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1)

 杏林讀者 2011-03-10

中醫(yī)名藥方-兒科(1

兒科疾病一
治療鵝口瘡中醫(yī)名藥方

青液散

【來源】《嬰童百問)卷四。

【組成】青黛3克 樸消3克 冰片0.9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蜜調(diào),以鵝翎蘸少許敷患處。

【主治】嬰幼兒鵝口瘡,口瘡,重舌。

復方黃連散

【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黃連31克 青黛6克 馬牙消1.5克 冰片1.5

【用法】共研為細末。摻患處。

【主治】鵝口瘡。

保命散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引《醫(yī)方妙選》。

【異名】朱礬散(《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白礬7.5(燒灰) 馬牙消15(細研) 朱砂7.5(水飛)

【用法】上藥和勻研細。每用少許,取白鵝糞,以水攪取汁,調(diào)涂舌上、頰內(nèi)。未用藥時,先以消毒紗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藥敷之。

【主治】小兒鵝口瘡。

清熱瀉脾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山梔() 石膏() 黃連(姜炒) 生地 黃芩 赤苓
【用法】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脾泄熱。
【主治】小兒心腫蘊熱,致患鵝口,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者。

治療口瘡中醫(yī)名藥方

中白散

【來源】《吉林省中藥成方集》。
【組成】人中白()30克 兒茶15克 青黛9克 薄荷15克黃柏9克 冰片1.5
【用法】先將人中白等五味研為細粉,再將冰片置乳缽內(nèi)細研,陸續(xù)摻入人中白等細粉中,配研均勻,過羅,裝瓶,每瓶重9克。每用少許,涂敷患處,引涎流出。
【主治】小兒牙疳,口舌生瘡,口內(nèi)潰爛,牙齦紅腫等。

牛黃生肌散

【來源】《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牛黃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黃連 乳香 沒藥各3克 兒茶6克 硼砂1.5克 冰片0.9
【用法】為末。搽患處。
【主治】牙疳,臭爛穿腮者。

瀉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藿香葉21克 山梔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風120(去蘆,切,焙)
【用法】上銼,同酒、蜜微炒香,為細末。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清汁,不拘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或小兒身涼身黃睛黃,疳熱口臭唇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小兒弄舌。
【方論】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jīng)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治療吐乳中醫(yī)名藥方

乳吮散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枇杷葉7.5(去毛,炙焦黃色) 母丁香7.5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0.30.5克,涂乳上吮兒,便止。
【主治】嬰兒吐乳不定。

參姜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915(或加倍) 炙甘草11.5克 干姜()1.5(36克,或用煨生姜35)
【用法】上藥以水300毫升,煎至210240毫升,徐徐服之。
【主治】脾肺胃氣虛寒,嘔吐,咳嗽氣短;小兒吐乳。

治療泄瀉中醫(yī)名藥方

溫中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溫白丸(《雞峰普濟方》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切,去頂,焙) 甘草(銼,焙) 白術(為末)30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姜汁調(diào)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1020丸,用米飲送下,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時吐酸水,不思飲食;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肢體倦怠者。

溫脾散1

【來源】《顱囟經(jīng)》卷上。
【組成】附子 干姜 甘草(炮,銼)15克 白術30
【用法】上藥為末,空腹時用米飲送下,每次1.5克。
【功用】溫脾止瀉。
【主治】小兒脾胃虛寒,水瀉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鮮魚、毒物。
【方論】本方乃四逆湯加白術而成。方中重用白術健脾運濕;附子、干姜溫陽逐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溫陽健脾、祛濕止瀉之功。

木香豆蔻丸

【來源】《御藥院方》卷十一。
【組成】木香 草豆蔻仁 檳榔 陳皮 青皮(去 白)30克 京三棱120克 肉豆蔻(去殼)5
【用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50丸,棗湯下。
【主治】小兒泄瀉,經(jīng)久不止,食少腹脹,面黃神疲。

斗門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附子1(18克,炮,去皮、臍,尖) 硫黃(別研) 肉桂(去粗皮) 龍骨(別研) 訶子(煨,去核) 丁香 干姜()7.5
【用法】上藥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乳食前用溫米飲送下。
【功用】溫陽止瀉。
【主治】小兒腸胃虛弱,泄瀉糟粕,或便白沫,晝夜無度。

術附湯2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附子半個() 白術0.3克 干姜6() 甘草3()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手足暖,止后服。
【主治】小兒臟腑虛寒,泄瀉洞利,手足厥冷。

加減四君子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 藿香葉 甘草() 黃耆(去苗)30克 人參 茯苓(去皮,焙) 白術各120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入鹽點服;或用水150毫升,煎至l00毫升,溫服。
【主治】小兒吐瀉不止,不進乳食。

瀉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藿香葉21克 山梔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風120(去蘆,切,焙)
【用法】上銼,同酒、蜜微炒香,為細末。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清汁,不拘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或小兒身涼身黃睛黃,疳熱口臭唇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小兒弄舌。
【方論】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jīng)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建中丹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胡椒 蓬莪術() 全蝎各3克 肉豆蔻(面裹煨)15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粒,乳、食前用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泄瀉,腹痛啼哭。

建胃散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厚樸(去粗皮,生姜制)30克 川黃連(去須)30克 白術 肉豆蔻(面裹煨)30克 縮砂仁15克 干姜15() 木香15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主治】小兒泄瀉,身熱煩渴。

參蘇飲子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人參(去蘆) 白術 白茯苓(去皮) 甘草() 紫蘇葉 干木瓜 香薷葉 厚樸(去皮,姜制) 半夏曲 白扁豆() 陳橘紅各等分
【用法】上藥銼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茱連丸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土黃連(去須) 吳茱萸各30克 陳皮15(去白)
【用法】上藥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夏月暴瀉注下。

香肉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木香 肉豆蔻等分(并裹面煨,令面焦為度)
【用法】上藥研末,糊為丸,小豆大,白湯送下。若研末,水煎亦可;咳嗽者熱服。
【主治】小兒吐瀉不定,兼見咳嗽癔。

養(yǎng)脾丸2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 川芎各9克 青皮(醋炒) 木香() 黃連(姜炙) 陳皮各6克 神曲() 山楂 縮砂仁 麥芽()3
【用法】上藥研細末,神曲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陳倉米飲送下。
【功用】養(yǎng)脾消積。
【主治】驚瀉。因氣弱受驚,夜臥不安,晝則驚惕,糞稠若膠,色青如苔。

掌胃膏

【來源】《百一選方》卷十九。
【組成】人參 白術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白豆蔻(去殼) 陳皮(去白) 沉香 枇杷葉(去毛) 青皮(去白) 丁香 草豆蔻(去皮) 木香 藿香葉 縮砂仁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1丸,空腹時用米湯化下,日進二服。
【功用】益氣健脾,溫中止瀉。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

治療食積中醫(yī)名藥方

三棱丸2

【來源】《育嬰秘訣》。
【組成】三棱(醋炒,煨) 莪術(醋炒) 青皮 陳皮 枳實(炒) 厚樸(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黃連(炒) 香附(醋炒) 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神曲(炒) 麥芽(炒) 干蟾(燒存性) 檳榔 木香 砂仁各10.5克 當歸3
【用法】上藥為末,另取神曲煮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 2050丸,米飲送下。大便出黃涎臭穢為度,此是積滯去也。
【主治】先脾虛,后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三棱煎丸

【來源】《活幼日議》卷十七。
【異名】消痞丸、化積丸(《活幼日議》卷十七)。
【組成】京三桂 蓬莪術(炮)各15克 芫花0.3克鱉甲(去裙襕,米醋炙令焦)15克 淡豆豉6克 巴豆21粒(去殼) 川當歸15克 杏仁(去皮、尖,炒)0.3
【用法】上藥將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干,炒焙為東,次將當歸、杏仁、巴豆、淡豆豉研末,與上藥末和勻,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用生姜湯送下。
【主治】嬰孩小兒多食生冷,脾胃積滯,久不克化,肚熱腳冷,痞癖寒熱;癥癖,中焦不和,脘腹膨脹,氣壅不得宣通者。

下積丸

【來源】《直指小兒方》。
【組成】丁香 縮砂仁各12個 使君子5個(焙) 烏梅肉(焙)川巴豆肉各3個(不去油)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和勻,爛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用橘皮煎湯送下。
【主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大茱連丸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蓬莪術 京三棱各7.5(醋煮) 干姜()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木香 丁香各60克 巴豆21(去殼、心、膜,出油) 綠小細茱萸6
【用法】上藥研末,醋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710丸,大者加服,用生姜、棗子湯送下。
【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腹部膨脹,胸膈痞悶,強食不化,口渴煩躁,坐臥不安,肢體倦怠。

小兒四癥丸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廣木香6克 蘇葉45克 陳皮 厚樸(姜制) 藿香 白術(麩炒) 茯苓(去皮) 炒麥芽 炒蒼術各30克 花粉 澤瀉 山揸 豬苓 制半夏各22.5克 白芷 桔梗 滑石 砂仁各15克 神曲(麩炒)22.5
【用法】上藥十九味,共為細粉,每細粉456克,對入琥珀面15克,共研細和勻,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500克丸藥用朱砂面9克為衣,蠟皮或蠟紙筒封固。每次服1丸,周歲以內(nèi)酌減,白開水化服。
【功用】健脾消食,利尿止瀉。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小便不利,肚腹脹痛;中暑中寒,頭痛身熱,口渴舌干,煩躁不寧。

木香大安丸

【來源】《痘疹世醫(yī)心法》卷十二。
【組成】木香6克 連翹5克 黃連9克 陳皮9克 白術9克 枳實5克 山楂5克 炒神曲5克炒麥芽5克 砂仁5克 炒萊菔子5
【用法】為末,神曲煮糊為丸。每服3克,陳倉米煎湯送下。
【功用】消食導滯。
【主治】小兒食滯,頭溫腹熱,大便酸臭,噯氣惡食,煩不安眠,口干作渴。

化積散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山楂() 麥芽() 神曲() 檳榔() 雞內(nèi)金() 二丑()500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3克,加糖少許,溫開水沖服,一日二次。
【功用】消食滯,化痞積。
【主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滯痞塊,面色萎黃,不思飲食,腹大膨脹。

加味平胃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四。
【組成】南蒼術() 厚樸(姜炒) 大腹皮() 甘草() 陳皮 萊菔子() 山楂 麥芽() 神曲()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功用】化積消滯。
【主治】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nèi)停,脘腹膨脹,大便不通。

啟脾丸2

【來源】《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一引《經(jīng)驗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 白術(土炒) 白茯苓(去皮) 干山藥 蓮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 甘草(蜜炙) 陳皮 澤瀉各15
【用法】上各為細末,荷葉煮湯,以炊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飲送下。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中。
【主治】小兒傷食,嘔吐泄瀉,腹脹腹痛,小兒疳積,面黃消瘦。

香樸散1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厚樸(去粗皮,生姜炙,銼)30克 木香 麥蘗() 陳曲() 青橘皮(去白,焙)7.5
【用法】上六味,搗羅為細散。每服1.5克,湯調(diào)下。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乳食遲化,宿滯成積,久而不消,及腹脅刺痛,不思飲食。

養(yǎng)元粉2

【來源】《醫(yī)方一盤珠》卷八。
【組成】糯米700克 山藥90克 茯苓(去皮)60克 芡實90克蓮子肉90克 川椒15克、苡仁90
【用法】共為細末??勺眉影滋钦{(diào)服,每服2匙。
【功用】健脾養(yǎng)元。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
【加減】如酌加廣皮、半夏、白術、人參、山楂肉尤妙。

消乳丸

【來源】《嬰童百問》卷七。
【組成】香附()30克 甘草()15克 陳皮(去白)15克 縮砂仁30克 神曲()30克 麥蘗()30
【用法】上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綠豆大。每次服30丸,食后姜湯下。
【功用】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
【主治】小兒傷食不化,嘔吐,脈沉者。

消食丸1

【來源】《嬰童百問》卷一。
【組成】縮砂仁 陳皮 三棱 蓬術 神曲 麥蘗() 丁香7.5克 香附子(米泔浸) 枳殼() 檳榔 烏梅各15
【用法】上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食后紫蘇湯下2020丸。
【功用】寬中快氣,消乳化積。
【主治】小兒乳食不消。

調(diào)中丸2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十。
【組成】干姜() 橘紅 白術 茯苓(去皮) 木香 縮砂仁 官桂(去粗皮,不見火) 良姜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細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開水下。
【功用】溫中健脾。
【主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食少。

治療厭食中醫(yī)名藥方

建脾散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七。
【組成】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30克 厚樸90(用姜汁炙) 蒼術(米泔浸一宿)120克陳橘皮(去白)150克 甘草60(半生半熟) 草果子(去皮)60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濕滯中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

姜糖飲

【來源】《兒科證治簡要》。
【組成】生姜35片 紅糖36
【用法】水煎或開水沖服。
【功用】溫中散寒,暖血益胃。
【主治】不乳癥。先天虛寒或后天為寒邪所傷,致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出生后二三日內(nèi)不吮乳,面色灰暗或微青,四肢發(fā)涼,哭聲無力,指紋青暗,舌質(zhì)淡,苔白潤。

兒科疾病二

治療疳證中醫(yī)名藥方
截疳散
【來源】《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白及 白蘞 黃丹 密佗僧各30克 黃連15克輕粉3克 冰片 麝香各1.5
【用法】上藥各研極細粉,和勻。用時將藥粉摻患處,或納瘡中,外以膏藥貼敷。
【主治】疳瘺瘡,日久不愈者。

橘連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陳橘皮30克 黃連45(去須,米泔浸一日)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研入麝香1.5克,用豬膽7個,分藥人在膽內(nèi)。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扎破,以熟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1030丸,米飲下,不計時候。
【主治】小兒疳瘦。

鱉血丸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二。
【組成】人參15克 川芎 蕪荑 北柴胡各30克 使君子21個 胡黃連 川黃連各60
【用法】上用鱉血150毫升,吳茱萸30克,拌和二連,淹一宿,次早炒干透,出茱萸并血,只用二連,同余藥杵末,粟米粉糊丸,麻子大。每服20丸,食前熟水下。
【主治】疳勞。

