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越來越傾向于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只要條件允許,中國父母認為,國外比國內對孩子更好。 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加,一個大城市家庭供養(yǎng)一個留學生已經(jīng)不是難事。即便是中小城市,走這條路的也越來越多。今天的出國留學已經(jīng)成了高考之外的另外一條路徑,當大部分孩子仍在削尖了腦袋往大學擠的時候,出國留學這條路寬敞很多。 我的一個同學高中成績很差,并且很貪玩,高考自然失敗。高中畢業(yè)之后他去英國留學,雖然他的英語很糟糕,可只要家里愿意出錢,就有很多中介機構排隊給他介紹。每個高中班級中都有這樣的孩子,雖然高考沒考上,卻可以搖身一變去國外讀大學。 這次“上海刺母案”的汪某就是高中畢業(yè)便出國留學的小留學生。據(jù)他的母親顧女士介紹,由于他高考的學校自己不滿意,才選擇了這條留學路。出國留學自然比留在國內讀一個三流大學要前景光明,所以每月做服裝生意掙7000元的顧女士還是選擇了把汪某送出去,代價是每年30-40萬元人民幣。這么多錢對于顧女士而言并不輕松,她這么做可謂含辛茹苦,像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一樣,“一切為了孩子”,自己再苦也值得。 這確實是母愛的偉大之處,令人感動,卻也看到了它的盲目。 2007年美國弗吉尼亞校園內發(fā)生了讓人震驚的血案,來自韓國的留學生趙承熙槍殺了包括自己女朋友在內的33人,并造成了17人受傷。趙承熙的父母在美國開干洗店支付兒子的學費。案件發(fā)生后,趙承熙的母親趙香林在采訪中承認自己對這位兒子并不了解。勤勤懇懇的他們不了解的還有美國社會,于是對趙承熙而言,即便父母都在美國,他仍然得獨自面對這個陌生的國度。 今天的亞洲父母希望能夠犧牲自己這一代讓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但對年輕人而言,不僅不能理解這種犧牲,甚至會不買賬。幾十年前天經(jīng)地義的做法在今天卻出了問題。年輕人拿著父母的錢,卻將刀子刺入母親的身體。時代已經(jīng)變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要的不是父母的犧牲,而是交流。即便是親情,也需要溝通和交流來維系。 在顧女士的描述中,汪某一直是一個很乖的孩子。這是中國父母對子女最常用的評價:乖或者不乖。而不是:他喜歡什么書,喜歡哪位歌手,喜歡什么樣的女孩,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最愛做的事是什么…… 顧女士一定想不明白,這么一個乖孩子,怎么會對自己連刺九刀?不過這不重要,她現(xiàn)在最關心的是汪某什么時候能回家,汪某在日本的學校是否還會要他…… 在父母這邊,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付出,可孩子卻覺得父母給的東西不是自己想要的。當汪某將刀刺向顧女士時,不管他有何種復雜的心情,肯定沒有愛意。對自己的母親沒有愛意,而這是一位為自己付出一切的母親,這是一個非??膳碌娜藗惐瘎?。 當下一個父母打算將孩子送出國時(又是一個“為孩子好”的安排),是否會捫心自問:這個將要面對陌生世界的年輕人,我了解他嗎?他能在外面生活得很好嗎? 每個父母在“含辛茹苦”地“一切為了孩子”時,是時候去想想怎么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