與同罪。”權說:”非德潤之言,孤幾誤大事,”張昭說:“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對手;恐不可用。”顧雍亦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將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辈津s亦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标R澤大呼說:”若不用陸伯言,則東吳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權說:“孤亦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
  為使文武服其指揮,乃設壇授劍拜陸遜為大都督。
  陸遜資望未深,因而遭到論資排輩的張昭、顧雍、步騭諸大臣的極力反對。要挽狂瀾于既倒,闞澤認為非陸遜不可,乃以“全家保之”,可見其推薦之著力,更增強孫權用陸遜的信心。在大敵壓境之際,任用誰來掛帥,對東吳存亡至為關鍵。闞澤可說有眼力。而陸遜也不負其所薦。這個“內(nèi)藏韜略”、“不露于外”的“書生”,他不理諸老將急于出戰(zhàn)的情緒,不管敵軍辱罵百般,而是避敵銳氣,堅守待機,終于在夜間用火燒敵四十余營,劉備僅以身免逃入自帝城。
  荀彧為魏薦賢士
  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士人多輕之,故操開始搜羅人才難。自從荀或投奔曹操后,因荀或的推薦,各種人才陸續(xù)來投。據(jù)《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或別傳》記載:經(jīng)荀或的推薦而終為卿相的,就有十數(shù)人。其中有司馬懿、荀攸、鐘怒、陳群、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人。郭嘉、戲志才。杜畿等人也因荀或的推薦,終各顯名。
  以上這些人,對于曹、魏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荀攸隨操出征,多出奇謀,平冀州他的功勞僅次于荀或;魏國新建,他被任為尚書令。
  司馬懿則是魏國后期的支柱。他與孔明在秦川對峙時,屯田以守,消耗敵軍力量,使孔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以病逝五丈原告終。
  荀或推薦人才不拘一格,根據(jù)其才而薦其所任。郭嘉“有負俗之譏”,因他有智策,乃推薦為謀士,故能發(fā)揮其所長。杜畿“簡傲少文”,因他有“蕭何定關中”之才,故推薦他鎮(zhèn)守河東。他在河東十六年,政績最佳,百 姓勤農(nóng),家家豐實,民無異心。
  荀或能薦賢,是因其知人。曹操認為荀或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唯伯樂能知千里馬,荀或不僅是操的”子房”,也是操的”伯樂”。
  曹魏人才濟濟,雖因曹操善于用人,但也與荀彧薦賢進才大有關系。
  東吳賢士輾轉相薦
  孫權繼父兄之業(yè)坐鎮(zhèn)江東后,能舉賢任能,是因東吳賢士輾轉相薦,始能集眾才干其周圍,與曹、劉鼎足三分。
  孫權曾向周瑜請教守江東之策,瑜說:”自古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后江東可定也?!睓嗾f:“先兄遺言:
  內(nèi)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敝荑ぷ灾t說:”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乃薦魯肅以輔孫權。魯肅獻“榻上策”,孫權納為國策,它對保衛(wèi)江東和鼎足三分起了指導作用。后周瑜病危,遺書薦魯肅以自代。魯肅向孫權推薦諸葛瑾,認為瑾博學多才,權拜之為上賓。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后乘便圖之。此策與孫策意圖相反。孫策被刺前,欲通紹攻操。這是“遠交進攻”的策略,因當時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策欲襲許昌,迎獻帝。而瑾主張“勿通袁紹,且順曹操”,是因時易事異,這時孫權新政權未穩(wěn),無力攻操,故宜“巨順”之。會稽太守張紘又薦顧雍,其人嚴厲正大,為人少言,言必有中。后為丞相,是東吳的股肱。由于眾賢互相推薦,孫權得賢為輔,威鎮(zhèn)江東,深得民心。
  毛宗崗對東吳賢士輾轉相薦評價很高。他說:“人謂管仲不如鮑叔,以鮑叔能薦賢,而管仲不能薦賢也。今周瑜薦魯肅,魯肅又薦諸葛瑾,張故亦薦顧雍,其轉相汲引如此。管仲于臨終時,力短賓須無、寧越等諸人,而未曾薦一賢士以自代,然則如瑜、如肅、如紘者賢于管仲遠矣?!保ǖ诙呕鼗卦u)
  羊祜臨危薦杜預
  羊祜是晉名將,他聞悉善于用兵的吳將陸抗被罷兵權,吳主孫皓暴虐日甚,大失民心,認為是伐吳大好機會,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晉主不允所請。盡晉主同意伐吳,這時,羊祜年老多病,力不勝任。羊祜病危,晉主到其家問安,并深悔說,“朕深悔不能用卿伐吳之策。今日誰可繼卿之志?”
  祜含淚說:”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將軍杜預可任,若伐吳,須當用之。”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在襄陽撫民養(yǎng)兵,準備伐吳。杜預是個儒將,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春秋傳》,坐臥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于馬前,時人謂之”左傳僻”。著有《春秋經(jīng)傳集解》。由于他深入研究春秋各國的斗爭歷史,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 教訓,并能結合實際予以應用,故善于用兵。他負起伐吳重任后,勢如破竹,吳人不戰(zhàn)而紛紛投降,終于滅吳,使晉一統(tǒng)天下。羊祜推薦杜預,可說是得人,因而能完成其伐吳之志。
  羊祜喜舉善薦賢,但他的薦人奏稿卻自焚之,不令人知。晉主問其故,祜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愿也,”薦人而不使其知,說明羊祜薦賢是為公而不是為私,足見其風格之高。 

 
第三章 謀略寶典

 
  《三國演義》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是我國謀略的寶典。它描繪的各種戰(zhàn)爭的結果表明:一勇之夫必敗,有智謀的必勝,可見智謀何等重要。在這里我們將三國智謀分門別類,將之歸納為十二種,如能洞悉其奧妙,運用得宜,將使你在人際競爭中”百戰(zhàn)不殆”。
 
一、攻心

   “攻心”戰(zhàn)略,歷來被著名的戰(zhàn)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戰(zhàn)略的首位。能掌握”攻心”戰(zhàn)略,不僅事半功倍,甚至不費吹灰之力,能取得“全勝”?!肮バ摹睉?zhàn)略不僅是“伐國之道”的最善者,用于治軍、治國也如此:用于治軍,則將帥齊心,士卒效死,將不可戰(zhàn)勝;用于治國,則使人心服,上下一心,國家未有不興旺者,推而廣之,“攻心”戰(zhàn)略,凡有人際關系,需人做的事,無不可用之;運用得當,可收到意外的奇效。
  “攻心”戰(zhàn)略,提出于何時何人?有人說是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家孫武,這不完全準確。孫武著的 《孫子兵法·謀攻篇》僅在原則上提出用兵最善之 法。他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薄肮噬媳ブ\,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薄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孫武認為是“善之善者也?!?BR>  在這里,孫武提出了他的“全勝”思想。他認為,要“全勝”,在于“伐謀”、“伐交”。孫武這個“全勝”思想,后來被戰(zhàn)國中期軍事家孫膜所發(fā)展,他 明確提出了“攻心”戰(zhàn)略?!锻ǖ洹份d:“戰(zhàn)國齊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奏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孫臏把孫武的實現(xiàn)“全勝”在于“伐謀”、“伐交”的戰(zhàn)略計謀具體化了。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伐國之道,攻心為上”的戰(zhàn)略。他認為要戰(zhàn)勝秦國,首先要從外交上孤立秦國,這就要展開外交攻勢,分化燕趙兩國與秦國的關系,先向燕趙“攻心”,而“攻心”不是靠“虛言空辭”,要給以“實利”,始能“回其 心”。后來,歷代不少戰(zhàn)略家,為了孤立敵人以打敗之,無不用“攻心”戰(zhàn)略,先從削其黨翼著手,因而取得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巨大勝利。
  “攻心”之術,有種種,如威脅、利誘、欺詐等都屬于“攻心”之術的范疇。但這些“攻心”之術也許能一時得逞,但非“善之善者”。曹操南征,劉琮納降后,致檄文于孫權,威脅說:“今統(tǒng)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這雖嚇得張昭等輩主張“投降”,孫權也一時為敵威勢所懾,但經(jīng)諸葛亮、周公瑾進行戰(zhàn)略分析,拆穿曹軍外強中干的底子,堅定了孫權抗戰(zhàn)的決心,乃與劉備結盟抗操,終于在赤壁大敗曹操,董卓通過利誘,收買呂布殺了敵人丁原,但最后還不是被呂布宰了。“攻心”之術最善者,莫過于使“人心服”、“敵心死”。所謂“人心服”,是使人口服心服,樂為己用,所謂“敵心死”,是使敵心完全瓦解,不敢再進行反抗。《三國演義》有不少精采的“攻心”戰(zhàn)例,就屬于這類。下面將略舉幾例,以說明“攻心”之妙用。
 
