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溯源 群經(jīng)之首 這個說法,大抵來源于《漢書》。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云: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shù)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班固對六經(jīng)的總結(jié),純屬儒生的一面之辭,大可不必與之理論。 《易》之所以能夠成為群經(jīng)之原,按照班固的說法,在于作《易》者,所謂,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云:《易》曰:宓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资蠟橹跺琛贰ⅰ断蟆?、《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錢賓四先生說:前人說《易》經(jīng)四圣,伏羲劃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伏羲為上古之圣人,文王周公為中古之圣人,孔子為近古之圣人。一部易經(jīng)是如此完成的。此說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論。但我們卻從此可以知道,《易經(jīng)》決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jīng)過各時代許多人的集合品。我們并可以說《易經(jīng)》里的十翼,是最后加入的東西。我們可以說其是《易經(jīng)》完成的第三期。次之卦辭爻辭,是《易》的第二期。其余只剩八八六十四卦,便是《易經(jīng)》最先有的東西,是《易》的第一期。(《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論叢·第一冊·易經(jīng)研究》) 伏羲劃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但是錢賓四先生說,此說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論。 包不同余曰:非也,非也。^-^此說是真是假,當然要論! 誰作八卦 《易·系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犧氏,《漢書》作宓戲氏,即伏羲。 伏羲是傳說中的人物,而這個傳說也僅只是周人的傳說。換言之,伏羲是周人傳說中的祖先,與商人無干,因為在甲骨文中,什么伏羲、神農(nóng)、女媧,黃帝、炎帝,堯、舜、禹,這些周人傳說中的人物一個也找不到。商人重祭祀,歷代商王都會把他們的祖先從頭到尾祭祀一遍。但是無論怎么祭祀,也不會去祭祀外族的祖先。 《易傳》說伏羲王天下,一上來就把牛皮吹破了。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而在此之前的商,稱為商朝是不妥的,準確的稱呼是商文化時代。商文化時代可以看作是中國的城邦社會。對于商文化時代,我們知之甚少,只可以做一些大略的推論。這個時代所謂的國,當是一城即一國,除了我們看到的殷墟商城之外,至今的考古發(fā)現(xiàn)并不能找到與之同時期的第二座商城。而伏羲更是遠在商文化時代之前幾千年,那會兒中國就有大一統(tǒng)的王朝了?吹牛不用上稅嗎?^-^ 后世的傳說更是離奇。 《易·系辭下》云:《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 孔穎達疏曰:謂《易》之爻卦之辭,起于中古。......則《連山》起于神農(nóng),《歸藏》起于黃帝,《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 神農(nóng)、黃帝,都是周人傳說中的祖先,他們所處的時代,同樣是沒有文字的時代,沒有文字的時代就有了《易經(jīng)》?還《連山》、《歸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伏羲劃八卦的傳說,《連山》起于神農(nóng),《歸藏》起于黃帝的傳說,與倉頡造字的傳說一樣,都是靠不住的。造字的人是商人,作八卦的人也是商人,最早的《易經(jīng)》同樣是商人作的。只不過商人所作的《古易經(jīng)》,早已失傳,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 說得準確一點,周人剽竊了商人的科研成果。^-^ 四數(shù)卦
圖一 二九〇七四片 張政烺先生說:這片甲骨《甲骨續(xù)存》(一九八〇片)曾著錄過,是第三期田獵卜辭,有“于桑亡,吉。”等字。關(guān)于筮法的有“六七七六”四個數(shù)目字,是倒寫的,所以未被學者們注意。第三期卜辭,過去董作賓、陳夢家都認為是廩辛、康丁時的,今估計其年代約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后,無論如何,可以斷言其在“太王去邠遷歧”之前。 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關(guān)于筮卜的材料了。 商人的六數(shù)卦
