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派車式形意拳的練功經驗----車向前(2009-04-02 20:35:47)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體技藝都強調一個“練”字。車式形意拳的故鄉(xiāng)——山西省太谷縣的老百姓把武術界稱為“拳頭行”、“練拳的”。這個“拳”該如何“練”呢?其中大有學問。一百多年來,車式形意拳在練拳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現寫出來與武林朋友交流,供青少年武術愛好者參考。
練拳的意義 車式形意的練拳經驗,首先是充分認識堅持練拳和科學練拳在武術中的地位與作用。 1.練拳的不練拳也就沒拳了。堅持練拳是武術活動的基礎。練拳作為鍛煉身體、增強素質、訓練技藝、提高自衛(wèi)技擊本領的途徑,聰明人也得用笨辦法,一天一天地練,一把一把地練。師父們常用太谷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劉藝蘭的話勉勵弟子:“一天不練,自家知道;十天不練,行家知道;百天不練,大家知道。”那些見過世面、獨當一面的武師,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練出來的。即使民間武術健身活動,“重在參與,貴在堅持,益在科學,樂在競賽,功在普及”,也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了“練”字。不練就沒武術了。 2.拳好還得練好,瞎練不如不練。健身基礎上的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先師們告誡弟子,習武首先要選擇好的拳種。然而學到好的拳種還得有科學的練法。李洛能形意拳是代代出人才的優(yōu)秀拳種,但反腿練壞的大有人在??茖W的練法必須以健身心、長功力、得技藝,三者相統(tǒng)一為檢驗標準。把身體練霈了也就不能技擊了。武術界這方面的教訓太多了。 練拳的目的 練拳的內容和方法,是由練拳的目的決定的。車式形意拳習練的目的可分為三個層次:根本目的、具體目的、直接目的。 1.健身長壽,自衛(wèi)技擊。健身和自衛(wèi)是人類的永恒需求,也是練武的根本目的。練拳時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要達到健身與技擊的完美結合,凡對健身有害的歪門邪道,對技擊無用的花拳繡腿和硬功,先師們一律禁止演練。練拳傷身,習武挨打,是丟人的。 2.內外暢通,吐納平衡;保護自己,制服對方。這是車式形意拳的基本原則。也是體現武術特點的具體目的。人體是一個系統(tǒng),時刻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和交換。要思想通、情緒通、經絡通、氣血通、水谷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同時做到“新陳代謝,吐納平衡”;且牢記“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這樣才能使身體和精神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是先師們判斷練拳方法優(yōu)劣的根據。 武術的自衛(wèi)技擊是兩個人的“戰(zhàn)爭”。毛主席說:“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zhàn)爭的基本原則。”這話完全適用于武術。車式形意拳的每個招式和技擊組合,都是防護和攻擊相結合的,即“一動五個字,破顧防攻走”。先師們告誡弟子:只練打人,只想打人,是打不了高手的。 