1.結民心:劉備巧奪西蜀

  劉備這個織草履草席出身的,雖說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因年代已久,查無可考,即使是真的,也沒有給他留下什么。他少孤,與母親一貧如洗,只好以販履織席為業(yè)。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層平民百姓,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為鼎足三分的一代梟雄呢?雖說有英雄造時勢等原因,但從其本人來說,是因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個非常杰出的“攻心”
  戰(zhàn)略家。他團結部下,重在“攻心”:他以義結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席,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故使云長不為曹操的封高官贈厚金所收買,翼德始終拼命為之血戰(zhàn)沙場,曾二易其主的趙子龍,劉備一見便對他推心置腹,子龍感其誠,從此赤膽忠心追隨他;諸葛亮因感其三顧之隆情厚意,才離開隆中為之驅馳,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對待百姓,也重在“攻心”:他初任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他救徐州而三讓徐州,故深得徐州百姓的愛戴。他駐軍新野,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币蚨〉昧税傩盏闹孕膿碜o。曹操追擊,他棄樊城奔襄陽,兩縣百姓誓死跟隨,他擁民眾數(shù)萬,一日僅行十余里,有被俘的危險。有人勸他“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泣說:
  “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后來劉備取蜀,也采取“攻心”戰(zhàn)略,即以結民心為先。正因劉備處處以百姓為重。又以恩義結將相之心,故人心歸之,愿為之效死。“得人心者昌”,這便是劉備之能成大事的關鍵原因。在以上事例中,巧奪西蜀最能說明劉備的“攻心”戰(zhàn)略。
  堡壘往往從內(nèi)部攻破
  占據(jù)荊、益兩州,做為圖天下的根據(jù)地,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隆中策”的主要內(nèi)容。在占據(jù)荊州后,劉備就著手圖川,其策分兩步進行:
  首先收買蜀地士大夫之心,使之為已用。趁張魯欲興兵取川之機,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請曹操興兵取漢中,說是這可使“張,魯拒敵不暇,不敢復窺西川”,實是欲“引狼入室”,賣主以求榮。張松行前,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是時,曹操剛破馬超,志滿意得,又見張松長得丑陋,更加盛氣凌人,張松一氣之下,硬言沖撞,兩人便鬧僵了,曹操便令亂棒將他打出??酌魈街獜埶纱诵幸鈭D,便向劉備出妙計,引他入套,劉備納其計,百般禮遇張松:他一入荊州界,就有趙云迎接;到了荊州界首的館驛,關公早奉命在此灑掃驛庭奉候,次日,上馬行不到三里遠,劉備已引著臥龍、鳳雛前來遠迎,遙見張松,早先下馬等候。劉備如此敬重,怎不令他心動,劉備一連留張松痛飲三日,對他雖極其殷勤,卻閉口不談西川事,憑他一再挑撥,只裝做不知,甚至用別的話漾開了去。張松辭去,劉備于十里長亭設宴送行,依依不舍,還流下惜別之淚。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
  乃主動說服劉備取川,把自己的意圖連盤托出,并交出西川圖,上面盡寫著地理行程,遠近闊狹,山川險要,府庫錢糧,一一俱載明白。劉備用的是姜太公釣魚之法,愿者上鉤,即一直以情動之,使其自動說出,這可使張松更死心為之賣命。這樣,劉備不僅在西川安置了一個忠于己的“間諜”,且對西川地理了如指掌,為以后在西蜀行軍提供了有利條件。張松回蜀后,又密與其好友法正、孟達交底,于是結成一伙,為劉備做內(nèi)間。次日,張松鼓其如簧之舌,千方百計說服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氨就菑膬?nèi)部攻破的”,有張松、法正、孟達為劉備效力,加上劉璋之暗,何況召虎容易遣虎難,西蜀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人心不服雖得也難治
  劉備入川后,就極力收拾西川民心:他嚴明號令,如有取百姓一物者斬,于是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因此,所經(jīng)之地,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劉備對歡迎的百姓皆用好言相慰。也因他以結民心為本,故在如何取川問題上,他和龐統(tǒng)、法正發(fā)生了分歧。劉備和劉璋在涪城相會時,龐統(tǒng)主張“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而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法正極力支持龐統(tǒng)的意見說:“若執(zhí)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且恐機謀一泄,反為他人所算?!饼嫿y(tǒng)、法正之謀雖巧,取蜀亦易,但缺乏政治考慮,這是謀士之策,非戰(zhàn)略家之謀。因初入其境而殺其主,必引起蜀民怨恨,人心不服,雖得之也難治,故劉備堅決不同意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二人再三說之,劉備只是不從。劉備進駐葭萌關后,嚴禁軍士,廣施恩德,以收拾民心。
  由于劉備采取“攻心”戰(zhàn)略,深得西川人心,終于在蜀地站穩(wěn)了腳跟。
  當他向成都進軍時,繼續(xù)執(zhí)行其“攻心”戰(zhàn)略,大軍到處,立起免死旗,凡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許殺害,如傷者償命;愿降者參軍,不愿者放回。因此,被俘川兵,歡聲雷動,大都愿意留下為之效命。由于劉備得人心,蜀地士人多來投效,或通風報信,或出謀獻策。劉備進攻雒城,冷苞獻計擬決涪江之水,以淹死劉備之兵。對此,劉軍尚蒙在鼓中,幸得蜀中豪杰彭漾及時告知,才免于難。因人心歸劉備,劉璋雖有幾個忠臣、勇將為之獻智效死,也無濟于事,荊州軍到處,所向披靡,紛紛不戰(zhàn)而降,劉璋只得獻城歸命。
 
