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1〕。國?!?〕之所 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3〕。今惡〔4〕死亡而樂〔5〕不仁, 是猶惡醉而強(qiáng)〔6〕酒。”〔7〕
〔1〕三代,謂夏、商、周也。禹,湯,文、武,以仁得之。桀,紂,幽、厲,以不仁失之。 〔2〕國,渭諸侯之國?!?〕言必死亡。 〔4〕惡,去聲。 〔5〕樂,音洛。 〔6〕強(qiáng),上 聲。 〔7〕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 敬〔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2〕。《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4〕 〔1〕“治人”之治,平聲。“不治”之治,去聲。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 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 〔2〕不得,謂不得其所欲,如“不親”、“不治”、” 不答”是也。反求諸己,謂“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則其自治益詳, 而身無不正矣。天下歸之,極言其效也。 〔3〕解見前篇。 〔4〕亦承上章而言。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1〕 〔1〕恒,胡登反,常也。雖常言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 此亦承上章而推言之?!洞髮W(xué)》所謂“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是故也。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1〕。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 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2〕” 〔1〕巨室,世臣大家也。得罪,謂身不正而取怨怒也。麥丘邑人祝齊桓公曰:”愿主君無得 罪于群臣百姓。”意蓋如此?!?〕慕,向也,心說誠服之謂也。沛然,盛大流行之貌。溢, 充滿也,蓋巨室上心難以力服,而國人素所取信:今既悅服,則國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 以無遠(yuǎn)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蓋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則 人心之難服者服,而無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戰(zhàn)國之世,諸侯失德,巨室擅權(quán),為患甚矣。 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勝之,則未必能勝而適以取禍。故盂子推本而言:惟務(wù)修德以服其心。 彼既悅服,則吾之德教無所留礙,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謂‘韓弘輿疾討賊,承宗斂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故爾’,正此類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 強(qiáng)〔1〕。斯二者天〔2〕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于吳〔4〕。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 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5〕。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 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6〕?!对姟吩疲?#8216;商之孫子,其麗不 億。上帝既命,候于周服。候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 下而不以仁〔8〕,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詩》〔9〕云:‘誰能執(zhí)熱,逝 不以濯?’〔10〕” 〔1〕有道之世,人皆佳德,而位必稱其德之大小。天下無道,人不修德,則但以力相役而已。 〔2〕天者,理勢之當(dāng)然也。 〔3〕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強(qiáng)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受 命,聽命于人也。物,猶人也。〔4〕女,去聲。以女與人也。吳,蠻夷之國也。景公羞與為 昏而畏其強(qiáng),故涕位而以女與之。 〔5〕言小國不修德以自強(qiáng),其般樂意敖皆若效大國之所為 者,而獨(dú)恥受其教命,不可得也?!?〕此因其愧恥之心而勉以修德也。“文王之政,布在方 策”,舉而行之,所謂師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勢不同為差。蓋天下雖無道,然修 德之至,則道自我行,而大國反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時(shí)則可矣。然凡 此類,學(xué)者皆當(dāng)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耳。”〔7〕《詩》,《大雅·文王》之篇。孟子引此 詩及孔子之言,以言文王之事。麗,數(shù)也。千萬日億。侯,維也。商士,商孫子之臣也。膚, 大也。敏,達(dá)也。裸,音灌,宗廟之祭,以鬰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將,助也。言商之孫子眾 多,其數(shù)不但十萬而已。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則凡此商之孫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者,以天 命不常,歸于有德故也,是以商上之膚大而敏達(dá)者,皆執(zhí)裸獻(xiàn)之禮,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師也。 孔子因漆此詩而言:有仁者,則雖有十萬之眾,不能當(dāng)之。故國君好仁,則必?zé)o敵于天下也。 不可為眾,猶所謂“難為兄,難為弟”云爾。夫,音扶。好,去聲。〔8〕恥受命于大國,是 欲無故于天下也。乃師大國而不師文王,是不以仁也?!?〕《詩》,《大雅·桑柔》之篇。 〔10〕逝,語辭也。言誰能執(zhí)持熱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此章言不能自強(qiáng),則聽天所命, 修德行仁,則大命在我。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慈,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 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1〕!有孺子歌曰:‘滄浪〔2〕之水清兮,可以濯 我纓〔3〕。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 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4〕’夫〔5〕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 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6〕?!短住吩唬?#8216;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8〕 〔1〕菑,與災(zāi)同。安其危、利其災(zāi)者,不知其為危、災(zāi),而反以為安、利也。樂,音洛。所 以亡者,謂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顛倒錯(cuò)亂至于 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敗亡也?!?〕浪,音郎。滄浪,水名。〔3〕纓,冠系也。 〔4〕言水之清濁,有以自取之也。圣人聲人心通,無非至理,此類可見?!?〕夫,音扶?!?〕 所謂自取之者?!?〕解見前篇?!?〕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于存亡 之著。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1〕。