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禪修世界--定04

 如水似衡0919 2011-09-07

第四章 心的訓練

 

 

        少欲知足 完全投入禪修

        在阿姜曼和阿姜紹的時代,生活比較簡單,比今天單純許多。那時比丘們只做少數(shù)的工作與儀式,他們住在森林里,居無定所,可以完全投入禪修。今日我們司空見慣的奢侈品,對他們而言是很少見的,他們用竹子制作茶杯與痰盂,在家人很少來訪。比丘們都能少欲知足,自得其樂。他們生活與呼吸的,都是禪!

        比丘們就生活在如此物質(zhì)匱乏的困苦環(huán)境中,若有人染患瘧疾前往求藥,老師會說:「你不需要醫(yī)藥,繼續(xù)修行吧!」此外,當時根本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方便的藥物可用,有的只是在森林里生長的藥草與根莖。比丘們面對如此的環(huán)境,必須有更大的耐心與毅力,他們不會為了一些小病痛而操心?,F(xiàn)在,你們只要有一點小毛病,就立刻往醫(yī)院跑了!

        有時你必須走十一、二公里的路去托缽,在黎明時就啟程,也許到十或十一點才回來。你并未得到很多食物,也許只有一些糯米飯、鹽與一點辣椒,是否有配飯的菜都無妨,當時情況就是如此。沒有人抱怨饑餓與疲憊,他們不習慣埋怨,只學習照顧好自己,秉持耐心與毅力,在危機四伏的森林中修行。叢林里有很多猛獸,因此,修行頭陀行的森林比丘們身心都備受煎熬。確實,當時比丘們的耐心與毅力都超乎常人,因為環(huán)境迫使他們必須如此。

        今天的環(huán)境則迫使我們往相反的方向。從前人們旅行得靠雙腳,然后有了牛車,接著是汽車。渴望與欲求愈來愈大,到了現(xiàn)在,若車里沒有冷氣,你甚至還不想坐――若沒有冷氣就去不了!耐心與毅力的美德已日益式微,禪修與修行的目標也愈來愈松散?,F(xiàn)在的禪修者都喜歡隨著自己的想法與欲望行事,當老一輩的人講到從前時,就如在聽神話或傳奇中的故事。你只是不在意在聽,因為它與你完全無關(guān)。

        不跟隨習氣 只閱讀自己的心

        根據(jù)從前的出家傳統(tǒng),身為比丘至少得與老師共住五年。有些時日必須禁語,不說太多話,不閱讀書籍,只讀自己的心。以巴蓬寺為例,現(xiàn)在有許多大學畢業(yè)生來出家,我試著勸阻他們花時間讀經(jīng),因為這些人一直都在讀書。他們有許多機會讀書,卻少有機會讀自己的心。因此,當他們遵照泰國傳統(tǒng)來出家兩、三個月時,我會試著請他們合上書本與手冊。在出家時,他們會擁有殊勝的機會閱讀自己的心。

        聆聽自己的心是很有趣的,未經(jīng)訓練的心只會跟著自己的習氣跑,它因從未受過訓練而恣意躍動。訓練你的心!佛教的禪修是與心有關(guān)的――修習你自己的心,這非常重要。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修習心的人,就是佛教的修行者。

        我們的這顆心就住在牢籠里,更糟的是,那是頭關(guān)在籠子里盛怒的老虎。這顆狂心若得不到它想要的,就會制造麻煩,你必須以禪與定訓練它,這就稱為「訓練心」。

        修行的基礎(chǔ)起初是持戒,戒是身、語的訓練,它可能帶來沖突與迷妄。當你不讓自己做想做的事時,沖突就會產(chǎn)生。這沖突介于智慧與煩惱之間,這就是所謂的「帶來苦滅之苦」。

        少吃、少睡、少說!凡是過去的世俗習慣,一律要減少,要勇于反抗它們的勢力。不要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縱容自己的想法。停止這種盲從,你必須經(jīng)常對抗這種無明之流,這就稱為「戒」。當以戒訓練自己的心時,它會變得非常不滿,且力圖反抗,因它受到限制與壓抑。當這顆為所欲為的心受到阻撓時,便會開始徘徊與掙扎,對我們而言,「苦」在這時便會變得很明顯。

        禪修之前 須先知道「苦」是什么?