3.穩(wěn)合靈準巧快力,占調讓轉化進打。這是車式形意拳對“功夫”的理解,也是練拳的直接目的。“穩(wěn)”:身穩(wěn)、心穩(wěn);“合”:上下、左右、前后、我彼,八方相合;“靈”:反應和動作靈敏;“準”:動作到位準確,靈敏不準確就會亂;“巧”:技術、戰(zhàn)術、藝術;“快”:速度;“力”:勁力、耐力。“占”:占位,肩、肘、手、胯、膝、腳都得占好位;“調”:調動,指揮對方;“讓”:讓開、不頂;“轉”:旋轉;“化”:化解對方來招;“進”:上步進身;“打”:攻擊對方。以上十四個字是一個整體。練拳從自衛(wèi)技擊的角度講,就是為了熟練地掌握運用這十四個字。 練拳內容 練拳的內容是先師們常講的一個話題。車式形意拳根據習武的目的主張“五練”:練柔韌、練套路、練單招、練散打、練輔助功法。 1.練柔韌。在人的身體素質中,反應、力量、速度、平衡是武術的基本功。而對體育“更強、更高、更遠、更準、更美”的要求,都建立在柔韌的基礎上。柔韌是必須單獨鍛煉的。每天打拳,先練柔韌;活腰、揉腿、壓腿、踢腿。即使沒時間練拳,也要練柔韌。拳諺曰:“練拳不活腰,到老藝不高”;“練拳不練腿,一輩子胡日鬼”(練腿不只是柔韌,但它是基礎)。可見腰腿軟活的重要性。 2.練套路。套路是拳術的物質載體。一個門派的拳架、拳法、拳藝、拳理是通過套路體現的,也是通過套路傳播的。先師們教導弟子:“學文要讀課本,習武要練套路。”并勸告:“學套路不可貪多,練套路不搞展覽。”學套路如果只是業(yè)余所好、本人使用,學幾個基本的就可以了,練套路每天練兩三個就行了。學會的套路幾天輪流練一遍,不可每天都“展覽”一遍。拳諺云:“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一招鮮,吃遍天”。反之則“貪多咬不爛”;“樣樣通,樣樣松”。當然,對武術專業(yè)人員就另當別論了。 3.練單招。從套路中選擇那些常用的、得勁的、上功的招式進行單招演練。練單招主要是為了長功力。先師們常用郭云深練崩拳的故事勉勵弟子:“成習慣的常練,長功力的苦練”;“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武術是功力(武)與運用功力的技術、戰(zhàn)術、藝術(術)相結合的。選擇三五個單招,一天至少練一千次。這既是笨功,又是捷徑。 4.練散打。散打,在太谷叫“撕扒”,是武術在技擊實戰(zhàn)中的運用。“散”是相對于規(guī)范化的招式套路而言的。先師們說:“上午學拳下午用”;“一巧破千斤”;“練拳不學藝,一輩子沒出息”。練散打是為了學習、掌握、提高技藝。首先,(1)把套路拆開,打破原來的連接順序,變成一個個單招;(2)把單招拆開,如鉆拳拆開是一挑、一按、一打;(3)把暗藏的亮出來,如炮拳暗藏一個打鬢捶;(4)把變化的用起來,如三體式一變就是一個撲面掌。然后再組成一個個技擊組合,開展散打練習。先師們強調,必須是練車式形意拳散打,練套路和練散打高度統(tǒng)一。拳諺云:“練時無人似有人。”一個人也可以練散打;兩個人、多個人“撕扒”就更有意思了。那些“撕扒出來”的武師,步入老年雄風猶在,掌握的技擊組合多是原因之一。 5.練輔助功法。這主要是用來健身的。武術技擊是以健身為基礎的,練拳對健身是有巨大裨益的。但是任何一個拳種都不能滿足健身的全部要求。因此先師們主張在主要練車式形意的同時,還練若干輔助功法:(1)讓兒童、少年玩長拳,中老年走八卦、摸太極;(2)按摩從頭到腳的主要經絡和穴位;(3)操作民間傳統(tǒng)的保健功法:梳頭、轉睛、搓耳、叩齒、鼓腮、提肛、抱水泡腳等;(4)練神(心境)、形(姿勢、動作)、意(意念)、氣(呼吸)相結合的健身氣功。這些對經絡、氣血、水谷的暢通和內臟的運動大有好處。當然,這些輔助功法不屬于車式形意拳,也不是人人必須練的,但練之大有益處。在健身方面需要四個字:防、練、養(yǎng)、治。以上所說的僅是一個“練”字。