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2〕。 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鹯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3〕。今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dāng)芬樱m欲無王〔4〕,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5〕。茍不志于仁, 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贰?〕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7〕’ 此之謂也。” 〔1〕惡,去聲。民之所欲,皆為致之,如聚斂然。民之所惡,則勿施于民。晁錯(cuò)所謂“人情 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 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jié)其力而不盡”,此類之謂也?!?〕走,音奏。壙,廣野也。言民 之所以歸乎此,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3〕為,去聲。淵,深水也。敺,與驅(qū)同。獺,音闥, 食魚者也。叢,茂林也。爵,與雀同。鹯,諸延反,食雀者也。言民之所以去此,以其所欲在 彼而所畏在此也?!?〕好、為、王,皆去聲?!?〕王,去聲。艾,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 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難卒辦,然自今畜之;則猶或可及。不然,則病日益深,死 日益迫,而艾終不可得矣?!?〕《詩》,《大雅·桑柔》之篇?!?〕淑,善也。載,則也。 胥,相也。言今之所為,其何能善?則相引以陷于亂亡而已。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 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1〕。仁,人之安宅也〔2〕。 義,人之正路也〔3〕。曠〔4〕安宅而弗居,舍〔5〕正路而不由〔6〕,哀 哉!”〔7〕 〔1〕暴,猶害也。非,猶毀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禮義主為美而非毀之;雖與之言,必不見 信也。自棄其身者,猶知仁義之為美,但溺于怠惰,自謂必不能行,與之有為,必不能勉也。 程子曰:“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流磨而進(jìn)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 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謂‘下愚之不移’也。”〔2〕仁 宅,已見前篇。 〔3〕義者,宜也。乃天建之當(dāng)行,無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4〕曠, 空也。 〔5〕舍,上聲?!?〕由,行也。 〔7〕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絕之,是可哀也。 此圣賢之深戒,學(xué)者所當(dāng)猛省也。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 平。”〔1〕 〔1〕爾,邇,古字通用。易,去聲。長,上聲。親、長在人為甚邇,親之、長之在人為甚易, 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則遠(yuǎn)且難而反失之。但人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天下自平 矣。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 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 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1〕。是故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2〕。至誠而不動(dòng)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dòng)者也〔3〕。” 〔1〕“獲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誠,實(shí)也。“反身不誠”,反求諸身,而其所以為善之 心有不實(shí)也。“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誠其意, 失致其知。不明乎魯,不誠乎身矣。學(xué)至于誠身,則安往而不致其極哉?以內(nèi)則順乎親,以外 則信乎友,以上則可以得君,以下則可以得民矣。”〔2〕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shí)而無偽,天 道之本然也。思誠者,彼此理之在我者皆實(shí)而無偽,人道之當(dāng)然也?!?〕至,極也。楊氏曰: “動(dòng),便是驗(yàn)處,若獲乎上、信乎友、悅于親之類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見思誠為 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乃子思所聞?dòng)谠佣献铀芎踝铀颊撸嗯c《大學(xué)》相表 裹,學(xué)者宜潛心焉。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 伯善養(yǎng)老者。’太公辟紂,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 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二老〔2〕者,天下之大老〔3〕也,而歸之,是天 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在〔4〕?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 〔5〕之內(nèi),必為政于天下矣。” 〔1〕辟,去聲。作、興,皆起也。盍,何不也。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 專征伐,故稱西伯。太公,姜姓,呂氏,名尚。文王發(fā)政,必先鰥寡孤獨(dú)。庶人之老,皆無凍 餒。故伯夷、太公來就其養(yǎng),非求仕也。 〔2〕二老,伯夷、太公也。 〔3〕大老,言非常 人之老者。 〔4〕焉,於虔反。“天下之父”,言齒德皆尊,如眾父然。既得其心,則天下之 心不能外矣。蕭何所謂“養(yǎng)民致賢,以圖天下”者,暗與此合。但其意則有公私之辨,學(xué)者又 不可以不察也。〔5〕“七年”,以小國而言也。大國五年,在其中矣。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1〕,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2〕??鬃?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 之〔3〕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 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4〕之強(qiáng)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 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5〕。故善戰(zhàn)〔6〕 者服上刑,連諸侯〔7〕者次之,辟〔8〕草萊、任土地〔9〕者次之。” 〔1〕求,孔子弟子冉求。季氏,獸卿。宰,家臣?!?〕賦。猶取也。取民之粟倍于他日也。 〔3〕小子,弟子也。鳴鼓而攻之,聲其罪而責(zé)之也。 〔4〕為,去聲。〔5〕林氏曰:“富 其君者,奪民主財(cái)耳,而夫子猶惡之,況為土地之故而殺人,使其肝腦涂地?則是率土地而食 人之肉,其罪之大,雖至于死。猶不足以容之也。” 〔6〕善戰(zhàn),如孫臏、吳起之徒?!?〕 連結(jié)諸侯,如蘇奏、張儀之類?!?〕辟,與闢司,開墾也?!?〕任土地,謂分土授民,使任 耕稼之責(zé),如李悝盡地力、商鞅開阡陌之類也。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1〕于眸子〔2〕。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 則眸于隙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3〕。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4〕” 〔1〕良,善也。〔2〕眸,音牟。眸子,目瞳子也?!?