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其氣逆而上行。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shù)。抬肩張口。掀肚搖身是也。傷寒之喘。有由邪氣在表。氣不利而喘者。有由寒水之氣。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傷寒止于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設(shè)或腹?jié)M而喘。則又為可下之癥。 鰲按。本癥重在發(fā)熱身疼無汗而喘。其喘者。因風(fēng)寒外束。陽氣不伸而郁于內(nèi)也。太陽為開。本癥又宜開。故仲景立麻黃法以開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桂枝癥。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 加濃樸、杏仁佳。 【目】鰲按。來蘇集謂桂枝癥上復(fù)冠太陽字。見諸經(jīng)皆有桂枝癥。是桂枝不獨為太陽設(shè)。固已。 愚竊謂太陽病下。復(fù)接桂枝癥字。亦可見太陽治方。不獨一桂枝湯。而此則為桂枝湯之癥。非別方之癥。且可見喘而汗出者。以邪束于外陽擾于內(nèi)也??傊?。此條為微熱在表。而大熱入里之癥。 故仲景制此輕清苦寒之劑。喘本為麻黃癥。既制葛根芩連方治之。又以桂枝加樸杏為治。皆不用麻黃。何也。蓋因妄下后。表雖不解。畢竟腠理已疏。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且桂枝方中有芍藥。若單加杏仁。喘雖微。恐不勝任。故必佐以濃樸。斯喘隨汗解也。杏仁。治喘勝品。 【綱】仲景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陽明癥。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目】朱肱曰。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兩癥。 柯琴曰。三陽俱受氣于胸中。而部位則屬陽明。若喘屬太陽。嘔屬陽明。故胸滿而喘者。尚未離乎太陽。雖有陽明可下之癥。而不可下也。 鰲按。病雖已入陽明。脈浮無汗而喘。故為未離太陽也。故仍用麻黃湯。 【綱】仲景曰。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無汗。而喘。大熱者??膳c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無汗而喘。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目】陶華曰。傷寒發(fā)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氣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癥無汗。法當(dāng)汗之。在里者。心腹脹滿。外癥有汗。法當(dāng)下之。其由水氣者。心下怔忡。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經(jīng)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發(fā)之。其或直視譫語。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癥也。水氣喘咳。乃太陽汗后。飲水多而水停心下也。既用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矣。其或兼小腹痛者。則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陰病喘促。返陰丹。 喻昌曰。誤用桂枝固衛(wèi)。寒不得泄。氣逆變喘。本當(dāng)用大青龍。乃于湯中除去桂枝、姜、棗者。 一誤不堪再誤也。然治之終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見內(nèi)飲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斂邪閉汗。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也。太陽中風(fēng)。與太陽傷寒。一從桂枝。一從麻黃。分途異治。由中風(fēng)之誤下而喘者。用濃樸、杏仁加入桂枝湯中觀之。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乃天造地設(shè)。兩不移易之定法。 仲師所以諄諄告戒者。正恐人以傷寒已得汗之證。認為傷風(fēng)有汗而誤用桂枝。故特出誤汗誤下兩條。示以同歸麻黃一治之要。益見榮衛(wèi)分途。而成法不可混施也。 鰲按。喻注飲水過多。水氣上逆。其說甚是。而以水灌為沃其皮膚。則謬。 此二條無字。舊本俱訛在大熱字上??率享嵅几恼?。 【綱】仲景曰。發(fā)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目】柯琴曰。未發(fā)汗。因風(fēng)寒而喘者。是麻黃癥。下后微喘者。桂枝加樸杏癥。喘而汗出者。 葛根芩連癥。此汗后津液不足。飲水多而喘者。五苓散癥。水灌亦喘者。形寒飲涼。皆能傷肺。 氣迫上行。是以喘。 鰲按。漢時治病。服藥而外。有水治火治之法。以水灌之。料即是水治。但不知如何用法。若喻以為沃其皮膚??治幢M然。 【綱】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蚩省;蚶;蛞?。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虼?。小青龍湯主之。加減法。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去皮尖。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目】朱肱曰。麻黃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當(dāng)汗也。故去之。 鰲按。此二條之喘。皆因心下有水氣。小青龍與小柴胡俱為樞機之劑。故皆設(shè)或然癥。各立加減法。咳與喘。皆水氣射肺也。 【綱】仲景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汗出發(fā)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此為命絕。 【目】成無己曰。此皆邪氣內(nèi)盛。正氣欲脫。氣壅上逆也。皆不治之癥。 [卷四] 嘔吐 【綱】仲景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 【目】張云岐曰。嘔。有聲者也。俗謂之。吐。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嘔而無干吐。是以于嘔。 則曰食谷欲嘔。于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芍印畤I。