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瓢飲

 秀水拖藍 2011-12-06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瓢飲  


 
題記:語曰“弱水三千,取一瓢飲”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浩如煙海,匯聚百川,真是不知從何處說起。筆者所涉及的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小部分而已,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希冀藉此實現(xiàn)嘗鼎一臠以知全體的目的,是為“瓢飲”。

 
 
   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起源。
   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古代哲學、古印度哲學并稱世界三大傳統(tǒng)哲學。與眾不同,它起源于憂患,一種幾乎從不面向世界的憂患。
   【《周易》、《尚書》充分、系統(tǒng)體現(xiàn)上古先民哲學(思想)的兩部書?!?/DIV>
   《周易》:上古先民在卜筮的過程中,將筮草或者甲骨的裂紋的種類經驗的記錄下來,斷定卜筮結果的吉兇。因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故而稱“易”又因為流行在周朝,因此稱作《周易》。其實質只是一本占卜手冊,由卦名,卦辭,爻辭等斷吉兇的判語組成。這種占卜手冊類似于現(xiàn)在廟里的簽簿,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版本,當時就流行有好幾種,除《周易》之外還有、《歸藏》《連山》等。關于《周易》的卜筮性質不少思想家都有清楚地認識,朱熹在《答呂伯恭書》中就表示道:卦辭,爻辭都是斷吉兇的判語,其本來面目平易淺近,不應該是而今流傳的高深微妙的奧理。這為我們正確認識《周易》撩去了神秘的面紗?!吨芤住返牟敷咦饔贸浞煮w現(xiàn)了中國上古先民對人生不確定命運的憂患,希望憑借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把握住世界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
   《尚書》:即《上書》,意思是上古帝王的書,書指公文,告示等。換句話說所謂《尚書》其實就是虞、夏、商、周四代帝王德政的政令匯編,一般而言,平時的稱“誥”,戰(zhàn)時的稱“誓”,君告臣的稱“命”,臣告君的稱“謨”。儒家素來標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書》是其重要的經典和思想源泉。經過秦火以后,《尚書》分為兩個系統(tǒng)流傳,一個是經伏生,由晁錯記錄下來的《今文尚書》(隸書系統(tǒng));一個是由孔安國整理的《古文尚書》(篆書系統(tǒng))。由此拉開了曠日持久,烏煙瘴氣的“經今文”和“經古文”之爭的序幕。作為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最早的文獻之一,今古之爭,孰真孰偽,直接關系到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得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否虛無問題,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我們認為是傳統(tǒng)的墳包底下是其他文化,而是里面什么也沒有。
  
