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本書不是自傳式小說,如果這本書不是寫給外國讀者的小說,如果張愛玲能寫點身外事的話,我都不敢也不愿意打兩星,但當書里出現了一些這樣的內容,我感到恐怖。這樣的作者,讓人感到恐怖和害怕。
把親弟弟虛構寫死。這要在其他小說中,無可非議。但作為自傳體小說,講一個活到上世紀90年代的弟弟,寫成20歲不到就死掉,簡直不可思議。小說中虛構的這個情節(jié),讀來真讓人后怕,渾身頓起涼意。何恨之有,非得使之死,方可解心結。 世人都知道張愛玲有個弟弟,叫做張子靜。一生平凡,未取得很大成就。有記者采訪他,合作完成了一本書《我的姊姊張愛玲》,先是臺灣出版,后來國內也出版了簡體字版。全書看得出,他對姐姐的感情很深,從小就目睹了天才姐姐的處境和經歷,他這樣說,姐姐對我總是疏于問候。但他歸結于姐姐晚年生活境況的不如意和困苦,沒有抱怨。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弟弟,仰慕姐姐的弟弟,青年時候在學校里辦雜志,向姐姐約稿,未料張愛玲如此拒絕,你們辦的這樣不出名的雜志,我不能給你們寫稿,敗壞我的名譽。從一些事件,可以看出,張愛玲似乎對這個弟弟就不感冒。在上世紀90年代,姐弟聯系上后,在一封回復弟弟的信件中,她言語淡然,無同胞之熱切,大意是說,我也幫不上你的忙,寥寥幾句,倉促結局。 按照通常倫理,姐姐對弟弟的感情總是親熱的,總是覺得弟弟有百般的好,除非大逆不道,或者行了不可饒恕之罪惡,一般不至于心理有太多的過節(jié)。但張愛玲對弟弟的態(tài)度,實在莫名,乃至不可理喻。明眼人都看得出《易經》里的弟弟來源于張子靜的形象。但何至于,把弟弟寫死了呢!實在難以理解,其內心暗黑之深,非我們常人所能洞悉了。 還好這個小說張愛玲生前沒有出版,因為美國市場不買賬,認為寫得私人,瑣碎,繁復無趣,沒有對中國革命的恨和牢騷,不值得出版,這也出乎張愛玲的期待。原本來美國,寫易經和雷峰塔這兩本書,就是套美國讀者歡心,不然何至于把之前的故事拿來重復。倘若這個書很早就出版了,被引進到國內翻譯了,被張子靜先生看見了,那將是怎樣的傷心和悲痛。 然而,除卻虛構弟弟的死亡,在《雷峰塔》和《易經》中,關于大家族的秘密讓人驚嘆,懷疑母親和舅舅沒有血緣,姑姑和媽媽關系很差為錢鬧得不開心,姑姑和表哥暗地相好,行亂倫之事,也懷疑弟弟不是親弟弟,是那里撿來的或者是偷情的產物。 目瞪口呆,去美國的張愛玲何至于如此?其內心深處的變態(tài),在藏了數十年后,終于發(fā)泄了出來,竟何至于如此瘋狂?如此編排?如此猜測?如此懷疑?張愛玲到底在想什么?偏執(zhí),固執(zhí),病態(tài),不可理喻,瞎猜。求助懂心理知識的高手,有無可能從她的小說中病態(tài)的諸多人物,去推測作者本人的心思? 孤獨地活在美國,新書不受待見,收入微薄,生存艱難,張愛玲活得很慘淡?;蛟S是種種不順,更加刺激了她本來就敏感的神經,訴之于筆,則不免苛刻刁鉆起來,對在國內種種境遇,尤其是諸多人等,加以病態(tài)式的剖析分割,猜這個,測那個,都是陰謀,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書里,張愛玲把弟弟殺了。這是事實,作為閱讀了不少年的張迷,在張子靜先生的那本書,還為此感動過,但殺戮這等行為,哪怕是在文字里,在自傳里,面對親生弟弟,下此手,并陰暗地猜測懷疑弟弟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其心之暗,其罪之昭,無法解釋,唯求明白人的解釋,于我,是再也難以重新捧起她的書了。 從這兩本書后,不敢再迷戀張愛玲了。迷戀一個變態(tài)或者病態(tài)者,時間久了,早晚連自己也要變成神經病??梢哉f,但凡欣賞并癡迷張愛玲小說者,內心深處都有一點小病態(tài),但限于小,還不夠暗黑,自得其樂而已。 但在自傳體小說中,將沒死的親弟弟虛構寫死,張愛玲是第一個。不不知道誰會是下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