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洗方
百合洗方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百合100克 【用法】以水2升,漬百合一宿。洗身。洗畢食煮餅。 【主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禁忌】服藥期間,禁食鹽豉。
產(chǎn)后調(diào)理方
產(chǎn)后調(diào)理方 【來源】《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卷二。 【組成】當(dāng)歸身9克川芎4.5克生地6克赤芍藥4.5克元胡(醋制)6克牛膝15克蒲黃4.5克干姜(炒黑)2.1克肉桂(火盛者及夏月勿用)2.1克山楂肉9克五靈脂(醋炒,去沙)3克桃仁(去皮、尖)紅花各2.4克黑豆(炒)30克杜仲(炒去絲)6克續(xù)斷6克益母草15克澤蘭葉3克荊芥穗(炒)3克 【用法】水煎,人童便服。 【主治】婦女產(chǎn)后瘀阻,小腹疼痛,結(jié)塊拒按。 【加減】過五七日覺少腹已軟無塊,按之不痛,即將赤芍藥、蒲黃、肉桂、五靈脂、桃仁、紅花六味盡去之,另加白芍藥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2.1克;如虛汗,去荊芥、川芎,加棗仁15克,驚悸亦加之;汗不止,加黃耆、人參各6克;虛甚作喘,倍加人參、黃耆、麥冬,去生地、當(dāng)歸、桃仁、紅花;如脾胃弱,不食,泄瀉,加人參酌量,肉果4.5克、砂仁.2.1克、橘紅2.4克。 【禁忌】產(chǎn)后惡露過多,無兒枕痛者不可用此方。
吹鼻去障翳方
吹鼻去障翳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波斯青黛(水上浮者)0.3克瓜蒂7枚(研末)母丁香7枚(研末)麝香(研)龍腦(研)各0.3克 【用法】上五味,同研如粉,瓶貯蠟封,勿令泄氣。每用少許,吹鼻中,早晨二次,臨臥一次,七日效。 【主治】上膈實熱,沖發(fā)于目,漸生花翳。
鵝掌風(fēng)浸泡方
鵝掌風(fēng)浸泡方 【來源】《中醫(yī)外科學(xué)》。 【組成】大楓子肉9克花椒9克皂莢15克土槿皮1.5克地骨皮6克藿香18克白礬12克鮮鳳仙花9克米醋1千克 【用法】將藥浸入米醋內(nèi)二十四小時,煎沸待溫,將藥汁放人塑料袋內(nèi),將患手(足)伸人袋中扎住,浸六至十二小時,隔日將藥汁煎沸待溫再浸,共浸三至四天。浸泡后七天內(nèi)不宜用堿水、肥皂水洗手(足),如有皸裂者,暫緩使用。以伏天浸泡為佳。 【功用】殺蟲止癢。 【主治】鵝掌風(fēng),手足癬。
復(fù)方大陷胸湯
復(fù)方大陷胸湯 【來源】《急腹癥方藥新解》。 【組成】大黃10~20克川樸15~24克枳實10克芒消10~15克(沖服)甘遂末0.9~1.5克(沖服) 【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口服。 【功用】瀉熱通下,行氣逐水。 【主治】單純性機械性腸梗阻,腸腔積液較多;因腹腔炎癥所致之腸麻痹。 【禁忌】體虛無實邪者禁用。
復(fù)方雷榧丸
復(fù)方雷榧丸 【來源】《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 【組成】生雷丸末30克榧子仁30克蒼術(shù)15克白術(shù)15克皂礬15克 【用法】共細末,水泛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克,一日二次,開水送服??蛇B服七至十五天,不可間斷, 【主治】鉤蟲病。
復(fù)方小承氣湯
復(fù)方小承氣湯 【來源】(急腹癥方藥新解)。 【組成】大黃10克(后下)厚樸10克枳殼10克大腹皮15克黨參15克 【用法】水煎,由導(dǎo)管注入小腸。 【功用】補氣行氣,通里消脹。 【主治】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腹脹。
黃狗下頦方
黃狗下頦方 【來源】《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卷四。 【組成】黃狗下頦(連舌及皮毛劈下,入罐,鹽泥封固,鐵盞益口,煅一柱香,覺煙青即止,務(wù)宜存性,不可過,過則無用。視其骨炭正黑色為妙;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勿用。用時研極細)白蘞末豌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各15克 【用法】上三味,酒諷空腹時服。外又以三味等分為敷藥,香油調(diào)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后出臭汗及熟睡為準(zhǔn)。 【功用】散腫止痛。 【主治】肚癰,少腹癰,腿上貼骨癰。
椒黃敷方