其他三個字,一是“防”:防止病菌、毒害、寒暑、鐵石等外來侵襲和惡劣情緒的刺激;二是“養(yǎng)”;飲食、起居、勞作、娛樂諸方面有德、有守、有度、有序;三是“治”:發(fā)現傷病及時治療。只有四字相結合才能健康長壽。 練拳的時間 應該練的和必須練的內容那么多,而學習、勞動、工作、生活那么忙,該怎樣擠時間練拳呢? 1.愛得癡迷,就有時間。一個人對某一事物酷愛到癡迷的程度,成為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乃至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會不惜時間,不惜力氣、不惜錢財,甚至不惜生命去追求。練武也是這樣。車師們人絕大多數練拳是業(yè)余所好。當數幾位保鏢護院或當教練的。也是開始業(yè)余練拳,后來功大藝高了才成為專業(yè)人員以武謀生。由于對武術的癡迷,先師們“拳不離身”、“腦不忘拳”,把練拳生活化了。如今天看電視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要部分了,但一邊看一邊就可以練柔韌或輔助功法;讀書寫字累了,就起來活動一下腰腿,打百十下單招或站三、五分鐘三體式;勞動干活也可以運用拳術的姿勢、勁力、協(xié)調、節(jié)奏、呼吸,這也是一種鍛煉。許多練拳得益的人,不到歌廳,不進舞場,不玩棋牌,不泡酒吧,業(yè)余時間除做家務外,主要用來練拳。從中不僅增強了身心健康,提高了自衛(wèi)技擊本領,而且獲得了極大的精神快樂。 2.三五分鐘,大功告成。在小農經濟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早一晚練拳。如今是市場經濟時代,競爭激烈,勞作緊張,對許多中、青、少年人來說,一天拿出完整而固定的一小時練拳也困難。但是,一天拿出10個三分鐘或五分鐘甚至10個十分鐘卻是容易的。三、五分鐘,場地允許可練一個套路;沒場地就練單招。“拳打臥牛之地”,一分鐘打30~40下,五分鐘就是150~200下。一天打1000下不成問題。別小看這三五分鐘,如加上節(jié)假日一天練一兩個小時,堅持下去積以時日就會大功告成。 練拳的要領 怎樣練拳行功呢?車式形意拳沒有高難度動作,男女老少都能學,能都做得來。但是要熟練、準確、習慣地掌握動作的到位、姿勢、協(xié)調、勁力、節(jié)奏、用意、呼吸、神態(tài)就不容易了。這是個大課題。先師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與練拳目的相一致的練拳要領,體現了車式形意拳的獨特風格。 1.拳好師好,學好練好。練拳先得會拳,會拳就得學拳。古代講“徒訪師三年,師訪徒三年”。一開始只是教與學,過幾年才正式確認師徒關系。又講“一處投師,百處學藝”。選擇優(yōu)秀拳種,拜認高明師父,學到體現健身和技擊規(guī)律的套路,是練拳的前提。先師們教拳,每個招式都要使弟子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僅教會練,更要教會用。明白了用法才能掌握好練法,才能提高習武的興趣。學會練好了第一招,才開始教第二招。學拳容易改拳難,千萬別吃“夾生飯”。師教徒學都要態(tài)度認真,道理明白,操作準確,運用得法,這才能為練拳打好基礎。俗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如果師父還是個門外漢,徒弟再刻苦修煉也難成正果。只教拳架不講拳理,只學練法不會用法,此乃拳之一病(本文陸續(xù)提到的拳之三十四種病,是指練車式形意拳而言的。特此說明,以免誤會)。 2.三體一式,貫徹始終。先師們練拳、教拳、用拳不講三頂、三扣、三圓、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因為它們散亂,難以有序掌握操作。