圖二 四盤磨卜骨 這片甲骨,張政烺先生釋讀為:七八七六七六,曰隗;八六六五八七(倒寫);七五七六六六,曰魁。 八卦的起源 通過張政烺先生和管燮初先生(詳見《商周甲骨和青銅器上的卦爻辨識》載《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等前輩學者的研究,雖然材料還不夠豐富,特別是商人的材料很少,但我們?nèi)匀淮篌w上可以看出八卦的起源與發(fā)展,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最早的八卦是四數(shù)卦。 四數(shù)卦當是商人的專利,在周人的材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四數(shù)卦。商人的四數(shù)卦有四件,李零先生在《讀〈張政烺論易叢稿〉》一文中談到,這些材料包括:卜骨二、鼎銘一,補記還增加了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卜甲。李零先生所說的卜骨二、鼎銘一,是張政烺先生文章中確證的商人的材料。而鑒于周原甲骨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才發(fā)現(xiàn)的,外流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巴黎吉美博物館所藏卜甲,當亦是商人的材料。 張政烺先生在談到二九〇七四片卜骨時說:估計其年代約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后,無論如何,可以斷言其在“太王去邠遷歧”之前。 太王,就是我們常說的古公覃父。去邠遷歧之前的周人,尚是一個沒有文字的落后民族。由此,周人想要和商人爭奪四數(shù)卦的發(fā)明權(quán),是沒有什么根據(jù)的。 二·從四數(shù)卦到六數(shù)卦。 商人的六數(shù)卦僅一見,即四盤磨卜骨。而周人的六數(shù)卦則很多。李零先生說,張政烺先生在研究六數(shù)卦時,例子越來越多,已有百十來例。 商人的六數(shù)卦雖僅一見,但也足夠推翻文王重卦的說法了。重卦之人還是商人。 張政烺先生認為,《周易》是從早期數(shù)字卦發(fā)展而來,而不是等于早期數(shù)字卦。兩種數(shù)字卦,可能有某種繼承關(guān)系,但又不完全一樣。 張政烺先生指出,筮占的本質(zhì)是數(shù)占,易卦的根子是數(shù)字卦。 三·從六數(shù)卦到簡易六數(shù)卦。 李零先生談到,張政烺先生認為,阜陽漢簡《周易》和馬王堆帛書《周易》都是以一為陽爻,八為陰爻。 以一為陽爻,八為陰爻??梢苑Q之為簡易六數(shù)卦。 李零先生說,從古文字材料找平寫的陰爻,也至今沒有找到。 四·從簡易六數(shù)卦到六爻卦。 以“—”為陽爻,以“--”為陰爻,這個我們所熟知的畫卦的方式,大概最早也只可能在漢代才會出現(xiàn)了。 由此,什么伏羲畫卦,文王重卦,這些周人的傳說,都可以被證明是牽強附會。 文王、周公不但是龜卜的高手,同時也精于筮卜。但是周人既然滅了商國,還要侵奪商人的發(fā)明專利,這樣做好象不大厚道吧。^-^ 周人的占卜 李零先生說,商周時期,卜筮并行。我以為這個說法不夠準確,準確的說法還是,商人龜卜,周人筮卜。 王靜安先生在其《殷周制度論》中指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此說不謬,但靜安先生并未能指出這個變化的根本。 從政治制度上來看,商周之際最大的變化是周以封建社會取代了商的城邦社會。其次是周民族建立了對商民族、東夷民族等其他民族的統(tǒng)治。而這種統(tǒng)治不僅是政治上的,同時也是文化上的。這一點,可以在周人的占卜中得到證明。 從八卦的起源來看,商人的四數(shù)卦和六數(shù)卦在存世的幾萬片殷墟甲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似乎可以說明商人以龜卜為主,而不是很重視筮卜。 但是,周人則不同。 《尚書》中幾次提到占卜。 《尚書·周書·君奭》云: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一人者,天子也。孚者,信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所以天子有事于四方,像卜筮一樣,沒有不相信的。 這句話是出自周公之口,由此可知,周公是筮卜的高手。 我們再來看看周公占卜的師承,《尚書·周書·大誥》云:用文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 紹者,卜問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用文王留給我的大寶龜,卜問上天的明命。 這句話亦是周公所言,據(jù)此可以推斷,周公之龜卜習自文王。 《尚書·周書·洪范》雖然也提到卜筮,但《洪范》一文顯系晚出,而《君奭》、《大誥》則可確證為西周初的文字。周公之龜卜既習自文王,筮卜當亦學自文王。 那么,為什么周公要在《大誥》中使用龜卜,而在《君奭》中提到筮卜呢? 道理很簡單,就是所謂的,商人龜卜,周人筮卜。 《逸周書·作雒解》云:周公、召公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 《大誥》所載,正是周公、召公外撫諸侯之事。周公在《大誥》中的談話對象是諸侯。那么,這些諸侯是誰呢?