2.離軍心:呂蒙輕取荊洲

  我國古代有不少精采的“攻心”史例。春秋時,晉平公欲伐齊,派范昭去齊國探政情。齊景公設宴待之,范昭請君之樽酌,太師晏子撤樽,更為酌,范昭佯醉起舞,請奏天子(周公)之樂,晏子不理。范昭歸告晉平公說:“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庇谑牵瑫x不敢伐齊。這就是姜太公所說的:“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
  又如韓信率軍與項羽戰(zhàn)于該下,楚軍兵少食盡,漢軍與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間,漢營響起楚歌聲,項羽聽了大驚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BR>  項羽認為楚兵皆降漢,乃與從騎八百人突圍逃走,終在烏江自刎。前者用“攻心”消戰(zhàn)爭于無形,后者使敵驚慌而打敗之;而前者只是阻止了戰(zhàn)爭的發(fā)生,后者仍需要血成。歷史上,采用“攻心”戰(zhàn)略,真正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呂蒙襲荊州的戰(zhàn)例是最典型的,可稱為“攻心”之戰(zhàn)的絕唱。
  戴高帽解除心理武裝
  關羽北伐,擒于禁,斬龐德,圍樊城,威震華夏,曹操一面派徐晃支援,一面派人以利誘孫權襲荊州;孫權亦早有此意,得操書乃著陸口守將呂蒙速圖之。呂蒙因荊州沿江有烽火,留守軍馬整肅,知預有準備,一時難圖,尋思無計,乃托病不出。陸遜奉孫權之命前往探病,他指出呂蒙的心病,并提出取荊州之計說:“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中矣?!泵纱笙矏偅骸罢媪疾咭??!蹦送胁∷]未有遠名的陸遜以自代。遜到陸口,派使赍書致關羽說:“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jié),想遂席卷,共獎王綱。
  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guī)?!庇终f:“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背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云師老,猶有驍悍。且戰(zhàn)捷之后,??噍p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愿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黍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边@是一篇“攻心”妙文。陸遜首先回顧雙方聯(lián)盟克敵之利,用以表明無異意,使關公失去警惕,接著對關公低聲下氣,歌功頌德,贊關公擒于禁等之功“足以長世”,說什么連“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也不及之,同時誠懇地要關公不要輕敵,因“操猾虜也,雖云師老,猶有驍悍”要“廣為方計”,以獲全勝。其詞卑,其意似誠,好像盡為之謀,宛如一家。關公覽書畢,仰面大笑,無復有憂江東之意,乃撤大半兵赴樊城聽調(diào)。呂蒙才得以發(fā)白衣渡江,輕取了荊州。
  呂蒙不費一兵一卒襲取荊州后,傳令軍中:“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者,定按軍法。”蒙之鄉(xiāng)人取民間箬笠以蓋鎧甲,立即斬之。自是三軍整肅,人民擁護。呂蒙還傳下號令:凡荊州諸郡,有隨關公出征將士之家,不許吳兵攪擾,按月給與糧米;有患病者,遣醫(yī)治療。將士之家,感其恩德,安堵不動。關羽知荊州被襲,乃回師取荊州,途中派人赍書責呂蒙違盟。蒙軟盲謂來使說:“蒙昔日與關將軍結好,乃一己之私見;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煩使者回報將軍,善言致意?!彼煸O宴款待,送歸館驛安歇。于是隨征將士之家,皆來問信,有附家書的,有口傳音信的,皆言家中無恙,衣食不缺。
  蓋世英雄成了孤家寡人
  使者辭別呂蒙,蒙親送出城。使者回見關公,具道呂蒙之語,并說:“荊州城中,君侯家眷并諸將家屬,俱各無恙,供給不缺。”關公大怒說:“此奸賊之計也!”喝退使者,使者出寨,諸將皆來探問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呂蒙極其恩恤,并將書信傳送各將。各將欣喜,皆無戰(zhàn)心。因此,關公回師取荊州途中,將士紛紛逃亡,關公制止不住,只好與剩下的三百分人走麥城,成了甕中之鱉,罾口之魚,陷于戰(zhàn)不能戰(zhàn),逃又逃不了的絕地。
  以上所述,便是呂豪輕取荊州和關公被打敗的始末。為何素稱“萬人敵”,威鎮(zhèn)華夏的關公被打敗了,而呂蒙取荊州又如此之易?這應歸功于呂蒙“攻心”之妙。關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自命“老子天下第一”,喜歡人家給他戴高帽子。呂蒙就抓住他的這個弱點,讓陸遜卑辭厚禮,以傲其志,這就從思想上解除了關公的武裝。由于關公失去了警惕,呂蒙乃能乘隙派白衣人搖櫓取荊州。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卑而驕之”的具體運用。過去關公之成為“萬人敵”,是因其“善待士卒”,將士愿為之效命,故英勇無敵。而呂蒙對隨關公出征的將士家屬,百般恩恤,這便是將士紛紛逃亡的重要原因。呂蒙這一手確是厲害,使甚得將士之心的關公,一下子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將士的支持,任何蓋世英雄都將落得可悲的下場,在四面楚歌聲中,曾經(jīng)“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還不是在烏江自刎:當將士離心時,曾經(jīng)是萬人敵、威震華夏的關公被東吳一無名小將潘璋所擒,也就不足為奇了。
 
3.傷敵心:諸葛三氣周瑜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一場似戰(zhàn)非戰(zhàn)、既實且虛、伐謀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戰(zhàn)爭。說它似戰(zhàn)非戰(zhàn),是指雙方已擺好陣勢,好象非大打不可,卻沒有真正打起來:說它既實且虛,是指雙方明槍明箭,兵馬已接觸,卻往往是虛幌一槍便過去,說它伐謀而重在攻心,是指諸葛亮破周瑜之謀重點在于“攻心”,使其氣而怒,怒而傷心,傷心而死心,終于心服,徹底認輸。這場特殊戰(zhàn)爭是在這樣背景之下發(fā)生的:孫、劉同盟大敗曹操后,荊州三分,孫、劉各得一部分,曹操雖敗仍占有南郡和荊州、襄陽地區(qū)。對操占區(qū),劉備要奪之,周瑜也要占據(jù),連劉備已占有那塊地盤亦想據(jù)為已有,這樣雙方就非較量一番不可。但諸葛亮的戰(zhàn)略與周瑜有異:周瑜是只要能全據(jù)荊州,縱使孫、劉聯(lián)盟破裂也在所不惜;諸葛亮則既要爭奪曹操尚占有的原荊州部分地區(qū),又不致使劉、孫聯(lián)盟破裂,因是時曹操正在厲兵秣馬以雪赤壁戰(zhàn)敗之恥,劉、孫相爭,只能對操有利。諸葛亮便極力避開與周瑜正面對抗,運用其神機妙算,采取“攻心”策略,連破周瑜的陰謀詭計,從心理上給予周瑜致命打擊,使其不敢再窺視荊州。茲將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評述如下:
  一氣周瑜,為誰辛苦為誰忙
  赤壁之戰(zhàn)大勝后,周瑜大犒三軍,擬進軍攻取南郡。聞知劉備、諸葛亮駐軍油口,知其必有取南郡之意,大驚,乃以相謝為名,引三千輕騎到油口,想乘便結果了劉備。因見劉備軍勢雄壯,不敢下手。劉備納孔明之計,贊同周瑜之言:若瑜取不得南郡,再由劉備去取。周瑜與南郡守將曹仁鏖戰(zhàn),周瑜中箭詐死誘曹仁傾師來戰(zhàn),打得曹仁大敗而逃,當周瑜乘勝直趨南郡城下時,見旌旗布滿,敵樓上一將叫說:“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
  ——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原來諸葛亮早派子龍潛師于附近,待曹仁一傾師出戰(zhàn)周瑜,便進據(jù)南郡。這是諸葛亮采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之計。周瑜無奈,擬分軍先取荊州、襄陽后再回師取南郡,詎料諸葛亮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詐調(diào)荊州守城軍馬來救,卻教張飛襲了荊州。又差人赍兵符,誘襄陽守將夏侯惇出兵救曹仁,卻教云長襲取了襄陽。周瑜探知了,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半響方蘇。正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BR>  周瑜拼著命,卻毫無所得,而諸葛亮完全不費力,便全奪了曹軍占領的三處城池,怎不令周瑜氣煞!
  二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荊州被劉備所占,周瑜無可奈何,便心生一計,要孫權以妹妹為餌,誘劉備來吳,囚禁之,以交換荊州。諸葛亮早知其計,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云三個錦囊妙計:第一個錦囊妙計借孫權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劉備,終于弄假成真,使劉備得續(xù)佳偶。周瑜虛以美人賺之不得,便實以美人賺之。
  他致書孫權說:莫如軟困劉備于吳中,“盛為筑宮室,以喪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周瑜的真美人計,又被諸葛亮的第二個錦囊計破了,它以荊州危急,借得孫夫人出頭,向國太謊說要往江邊祭祖,乃得以逃出東吳。盡管周瑜早為防備,孫權派人追捕,第三個錦襄妙計又借得孫夫人之助,喝退攔路之兵。這時,諸葛亮早派船在劉郎浦接應,布置關公、黃忠、魏延三支軍馬殺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惱怒,暫時氣昏,這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見傷心!眼白白望著劉備夫婦平安歸去,怎不令周瑜又氣得金瘡迸裂,昏迷不省。
  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曾答應取益州后歸還荊州,后又以取宗弟劉璋之地恐人唾罵為辭,周瑜便派魯肅往說愿代取益州以換荊州,并作為孫夫人嫁資,但途經(jīng)荊州時要供應些錢糧,諸葛亮虛應之。周瑜是虛名收川,實是取荊州,這是“假途火虢”之計。周瑜引三千精兵抵荊州城下,城上軍早豎起槍刀。敵樓上趙云說:“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云在此?!边@時,探馬報說:“探得四路軍馬,一齊殺到,關某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彝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辫ぢ犃笋R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于馬下,左右急救上船。這最后一氣,給周瑜致命的打擊。途經(jīng)巴丘時,他接到諸葛亮來書,大意是勸他不要勞師遠征西蜀,以防曹操來襲,不然,“倘操乘虛而到,江南齏粉矣?!爸T葛亮是又打又勸,周瑜是又氣又羞,自知不如,不得不認輸,這更覺無限傷心,臨死時,他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在伐謀中進行“攻心”,從“攻心”中徹底粉碎對方的計謀,兵不血刃而取得最大的勝利。這“三氣”堪稱是諸葛亮這位“攻心”大師的不朽之作。
 