        「苦」是四圣諦中的第一諦,許多人都想擺脫它,絲毫不想擁有任何痛苦。事實上,苦能帶來智慧,它讓我們思惟苦諦。樂很容易讓人閉起眼睛與耳朵,而無從長養(yǎng)耐心,舒適與快樂會讓人草率輕忽。就這兩種煩惱而言,苦是教容易被覺察的。因此為了止息苦,就必須先講它提出來。在知道如何禪修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苦」是什么。

        一開始,你必須如此訓練自己的心。也許你不了解發(fā)生什么事,或它的要點為何,但當老師告訴你做什么時,你就必須去做,如此才能發(fā)展出耐心與毅力的美德。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都應(yīng)承受,因為那就是它的方式。

        例如,當你開始修定時,你想要安定與平靜,卻毫無所獲,因為你從未如此修行過。你的心說:「我將一直坐到平靜為止?!沟届o從未生起,此時你感到痛苦。當苦出現(xiàn)時,你就起身跑開!如此的修行,不能稱為修心,只能說是逃避。

        以佛陀的「法」 訓練自己

        你應(yīng)該以佛陀的「法」來訓練自己,取代情緒的放縱。無論懶散或勤奮,都只是繼續(xù)修行。你不認為這是比較好的方式嗎?跟隨情緒的另一條路,永遠無法帶你通往「法」。若修行佛法,則無論心情如何,都只管繼續(xù)修行,不斷地修。自我放縱之道絕非佛陀之道,若我們依自己的觀點,依自己對「法」的看法修行時,將永遠無法看清對錯。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心、知道自己。

        因此,依循自己的教導修行是緩慢的,順隨「法」的修行才是最直接的方式。不論懶散或勤奮時都在修行,對于時間與地點都能清楚地覺知,這就稱為「修心」。

        若你放縱自己,依循自己的見解而修行,便會開始胡思亂想并疑神疑鬼。你會自己想:「我既沒有福報,運氣又不好,已禪修了好幾年,到現(xiàn)在還未覺悟,也未見法。」以這種態(tài)度修行不能稱為「修心」,只能稱為「修習災(zāi)難」。

        若你是尚未覺悟、見法的禪修者,仍未改頭換面,那是因為你錯誤地修行,并未遵循佛陀的教導。佛陀如此教導我們:「阿難,努力修行!不斷展開你的修行。如此一來,你的一切疑惑、不確定都會消失?!鼓愕囊苫鬅o法透過思考、推理、推測或討論而消失,也不會因無所作為而自動消失,一切煩惱只有透過修心,透過正確的修行才會消失。

        如同佛陀所說,修心之道和世間之道正好相反,因為它是來自清凈心。未被雜染附著的清凈心,是佛陀和圣弟子們之道。

        若你修習「法」,就必須以自己的心禮敬「法」,而非讓「法」來禮敬你――若你如此修行,痛苦將會生起,沒有人能逃離苦。當你著手修行時,苦早就在那里了。

        禪修者的職責――正念、攝心與知足

        禪修者的職責是正念、攝心與知足,這些事會阻止我們,阻止那些從未受過訓練者的心的習氣。我們?yōu)槭裁匆M心做這件事呢?若你不訓練心,它就會繼續(xù)狂野而順著本性走。訓練那本性,讓它有利于應(yīng)用,是有可能的。

        例如樹木,若只是讓它們保持自然狀態(tài),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利用它們來蓋房子,無法將它們做成木板或其它可用的建材。若木匠想蓋房子,他會先找樹,將原木做成有用的建材,那么在短期內(nèi),就能蓋出一棟房子。

        禪修和修心與此類似。你必須取這顆未經(jīng)訓練的心,就如在森林里砍取樹木一般。然后,訓練它,讓它更細致、敏銳,更能覺知它自己。每件事都處于自然狀態(tài)中,當了解它們的本質(zhì)時,就能改變它。我們可以離開它、放下它,然后就不會再繼續(xù)受苦。