   Ⅱ:先秦(770—220BC)
   老子:道家思想最著名的代表?!独献印肺迩а?,是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哲理詩”。其中充滿了許多關于天地,宇宙,人生的深奧道理,極富啟發(fā)性。關于《老子》的流傳也分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通行本《老子》,以王弼注的為范本;一個是地下出土的版本,一種是帛書《老子》,一種是簡書《老子》。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間,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印證了《韓非子》等許多古籍中的記載。自從《老子》問世以來,一直備受中國知識分子的鐘愛,圍繞著它產生了各種解老,喻老,說老,箋注,???,訓詁多達一千多種,平均每兩年一本,其中不乏歷朝歷代皇帝明君親如唐玄宗,明太祖,清世祖者。與此同時,在世界上《老子》迄今為止,仍是英譯最多的漢語哲學經典,影響過諸如黑格爾,羅素這樣的西方思想巨子,相信這個紀錄還會保持到未來。
   孔子(551—479BC):中國圣人。世界級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因此后世和海外又稱儒家為“孔門”或“孔教”。他和弟子的對話被整理成《孔丘對話錄》——《論語》,這本書是東方的《圣經》,每一個東方人的人生必讀書??鬃由谥苁叶Y樂不興,春秋無義戰(zhàn)之中,力主“克己復禮”的道德理想,他這套思想通過后世無數(shù)信仰者的努力,他們武死戰(zhàn),文死諫,維護了大一統(tǒng)中國長期井然的社會秩序;與此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漸漸桎梏了國人的思想,剪滅了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經過沉淀、變化、發(fā)展,由量變到質變,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醞釀造出“五?四”運動的熊熊烈火,吶喊出“打倒孔家店”的積憤,這就是儒家和道家都說的“物極必反”。
   墨子(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家學派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一度十分風靡,曾經達到過天下“非儒即墨”的局面,由此看來已經頂?shù)蒙习脒吿炝?,可惜后繼乏人,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而已,至遲到兩漢,就已經成為“絕學”了。墨子著有《墨子》一書,其中六章又組成《墨經》,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其中蘊藏了大量中國科學技術的原始材料,如小孔成像,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等。這些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思想直至清末西學東漸,西方科學技術大量傳入中國,才重新引起了中國讀書人的重視,掀起了新一輪的墨學熱,產生了孫詒讓《墨學閑詁》這樣的成果。然而此時《墨子》中的科學發(fā)現(xiàn)早已是明日黃花,世界科技在經歷工業(yè)革命之后,正朝著新的方向發(fā)展。
   孟子(372?—289?BC)孔子的再傳弟子,師承的是曾參一脈,大概因為“善養(yǎng)浩然之氣”的緣故,他對孔子的繼承走的是“狂飆突進”的路子,自命“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通過高舉孔子思想偉大旗幟,孟子以道統(tǒng)自居,他根據孔子“仁”的理念,淋漓盡致發(fā)揮出了自己“義”的理念,強化了義利之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構造。唐宋以來孟子一路走運,到元代竟至被敕封為“亞圣”。
   莊子:中國的尼采。和尼采一樣,它是長期被誤讀和誤解的一個人物。莊子的本來面目是儒家人物,自從司馬遷“老莊”并稱,班固《漢書?藝文志》用劉歆《七略》入莊子于道家以來,“老莊”遂逐漸取代“黃老”而成為道家的別稱。自此以后莊子思想多被道家和道教思想附會。道教以之為《南華真經》,強以之釋神仙修煉之說,云蒸霧繞,極盡曲解之能事。道家則以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之說牽強于《莊子》,強納之為己說。其行徑,多有厚誣莊生。前者之厚誣,人易識之;后者則難辨。何也?形似而牽強之處俯拾即是也。竊嘗細審《莊子》,道家與莊生思想其實貌合而神離,不可以等視觀之。
   荀子 :儒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的集大成者。作為一名儒者,他有兩名法家弟子,韓非和李斯,由此我們可見原始儒家思想的可塑性與原創(chuàng)性,切忌不可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兩漢時期的儒家,宋明時期的儒家,現(xiàn)當代的新儒家都籠統(tǒng)而不加區(qū)分的簡單視作一個“儒家”了事。雖然是先秦時代儒家的著名代表,論輩分,夠高,荀子卻無緣封圣。自唐宋以降,時儒多厚孟薄荀,荀子的地位遂不如孟子?!盾髯印穫魇廊?,其中《勸學》一篇為歷代知識分子所稱道不已,在它的激勵之下,無數(shù)青年學子通過勤學苦讀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關尹子 :關尹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道家自老子之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傳說他編篡了《老子》,后來跟著老子一起去了西域。。
   公孫龍 :中國的芝諾。巧的是在古希臘有兩個芝諾(一個是巴門尼德的弟子,愛利亞的芝諾;一個是斯多葛派的芝諾),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有兩個公孫龍(一個是孔子的弟子,一個是思想家)。著有《公孫龍子》一書。在它的思想里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思維結構中最貧乏也是最需要的東西——邏輯。當我們追問為什么在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技時,這是怎么算都不可避免的答案之一。中國人對邏輯的輕視,從莊子口里道得很明白:“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那么什么才能服人之心呢?必須如孟子所說“以德服人”,德服是心服,辯服是口服,口服不如心服,所以辯服不如德服。于是乎倫理政治便顯得特別重要起來,與此形成鮮明隊戰(zhàn)的是中國這批以公孫龍為代表的早期邏輯家的倒霉命運。
   韓非子(280?—233?BC)中國的馬基雅維力。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其核心思想是“法”、“術”。是位非常偉大的政治哲學家。此前魏國的李悝,秦國的商鞅等早期的法家已進行了充分的法治實踐,到了韓非這里最終概括為系統(tǒng)的法家理論。韓非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古代禮、法之爭的產物,即德治與法治之間的正式對立,影響深遠。很快,秦國的滅亡,賈誼認定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判決了“禮”的勝利,也就是德治或者說儒家的勝利,為這場爭論畫上了句號。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是我國自己的法治思想遺產,在構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今天,具有非同尋常的借鑒意義。
  
   總述: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花爭艷,各抒己見”時代。一百朵花不是一百朵一模一樣的花,而是一百朵繽紛互異的花;各種見第不是一家一口的見第,而是千人千面的見第。見諸史料者即有:儒、道、墨、法、兵、農、名、縱橫、陰陽等,不勝枚舉。尤以儒、道、法三家最為璀璨,影響最為深遠。儒家若蒼翠群巒,巍然屹立;道家若瀟灑清風,不可尋覓;法家若奔騰江河,萬古不廢。秦行法不利,江河四溢,漫沒社稷。但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將其暗藏袖中,卻是不爭的事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年代也不例外。
 