椒黃敷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閉口椒30克(為末)蒼耳苗150克(為末)生姜汁50毫升硫黃15克(為末) 【用法】上四味,和勻。敷患處。 【主治】毒蛇咬傷,迷悶不省人事。
孔子枕中神效方
孔子枕中神效方 【來源】《醫(yī)心方》卷二十六引《葛氏方》。 【異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醫(yī)方集解》)。 【組成】龜甲龍骨遠志石菖蒲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1克,食后用酒和服,一日三次。 【功用】滋陰降火,重鎮(zhèn)安神。 【主治】思慮過多,陰虛火旺,健忘多夢,心悸怔忡,頭暈失眠,遺精盜汗。 【方論】方中龜版滋陰降火;龍骨鎮(zhèn)心安神;遠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竅。配合成方,共奏滋陰降火、鎮(zhèn)心安神之功。
硫黃涂方
硫黃涂方 【來源】《外臺秘要》卷十五引《廣濟方》。 【組成】石硫黃90克(研)雄黃30克(研)硇砂附子(生用)各60克 【用法】上四味,搗篩為散,以苦酒和如泥,涂患處。干即再滌,以愈為度。 【主治】疬瘍風(fēng)。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圣濟總錄》卷十八補。
秘方茶調(diào)散
秘方茶調(diào)散 【來源】《赤水玄珠》卷三。 【組成】片芩60克(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30克細芽茶9克白芷15克薄荷9克荊芥穗12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9克,用茶清調(diào)下。 【功用】祛風(fēng)止痛。 【主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fēng)熱痛不可忍。 【加減】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9克。
秘方換腿丸
秘方換腿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薏苡仁石南葉天南星(洗,姜制炒)川牛膝(酒浸,焙)肉桂(去粗皮)當(dāng)歸(去蘆)天麻(去苗)附子(炮,去皮、臍)羌活防風(fēng)(去叉)石斛(去根)萆薢(微炙)黃耆(蜜炙)續(xù)斷各30克蒼術(shù)(米泔浸)45克檳榔15克干木瓜120克 【用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溫酒或木瓜湯吞下,日進二三服。 【功用】祛風(fēng)濕,壯筋骨。 【主治】肝腎虛弱,風(fēng)寒濕邪下注腰膝,腿足沉重少力,移步遲緩,筋脈攣痛,不能屈伸,腳心隱痛,有妨履地;干濕腳氣,赤腫痛楚,發(fā)作無時,呻吟難忍,面色黧黑,大便秘澀者。
排膿收口方
排膿收口方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檳榔大黃當(dāng)歸羯羊角(火上燒,刮下,又燒刮) 【用法】上為細末,真麻油調(diào)敷。 【主治】諸瘡潰后,口不合。 【加減】口如未合,加龍骨末少許,敷之即合。但勿性急,反為害。
撲汗方2
撲汗方2 【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組成】牡蠣粉30克枯白礬30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過重絹羅為面。清洗后,用面撲腎囊潮汗處。 【功用】止汗。 【主治】陰囊潮汗。
商陸塞耳方
商陸塞耳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商陸(生者,洗) 【用法】用刀子削如棗核,塞入耳中,日二次。 【主治】耳腫。
生血清熱方
生血清熱方 【來源】《萬病回春》卷六。 【組成】當(dāng)歸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黃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紅花木香玄胡索香附甘草 【用法】上銼。水煎,溫服。 【功用】養(yǎng)血清熱,化瘀調(diào)經(jīng)。 【主治】血虛有熱,兼夾瘀滯,經(jīng)水過期而來,作痛者。
史國公浸酒方