有責(zé)于熱者。 有責(zé)于寒者。至于吐。則悉言虛冷。經(jīng)曰。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又曰。胃中虛冷。故吐??梢娖涓乓?。 鰲按。此言寒邪初感。太陽先受第一日也。初受之日。已有吐意。已伏嘔逆之機。故兼有煩躁之癥。急數(shù)之脈也。將者將然未然之詞。 【綱】仲景曰。太陽病?;蛞寻l(fā)熱?;蛭窗l(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目】王履曰。嘔家之為病。氣逆者必散之。痰飲者必下之。千金曰。嘔家多服生姜。此是嘔家圣藥。是要散其逆氣也。 金匱又曰。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則止。是要下其痰飲也。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下者。 謂其氣逆而未收斂為實也。其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為難治。謂其虛寒之甚也。 寵安常曰。雖有已發(fā)未發(fā)之分。而癥有惡寒體痛嘔吐。脈有陰陽俱緊。便可斷為太陽傷寒而非中風(fēng)也。其體痛者。由寒邪外束也。其嘔逆者。寒邪內(nèi)侵也。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目】鰲按。此是內(nèi)外癥俱微。將解未去之候也。故曰微惡寒。見寒之輕。曰肢節(jié)煩疼。見非身腰疼痛。曰微嘔。見喜嘔之兆。曰支結(jié)。見非痞滿。只發(fā)熱而煩。為熱多耳。故制此輕劑和解之。 【綱】仲景曰。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目】魏荔彤曰。酒客脈浮汗自出。似風(fēng)傷衛(wèi)。實非風(fēng)傷衛(wèi)。然酒客汗自出。脈數(shù)而大則有之。 未必浮也。浮則為風(fēng)傷衛(wèi)矣。況酒客焉有惡風(fēng)一癥。是雖發(fā)熱汗出。酒客之常。并無惡風(fēng)。必傷風(fēng)而后惡風(fēng)。自以酒客傷風(fēng)為正義也。所以用桂枝湯。必斟酌方效也。濕熱家或中風(fēng)。脈雖浮。必兼濡澀而帶數(shù)。于脈可以知其熱也。雖頭項強痛。必兼身重。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雖汗出。必兼短氣。雖惡風(fēng)。必兼小便不利。于此癥可以知其濕也。辨之既明。何至必于吐后。 始知其誤服桂枝哉。則濕熱之中風(fēng)。用桂枝之內(nèi)。必佐以五苓之治法矣。 鰲按。酒客必有濕熱。故得甘必吐。不可與桂枝??马嵅^當(dāng)用葛根芩連解肌之法是也。次條。 乃由酒客推展言之。見一切濕壅于中熱淫于內(nèi)者。俱禁用桂枝?;蚴?jié)駸嵊吭健S袀柦j(luò)。以致吐膿血也。舊本俱將膿血條敘在酒客條上??至x不圓。 【綱】仲景曰。病患有寒。復(fù)發(fā)汗。胃中冷。必吐蛔。 【目】柯琴曰。有寒。未病時原有寒也。內(nèi)寒之人。復(fù)感外邪。當(dāng)溫中以逐寒。若發(fā)其汗。汗生于谷。谷氣外散。胃脘陽虛。無谷氣以養(yǎng)其蛔。故蛔動而上從口出也?;锥唷2恢拐咚?。吐蛔。 不能食者亦死。 鰲按。韻伯此論。即非傷寒。凡胃虛蛔動者無不然。 【綱】仲景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目】柯琴曰。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則下利似乎合病當(dāng)然之癥。今不利而嘔。又似乎與少陽合病。葛根湯加半夏。兼解少陽半里之邪。便不得為三陽合病。 【綱】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蚩省;蚶??;蛞??;蛐”悴焕俑?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目】李中梓曰。嘔者聲物俱出。吐者無聲出物。噦者有聲無物。 鰲按。此條干嘔。是水氣為患。水氣未入于胃。故干嘔。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龐安常曰。按此條及干姜附子渴癥。不嘔不渴。為里無熱??芍獓I為里熱明矣。 鰲按。曰嘔逆。曰干嘔。細玩通節(jié)語氣??傄砸姳碇L(fēng)邪已解。而里之水氣不和。 【綱】仲景曰。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 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目】柯琴曰。陽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嘔而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中雷鳴而下利?;鹩貌恍麆t痞硬。水用不宣則干嘔。邪熱不殺谷則食臭。土虛不能制水故腸鳴。 【綱】仲景曰。太陽病。二日。煩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煩躁。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fēng)。大便硬。小盒飯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zé)?。谷氣下流故也?span lang=EN-US> 【目】樓英曰。此火逆之輕癥也。欲小便不得而反嘔。欲失溲。此非無小便也。其津液在上焦。 欲還入胃口故也。 【綱】仲景曰。發(fā)汗后。水液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不止。 【目】柯琴曰。陽重之人。大發(fā)其汗。有升無降。故水藥拒隔而不得入。若認為中風(fēng)干嘔。傷寒嘔逆。而更汗之。則吐不止。胃氣大傷矣。此熱在胃口。須用梔子湯。 【綱】仲景曰。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目】趙獻可曰。水入則吐者。心下有水氣。因離中之真水不足。則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結(jié)于內(nèi)。水飲拒絕于外。既不能外輸于元府。又不能上輸于口舌。亦不能下輸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 【綱】仲景曰。傷寒本自汗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目】柯琴曰。治之小誤。變癥亦輕。故制方用瀉心之半。上焦寒格。故用姜、參。心下蓄熱。 故用芩、連。嘔家不喜甘。故去甘草。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姜、夏。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癥。寒熱相結(jié)。則為痞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