九味蘆薈丸2
【來源】《明醫(yī)雜著》。
【組成】胡黃連 黃連 蘆薈 木香 蕪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鶴膝草各30克 麝香9
【用法】上藥為未,蒸餅糊丸,麻子大。每股3克,空腹溫開水送下。
【主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diào)或瘰癘結核,耳內(nèi)生瘡等癥。

三棱丸2
【來源】《育嬰秘訣》。
【組成】三棱(醋炒,煨) 莪術(醋炒) 青皮 陳皮 枳實(炒) 厚樸(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黃連(炒) 香附(醋炒) 川芎 使君子肉 夜明砂神曲(炒) 麥芽(炒) 干蟾(燒存性) 檳榔 木香 砂仁各10.5克 當歸3
【用法】上藥為末,另取神曲煮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 2050丸,米飲送下。大便出黃涎臭穢為度,此是積滯去也。
【主治】先脾虛,后傷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脹。

干蟾丸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組成】干蝦膜1枚(涂酥炙微黃) 漏蘆3O克 菖蒲30克 雄黃O.9克(細研) 朱砂0.9克(細研)磨麝香0.3克(細研)
【用法】上藥搗羅為本,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小兒無辜疳痢,黃瘦腹痛,或腹內(nèi)有蟲。

干蟾丸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干蟾1枚(涂酥,炙微焦) 木香3.7克 肉豆蔻2顆(去殼) 雄黃7.5克(細研) 丁香 3.7克 熊膽3.7克(細研) 胡黃連7.5克 朱砂7.3克(細研) 青黛7.5克(細研) 麝香7.5克(細研) 赤石脂7.5克 代赭7.5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研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2丸,以粥飲送下,日服二次。
【主治】小兒乳疳,腹大黃瘦?;驎r吐乳,壯熱下痢。

大蘆薈丸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三。
【組成】蒼術(米泔浸,炒) 陳皮 厚樸(姜炒) 青皮 枳實() 檳榔 神曲() 山楂(去子) 麥芽() 三棱() 莪術() 砂仁 茯苓 黃連 胡黃連 蕪荑仁 使君子 青黛 蘆薈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用使君子殼煎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清米湯化服。
【主治】小兒五疳,皮黃肌瘦,發(fā)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異物,或吐或瀉。

小蘆薈丸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三。
【組成】胡黃連30克 黃連30克 蘆薈30克 木香30克 白雷丸30克青皮30克 鶴虱草30克 白蕪荑()30克 麝香9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時用米湯送下。
【主治】小兒疳積,瘰疬結核,耳內(nèi)生瘡;或疝氣,囊癰,下疳潰爛;或莖出白津,股腹有瘡;或體瘦熱渴,大便不調(diào),牙齦蝕落,頰腮腐爛。

無食子丸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無食子3(大者,煨熟用,) 牛黃() 麝香() 丁香 雄黃(研,水飛) 青黛() 木香 丹砂(研,水飛)75克 蟾酥3(如柳葉大,焙過,研) 熊膽15() 蝸牛殼(干者,去土)20
【用法】上十一味,搗研為末,更同研令勻細,水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一二歲兒臨臥乳汁下1丸,三四歲2丸,五六歲3丸,七八歲5丸,米飲下亦得,日再服之。
【主治】小兒五疳。

萬壽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干蝸牛15克 干蚯蚓15克 蛇蛻皮0.3克 干蝦頭3個 黑丑1.5() 麝香0.3克 使君子5()
【用法】上藥前四味入罐子內(nèi),封口,炭火燒通赤,取出搗羅為末,后三味為末,同研入如粉,用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一日兩次,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氣疳羸瘦,腹大項小,頭發(fā)稀疏,臟腑不調(diào),大便或瀉或秘。

天竺黃散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天竺黃15克 牛黃7.5(細研) 雄黃7.5(細研) 朱砂7.5(細研) 蘆薈7.5(細研) 蟾頭7.5(炙令焦黃)
7.5(細研) 麝香75(細研) 胡黃連7.5克 犀角屑7.5克 木香7.5克 鉤藤7.5克甘草7.5(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均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1.5克,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干疳,心臟煩熱,眼目赤澀,皮膚干燥,夜多盜汗,羸瘦不能乳食。

木香丸5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木香 肉豆蔻 砂仁() 續(xù)隨子(去油)9克 麝香3克 干蟾(燒存性)3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515粒,薄荷煎湯送下。
【主治】小兒冷疳,泄瀉少食。
【加減】體虛者,去續(xù)隨子,加人參,白術、肉桂、干姜。

五色兌金丸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白丑60克 干蟾皮9克 飛滑石30克 胡黃連 六神曲 陳膽星各15克 川黃連9克 黑丑 飛青黛 大黃(上三味另研為衣) 雄黃各60克 生石膏30(上二味另研極細為衣)。
【用法】各研細末,沸水泛為小丸,每3克約300粒,以黑丑、青黛、大黃、雄黃、石膏五種藥末分別為衣,分為五色。每服0.15克,最多不超過0.9克,量兒之大小,體之強弱,斟酌用之,不宜多服。
【主治】小兒疳積蟲痛。

五疳保童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黃連(去須) 白鱔頭(炙令焦黃,無即以炒白蕪荑充代) 龍膽草(去蘆) 雄黃(研、飛) 青橘皮(去瓤) 五倍子 夜明砂(微炒)30克 蟾頭1(炙令黃色) 苦楝根 天漿子(微炒) 胡黃連 麝香 青黛() 熊膽() 蘆薈()30
【用法】上為細末,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每服1丸,不計時候,溫米飲下,日進三服尤妙。
【功用】清熱除疳。
【主治】小兒疳積。

布袋丸
【來源】《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組成】夜明砂 蕪荑 使君子各60克 白茯苓 白術 人參 甘草 蘆薈各15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60克,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去袋,將所煮肉并汁令小兒食之。
【功用】驅蛔消疳,補養(yǎng)脾氣。
【主治】小兒疳疾,體熱面黃,肢瘦腹大,發(fā)焦目暗。
【方論】方中使君子、蕪荑、蘆薈、夜明砂驅蛔消疳;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精豬肉補中益脾,使殺蟲之功寓于補養(yǎng)脾氣之中,庶疳消而正不傷。

龍骨散2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砒霜 蟾酥各0.15克 粉霜1.5克 龍骨3克 鉛粉4.5克 冰片0.075
【用法】上藥先研砒、粉極細,次入龍骨再研,又次入鉛粉等同研。每用少許敷之。
【功用】拔毒去腐,生肌止痛。
【主治】口疳,走馬牙疳。
【方論】方中砒霜、粉霜、鉛粉去腐拔毒;龍骨斂瘡生肌;蟾酥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清熱止痛。

龍膽丸2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龍膽草丸《直指小兒方》卷三。
【組成】龍膽草(去蘆) 黃連(去須,微炒) 青皮(去白) 使君子(去皮,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豬膽汁和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20粒,臨臥時用熱水送下。
【主治】疳病發(fā)熱。

龍膽丸3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三。
【組成】龍膽草 川升麻 苦楝根皮() 防風 赤茯神蘆薈 油發(fā)灰各6克 青黛() 黃連()9
【用法】上藥為末,豬膽汁浸膏糊丸,如麻子大。每服20丸,薄荷、紫蘇泡湯下,食后仍以蘆薈末入鼻。
【主治】腦疳,腦熱如火,滿頭餅瘡。

龍膽飲子
【來源】《蘭室秘藏》卷上。
【異名】升麻龍膽草飲子(《原機啟微》卷下)、消翳散(《醫(yī)學綱目》卷十三)。
【組成】谷精草 川郁金 蛇退皮 炙甘草各1.5克 麻黃4.5克升麻6克 青蛤粉 草龍膽 黃芩() 羌活各9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食后溫茶清調(diào)服。
【主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屬肝經(jīng)濕熱為病者。

生干地黃湯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生干地黃 熟干地黃各30(并洗) 麥門冬子(去心)15克川當歸7.5克 枳殼(米泔浸一宿,麩炒)7.5克 杏仁(湯泡,去皮、尖,麩炒令赤) 防風 甘草() 赤芍藥各7.5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3克,用水100毫升,以晨豆7粒,煎至黑豆熟,去滓,通口服。
【主治】小兒疳蝕眼,閉合不開,羞明怕日,及至開眼,有如內(nèi)障,蒙蒙失所。

立正散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一。
【組成】人中白 枯白礬 銅綠 輕粉各0.3克 麝香少許
【用法】上為細末。先洗凈疳,然后上藥,每日二三次,貼之大效。
【主治】走馬牙疳。

立應散1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一。
【組成】紅棗30枚 信少許
【用法】上將紅棗去核,納信末少許裹定,燒存性,放冷,為細末。每用少許,干摻牙疳瘡上。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諸藥不效者。

蘭香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蘭香葉(燒灰)6克 銅青1.5克 輕粉0.3
【用法】上為細末令勻??疮彺笮。瑩交继?。
【主治】小兒疳氣,鼻下赤爛。

圣功散1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二。
【組成】苦楝根皮(生子東引者,米泔浸一宿) 鶴虱各等分。
【用法】上藥二味,研為細末,拌勻。每服1.5克,熟水調(diào)下,連進二服,不拘時,
【功用】殺蟲。
【主治】小兒五疳。

芎樸丸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十。
【組成】芎藭 厚樸(姜汁炙)30克 白術15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1丸,三歲以下半丸,米湯送服。
【主治】小兒疳積,形體消瘦,泄瀉白水,腹部膨脹。

回春散2
【來源】《喉癥全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白丑60(生、熟各半) 白鮮皮120(生、熟各半) 土茯苓()120克 五加皮連翹(去心) 銀花 薄荷 山豆根各60克 花粉 山梔 皂角子() 桔梗甘草各30克 人參60
【用法】上為末,和勻。每服12克,加燈心0.3克,煎湯服。
【主治】口鼻喉疳。

殺疳散
【來源】《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防風 龍腦 牡蠣各60克 五味子 白芷 細辛各30
【用法】上為細末??崭箷r用米湯調(diào)下3克。
【主治】小兒疳眼外障,眼目生翳,紅腫疼痛,淚出難開,白膜遮滿,羞明怕日,合面而臥,不喜抬頭。

蘆薈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大皂角 干蝦蟆(各等分,同燒存性,為末)30克青黛()7.5克 蘆薈() 朱砂(研,飛) 麝香()3
【用法】上合研勻,用湯浸蒸餅和為丸,如麻子大。每三歲兒,服20丸,不計時候,溫米飲送下。更量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疳氣羸瘦,皮色萎黃,揉鼻咬甲,好吃泥土,目澀口臭,齒齦爛黑。

蘆薈丸2
【來源】《外科理例·附方》。
【組成】胡黃連 黃連 蘆薈 木香 白蕪荑() 白雷丸青皮 鶴虱草各30克 麝香9
【用法】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時用米湯送下。
【功用】清熱化濕,殺蟲解毒。
【主治】下疳潰爛或作痛,及小兒肝積發(fā)熱,口鼻生瘡或牙齠蝕爛?,F(xiàn)用于婦女滴蟲性陰道炎。

蘆薈肥兒丸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五谷蟲()60克 蘆薈() 胡黃連() 川黃連(姜炒)30克 銀柴胡()36克扁豆() 山藥()60克 南山楂75克 蝦蟆()4個 肉豆蔻()21克 檳榔15克 使君子()75克 神曲()60克麥芽()48克 鶴虱()24克 蕪荑()30克朱砂()6克 麝香6
【用法】共研細末,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3克,米飲送下。
【功用】清肝健脾,消積殺蟲。
【主治】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吹口丹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黃連 青黛 孩兒茶 冰片
【用法】上藥為末,吹患處。
【主治】小兒口疳。

吳婆散
【來源】《蘇沈良方》卷十。
【組成】黃柏(蜜炙) 黃連(微炒) 桃根白皮各0.3克木香 厚樸(姜汁炙) 丁香 檳榔各3克 蕪荑(去皮)0.3克沒食子4.5克 楝根白皮0.15
【用法】上為末。每服0.75克,三歲以上1.5克,五六歲3克,乳食前,用紫蘇、木瓜、米飲調(diào)下,一日三服。
【主治】小兒疳瀉不止,日夜無度,漸漸羸瘦,
久治不愈者。

旱螺散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九。
【組成】白田螺殼()9克 輕粉3克 冰片 麝香各0.9
【用法】共研細末。香油調(diào)敷。
【主治】疳瘡,損破腐爛者。

沉香檳榔丸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沉香 檳榔 檀香 木香 丁皮 三棱(炮,銼) 莪術(炮,銼) 神曲() 谷芽(洗,焙) 厚樸(洗,焙) 蒼術(洗,焙) 使君子肉(銼,以瓦焙干)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縮砂仁 益智仁 凈香附 枳殼 良姜各15克 粉草()45
【用法】上藥除沉香、檳榔、檀香、丁香、丁皮不過火,余十五味銼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每服3050丸,溫米清湯送下,不拘時候。若小兒不能吞咽,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以12丸,溫湯化服。
【主治】過食生冷,停寒在里,面黃肌瘦,乳癖,腹脹作痛,諸疳蟲積。

啟脾丸2
【來源】《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卷一引《經(jīng)驗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 白術(土炒) 白茯苓(去皮) 干山藥 蓮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 甘草(蜜炙) 陳皮 澤瀉各15
【用法】上各為細末,荷葉煮湯,以炊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飲送下。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中。
【主治】小兒傷食,嘔吐泄瀉,腹脹腹痛,小兒疳積,面黃消瘦。

啟脾散
【來源】《成方便讀》卷四。
【組成】潞黨參(元米炒黃,去米) 制冬術 建蓮肉各90克 楂炭 五谷蟲炭各60克 陳皮 砂仁各30
【用法】共為末,每服6克,開水送下。
【主治】小兒因病致虛,食少形贏,將成疳積者。

