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人 趣聞飄香 書,因為讀書人而增加了很多的身價,連油墨紙張的味道都變成了書香;讀書人因了讀書,在對待書的態(tài)度上也超出了對待一本書實體本身的范圍,把書變成了有靈性的東西,因而也隨之表現(xiàn)出很多大異于常人的狀態(tài)。 愛書成癖似乎成了讀書人的通病,這倒也不為過,那個行當(dāng)都有上癮成癖的人,可是書癖重了就成為書癡、書淫。所謂癡就是有點傻了,在常人看來像是有?。凰^淫應(yīng)該是過分了,過分了在常人眼里多少就有些變態(tài)的感覺。“癡”與“淫”兩個并不褒義的詞有福了,因為攤上了一個“書字”作鄰居,變成雅人的極致了。 《宋稗類鈔》記載了司馬溫公的書癖:“至于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蛴锌矗闯幸苑桨?,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cè)右手大指面襯其沿,隨覆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我意。”不說這樣看書累不累,只看他愛書快到不敢看的地步,就已經(jīng)癡到家了。 清陳其原《庸閑齋筆記》中有個類似的人:“昆山令王鼎臣刺史定安,嘗買得宋槧《孟子》,舉以夸余。余請一睹,則先負(fù)一櫝出,櫝啟,中藏一楠木匣,開匣,乃見書。書紙、墨亦古,所刊字畫,究無異于今之監(jiān)本。余問之曰:‘讀此可增長知慧乎?’曰:‘不能。’‘可較別本多記數(shù)行乎?’曰:‘亦不能。’余笑曰:‘然則不如仍讀我監(jiān)本,何必費百倍之錢購此也!’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賞鑒。’”愛書到如此地步,你要不理解,只能跟你急。 《晉書皇甫謐傳》說,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張岱的《夜航船》和《梁書劉峻傳》記載了另一個書淫劉峻,“??致犚姴徊動挟悤?,必往祈借,人稱‘書淫’。”好在那時書的量倒不大,要是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奇書異書,皇甫謐也好,劉峻也好,大概是要累死的。 《遜志堂雜鈔》云:“嘉靖中,朱吉士大韶,性好藏書,尤愛宋時鏤板。訪得吳門故家有宋槧袁宏《后漢紀(jì)》,系陸放翁、劉須溪、謝疊 錢謙益也講到 “景山李維柱,字本石。本 因為看重讀書,也因為愛書,讀書人便在心中加重了書的分量。對書鄭重其事,宋吳騫刻藏書印記云:“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至于書不可一日失。”宋代詩人尤袤說書“饑讀之以當(dāng)肉,寒讀致以當(dāng)裘,孤寂讀致以當(dāng)友朋,幽憂而讀致以當(dāng)金石琴瑟也。”卻也浪漫詩意,深得讀書人的的風(fēng)致。至于李謐杜門卻掃,絕跡下帷,棄產(chǎn)營書,每嘆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這就有點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概,是糞土萬戶侯的極致。 書在讀書人心中的分量如此之重,就不難理解讀書人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及“三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的讀書標(biāo)準(zhǔn)和目標(biāo)了。至于世俗所勸戒的“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只是把讀書當(dāng)成了索取功名的手段和方式,應(yīng)該不在我所說的范圍之內(nèi)。 在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下,讀書人對于讀書的自覺和重視便就容易理解了。頭懸梁、錐刺股固然有些苦讀過分,馬上、廁上、枕上的“三上”讀書法就不少一些勸人勤奮的味道。當(dāng)然,勤奮博學(xué)是讀書人的本分,也是讀書人應(yīng)遵循的正統(tǒng)。范仲淹夜讀書帳中,帳頂如墨,乃燈焰之跡;司馬光以圓木為枕,少睡則枕轉(zhuǎn)而覺;倪寬帶經(jīng)而鋤,力倦即起詠讀;這些早已傳為美談,被后人視為讀書人之楷模。還有的讀書人,就養(yǎng)成了一些怪癖,周作人有一篇《入廁讀書》的散文寫得嚴(yán)肅而幽默,引了《歸田錄》記載的錢思公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詞,并遠近能聞諷詠之聲。怪則怪矣,只是因為做的是讀書的的事,倒多少有些趣味,能博得讀書人會心會意一笑。 蘇子美每夕讀書以一斗酒為率,讀到《漢書張良傳》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讀書讀的豪氣爽快,讀書倒成了其次的了,趣味則更濃。 相比之下,李清照和丈夫的讀書之樂才更具文人雅士的風(fēng)致:“余興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一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fù),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因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于是幾案羅列,枕籍會意,心謀目往神授,其樂在聲色犬馬之上。”嗜酒者喝酒的樂趣也莫過于此。 博學(xué)之人各種各樣的雅號則說明讀書人極好面子,多多少少喜歡人們捧著,被人一捧則姿態(tài)萬千。漢代賈逵門徒眾多,獻粟盈倉,人謂舌耕;陸澄博覽,被稱為書櫥:梁昭通曉古今,人稱學(xué)府,等等等等。于是讀書有成的人便顯出狂狷之態(tài),《世說新語》:“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書都消化到肚子里了。蘇東坡把早上喝稀飯稱作“澆書“,與此倒有一比。