車式形意拳從頭到腳的姿勢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坐腕帶手、平拳虛指、撐指凹掌、尾閭中正、滿腰斂臀、提肛裹胯、屈膝彎腿、平腳扣趾(重心所在一腳扣趾)、不丁不八、守中單重、低勢大架、以腰為軸、虎步運行、神態(tài)自然、目視對方、八方相合、勁遠意長。這些姿勢要求多數體現在三體式中。車式形意的三體式分為兩種:樁功三體式和動功三體式。在練拳和技擊時,必須始終保持三體式所體現的姿勢要求。不是“萬法出于三體式”,而是“萬法不離三體式”。姿勢不明確、不準確,或者在練和用的過程中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姿勢,練起來會走樣,用起來遇到高手則會挨打。此乃拳之二病。 3.形與意合,練用一致。由動作和動作的到位、姿勢、協(xié)調、勁力、節(jié)奏所構成的外部形意和健身、技擊的內在用意高度一致,是車式形意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由習武目的決定的練拳原則。我們不講“心與意合”,而是特別強調“形與意合”。因為那個“心”與“意”如何合,說不明白,做不出來;合與不合不能檢驗。我們講的“形”則看得見、摸得著;講的“意”也不是指思維、意念,而是指用意。“形”與“意”在時間和空間中合與不合,是能操作,可檢驗的。只要伸手,便知對不對。先師們要求練拳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對健身有益,對技擊有用。那些閑招、廢招、病招,練它是浪費生命。特別是在技擊時,“一秒內、一寸間”決定勝負,千萬注意別把長功的、得勁的、常用的正招練得走了樣,成了閑、廢、病招。不從實戰(zhàn)出發(fā),形意不合,練用脫節(jié),乃拳之三病。 4.滿身是拳,綜合鍛煉。車式形意自衛(wèi)技擊使用“八拳”:肩、肘、前臂、手、胯、膝、小腿、腳(“頭”是不用的,它是“司令部”,不上戰(zhàn)場)。在練拳時這些部件左右兩邊都要練到;不只練單招,更要綜合練習。這樣身體可得到多方面鍛煉,使用起來才能手法、身法、步法協(xié)調配合,做到“滿身是拳”,“連環(huán)技發(fā)源地”。“孤軍演練”、“孤軍作戰(zhàn)”、“孤軍深入”,是拳之四病。 5.低勢大架,守中單重。關于車式形意在練拳和技擊時的這方面要求,具體來說是,“低勢”:身勢一般低本人一頭。“大架”:因身勢低,兩腳前后間距較大;兩臂能伸多長伸多長,只是不能直。“守中”:扭身調膀45º,兩臂左右宜窄,“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兩腳不丁不八,前后腳45º。“單重”:兩手發(fā)力,一大一小;兩腳定步,一虛一實;重心所在一腳,扣趾。這樣,低勢身穩(wěn),架式變大,出招有力;大架舒展,變化空間大,用拳近且快;守中護住自身,中心距四周最近;單重則穩(wěn)當又靈活。練拳和技擊時,直腿挺胸,拳之五病;直臂或縮肘,拳之六病;手腳四散,拳之七??;雙重,拳之八病。 6.八方相合,兩手連環(huán)。車式形意拳在演練和技擊時,要求前后、左右、上下、我彼之間八方相合,形成協(xié)調、整勁。而“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只是上下兩方相合;“三尖相對”:鼻尖、指尖、腳尖相對,也只是站三體式樁功時才能保持,動作起來就“相對”不了。在“八方相合”中,最重要的是“兩手連環(huán)”,“前手后手,只差一手”,叫“鐵三角、連環(huán)手”。這是一個活動的“陣地”。八方不合,兩手分離,拳之九病。 7.尾閭中正,滿腰斂臀。車式形意在練拳與技擊時,要求“虛靈頂勁”,“頭上頂著一碗水”;“尾閭中正”,重心所在一腳與胯、肩垂直一線。這利于穩(wěn),便于轉。