 
   Ⅲ:秦漢(221BC—220AD)
   淮南王劉安:相傳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了,這個民間傳說頗有道教意味,不過當時道教尚未產生?!痘茨献印罚ㄓ置痘茨哮櫫摇罚┑漠a生豐富了道教?!痘茨献印肥谴呵飸?zhàn)國以來道家思想的集大成,是道家在兩漢的真?zhèn)?。依我看可以直接將它列在《老子》之后,合成“老淮”?/DIV>
   董仲舒(179—104BC):漢武帝的賢良方正,一個聰明的理論家。他的學者架子頗大,講學是要降下帷幕,作了他的弟子還不一定認識他。這位老學究鼻子還算不錯,敏銳地嗅到了悄然改變的時代主題,參與了漢王朝新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著有《春秋繁露》等。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路線。雜糅陰陽之說應時締造了儒家思想的第一次大繁榮。而他的所謂“儒術”已非孔子的“儒術”。子不語:怪力亂神;董仲舒偏要天人感應,陰陽讖緯,聲稱什么:“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此捍衛(wèi)人間的“三綱五?!?。這種“迷信”思想遍布兩漢,當時可謂中國的中世紀。當然,這并不是對董仲舒的一筆抹殺,無論如何,他的思想及其繼承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的確是起到了積極進步意義的,保證了國家的統(tǒng)一,生產的發(fā)展。然而,就其長期影響而言,卻是極壞的。當我們回過頭來想要祛除他時,才發(fā)現(xiàn):請神容易,送神難。
   王充 :東漢思想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罢镱愅悾龝r俗嫌疑”。王充多疑,凡事愛較真,比如說:不相信古書里說的人能哭垮城,不信有鬼魂,不信祥瑞災異之說等等?,F(xiàn)在我們來看他,不錯,的確是挺進步的,可是稍微歷史唯物一點,他又何嘗不是酸狐貍呢?
  
   總述:秦漢之際,儒家取得正統(tǒng),思想卻不專制。道家沉寂而不消亡;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種種跡象表明撥下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破土而出。
  
 
   Ⅳ:三國魏晉南北朝(220—581AD)
   玄學,三國六朝時代的顯學,以道家思想為主兼融入一些儒家經典極大地豐富、升華道家學說。
   嵇康(224——263):字叔夜,竹林七賢之一,官至中散大夫,傳世有《嵇中散集》。嵇康是曹操孫子的女婿,因而不容于司馬氏,最終導致了他的非正常死亡。嵇康上刑場時是操著琴的,非常浪漫。他的哲學“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求人性的解放,性靈的返璞,是中國的“人文主義”,反映了時代的再度轉型。
   葛洪(284——364) :神仙家或者說奇術士,出生神仙世家,做人仙氣十足,自號“抱樸子”,意思是說自己懷抱樸實,執(zhí)著道術。著有《抱樸子》內、外篇,大談神仙修煉之術,是一部道教的小百科全書(葛洪自己也說他著述意在使道士們弘博洽聞)。他在《抱樸子?內篇》中大談神仙,煉養(yǎng),長生,辟邪之術,將神仙術士的理論系統(tǒng)化了。它劃分了地仙,天仙,成地仙必須做三百件好事,成天仙必須作一千二百件好事,少了一件都得重來。這些話在使中國人做善事功利主義的同時,也迎合了中國人善有善報的心態(tài),反過來他也強化了這種心理。我不知道葛洪是真糊涂還是假糊涂,當然通過這種方法他獲得了人性的解放,這是后來許多人忘了的。他活了八十一歲,他的死象征著道家長生夢的徹底破滅。
   范縝 :以一篇《神滅論》聞名于世,所謂《神滅論》其實就是“無鬼論”在中國沒有西方那樣的“無神論”,認為神魔是二元對立的,中國的鬼神從來是一體的,所謂“神”不過是高級的鬼而已。從根本上否認了鬼,也就是否認了神。范縝想藉此以反對佛教,殊不知佛教是無神教。
  