        心的本質(zhì)是,只要它貪愛與執(zhí)取,就會衍生出不安與迷妄。一開始它可能在四處漫游,當我們觀察這不安時,也許會認為不可能訓練它,因而感到痛苦。我們不了解心就是如此,即使是在修行,試圖達到平靜,也會有念頭與感覺在四處攀緣,心就是如此。

        當一再思惟心的本質(zhì)時,便會了解心就是如此,它不會變成其它的樣子。我們將如實覺知心的方式,那是它的本質(zhì)。若清楚地了解這點,就能從念頭與感覺中脫身。我們不必一再告訴自己:「它就是如此」,無須多此一舉。心真的了解時,就能放下一切。念頭與感覺仍然存在,但它們已不再具有影響力。

        這猶如小孩喜歡做一些會激怒人的舉動,惹得我們想責罵或打他們的屁股。我們應(yīng)該了解,孩子會那樣表現(xiàn)是很自然的,然后放下,讓他們照自己的方式玩耍。如此一來,麻煩就解決了。他們是如何解決的呢?因為我們接受孩子的方式。我們的看法改變,能接受事物真實的本質(zhì)。我們放下,心變得更平靜,我們擁有了正見。

        邪見使心混亂 正見使心平靜

        若我們有邪見,那么即使住在深邃的洞穴里,或在高聳的山頂都一樣,心還是在混亂中。當擁有正見時,心才會平靜,然后沒有任何疑惑需要解決,也不會有問題產(chǎn)生。

        心就是如此,舍棄貪染之后便能放下。只要有任何貪愛的感覺,我們都會遠離它,因為我們知道那感覺的真相。它并非特地出來惹惱我們,我們可能會作如是想,但其實它本來如是;若進一步深入探究也一樣,它就是如此。

        若我們放下,那么色就只是色,聲就只是聲,香就只是香,觸就只是觸,心就只是心。猶如油和水,若將兩者一起放在瓶子里,因為本質(zhì)的差異,它們不會混合。

        油與水的不同,就和智者與愚人的不同一樣。佛陀和色、聲、香、味、觸、法一起生活,他是個阿羅漢、覺者,他出離這些事物,而非染著它們。他一點一點地出離與斷執(zhí),因為他了解心是心,想是想,不會將這兩者混在一起。

        心是心,想與受是想與受,讓事物就只是它們自己吧!讓色只是色,聲只是聲,法只是法。我們?yōu)楹我啻艘慌e去貪著它們呢?

        若能如此思考與感覺,我們就能出離。想法與感覺是一回事,而心則是另外一回事,就如油和水雖同在一個瓶子里,但兩者卻是分開的。

        佛陀、圣弟子們和凡夫俗子生活在一起,他們不僅和這些人住在一起,還教導愚鈍的世間凡夫如何成為覺悟的圣者愚智者。他們能如此做因為他們知道如何修行,知道心是怎么一回事,就如我所解釋的一樣。

        當你禪修時 不要邊修邊懷疑

        因此,當你在禪修時,不要邊修邊懷疑。我們剃度出家,并非為了逃離而迷失在愚癡中,也不是由于怯懦或恐懼,而是為了訓練自己,為了做自己的主人。

        若了解這點,就能依「法」而行,「法」將變得愈來愈清楚。那些了解「法」的人便能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也能了解「法」。

        現(xiàn)今,只剩下暮氣沉沉的「法」的遺物,被公認是佛陀的教誡,事實上,真實的「法」無所不在,無須逃到其它地方去尋找。你必須透過智慧、才智、善巧方便,來代替逃避,但不要透過無明來逃避。若你希求平靜,那么讓它成為智慧的平靜,那就夠了。

        無論何時,我們只要見到「法」,就有了正確的方法和道路。煩惱只是煩惱,心只是心,無論何時我們出離,都是立基于事物的實相之上,它們只是我們的所緣。當在正道上時,我們就是圓滿的;當圓滿時,隨時都有開放與自在。