特別是“滿腰斂臀”、“提肛裹胯”非常關鍵。“滿腰”猶如紙扇之軸,沒有它扇就散架了,就使全身分為上下兩截、左右兩半了,什么“八方相合”、“一動皆動”、“連環(huán)技法”、“勁整力猛”也就沒有了。“前栽貓腰,傳授不高”,拳之十病;“餓腰”、“蹶臀”,拳之十一病。 8.輕走穩(wěn)踩,虎步運行。拳諺云:“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手打三分,腳打七分”。車式形意以步為根,走肯時輕走穩(wěn)踩,如虎貓行。我們不走雞步,走的是虎步。先師們常講:“手手不離鷹把,步步不離虎步。”虎步的基本步式是:一測步、二上步、三跟步?;⒉届`活、快速、多變。走步猛力蹬地,拳之十二病;上步磨脛停頓,拳之十三??;跟步后腳拔跟,拳之十四病。 9.以腰為軸,一動皆動。練拳和技擊時,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從哪里始動?腰!以腰為軸,腰是全身的中心和樞紐。不是“消息全憑后足蹬”,而是“意命源頭在腰際”。以腰為軸表現為動作和勁力的源頭與線路是:腰→肩→肘→手;腰→胯→膝→腳。腰是勁力的“大本營”,“身如一張弓,力從腰處生”。不是腳→膝→胯→肩→肘→手。否則就成“一根棍”了。腰不動而四肢動,拳之十五病;全身一根直棍,拳之十六病。 10.勁韌力猛,柔線剛點。車式形意拳的勁與力既聯(lián)系又區(qū)別,力未發(fā)為勁,勁發(fā)出為力。在表現上,勁要柔韌,力要爆發(fā);在運用上,柔韌成線,剛爆一點。“用意不用力”或“有剛沒有柔”,拳之十七病。 11.動若陀螺,不頂不丟。先師們常用兒童玩的“捻撥兒”(陀螺)比喻圓勁直力的相互變換,“圓周”“切線”,圓直相聯(lián),彼來我轉,不頂不丟。這在練拳特別是練散打時,要在步法、身法、拳法上體現出來。不動如山,能抗擊打,拳之十八病;硬碰直進,只打不顧,拳之十九?。婚W展騰挪,丟掉對方,拳之二十病。 12.擊拳打掌,勁遠意長。車式形意要求練拳時意、氣、血、力達四梢。“四梢”不是指舌頭(肉梢)、牙齒(骨梢)、頭發(fā)(血梢)、指甲(筋梢),而是指雙手、兩腳,而且在意念上要“一拳擊出,千里之外”。將勁力把在肩肘,則拳之二十一病。 13.勁力到位,節(jié)奏分明。車式形意打拳如寫字:練套路如寫楷書,練散打如寫草書。楷書不得潦草,草書要有章法。練套路和散打都要嚴肅認真,動作勁力到位。在節(jié)奏上要一把一把地練。一招和一個組合內要快、猛,兩招和兩個組合間要慢、止??炻嚅g,動靜相合,剛柔相濟,把拳打得有氣勢、有章法,打出中華武術的美感來。楊式太極拳、形意拳、少林長拳,代表著三種節(jié)奏。敷衍潦草,到不了位,拳之二十二病;追求急速、養(yǎng)不住氣,二十三病;慢條斯理、有氣無力,二十四病。 14.氣與力合,腹逆呼吸。車式形意要求打拳時必須氣與力合,力爆發(fā)時腹逆呼吸暢胞實腹。一般向內蓄勁時吸氣,向外發(fā)力時呼氣;轉換時吸氣,定勢時呼氣。吸氣時收腹,呼氣時實腹;與平時腹部吸氣外突,呼氣放松相反。這與勞動的出猛力是一致的,人人都可以做實驗。凡是人體使用爆發(fā)力,都得氣勁合,腹連呼吸。當然,弄不好會“努傷”(炸肺,細胞表面好只不過。難道“病從口入”就不吃東西了嗎?沒有做到暢胞實腹)。自然呼吸,拳之二十五??;憋氣喘氣,二十六病。 15.神態(tài)自然,目視對方。拳諺云:“練時無人似有人。”先師位練拳,顯示出一種以我為主,敢打必勝的氣慨和神清氣爽、怡悅快樂的神色。兩目直視對方,動作認真精細,志在必取。驚慌緊張,手忙腳亂,拳之二十七病;滿不在乎,吊兒郎當,二十八?。粬|張西望,眼隨手轉,二十九??;咬牙瞪眼,口喊鼻哼,三十病。 16.堅持鍛煉,鎮(zhèn)腹為度。 17.打出風韻,使人愉悅。 18.年齡不饒人,老中青少不相同。一個人從少年練拳到老年,每個招式的到位、姿勢、協(xié)調、用意、呼吸、神態(tài)要保持不變。