君樸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引《全嬰方》。
【組成】使君子() 厚樸() 黃連各30克 木香9(同炒)
【用法】上藥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小兒每服30丸,用米湯送下,五服效。
【主治】小兒諸疳。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青金膏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八。
【組成】青黛 朱砂 蘆薈 蟾酥各3克 麝香1.5克蜣娘1枚 蛇皮(項后)12厘米
【用法】上藥為末,水化蟾酥,丸如粟米大。每服2丸,倒流水送下。又水化1丸,注于鼻中,
【主治】疳積。

青黛丸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
【組成】青黛7.5(細研) 胡黃連7.5克 鶴虱7.5克蘆薈7.5(細研) 朱砂7.5(細研)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 都研令勻,以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次3丸,空腹用熱水送下。當有蟲出。
【主治】小兒蛔疳。

青黛丸3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
【組成】青黛30克 胡黃連 天竺黃 宣連各15克朱砂()0.3克 麝香3克肉豆蔻2個 牛黃1.5克 蟾1(端午酥炙,酒浸,去腸肚)
【用法】上藥研末,綠豆粉煮糊為丸,如芥子大。每次3丸,空腹時用溫湯送下。
【主治】小兒疳熱。

肥兒糕
【來源】《青囊秘傳》。
【異名】茶糕(《青囊秘傳))。
【組成】蘇葉30克 蘇梗30克 霜桑葉60克 茅術()90克 廣湘黃()150克 楂炭150克麥芽()150克 紅茶葉60克砂糖250500
【用法】上藥研末,后入砂糖,制如印糕法。每次服適量。
【主治】小兒體弱,乳食少進。

肥兒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七味肥兒丸(《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組成】神曲() 黃連(去須)30克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使君子(去皮,細銼) 麥蘗()150克 檳榔2(不見火)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或豬膽汁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空腹時用熟水送下。
【功用】健脾益胃,消積殺蟲。
【主治】小兒疳病,日漸羸瘦,腹大發(fā)豎,不能步行,面黃口臭,二便不調(diào),肌體發(fā)熱。

肥兒丸2
【來源】《萬病回春》卷七。
【異名】參術肥兒丸(《幼科證治大全》)
【組成】人參12克 白術(去蘆) 茯苓各9克 黃連(姜炒)12克 胡黃連15克 使君子(去殼)12克 神曲() 麥芽() 山植肉各12克 甘草()6克 蘆薈12(碗盛,泥封固,置坑中,煨透用)
【用法】上藥為末,黃米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湯化下。
【功用】益氣健脾,消疳化積。
【主治】小兒疳積。

胡黃連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川黃連15克 胡黃連15克 朱砂3(另研)
【用法】上藥前二味為細末,入朱砂末,共填入豬膽內(nèi),用淡漿水煮,以杖于挑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0.3克,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食后米飲下。
【主治】小兒肥熱疳。

蝦蟆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蝦蟆 使君子() 皂角()60克 青黛()75克 龍膽草(去苗)120克 雄黃(研,水飛)60
【用法】上為細末,入研藥合勻,水糊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每次7粒,二歲10粒,三歲20粒,隨乳下,飯飲亦得,不計時候。
【主治】小兒腹脹面黃,肌膚瘦癢,時作寒熱,不思乳食,愛吃泥土,揉鼻咬甲,頭發(fā)作穗,不長肌肉,多生瘡癬,大便無時,小便如泔,嘔吐乳食,痢色無定,日漸黃瘦,變成疳疾。

膽礬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膽礬3(為粗末) 綠礬60克 大棗14(去核) 好醋600毫升(以上同煎,熬令棗爛) 使君子60(去殼) 枳實(去瓤,炒)90克 黃連 訶黎勒(去核)30(并為粗末) 巴豆27(去皮破之,上五味同炒黑,約三分干) 夜明砂30克 蝦蟆灰(存性)30克 苦楝根皮()15(上三味同炒,待干,再與前五物共搗為末)
【用法】上藥和勻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30丸,米湯或溫開水送下,不拘時候。
【功用】殺蟲消疳。
【主治】小兒疳積。

祛疳消食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黃連(去須)60(微炒) 青橘皮(去白) 木香各15克 大麥蘗(微炒) 川楝子肉(炒黃) 神曲(炒黃) 蕪荑()30
【用法】上藥將前六味研為細末,次入蕪荑仁,同研勻,蒸餅和豬膽汁為丸,如黃米大,每服20丸,溫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功用】清熱消疳,健胃化食。
【主治】小兒疳癥。

神圣丸2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八。
【組成】胡黃連(去皮) 宣連(去毛) 白蕪荑(去皮) 木香 蘆薈各3克 使君子20
【用法】上藥除蘆薈一味外,余五味入銀器內(nèi)用豬膽汁熬成膏,后入蘆薈細末和丸,如綠豆大。每服57粒,早上、日午、臨臥時米湯下。
【主治】小兒疳疾。

神光湯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四。
【組成】川大黃0.3
【用法】研為粗末。用水75毫升,浸一宿,一歲分作兩服。余滓涂頂上,干則易之。
【主治】小兒疳熱,閉目不開,并腦疼。

退毒散
【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黃連 銀花 連翹 甘草 赤芍 當歸 牛膝 桔梗 黑山梔 薄荷 木通各等分
【用法】用新汲水煎,滓再煎,空腹時服。乳母亦當服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猴子疳。小兒從肛門或陰囊邊紅暈爛起,漸至皮膚,不結靨,或眼梢口旁亦紅。
【禁忌】切忌洗浴。

珠黃散3
【來源】《中醫(yī)眼科學》。
【組成】珍珠粉2.1克 犀黃3克 朱砂2.1克 麝香2.1
【用法】共研細末,瓷瓶收貯。應用時點于內(nèi)眥。
【主治】火疳,白膜侵睛。

挨積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京三棱()90克 丁香皮(不見火)90克 丁香(不見火) 青皮(去白)30克 干姜() 巴豆(去皮、膜、油,研)7.5
【用法】上藥為細末,入巴豆拌勻,面、醋和為丸,如粟米大。每服5060丸,二歲兒可服710丸,生姜湯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時候。
【功用】溫中消積。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宿滯不化,腹脹腸鳴,嘔逆惡心,便利不調(diào),乳食減少;或疳瀉積瀉,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婦人胸膈不快,酒積食積,嘔逆惡心,吐瀉脾疼。

柴胡飲2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赤芍藥 柴胡 黃連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龍膽草 浙貝母 黃芩 甘草()
【用法】引用燈心,水煎服。
【功用】清熱疏肝,化痰散結。
【主治】小兒無辜疳。其證頸項生瘡,或項內(nèi)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疼者。

柴胡四物湯2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柴胡 人參 黃芩 當歸身 川芎 生地黃 白芍藥 地骨皮 知母 麥門冬 淡竹葉
【用法】上銼細末。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主治】小兒疹子牧后,發(fā)枯毛豎,形體羸瘦者。

柴胡清肝散2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銀柴胡 梔子(微炒) 連翹(去心) 生地黃 胡黃連 赤芍 龍膽草 青皮() 甘草()
【用法】引用燈心、竹葉,水煎服。
【功用】清肝瀉火。
【主治】小兒肝疳。證見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淚,隱澀難睜,搖頭揉目,合面睡臥,耳瘡流膿,腹大青筋,身體羸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秘方萬應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四。
【組成】三棱 莪術(各醋炒) 陳皮(麩炒) 橘紅 使君子肉 麥蘗曲() 神曲() 雷丸 干漆(炒煙盡)15克 檳榔30克 蕪荑7.5克 鶴虱(略炒) 胡黃連() 甘草()9克 木香 良姜(陳壁土炒) 砂仁各6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醋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
【功用】消積殺蟲,
【主治】腹內(nèi)有蟲及積氣塊痛,小兒疳病。

健骨散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二。
【組成】白僵蠶。
【用法】上藥為末。三歲兒用1.5克,薄荷酒調(diào)下。后用生筋散貼。
【主治】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不食,及諸病后天柱骨倒,醫(yī)者不識,謂之五軟。

疳積散1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八。
【組成】厚樸(厚而紫色有油者佳,去粗皮,切片,生姜自然汁炒熟,為末)30克 廣陳皮(去白,為末)24克粉甘草(去皮,為凈末) 真蘆薈(凈末)21克 蕪荑(真孔林大而多白衣者佳,去白衣亮,凈末)15克 青黛(研凈末)9克 百草霜(凈末)6克 旋復花(凈末)4.5
【用法】上藥勻和成劑用。每一歲用藥0.3克,早上空腹時用燈心湯調(diào)服。
【功用】理氣行滯,化積殺蟲。
【主治】飲食過飽傷脾,致成疳積。面黃腹大,小便色如米泔,大便泄瀉色黃酸臭,頭皮干枯,毛發(fā)焦穗,甚至目澀羞明,睛生云翳,形體骨立,夜熱晝涼者。

疳積散3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組成】石燕()100克 石決明()100克 使君子仁100克雞內(nèi)金()50克 谷精草50克威靈仙50克 茯苓100
【用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每次9克,用熱米湯加糖少許調(diào)服,一日二次,三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功用】消積治疳。
【主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腹部臌脹,消化不良,目翳夜盲。

消疳散
【來源】《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使君子(用白者,去油) 雷丸(去皮,用白者,紅者殺人,勿用,以米泔水浸蒼術少許,將雷丸同蒼術用火煴之,用雷丸,去蒼術,炒干)各等分
【用法】研為細末.每一歲用0.3克,男用雌雞肝,女用雄雞肝,勿犯鐵器,凈去筋膜血水,燉半熱,蘸藥食,重不過三四服見效。
【功用】殺蟲消府。
【主治】疳積,眼生翳膜遮睛。
【加減】若翳厚,加木賊(燒灰)、雄黃、珍珠各3克,另研極細,入前藥服。

消疳退云飲
【來源】《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陳皮 厚樸(姜汁炒) 蒼術(米泔制) 萊菔子(炒,研碎)少許 柴胡 甘草()少許枳殼(麩炒) 草決明(炒,研碎) 桔梗 青皮 黃連(酒炒) 密蒙花梔子(炒黑) 黃芩(酒炒) 神曲() 家菊花各等分
【用法】共銼一劑。姜皮、燈心為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溫服。滓再煎。
【功用】健脾清肝,明目退翳。
【主治】小兒L飲食失節(jié),肝木乘脾,致成疳眼,腹大面黃,口渴腹瀉,目澀羞明。

益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補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陳皮(去白)30克 丁香6(一方用木香)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白) 甘草()15
【用法】上藥為末,三歲兒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時服。
【功用】溫中理氣,健脾止瀉。
【主治】脾胃虛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黃,疳積腹大身瘦。

家傳養(yǎng)脾消積丸
【來源】《幼科發(fā)揮》卷一。
【組成】白術30克 陳皮30克 蒼術 厚樸(姜汁炒) 枳殼(麩炒) 半夏曲 青皮 神曲 麥芽 山楂各15克 炙甘草9
【用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功用】消食化積。
【主治】小兒食肉太早,日漸羸瘦,不思乳食.

調(diào)元散1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干山藥(去黑皮)15克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根) 白術白芍藥 熟干地黃(酒洗) 當歸(酒洗) 黃耆(蜜水涂炙)7.5克 川芎 甘草()9克 石菖蒲6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6克,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不拘時溫服,如嬰孩幼嫩,與乳母同服。
【功用】調(diào)補元氣。
【主治】小兒稟受元氣不足,顱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腫,語遲、行遲、齒遲,手足如癇,神色昏慢。

調(diào)元散3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組成】人參 白術 陳皮 厚樸() 香附各6克 炙甘草 藿香各1.5
【用法】上藥每服36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健脾理氣。
【主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黃龍丸2
【來源】《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三棱90克 莪術90克 青皮45克 山楂肉 干姜各23
【用法】上藥研末,用曲為丸,如麻子大,日曬干。食后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與烏犀丸間服。食前服烏犀丸,食后服本丸。
【主治】小兒疳積。

蚵蚾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附方》。
【組成】蚵蚾(酒浸,去骨,焙) 白蕪荑(去皮) 黃連(去須) 胡黃連各45克 青黛15(為衣)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以豬膽汁、面粉和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用飯飲吞下,食后、臨臥,日進三服。
【主治】小兒乳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致生疳積,或成痢疾,毛發(fā)焦黃,皮膚枯悴,腳細肚大,顱解胸陷,漸覺尫羸,時發(fā)寒熱,盜汗咳嗽,腦后核起,腹內(nèi)塊生,小便泔濁,膿痢淀青,捋眉咬指,嗜食甘酸泥土,吐食不化,煩渴多飲,心神昏瞀,鼻赤唇燥,腹有蟲積,疳眼雀目。

豬肝散
【來源】《幼科直宮》卷二。
【組成】谷精珠9克 大黑豆15克 蛤蜊殼30(擂碎)
【用法】用雄豬肝1片,重30克,以竹刀劃破,同藥入砂罐內(nèi),井水煮熟。令兒食肝,或飲湯少許。藥滓勿用,以愈為度。
【主治】疳積,眼合不開,痘疹后翳膜遮睛。

清熱甘露飲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生地黃 麥冬(去心) 石斛 知母() 枇杷葉(蜜炙) 石膏() 甘草() 茵陳蒿 黃芩
【用法】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小兒疳渴。形體干瘦,面黃發(fā)枯,不時大渴引飲,心神煩熱。

淡豆豉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七九。
【組成】淡豆豉10粒 巴豆1(略去油)
【用法】上藥研勻如泥,丸如粟米大。每服1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一二歲,面色萎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青筋顯露,日漸羸瘦。
按:原書云:藥后下魚凍汁,病根除矣,急與補脾。

煮肝散2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青蛤粉 夜明砂 谷精草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次1521克,豬肝內(nèi)煮熱,細嚼,用茶清送下。
【主治】小兒疳積,眼生翳膜;大人雀目。