這些諸侯并不是滅商之后武王新分封的諸侯,武王新分封的諸侯基本上都是周公的父兄。而這些諸侯是當初和武王一道起兵滅商的諸侯。換言之,這些諸侯就是商人所謂的方國的首領。 在周初時候,商文化的影響依然很大,龜卜還是主流文化。所以,周公要說服這些諸侯,一定要講這些諸侯能夠聽懂的道理。于是,周公就把大寶龜請出來了。 而《君奭》所記,是周公為了對付三監(jiān)之叛,和召公結(jié)成政治同盟的事情。實際上是哥兒倆私底下商量事,周人之間,當然是只講筮卜,而不談龜卜了。 是故《尚書·周書·金騰》提到,周公為病中的武王龜卜。此言一出,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金騰》一文為晚出。當然,《金騰》一文為晚出,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證據(jù)。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主題,當另文詳述之。 正是因為周朝滅商,并且建立起大一統(tǒng)的王朝,才使得在商時不是很流行的筮卜逐漸大行其道;也使得商人常用的龜卜最終失傳。 《古易經(jīng)》 商文化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筮卜,而有筮卜則必有《易經(jīng)》。否則,拿什么東東來解釋卦畫呢?不過這部《易經(jīng)》并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易經(jīng)》,而是一部《古易經(jīng)》。既然是商人發(fā)明了筮卜,與之對應的《古易經(jīng)》的作者當然是商人。 我以為,在商人四數(shù)卦中出現(xiàn)的文字“于桑亡,吉。”在六數(shù)卦中出現(xiàn)的文字“曰隗”、“曰魁”,都可以看作是對卦畫的解釋。換言之,這些解釋可以認為是出自不同時期的《古易經(jīng)》。而四數(shù)卦需要一部《古易經(jīng)》去解釋卦畫;六數(shù)卦也需要一部《古易經(jīng)》去解釋卦畫。但是這些《古易經(jīng)》叫什么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張政烺先生指出,我們并不知道早期筮法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也不知道早期筮法如何過渡到晚期筮法。張政烺先生借助敦煌卷子《周公卜法》,推測早期筮法可能有另一套游戲規(guī)則,無論策數(shù)、余數(shù)還是分組的方法可能都大不相同。 我們只知道商人有四數(shù)卦、六數(shù)卦,并不清楚商人的筮法;我們還知道周人繼承了商人的六數(shù)卦,但還是不清楚周人的早期筮法。筮法不同,解法自然不同。由古至今,解釋卦畫的《易經(jīng)》當然不會只有《周易》一部。在《周易》之前,商人有商人的《古易經(jīng)》,應該并不止一部;周人也有周人的《古易經(jīng)》,應該同樣不止一部。 但可以肯定的是,《連山》、《歸藏》并不是什么《古易經(jīng)》。有學者指出,《連山》、《歸藏》之名,最早出自《周禮》。而《周禮》這部書基本上可以被證實是劉歆的偽作,劉歆雜取故書參以己意,里面確實有很多先秦的材料,但其中偽作的成分也很多。而《連山》、《歸藏》這兩個名字,當就是劉歆虛構(gòu)出來的。 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周人并非不懂得龜卜,但是,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最終是周人的筮卜替代了商人的龜卜,這不能不說是周人有意而為之的結(jié)果。那么,既然周人可以用筮卜替代龜卜,周人當然也可以再寫出一部自己的《易經(jīng)》,用來替代商人的《易經(jīng)》。 由于受到周初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當時能夠識字的人,只可能是少數(shù)封建貴族。而既懂得龜卜,又懂得筮卜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了?!渡袝?/SPAN>·周書》中提到的既懂得龜卜,又懂得筮卜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文王,一個是周公。甚至沒有提到武王。 由此推斷,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并非不可能。 但也僅是可能而已。除了邏輯之外,并沒有可靠的證據(jù)可以證實。 文王作《周易》? 答案是否定的。 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中談到,《周易》有五處提到了“中行”,而郭沫若認為此“中行”即春秋時晉國的荀林父。 文王和周公既然不是穿越控,^-^自然不會知道春秋時候的故事,《周易》當然也不會是文王和周公所作的了。 由此,郭沫若推斷,《周易》不作于春秋中葉以前,此說不謬。 此說雖不謬,但是郭沫若的論證是有問題的。 在《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中,郭沫若僅根據(jù)《尚書·無逸》的一句話和《楚辭·天問》的一句話,就認定周文王是一位半開化民族的酋長。按照郭沫若的理論,因為文王沒文化,所以文王不能作《周易》。