但是勁力、節(jié)奏卻不應相同。先師們常講:年齡不饒人是個規(guī)律。車式形意主張一個人練拳,兒童少年時玩長拳,青年時打形意,中年時走八卦,老年時摸太極。如果只練形意拳,則應兒童少年活潑,青年剛猛,中年舒韌,老年柔化,決不可一種勁力、節(jié)奏練一輩子。一個勁力節(jié)奏練到老,拳之三十一病。 19.以武會友,學習交流。江湖上說的“真人不露相”,是指真正有學問有本事的人,謙恭不張狂,平易不高傲,簡樸不鋪張,而不是說練拳習武不與人切磋交流。“閉門修煉”是成不了“真人”的。太谷車師門人一直是圍繞核心群體活動的。先師們把拳術叫成是“頑皮拳”。練拳的人在一起,不論本門和外門,都要“以武會友”,練練拳,交交手。河北深州郭云深千里赴太谷,與車永宏較藝,傳為武林美談;1924年夏天,河北孫祿堂來山西,在太原受到熱烈歡迎;去介休拜訪在晉軍教拳的宋世榮,沒到太谷與李復禎、布學寬動手比武,至今令人遺憾。“君子動口不動手”,以口(吃酒肉、說閑話、搬是非)會“友”,拳之三十四病。 20.德智體技,全面發(fā)展。車師及其門人,守地在家,勞動謀生,不是身居山林的僧道。練拳習武不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用門規(guī)、武德來規(guī)范門人的行為,正確處理武林內外的各種復雜關系。先師們把練拳變成育人,武德、智慧、體能、技藝全面發(fā)展,使習武練拳成為一個準行業(yè),故太谷百姓稱練武的為“拳頭行”。特別是講義氣:恩義、信義、正義、仗義,是武德的核心,是拳頭行的主要標志。太谷縣政法委負責人說:太谷社會治安較好,與練拳的人多有關。只教拳不育人,拳之三十五??;沒義氣,喪武德,三十六病。 車式形意拳在練拳方面的若干禁忌,存在于車永宏及其歷代門人的武術活動中,是其練拳經驗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些禁忌涉及到許多重要的歷史和理論問題,需要寫出專門文章來論述。本文作為經驗之談,只在事實上作一些簡要介紹,以說明車式形意拳的特占。至于別人怎么練、怎么講、怎么用,我們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尊重人家的選擇;只說自己,不論他人。 車式形意拳的練拳禁忌包括八個方面: 1.不講束綁身手的五行拳相生相克,內應五臟,外通五官。五行拳(劈、崩、鉆、炮、橫)相生相克,內應五肘,外通五官,似乎已成為形意拳的“經典”之論。例如崩拳,別的拳種叫直拳、沖拳,是所有拳種中都有的招式,也是所有的人打架時最常用、得用、實用的招式。郭云深的崩拳名震武林,是最有研究價值的。崩拳以外,沒聽說別的招式“打遍天下無對手”。先師們講崩拳的特點和優(yōu)點是:簡易、直沖、占中、快速、連發(fā)、多變。然而在一些書上卻是這樣寫崩拳的:開頭一句“崩拳屬術”。由此引出“木生火克土,崩生炮克橫”;“金克木,劈克崩”;“內應肝,外通目”;“在體為筋,守竅于夾脊”;“方位為正東”;“八卦為震卦”;“是專門鍛煉肝臟的拳術”。其他劈、鉆、炮、橫拳也是依此路數演繹。車式形意拳是不講這些的。因為實踐證明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在練拳和技擊時會束綁人的智慧和身手。 2.不信沒有實例、難以檢驗的丹道之言。我1950年學拳,到80年代才知道形意界還有另一“經典”,叫“三種練法、“三步功夫”、“三層道理”、“三級呼吸”。什么“明勁在手,易骨,練精化氣,口鼻呼吸”;“暗勁在肘,易筋,練氣化神,丹田呼吸”;“化勁在身,易髓,練神還虛,皮毛呼吸”。90年代又知還有最高境界:練虛合道,全知全能,幾千年中華武林到此境界的只有一人。太谷車式形意拳先師們不講這些,深州郭云深門人(李振山——郭子坤——馮志坤、宋廣印、李士英——吳書茂、李彥利)也不講這些,耿繼善弟子趙振堯門人(北京楊紹虞教授,武漢張惠安——喻崇林)也不講這些。