集圣丸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三。
【組成】蘆薈 北五靈脂 夜明砂() 縮砂 橘皮青皮(去白) 蓬莪術() 木香 使君子(略煨,取肉)6克 鷹爪黃連() 蝦蟆(曬干,炙焦)9
【用法】上藥為末,加雄豬膽2枚,取汁和藥,入糕調(diào)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15丸,用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疳癥。
【加減】因疳而形體瘦弱者,加當歸4.5克,川芎9克。

御苑勻氣散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八。
【組成】桑白皮60克 凈陳皮45克 桔梗()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藿香15克木通120
【用法】上藥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小兒疳疾,脾肺氣逆,喘咳面浮,胸膈痞悶,小便不利。

兒科疾病三
治療驚風中醫(yī)名藥方

猴棗散
【來源】《上海市中藥成藥制劑規(guī)范》。
【組成】羚羊角3克 麝香1.2克 猴棗12克 月石()3克 伽楠香3克 川貝母(去心)6克 青礞石(煅成絳色,水飛)3克 天竺黃()9
【用法】上藥各取凈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將其余藥粉充分和勻,研至極細,隨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細粉和勻,瓶裝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溫開水送服。
【功用】化痰鎮(zhèn)驚,清熱開竅。
【主治】小兒驚風,四肢抽搐,痰多氣急,喘聲如鋸,煩躁不寧者。

溫白丸3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天麻()15克 白僵蠶() 白附子() 干蝎(去毒) 天南星(銼,湯浸七次,焙)7.5
【用法】上藥同研為末,湯浸寒食面和丸,如綠豆大。再于寒食面內(nèi)養(yǎng)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時煎生姜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脾虛,泄瀉瘦弱,及因吐瀉或久病后而成慢驚,身冷瘈疭者。

溫中補脾湯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 黃耆(蜜炙) 白術(土炒) 干姜 陳皮 半夏(姜制) 附子() 茯苓 砂仁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 丁香
【用法】上藥用煨姜為引,水煎服。
【主治】小兒慢脾風,閉目搖頭,面唇青黯,額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聲啞,頻嘔清水者。

犀角散3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犀角屑15克 人參15(去蘆頭) 茯神15克 龍齒30克 麥門冬30(去心,焙) 黃芩15克 甘草15(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次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再入生地黃汁少許,不計時候調(diào)服。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功用】鎮(zhèn)驚安神。
【主治】小兒驚熱,睡臥不安,筋脈抽掣。

緩肝理脾湯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廣桂枝 人參 白茯苓 白芍藥() 白術(土炒) 陳皮 山藥() 扁豆(炒,研) 甘草()
【用法】上藥加煨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功用】健脾緩肝。
【主治】慢驚風,發(fā)時緩緩搐搦,時作時上,面色淡黃,或青白相兼,身必溫和,昏睡眼合,或睡臥露睛,脈來遲緩,大便青色,屬脾虛肝旺者。

聚寶丹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人參 茯神 琥珀 天麻 直僵蠶() 防風南星() 白附子() 全蝎() 烏蛇肉(酒浸,焙)3克 朱砂1.5克 麝香少許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菖蒲湯調(diào)下。
【主治】小兒慢驚風。

蟬蝎散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異名】蟬退散(《補要袖珍小兒方論》卷二)、全蝎散(《嬰童百問》卷三)。
【組成】全蝎7(去尾尖) 蟬殼21個 甘草7.5() 大南星1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1.5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臟腑積熱,加薄荷煎服。
【主治】慢驚風。

蜜犀丸
【來源】《扁鵲心書》。
【組成】槐角()120克 當歸 川烏 玄參()60克 麻黃 茯苓(乳拌) 防風 薄荷 甘草各30克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炒)15克 冰片1.5(另研)
【用法】先以前十味為末,后入冰片和勻,煉蜜為丸,櫻桃大。每服1丸,小兒半丸,細嚼,茶清下。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及小兒驚風發(fā)搐。

鎮(zhèn)驚丸1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天麻 天南星() 蟬殼 防風(去蘆) 朱砂(別研) 僵蠶(直者,微炒去絲)7.5克 全蝎14(去毒) 雄黃(別研) 白附子() 麝香(別研)7.5克 金箔 銀箔各20
【用法】上為細末,乳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丸,薄荷湯下。
【主治】小兒驚風。

鎮(zhèn)驚丸2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紫石英(燒,醋淬,研) 鐵粉 遠志肉(姜制,焙) 茯神 人參 琥珀 滑石 南星() 蛇黃(煅,醉淬) 龍齒各7.5克 熊膽4克輕粉0.3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丸,朱砂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金、銀湯或豬乳調(diào),拭入口中。
【主治】小兒驚癇。

鎮(zhèn)驚丸4
【來源】《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琥珀15克 飛朱砂30克 煅青礞石15克 珠粉4.5克 天竺黃30克膽星30克 白附子9克 天麻15克全蝎9克 僵蠶30克 天花粉30克水飛寒水石30克 西牛黃1.5克 飛腰黃15克 麝香3克 生甘草90
【用法】上藥各取凈末和勻,將甘草煎汁去滓,同白蜜60克煉熟,化水泛丸,約成丸950粒,金箔450張為衣。每服3粒至5粒,分二次,開水化服。
【功用】,祛風痰,鎮(zhèn)驚搐。
【主治】小兒驚風痰喘搐搦。

醒脾散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四。
【組成】木香()3克 全蝎()1.5克 天麻()3克 人參0.3克 白茯苓3克白術()3克 甘草()3克 白僵蠶()3克 白附子()3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1.5克,大者加服,水少許,棗,同煎至五七沸,通口不定時服。
【主治】嬰孩、小兒吐瀉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嚏驚散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一。
【異名】嚏關散(《嬰童百問》卷二)。
【組成】半夏()3克 皂角1.5
【用法】上藥為末,用少許,吹入鼻,立醒。
【主治】小兒怠慢驚風,昏迷不省,牙關緊急。

螵蛸膏
【來源】《幼幼新書》卷九。
【組成】真桑螵蛸7(炒微黃) 天麻15克 蝎梢 白僵蠶(宜,微炒) 麻黃(去根、節(jié))7.5克搗羅待用 朱砂()15克乳香7.5克 硼砂 麝香各3克 龍腦1.5
【用法】上藥研末,蜜和丸如雞頭子大,金、銀箔為衣。荊芥、薄荷湯化下1粒。
【主治】慢驚久不愈。

七味羌活膏
【來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羌活 獨活 烏蛇肉(酒浸一宿,焙)30克 天麻 全蝎 人參 白僵蠶各15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每30克作50丸。每服1丸,煎荊芥湯送下。
【主治】急慢驚風,壯熱發(fā)搐。

干蝎天麻散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O。
【組成】干蝎(全者,炒)10枚 曼陀羅7朵 天麻乳香(研)天南星(炮) 丹砂(研)各0.3
【用法】上藥六味,搗研為細散。每服0.5克,用薄荷煎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慢驚風。

大青膏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天麻(未)3克 白附子(末,生)4.5克青黛(研)3克 蝎尾(去毒,生,末) 烏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各3克朱砂(研)0.3克 天竺黃(研)3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1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水溶化混勻服;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主治】小兒熱盛生風,欲為驚搐,口中氣熱者。

千金散1
【來源】《萬病回春》卷七。
【組成】全蝎() 僵蠶各0.9克 朱砂12克 牛黃0.18克冰片 黃連 天麻各1.2克 膽星 甘草各0.6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0.150.21克,用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不拘時調(diào)下。
【主治】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

已風丹
【來源】《普濟方》卷三七四引《醫(yī)方妙選》。
【組成】天竺黃30() 防風30克 鉤藤30克白僵蠶15克 干全蝎15克 白附子15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12丸,點麝香、荊芥湯化下。
【主治】小兒驚風,拘攣抽搐。

小兒回春丹1
【來源】《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西牛黃0.6克 天竺黃6克 煅青礞石6克 制半夏 黃連 膽星 川貝 胡連 飛朱砂各6克 九節(jié)菖蒲9克 珠粉,1.5克 麝香0,6
【用法】上藥各取凈末和勻,用鉤藤6克、薄荷6克煎湯去滓,加蜜13.5克,煉熟烊化泛丸,分作400粒,每粒約重0.18克,每蠟丸裝五粒。周歲以下服23粒,周歲以上服5粒,或用2粒研勻貼臍。
【功用】清熱化痰,開竅安神。
【主治】小兒急驚,痰熱蒙蔽,神昏氣喘,煩躁發(fā)熱等證。

小兒回春丹2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方)
【組成】牛黃3克 天麻9克 麝香4,5克 蛇含石24克 冰片4,5克 防風 腰黃各9克膽星60克 朱砂9克 天竺黃30克全蝎(酒洗,漂淡) 僵蠶() 羌活各9克 川貝母30克白附子()9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和勻。再用甘草30克、鉤藤60克,煎湯泛丸,每粒潮重0.3克,每盒5粒,蠟殼固封。每服23粒,溫開水化服。
【主治】小兒急驚風,痰涎壅盛者。

小兒回春丹3
【來源】《方劑學》(1985年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引《敬修堂藥說》)。
【組成】川貝母 陳皮 木香 白豆蔻 枳殼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黃 僵蠶 全蝎 檀香各37.5克牛黃麝香各12克 膽南星60克 鉤藤24克 大黃60克 天麻37.5克甘草26克 朱砂適量
【用法】上藥為小丸,每丸重0.09克。周歲以下,每次1丸;一至二歲,每次2丸,每日二三次。
【功用】開竅定驚,清熱化痰。
【主治】小兒急驚,痰熱蒙蔽,發(fā)熱煩躁,神昏驚厥,或反胃嘔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泄瀉,

飛龍奪命丹2
【來源】《青囊秘傳》。
【組成】犀黃6克 辰砂()60克 麻黃(去節(jié))12克人中黃24克 麝香9克 腰黃30克月石9克 青黛()15克珍珠9克 蟾酥4.5克 明礬1.5克銀消4.5克 冰片12克 牙皂9克 燈草炭30克 真金箔300
【用法】上藥十六味,共研極細末,和勻,裝入瓷瓶中,封固無令泄氣,每瓶0.3克。每用少許吹鼻取嚏,重者可用涼開水調(diào)服0.3克,小兒減半。
【主治】痧脹腹痛,霍亂轉筋,厥冷脈伏,神昏;溫暑瘴疫,頭暈痞脹,瞀亂昏狂,或卒倒舌強,遺溺不語,身熱瘓疚,宛如中風;或時癥逆?zhèn)?,神迷狂譫;小兒驚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癥。
【禁忌】孕婦忌服。

開關散2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三引《王氏家傳》。
【異名】嚏驚開關散(《玉機微義》卷五十引《經(jīng)驗方》)。
【組成】蜈蚣1條 白僵蠶 天南星()3克 麝香(當門子)2個 豬牙皂角2(燒灰)
【用法】上藥研末。姜汁蘸藥擦牙關及舌根,涎出自開。
【主治】牙關緊閉,不語不乳。

天麻散3
【來源】《衛(wèi)生寶鑒》卷十九。
【組成】半夏21克 老生姜 白茯苓(去皮) 白術各9克 甘草()9克 天麻7.5
【用法】上藥銼為末,用水150毫升,瓷器內(nèi)同煮水干,焙為末。每服4.5寬,生姜、大棗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大人服9克。
【功用】熄風化痰。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大人中風涎盛,半身不遂,官語艱難,不省人事。

天竺黃散3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九引《張氏家傳》。
【組成】天竺黃 蟬蛻 白僵蠶 山桅子 甘草 郁金各等分。
【用法】搗羅為末。每服3克,白湯調(diào)下。三歲兒每服1.5克。
【主治】小兒風熱驚風。

天麻煎丸
【來源】《(御藥院方》卷十一。
【組成】天麻(去蘆頭) 防風(去蘆頭) 人參(去蘆頭)30克 白僵蠶() 干蝎() 朱砂(研,水飛) 雄黃() 甘草()15克 麝香 牛黃()7.5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40丸。每服12丸,薄荷湯化下,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憤,痰涎不利。

天南星煎丸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天南星30(細銼,以水300毫升,微火煎至75毫升,去滓,重煎如膏,入諸藥末) 白附子15(炮裂) 天麻30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以天南星煎和丸,如綠豆大。三五歲兒每服2丸,五六歲兒每服3丸,以薄荷湯下。日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慢驚風。

天麻防風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白僵蠶(去絲、嘴,炒) 干蝎()15克 天麻(去苗) 防風(去苗) 人參各30克 朱砂(研飛) 雄黃() 麝香() 甘草()7.5克 牛黃3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湯化下,不拘時服。
【主治】一切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饋,痰涎不利。

天麻鉤藤湯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五。
【組成】鉤藤0.9克 天麻 蟬蛻(去土) 防風(去蘆并叉枝,切) 人參(去蘆) 麻黃(去根、節(jié)) 僵蠶(去絲、嘴,炒黃) 蝎尾(去毒,炒)15克 甘草() 芎藭各0.3克 麝香3()
【用法】上藥同為細末。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因吐利脾胃虛而生風,變成慢驚。
【加減】如面青唇白,四肢冷,加附子1.5克。

五仙丹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天麻(酒浸)12克 全蝎(洗,去頭、足,新瓦焙干)12克 白附子 辰砂 珍珠 青礞石()9克 巴霜2粒 金銀箔各10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0.30.6克,用生姜3片,蜜1匙,煎湯調(diào)服,
【主治】小兒身熱面赤,口噤氣短,抽搐時作時止。

太乙金丹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全蝎49個 防風 白附子() 僵蠶() 天麻 朱砂牛膽南星 天竺黃各30克 蟬蛻15克 麝香6克 牛黃4.5克 天漿子()21個 干蟾1(去足) 赤腳蜈蚣1(當脊上開一路,入麝香于內(nèi)令滿,用紙裹,陰干用)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用金箔為衣。每服半丸,用金、銀、薄荷煎湯,不拘時化服。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胎驚,天吊。

