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第十二章 消法//保和丸、核桃承氣湯、二陳湯、越鞠丸、五苓散

 可可雪茄 2011-05-25
第十二章 消法
 

消法是通過消食導(dǎo)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驅(qū)蟲的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所結(jié)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
適應(yīng)癥:適用于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nèi)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等。
注意:消法與下法雖皆治有形之實邪,但兩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對于病勢急迫,形證俱實,必須急下,并且可以從下竅而出的情況下使用。消法則是對病在臟腑、經(jīng)絡(luò)、肌肉之間漸積而成,病勢較緩,而多虛實夾雜,必須漸消緩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設(shè)。但兩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據(jù)病情之寒熱,與溫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虛者,又需與補法配合應(yīng)用。
  代表中藥:半夏、山楂、茯苓、陳皮、川烏
  代表方劑:保和丸、核桃承氣湯、二陳湯、越鞠丸五苓散

半夏

《本經(jīng)》
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塊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夏秋兩季均可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及須根,浸入2%的明礬水中,漂半小時撈起,曬干或烘干,即得生半夏。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有毒,入脾、胃、肺經(jīng)。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應(yīng)用】  用于濕痰冷飲,咳嗽氣逆,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惡心嘔吐,胸脘痞悶,梅核氣,癭瘤淡核等癥。外用消癰疽腫毒。
【炮制與作用】
1.
生半夏: 取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
2.
清半夏: 取半夏大小分開,先淘洗干凈,然后置缸內(nèi)加清水浸漂7-1O日,每日換水2-3次。如起白沫,每100公斤半夏加白礬粉2公斤,泡1日再換水,漂至規(guī)定天數(shù),取出置鍋內(nèi),加入白礬與水共煮,先武火后文火,不斷攪拌,約2-3小時,至內(nèi)無白心、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晾至六成干,切成薄片,晾干。
3.
姜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入白礬,再與半夏共煮至內(nèi)無白心,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晾干。
4.
法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取出稍晾。另取甘草片煎湯,再將生石灰塊投入湯中攪拌,略經(jīng)沉淀,濾取上清液,將半夏投入其中,浸泡約4-5日,每日攪拌1-3次,至藥材顏色變黃、內(nèi)無白心、嘗之微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沖洗干凈,陰干,用時搗碎。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以生半夏適量,研末用酒調(diào)敷患處。
【使用注意】  陰虛燥咳、出血癥不宜用,孕婦慎用;反烏頭、附子。
【現(xiàn)代研究】  半夏的刺激性反應(yīng)類似于炎癥反應(yīng),可采用炎癥指標進行檢測。半夏新、老制品的鎮(zhèn)咳、鎮(zhèn)吐作用不比生品差,對眼瞼結(jié)膜刺激性相當,無明顯毒性,說明新工藝可行。姜礬半夏和姜煮半夏對大鼠胃液中前列腺素E(PGE2)的含量和胃蛋白酶活性無明顯影響,且顯著抑制小鼠胃腸運動。生半夏對小鼠胃腸運動呈顯著促進作用,而對大鼠胃液中PGE2的含量,胃酸、胃蛋白酶的活性呈顯著抑制作用,對胃粘膜損傷較大。

山楂

《本草經(jīng)集注》
薔薇科(Rosaceae)山楂G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山里紅G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er. major N.E.Br.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切片,曬干。
【性味歸經(jīng)】  酸、甘、微溫。入脾、肝二經(jīng)
【功效】  消食健脾,行氣散瘀。
【應(yīng)用】  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賬滿,瀉痢腹痛,瘀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氣作痛;高血脂癥。焦山楂消食導(dǎo)滯作用增強,用于肉食積滯,瀉痢不爽。
【炮制與作用】
1.
山楂:揀凈雜質(zhì),篩去核。
2.
炒山楂:取揀凈的山楂,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黃色,取出,放涼。
3.
焦山楂:取揀凈的山楂,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內(nèi)部黃褐色為度,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4.
山楂炭:取揀凈的山楂,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
【現(xiàn)代研究】  北山楂含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黃酮類、內(nèi)酯、糖類及甙類等。野山楂含檸檬酸、山楂酸、鞣質(zhì)、皂甙、果糖、維生素C等。山楂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進消化。所含脂肪酶可促進脂肪分解。所含多種有機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山楂有收縮子宮、強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脈血流量、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血脂等作用,對痢疾桿菌及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茯苓