        佛陀說:「聽我說,比丘們!你們不可執(zhí)著任何法。」這些「法」是什么?它們是一切事物,無一事物不是「法」,愛與恨、樂與苦、善與惡都是「法」。無論多么微不足道,一切事物都是「法」。當修行并了解「法」時,我們就能放下,便能遵守佛陀不執(zhí)著任何「法」的教導。

        我們心里生起的一切因緣,所有內(nèi)心的因緣,以及身體的一切因緣,都一直處于變化的狀態(tài)。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執(zhí)著任何因緣,他教導弟子們,修行是為了出離一切因緣,并非為了獲得更多。

        解脫道――單純放下每一法

        若我們遵從佛陀的教導,那就對了。雖然是對的,但仍有麻煩;麻煩不是指那些教導,而是煩惱。煩惱帶來的誤解障蔽了我們,而造成麻煩,遵循佛陀的教導并不真的有任何麻煩。事實上,「執(zhí)著」佛陀的解脫道并不會帶來痛苦,因為解脫道就是單純地「放下」每一法。

        究竟的佛教禪修,就是佛陀教導的「放下」。別背負任何東西到處走,要出離!若看到善的,放下;若看到正確的,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指無須修行,而是必須遵循「放下」的方法修行。

        佛陀教導我們要思惟一切「法」,透過思惟自己的身與心來修道?!阜ā共辉谄渌魏蔚胤?,它就在這里;不在遙遠的地方,它就在我們這個身心里。

        因此,禪修者必須精進修行,讓心更寬廣、光明,讓它自在與獨立。做了一件善行,別一直記掛在心,要放下!戒絕了一個惡行,也要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未來中。

        放下心中石頭 何等自在

        「放下」或「以空心工作」,是人們最難了解,也是最常與自己的意見相左的教法,如此說話的方式稱為「法的語言」。當我們以世俗的語言來想象它時,會感到迷惑,并以為能為所欲為。它可能被如此解釋,但它的真實意義更近于此:就如拿起一塊沉重的石頭,不久后,我們便開始感覺到它的重量,但我們不知如何放下它,因此一直忍受這個重擔。若有人告訴我們拋開它,我們會說:「若拋開它,我將一無所有了?!巩斅牭礁鞣N拋開它可能得到的好處時,我們都不相信,心里始終認為:「若拋開它,我將一無所有?!挂虼?,我們必須帶著那塊沉重的石頭,直到精疲力竭且不勝負荷時,才拋開它。

        拋開它之后,我們頓時體會到放下的利益,立即感到舒適與輕松,且親自感受到,背著石頭是多么沉重!在放下石頭前,我們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利益。因此,若有人告訴我們放下,一個未覺悟的人不會了解它的意義。他們會盲目地抱著石頭,拒絕放下,直到實在抱不動了,才不得不放下。

        此時,他們親自感受到舒適與輕松,并知道放下的利益。不久之后,我們可能又再次背起重擔,擔現(xiàn)在已知道結(jié)果會如何,因此比較容易放下了。這個了解――身負重擔的痛苦與放下的輕松舒適,是了解自我的一個例子。

        我們的自尊――我們所依賴的自我意識,就好比那塊沉重的石頭,當想到要放下我慢時,我們會害怕失去一切,從此一無所有。但最后真的可以放下它時,就能親自領(lǐng)悟到不執(zhí)著的輕松與舒適。

        心會騙人 不要相信它

        在心的訓練中,對于稱贊與責備都不能執(zhí)著。只想要稱贊而不想要責備,是世間道,而佛道是在適當?shù)臅r機里接受稱贊和責備。例如,養(yǎng)育小孩最好不要成天責罵,有些人罵過頭了,智者知道何時應(yīng)該責罵,何時應(yīng)該稱贊。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善用才智了解你的心,并善用方便照顧它,如此你將成為善于修心的人。若心是善巧的,它就能使我們解脫痛苦??啵痛嬖谖覀冃睦?,它經(jīng)常讓事情變復雜,讓心變沉重。它就在這里生、滅。