4.服人心:孔明七縱孟獲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副對聯(lián):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一對聯(lián)很能說明孔明治國治軍的特點?!肮バ摹保媒裉斓脑拋碚f,是做思想工作,“反側”是反面、消極面、對立面,做好了思想工作,就能消除反面、消極面、對立面的東西,使其為我所用。審勢,是說對客觀存在的錯綜復雜的總的態(tài)勢要有正確的了解,才能決定治國的寬嚴,不然寬嚴皆誤。諸葛亮處理任何軍國大事,都能從客觀實際形勢出發(fā),決定其策略。譬如治蜀,他不同意法正所謂蜀漢政權“初有其國”要“緩刑馳禁”以慰民望,而認為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致“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故“威之以法”,是“為治之要”,主張用法要嚴。但對于少數(shù)民族則主張要寬嚴結合,而旨在服其心,故他南征時采取“攻心”戰(zhàn)略,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消“反側”。上面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即指這事。
  深謀遠慮,一勞永逸
  在曹魏策動下,孟獲起兵犯境侵掠。為安定后方,孔明統(tǒng)兵南征。軍行之次,馬謖奉令來犒軍。孔明留馬謖在帳敘話,問道:“吾奉天子詔,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成為上,兵戰(zhàn)為下?!肛┫嗟湫淖阋??!笨酌鲊@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本來南征派一大將便可平之,而孔明卻“五月渡滬,深入不毛”。正是“攻心”,以服其心,使一勞永逸。要達到這個戰(zhàn)略目的,則非一般人可勝任,正如他所說:“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BR>  足見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謀遠慮。
  戰(zhàn)術是服從于戰(zhàn)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戰(zhàn)術措施,都圍繞著其“攻心”
  戰(zhàn)略目的進行。孟獲雖是個頗曉兵法的“蠻王”,但遠非足智多謀的孔明的對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難事,如第一次交鋒,孔明以正兵陽退,陰布置兩支奇兵前后夾攻,便輕易地把孟獲擒了。單純采取鎮(zhèn)壓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過去平“蠻”歷史說明:如大軍離去,則鞭長莫及,其自恃地遠山險,又復叛亂,再來鎮(zhèn)壓,又勞師遠征,不勝其煩,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伐,其知內(nèi)虛,反則更速。因此,孔明這次南征旨在服其心,一勞永逸,后方穩(wěn),才可北圖。所以說,“平蠻”是孔明北伐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孔明七擒七縱之的原因。但一擒之易。七縱之則難,在這擒縱的過程中,孔明確是絞盡了腦汁,使盡了計謀,或利用其內(nèi)訌,使其宗黨捉來,或誘其劫寨,圍而擒之;或識其詐降,就席拿住,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才便孟獲誠意投降。不僅使盡計謀,還要歷盡艱險:滬水之毒,啞泉、柔泉、黑泉、滅泉以及桃花溪之惡,幾使孔明寸步難移;不僅用柔,還要不得已而用剛—
  —火燒藤甲軍三萬,對此,孔明承認其罪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者,是吾之大罪也?!痹跉v史上,孔明對待少數(shù)民族雖重在攻心,采取較開明的政策,但也跟其他封建統(tǒng)治者一樣,有時也采取殘酷的鎮(zhèn)壓政策《三國演義》虛構火燒藤甲軍的情節(jié),從本質(zhì)上說,也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
  剛柔并濟,“蠻人治蠻”
  正因孔明對孟獲有柔有剛,七擒七縱,使其計窮力竭,既畏孔明,又敬之如神明,故孔明七擒孟獲時,派人謂之將再縱之回,可招人馬來決勝負,孟獲垂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到孔明帳下,肉袒謝罪說:“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問:“公今服乎?”獲泣謝說:“某子 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并令其永為洞主。所奪之物,盡皆退還。孟獲和其宗黨及族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
  孔明服其心后,采取“蠻人治蠻”之策,是很高明的。正如毛宗崗指出:
  “武侯之欲撫南蠻,而即甩孟獲者,真深得安蠻之道哉!得其土而欲守之, 不能不分兵,分兵則不能不轉餉,轉餉而輸挽徒勞,不若自守之,而庇蔭之下,皆吾士也。得其人而欲治之,不能不設官,設官則不能不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不若使自治之,而涵蓋之下,皆吾人也。不但此也。殺其身,不能變其心,殺之不足以成武;而生其身,又復奪其地,則生之亦不足以為恩。不殺其人而南人不反;不奪其地,而南人乃愈不反耳。”(第九十回回評)

  二、斗 智

  《三國演義》寫的諸多戰(zhàn)役,其勝負雖有種種因素,但智謀是最關鍵的。
  孫武《計篇》也把智放在為將者應具備的條件的第一位。因為勇冠三軍的, 雖能“氣蓋世”于一時,如其有勇無謀,到頭來免不了垮臺,只有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決勝千里之外。劉、關、張三戰(zhàn)呂布,許褚裸衣斗馬超,關公力戰(zhàn)老黃忠,雖使人驚心動魄,卻不如劉備與曹操、孔明與仲達、姜維與鄧艾斗智騰挪多姿,因其不只使人賞心悅目,且能啟人智慧,舉一反
 