《本經(jīng)》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野生或栽培,主產(chǎn)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菌核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直徑10-30厘米或更大,常生于松樹等根上。新鮮時軟,干后變硬。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內(nèi)部粉粒狀,白色或淡粉紅色。子實體傘形。
【性味歸經(jīng)】  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  具有利水滲濕功效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健脾寧心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炮制與作用】  凈制:茯苓個,浸泡,洗凈。茯苓皮,除去雜質(zhì)
切制:
1.
朱砂制:取切好的茯苓,置盆內(nèi)噴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并隨時翻動,至外面掛勻朱砂為度,取出,晾干即得。每茯苓10kg,用朱砂180g
2.
土制:用武火將白土炒熱,再將白茯苓塊倒入,炒成微黃色時,取出,篩去白土,攤開,晾涼。
3.
明礬米湯制:取茯苓去皮,加明礬熱米湯溶液浸6-8小時,洗凈,燜1-2天,蒸1小時,趁熱切1.5-3cm厚的片,晾干。每茯苓100kg,用明礬0.25kg,熱米湯適量
4.
米湯制:取茯苓去皮,加米湯浸1夜,蒸熱,趁熱切3mm厚的片,曬干。
【用法用量】  煎湯,3-5錢;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研究情況】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zhì)、脂肪、卵磷脂、膽堿、組胺酸、麥角甾醇等。茯芩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zhì)的排出。此外,還有鎮(zhèn)靜和降低血糖作用。
茯苓為寄生于松根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異。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藥名茯苓皮,長于利水消腫;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入藥名赤茯苓,長于清利濕熱;菌核內(nèi)部的白色部分入藥名白茯苓,長于健脾利濕;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藥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長于寧心安神;菌核中的松根入藥名茯神木,長于平肝安神。

陳皮

《本經(jīng)》
為蕓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果實成熟時制取果皮,曬干。果皮常剝成數(shù)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nèi)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luò)狀維管束。質(zhì)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性味歸經(jīng)】   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應(yīng)用】  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
【炮制與作用】  凈制:除去雜質(zhì)
切制:噴淋水,潤透,切絲,陰干
炮炙:
1.
制炭---取凈陳皮絲,置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 晾干
2.
土制---先將灶心主置鍋內(nèi)炒松,倒入陳皮絲,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黃色為度,取出,篩去土,放涼。每陳皮500g,用灶心土250kg
3.
麩制---取凈陳皮,照麩炒法炒至顏色變深
4.
蒸制---將原藥除去雜質(zhì),噴潮,置蒸籠內(nèi)蒸至上氣后20分鐘,取出攤涼,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5.
蜜制---取凈陳皮,剪成小方塊,再取蜂蜜用文火煉成老蜜,將陳皮塊倒入,炒成黃色時,出鍋,攤開,晾涼。每陳皮100kg,用蜂蜜1875kg(《甘肅》)。
6.
鹽制---取凈陳皮,剪成小方塊,再用大青鹽化水,倒入,文大炒拌均勻,出鍋,攤開,晾涼。
【用法用量】  39g,煎服。
【使用注意】   氣虛與陰虛燥咳者不宜,吐血癥慎服。
【現(xiàn)代研究】  本品含揮發(fā)油、黃酮甙(如橙皮甙)、川皮酮及維生素B1、C等。福橘皮揮發(fā)油中主含檸檬烯。本品煎劑對家兔及小白鼠離體腸管,麻醉兔、犬胃及腸運動、小鼠離體子宮均有抑制作用;對麻醉兔的在體子宮則呈強直性收縮。小量煎劑可增強心臟收縮力,使心輸出量增加;大劑量時可抑制心臟。鮮橘皮煎劑有擴張氣管的作用。所含橙皮甙有維生素P樣作用,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細血管出血;能拮抗組織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能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有利膽作用。