太乙保生丹
【來源】《誠書》卷八。
【組成】人參,防風 天麻() 蝎梢(去毒) 龍腦() 茯神 甘草() 棗仁(去皮,炒) 朱砂()3克 麝香0.10.3
【用法】上為末,飯為丸。麥門冬湯或鉤藤湯下。
【主治】小兒驚風,內(nèi)有痰熱者。

比金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滑石 膩粉()450克 青黛()75克天南星()375克 巴豆700(去皮取霜)
【用法】上為細末,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1丸,薄荷溫水下。如急驚風,頭熱足冷,口噤面青,筋脈抽掣,上膈頑涎,加服12丸。
【主治】小兒驚風,身熱,喘粗涎嗽,心悸頰赤,大小便不利,夜臥不穩(wěn)。

比金丸3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天南星() 全蝎(去毒,微炒) 白花蛇(酒浸一宿,去皮、骨,取肉,焙干) 草烏頭(燒灰存性) 麝香()15克 蜈蚣1(蘸酒炙熱) 乳香(別研) 朱砂(別研)7.5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酒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微捏扁。每服1丸,薄荷湯浸,少時化下;陰癇,生姜湯化下。周晬兒,服2丸。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驚風,手足瘈疭,目睛上視,頭頸強直,牙關緊急,口吐涎沫,及吐瀉昏困,遂成脾風。

牛黃丸3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組成】牛黃3(細研) 朱砂1.5(細研,水飛過) 犀角屑 天竺黃(細研) 白附子(炮裂) 茯神 黃連(去須,微炒) 羚羊角屑 防風(去蘆、頭) 玄參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菊花人參(去蘆、頭) 黃耆()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7.5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淡葉湯研下5丸,一日三四次。
【主治】小兒驚悸壯熱,黃瘦發(fā)堅。

牛黃膏2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雄黃小棗大(用獨莖蘿卜根水并醋共350毫升煮盡) 甘草末 甜消各9克 朱砂1.5克龍腦3克 寒水石(研細)15
【用法】上藥同研勻,蜜和為劑。每次半皂子大,食后用薄荷湯溫化下。
【功用】清熱鎮(zhèn)驚,
【主治】小兒驚熱。

牛黃清心丸2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異名】萬氏牛黃清心丸(《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組成】黃連()15克 黃芩 山梔仁各9克 郁金6克 辰砂4.5克牛黃0.75
【用法】共研細末,臘雪調(diào)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78丸,燈心湯下。
【功用】清熱解毒,開竅安神。
【主治】溫邪內(nèi)陷,熱入心包,身熱煩躁,神昏詁語;中風痰熱內(nèi)閉,神昏語謇,及小兒驚風,發(fā)熱抽搐。
【方論】方用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為君;黃連,黃芩、山梔清熱瀉火為臣;郁金芳香開閉,朱砂寒涼重鎮(zhèn),用以開竅安神,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功。

牛黃鎮(zhèn)驚丸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組成】牛黃8克 全蝎30克 僵蠶()10克 珍珠10克 麝香4克 朱砂10克 雄黃10克天麻20克 鉤藤10克 防風20克琥珀6克 膽南星10克 白附子()10克 半夏()10克 天竺黃10克 冰片4克薄荷10克 甘草40
【用法】蜜丸,每丸重15克。每次1丸,每日一至三次。周歲以內(nèi)酌減。
【功用】鎮(zhèn)驚安神,祛風豁痰。
【主治】小兒高熱,驚風抽搐,神志不清,牙關緊閉,痰涎壅盛,指紋青紫。

化風丹
【來源】《嬰童百問》卷上。
【組成】膽南星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去蘆) 川芎荊芥 粉草 全蝎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薄荷湯下。
【功用】祛風化痰,退熱定搐。
【主治】小兒驚癇。

生附四君子湯1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四君子湯三份 生附子末一份(厥逆者對加)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慢火熟煎,以匙送下。
【功用】助胃回陽。
【主治】小兒慢驚。

白僵蠶丸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牛膽制南星6克 白僵蠶() 地龍干 五靈脂 全蝎()3
【用法】上為末,水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每服5丸,姜湯下。
【功用】熄風化痰。
【主治】慢脾風,痰盛不化,陽氣未甚脫者。

半夏丸4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半夏(生用)60克 赤茯苓(去皮) 枳殼各30克 風化樸消4.5
【用法】上藥前三味,銼碎,焙,為末,入乳缽內(nèi),同樸消杵勻,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為糊,丸綠豆大。每服3050丸,仍以淡姜湯食后、臨睡送下。兒小者,丸如粟米大。
【功用】化痰破氣,瀉火通便。
【主治】小兒驚搐后風涎潮作。
按:本方組成與《百一選方》卷五治痰飲臂痛的"治痰茯苓丸"組成相同,但枳殼用量不同??蓞㈤啞?span lang=EN-US>

加味理中地黃湯
【來源】《福幼編》。
【組成】熟地15克 當歸6克 萸肉3克 枸杞6克 白術9克 炮姜3克 黨參6克 炙甘草3克棗仁6(炒,研) 肉桂3克 故紙6克 炙耆6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核桃肉2
【用法】用灶心土60克,煮水煎藥,取濃汁200毫升,另加附子1.5克,煎水攙入。諒兒大小,分數(shù)次灌人。
【功用】助氣補血,回陽救逆。
【主治】小兒慢驚,氣血極虛,神衰體弱至極者。
【加減】如咳嗽不止者,加粟殼3克、金櫻子3克;如大熱不退,加白芍3克;泄瀉不止者,加丁香1.5克。

朱砂丸2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朱砂15(細研,水飛過) 牛黃7.5(細研) 麝香15(細研) 天麻15克 天南星15(炮裂) 干蝎15(微炒) 白附子15(炮裂) 干姜15(炮裂,銼) 巴豆15(去心、皮,研,壓去油)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以奶汁或荊芥湯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慢驚風,四肢拘急,心胸痰滯,身體壯熱。

水銀扁丸子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黃明膠(炒令黃燥)4克 膩粉 干蝎(全者) 百草霜() 牛黃() 鉛霜() 青黛()7.5克 巴豆(去皮、膜、脂,煮黃) 黑鉛(同水銀結砂子) 水銀各30克 香墨(燒、淬)9
【用法】上為細末,入研藥勻,以陳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捏扁。每一歲兒服1丸,四歲兒以上服4丸,乳食后用干柿湯或薄荷湯送下。以利下青粘滑涎為度。此藥不得化破。
【功用】清熱定驚,化痰利氣。
【主治】小兒驚風壯熱,涎盛喘粗,或發(fā)抽搐,目睛上視。及因乳哺不節(jié),胸滿嘔逆,精神迷悶,發(fā)病瘈疭。

龍膽丸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龍膽22(去蘆、頭) 牛黃7.5(細研) 龍齒22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研入麝香6克,煉蜜和丸,如黃米大。每次5丸,荊芥湯送下,不計時候。
【主治】小兒驚熱不退,變而為癇。

龍膽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組成】龍膽 鉤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一方作茯神) 甘草各7.5克 蜣螂2枚 大黃3
【用法】上十味,哎咀。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量兒大小酌量服,得下即止。
【主治】嬰兒出生后,血脈盛實,四肢驚搐,發(fā)熱嘔吐;亦治驚癇。

龍腦散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龍腦1.5(細研) 麝香1.5(細研) 甘草7.5(炙微赤,銼) 牛蒡子7.5(微炒) 梔子仁7.5克 牛黃4(細研) 馬牙消7,5(細研) 郁金7.5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薄荷湯調(diào)下1.5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驚熱,心煩不得睡臥。

可保立蘇湯
【來源】《醫(y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45() 黨參9克 白術6克 甘草6克 當歸6克 白芍6克 棗仁9() 山萸3克 枸杞子6克 故紙3克核桃1(連皮打碎)
【用法】水煎服。
【功用】大補元氣,溫養(yǎng)脾腎。
【主治】小兒因傷寒、瘟疫或痘疹、吐瀉等癥,病久氣虛,致患慢驚,四肢抽搐,項背后反,兩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方論】方中重用黃耆大補元氣,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白芍養(yǎng)血;山萸肉、枸杞子、破故紙、核桃仁益腎;炒棗仁安神定驚。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溫補脾腎之功。

朱衣滾痰丸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礞石()30克 沉香15克 黃芩21克 大黃30
【用法】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用量據(jù)年齡大小而定,白滾水化服。
【功用】豁痰清熱。
【主治】小兒痰癇。平素痰盛,偶因驚熱,遂致成癇。發(fā)時痰涎壅塞喉間,氣促昏倒,口吐痰沫。

全蝎散1
【來源】《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全蝎(去毒,炒) 僵蠶(直者。炒) 甘草 赤芍藥 桂枝(不見火) 麻黃(去節(jié)) 川芎 黃芩(去心)9克 天麻18克 大天南星(湯浸七次,去皮、臍,切,焙)9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量兒大小與之,溫服,每日三至四服。
【主治】小兒驚風、中風,口眼喁斜,言語不正,手足偏廢不舉。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羊肉。

安宮牛黃丸
【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牛黃30克 郁金30克 犀角30克 黃連30克 朱砂30克梅片7.5克 麝香7.5克 真珠15克 山梔30克 雄黃30克黃芩30
【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3克,金箔為衣,蠟護。每服1丸,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成人病重體實者,每日二至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用】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主治】溫熱病,熱邪內(nèi)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或舌蹇肢厥,或下利脈實,以及中風竅閉,小兒驚厥屬痰熱內(nèi)閉心竅者?,F(xiàn)用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癥、腦血管意外、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屬痰熱昏厥者。
【方論】方中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犀角清心,涼血解毒,麝香開竅醒神,三味共為君藥;黃連、黃芩、梔子清三焦火熱,雄黃豁痰,共為臣藥;郁金、冰片芳香去穢,通竅開閉,以內(nèi)透包絡,朱砂、珍珠、金箔鎮(zhèn)心安神,蜂蜜和胃調(diào)中,共為佐使。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
【實驗研究】1.抗驚厥作用 《中醫(yī)藥信息》報1989(106)2,本方能對抗苯巴胺對小鼠的興奮作用,明顯延緩小鼠戊四氮性陣攣發(fā)作,降低驚厥和死亡率。說明對大腦皮層有抑制作用,對生命中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尚有抗士的寧驚厥作用。2.解熱作用《中醫(yī)藥信息報》1989(106)2,本方對細菌毒索引起的家兔發(fā)熱有明顯解熱作用,給藥后一小時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安神鎮(zhèn)驚丸1
【來源】《保嬰撮要》卷三。
【組成】天竺黃(另研) 人參 茯神 南星(姜制)15克 酸棗仁() 麥門冬 當歸(酒炒)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9克 薄荷 木通 黃連(姜汁炒) 山梔() 辰砂(另研) 牛黃(另研) 龍骨()6克 青黛3(另研)
【用法】上藥為末,蜜為丸,綠豆大。每服35丸,淡姜湯送下。
【主治】小兒急驚風驚退后調(diào)理,以預防再驚。

辰砂茯神膏
【來源】《普濟方》卷三七五引《永類齡方》。
【組成】酸棗仁(凈,去殼) 代赭石(燒醋淬,研) 乳香(別研)30() 茯神(去木)45克 朱砂(研,飛)15克 麝香()3
【用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1丸,用金銀薄荷湯研下。更量歲數(shù)加減與服。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潮搐搦,手足抽掣,心膈煩躁,驚啼,睡不安帖,腹中疴痛。

抑肝散
【來源】《保嬰撮要》卷一。
【組成】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白術() 茯苓 鉤藤鉤各3
【用法】上藥水煎,子母同服。
【功用】抑肝健脾,清熱解痙。
【主治】肝經(jīng)虛熱發(fā)搐,或痰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飲,腹脹少食,睡臥不安。
按:本方以蜜和丸,名抑青丸,主治同上。

利驚丸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青黛 輕粉各3克 牽牛末1.5克 天竺黃6
【用法】上藥研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服20丸,用薄荷湯送下。一法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用1粒,化服。
【主治】小兒急驚風,身熱面赤,喘脹腹?jié)M,大小便秘者。

附硫丸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五。
【組成】黑附子尖2(去皮,生用) 蝎梢7個 熟硫黃末30
【用法】上藥為細末,生姜自然汁和丸,如綠豆大,每1歲服20丸,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慢脾風,四肢厥冷者。

青金丸1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南硼砂(黃色者)15克 川甜消(并別研) 真郁金各7.5克片腦(別研) 麝香(別研)各少許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含化,以人參湯漱下。
【主治】痰涎潮盛咳嗽及小兒急驚風。

青黛丸1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組成】青黛15(細研) 干蝎5(微炒) 白附子(炮裂) 天竺黃(細研) 胡黃連 蘆薈(細研) 牛黃(細研) 地龍(微炒) 麝香(細研)7.5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用夜明砂15克,糯米中炒,米熟為度,去米入湯,細研夜明砂為糊,入諸藥末,同研令勻,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下,以淡生姜湯下3丸,三歲以上,加5丸,不得多服。
【主治】小兒熱過驚疳。

青州白丸子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半夏(白好者,水浸洗過,生用)210克 川烏頭(去皮、臍,生用)15克 南星()90克 白附子()60
【用法】上藥搗碎,羅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中,日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晨,更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如癱緩風,以溫酒下20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當有汗,便能舒展。服經(jīng)三五日,呵欠是應。常服10粒已來,永無風痰隔壅之患。小兒驚風,薄荷湯下23丸。
【功用】祛風痰,通經(jīng)絡。
【主治】風痰入絡,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以及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
【禁忌】痰熱內(nèi)閉者禁用。

抱龍丸4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組成】琥珀 人參 天竺黃 檀香 白茯苓各21克 甘草()30克 枳實(麩炒)15克辰砂(水飛)75克 白山藥250() 牛膽南星()15克 金箔50
【用法】上各味為細末,和勻,取新汲水為丸,如芡實大,陰干。用蔥白煎湯或薄荷湯送下,痰壅嗽甚,姜湯調(diào)化服。
【功用】祛風化痰,鎮(zhèn)心解熱。
【主治】嬰孩諸驚,四時溫疫邪熱,以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瘡疹欲出發(fā)搐。