史國公浸酒方 【來源】《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一。 【異名】史國公藥酒(《古今名方》卷十六)。 【組成】當(dāng)歸虎脛骨(酒浸一日,焙干,酥炙)羌活鱉甲(炙)萆薢防風(fēng)(去蘆、叉)秦艽川牛膝松節(jié)晚蠶沙各60克枸杞子150克干茄根240克(飯上蒸熟) 【用法】用無灰酒2升,絹袋盛藥入酒內(nèi),封十日。取飲時不可面向壇口,恐藥氣沖入頭面。飲酒不可間斷。飲盡,藥滓曬干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崭箷r酒下50丸。 【功用】祛風(fēng)除濕,養(yǎng)血舒筋。 【主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頑麻,骨節(jié)酸疼,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手足拘攣。 【禁忌】服藥期間,忌發(fā)風(fēng)動氣之物。 【方論】方中羌活、萆薢、防風(fēng)、秦艽、松節(jié)、晚蠶沙、干茄根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止痹痛;虎脛骨、川牛膝強筋骨,祛風(fēng)濕;當(dāng)歸、枸杞子、鱉甲滋陰養(yǎng)血舒筋,無灰酒通血脈,助藥力。諸藥合用,共成祛風(fēng)除濕,養(yǎng)血舒筋之效。
松花散方
松花散方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組成】松花4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紫菀15克(去苗)百合15克薯蕷30克人參15克(去蘆頭)鹿角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生干地黃30克白茯苓15克茜草根15克(銼)刺薊15克艾葉7.5克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6克。 【主治】吐血久不止。
溫宮方
溫宮方 【來源】《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組成】川椒20克(炒)川烏30克(炮)白及60克 【用法】上為末。用絹包9克,納陰中,約深10厘米,留絹出口,覺腹中熱后取出。明日再用,以效為度。 【主治】陰中挺出,脈緊澀者。
半夏熨方
半夏熨方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組成】半夏生姜、芎藭各30克細辛90克桂心20克烏頭10枚 【用法】上六味,哎咀。以淳苦酒1升浸一晝夜,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適寒溫,以熨囟上,冷更溫之,復(fù)熨如前,朝暮各三四次,二十日愈。 【主治】小兒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
長春方
長春方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二。 【組成】魚鰾500克(蛤粉炒成珠,極焦)棉花子500克<取仁,去盡油,酒蒸)白蓮須250克金櫻子500克(去毛)川石斛250克沙蒺藜120克杞子180克菟絲子120克五味子120克(炒) 【用法】將鹿角2.5千克,鋸薄片,河水煮三晝夜,去角取汁熬膏,和藥末為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溫開水送下。 【主治】腎虛精冷。
刀瘡良方
刀瘡良方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卷四。 【異名】金瘡如圣散(《青囊秘傳》)。 【組成】陳石灰無毛小鼠韭菜根。 【用法】共搗極爛作餅,貼在背陰墻上,待干用刀刮下,研細木敷之。 【主治】刀瘡出血。 按:本方原書無方名,現(xiàn)據(jù)《青囊秘傳》補。
方脈流氣飲
方脈流氣飲 【來源】《外科發(fā)揮》卷五。 【組成】紫蘇青皮(去白)當(dāng)歸(酒拌)芍藥(炒)烏藥茯苓桔梗(炒)半夏(姜制)川芎黃耆(炙)枳實(麩炒)防風(fēng)陳皮(去白)甘草(炙)各3克木香大腹皮檳榔枳殼(麩炒)各1.5克 【用法】上作一劑。用水400毫升,加姜3片、棗1枚,煎32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瘰疬流注,及郁結(jié)聚結(jié)腫塊,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悶,咽塞不利,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或四肢浮腫,大小便秘。
復(fù)方紅砒膏
復(fù)方紅砒膏 【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組成】紅砒4克輕粉4克雄黃3克冰片3克液體石蠟10~20毫升凡士林加至100克 【用法】前四味藥分別研成細扮,混合均勻。加液體石蠟分散后,再加入凡士林,研磨成均勻細膩的軟膏100克即成。將藥膏涂布患處約銅板厚,上敷凡土林紗布一層,干紗布兩層,再用繃帶包扎。 【主治】銀屑病。 按:方中紅砒、輕粉等大毒之品,只能外用,嚴禁內(nèi)服,
復(fù)方少腹化瘀湯
復(fù)方少腹化瘀湯 【來源】《急腹癥方藥新解》。 【組成】紅藤60克牛膝25克桃仁紅花當(dāng)歸各15克延胡索赤芍香附各10克炮姜桂枝川楝子小茴香各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劑二煎,分二次。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jīng)止痛。 【主治】闌尾包塊、索條,腹部手術(shù)后切口炎性浸潤,腹腔內(nèi)炎性包塊。