這簡直就是武斷。郭沫若在寫作此文的時候,周原甲骨還未被發(fā)現(xiàn)。但郭沫若在金文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西周文明至少并不落后于商文明,這一點郭沫若也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并不是說一個茹毛飲血的野蠻部落不能毀滅一個先進的文明,但是,一個落后的部落只知道毀滅,而不懂得建設,看看古羅馬帝國之后的歐洲就能夠明白。而郭沫若把文王說成是一位半開化民族的酋長,實在是讓人感覺啼笑皆非。 關(guān)鍵尚不在此,中國的古文獻,里面充斥了大量的晚出文字,這個現(xiàn)象并不罕見。即以《尚書》為例,里面的《虞夏書》全部是晚出。如果《周易》是一部古書,里面出來幾個晚出的文字,又有什么稀奇?以此判定《周易》晚出,實在是證據(jù)不足。 郭沫若的論證有問題,但《周易》確實不是文王或者周公所作。 至于原因,放在下文一并討論。 孔圣人作《周易》? 那么,《周易》的作者又會是誰呢? 康有為認為《周易》經(jīng)部的卦辭爻辭都是孔圣人所作。 非也!孔圣人述而不作也! 那么,孔圣人也沒有作《春秋》嗎?是的,孔圣人并沒有作《春秋》。 孔圣人作《春秋》的傳說,最早出于《孟子》: 是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ā睹献?/SPAN>·卷六·滕文公下·九》) 實際上,孟圣人在儒家的師承一直是有問題的,孟圣人自己承認,他是私淑諸人。 孟子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卷八·離婁下·二十二》) 所謂私淑,不過是私下景仰,偷偷跟著學而已。那么,孔圣人作《春秋》之事,他又是從何而知的呢? 我以為,實際上孟圣人是偽造了很多的子曰,其中最令人發(fā)指的,^-^是這條: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ā睹献?/SPAN>·卷一梁惠王上·四》) 孔圣人對俑殉是有意見的,事見《禮記·檀弓下》: 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鬃又^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但是意見歸意見,孔圣人溫良恭儉讓,怎么會用如此惡毒的語言去罵人呢?! 《禮記》一書的成書年代,大概要到漢朝了。至于說孟圣人是根據(jù)《檀弓》這段話發(fā)揮出來的子曰;還是后儒為了消除孟圣人這段話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因而杜撰了《檀弓》的這段話,就必須要討論《檀弓》的成文年代。不過,我實在是沒有什么興趣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用如此惡毒的語言去罵人的人不是孔圣人,舍孟圣人其誰?! 《論語》中沒有記載孔圣人作《春秋》之事,《禮記》中也沒有記載孔圣人作《春秋》之事;曾圣人不去記孔圣人作《春秋》之事,子思圣人也不去記孔圣人作《春秋》之事。要一個師承來歷不明的孟圣人去記嗎?孟圣人又是從哪里知道的呢?道聽途說?牽強附會? 可惜后人,如司馬遷之徒竟然就信了,于是孔圣人就被《春秋》了。^-^ 郭沫若直指,孔子與《易》并無關(guān)系。 此話太過武斷,但是孔圣人沒有作《易經(jīng)》則是可以肯定的。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第十三·二十二》 郭沫若在引用這段文字的時候,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沒有引,子曰:“不占而已矣。” 但是,這句話非常關(guān)鍵?!安徽级岩印?,說明孔圣人懂得筮卜。那么,孔圣人為什么不筮卜了呢?很顯然是因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句話。那么,一個簡單的推理就是,這句話一定是出自《易經(jīng)》的。已經(jīng)有了結(jié)論,當然不必筮卜了。否則,如果這句話是孔圣人自己說的,或者出自其他地方,為什么要“不占而已矣”呢? 《論語》不過是少寫了“《易》云”兩個字而已,孔圣人的弟子們在編輯《論語》的時候,大概以為這事地球人都知道了吧。而且即使沒有“《易》云”這兩個字,根據(jù)前后句的邏輯關(guān)系,還是可以很容易地推導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句話是出自《易經(jīng)》的。 孔圣人懂得筮卜,當然讀過《易經(jīng)》。怎么能說孔圣人和《易》并無關(guān)系呢?孔圣人和《易》并無關(guān)系,這樣武斷的推論,大概也只有郭沫若這樣的大學閥才會作吧。 《易·恒卦·爻辭》中就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句話。但我們并不能就此判斷孔圣人看到的這句話是來自《古易經(jīng)》,還是來自《周易》。《周易》里面確實有這句話,但是誰又能保證《古易經(jīng)》里面就一定沒有這句話呢? 而孔圣人既然從《易經(jīng)》里面引用了一句話,這倒是可以證明《易經(jīng)》不是孔圣人所作。 龍 文王沒有作《周易》,孔圣人也沒有作《周易》,關(guān)鍵是龍! 