兒科疾病四
釣藤飲1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釣藤 人參 犀角各15克 甘草1.5() 全蝎天麻各7.5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服4.5克,用水200毫升,煎至80毫升,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天釣,潮熱,四肢抽掣。

釣藤散2
【來源】《嬰童百問》卷二。
【組成】釣藤勾9克 蟬蛻 天麻 防風 蝎尾 人參各15克麻黃(去節(jié)) 僵蠶() 甘草() 川芎各3克 麝香不拘多少
【用法】上藥為末。水煎服。
【主治】慢驚未發(fā),神倦要睡,吐舌搖頭,面青,毛發(fā)豎直,吐乳作腥,額上有汗,由吐后胃虛生風所致者。
【加減】寒多,加附子末1.5克。

釣藤飲子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釣藤()1.5克 麻黃(去節(jié)) 甘草()1克 天麻 川芎 防風 人參各2.1克全蝎(炒去毒)5個 僵蠶()7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時服。
【主治】小兒驚風天吊,卒然驚悸,眼目翻騰。

金箔鎮(zhèn)心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紫河車(用黑豆煮軟,切片,焙干)750克山藥4.5千克 牙消()45克甘草()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1.5千克 朱砂(研,飛)3千克龍腦()300克 麝香()150克 金箔1200(為衣)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45克作50丸,以金箔為衣。每服1丸,薄荷湯化下,含化亦得,食后及臨臥時服。
【功用】安心鎮(zhèn)神,退熱止驚。
【主治】小兒風壅痰熱,心神不寧,驚悸煩渴,唇焦頰赤,夜臥不安,驚啼搐搦,譫語狂妄。

油珠膏
【來源】《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卷三。
【組成】石亭脂(硫黃中揀取如蠟色者) 滑石各15克 半夏(酒浸一宿,湯洗七次,焙) 黑附子(炮,去皮、臍)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3克,用冷清齏80毫升,滴麻油一點如錢大,抄藥在油珠上,須臾墜下,卻去其齏,與兒服,隨后更用溫清齏三五口壓下,肚饑時服訖。候一時久吃乳食。
【主治】氣逆嘔噦,及風痰作搐。

定魄丸
【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六。
【組成】人參 琥珀 茯苓 遠志 朱砂 菖蒲 天門冬 酸棗仁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蜜丸,如皂子大,朱砂為衣。每服1丸,燈心、薄荷煎湯化下。
【主治】小兒驚風已退,神魂膽志未定者。

珍珠天麻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七。
【組成】天南星() 天麻 白附子()3克 膩粉1.5克 巴霜0.3克 蕪荑(炮炒) 全蝎 滑石各4.5
【用法】上藥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歲5丸,二歲10丸,薄荷湯送下。
【功用】截風定搐,清化痰熱。
【主治】小兒急驚風,痰熱壅盛。

鉤藤飲1
【來源】《醫(yī)學正傳》卷八。
【組成】鉤藤1.5克 蟬蛻 防風(去蘆) 人參 麻黃(去節(jié)) 白僵蠶() 天麻 蝎尾(去毒,炒)0.9克 甘草() 川芎各0.5
【用法】上藥細切,作一服。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嘔吐泄瀉,致成慢驚。
【加減】虛寒者,加附子末0.15克。

鉤藤飲2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
【組成】人參 全蝎(去毒) 羚羊角 天麻 甘草() 釣藤鉤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天釣證。痰熱壅盛,驚悸壯熱,眼目上翻,手足瘈疭,爪甲青色,證似驚風,但目多仰視者。

保命丹1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四。
【組成】白茯苓 朱砂(令研) 白附子() 牛黃 天南星()30克 全蝎()15克 天麻()45克甘草()30克 硼砂30克龍腦 麝香各少許
【用法】上為末,和勻,薄糊為丸,如芡實大。每服1丸,金銀薄荷煎湯化下。
【主治】嬰孩小兒急驚風候傳入慢驚者。

宣風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檳榔2個 陳皮 甘草各15克 牽牛120(半生半熟)
【用法】上為細末。二至三歲兒,蜜湯調(diào)下15克,三歲以上3克,食前服。
【功用】破氣消積,化痰逐水。
【主治】小兒食積氣滯,腸胃失運,成為慢驚,腹脹便秘,胸悶氣喘,亦治水腫,水濕內(nèi)停,大便不通,小便甚少者。
【禁忌】慢驚屬子虛證者忌用。
【方論】方中重用牽牛,苦辛善走,通利二便,攻積逐水;輔以檳榔,破氣消導;佐以陳皮,調(diào)理氣機,化痰和胃;使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綜合為方,力專攻積。故對小兒慢驚屬痰積食滯者可以應用。由于方中牽牛、檳榔可以瀉痰逐水,故對水腫亦可運用。

神圣丸1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烏蛇肉(米醋浸,炙) 白僵蠶() 防風 天麻 天南星(牛膽制)15克 五靈脂 代赭石(煅,醋嬸)7.5克 全蝎() 朱砂各3
【用法】上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急驚荊芥湯調(diào)下,慢驚用姜湯送下。
【主治】小兒驚風,痰盛搐搦,口眼牽引。

珠黃粉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珍珠粉30克 牛黃30克 琥珀45克 石決明()45克龍齒()45克 朱砂24克滑石45
【用法】共研為細粉,過羅,瓶裝。成人每服1.2克,小兒每服0.30.6克,溫開水沖服。
【功用】清熱鎮(zhèn)驚。
【主治】驚癇里熱,痰盛神昏,譫語狂言,小兒急熱驚風。

珠黃散2
【來源】《醫(yī)級》卷八。
【組成】珍珠0.9克 牛黃0,3
【用法】上藥研極細?;虼祷驌?。小兒痰疻,用0.60.9克,以燈心煎湯調(diào)服。
【主治】風痰火毒,上攻咽喉,致成喉痹,小兒痰搐驚風。

桂苓甘露散1
【來源】《宜明論方》卷六。
【異名】桂苓白術散(《宜明論方》卷六)。
【組成】茯苓30(去皮) 甘草60() 白術15克 澤瀉30克官桂15(去皮) 石膏60克 寒水石60克 滑石120克豬苓15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9克,溫湯調(diào)下,生姜湯尤良。小兒每服3克。
【功用】清暑泄熱,化氣利水。
【主治】中暑受濕,頭痛發(fā)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小兒吐瀉驚風等。

逐寒蕩驚湯
【來源】《福幼編》。
【組成】胡椒3() 炮姜3克 肉桂3
【用法】上藥三味,用灶心土90克煮水,澄極清,煎前藥取200毫升,頻頻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黃湯。
【主治】小兒體弱久病,或痘疹后誤服寒涼轉為慢驚者。

秘傳抱龍丸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卷四。
【組成】赤芍3克 川貝母5克 防風15克 桔梗9克 明天麻5克鉤藤10克 枳殼9克 薄荷葉9克膽星21克 陳皮9克 天竺黃9克茯神6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朱砂為衣。每服1丸,滾湯下;有外邪,姜湯下。
【功用】祛風化痰,安神鎮(zhèn)驚。
【主治】小兒因受驚嚇,唇膏,四肢搖動,起臥不安者。

涼驚丸1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草龍膽 防風 青黛各9克 鉤藤6克 黃連15克 牛黃 麝香各0.6克 龍腦3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35丸,金銀花煎湯送下。
【功用】清肝瀉火,開竅涼心。
【主治】驚疳熱搐,目赤潮熱,痰涎壅盛,牙關緊急者。

涼驚丸2
【來源】《保嬰集》。
【組成】大黃()15克 黃連15克 龍膽 防風 川芎 薄荷葉各7.5
【用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青黛為衣。每服35丸,加至20丸,溫水下。
【功用】瀉實火,散風熱。
【主治】小兒驚熱,疳瘦乳癬。

消風散2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川芎 羌活(去蘆)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僵蠶 蟬殼各30克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制)30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茶清調(diào)下。
【功用】祛風化痰。
【主治】風痰風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泄,痰實嘔逆,旋暈,口歪搐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偏正頭痛。

通關散2
【來源】《嬰童百問》卷四。
【組成】南星()3克 麝香0.3克 豬牙皂角(略燒存性)6克赤蜈蚣()1條 直僵蠶(炒,去絲嘴)3
【用法】上藥為末。以手指蘸姜汁,蘸藥少許,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藥二三點,涎出自開。
【功用】化痰開竅。
【主治】小兒驚風,痰塞中脘,手足搐搦,關竅不通。

蛇銜散
【來源】《劉涓子鬼遺方》卷二。
【組成】蛇銜 甘草() 芎藭 白芷 當歸各30克 續(xù)斷 黃芩 澤蘭 干姜 桂心各23克 烏頭37()
【用法】上十一味,合搗篩,令均勻。酒服45克,日服三次,夜服一次。
【主治】金瘡內(nèi)傷

驚搐散
【來源】《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黨參4.5克 白術3(土炒) 茯神3克 蔻米1.5() 法夏3克 棗仁3() 歸身3克 川芎1.5() 冬蟲草1.5克 橘紅0.9克 制草1.5克 大棗1(燒黑)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脾胃虛寒,氣血雙虧,急驚、慢驚,口眼歪斜,手足發(fā)搐,天吊痰喘。

清寧散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一。
【組成】桑白皮() 葶藶<) 赤茯苓 車前子梔子仁各等分 甘草()減半
【用法】上為末。每服1.5克,用生姜、大棗煎服。
【主治】小兒心肺蘊熱發(fā)驚,甚則搐掣,咳嗽。

清驚散
【來源】《重慶堂隨筆》卷上。
【組成】陳膽星2.7克 朱砂0.3
【用法】上藥研細,以竹瀝15毫升,生姜汁5毫升和勻,再用麥冬3克,橘紅2.4克,薄荷尖0.3克,煎湯調(diào)服。
【主治】小兒痰火閉結,肝風內(nèi)動之痙厥、瘈疭,目直氣喘,昏悶不醒,筋急搐搦,甚則角弓反張。

清涼飲子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 甘草() 大黃(蒸、焙) 赤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后及臨臥時溫服。
【主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驚掣;哺乳不按時,寒溫失度,腸胃不調(diào),嘔吐,大便秘結;頭面生瘡癤,目赤咽痛,瘡疹余毒。

清心滌痰湯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竹茹 橘紅 半夏(姜制) 茯苓 枳實(麩炒) 甘草() 麥冬(去心) 棗仁() 人參 菖蒲 南星 川黃連
【用法】用生姜為引,水煎服。
【主治】小兒急驚風后,脾虛多痰者。

琥珀丸3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五。
【組成】干全蝎2枚 琥珀(另研) 鐵粉()6克 輕粉 南星() 白附子()3克 龍腦1.5()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酒糊和丸,如黍米大。用薄荷溫湯送下12丸,不拘時。和保生散隔日服之。
【主治】新生兒胎驚,心神不寧,睡臥不醒,壯熱躁煩,啼哭無時,面色青赤,腰直身冷,搐縮口撮。

琥珀丸3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五。
【組成】干全蝎2枚 琥珀(另研) 鐵粉()6克 輕粉 南星() 白附子()3克 龍腦1.5()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酒糊和丸,如黍米大。用薄荷溫湯送下12丸,不拘時。和保生散隔日服之。
【主治】新生兒胎驚,心神不寧,睡臥不醒,壯熱躁煩,啼哭無時,面色青赤,腰直身冷,搐縮口撮。

琥珀丸4
【來源】《永樂大典》卷九七八引《全嬰方》。
【組成】辰砂4.5克 琥珀 牛黃 僵蠶(炒,去絲、嘴) 南星(水浸,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牛膽中制尤佳) 全蝎(去毒) 白附子 代赭石天麻 乳香 蟬蛻各3克 麝香1.5克 腦子少許
【用法】上藥為末。用薄荷湯調(diào)下少許。常服永除病根。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多昏眊,目瞪搐搦,驚吊腹疼,驚哭,眠臥不安,驚癇時復發(fā)作等,
【加減】慢驚,加附子。

琥珀抱龍丸1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異名】抱龍丸(《嬰童百問》卷六)
【組成】真琥珀 天竺黃 檀香(細銼)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45克 粉草90(去節(jié)) 枳殼 枳實各30克水飛朱砂150克 山藥(去黑皮)500克 南星30(銼碎,用臘月黃牛膽釀,經(jīng)一夏用) 金箔100
【用法】上藥(除朱砂,金箔)或曬或焙(除檀香不過火),為末和勻,同朱砂、金箔(30克,取新汲井水50毫升和)入乳缽內(nèi)略杵勻,丸如梧桐子大。服時用蔥湯或薄荷湯化服;痰壅嗽甚,用淡姜湯送下;痘瘡見形有驚者,用溫凈湯送下;心悸不安者,用燈心湯送下;暑天迷悶者,用麥門冬煎水送下。百日內(nèi)嬰孩,每丸分三次投;二歲以上者,每次12丸。
【功用】祛風化痰,鎮(zhèn)心清熱。
【主治】小兒四時感冒,痰嗽氣急,急慢驚風,煩躁不寧,及瘡疹欲出發(fā)搐者。

琥珀抱龍丸2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
【組成】牛黃琥珀各7.5克 雄黃1.5克 赤苓15克 膽南星(酒蒸)30克全蝎4.5克 朱砂4.5克 天竺黃10.5克 麝香0.6克 僵蠶(麩炒)9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丸,用溫開水送服。
【功用】清熱化痰,鎮(zhèn)驚安神。
【主治】小兒急驚風,痰喘氣粗,四肢抽搐,神昏不醒者。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兒科疾病五
治療麻疹中醫(yī)名藥方

犀羚二仙湯
【來源】《疫痧草》。
【組成】犀角 羚羊角 鮮沙參 鮮生地 連翹 梔子 馬勃 甘中黃 人中白 大貝母 金銀花 陳金汁 元參 生石膏 川黃連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滋陰養(yǎng)血。
【主治】痧點已透,火灼液虧,喉爛舌絳,脈數(shù)弦大者。

