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十四卦畫古歷的基礎我先前寫的《試論易經(jīng)六十四卦畫的歷法功能》、《對易經(jīng)卦辭“元亨”的破譯》和《對易經(jīng)卦辭“亨”的破譯》三篇文章(均在國學網(wǎng)上登錄),講的只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畫是什么,是歷書。還不曾說明六十四卦畫為什么會成為歷書。就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畫的起源與歷法的淵源。 易經(jīng)的神秘,在某種意義上是披著神秘的六十四卦畫的外衣。卦爻從何而來?由長橫、短橫構造成的六十四個卦畫符號,究竟記錄和傳遞著上古時代什么樣的信息?有關易卦起源,有學者羅列中外學者的二十五種假說,也有學者概括為八類,各抒己見。況且上推五千多年,沒有留下文字記錄,難說信史。在諸多假說中,歸類于歷法,比例獨大,分支也最多。有日月星象說、有月象擬形說、有天文歷律模式說、也有十月太陽歷說,又有山頭歷說,伯仲難分。這其中山頭歷說,似更符合卦爻賴于歷法解構條件。也隱約有一條六十四卦畫起源的線索可尋。 所謂山頭歷說出自 按照 其紀日月之出也,曰大言山,曰合虛山,曰明星山,曰鞠陵山,曰湯谷扶木,曰猗天蘇門山,曰壑明俊疾山,皆在大荒東經(jīng)。 其紀日月之入,曰豐沮玉門山,曰日月山,天樞也,曰鏖鏊鉅山,曰常陽山,曰大荒山,皆在大荒西經(jīng)。 其紀日月所出入一,在大荒西經(jīng)之方山,柜格之松焉。”(《山海經(jīng)》百子全書掃葉山房1919年石版) 與《山海經(jīng)》原文對照,楊慎的《補注》不知為什么紀日月所入漏記了原文“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而竟以“紀日月之入五”為補注。不過楊慎倒是分辨出,日月所出,日曰所入和日月所出入是有區(qū)別的。 爾后,引起了學者對我國歷法起源的討論,并帶動了對易卦起源的探討。這個討論形成兩種看似大同小異的推論。 一種推論是自然科學史學者 日月所出是: 大荒東南 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東海之渚中: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群)羝…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東北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日月所出。 日月所入是: 西北海外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 西海渚中: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姬大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 西海之南: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這六座日出之山和日入之山明確地告訴我們,《山海經(jīng)》所記載觀測日出、日落的主人公使用的正是以一歲十個時節(jié)的太陽歷。因為從東南最南方的日出之山所對應的正是冬至時節(jié),它與第二個山頭之間對應太陽所經(jīng)過的日期,確為一個陽歷月,以后第二至第三,第三至第四,第四至第五,第五至第六,也均為一個陽歷月。合計正為五個陽歷月。直至東北的第六個山頭,正是夏至時節(jié)。夏至以后,太陽又從東北返回東南,也正好為五個時節(jié)”。“這是遠古的農(nóng)人,每天觀察太陽出入何處,用來定季節(jié)以便耕作的資料,這便是歷法的前身”。 另一種推論是易學學者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猗天蘇門,日月所出。 東荒之中,有山名壑名俊疾,日月所出。 以上是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均在東方。還有日月所入之山而在西方?!洞蠡奈鹘?jīng)》說: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姬天門,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田合祿所列東方日月所出之 “如果我們將《大荒東經(jīng)》六座日出之山擺在東面,自東北至于東南。將大荒西經(jīng)六座日入之山擺在西面,自西北至于西南。自冬至日算起,太陽出入于最南的一對山,依次往北數(shù),太陽一月行一座山,六個月后太陽將出入于最北面的一對山,即夏至日太陽所出入的一對山。夏至后太陽又由最北一對山出入,依次往南數(shù),到冬至日又到達最南的一對山。這樣,六對太陽出入的山,實際上反映了一年內(nèi)十二個月太陽出入于不同的方位,古人并據(jù)此判斷出月份來。原始先民,最初的歷象觀測,還沒有二至二分的明確觀念,他們只看到一年之中,太陽先從東面的山嶺的南端升起,天氣漸漸地從寒冷轉到溫熱,白天一天天地變長,太陽升起的位置,一天天地移向北方;當太陽從東邊山嶺的最北端升起時,太陽便從熱轉到寒冷,白天一天天地變短,太陽升起的位置又一天天地移向南方。