《易·乾卦》云: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短短幾句話,就出現(xiàn)了五個龍字?;蜍S在淵,雖然沒有出現(xiàn)龍,但說的還是龍。 郭沫若在其《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中指出:最初的乾卦的關(guān)于龍的觀念,特別是九五爻的“飛龍在天”的那種著想,依然是南方系統(tǒng)的東西。乘龍御天的那種浪漫的空想,除掉《楚辭》與《莊子》之外,在北方系統(tǒng)的著述中是沒有看見過的。 郭沫若此說是也。此說證據(jù)確鑿,無所置喙也。^-^ 這也正是《周易》一書不可能是文王、周公,或者孔圣人所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檢索一下先秦的幾部典籍,《尚書·周書》全書不見龍字,《逸周書》的幾篇真古文也不見龍字,《老子》全書沒有龍字,《論語》全書還是不見龍字。 此后的《墨子》、《孟子》,書中雖然出現(xiàn)了幾個龍字。但正如郭沫若所說,乘龍御天的那種浪漫的空想,是看不到的。 《周易》一書不可能是文王、周公所作,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jù),就是文字風格。對比一下《尚書·周書》和《周易》的文字特點,即可知其相去甚遠。古往今來,能具備風格如此不同的兩種文風的人,舍大儒劉歆其誰?! 我雖然非常佩服劉歆,但也得承認,劉歆作為一個造偽專家,是不大光彩的。^-^ 說句題外話。既然說到龍,談一下中國人對于龍的崇拜的起源。 從上面檢索的典籍可以看出,至少到老子、孔圣人生活的時代,中國人還沒有形成龍崇拜文化。而龍崇拜文化亦是起自于南方。說中國人龍崇拜文化有超過八千年的歷史,純屬附會之言。 孔圣人作《易傳》? 那么,孔圣人作《易傳》了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歐陽修早就指出《易傳》非孔圣人所作,亦非一人所作。茲從其《易童子問·卷三》中,摘錄兩段: 童子問曰:“《系辭》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獨《系辭》焉,《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 “......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于《系辭》明吉兇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shù)說者,其略也。其余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于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jīng),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于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圣人之作,則又大繆矣。......” 所謂,繁衍叢脞,指的是脈絡眾多,而又繁瑣雜亂。 圣人所作的書,如何可以繁衍叢脞呢? 錢賓四先生在《易經(jīng)研究》一文中列舉了十個證據(jù),來論證孔圣人并沒有作《易傳》。 其第一個證據(jù)是:從前晉朝在河南汲郡魏襄王的古墓里得到一大批古書,內(nèi)有《易經(jīng)》兩篇,與現(xiàn)在的《周易》上下經(jīng)同,但是沒有《十翼》。我們知道魏文侯很能尊儒好古,他奉子夏為師,子夏是孔門大弟子,倘孔子作《十翼》,不應魏國無傳,何以魏?!兑捉?jīng)》仍止兩篇。 錢賓四先生的十個證據(jù)很有說服力,但是篇幅太長,我就不作抄書公了。^-^ 《周易》的作者 郭沫若說《易傳》出自荀子及其門徒,其論證甚是有理,當可從之。 但是要說《周易》的作者是馯臂子弓,論據(jù)就顯得很薄弱了。 馯臂子弓在歷史上只是一個一筆帶過的人物,生卒年代不詳,也沒有什么文章流傳下來。就憑荀子對子弓非常恭敬,就能判斷馯臂子弓是《周易》的作者嗎?太牽強了吧。 而且上文也提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句話,在《論語》和《周易》中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而按照邏輯推斷,這句話當是《論語》引《易經(jīng)》。雖然,我們還不能由此就以為這部《易經(jīng)》就是《周易》,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由此,則《周易》的作者當然不可能是孔圣人之后的馯臂子弓,而是另有其人了。 但郭沫若以為《周易》的作者是南方人,至少此說是不錯的。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乎? 作八卦的是商人,和伏羲無關(guān); 作《周易》的人說不清楚了,但是肯定是南方人,而且肯定和文王、周公無關(guān); 作《易傳》的人基本可以確定是荀子及其門徒,和孔圣人無關(guān)。 三圣?一個圣人也沒看到。先秦的儒生,只有荀子我還算是喜歡,可惜他連個圣人也沒有混上。 而這就是關(guān)于《周易》作者的全部真相。 儒學之源乎?國學之源乎?群經(jīng)之首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