        心之道就是如此,有時是善念,有時是惡念。心會騙人,不要相信它!應(yīng)該直觀心本身的因緣,接受它們的實相,它們就是它們本來的樣子;無論是善、惡或其它,它就是如此。若你不執(zhí)著這些因緣,它們就只會是它們那樣,不多也不少。若我們執(zhí)著,就會被反咬住,并因而受苦。

        具備正見就只會有平靜,定會生起,慧也會生起。無論行、住、坐、臥,都有平靜;所到之處皆平靜,無有一處不平靜。

        隨時隨地 都可以修行

        今天你們來聞法,有些你們可能已了解,有一些則否。為了讓你們更容易了解,我說了一些修定的觀念與方法,無論你們認為它是對是錯,都應(yīng)思惟它。

        我自己身為老師,也處于類似的困境中。我也是盼望能聽到「法」的開示,因為無論到哪里,我總是為別人開示,從未有機會聆聽。因此,你們真的應(yīng)該感謝能聽到老師的開示。

        當你坐著靜靜聆聽時,時間飛快流逝,你渴望「法」,因此認真地聆聽。起初,為別人說法是種樂趣,但不久之后,樂趣就消失了;你感到無聊與厭煩,然后會想聆聽。

        因此,當你從老師那里聽到開示時,你的心深受鼓舞,并很快就能了解。當你年老并渴望「法」時,它的滋味尤其分外甜美。

        身為別人地老師,你是他們的模范,也是其它比丘的榜樣,乃至所有人的模范,因此不要忘了自己,但也不要想著自己。若這種想法生起,立刻拋開它們。若能如此做,你就是個了解自己的人。

        有千百種修習佛法的方式,關(guān)于禪修的內(nèi)容是說不完的。有許多事情可能讓我們疑惑,只要持續(xù)掃除它們,就不會再有疑惑了!當我們擁有如此的正見時,無論在何處禪坐或經(jīng)行,都會有平靜與自在。無論在何處禪修,那就是你要帶著正知去的地方。

        不要認為只用禪坐或經(jīng)行才能夠修定,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隨時有覺知、正念,隨時都可以看見心與身的生滅,不要讓它擾亂你的心。

        讓煩惱各自回家 心始終是空的

        不斷地放下,若愛生起,讓它回家去;若貪生起,讓它回家去;若瞋生起,也讓它回家。它們住在哪里?找出來,然后護送它們回去,不要保留任何東西。

        若你如此修行,就會象一座空屋,或換個方式說,這是一顆「空」的心,是顆「空」的且無一切邪惡的心。我們稱它為「空心」,不過它并非空無一物的「空」,而是沒有邪惡,充滿智慧的「空」。此時,無論做什么,你都是以智慧去做、去想、去吃,那里將只會有智慧。

        這是今天我供養(yǎng)你們的教導,它被錄在錄音帶里。若聞法讓你們的心平靜,那就夠了,你們無須記住什么,有些人可能不相信這點。

        若我們讓心平靜下來,然后只管聆聽,讓它通過心,且持續(xù)地思惟,我們就會象是一臺錄音機。當以后我們打開它時,一切都還在那里。不用害怕會沒有東西,只要打開你的錄音機,一切都在那里。

        我希望將這些教導供養(yǎng)給每位比丘和每個人,你們有些人可能只懂一點泰文,不過那并沒有關(guān)系,但愿你們能學到「法的語言」,那就夠了!

[注釋]

阿姜掃(Ajahn Sao)是阿姜曼的老師。

泰文的paibat(修行)與wibat(災(zāi)難)只有一字之差,這樣的文字游戲在英文翻譯或中文翻譯里看不出來。

邪見(miccha ditthi):即錯誤的見解,其特相是錯誤地分析事物,如將無常、苦、無我、不凈的身心五蘊,誤以為是常、樂、我、凈的。

我慢:不善心所之一,其特相是使心高舉,有傲慢的作用,以自我標榜為現(xiàn)狀,以貪為近因,猶如狂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