宮外孕II號方
宮外孕II號方 【來源】《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75(6):409 【組成】丹參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三棱3~6克莪術(shù)3~6克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用】活血祛瘀,消癥止痛。 【主治】宮外孕破損后,腹腔、盆腔內(nèi)瘀血凝滯,形成血腫包塊者。
鯽魚涂敷方
鯽魚涂敷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組成】生鯽魚長10厘米豉50克 【用法】上二味,合搗令細。涂敷瘡上,一日三次。 【主治】瘡癬浸淫。
櫸皮洗眼方
櫸皮洗眼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櫸皮(去粗皮,切)30克古錢7枚 【用法】上二味,以水225毫升,煎取105毫升,去滓熱洗,冷則再暖, 【主治】目中飛血赤脈。
枯瘤方
枯瘤方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白砒硇砂黃丹輕粉雄黃乳香沒藥硼砂各3克斑蝥20個田螺(大者,去殼,切片,曬干)3個 【用法】共研極細,糯米粥調(diào),捏作小棋子樣,曝干。先灸瘤頂三炷,以藥餅貼之,上用黃柏末水調(diào)蓋敷藥餅。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斂口藥。 【主治】瘤初起成形未破,及根蒂小而不散者。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來源】《醫(yī)方考》卷五。 【異名】滋陰八味丸(《景岳全書》卷五十一)、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卷二十七)、知柏八味丸(《筆花醫(yī)鏡》卷二)。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茱萸(去核)山藥各120克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90克黃柏知母各60克 【用法】上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日服二次,白開水送下。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腎水不足,督脈空虛,骨枯髓減,致成骨痿,腰脊不舉,骨蒸潮熱。
秘方定心丸
秘方定心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四引《統(tǒng)旨》。 【異名】秘方定振丸(《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五)。 【組成】天麻(蒸熟)秦艽(去蘆)全蝎(去頭、尾)細辛各30克熟地生地川歸川芎芍藥各60克防風(fēng)荊芥各21克白術(shù)黃耆各45克威靈仙(酒洗)15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白湯或酒送下。 【功用】益氣養(yǎng)血,祛風(fēng)定振, 【主治】老人顫振,由于氣血兩虛,風(fēng)氣外襲所致者。
秘方萬應(yīng)丸
秘方萬應(yīng)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四。 【組成】三棱莪術(shù)(各醋炒)陳皮(麩炒)橘紅使君子肉麥蘗曲(炒)神曲(炒)雷丸干漆(炒煙盡)各15克檳榔30克蕪荑7.5克鶴虱(略炒)胡黃連(炒)甘草(炙)各9克木香良姜(陳壁土炒)砂仁各6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醋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 【功用】消積殺蟲, 【主治】腹內(nèi)有蟲及積氣塊痛,小兒疳病。
撲粉方
撲粉方 【來源】《醫(yī)方考》卷一。 【組成】龍骨牡蠣糯米各等分 【用法】共為末。以此粉撲之。 【功用】收澀止汗。 【主治】服發(fā)汗藥,出汗過多者。 【方論】汗多有亡陽之戒,故用龍骨、牡蠣之澀以固脫,入粳米者,取其粘膩。
雀糞涂敷方
雀糞涂敷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雀糞醬瓣(水洗令凈)各15克 【用法】上二味,合和研細。涂敷癬上。 【主治】一切癬癥。
神驗胎動方