這樣年復一年地周而復始,古人便習慣于從觀察太陽出入山的位置來判斷日月寒暑的推移,安排一年中的勞作,久而久之,就自然地形成了二分二至觀念,使歷法由粗疏發(fā)展到準確。” 為了使自己的解釋更具體形象 對照 這就是說,在 作者論述的條理清楚,數(shù)據(jù)運算正確。但需補充的還有陽歷每年365.25天,以365天計算,積四年還要加一天,成為閏年。這樣才算工整、準確。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作者推論的基礎是現(xiàn)代歷法,與 說到觀察太陽出入方位,確定季節(jié),無論是 月的概念在討論中成為一個支撐。沒有這個支撐,不要說是遠古的農(nóng)人,就是現(xiàn)代的自然科學史學者,也無法從觀察山頭日出判斷季節(jié)變化以安排耕種時節(jié)。積日成月,積月成年,有年方能分出季節(jié)。 不知有月,遑論積月成年。 那么,能夠從觀察太陽在山頭的方位就直接判斷出月份來嗎?南京大學天文系科班出身的 既然對冬至、夏至的認識是人類文化發(fā)達以后的事了,山頭歷是歷法的前身,那時就有了月的概念了嗎? 重復的說:山頭歷是用什么來計量和記錄一年是12個月或是10個月的單元,用什么來判別一個單元月是30天還是36天?沒有這個判別標準,山頭歷是10個月一年,還是12個月一年又從何說起的呢?山頭歷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所以我們才說, 六座日出之山和六座日入之山,絕無以山頭觀察太陽出入何處計量和記錄月的功能,也不能用來確定季節(jié)以安排耕種日程,因為它在《山海經(jīng)》中是虛擬的。 首先《山海經(jīng)》紀山者,有《南山經(jīng)》《西山經(jīng)》《北山經(jīng)》《東山經(jīng)》《中山經(jīng)》通稱五藏山經(jīng),還有《大荒東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通稱四方荒經(jīng),和海外經(jīng),這其中是有區(qū)別的。 《南山經(jīng)》志南經(jīng)之山,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西山經(jīng)》志西經(jīng)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北山經(jīng)》志北經(jīng)之山,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東山經(jīng)》志東經(jīng)之山,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中山經(jīng)》志中經(jīng)之山,凡百九十七山,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以這五藏山經(jīng)所紀的山,與四方荒經(jīng)所紀之山對比可知: 一、五藏山經(jīng)所紀之山都有確切的方位說明; 二、同山系相鄰兩山有距離標識,如北山經(jīng)所紀:“北山經(jīng)之首,曰單狐之山…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又北三百八十里…” 三、山系以次經(jīng)形式劃分區(qū)域范圍,如北經(jīng)山所紀“北山經(jīng)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湜山凡二十五山…北二次經(jīng)之首自管涔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 由以上三點所構成的是每座山的地標,它是具體的山川地理分布定位。而大荒四經(jīng)所紀的山,僅有方位一項。 其次,觀察日出,日入方位,目力所及不過方圓幾十里。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和自轉,及地球曲率所決定,人的目力極限只能是地平線,遙望千里,萬里之外的大荒之山,非盡人力能為之。有人根據(jù)實地觀測推得另一個結論,“東西各六山,太陽出入均不在山頭,而在東西三與四兩山之間。在山西交城城北有山曰卦山,《清一統(tǒng)志》記曰:太原府‘六峰特立如卦’,瓦窯堡遺址北側即為卦山西頂,東西各三峰,南北各一峰,八座山峰拱圍,分處其間,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仿佛在東西六座山間移動。春秋二分在中間兩山間,夏、冬兩至在北南兩山間出入,二分二至何其明了。卦山東西各三峰。日出日入皆在峰上,(郝岳才《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頁45、46)。 從觀測的角度講,觀察者通過山頭來判定太陽的方位是三個點,即觀測者位置,山頭方位,太陽方位這三點形成的一條直線是一維空間的坐標,一維空間是不包含時間因素的。 綜上所述:我們判定荒經(jīng)所紀之山是虛擬的。即便是觀測日出日入之山,也不可能是荒經(jīng)所紀之六座山。 說荒經(jīng)所紀是虛擬,否定了所謂山頭歷。是不是 恰恰相反,看上去是虛擬和荒誕的后面隱喻真實的信息,這個信息實在是太久遠了,太原始了?!渡胶=?jīng)》所紀日月所出之山,日月所入之山,日月所出入之山,一日方至,一日方出之山所包含的歷法意義,遠比說它能確定季節(jié)的山頭歷有著更深刻,更重要,更廣泛的歷法意義。