鼠粘子湯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二十一。
【異名】鼠粘湯(《普濟方》卷四十)、鼠粘子散(《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鼠粘子120(炒香) 甘草30() 防風15克 荊芥穗60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每服6克,沸湯調(diào)服,飯后、臨臥時服,日服三次。
【功用】辛散風寒,透疹利咽。
【主治】疹痘欲出未透,熱氣上攻咽喉,眼赤心煩;麻疹既出,為風寒所遏,毒氣內(nèi)攻而又沒者。春、夏間常服,可免生瘡癤。

一丸春
【來源】《丹臺玉案》卷六。
【組成】天麻 僵蠶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克象皮 光烏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寶各3克 牛黃1.5克 麝香1
【用法】上為末,元米飯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每服1丸,臨臥時用酒漿化下。
【主治】痘疹頂陷不貫者。

十神解毒湯
【來源】《證治誰繩.幼科》卷四。
【組成】當歸尾 生地黃 紅花 牡丹皮 赤芍藥 桔梗 木通 大腹皮 連翹 川芎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痘疹,身發(fā)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及不論己出未出,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

十三味羌活散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羌活 獨活 防風 桔梗 播荊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蟬蛻 川芎 天花粉 天麻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葉3片,煎至60毫升,溫服。
【功用】解熱散毒。
【主治】風邪壅滯肌膚,欲發(fā)痘疹者。

七物升麻丸
【來源】《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圖經(jīng)》。
【組成】升麻 犀角 黃芩 樸消 梔子 大黃各60克 豉2(微熬)
【用法】上藥同搗散,蜜丸,如黍米大。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30丸,取微利為止;若四肢小熱,于食后服20丸。
【主治】小兒痘疹,表里有熱,四肢大熱,大便難者。

門冬甘露飲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麥門冬6(去心) 黑參 黃芩 栝樓根 連翹各3克 生甘草1.5克 燈心20莖 竹葉20
【用法】水煎,溫服。
【主治】麻疹熱甚口渴。

門冬清肺湯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貝母 桔梗 款冬花 甘草 牛蒡子 杏仁(去皮、尖,研) 馬兜鈴 桑白皮 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藥銼細。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主治】麻疹退后,熱毒乘肺,咳甚氣喘,連聲不住,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

開豁腠理湯
【來源】《幼科折衷》卷上。
【組成】防風 荊芥 紫蘇 桔梗 前胡 干葛 升麻 羌活 天花粉 陳皮 甘草 枳殼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時,腮紅目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

牛黃八寶丹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西黃 琥珀 辰砂 梅冰 雄精各3克 羚角片 明乳香各9克犀角片4.5
【用法】各為細末,先用蜜、銀花、紫花地丁各60克,川貝、川連各9克,煎膠打糊為丸,每丸重0.6克。每幼者1丸,長者2丸,用鮮石菖蒲葉3克,燈心3小帚,鮮竹葉36支,煎湯調(diào)下。
【功用】開竅透毒。
【主治】痧癥竅閉。

牛黃八寶丸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組成】雄黃15克 玄參15克 炒羌活9克 黃連(土炒)9克 羚羊角9克 犀角9克 炒貝母9克乳香9克 沒藥9克 青黛6克珍珠1.2克 朱砂15克 牛黃6克 冰片6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另用金銀花、紫花地丁、菊花各60克,甘草15克,長流水1.25升,煎取汁熬膏,入煉蜜150毫升再熬,與前藥末和丸,每丸重1克。小兒1丸,大人2丸,蜜湯化服。
【主治】痧證發(fā)斑發(fā)狂,渾身赤紫,及痧后惡毒瘡瘍。

化毒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紫草 升麻 甘草 蟬蛻 地骨皮 黃芩(酒炒) 木通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涼血。
【主治】痘疹已出,熱毒未解,痘疹紅紫,甚或黑陷。

化毒清表湯
【來源】《麻科活人全書》卷二。
【組成】前胡 干葛 知母 連翹 桔梗 炒牛蒡子各2.1克 木通1.8克玄參3克 黃連(酒炒) 防風梔仁(炒黑)0.9克薄荷 黃芩(酒炒)1.5克天花粉 地骨皮各2.4克 淡竹葉3克 生甘草(去皮)0.9克 燈心50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毒透疹。
【主治】麻疹發(fā)疹期,紅腫太甚者。

發(fā)疹紫草散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六四引亢拱辰方。
【異名】紫草散(《明醫(yī)雜著》卷六)。
【組成】紫草 甘草 糯米 黃耆
【用法】上藥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痘疹黑陷。

加減清肌湯
【來源】《麻科活人全書》卷四。
【組成】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當歸 地骨皮 茯苓 知母
【用法】加淡竹7片為引。水煎服。
【功用】養(yǎng)陰清熱。
【主治】麻疹收后,陰虧血虛,只發(fā)熱而無他癥者。

加減清胃湯
【來源】《麻科活人全書》卷四。
【組成】元參 連翹 生地黃 黃柏 麥冬 木通 白茯苓 天花粉 陳皮 桔梗 甘草
【用法】加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瀉火。
【主治】麻后口瘡。

竹葉石膏湯4
【來源】《痧疹輯要》卷二。
【組成】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微炒) 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牛蒡子1.8克 桑皮3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宣肺,解肌透疹。
【主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竹葉柳蒡湯
【來源】《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卷三。
【組成】西河柳15克 荊芥穗 蟬蛻 薄荷 甘草 知母(蜜炙)3克 炒牛蒡子 葛根各4.5克玄參6克 麥門冬9克 竹葉30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清宣肺胃。
【主治】痧疹透發(fā)不出,咳嗽喘急,煩悶躁亂,咽喉腫痛。
【方論】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葉為君,辛涼宣透,清熱開泄,解肌發(fā)表;蟬蛻、薄荷、葛根、荊芥為臣,辛透泄熱,解表祛風;知母、玄參、麥冬為佐,清熱解毒,滋陰涼營;甘草為使,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同用,能解肌透疹,故治痧疹透發(fā)不出者。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中醫(yī)方劑學》補。

竹茹石膏湯1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九。
【組成】半夏(姜制) 赤苓 陳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
【用法】生姜為引,水煎服。
【主治】小兒麻疹嘔吐。

蘇葛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紫蘇 葛根 甘草 赤芍 胨皮 砂仁 前胡 枳殼 生姜 蔥白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憎寒壯熱,鼻流清涕,身體疼痛,咳嗽氣急,腮紅眼赤,目淚嚏噴,伴嘔吐泄瀉,或干嘔惡心者。

復元散2
【來源】《麻科活人全書》卷一。
【組成】貝母 百合 阿膠() 枇杷葉(蜜炙,去毛) 桔梗 罌粟殼()3
【用法】為末。用桑白皮煎湯下3克。
【主治】麻疹喘急,鼻孔干黑如煤。

獨圣散3
【來源】《丹溪心法》卷五。
【異名】牛蒡僵蠶散((普濟方》卷四)、牛蠶散(《醫(yī)學入門》卷八)、獨勝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牛蒡子()15克 白僵蠶7.5
【用法】上為末,入紫草3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主治】小兒痘瘡陷入者。

宣毒發(fā)表湯
【來源】《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升麻 葛根各2.5克 前胡2.5克 桔梗0.6克 枳殼(麩炒)2.5克荊芥 防風各1.5克 薄荷 甘草各0.6克 木通 連翹 牛蒡子杏仁 竹葉各2.5.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發(fā)不出,發(fā)熱咳嗽,煩躁口渴,小便赤者。
【方論】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荊芥、防風、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殼、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連翹清泄上焦之熱;木通導熱下行;竹葉清熱除煩;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諸藥。綜合成方,具有宣毒發(fā)表之功。故對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加減】大寒,加蜜炙麻黃;天氣大熱,加黃芩。

退紅解毒湯
【來源】《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紫草 丹皮 甘草 連翹 川連 防風 木通 北柴胡 地骨皮 赤芍 桔梗 荊芥 紅花 蟬蛻 梔子 羌活 炒芩 糯米 竹葉 石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發(fā)熱三四日不退,疹點大小不等,或紅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除熱清肺湯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石膏9克 黑參 生地黃 赤芍 貝母 栝樓根各3克麥門冬(去心)4.5克 甘草1.5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養(yǎng)陰清肺。
【主治】麻疹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秘結者。

柴歸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69克 芍藥(或生或炒)4.5克 柴胡34.5克 荊芥穗3克 炙甘草2.13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養(yǎng)營透疹。
【主治】痘瘡及麻疹初起,發(fā)熱未退者。
【加減】血熱者,加生地,防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姜、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柴胡麥冬散
【來源】《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 軟柴胡 北沙參 大揀冬 潤玄參 草龍膽 炙甘草
【用法】燈心1團為引。水煎,熱服。
【主治】麻疹收后,大熱不退,毒未出盡者。

射干消毒飲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射干 黑參 連翹 荊芥 鼠粘子等分 甘草減半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宣肺透疹,清熱利咽。
【主治】麻疹咳嗽聲喑,咽喉腫痛。

涼營清氣湯
【來源】《喉夠癥治概要》。
【組成】犀角尖(磨沖)1.5克 鮮石斛18克 黑山梔6克 牡丹皮6克鮮生地18克 薄荷葉2.4克 川雅連1.5克 京赤芍6克 京元參9克生石膏24克 生甘草2.4克 連翹殼9克 鮮竹葉30張 茅蘆根各30克金汁30毫升(沖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營清氣。
【主治】痧麻雖布,壯熱煩躁,渴欲冷飲,甚則譫語妄言,咽喉腫痛腐爛,脈洪數(shù),舌紅絳,或黑爆無津之重癥。
【加減】痰多,加竹瀝30毫升沖服。

黃連杏仁湯
【來源】《嬰童百問》卷上。
【組成】黃連30克 陳皮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黃(去節(jié)) 枳殼(去瓤,麩炒) 葛根各15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6克,水煎服。
【主治】孩童感受邪熱,致患麻痘,其瘡漸出,咳嗽煩悶,嘔吐泄瀉,眼赤,咽喉、口舌生瘡。

麻黃散2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麻黃(蜜酒炒) 蟬蛻() 升麻(酒炒) 牛蒡子()
【用法】上為末。水煎服。
【主治】疹出不速。

清肺飲3
【來源】《種痘新書》卷四。
【組成】麻黃0.6克 玄參1.5克 麥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荊芥2.4克 訶子2.4克 天花粉1.5
【用法】水煎,入竹瀝、姜汁服。
【主治】小兒痘疹,初發(fā)熱時咽干聲啞。

清心涼膈散
【來源】《溫熱經(jīng)緯》卷五。
【異名】桔梗湯(《溫熱經(jīng)緯》卷五)。
【組成】連翹120克 甘草60克 黃芩(酒炒) 薄荷 梔子各30克桔梗60克 石膏150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葉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溫服。
【功用】清心涼膈,宣肺透疹。
【主治】疫疹初起。

羚角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異名】羚羊散(《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羚羊角 甘草 防風 麥冬 玄參 知母 黃芩 牛蒡子
【用法】上藥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風寒外客,毒邪內(nèi)陷,以至疹子出一日即沒者。

綿繭散
【來源】《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出蛾綿繭不拘多少
【用法】用生白礬捶碎,納入繭內(nèi),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摻子疳瘡內(nèi)。
【主治】小兒痘瘡余毒,肢體節(jié)骱有疳蝕瘡,膿水不絕。

綠袍散
【來源】《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薄荷15克 青黛7.5克 硼砂7.5克 兒茶9克 甘草9克黃柏3克 銅青 冰片各3克 元明粉 百藥煎各7.5克 荊芥15
【用法】共為細末。每用0.40.8克,點舌上,令其自化,或并花水調(diào)點。
【主治】痘疹誤服辛熱之藥,以致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赤眼腫痛。

葛根解肌湯3
【來源】《麻科活人全書》卷二。
【組成】葛根 前胡 荊芥穗 牛蒡子 連翹(去子) 蟬蛻各2.4克 木通2.1克 赤芍 甘草 燈心引 桑白皮(蜜蒸) 貝母(去心,姜汁蒸)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發(fā)熱咳嗽,或乍冷乍熱,已現(xiàn)麻路者。

棱術湯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三棱 蘿卜子 蓬術 青皮 烏藥 檳榔 枳實各3
【用法】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稍冷服。
【功用】消積化食。
【主治】痧因食積者。

兒科疾病六
治療痘瘡中醫(yī)名藥方

犀角消毒飲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犀角2.1克 連翹 鼠粘子各3克 荊芥1.8克 甘草 防風各1.5克 忍冬4.5
【用法】水煎服,不計時候。
【功用】清熱解毒,解肌透疹。
【主治】痘瘡發(fā)疔,胃熱咽腫便秘。

蟬花散5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蟬蛻 地骨皮各30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23克,白酒送服,每日二至三次。
【主治】痘瘡發(fā)熱發(fā)癢,搔抓潰破。

一丸春
【來源】《丹臺玉案》卷六。
【組成】天麻 僵蠶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克象皮 光烏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寶各3克 牛黃1.5克 麝香1
【用法】上為末,元米飯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每服1丸,臨臥時用酒漿化下。
【主治】痘疹頂陷不貫者。

二參湯1
【來源】《醫(yī)學人門》卷八。
【組成】柴胡 麥門冬 人參 玄參 甘草各等分 草龍膽用量減半
【用法】水煎服。熱退即止。
【主治】痘瘡壯熱,經(jīng)日不除。

二神散2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六。
【異名】二仙散(《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丁香9粒 干姜3()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1.5克,溫開水送下。服后蓋被片時,令脾胃溫暖,陰返陽回,則痘瘡起發(fā)便順。用量隨兒大小輕重用之。
【主治】痘瘡初起,脾胃傷冷,體寒不溫,甚或肢冷,腹痛吐瀉,口氣亦冷,痘瘡難發(fā)難牡者。

十三味羌活散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羌活 獨活 防風 桔梗 播荊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蟬蛻 川芎 天花粉 天麻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葉3片,煎至60毫升,溫服。
【功用】解熱散毒。
【主治】風邪壅滯肌膚,欲發(fā)痘疹者。