神驗胎動方 【來源】張文仲引徐王方(錄自《外臺秘要》卷三十三)。 【異名】佛手散(《普濟本事方》卷十)、當(dāng)歸湯(《易簡方》)、神妙佛手散(《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芎歸湯(《攝生眾妙方》卷十一)。 【組成】當(dāng)歸9克芎藭6克 【用法】上二味,切。以水800毫升,酒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服。若胎死即出,比用神驗。血上心腹?jié)M者,如湯沃雪。 【主治】妊娠傷胎腹痛。
十味淡齋方
十味淡齋方 【來源】《瘍科心得集》卷下。 【組成】川貝母(去心,生研)30克白芷(焙)30克防風(fēng)(焙)30克海螵蛸(浸淡,漂凈,去甲)30克當(dāng)歸(炒)30克川芎(炒)30克金銀花(曬)30克花粉(曬)30克半夏(姜汁制炒)30克南星(姜汁制炒)45克 【用法】各藥要囪囤,放瓦盆內(nèi)炒,用木槌于石臼內(nèi)打成末,篩凈,分作21服,每服15克,每日用鮮土茯苓500克,不見鐵器,于石白內(nèi)搗碎,放干瓦罐中,用河水3升,煎至1.5升,去滓,下藥末15克,再煎至750毫升,早、午、晚各服250毫升。服此六十三日收功。 【主治】下疳廣瘡,誤服輕粉升藥,致爛喉塌鼻,遍體骨節(jié)疫楚,或腐爛不堪。 【禁忌】煎藥時忌一切金、銀、銅、鐵、錫器;服藥期間,須忌一切鹽味。
熟豬肚方
熟豬肚方 【來源】《仙拈集》卷二。 【組成】木耳青菜豬肚 【用法】共煮食。或豬肚1個洗凈,槐花炒為末,入肚內(nèi),扎兩頭。加醋,入砂鍋內(nèi)煮爛吃,或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溫酒送下。 【主治】腸風(fēng)下血。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 【來源】《丹溪心法》卷二。 【異名】白術(shù)芍藥散(《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 【組成】炒白術(shù)90克白芍(炒)60克陳皮(炒)45克防風(fēng)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功用】補脾瀉肝。 【主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guān)不調(diào),弦而緩。 【加減】久瀉者,加炒升麻18克。 【方論】方中白術(shù)燥濕健脾,白芍養(yǎng)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fēng)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diào)氣機以止痛瀉。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補。
洗面玉容方
洗面玉容方 【來源】《仙拈集》卷二。 【組成】甘松三柰香薷白芷白及白蘞藁木白僵蠶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綠豆粉肥皂(煨)各等分 【用法】上藥十三味,各研細末,混勻,密貯,每晨取少許洗面。 【功用】美容除斑。 【主治】面斑。
鼻痔方
鼻痔方 【來源】《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八。 【組成】明礬30克蓖麻7個鹽梅5個(去核)麝香少許 【用法】上藥搗為丸。綿裹塞鼻中,附著瘜肉,每日一換。鼻中沈出清水,其瘜肉自下。 【主治】鼻瘜肉。
辰字探吐方
辰字探吐方 【來源】《喉痧癥治概要》。 【組成】真膽礬9克 【用法】冬月用青魚膽拌,陰干,研極細末,水調(diào)送下。 【功用】豁痰催吐。 【主治】喉腫、乳蛾。
獨蒜涂臍方
獨蒜涂臍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獨顆大蒜1枚梔子仁3~7枚鹽花少許 【用法】上三味,搗爛,攤于紙上,貼于臍部,良久即通。未通,可涂陰囊上,立通。 【主治】小便不通,
復(fù)方大柴胡湯
復(fù)方大柴胡湯 【來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 【組成】柴胡黃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藥生大黃(后下)各9克枳殼木香生甘草各6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首劑由胃管注入,以后每日一劑或兩劑,晚上服或早晚分服。也可制成沖劑,用溫開水沖服。 【功用】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里攻下。 【主治】潰瘍病急性穿孔第二期,從氣血郁閉證轉(zhuǎn)化為里實熱證者。 【加減】若腹腔感染重者,加金銀花、連翹等;便秘,加芒消;瘀血重者,加桃紅、紅花、生蒲黃、川芎等。
復(fù)方黃連散