  1.使計設謀:劉備曹操相較量

  《三國演義》作者有時為突出孔明之智,把劉備置于陪襯地一位,他的一舉一動,都由孔明幕后操縱,好象一個活傀儡,但從總的來說,作者塑造的劉備是大智若愚的形象。不過,如不是眼明心細,是難于看出的。譬如他和曹操的斗智,則斗得很巧妙,使奸雄如曹操,都被他一次又一次瞞過了。
  曹操是多敗少勝。
  “二虎競食”與“驅虎吞狼”
  第一次較量,是集中在如何對待呂布。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徐州事,呂布兵敗投之,劉備便讓他駐兵小沛。那時,操方定許都,恐二人同心協(xié)力,將成心腹之患,乃聚眾謀士議妙計圖之。荀彧獻計說,“彧有一計,名曰‘二虎競食’之計。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詔命。明公可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之;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 ‘二虎競食’之計也?!辈購闹?。劉備得封官和接操 來書,已識破其機關,但怕得罪曹操不敢公然違命,便虛對來使說:“此事尚容計議?!眲鋮s暗中實告呂布,使釋其疑,與己同心協(xié)力。關、張問不殺呂布之故,劉備說:“此曹孟德恐我與呂布同謀伐之,故用此計,使我兩人自相吞并,彼卻于中取 利。奈何為所使乎?”“二虎競食”之計被破了, 荀彧又向操獻一計說:“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詔討袁術。兩邊相并呂布必生異心:此 ‘驅 虎吞狼’之計也?!辈俅笙玻沼嬣k。劉備得詔書。明知是計,但不敢違王命,只得出兵討袁術,留張飛守徐州。因張飛醉酒誤事,呂布襲了徐州。這次較量,曹操是一計被破,一計得逞。初次斗智,兩人半斤八兩。
  臨危不亂,隨機應變
  第二次較量,是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之時,有操與劉備青梅煮酒,縱談天下英雄,劉備裝呆賣傻,隨便舉些人,曹操皆不認可。劉備問:“誰能當之?”操以手指劉備,后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時,劉備正與董承等密謀圖操,忽聞此言怎不大吃一驚,手中所執(zhí)匙筋,不覺落于地下?!罢f破英雄驚煞人”,劉備如此舉止失措,必將引起曹操疑心,而劉備畢竟是個梟雄,是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首拾筋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辈傩φf:“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迅雷風烈必變”這詞出于《論語·鄉(xiāng)黨》,說孔子遇到疾雷暴風,必定要改變?nèi)萆?,表示對上天的敬畏。圣人尚且如此,何況劉備,一借“圣人”之語做擋箭牌,劉備便將聞言失筋的緣故,巧妙地掩飾過去了,可說是“隨機應變信如神”。操遂不疑劉備。這是劉、曹第二次斗智,劉備是贏了。
  反控制技高一籌
  第三次較量表現(xiàn)在:控制和反控制。劉備因與操擒呂布有功,隨操班師回朝。劉備面見獻帝,排世譜,被認為皇叔。荀彧等一班謀士入見操說:“天子認劉備為皇叔,恐無益于明公?!睂Υ?,操早有籌謀,他說:“彼現(xiàn)認為皇叔,吾以天子詔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況吾留其在許都,雖名近君,實在吾掌握之內(nèi),吾何懼哉。”奸雄之見,確是與眾不同。他讓劉備見獻帝并拜為左將軍、宜城侯,正是為了要更好地控制劉備。劉備也知操用意,故步步為營,謹防曹操謀害。他暗地里與董承等圖操,表面上則在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不知劉備的深謀,反責問道:“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劉備說:“此非二弟所知也?!奔安僬f他是天下兩英雄之一,劉備更感到在虎穴里棲身的危險,于是便謀脫身之計。
  一日曹操又請劉備飲酒,滿寵來向操報告:袁紹破公孫瓚并得其軍,聲勢甚大,袁術又歸帝號于紹,并將親送玉璽到河北。并指出:“若二人協(xié)力,急難收復,乞丞相作急圖之?!眲渎犃税邓迹骸拔也痪痛藭r尋個脫身之計,更待何時?”遂起身對操說:“術若投紹,必從徐州過。備請一軍就半路截擊,術可擒矣?!辈匐m同意,并不放心,卻教朱靈、路昭兩人同行,暗中牽制劉備。(但這兩人頂?shù)蒙跏?,后來便被劉備設法把他兩人拋開了)劉備掛了將軍印,即催促急行。關、張在馬上問道:“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
  劉備說:“吾乃籠中鳥,網(wǎng)中魚?!艘恍腥玺~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wǎng)之羈絆矣!”曹操設謀控制劉備,劉備則使計反控制,這第三次斗智,又是劉備勝了。
  杰出的統(tǒng)帥善用人才,深得人心
  上述三次較量,劉備是勝多敗少,可見劉備機智超人,誰說劉備是一味憨厚?歷史家陳壽將劉備與曹操比較時,說劉備“機權干略,不逮魏武”,但小說家羅貫中的看法卻不同,他寫曹操的計謀詭而露,寫劉備的計謀巧而深:他塑造曹操是陰險詭詐的奸雄形象,塑造劉備是大智若愚的仁君形象;他極力贊揚劉備的“隨機應變”,寫曹操甚佩服其人,認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說明作者認為劉備的“權謀于略”并不在曹操之下。而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并非作者臆造。小說家羅貫中評價人有財也許比歷史家陳壽中肯些。在歷史上,曹操初起時,有強大的宦官勢力為后盾,其地位已與各路諸侯平起平坐,而這時,貧賤出身的劉備只不過是公孫瓚手下的一個小將,后來他能成為鼎足三分者之一,完全是靠自己的超人才干闖出來的。要成為一個杰出的統(tǒng)帥,要具有善于用人、決策的條件,劉備是具備這些條件的,他用諸葛亮并納其隆中決策便是典型的例子。特別是他能得人心。故人心歸之,始能稱帝于西蜀。劉備若非是大智者何能逮此,所以藐視天下英雄的曹操在劉備仍依托于其籬下時,已能看出劉備是非凡之輩,將之和己并列。這是出于同時代人,又是最了解劉備的人的評價,無疑是真實的、中肯的。何以在人們的看法中,在計謀方面,往往是揚操而抑備,這是因為,曹操之智謀露,易為人所知,劉備之智謀深,人們一時難于窺其中的奧妙。而且兩人的性格和戰(zhàn)略各異:
  正如劉備對龐統(tǒng)所說的:“今指與吾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裴注《九州春秋》)操急、暴、譎,而備寬、仁、忠,故在人們眼中,操是陰險詭詐的奸雄,備是忠厚仁慈的長者,他的“機權干略”,即其梟雄本色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了。
 
