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苗屬苗族的一個分支,散居在水城(南開鄉(xiāng))、威寧、納雍(昆寨、鍋圈巖等鄉(xiāng))等地,屬地交通十分閉塞,大部分耕地為山地,以玉米、土豆、紅蕎、紅薯等糧食為主。愛美是每個民族都有的天性,而小花苗的服飾的色彩尤為鮮艷,昔日小花苗的頭飾只是簡單的將頭發(fā)盤在頭頂,樸實(shí)而簡單。 小花苗服飾以紅色和黃色為主,白色襯底,服飾圖案主要以城池、山川、河流、房舍等為主題,裝飾花紋有九曲江荷花、魚花、火鐮花等十余種。挑花刺繡技藝難度大,花紋形、音、義涵義俱全,服飾蘊(yùn)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被喻為苗族同胞“穿在身上的歷史書”。 小花苗服飾中最為突出的是艷麗挑花的披肩。他們稱披肩為“花背”,由兩匹長約七尺、寬約一尺二寸的白布對折縫合,再在其上挑滿對稱的抽象圖案。這些形式各異的抽象圖案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特別的歷史所指。比如,邊上十余道以紅黃為主、黑白為輔的布折邊線(苗語俗稱“努戛底”)象征河流;轉(zhuǎn)角處截然分塊(苗語俗稱“戛兜魯”)象征田地,表示他們祖先曾經(jīng)的故土——黃河與洞庭湖。另外,在披肩上常見的一種眼睛形狀的花紋,被苗人叫作“牛眼睛花”,紀(jì)念他們祖先被迫從湖湘富饒之地遷離時(shí)牛在牛欄中流眼淚。除此以外,還有一種被叫作“水星花”的服飾刺繡紋樣,據(jù)說是為了讓后人記住他們的祖先原本不是住在高寒的山上,而是居住在可以從水里看到星星的江河邊。
在水城,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大地回春時(shí)節(jié),小花苗人便從四面八方跋山涉水來到水城縣南開鄉(xiāng)聚會, 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跳花節(jié)。每到這個日子,人們通常是舉家攜口、背著盛裝、挑著干糧跋山涉水從四方聚攏而來。于是,往日僻靜的南開鄉(xiāng)偏坡村馬鞍形似的兩座山上人頭攢動,年輕人吹蘆笙跳舞,談情說愛;老年人們會親訪友,一邊吃著用塑料袋裝的白花花的大米飯和肥肥的臘肉,一邊與難得相見的親友訴說一年的生活。老年婦女們還會互相唱著“苦情歌”,交流一年來勞作和生活的情況。在這個隆重的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小花苗人用自己的歌聲和舞姿盡情展現(xiàn)新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