川烏

《本經(jīng)》
品為毛莨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主產(chǎn)四川、陜西。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
【性味歸經(jīng)】
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脾、肝、腎經(jīng)
【功效】  祛風(fēng)除濕,溫經(jīng)止痛。
【應(yīng)用】  用于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炮制與作用】  凈制 除去雜質(zhì)。
切制 衡生川烏,用時搗碎;制川烏,切片。切簿片。
炮炙.  制川烏
1
.煮制 取凈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nèi)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6成干,切片,干燥。
2
.甘草制 取泡過的川烏與甘草間煮10余小時至內(nèi)外發(fā)軟,燜潤1天,切薄片,曬干。。
3.
蜜制 將川烏用文大炒熱后,傾入煉蜜中,拌炒至蜜盡黃色時即可。
4
.醋制 取泡過的川烏,加醋煮至醋完全滲入藥內(nèi)為度。。
5
.黑豆制 先將黑豆煮至膨脹,再將泡透的川烏倒入鍋內(nèi)同煮至熟透為度。。
6
.豆腐制
1)取泡過的川烏放銅鍋內(nèi),用沸水煮半小時,傾去液汁,加豆腐與清水蓋過藥面,煮沸2小時,曬1小時,使表面水分干燥,繼續(xù)晾至半干,再燜至內(nèi)外潮潤一致,切112mm厚的片,曬干。
2)先將豆腐放在銅鍋內(nèi),加大量水燒至水沸,加入川烏煮1小時,至無白心為度;陳半干,再陰干,切片時再用開水略燜透,切15mm厚的片,曬干。。
7
.甘草、白礬制 將甘草煎煮2次,2次濾液與白礬混合,與泡好的川烏同煮,至內(nèi)無白心,口嘗稍有麻辣感時,撈出,晾至7成干,燜潤,切片,干燥。。
8
.甘草、皂角制 取川烏加甘草、皂角水浸泡35天(每天換水2次),切成兩半,再加甘草、皂角煮至無白心,曬半干,燜至內(nèi)外水分均勻,皮較硬時,再切15mm厚片子,干燥。。
9
.甘草、銀花制 將甘草、銀花煎湯去渣,再與泡過的川烏同煮,用大火煮至內(nèi)無白心,晾6成干,燜23天至透,去蘆,切12mm厚的片子,曬干。。
10
.生姜、黑醋制 取泡過的川烏,加生姜汁,黑醋浸透,煮熟切片,曬干。。
11
.生姜、豆腐制 取川烏與生姜、豆腐加水煮3小時,燜12小時,取出,揀去生姜及豆腐,曬2小時,切15mm厚片子,曬干。。
12
.甘草、醋制 生川烏大小個分開,與甘草同置水中浸泡,夏秋天泡10天左右,每天換水3次;春冬天泡15天左右,每天換水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舌感為度,撈出,移置鍋內(nèi),加醋與適量水共煮,至中心無白心為度,取出,晾至半干,切順刀片081mm厚,干燥。。
13
.甘草、黑豆制 取泡至稍有麻舌感的川烏,與黑豆、甘草湯共煮至內(nèi)無白心無麻辣味時,出鍋,曬至67成干,燜潤后切片,干燥。。
14
.甘草、黑豆、白研制 取泡至微有麻辣感的川烏,與甘草、黑豆、白礬湯共煮至內(nèi)無白心,取出,微晾,切15mm厚片子,晾干。
15
.甘草、黑豆、生姜制 將泡透心的川烏與甘草、黑豆、生姜共煮,至內(nèi)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6成干,燜潤切片,干燥。
16
.生姜、皂角、甘草制 揀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浸泡,春冬34天,夏秋23天,每天換水12次,撈出。另取生姜、皂角、甘草搗碎,與川烏共傾入鍋中加熱煮沸(約2小時),至透心為度,取出,除去輔料,晾至7成干,切23mm片,曬干或烘干,篩去灰屑。
17
.黑豆、甘草、生姜、白礬制 將生川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夏秋泡10天左右,每天換水3次;冬春泡15天左右,每天換水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舌感時,撈出,置鍋內(nèi),加生姜、甘草、黑豆、白礬同煮,至透心為度,取出,除去輔料,晾至半干,切順刀片08-1mm厚,干燥。
18
.生姜、甘草、皂角、麻黃、桂枝制、取漂過的川烏,加水煮110分鐘,加冷水漂1晝夜,再加清水與以上藥料同煮1小時,取出,曬半干,切3mm厚的片,曬干。
【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使用注意】  生品內(nèi)服宜慎。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現(xiàn)代研究】  川烏含多種生物堿,主要是烏頭堿、異烏頭堿、次烏頭堿、素馨烏頭堿等。烏頭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局部麻痹等作用。對動物實驗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消炎作用。次烏頭堿和烏頭原堿對于因注射菌苗而引起發(fā)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但對正常體溫無影響。烏頭煎劑或總堿能引起麻醉貓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小劑量烏頭堿使心跳減慢,大劑量則引起心率不齊,甚至心室顫動。