2.知彼知己:諸葛司馬比高低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边@是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不過,孫子所說的“知彼知己”,如果一方能“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當然前者勝。如果雙方都“知彼知己”,誰勝誰敗則很難說了,戰(zhàn)爭也就變得極其錯綜復雜?!度龂萘x》第九十四回寫的“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和第九十五回寫的“武侯彈琴退仲達”,就是描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都“知彼知己”的情況下,展開斗智的精采鏡頭,彼此策略確是各有巧妙,勝敗之間只差一籌而已。在《三國演義》的諸戰(zhàn)役中,這才算是斗智之戰(zhàn):戰(zhàn)爭千變?nèi)f化,戰(zhàn)爭不是由一方來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設計,任何一方都不能全操勝券,而是勝中有敗,敗中有勝。它不僅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也說明了戰(zhàn)爭的嚴肅性:它是生和死的搏斗,誰要是錯走了一步,就有被消滅的危險。這兩回書所寫的斗智之戰(zhàn),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孫子“知彼知己”的思想,且對我們從事一切競爭都很有借鑒意義。
  愚者不懂因人因事做具體分析
  在“司馬懿克日擒孟達”這一回書里,諸葛亮雖未公開亮相,實是寫他和司馬懿兩人背靠背的進行智力競賽,從而揭開了兩人斗智之戰(zhàn)的序幕。
  司馬懿駐守西涼等處,諸葛亮認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礙,乃用馬謖的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xiāng)。諸葛亮計得逞大喜,即興師北伐。蜀師旗開得勝,連取三城,魏國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馬懿。這時,原蜀將后降魏鎮(zhèn)守上庸的孟達正與諸葛亮暗通,謀取兩京: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諸葛亮知司馬懿復職大驚,急致書孟達說:“近聞曹睿復沼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閑也?!泵线_覽書,不以為然,卻笑孔明心多。復書說。
  “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陽約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復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斷其差別如此之大:孟達不懂得因人因事而做具體分析,只是按照常規(guī)的看法,認為司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須奏魏主許之而后行,故得出“往復一月間事”的判斷。而孔明的看法卻恰恰與之相反。諸葛亮看了來書,擲書于地而頓足說:“孟達必死于司馬懿之手矣!”馬謖問其故,諸葛亮說:“兵法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M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須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諸葛亮即回書告誡孟達說:“若未舉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之必敗?!?BR>  司馬懿聲東擊西,孟達束手就擒
  司馬懿接復職詔后,忽得密報孟達謀反之事,司馬懿說:“此賊必通諸葛亮,吾先擒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彼抉R師說:“父親可寫表奏天子?!避舱f:“若等圣旨,往復一月之間一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又令參軍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傳達司馬懿的將令說:“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diào)遣?!边_問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說:“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边_暗喜說:“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襲擊戰(zhàn)術的,必須偽裝得好,以麻痹敵人,使其無備,即我要襲擊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襲擊,襲擊才能得逞。司馬懿正是這樣做,他聲東擊西,使孟達上其套。孟達聞悉司馬懿已離宛城赴長安,以為司馬懿不知其舉事,故認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詎料司馬懿這時正向新城進軍。懿在途中,繳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看后大驚說:“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彼煨且勾哕娂毙小N醇笆?,即抵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終被擒殺。
  司馬路擒殺孟達,諸葛亮謀取兩京終成泡影,但從智力比賽看,輸家只是孟達,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贏家,兩人的智力半斤八兩:兩人都料事如神。
  諸葛亮認為豁聞孟達舉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馬懿料孟達叛變必與諸葛亮通謀。兩人都不謀而合。諸葛亮說:“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司馬懿說:“若等圣旨,往復一月之間,事無及矣?!眱扇硕蓟ハ囿@畏。諸葛亮知司馬懿復職“大驚”,告誡孟達不要輕舉枉動;司馬懿途中截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為之“大驚”,想不到“吾機先被孔明識破”。
  而孟達和司馬懿、諸葛亮相比,其愚智則有天淵之別:諸葛亮知司馬懿復職告誡孟達“須萬全提備”,孟達卻笑“孔明心多”,要他“唯聽捷報”,司馬懿派使要孟達聽候調(diào)遣并偽說懿已去長安,孟達卻暗喜說:“吾大事成矣!”
  棋差一著,全盤皆輸
  在這一回書,諸葛、司馬兩人是背靠背斗智,在第九十五回里,則是兩人公開出面較量,雙方智力更充分發(fā)揮,異采紛呈!
  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時,戰(zhàn)爭則顯得簡單化:當雙方都知彼知己,戰(zhàn)爭則曲折離奇、變化莫測。譬如下棋,當高手對劣手時,很快便進入殺局,無甚看頭。如果雙方都是高手,彼此下棋,不是見一步走一步,而是走一著想到下幾著;此方下一著,彼方已料到其下幾著,乃用新著以破之。
  如此往復,棋局變化萬千,不僅下棋者全神貫注,觀棋者也感到好看煞人!
  最后輸者只不過是棋差一著而已。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斗智之戰(zhàn)正是類此。
  司馬懿擒殺孟達后,即與張郃率領十五萬大軍來戰(zhàn)諸葛亮。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肯弄險,不會從子午徑取長安,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而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曹真無備,定從此進。故決定與張郃逕取街亭,以斷其歸路。諸葛亮行軍,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聞悉司馬懿大軍前來,大驚說: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彼抉R懿行軍在諸葛亮的意料 之中。因此,街亭決戰(zhàn)是勢所難免。司馬懿能否奪取街亭,諸葛亮能否保衛(wèi)街亭,是雙方勝敗的關鍵。
  錯用馬謖,紙上談兵
  諸葛立即著手部署街亭保衛(wèi)戰(zhàn)。參軍馬謖請纓守街亭,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以熟讀兵書自夸,說:“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并立下軍令狀。因馬謖曾獻“攻心計”服南人,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被削職,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為守街亭主將,又派富有戰(zhàn)爭實踐經(jīng)驗的王平為副將,再三叮囑要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駐守列柳城為援。同時,喚大將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總守漢中咽喉。諸葛亮的部署,可說是十分到家,無可非議,唯一錯誤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只知死啃兵書的片言只語:什么“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對于當時的形勢,來犯的敵將、街亭的地形都不考慮。王平苦諫,再三重申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認為:
  “屯兵當?shù)?,筑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瘪R謖不聽,堅持上山屯軍,王平指出,若“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馬謖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結果如王平所料,司馬懿大軍一至,即斷其汲水之道,蜀軍不戰(zhàn)自亂,不聽馬謖指揮。魏軍輕易地奪取了街亭。
  空城弄險,智退大軍
  街亭失守,蜀軍處境極危。司馬懿曾預料奪取街亭后蜀軍的去向:“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晉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即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BR>  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唯一生路只有撤回漢中,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盡失,跌足長嘆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立即遣兵派將部署撤軍。
  當各路兵馬剛分撥完畢,忽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因此,眾官盡皆失色。只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大擺空城計,渡過了難關。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為何不敢進,反而急退呢?這是因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諸葛亮也知司馬懿知己“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所以一反“生平謹慎”,來個“弄險”,故引起司馬懿大疑,不敢貿(mào)然進城。諸葛亮擺空城計,也出于形勢所迫,正如他所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币员灏俨豢赡芘c敵大軍十五萬戰(zhàn),如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處此既不能戰(zhàn)又不能逃脫的絕境,諸葛亮除擺空城計外,別無他法,當諸葛亮敗局已定幾乎被擒的時候,誰又料到用一空城計而能退敵軍十五萬?后來司馬懿知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后,仰天長嘆說:“吾不如孔明也!”
  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殆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斗智之戰(zhàn),給軍事學和軍事藝術都添加了新的內(nèi)容。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一個著名論斷,是戰(zhàn)爭勝敗的一條 重要規(guī)律。如在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對敵情毫不了解,曹操糧將斷他卻無所知,當許攸截獲操催糧書知操將斷糧,建議“兩路擊之”,紹反疑是操的詭計,拒之不用;后許攸被迫投操,向操報告紹軍內(nèi)部情況,授以“劫烏巢糧”之計,操一弄清敵情,即親往燒烏巢之糧,敵軍無糧大亂,操趁機出擊,大勝袁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對敵情摸不清,反而屢得假情報,因而屢中周瑜智計;周瑜則因了解敵情,故能指揮如意,使敵軍陷入火海之中。在彝陵之戰(zhàn)中,劉備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夸“朕用兵老矣,反不如一黃口孺子”。
  陸遜則“知彼”如指掌,因而能使劉備按著自己的指揮棒行事,最后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光。這三大戰(zhàn)役都是在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進行的?!爸酥选钡模斎弧鞍賾?zhàn)不殆”,但是,當彼此都“知彼知己”的時候,戰(zhàn)爭則變化萬千,誰勝誰敗則很難預料,勝負往往決定于一時決策的正確與否。街亭之戰(zhàn),司馬懿是“知彼知己”的,他料諸葛亮必從街亭出兵以取郿城,故決定取街亭以扼其咽喉,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諸葛亮也是“知彼知己”的,他原料曹真無備,故由街亭取郿城,后知司馬懿來戰(zhàn),料其必取街亭,于是立即部署街亭保衛(wèi)戰(zhàn)。不論從戰(zhàn)略或戰(zhàn)術方面看,諸葛亮的決策也是正確的。所以說街亭之戰(zhàn),司馬懿和諸葛亮都“知彼知己”,彼此決策都無誤,而街亭失守,是由于諸葛亮用人失當,在街亭失守后,諸葛亮擺“空城計”能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并非因司馬懿不知彼,他對諸葛亮是了解的:“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諸葛亮能用“空城計”,不只因知司馬懿也是一個秉性謹慎而多疑的人,也料司馬懿能知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因而偏“弄險”,這種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特殊的計策,就非司馬懿所能料,故取得成功。毛宗崗說:“知己,而不知彼之亦足以知已,則不得謂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 (第一 百十一回回評)這是說,知己而能料彼亦知己,知彼而能知彼亦料我知彼,這才是真正的“知彼知己”。這是對孫子“知彼知己”的新注,也是對諸葛亮和司馬懿斗智之戰(zhàn)的概括。而只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戰(zhàn)不殆”。
  如司馬懿因能料孟達與諸葛亮必暗通,也知諸葛亮能料其所行,故能急下新城;諸葛亮也知司馬懿能料己,而他也能料彼,始能擺空城計“彈琴退仲達”。
  所以說諸葛亮、司馬懿斗智之戰(zhàn)豐富和發(fā)展了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軍事思想。
 