復(fù)方黃連散 【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組成】黃連31克青黛6克馬牙消1.5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為細末。摻患處。 【主治】鵝口瘡。
復(fù)方通竅活血湯
復(fù)方通竅活血湯 【來源】《急腹癥方藥新解》。 【組成】赤芍15克川芎3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穿山甲30克(先煎)皂角刺30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0克夏枯草12克【用法】水煎服?!竟τ谩炕钛?,消腫散結(jié)?!局髦巍考毙躁@尾炎恢復(fù)期,或闌尾區(qū)條索硬結(jié)。
宮外孕I號方
宮外孕I號方 【來源】《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75(6):409 【組成】丹參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用】活血祛瘀,消癥止痛。 【主治】宮外孕破損后不穩(wěn)定型早期及休克型經(jīng)治療糾正后,腹腔、盆腔內(nèi)血液尚未形成血腫包塊者。
加減古方五汁飲
加減古方五汁飲 【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組成】蜜柑2個(去皮、子)鮮藕120克(去節(jié))荸薺20個(去皮)青果20個(去按)生姜1薄片(去皮) 【用法】共搗如泥,用布擰汁,隨時飲之。 【功用】清肺利咽,開胃止嘔。 【主治】咽腫目赤,煩渴咳嗽,納呆欲嘔者。
咳血方
咳血方 【來源】《丹溪心法》卷二。 【異名】肺血丸((醫(yī)林纂要)卷四)。 【組成】青黛瓜蔞仁訶子肉海粉山梔子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以蜜同姜汁為丸。每次1丸,噙化。 【主治】咳嗽痰血。 【加減】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 【方論】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方中青黛、山梔所以降火,瓜蔞、海粉所以化痰,訶子所以斂肺止咳,雖無治血之藥,但火去而血可自止也。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方考》卷三補。
藜蘆敷方
藜蘆敷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異名】藜蘆膏(《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三)。 【組成】藜蘆(末)豬脂各60克 【用法】上兩味藥相和,調(diào)如糊狀。涂瘡上,每日三至五次。 【主治】反花瘡久不愈,瘡口胬肉凸起者。現(xiàn)用于皮膚腫瘤。
秘方補心丸
秘方補心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四引《統(tǒng)旨》。 【組成】當(dāng)歸生地各45克川芎甘草人參各30克柏子仁酸棗仁各90克遠志(去心)75克辰砂(飛)膽星各15克金箔20片麝香3克琥珀9克石菖蒲18克茯神(去皮,心)21克 【用法】上研為細末,蒸餅糊丸,綠豆大,辰砂為衣。每服70~90丸,津唾咽下;或姜湯下。 【功用】養(yǎng)血補心,安神鎮(zhèn)驚。 【主治】心虛手振。
秘方化滯丸
秘方化滯丸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三。 【組成】南木香(堅實者,不見火)丁香(去苞,不見火)青皮(四花者,去瓤)紅橘皮(水浸,去白)黃連(大者)各7.5克京三棱(慢火煨)莪術(shù)(慢火煨)各15克半夏曲(揀白凈半夏研末,生姜自然汁和為餅,曬干)7.5克 【用法】上藥八味,曬干,和研為細末。用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研開,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過一宿,慢火熬至醋干,稱18克重,研細,將前藥末和入再研令勻。再加烏梅用肉厚者,打碎核,細銼,火焙干,為細末,稱15克重,用米醋調(diào)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藥,上統(tǒng)和勻了,用白面24克,水調(diào)成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5~7丸,體強10丸,五更空腹時用橘皮湯調(diào)下。常服磨滯,不欲通泄,津液咽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物,取本汁冷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食瀉不休及霍亂嘔吐,俱用冷水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干姜湯下;心動,石菖蒲湯下,赤白痢,冷甘草、干姜湯下;諸氣痛,生姜、橘皮湯下;小腸氣痛,茴香酒下;婦人血氣,當(dāng)歸湯下;若欲宣積,滾姜湯下,仍加丸數(shù),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補住。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疳積常服,米飲下,不拘時服。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功用】理氣化積。 【主治】食積氣滯,心腹脹痛。 【禁忌】孕婦勿服。