   總述:漢末兵禍至使儒家經世致用之學衰頹。玄學取而代之。在這場思潮中,傳入中國立足未穩(wěn)的佛家參與了進來,實現(xiàn)了佛教的中國化。
 
 
   Ⅴ:隋唐五代十國(581——960AD)
   肇始于六朝的三教論衡,唐代愈演愈烈,李唐一方面尊李耳,崇道教;另一方面篤信佛教;又確立了科舉。在那樣一個矛盾統(tǒng)一的時代思想空前自由。波斯祆(Xiān)教,古基督教等異教在中國均有發(fā)展。
   六祖慧能(638——713):禪宗高僧,著有《壇經》。算起來他該是中國著名哲學家中唯一的文盲,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奇特之處,西方哲學根本不可能有文盲哲學家的。他革命性的發(fā)揮了佛教中的“拈花微笑,不以言詮”,“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
   韓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韓昌黎集》傳世。韓愈官癮很大,膽量卻不足,據說有一回他登上了華山,竟不敢下來了,最后是被人灌醉用繩子吊下來的。《原道》、《原性》、《原人》等篇代表了韓愈的哲學觀,他生活的年月已經距離孔孟時代很遙遠,為了捍衛(wèi)儒學正宗,他定了道統(tǒng):“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差一點要說出“孟軻傳之韓愈”了,忍住了,沒說。韓愈立道統(tǒng)這套完全來自他的對手佛教,有時候敵人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與柳宗元是難兄難弟,并稱“劉柳”。在“天人關系”的大討論中,劉禹錫作了《天論》,認為“天人交相勝”,頗具辯證法意味。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通觀三位思想家的天人觀,韓愈:人禍天說,劉禹錫:“天人交相勝”說,柳宗元:“天人不相預”說。沒有一種認為“人定勝天”的。
  
   總述:唐儒抗佛,和佛道而生新思,影響宋儒,開啟了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場重大的轉型。
 
 
   VI:宋元(960—1368AD)
   周敦頤(1017—1073):人稱濂溪先生,著有《周子通書》,是程頤和程顥的老師,是宋代儒學中的第一人。
   張載(1020---1077)人稱張子,他不是宋代儒學中最聰明的,卻是最用功的。據<<宋史?張載轉>>記載:他“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坐起,取燭以書,其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著有《張子全書》,我們大家都必須銘記住他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DIV>
   邵雍(1011――1077)世稱康節(jié)先生,著有《經世皇極圖說》等,與周敦頤一道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二程:程顥和程頤,程顥是哥哥(1032――1085)性溫和,程頤是弟弟(1033――1107)相嚴肅,二程在學術上基本是一致的,著作被編為《二程全書》,他們確立了以理為本體理學體系,通過對《古文尚書》十大字心轉的闡釋,確立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觀其后果,這更讓我們深思“今古”文真?zhèn)沃疇帲▍⒁姟渡袝窏l)。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著有《王臨川集》。在中國知識和膽量似乎成反比,書讀的越多,越怯懦,王安石卻是個例外,不僅聰明,而且勇敢,用文言來形容就是“非常之人”。他四十左右拒絕高官不做,走了“終南捷徑”,結果為他換來了更高的官位,得以實施變法。在變法不如意后,又愿意帶薪到南京休養(yǎng),過著優(yōu)哉游哉的生活,實在表現(xiàn)出一種大丈夫的能屈能伸。然而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卻大違中國人的心態(tài),因此被冠以“拗相公”的綽號,還被編排悔恨半山堂的故事,實在可惡。他的知音很少,但都很偉大,列寧是一個,梁啟超是一個。在哲學上,王安石的眼光也是很獨到的,自漢以來,他第一個讀懂了莊周,并寫成了《論議莊周》,認識到了《莊子》中的儒家思想。(參見《莊子》條)
   朱熹(1130――1200)宋儒的集大成人物。他指導自己的變化,實在是偉大。如果圣人也象奧運會發(fā)獎牌那樣要分冠亞季的話,那么朱子肯定是“季圣”。他是個站在世紀轉折點的人物,對歷史有繼往開來的使命,活了七十歲,在剛剛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去見孔子,他一輩子相當勤勉,寫了不少集注,章句之類的經訓,弟子編輯他的語錄就輯了一百四十卷,可謂著作等身,抽象概念在朱熹那里,擺弄到了極致,這很難說是正道還是歧途,或者竟是窮途。要知道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跑得越快,錯的也就越遠。朱子跑得太快了。憑著這些東西,他做了明清時期差不多五百年的欽定教科書編撰者,有感于這種聲望,甚至那位不太屑讀書人的朱洪武都曾想過要和他攀親戚。
   呂祖謙:字伯恭,朱熹的同學,他小時候性情很暴躁,有一次,在病中讀《論語》突然頓悟,從此就“躬己厚而薄責于人”,性情溫和起來。他這種老好人的態(tài)度,一直蔓延到他的學術觀點上,他左不偏袒朱熹,右不倒向陸九淵,而是屬于折中的浙江金華學派。關于這三派曹聚仁有個形妙的比喻形容這三派的異同。(參見《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陸九淵(1139――1193):人稱象山先生,有《象山全集》傳世,他是一千多年后孟子的好學生,據說他在白鹿洞書院進行講“義利之辨”時,座下泣不成聲。孟子說:人皆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就是所謂的仁義理智“四端”。陸九淵根據這“四端”發(fā)揮出“心”的觀念,認為宇宙在心之中,萬物由心而生,形成了自己的“心學”,很顯然“心學”中的“心”相當于“理學”中的“理”,跟著孟子學的人,氣都特別壯,陸九淵說“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六經皆我注腳”,我們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怦怦跳動的赤子之心。
   葉適(1150――1223)人稱水心先生,有《水心集》傳世,這是位性子烈、極剛正的人,然而就生卒看,他要比許多性子柔和的人高壽得多。葉適是位批評家,他不承認既成的道統(tǒng),指出宋儒受禪的影響,實在是旁觀者清。
   總述:宋代理學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繁榮。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兼蓄佛道思想,至此基本形成了中國哲學思想“儒家為本,道法并用,儒道互補,道釋相生?!钡陌l(fā)展格局。
 