這些說法源于道家修煉內丹之術,用來闡釋形意拳找汪以實例證明。別說必然聯(lián)系的普遍現象,就是偶然的孤證也找不到一個活人實例。因為沒有哪一位真正練武的人,明勁與暗勁,化勁與打勁是分開的;沒有哪一位堅持科學練拳的人,不是身體內外同時起變化的;也沒有哪一位活著的人,“化氣”、“化神”、“還虛”、“合道”是能夠檢驗出來的;更沒有哪一位“大師”可以封住口鼻用丹田或皮毛呼吸的。所以先師們不講它,弟子們不信它。 3.不練脫離外形技擊使用的內功。形意界還流行一種說法,什么形意拳是“內功拳”,主要是煉“內意”、“內神”、“內精”、“內氣”、“內丹”、“內勁”、“內功”的。“內功四經”(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也成了“經典”。車式形意拳不講這些。先師們認為,形意拳是內外同練,內外兼修的。堅持科學練拳,人體內外的各個組成要素,所有器官及其系統(tǒng)都能得到鍛煉,功能都可得到增強,而這是統(tǒng)一實現于練拳過程中的,也是能夠檢驗出來的。例如,與人交手只幾個回合,十幾分鐘就出現心慌、氣喘、汗流、肌肉顫抖,說明體內的器官、系統(tǒng)與其功能存在問題。這是自己可以感覺出來,別人也可以看出來的,更是可以經儀器檢查用數據統(tǒng)計出來的。車式形意拳講的“內”,是與“外”高度統(tǒng)一的,是具體的。多少年來,“重內輕外”、“重意棄形”的各種說法聽到不少,人也見過不少。先師們告誡弟子,輕視外形,脫離外形去練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功,技擊上出不來真正的高手,也不見得能夠健康長壽,還容易把人練得出家當僧道。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4.不追求特異功能。在江湖傳說和武俠小說中,有許多功法據說可以使人獲得刀槍不入、力舉千斤、飛檐走壁、穩(wěn)如泰山甚至意念致動、長生不老等特異功能。對此,先師位總是一笑置之,不以為然。因為在歷史上李洛能離晉歸冀后,太谷武術界車永宏第一,李復禎第二,成為山西形意拳以至全省武林的中心。先師及后人會見過江湖各種人物,功夫雖然千奇百怪,但直到今天也沒見過一位有特異功能的人。車永宏及其門人沒有特異功能。所傳車師“美人掛畫”,是說他“打人如掘土”,可以把人發(fā)出去拋向半空;不是說他能“立地拔蔥”般貼在墻上。特異功能有沒有?即使有,也如一國一個皇帝。若人人去追求特異功能,就會與人人非當皇帝不可一樣,神經錯亂,天下大亂。還是練咱的車式形意拳吧。 5.不能練累。先師們主張,練拳不僅累了不練,而且不能練累。身體疲勞時不練,精神疲勞了(如在憂郁、悲傷、憤怒、亢奮時)也不練。特別是練拳時不能練累。經常把人練得筋疲力盡,則提起練拳就會發(fā)愁、生厭。長期大運動量鍛煉,即使摸太極拳也會生出傷病來。學練車式形意拳是個“技術活兒”,不僅要長力氣,求熟練,更要找巧勁,得技藝。這就要求不僅要肢體運動,更要用大腦思考;不僅要練單招、套路,更要練散打。總之,從中體會、掌握、運用健身與技擊的規(guī)律是第一位的。 6.不練硬功。先師位禁止弟子練打沙袋、舉石鎖、撞樹木一類的硬功。因為它對健身有害,對技擊無用。(1)硬功可以增強擊打力和抗擊打力,但不能提高技藝。技擊是力與力的運用;要害是“咱能打上他,不能讓他打上咱”。所以力是必要的,但人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力的運用,即用力的技術、戰(zhàn)術、藝術是無止境的,是技擊取勝的關鍵。西班牙斗牛,牛力大于人力,但人“以巧取勝”。凡是有實戰(zhàn)經歷的人都曉得,越是“打得利索,贏得漂亮,越是不用多大的力”。能夠把爹娘給的、飲食來的、練拳長的力集中用上就夠了。