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三積聚痞塊五十四》
【組成】  山楂18g,神曲6g,半夏、茯苓各9g,陳皮、連翹、萊菔子各6g
【歌訣】  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方解】   其中山楂善于消肉食油膩之積滯,且用量最大,為方中主要藥物;神曲是經(jīng)發(fā)酵而成,更善于化谷麥酒食陳腐之積滯;萊菔子能消食下氣,消脹除滿,偏于消谷面之積滯。
半夏能降逆止嘔,陳皮能行氣消脹、化滯止嘔,茯苓能滲濕健脾止瀉。飲食停滯, 濕遏氣阻, 多有郁而化熱現(xiàn)象存在, 正所謂凡有郁處, 必有熱伏, 所以方中又用了具有清熱散結(jié)作用的連翹, 有熱能清, 無熱能防, 散結(jié)又有助于消食導(dǎo)滯
【功效】  消食和胃。
【主治】   常用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惡食,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等癥
【臨床應(yīng)用】   
1
.本方為治療食積的通用方劑。以脘腹脹滿,噯腐厭食,苔厚膩,脈滑為證治要點。
2
.本方為消食輕劑,適用于食積不甚,正氣未虛之證。若食滯較重者,可酌加枳實、檳榔等以增強其消食導(dǎo)滯之力;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可酌加黃芩、黃連以清熱;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以瀉下通便;兼脾虛者,加白術(shù)以健脾。
3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嬰兒腹瀉等屬食積內(nèi)停者,均可加減用之。

核桃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  桃仁(去皮尖)12g,大黃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芒硝6g
【歌訣】  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瘀熱互結(jié)小腹脹,如狂蓄血功最奇。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兩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前4味,芒硝沖服
【方解】  本方由調(diào)胃承氣湯減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傷寒論》原治邪在太陽不解,化熱隨經(jīng)傳腑,與血相搏結(jié)于下焦之蓄血證。瘀熱互結(jié)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結(jié);病在血分,與氣分無涉,膀胱氣化未受影響,故小便自利;夜屬陰,熱在血分,故至夜發(fā)熱;心主血脈而藏身神,瘀熱上擾,心神不寧,故煩躁譫語、如狂。證屬瘀熱互結(jié)下焦,治當因勢利導(dǎo),逐瘀瀉熱,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黃苦寒,下瘀瀉熱。兩者合用,瘀熱并治,共為君藥。芒硝咸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共為臣藥。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干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破血下瘀瀉熱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熱清,而邪有出路,諸癥自平。
【功效】  逐瘀瀉熱
【主治】  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jié),小便自利,神志如狂,以及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脈沉實而澀者
【臨床應(yīng)用】  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附件炎、腸梗阻、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急性腦出血等屬于瘀熱互結(jié)下焦者
【使用注意】  本方因能破血下瘀,故孕婦忌用。若兼表證未解者,當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二陳湯