 
   Ⅶ: 明清(1368――1872AD)
   劉基(1368――1872)元朝進士。因為亂發(fā)議論,被免去官職,五十歲時參加朱元璋的起義,是朱元璋的“張良”,有《誠意伯文集》傳世,他有自己的哲學,但是不顯著,固少見于哲學史,他有兩句話說得好“金玉其表,敗絮其中”,誡己誡人。
   王守仁(1472――1529),號陽明,字伯安,謚文成,有《王文成公全集》傳世。心學集大成者,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后分為左右兩派。王學堪稱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最后一個有影響的學說。未流近乎禪,一蟹不如一蟹,終于漸衰。他的學術經歷了復雜。據他自己說最初染上了游俠的習氣,又怕染上了騎射,之后喜歡上辭章,再后來愛好上了神仙修煉,又迷上了佛教,經歷了這么一番選擇與放棄之后,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才發(fā)現(xiàn)了陸九淵的心學。王陽明道德上致良知,自不必說,官做得也很大,還有過武功,《傳習錄》已經是中國哲學著名經典,究其一身,他真正的做到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次立言”是完人。
   李贄(1527――1602)字卓吾,號溫陵居士,著有《李溫陵集》,其思想其學問甚奔放自如,其命名自己作品曰:《焚書》,可見一斑,在西方有為自然科學獻身如布魯諾者,在東方有為社會科學殉身的如李勢者。奇哉!明有海瑞、李勢者,皆中國最后之奇人,滿清一代幾乎無可匹敵者。
   黃宗羲(1610――1695)人稱梨洲先生,遺著多收在《梨洲遺著匯刊》中,他是劉蕺山的學生,劉蕺山是位有骨氣的鴻儒,明亡后,絕食而亡,對他的身教很大。他的政治哲學最精彩,體現(xiàn)在《明夷待訪錄》中,已經有點盧梭的“主權在民”的味道了,可惜發(fā)生在一個不和適宜的時間,不合時宜的地點。
   顧炎武(1613――1662)人稱亭林先生,有《亭林先生遺書記輯》。顧炎武礙于母命終身做了清廷的不合作主義者,但他卻鼓勵自己的親朋好友學而優(yōu)則仕。歷叱明以來王學形成的清淡務虛之風,倡導學以致用,開一代實學新風。反對“明心見性之空”,提倡修己治人之實學??墒穷櫻孜渌^的實學也只不過是“史實”的“實”,而非“事實”的“實”,因此我們看他踐履實學的過程,也不過就是帶著馱著書的驢和馬,到處“困經野之心而已”。
   王夫之(1619――1692)號船山,有《船山遺書》傳世,中國哲學是倫通之學。這種匯通表現(xiàn)在中國哲學在經歷不同思想的交鋒,對抗之后必將走向融合統(tǒng)一。中國哲學在經歷了由漢學宋學轉型之后,經歷了宋明幾百年的碰撞、分化、發(fā)展,宋明理學內部的“理”、“氣”、“心”三派也在曲折中相互影響,相互圓融。最后走向了統(tǒng)一的哲學體系,這一使命便是由王夫之完成的,因此,王夫之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者是當之無愧,要通宋明理學必通王夫之,要通中國哲學必同王夫之。王夫之哲學是未來中國哲學的起點。
 
   總述:明以來,文化專制日盛,思想沉囿于漢宋之爭,諸學士皆以考據為風。思想界徘徊難前,直到西學大面積傳入中國,才為僵死的舊居面輸入了新鮮活力,開辟了近代哲學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