謝靈運就敢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我想謝公說此話時肯定是酒已微醺。楊玠游崔季讓精舍,覽其圖籍,既而曰“崔氏書被人盜盡。”崔令檢之,楊玠捫腹曰“已藏之腹笥矣。”楊玠這是過目不忘的本事。同樣的賣弄學(xué)問,到了魯迅的孔乙己在酒館里說偷書不為偷而為竊,為小孩講茴香的茴有四種寫法,就已經(jīng)酸腐不堪了。 讀書人捧人捧得好聽,損人也損的刻薄。《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愛堂先生言:聞有老學(xué)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學(xué)究素剛直,亦不怖畏,問:“君何往?”曰:“吾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攝,適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廬也。”問:“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汩沒,惟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徹,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出。其狀縹渺繽紛,爛如綿繡。學(xué)如鄭、孔,文詔屈、宋、班、馬者上燭霄漢,與星月爭輝。次者數(shù)丈,次者數(shù)尺,以漸而差。極下者亦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學(xué)究問:“我讀書一生,睡中光芒當(dāng)幾許?”鬼囁嚅良久曰:“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經(jīng)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屋上。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云密霧中。實未見光芒,不敢妄語。”學(xué)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瘫∑鹱x書人來,只需鬼出面就行了。 來看看袁枚在《隨園詩話》敘述的:“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切。每過書肆,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輒形諸夢寐。曾作詩曰:‘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及做官后,購書萬卷,翻不暇讀矣。有如少時牙齒堅強,貧不得食;衰年珍羞滿前,而齒脫腹果,不能饜飫,為可嘆也!偶讀東坡《李氏山房藏書記》,甚言少時得書之難,后書多而轉(zhuǎn)無人讀:正與此意相同。”買不起書連做夢的時候都會夢到,這讓我想起吉辛曾寫道“那一天,六便士是我的全部資財,確確實實是這樣,就只剩這幾個錢了。這筆小數(shù)目足可以買一份青菜炒肉。但我不敢保證這本狄巴拉斯詩集能否一直留到明天,而這種廉價的書價我又恰好支付得起。我在人行道上踱來踱去,一會兒用手指頭在口袋里搓捏著那幾枚硬幣,一會兒用眼睛瞟一瞟書攤,兩種胃口在我腹中進行激戰(zhàn)。終于書還是買到手了。我將它帶回家中,,一邊吃著用粗糙的面包沾著黃油做成的午餐,一邊美滋滋地掀動書頁。” 蘭姆則常常利用每天的時間到街頭的書攤上去看一點,他和姐姐連著跑了六次書攤終于買回來一本心儀已久的舊書,高興得連覺都不睡,連夜和姐姐把舊書收拾一新,還快樂的說“誰說窮人就沒有快樂呢?”是在沒錢買書,又沒辦法蹭著看,怎么辦呢?匡衡有個絕招,當(dāng)時“邑人大姓,又不識字,家富多書,乃與客作,不求其價。主人怪而問之,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打工不要錢,只要能看書就行了。說來實在不公平,讀書的人沒錢買書,家富多書的人卻目不識丁??墒窍胂耄绻梢噪S心所欲的賣書了,讀書的樂趣可能就降低了,或者還會出現(xiàn)“購萬卷書,翻不暇讀矣”和“少時的書之難,后書多而轉(zhuǎn)無人讀”的情況。于是,這想書的夢也就做得五味俱全了。 因好書而買書,因買書而擁有藏書,這便引來了另外一個有趣的話題:借書。借書是每個讀書人都要遇到的問題,借書的有趣全在于借與不借上。北齊的顏子推在《顏氏家訓(xùn)》中鄭重其事地談了借書的道德:“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失,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軼整齊,然后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蛴欣墙鍘装?,分散部軼,多為童稚婢妾之所玷污,風(fēng)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說白了就是借了人家的書一定要愛護,這是讀書人起碼的德行。 光愛護是遠遠不夠的,書是借的自然是要還書的,可是就專門有不還書的人?!逗铛涗洝酚涊d著一個士人:“比來士大夫借人之書,不錄不讀不還,便為己有,又欲使人之無本。潁川一士子,九經(jīng)各有數(shù)十部,皆有題記。是為借人書不還者,每炫本多,余未嘗不戒兒曹也。” 因為往往會遇到借書不還的人,所以書家書不外借的居多,唐杜暹題其藏書卷末云:“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把給人借書和不孝相提并論了,夸張是夸張,可是還有更絕的:《五雜俎》記載了一位虞參政,藏書萬卷,貯之一樓,在池中央,置一小舟,晚上就拿走,他說“樓不延客,書不借人。”絕倒是絕,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黃炎培敢向毛澤東三番五次催要一本王羲之的書帖,上海的 當(dāng)然,讀書人之與讀書,最重要的在“讀”。如何讀書?有哪些讀法?讀哪樣的書?容待下次,如有可能再掉一次書袋,介紹介紹古人的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