3.比才斗智:鄧艾姜維較輸贏
 
  姜維和鄧艾較量時,兩人都得孫子兵法之妙:或“近而示之遠”,或“遠而示之近”,或“強而避之”,或“親而離之”,以達到“攻其無備,出其無意”的目的(《孫子兵法·計篇》)。《三國演義》寫二人斗才比智,確是各有巧妙——
  虛張聲勢,你來我往
  姜維三伐中原,大敗王經(jīng),進軍狄道城,鄧艾來援,虛設旗鼓嚇退姜維。
  姜維退兵屯于鐘提,鄧艾與陳泰屯兵于雍、涼等處。陳泰設席與鄧艾作賀說:
  “姜維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卑φf“吾料蜀兵必出有五:蜀兵雖 退,終有乘勝之勢:吾兵終有弱敗之實: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銳之兵,容易調(diào)遣;吾將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又以船行,吾軍皆在旱地,勞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四處皆是守戰(zhàn)之地;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把守;蜀兵合為一處而未,以一分當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隴西,則可取羌人之谷為食;若出祁山,則有麥可就食:其必出五也?!庇谑窃诟魈幇冢栽O營寨,以防不測。果不出鄧艾所料。姜維也同樣認為魏軍有“五不利”、蜀軍有“五利”,故攻魏有“五可勝”,彼此所見皆同,因都是從彼此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之故。姜維引兵殺奔祁山,見魏兵已立下九個寨棚,勢如長蛇,首尾相顧,知魏人早有準備,料鄧艾必在此。于是派將在此虛張聲勢,暗自提大軍去取南安。鄧艾見蜀兵連日不來搦戰(zhàn),一日五番哨兵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去而回。艾憑高視畢,慌入帳與陳泰說:“姜維不在此間,必取董亭襲南安去了。出寨哨馬只是這幾匹,更換衣甲,往來哨探,其馬皆困乏,主將必無能者?!蹦伺申愄┕テ茢痴?,再攔擊蜀軍,自己側引軍先赴南安埋伏。結果,在鄧艾、陳泰前后夾擊下,姜維大敗,逃回漢中。這次戰(zhàn)役,鄧艾料姜維“五必出”之由,姜維亦料攻魏有“五可勝”之理,彼此不謀而合,而鄧艾料姜維出則出,姜維料攻魏勝卻不勝,這是因姜維之料為鄧艾所先料,艾早有防御,使姜維不能充分利用其“五可勝”的條件。姜維見敵已有準備,乃避強擊弱,采取“遠而示之近”之法,在祁山虛張聲勢而實取南安。深諳兵法的鄧艾,已看出其虛實之計,乃就其計而破之。
  姜維六伐中原,與鄧艾在祁山斗陣,鄧艾另生一計:自己暗引軍襲祁山之后,卻令人下戰(zhàn)書搦姜維來日斗陣法。鄧艾不全知“八陣”之法,剛斗陣大敗,何以又約斗陣?姜維已知其有詐,批回書去訖,對諸將說:“吾受武侯所傳密書,此陣變法共三百六十五樣,按周天之數(shù),今搦吾斗陣法,乃“班門弄斧”耳!—但中間必有詐謀,公等知之乎?”廖化說:“此必賺吾斗陣法,卻引一軍襲我后也?!本S笑說:“正合我意”,即令張翼、廖化引一萬兵去后埋伏。鄧艾聲東擊西,結果反中埋伏,被張翼、廖化兩軍夾擊,魏兵大敗。艾舍命突出,身被四箭。司馬望斗陣也大敗逃回。二人商議退兵之策。
  望說:“近日蜀主劉禪,寵幸中貴黃皓,日夜以酒色為樂,可用反間計召回姜維,此危可解?!编嚢闩伞伴g諜”資金珠寶,逕到成都結連黃皓,布散流言,說姜維怨望天子,不久投魏,于是成都人人所說皆同。黃皓奏知后主,即遣人星夜宣姜維回朝。鄧艾戰(zhàn)不勝姜維,卻用“親而離之”之法退了蜀師。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鄧艾和姜維都善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且運用之巧,各有其妙。
  姜維八伐中原,不從祁山而從洮陽出兵。哨探來報,司馬望對鄧艾說:“姜維多計,莫非虛取洮陽而實來取祁山乎?”鄧艾說:今姜維真出沈陽也?!跋蛘呓S累出吾有糧之地,今沈陽無糧,維必料吾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故徑取洮陽;如得此城,屯糧積草,結連羌人,以圖久計耳”。乃盡撤祁山之兵,與司馬望分兵兩路,分別埋伏于洮陽城內(nèi)外。蜀兵一到,司馬望和鄧艾內(nèi)外夾攻,重創(chuàng)蜀軍。姜維知魏兵盡在此處,乃暗派張翼引一軍取祁山,他則引兵搦鄧艾交戰(zhàn)。次日又引兵搦戰(zhàn),鄧艾按兵不動。姜維令軍士辱罵,鄧艾尋思:“蜀人被吾大殺一陣,全然不退,必分兵去襲祁山也?!蹦酥囍沂爻?,已則領兵去救祁山。是夜二更,姜維聽得寨外喊聲震地,鼓角喧天,人報鄧艾引精兵夜戰(zhàn)。諸將欲出,姜維止之。因鄧艾日間按兵不動,夜間卻求戰(zhàn),姜維料其虛作夜戰(zhàn),實是乘勢去救祁山,便引三千軍來助張翼。正當張翼被鄧艾打敗,被隔在山后,無路可逃,驚慌之間,忽聽得喊聲大震,鼓角喧天,只見魏兵紛紛倒退。左右報說:“大將軍姜伯約殺到!”翼乘勢驅兵相應。
  兩下夾攻,殺敗魏軍。鄧艾折了一陣,急退上祁山不出,姜維令兵四面圍攻。
  后因后主情讒,擬派人代姜維,令姜維班師。姜維為避禍,便屯兵沓中,以圖后計。蜀之伐魏自此告終,魏之伐蜀從此開始。
  鄧艾和姜維斗智之戰(zhàn),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示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應變之才。因為客觀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不能老是抱著花崗巖腦袋去思索,而是要有應變的才智,才能適應已經(jīng)變化的形勢,不然就會到處碰壁,甚至遭受失敗。特別是在戰(zhàn)爭中,應變之才尤為重要。如果雙方都有應變之才,這就看誰料得準和搶先一步,捷者勝,遲者敗。鄧艾和姜維斗智之戰(zhàn)便是如此。如前面所述姜維三伐中原之戰(zhàn),他根據(jù)當時形勢預料蜀軍有“五可勝”,因而決定出兵祁山??墒牵瑧?zhàn)爭不是由一方所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策劃,你有新策我有對策,鄧艾早料到蜀軍有“五必出”,故預為防御。姜維出兵一知敵人有準備,立即改變作戰(zhàn)方案:在祁山虛張聲勢,暗提兵取南安。但鄧艾并不因料中姜維出兵而盲目樂觀,他是步步為營,處處細察,當他見蜀軍不來搦戰(zhàn),只派一些哨探往來偵察,而其馬皆困乏,因而知“主將必無能者”,故料姜維必不在此而是往襲南安,便派兵虛攻蜀軍,自己則急引軍赴南安埋伏,終大敗姜維。彼此所料都準確,都善于隨機應變,而鄧艾之所以勝,是因姜維的行動早為其所料。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變化,不可能盡知,所以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鄧艾又何能料事皆中,何況姜維也是智者,兩人是才均力敵,如果誰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上有所忽略或疏漏,就易被發(fā)覺而遭到挫折。姜維六伐中原,鄧艾之所以敗,是因姜維從鄧艾剛斗陣敗又約他再斗陣中,引起他思考:他熟悉陣法,鄧艾何以敢“班門弄斧”?故料鄧艾明是斗陣,暗是襲祁山之后,乃伏兵大敗之。姜維八伐中原,彼此應變之才更出奇翻新:鄧艾料姜維必出洮陽,早就分兵兩路埋伏,姜維行軍果如其所料,便中伏受重創(chuàng)。但蜀軍全然不退,姜維次日又來搦戰(zhàn),鄧艾便料其“必分兵去襲祁山”,乃按兵不動,在夜虛張聲勢引兵出戰(zhàn),以乘勢救祁山;姜維從其日間不戰(zhàn)夜間出戰(zhàn)中,已知其在此是虛攻實是去救祁山,乃制止諸將出戰(zhàn),引兵來救祁山的蜀軍,前后夾攻大敗鄧艾。由此可見,鄧艾與姜維斗智之戰(zhàn),勝者的共同之點是:既準確地估計形勢,又有應變之才,且智在敵先。這不僅戰(zhàn)爭如此,凡一切競爭也如此!
 
