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好文十篇 1.賈誼(漢,前200—168)《過秦論》探討一個政權為什么會滅亡。為政必須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后來說到農民起義時常用的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即出自本篇。 2.司馬遷(漢,前145—87)《報任安書》探討生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做人的人格標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自己因言惹禍,受宮刑奇恥大辱,但在理想沒有實現前決不能死,“所以隱忍茍活,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成語“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即出自此。 3.諸葛亮(三國,181—234)《出師表》提出忠心耿耿的為臣之道和勤懇不怠的敬業(yè)精神。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親賢臣,遠小人”、“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等廣為流傳。 4.魏征(唐,580—643)《諫太宗十思疏》探討一個政權怎樣才能鞏固,并且塑造了一個較理想的君臣關系樣板。文中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指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就是1942年黃炎培與毛澤東在延安談的政權周期律。后人常說的“居安思危”、水可載舟覆舟,即出于此。 5.范仲淹(北宋,989—1052)《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人、為政理念。這句名言成了范之后所有進步政治家的信條。 6.文天祥(南宋,1236—1283)《正氣歌序》提出為人要有正氣的氣節(jié)觀。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于《正氣歌》,它鼓舞了歷代的民族英雄,成了中國人的做人標準。 7.梁啟超(清,民國)《少年中國說》(寫于1900年)反對保守,提倡革新,提出拋棄老朽的中國,創(chuàng)造一個少年中國,振興中華。幾乎通篇都是美言美句。 8.林覺民(清,民國,1886—1911)《與妻書》(寫于1911年),呼喚共和,敲響了數千年封建王朝的喪鐘,響亮地喊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犧牲個人,報效祖國。 9.毛澤東(共和國,1894—1976)《為人民服務》(寫于1944年)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成了共產黨人立黨立國的宗旨。 好文章是替時代立言。是一個人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全部知識和閱歷的結晶,是他生命的寫照。其中不知要經歷多少矛盾、沖突、坎坷、辛酸、成功與失敗。這非主觀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個天才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甚或如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不是隨便就有的,得歷史演變之機,靠作者的修煉之功,是積數十年甚或數百年才可能出現的一個思想和藝術的高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年易過,好文難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