因為它實際上傳遞出上古時代先民對歷法月的認識信息,并提供了尋找卦爻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畫古歷形成的線索。 這答案就在對日月所出,日月所入,日月所出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的解釋和理解上邊。而這卻又是極其簡單明了的四點。 第一點 日月所出不光只是說日之所出,也是月之所出。就是說不只是說太陽的升起,也說了月亮的升起。 第二點 日月所入,不只是說日之所入,也是說月之所入。就是說,不只是說太陽的落下,也說了月亮的落下。 第三點 日月之所出入,不只是說日之所出入,也說了月之所出入。就是說不只是太陽的升落,也是月亮的升落。 第四點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說的不是太陽一個接一個的自東向西巡行,它說的是:(只有)一日(太陽)的出落,不是日(太陽)和月(月亮)兩者的出落。 概括的說:日月所出,日月所入不是簡單機械的描摹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這么簡單的表示東方,西方,早晨,晚上的意義,這不能說是歷法。 它所描摹的是時間,是具有矢量性的時間,既有方向又有長度。 它描摹的是方向相同長度相等的各具顯著特征,既有明顯區(qū)別又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兩個時間階段,而對這兩個時間階段的觀測又是可以計量和記錄的。這里說的兩個時間階段就是農(nóng)歷的上半月和農(nóng)歷的下半月,它們合而為一就是農(nóng)歷的一個月。 月亮是夜間最為明亮的天體,人們利用肉眼,便可直接發(fā)現(xiàn)月亮圓缺的變化,可以直接看出月亮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月亮顯著的圓缺變化,它的變化周期,正適合人類的記憶和運用,人類對月亮圓缺變化及周期的認識,有數(shù)萬年的歷史。朔望月,即月亮自合朔至合朔,或自望日(月圓之日)至下一次望日之間的時間間隔,介于29—30天之間,而這個時間間隔是由兩個階段合成的。就是上半月和下半月,各十五天左右。這兩個階段各自有明顯的特征可以加以區(qū)分開來?;谶@一個認識,我們對日月所出,日月所入就有了另一種解釋和理解了。 第一點 單從字面意思上解釋,日月所出,就是日之所出和月之所出,就是太陽的升起和月亮的升起這么簡單明了。日之所出是說太陽從東方升起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然而要說月之所出也同日之所出一樣,都是從東方升起,日復一日,天天如此,就大謬不然了。月亮的出入方位與太陽的出入方位不是對應的,而是具有顯著特征的弦月方位呈現(xiàn)周期性階段性變化,月亮的出入方位與太陽的出入方位不是對價關系。而是通常簡單說的“下東天,上西天。” 所謂“下東天”是現(xiàn)代意義的下半月這一階段,月亮從東方升起,與太陽升起的方位一致,而最顯著的月相特征—弦月,是下弦月,在下半夜見于東方天空。下半月,下弦月,下半夜,月見東天,就是日月所出涵蓋的內(nèi)容。月亮從東南方升起,再落回東方。它并不對應日之所入,即在西方落下。 我們所理解的日月所出不單是方位上的意義,更主要的在于以月亮月相特征出現(xiàn)的方位表示時間的意義,就是下半月15天這個階段。月亮東起東落,這里由日之所出—太陽的升起的東方來指代,日出指代方位是為月亮的方位和月相顯著特征所表示的時間,提供一個參照坐標系,以區(qū)別于第二點的意義。 第二點 單從字面上意思解釋,日月所入就是太陽的落下和月亮的落下。日之所入,太陽落下的是西方。然而上半月月亮并不是從東方升起,然后落入西方的。 只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上半月,這一階段最顯著月相特征—弦月,是上弦月在西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上西天”就是上半月,上弦月,上半夜月見西天。與太陽落下的方位是一樣的,它并不對應日之所出,月之所入與“下東天”日之所出形成鮮明的是對照關系。 我們理解的日月所入,不單是方位上的意義,更主要的在于以月亮的月相特征出現(xiàn)的方位表示時間的意義,就是上半月的15天這個階段。日月所入——太陽落下的西方,日落指代方位是為月亮方位的月相顯著特征所表示時間的意義,提供一個參照坐標系,以區(qū)別于第一點。 南懷謹徐庭芹在《白話易經(jīng)》中將易經(jīng)坤卦卦辭“西南得朋”說成“每月由初三開始,月亮由西南方的上空出現(xiàn),顯露眉目的光輝”。把“東北喪朋”說成“每月廿七日的早晨,可以看到月杪的眉目,在東北方的上空,漸漸隱晦而喪失它的光明了。”解釋為兩個特定的日子??晌覀?nèi)绻麑?span lang=EN-US>“西南得朋”解釋為月亮在西南方出現(xiàn),說的是上半月;將“東北喪朋”理解為月亮在東北方消逝,說的是下半月。這更切合將其寫在卦辭中而不是寫在爻辭中證明“坤卦是代表地道與太陰(月亮)運行的符號,用以說明太陰與地球物理的時節(jié)關系”的本義。這與日月所出、日月所入其實是一個意思??梢酝茰y“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是易經(jīng)中保存下來最早的記錄,即原始記錄。 