蟯蟲外用方
蟯蟲外用方 【來源】《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引冷柏枝方。 【組成】苦楝皮30克雄黃30克槐皮15克 【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用麻油調(diào)涂肛周,每晚一次。 【功用】殺蟲止癢。 【主治】蟯蟲病,肛門瘙癢,入夜尤甚。
撲汗方1
撲汗方1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牡蠣蛤粉 【用法】牡蠣研粉,加入好蛤粉三分之一。用紗帛包裹,撲汗處,以頻撲為佳。 【主治】諸汗。
潤肺止嗽方
潤肺止嗽方 【來源】《不居集》上集卷十五。 【組成】松子肉9克貝母紫菀各4.5克知母牛膝各3克枇杷葉菊花各9克 【用法】水煎,睡時溫服。 【主治】水虧金燥,火盛刑金,喉干聲啞。
生蟹足敷方
生蟹足敷方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組成】生蟹足白蘞各15克 【用法】上二味,搗末。以乳汁和,敷顱上。立愈。 【主治】小兒解顱。
石斛清胃方
石斛清胃方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石斛茯苓橘皮枳殼扁豆藿香丹皮赤芍各等份甘草減半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9~12克,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用】清胃生津,健脾涼血。 【主治】麻疹后期,胃熱津傷,脾氣虛弱,嘔吐,不欲飲食,口干作渴,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虛數(shù)。 【方論】方中石斛清胃經(jīng)虛熱,并有生津之功;配以扁豆、甘草、藿香、茯苓健脾和胃;橘皮、枳殼理氣化滯;生姜降逆止嘔;麻疹后期多見血分余熱未清,故又配以丹皮、赤芍清熱涼血。諸藥合用,共奏清胃健脾之功。
四方散
四方散 【來源】《外傷科學(xué)》。 【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野芋頭各等量 【用法】共研細末,水、酒煮熱外敷。 【功用】溫經(jīng)通絡(luò),祛濕止痛。 【主治】損傷舊患及風(fēng)寒濕之關(guān)節(jié)疼痛。
頑癬必效方
頑癬必效方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川槿皮120克輕粉雄黃各120克百藥煎4餅斑蝥(全用)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黃60克海桐皮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用陰陽水調(diào),抓損敷藥,必待自落。 【主治】多年頑癬,諸藥熏擦搽洗不效者。
洗手榮筋方
洗手榮筋方 【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組成】桂枝尖6克赤芍6克沒藥4.5克乳香3克宣木瓜9克秦艽6克絲瓜3克甲珠6克天仙藤9克 【用法】水煎,趁熱浸洗患處。 【功用】通絡(luò)化瘀,祛風(fēng)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偏于上肢者。 【方論】本方為祛風(fēng)寒濕邪,通絡(luò)化瘀止痛之劑。方中桂枝用尖,取其上行肢臂,以祛風(fēng)寒,配以絲瓜、天仙藤通經(jīng)活絡(luò);乳香、沒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芍藥,甲珠滋養(yǎng)陰血,調(diào)肝榮筋;木瓜調(diào)肝利濕以舒筋;秦艽以祛風(fēng)濕。配合成方,適用子上肢關(guān)節(jié)痛由風(fēng)寒濕邪而成者?!?span id="opkdopnojk"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 sans-serif; line-height: normal; font-size: 12px; ">隨風(fēng)消散整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