練硬功會顛倒勁力與技藝的關系,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以力取勝”之路,把用武之術的武術變成武力,把以巧取勝的技擊變成以力對抗的搏擊。(2)練硬功長力快,練一天長一寸。但人到中年就練不動硬功了,而只要停止練十天,所生之力就開始消失。習武打拳應該是一天得到的一輩子有用,養(yǎng)小更養(yǎng)老。而練硬功只是一時有用,這就浪費時間了。(3)俗話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年輕人練硬功,身體還能受得了。但年齡不饒人,到老年病就出來了。武林有多少人功夫練成了身體卻練病了,甚至把命也練沒了。(4)練硬功,憑蠻力,與高手較技用不上,打不勝,因為人家是“以巧取勝”、“四兩克千斤”;而打一般人則容易造成傷殘,有損武德。這就是車式形意拳“禁硬功”的原因。 7.不長時間練靜功。靜功,指一種姿勢靜止不動,如樁功;也指停止思維或意守一處。樁功是需要站的。“練拳不站樁,一輩子瞎晃蕩”。尤其是三體式樁功,集中體現了形意拳主要的姿勢要求。“萬法不離三體式”,“三體式站好了,就成功一半了”。但是站樁的時間要短,次數可多。一次站三、五分鐘,最多十分鐘,一天可站兩、三次。如果一站就是一個時辰,不僅少了寶貴的練拳時間,還會使腿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受損傷。許多人“功成了腿壞了”,長時間站樁是原因之一。至于停止思維或意守一處,也只是練健身氣功時意念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點,只須幾秒、十幾秒即可。如果長時間那樣,對健康長壽沒有益處。 8.不走丟失形意傳統(tǒng)風格的演練長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李洛能形意拳是以形與意合、簡樸實用、健身技擊、老少皆宜為特征的。然而形意界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演練長拳化。動作與名稱是形意的,但是練起來在姿勢、協(xié)調、勁力、節(jié)奏上則長拳化了,搞得“長拳不長拳形意不形意”。這種練法在擂臺散打表現為力量對抗型。一種是拳理神秘化。把道家、佛家、儒家、醫(yī)家的東西生搬硬套到形意拳中來,把形意拳搞成宗教,神秘化了。神秘化在鍛煉上表現為內功型。這兩種傾向早已有之,于今為烈。車永宏、李復禎、布學寬在世時,這兩種傾向在車師們人中根本吃不開,沒市場。1980年以來,形意界這兩種傾向泛濫。對此,老一輩師父們告誡弟子:一定要保持車式形意拳簡樸實用,以巧取勝的獨特風格。牢記我們傳統(tǒng)的或新創(chuàng)的招式套路,沒有高難花樣動作,男女老少都能做得來;我們的拳理,有實例、能操作、可檢驗,看得見,摸得著,不識字的人也聽得懂;我們的技擊,屬于實用技術,以巧取勝,上午學了下午就能用得上;我們歷代的代表人物,七、八十歲雄風猶在,與人交手仍能打贏。事實證明,車師們人中有誰丟失了這些本質特征,走上演練長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他身上的車式形意拳就消亡了。 以上所寫車式形意拳的練拳經驗,是我從先師們練拳、用拳、教拳、講拳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是我?guī)资陮W練車式形意拳的體會。中華武林形勢在變。到21世紀,重視傳統(tǒng),重視民間,重視科學,重視實用,重視健身,重視技擊將成中外武術運動的主流。車式形意拳必將在中國和世界武林百花齊放、百家爭雄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檢驗與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