4.棋逢對手:羊祜陸抗兩交歡
 
  讀到《三國演義》的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即關于羊祜和陸抗邊境交歡的故事,確是“令人氣定神閑,耳目頓易,直覺險道化為康莊,兵氣銷為日月?!?(毛宗崗話)以往各回,寫兩軍對峙,盡智竭力,以決生死, 而這回卻寫羊、陸兩軍互以德相報,彼此饋酒贈藥,宛如良朋相處,真夢想不到之奇文。
  鎮(zhèn)東將軍陸抗奉吳主孫皓之命屯兵江口,以圖襄陽。陸抗是陸遜的次子,足智多謀,頗有乃父之風。是時,晉已火蜀,其勢已非昔比,伐晉亦非其時,故他主張保境安民為上計,乃在江口按兵不動,晉國名將羊枯奉其主之命鎮(zhèn)守襄陽,俟吳國內(nèi)部有變,趁勢滅之;他因江口守將是陸抗,也不敢輕舉妄動。他在邊境,先以德服吳人:吳人有降而去者,皆聽之。減戍邏之卒,用以墾田八百余頃。其初到時,軍無百日之糧,及至未年,軍有十年之積,使軍民豐衣足食,甚得民心。祜在軍,常著輕裘,系寬帶,不披鎧甲,帳前侍衛(wèi)者不過十余人。
  羊祜以德服人,深得人心
  一日,部將入帳稟祜說:“哨馬來報,吳兵皆懈怠,可乘其無備而襲之,必獲大勝?!膘镄φf:“汝眾人小覷陸抗耶?此人足智多謀,日前吳主命之攻拔西陵,斬了步闡及其將士數(shù)十人,吾救之不及。此人為將,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內(nèi)有變,方可圖取。若不審時勢而輕進,此取敗之道也?!币蝗?,羊祜引諸將打獵,正值陸抗亦出獵。羊祜下令:“我軍不許過界。”諸將得令,止于晉地打圍,不犯吳境。陸抗望見,嘆說:“羊將軍有紀律,不可犯也?!比胀砀魍?。祜歸至軍中,察問所得禽獸,被吳人先射傷者皆送還。吳人皆悅,來報陸抗,抗召來人入,問道:“汝主帥能飲否?”來人答說:“必得佳釀,則飲之?!笨剐φf:“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汝持去,拜上都督:此酒陸某親釀自飲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獵之情?!眮砣嘶匾娧蜢?,以抗所問并奉酒事,一一陳告。祜笑說,“彼亦知吾能飲乎?”遂命開壺取飲。部將陳元說:“其中恐有奸詐,都督且宜慢飲?!膘镄φf:“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本箖A壺飲之。自是使人通問,常相往來。一日,抗遣人候祜。祜問:“陸將軍安否?”來人說:“主帥臥病數(shù)日未出?!膘镎f:“料彼之病,與我相同,吾已合成熟藥在此,可送與服之?!眮砣顺炙幓匾娍?。
  眾將說:“羊祜乃是吾敵也,此藥必非良藥?!笨拐f:“豈有酖人羊叔子者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次日病愈,眾將皆拜賀??拐f:“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zhàn)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無求細利。”
  善用兵者不輕言戰(zhàn)
  上述故事,基本上符合史實,詳見《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羊祜、陸抗都是儒將,他倆都足智多謀,彼此都互相敬畏,故在邊境對峙時都不敢輕舉妄動。羊祜曾領教過陸抗的厲害,因此部將來報“吳兵懈怠”,建議“乘其無備而擊之”時,羊祜不同意。陸抗是名將,豈 有保衛(wèi)邊疆而讓士卒“懈怠”,顯然是誘敵之計。羊祜也是名將,當然不會中陸抗之計。所以他告誡說:“此人為將,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內(nèi)有變,方可圖取。若不審時勢而輕進,此取敗之道也?!狈彩巧朴谟帽模惠p易言戰(zhàn),不打無把握之仗,總是伺機有可勝始戰(zhàn),羊祜如此,陸抗也如此。當時蜀國已亡,只剩下吳國,且已國窮民困,不可能向北進軍,故陸抗按兵不動,以保境安民。而羊祜施德于吳民,與陸抗在邊境交歡,是有其深謀遠見的,是服從于其戰(zhàn)略目的,并非是為使彼此相安無事而已。三國鼎立近半個世紀,為什么誰也不能征服誰?其中一個最重的原因是:民心歸附,將士效命。所以,曹操、曹丕不能東下江東西取西川,劉庸,人民困苦,將士想效命也無從用其力。
  得民者昌,失民者亡
  羊祜是晉國著名的軍事家,他是懂得總結這些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深知“得人心者昌,夫人心者亡”這個真理的。故他鎮(zhèn)守襄陽后,一方面加強屯田,使軍民豐衣足食,取得軍民的支持;一方面施德于吳民,送藥于吳將以結其心,這其實是為瓦解吳國民心將心,也就是“攻心”之戰(zhàn),是其征服吳國最高明的戰(zhàn)略思想。陸抗也深知羊祜用心,故說:“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zhàn)而服我也?!边@是陸抗憂國之言。羊祜施德于吳民,而吳主孫皓對吳民暴虐日甚,其后來被晉所滅是意料中事。羊祜雖因病逝不及伐吳,但其施德于吳人的戰(zhàn)略思想,為其推薦的杜豫所繼承,因而使吳人紛紛不戰(zhàn)而降。
  由此可見,要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首先要爭人心的支持,其次不求僥幸取勝,不打無把握之仗。這不僅是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也是取得其他事業(yè)成功的決定因素。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