七正散
【來源】《醫(yī)方考》卷六。
【組成】車前子 赤茯苓 山梔仁 生甘草梢 木通 萹蓄 龍膽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痘瘡,小便秘澀者。

七物升麻丸
【來源】《政和本草》卷六引《本草圖經(jīng)》。
【組成】升麻 犀角 黃芩 樸消 梔子 大黃各60克 豉2(微熬)
【用法】上藥同搗散,蜜丸,如黍米大。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30丸,取微利為止;若四肢小熱,于食后服20丸。
【主治】小兒痘疹,表里有熱,四肢大熱,大便難者。

人參固肌湯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組成】黃耆(蜜、酒炙) 人參 甘草(炙) 當歸白術 茯苓 棗仁 忍冬 連翹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瘡表虛,斑爛不能收靨。

三豆飲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一。
【組成】赤小豆 黑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15
【用法】上藥淘凈,用水煮熟,每日空腹時任意服。已染則輕解;未染者,服七日即不發(fā)。
【動用】活血解毒。
【主治】天行疹痘;亦可用作預防。

三豆飲子
【來源】《傷寒總病論》卷四。
【組成】赤小豆 黑豆 綠豆各270克 甘草30
【用法】上件淘凈,以水1.6升煮熟。分7份,逐日空腹時,任性食豆飲汁。永不發(fā)。
【主治】天行瘡癥。

開豁腠理湯
【來源】《幼科折衷》卷上。
【組成】防風 荊芥 紫蘇 桔梗 前胡 干葛 升麻 羌活 天花粉 陳皮 甘草 枳殼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時,腮紅目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

內(nèi)托散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人參 黃耆 甘草 川芎 當歸 防風 白芷 桔梗 白芍 厚樸 木香 肉桂
【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漿不滿者,水、酒各半煎服。
【主治】小兒痘瘡頂陷不起,根窠不紅或灰白色,寒戰(zhàn)咬牙者。

化毒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紫草 升麻 甘草 蟬蛻 地骨皮 黃芩(酒炒) 木通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涼血。
【主治】痘疹已出,熱毒未解,痘疹紅紫,甚或黑陷。

化毒生肌散
【來源】《石室秘錄》卷二。
【組成】黃柏9(炒,為末) 輕粉1.5克 兒茶9克冰片1.5克 麝香0.9克 白薇9(炒,為末) 蚯蚓糞9克 炒鉛粉9克 炒乳香6(出油) 潮腦9
【用法】各為末,和勻。以藥末摻患處。
【主治】產(chǎn)門外生瘡,久久不愈;兼治諸瘡。

六一散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組成】滑石(白膩者,研細,水飛,曬干再研)90克冰片0.9(后和研勻) 甘草(取頭末,研極細)9
【用法】上將滑石、甘草末研勻,然后加冰片研勻。用敗毒散調(diào)下;春、秋各用燈草煎湯候冷調(diào)服;夏月新汲泉水調(diào)服。三至五歲服3克,十歲服6克。
【主治】痘疹熱毒太盛,紅紫黑陷,狂言引飲者。

四圣散
【來源】《閻氏小兒方論》。
【異名】四圣湯(《雞峰普濟方》卷二十四)。
【組成】紫草茸 木通() 甘草(銼,炒) 枳殼(麩炒,去瓤) 黃耆(切,焙)各等分
【用法】上同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溫服,不拘時。
【主治】瘡疹出而不快及倒靨。

代天宣化丸
【來源】《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人中黃(屬土,甲己年為君) 黃芩(屬金,乙庚年為君) 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 梔子仁(屬木,丁壬年為君) 黃連(屬火,戊癸年為君) 苦參(為佐) 荊芥穗(為佐) 防風(去蘆,為佐) 連翹(酒洗,去心,為佐) 山豆根(為佐) 牛蒡子(酒淘,炒,為佐)紫蘇葉(為佐)
【用法】數(shù)藥先視年之所屬者以為君,其余主歲者以為臣。為君者倍之,為臣者半之,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冬至之日修合為末,取雪水煮升麻,加竹瀝,調(diào)神曲為丸,用辰砂、雄黃為衣。每服用竹葉煎湯下。
【功用】清熱解毒,透疹。
【主治】小兒未出痘疹之前,用于預防。亦治麻疹透發(fā)不暢,熱毒內(nèi)攻,氣喘壯熱,神昏煩躁,唇裂口干;瘟毒內(nèi)蘊,咽喉糜爛,氣臭音啞,滴水難咽。

加減消毒飲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八。
【組成】升麻 牛蒡子(炒,研) 山豆根 紫草 連翹(去心) 生地黃 赤芍 川黃連 甘草()
【用法】引用燈心,水煎服。
【主治】痘初出以致起脹時,熱邪在里,蒸熱有汗者。

托里快斑湯
【來源】《痘疹世醫(yī)心法》卷十二。
【組成】紫草 黃耆 鼠粘子 連翹各3克 木通1.8克當歸2.1克 甘草 桂枝 川芎 防風各1.5克 木香0.9克 蟬蛻7
【用法】上藥銼散。加淡竹葉10片,水煎服。
【主治】痘疹發(fā)遲,熱不止;或痂后發(fā)熱。

助陽止癢湯
【來源】《醫(y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30克 桃仁6() 紅花6克 皂刺3克 赤芍3克 山甲3()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散瘀,通絡止癢。
【主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癢不止,抓破無血。兼治失音聲啞。

利咽散
【來源】《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組成】山豆根3克 桔梗2.1克 甘草0.3克 元參0.45克 綠豆10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咽喉疼痛,難進飲食。

梔子仁散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異名】梔子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梔子仁(熬黑)30克 白鮮皮 赤芍藥 升麻各15克 寒水石 甘草()9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36克,水煎,調(diào)紫草茸末1.5克服之。
【主治】痘疹毒盛,色黑便秘。

胡荽酒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組成】胡荽90
【用法】上細切,以酒60O毫升,煎令沸,入胡荽,便以物蓋住,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全遍,勿噴于面。
【主治】小兒痘疹,初起未出者。

復元大補湯
【來源】《會約醫(yī)鏡》卷二十。
【組成】人參 黃耆(蜜炙)4.5克 當歸4克 炙草2.5克肉桂 白術 川芎各2.5克 南木香1
【用法】水煎,頻服。
【主治】痘瘡二三日細小,四五日漸大,六七日腳闊頂陷,色白如豆殼者,名日倒陷。

保元湯1
【來源】《博愛心鑒》。
【組成】人參3克 黃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時服。
【主治】痘瘡氣虛頂陷者。
按:方中肉桂原書無用量,現(xiàn)據(jù)《景岳全書》卷六十三補。

獨圣散3
【來源】《丹溪心法》卷五。
【異名】牛蒡僵蠶散((普濟方》卷四)、牛蠶散(《醫(yī)學入門》卷八)、獨勝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牛蒡子()15克 白僵蠶7.5
【用法】上為末,入紫草3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主治】小兒痘瘡陷入者。

退紅解毒湯
【來源】《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紫草 丹皮 甘草 連翹 川連 防風 木通 北柴胡 地骨皮 赤芍 桔梗 荊芥 紅花 蟬蛻 梔子 羌活 炒芩 糯米 竹葉 石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發(fā)熱三四日不退,疹點大小不等,或紅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真珠散5
【來源】《董氏小兒方論》。
【組成】栝樓根30克 蛇退皮(全,炙)3
【用法】上藥為末,用羊子肝1枚,批開去筋膜,摻入藥6克,用麻縷纏定,放米泔內(nèi)煮熟。任意與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為丸,如黃米大,以生米泔下10丸,乳頭上與亦可,日三服。兒小未能食肝,與乳母食亦佳。
【主治】斑皰瘡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

柴歸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69克 芍藥(或生或炒)4.5克 柴胡34.5克 荊芥穗3克 炙甘草2.13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養(yǎng)營透疹。
【主治】痘瘡及麻疹初起,發(fā)熱未退者。
【加減】血熱者,加生地,防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姜、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柴葛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柴胡 干葛 芍藥 黃芩 甘草 連翹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服。
【功用】透疹解毒,養(yǎng)陰清熱。
【主治】痘疹及瘟疫表里俱熱者。

柴胡梔子散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柴胡 山梔 牡丹皮各3克 川芎 芍藥 茯苓各2.1克白術() 甘草各1.5克當歸 牛蒡子()2.1
【用法】上用水煎,母子同服。
【主治】小兒肝膽經(jīng)有熱,瘡毒不愈,或發(fā)熱不止。

透肌散
【來源】《醫(yī)學正傳》卷八,
【組成】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3
【用法】上藥細切。水煎服。
【主治】痘疹,由于皮膚厚,肉腠密,毒氣難以發(fā)泄,痘出不快者。

射干鼠粘子湯
【來源】《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鼠粘子120(炒,杵) 甘草() 升麻 射干各30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
【功用】宣肺利曬,瀉火解毒。
【主治】瘡疹壯熱,大便堅實,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消毒散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消毒飲(《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牛蒡子()180克 荊芥穗30克 甘草()60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食后。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功用】疏風透疹,解毒利咽。
【主治】小兒瘡疹已出,未能勻透,及毒氣壅遏,雖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睡臥不安,大便秘澀,及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咽喉腫痛,胸膈不利。
【禁忌】瘡疹大便利者,不宜服。

浮萍散1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八。
【組成】浮萍草(陰干)
【用法】為末。每服36克,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內(nèi),以竹杖子刺碎爛,投水半合,絞取肝汁,調(diào)藥服之,食后。不甚者,一服便愈;若目已傷,十服愈。
【主治】瘡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調(diào)元生脈散2
【來源】《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 炙黃耆 炒白術 全當歸 大麥冬北五味 青化桂
【用法】生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主治】痘后手足冷,脈沉細,虛極之證。
【加減】虛冷甚者,加熱附片。

清肺飲3
【來源】《種痘新書》卷四。
【組成】麻黃0.6克 玄參1.5克 麥冬0.9克 桔梗2.7克 知母1.5克荊芥2.4克 訶子2.4克 天花粉1.5
【用法】水煎,入竹瀝、姜汁服。
【主治】小兒痘疹,初發(fā)熱時咽干聲啞。

清心涼膈散
【來源】《溫熱經(jīng)緯》卷五。
【異名】桔梗湯(《溫熱經(jīng)緯》卷五)
【組成】連翹120克 甘草60克 黃芩(酒炒) 薄荷 梔子各30克桔梗60克 石膏150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15克,加竹葉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入生白蜜20毫升,微煎,溫服。
【功用】清心涼膈,宣肺透疹。
【主治】疫疹初起。

羚角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異名】羚羊散(《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羚羊角 甘草 防風 麥冬 玄參 知母 黃芩 牛蒡子
【用法】上藥為末,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風寒外客,毒邪內(nèi)陷,以至疹子出一日即沒者。

綿繭散
【來源】《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出蛾綿繭不拘多少
【用法】用生白礬捶碎,納入繭內(nèi),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摻子疳瘡內(nèi)。
【主治】小兒痘瘡余毒,肢體節(jié)骱有疳蝕瘡,膿水不絕。

綠袍散
【來源】《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薄荷15克 青黛7.5克 硼砂7.5克 兒茶9克 甘草9克黃柏3克 銅青 冰片各3克 元明粉 百藥煎各7.5克 荊芥15
【用法】共為細末。每用0.40.8克,點舌上,令其自化,或并花水調(diào)點。
【主治】痘疹誤服辛熱之藥,以致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赤眼腫痛。

雄黃解毒丸
【來源】《幼科發(fā)揮》卷二。
【組成】雞冠雄黃() 真郁金 壯大黃各6克 巴豆霜3
【用法】上藥共研勻,水糊丸,如小豆大。每服12丸,用茶清送下。
【主治】小兒瘡毒入腹,腹脹,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

紫草飲1
【來源】《政和本草》卷八引《經(jīng)驗后方》。
【組成】紫草60
【用法】上藥用滾開水200毫升浸泡,以物蓋定,勿令泄氣,俟溫,量兒大小服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透疹。
【主治】痘疹欲出未出,或疹一起出齊者。
【禁忌】便利者忌服。
【加減】出痘,加陳皮、蔥白尤妙,如發(fā)斑疹,加鉤藤,用酒調(diào)服。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學入門》卷八補。

紫草飲2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紫草 北芍藥(去蘆) 麻黃(去節(jié)) 當歸 甘草
【用法】上藥哎咀,水煎服,不拘時。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痘瘡欲發(fā)未發(fā),或來透者。

紫草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釣藤鉤子 紫草茸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3克,用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服,
【主治】瘡疹初生,才作赤點,毒氣未得透出皮膚者。

紫草飲子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紫草 人參 枳殼 山楂 木通 穿山甲(土拌炒) 蟬蛻各等分
【用法】上藥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作三四次溫服。
【功用】益氣活血,解肌透疹。
【主治】痘瘡倒陷,腹脹,大小便秘,

紫草快斑湯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紫草 芍藥各3克 甘草1.5克 木通1.8克 蟬蛻7
【用法】水煎,熱服,一日二次。
【功用】涼血透斑。
【主治】痘色不紅活,不能起發(fā)者。

紫草承氣湯
【來源】(《治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厚樸60克 大黃120克 枳實30克 紫草30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次15克,用水100毫升,煎至2030毫升,溫服。以利為度。
【功用】泄熱解毒。
【主治】身熱,脈數(shù)大,便秘而腹脹,屬熱毒壅遏者;及瘡未出而喘息腹脹,大便不通,煩躁作渴,譫語不安者。
【加減】如水利者,加芒消少許,

紫草透肌湯
【來源】《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組成】紫草6克 防風 荊芥 薄荷 山楂肉 桅子 甘草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初起。

紫草消毒飲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組成】紫草 連翹 鼠粘子各3克 荊芥2.1克 甘草山豆根各1.5
【用法】水煎,時時溫服。
【功用】清熱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痘疹,血熱咽痛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