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而不明原因的咳嗽約占呼吸科門診的10%-38%。在美國,咳嗽更是患者就醫(yī)的第一原因,每年的治療費用就超過12億美元。
咳嗽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一般急性多能自行好轉,在門診上,我們接觸的大多為慢性咳嗽患者,所謂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時間8周以上,咳嗽是目前唯一癥狀,不伴咯血以及近期x檢查難以確診。該類疾病常見病因有: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鼻部疾患及鼻后滴漏綜合征、長期重度吸煙、咳嗽變異性哮喘、變應性咳嗽、胃食管返流病、慢性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肺結核和支氣管內膜結核、肺間質疾病、肺部腫瘤、頸椎病、頸動脈炎、某些藥物的并發(fā)癥等等一些不明病因。因患者病狀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較多,且西藥療效欠佳,易反復,有些患者常常在口服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時咳嗽緩解,停藥后即發(fā),痛苦不堪。 近幾年來,我在臨床上運用中醫(y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使眾多慢性咳嗽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疏風解痙、宣降肺氣法 多表現為長期慢性咳嗽,其特征為陣發(fā)性、突發(fā)性和反復性,每因受風和異味刺激而發(fā)作。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癥狀就是咽喉、氣道一旦有癢感,即出現劇烈咳嗽,難以克制,且干咳無痰,胸悶氣短。這些均符合風證“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風盛則攣急”的特性。風邪是本病證發(fā)生、發(fā)展和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痰邪并不是內在的主要病理因素,可能是一個觸發(fā)因素。其病因病機的本質當屬外感失治,邪郁于肺,肺氣失宣,肺管不利,氣道攣急所致。風動氣進,氣急痰阻是其病理特征。本病初期可見風邪犯肺,當用辛散之品如炙麻黃、杏仁、前胡等疏風散邪,透達外邪,切勿用各種寒涼甜膩之品或收斂之品,不然易致肺氣應宣反閉,應降反逆,從而致咳嗽遷延不已。這類咳嗽多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咳嗽變型哮喘。 疏風清熱、潤燥止咳法 多表現為咳嗽頻繁劇烈,咳勢急??;干咳無痰或少痰;鼻干咽干、口干而不欲多飲,胸悶不舒,肢體沉重;口中粘膩,或兼頭重,肢體困重等濕性重濁的癥狀。舌邊尖紅,或舌質淡紅,苔薄黃膩或薄黃膩而干;或舌前雖燥,舌根苔厚膩而黃。這為燥熱夾濕所致的咳嗽,燥與濕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邪氣,但下列情況下可能出現燥熱夾濕的病機。一是患者過食肥甘厚膩,多飲酒漿,素體濕邪內蘊。復因秋季受燥之邪,耗傷肺津。而濕邪未化,導致兼夾濕邪,郁阻肺氣,肺失宣降,因而咳嗽;二是燥性收斂干澀,除耗傷肺津外,又可使肺之氣機宣降失司,則津液失其敷布,凝聚成濕。燥熱夾濕阻礙肺氣,形成咳嗽;三是素體腸燥便秘,肺胃津虧,或素體陰虛內熱者,又感受風寒之邪,一方面風寒化燥化熱,另一方面亦使肺氣失降津停為濕。從而形成燥熱夾濕的咳嗽。由于燥熱與濕相搏,則燥熱不易外達,肺氣宣肅失常,濕邪更加膠著難化,故為難治之頑咳。這些表現多見于現代醫(yī)學所述的慢性支氣管炎。常用桑葉、杏仁、制半夏、黃梨等清熱潤燥,黃梨味甘性涼,歸肺經,功能清熱化痰、生津潤燥,又不滋膩,是治療燥熱夾濕咳嗽不可缺少的良藥。用梨帶皮切塊作為藥引入煎,以加強渭熱潤燥之力。對于燥熱津傷嚴重者,還可加用適量冰糖。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法 多表現為長期慢性咳嗽,氣逆作咳,以平臥時明顯,咳痰量多,色白呈泡沫狀,咳甚則胸悶氣短,或伴喘憋,燒心,胸骨后疼痛,或咽喉部有灼熱感,或夜間發(fā)作性嗆咳、喘息,有些患者伴上腹不適,舌紅,苔薄白膩或薄黃膩。其病因病機主要為其一,脾胃升降失常,濁氣上逆。飲食傷胃,或肝氣犯胃,或脾胃虛弱,致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其二,痰氣郁阻胸膈。素有肺疾,痰郁于肺或脾虛失運,濕濁內生,聚濕為痰,貯存于肺,加之肝郁氣滯,氣機不暢,肺失清肅,痰濕郁阻,氣機升降失調,上逆而作。肺與脾在生理上互相依賴,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故脾胃病變極易通過肺的經脈影響肺,而胃氣上逆為本證的關鍵。這類表現常見于胃食管返流病所致的咳嗽,適合用竹茹、黃芩、枳實,烏賊骨等清降上逆之胃火肺熱。 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法 這類患者多為老年人,且素體虛弱,咳嗽持續(xù)時間長,反復發(fā)作。臨床上多見咳嗽,咯少量白粘痰,胸悶氣短,面色少華。根據中醫(yī)“久病入絡”理論,我認為瘀阻肺絡也是導致慢性咳嗽的重要機理之一。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有的患者雖無典型的血行不暢之征,如舌暗、脈澀。但在正常情況下,肺主呼吸運動,調節(jié)全身氣機,促進血液運行。若肺氣充沛,宗氣旺盛,氣機通暢,則呼吸調和。若肺氣不暢,肺失治節(jié),宣發(fā)清肅功能受阻,肺氣上逆,必然影響心主血脈功能,而致血液運行不暢,嚴重者可見胸中憋悶,心悸氣短,唇舌表紫等。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上活血藥,可使血活氣動,氣血暢通,肺絡宣通,外邪隨之而祛,咳嗽自愈。這類病證多見于老年慢性肺部感染患者。藥用黨參或太子參、生黃芪、茯苓、當歸等益氣健脾,扶助正氣,調和血脈。 中醫(yī)對咳嗽的認識由來已久,《內經》早就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張志聰曰:“五臟之邪,上歸于肺而為咳也。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秋則肺先受邪。是以五臟各以所主之時而受病。如非其秋時,則五臟之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也。”而慢性咳嗽多為內傷咳嗽所致,在臨床我觀察到慢性咳嗽多因病邪久戀,損傷肺陰,肺失清肅;久咳及胃,脾胃升降失司,反過來影響肺氣的宣肅,最終致肺氣不降,上逆作咳,日久則正氣虛,血脈運行不暢通。因此,我們采用疏風宣肺、清熱潤燥、和胃降逆、益氣活血綜合施治,則使外邪散、濕瘀祛、正氣足、樞機利,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得以恢復,從而達到治愈慢性咳嗽的目的。
常州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主任中醫(yī)師 王彩華 |
|
來自: 散萃 > 《中醫(yī)癥候-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