《局方?卷四治痰飲?紹興續(xù)添方》
【組成】  半夏、橘紅各自10g、白茯苓9g、炙甘草5g。
【歌訣】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與烏梅。
【用法】  水煎服,亦作丸劑。
【方解】
君 半夏 辛以散結(jié),脾胃經(jīng)之藥辛溫而燥,行氣下氣散結(jié),燥濕化痰。
  臣 橘紅 側(cè)重于化痰燥濕,芳香醒脾,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
    茯苓 健脾利濕,淡滲利濕,使?jié)駨男”愣ァ?/span>
   
            一則取其制半夏之毒。
  佐  生姜 降逆化痰
            一則取其助半夏、陳皮以行氣消痰。
      以生津斂肺。
    烏梅
            有散
       與半夏相伍  相反相成,可興肺之開闔,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有收
     顧脾。
  使 炙草
     以緩緩圖之,不致猛力一發(fā)而過。
【功效】  逐瘀瀉熱  
【主治】  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
【臨床應(yīng)用】
1
.本方主治濕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或白潤,脈緩、滑為證治要點。
2
.本方為治痰的基礎(chǔ)方,隨證加減,可廣泛應(yīng)用于多種痰證。風(fēng)痰,可加南星、竹瀝;熱痰,可加黃芩、膽星;寒痰,可加干姜、細辛;食痰,可加萊菔子、神曲;氣痰,可加枳實、厚樸;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
3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等屬濕痰或濕阻氣機者,均可用之。
【使用注意】  因其性燥,故對陰虛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越鞠丸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
【組成】  蒼術(shù)12g,香附12g,川芎10g,神曲12g,梔子10g
【歌訣】  越鞠丸治六般郁,氣血痰火食濕因,芎蒼香附兼梔曲,氣暢郁舒痛悶伸。
【用法】  水丸,一次69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方解】  從臟腑來說,涉及肝脾兩臟,因肝藏血面主疏泄,喜條達而來抑郁,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喜怒無常,憂思無度則肝氣不舍,形成氣郁,進而導(dǎo)致血郁,火郁,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影響脾土則脾失健運而致食郁,甚者會形成濕郁,痰郁。所以氣,血火三郁多責之于肝,食,濕,痰三郁多責之于脾。方中以香附為君藥,疏肝理氣,解郁止痛,以治氣郁。川芎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以治血郁;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術(shù)燥濕健脾,以治濕郁;神曲消食異滯,以治食郁,共為臣藥。氣郁則濕聚生痰,若氣機流暢,五郁得解,則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化痰之品。全方具有理氣解郁之功
【功效】  理氣解郁,寬中除滿
【主治】  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臨床應(yīng)用】
1
.本方為治療郁證的代表方劑。以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等為證治要點。
2
.若氣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殼、厚樸等以增強其行氣解郁之功;若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紅花等以增其活血祛瘀之力;若濕郁偏重者,重用蒼術(shù),酌加茯苓、澤瀉以利濕;若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麥芽以消食;若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梔,酌加黃芩、黃連以清熱瀉火;若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蔞以祛痰。
3
.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膽石癥、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婦女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而有六郁見癥者,可加減使用之
【現(xiàn)代研究】  本方單味藥具有抑制腸胃運動,減少胃液分泌,利膽,減輕肝損害,改善冠脈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鎮(zhèn)靜、陣痛,收縮子宮平滑肌等作用

五苓散

《內(nèi)經(jīng)》
【組成】  茯苓9g、豬苓9g、澤瀉12g、白術(shù)9g、桂枝6g。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shù)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術(shù)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
1
.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
.水濕內(nèi)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
.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床運用】
1
.本方為利水之劑,所治諸證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證治要點。
2
.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3
.常用于腎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使用注意】  入湯劑不宜久煎。
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