明了以上兩點,對第三點“日月所出入”也就有了新的解釋。 相對“上西天”即上半月,上弦月,上半夜,月見西天和“下東天”即下半月,下弦月,下半夜月見東天,介于兩個階段之間有一個更為顯著的月相特征作為隔斷,劃出各自獨立的兩個階段,這就是圓月(農(nóng)歷十五)這一天。 太陽從東方升起,可以用“日月所出”之山指代; 太陽到西方落下,可以用“日月所入”之山指代; 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大荒西經(jīng)》所紀“日月所出入,在大荒西經(jīng)之方山,柜格之松焉。”這么一座既能觀察到太陽升起,又能觀察到太陽落下的山頭。怎么會有日出日落的方位都在同一個山頭的事情呢?而且這方山在大荒西經(jīng),其方位是在西方。能說太陽是從西方升起的又落到西方了嗎?這方山不但是虛擬,而且還荒誕。 我們只能用另一種合理解釋,說太陽和月亮是在同一方位,東方升起,又在同一方位西方落入,這兩個方位是指代一個特定的日子,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農(nóng)歷十五(望日)。因為只有這一天(望月)是傍晚時分從東方升起,次日凌晨在西方落下,與太陽的升落路線一致。日月合璧,日月相望,此起彼落,終夜可見月。也正是這一顯著月相特征和運行路線,將“上西天”與“下東天”作為兩個階段之間的隔斷,從而使兩個階段的區(qū)分有了根據(jù)。這是極具特征的隔斷。 再推論第四點,“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說的就是只有一日(太陽)的落下、一日(太陽)的升起。它的特定意義,這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初一(朔)或(晦),就是只能看到日(太陽)的升落見不到月亮的升落這一天。這又是一個有特征的隔斷,同樣具有將月相變化階段(下半月與上半月)作了區(qū)別,使時間更為明確的階段性意義。 由此可見:《山海經(jīng)》所紀日月所出入之山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看上去是簡單的表示方位,實際上是以太陽的出落為參照來確定月亮在空間的位置,進而劃出以方位和月象特征表示的時間段落的坐標系統(tǒng),體現(xiàn)空間坐標和時間坐標在形式上的等價性。這兩個不同的時間階段之間又有著顯著的隔斷作為區(qū)別,因而為它與太陽運行的坐標系之間的空間坐標、時間坐標的轉換奠定了基礎。最終演化到以六十四卦畫為轉換方程或變換式。這是我們后邊要講到的。 綜上所述:對月相變化兩個階段的認識,使人類獲得了一把刻有尺度的尺子,使時間的計量和記錄成為可能。月相作為計時單元由此而產(chǎn)生。用它來丈量日復一日的積累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積日成月,積月成年,有年可定冬至日、夏至日、這樣才可以說人類對歷法的認識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也正是以這個認識為基點,向兩個方向擴容。 一個是細化擴容。根據(jù)月相變化特征的階段再細分為朔望兩弦四相,每相大約七天,這樣天然的計時單元,充實和豐富了月相的內(nèi)容使之成為一個計量系統(tǒng)。對計量單元的記錄要求,是卦爻起源的客觀條件。 另一個是增量擴容則是將兩個月相變化階段連續(xù)觀測記錄銜接起來,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月相變化周期,即確定一個合朔或一個望月至下一個望月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月相變化階段(15天)重復再現(xiàn)的觀測記錄,也要求最低限度要有兩個月相變化周期的觀測記錄作條件。也正是四個互相銜接的月相變化階段重復再現(xiàn),能滿足對月相變化周期循環(huán)過程觀測記錄的要求。 有了“可直觀計量,可重復再現(xiàn),可驗證,可預測”的條件,和朔望西弦四相這個天然的計時單元的確定,對回歸年的觀測記錄,就是兩個冬至日或兩個夏至日之間的間隔時間的確定,使之與農(nóng)作物長期進化過程形成的自然生長周期相結合的耕種季節(jié)的確定成為可能。人類也由此取得了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主動權,從荒蠻走進了文明。 要對四個月相變化階段銜接的兩個月相變化周期構成的循環(huán)進行觀測記錄計量,其記錄的方式和條件要求用60個可以互相區(qū)別,又體現(xiàn)它們之間聯(lián)系的符號來表示。兩個月相變化周期也要用符號來表示區(qū)別。而合朔長度介于29—30天的差別,也需用區(qū)別的符號記錄。這就需要用64個不同的符號完整、準確的表示出來。使之成為一個記錄和計量系統(tǒng)。 記錄是什么?記錄是畫符號,最簡單的記錄符號是什么?是畫長橫和短橫,就是后人說的卦爻。 由此推論,從此尋覓六十四卦畫產(chǎn)生的源頭似乎要比用八卦的重與復推演所成,簡單得多,也比望文生義說八卦代表天地風火的抽象說法具體得多。古人不一定比我們愚笨,可一定不會比我們現(xiàn)代人更聰明智慧。這些推論我們將在后幾篇文章中說明。 文中對 |
|
來自: 鄉(xiāng)下濃湯 >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