〕瞭,音了,明也。眊,音耄。眊者, 蒙蒙目不明之貌。蓋人與物接之時(shí),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則神精而明,不正則神散而昏?!?〕 焉,於虔反。廋,音搜,匿也。言亦心之所發(fā),故并此以觀,則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猶可 以偽為,眸子則有不容偽者。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1〕焉,惡〔2〕 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3〕為哉? 〔1〕“惟恐不順”,言恐人之不順己?!?〕惡,平聲。 〔3〕“聲音笑貌”,偽為于外也。 淳于髡〔1〕曰:“男女授受不親〔2〕,禮與〔3〕?”孟子日:“禮也。” 曰:“嫂溺,則援〔4〕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 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5〕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 不援,何也?〔6〕”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 天下乎?”〔7〕 〔1〕淳于,姓;髡,名。齊之辯士?!?〕授,與也。受,取也。古禮:男女不親授受,以遠(yuǎn) 別也。〔3〕與,平聲?!?〕援,音爰,救之也?!?〕權(quán),稱錘也,稱物輕重而往來以取中 者也。權(quán)而得中,是乃禮也?!?〕言今天下大亂,民遭陷溺,亦當(dāng)從權(quán)以援之,不可守先王 之正道也。 〔7〕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 道求合,則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已守道,所以濟(jì)時(shí),枉 道徇人,徒為失己。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1〕,何也?”盂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 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2〕。‘夫子教我以正,夫 于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3〕。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 之〔4〕,父子之間不責(zé)善〔5〕。責(zé)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1〕不親教也。〔2〕夷,傷也。教子者,木為愛其子也。繼之以怒,則反傷其子矣。 〔3〕 父既傷其子,子之心又責(zé)其父曰:“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則是子又 傷其父也。 〔4〕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為教?!?〕貴善,明友之道也。 王氏曰:“父有爭子,何也?所謂爭者,非責(zé)善也,當(dāng)不義則爭之而已矣。父之于子也如何? 曰:當(dāng)不義,則亦戒之而已矣。”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 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1〕。孰不為事?事親, 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2〕。曾子養(yǎng)曾晳,必有酒肉。將徹, 必請(qǐng)‘所與’。問:‘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 酒肉。將徹,不請(qǐng)‘所與’。問:‘有馀?’曰:‘亡矣。’將以復(fù)進(jìn)也。 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3〕。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1〕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義也。一失其身,則虧體辱親,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亦不足 以為孝矣。 〔2〕事親孝,則忠可移于君,順可移于長。身正,則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養(yǎng),去聲。曾晳,名點(diǎn),曾于父也。曾元,曾子子也。復(fù),扶又反。。此承上文“事親”言之。 曾子養(yǎng)其父,每食必有酒肉,食畢將徹去,必請(qǐng)于父曰:“此詩者與誰,”或父問:“此物尚 有馀否?”必曰:”有。”恐親意更欲與人也。曾元不請(qǐng)所與,雖有言無,其意將以復(fù)迸于親, 不欲其與人也,此但能養(yǎng)父母之口體而已。曾子則能承順父母之志,而不忍傷之也?!?〕言 當(dāng)如曾子之養(yǎng)志,不可如曾元但養(yǎng)口體。程子曰:“子之身所能為者,皆所當(dāng)為,無過分之亭 也。故事親若曾子,可謂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豈以曾子之孝為有馀哉?” 孟子日:“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 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奠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1〕 〔1〕適,音謫。間,去聲。趙氏曰:”適,過也。間,非也。格,正也,”徐氏曰:“格者, 物之所取正也?!稌吩唬?#8216;格其非心’。”愚謂“間”字上亦當(dāng)有“與”字。言人君用人之 非,不足過謫;行政之失,不足非間。惟有大人之德,則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歸于正,而國無 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主人,正己而物正者也。程子曰:“天下主治亂,系乎人君之仁與不仁 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發(fā)之于外也。昔者盂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日, ‘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從而理也。’夫政享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 直者能諫之。然非心存焉,則事事而更之,后復(fù)有其事,將不勝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復(fù)用 其人,將不勝其去矣。是以輔相之職,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無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 非有大人之德,則亦莫之能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1〕 〔1〕虞,度也。呂氏曰:“行不足以致譽(yù)而偶得沓,是謂不虞之譽(yù)。求免于毀而反致毀,是 謂求全之毀。言毀譽(yù)之言未必皆實(shí)、修已者不可以是遽為憂喜,觀人者不可以是輕為進(jìn)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1〕 〔1〕易,去聲。人之所以輕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責(zé)故耳。蓋常人之情,無所懲于前, 則無所警于后。非以為君子之學(xué),必俟有責(zé)而后不敢易其言也。然此豈亦有為而言之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1〕 〔1〕好,去聲。王勉曰:“學(xué)問有馀,人資于己,不得已而應(yīng)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 而不復(fù)有進(jìn)矣,此人之大患也。” 樂正子從于子敖〔1〕之齊。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 “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曰:“‘昔 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 ‘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2〕曰:“克有罪”〔3〕 〔1〕子敖,王驩字。 〔2〕昔者,前日也。館,客舍也。長,上聲。王驩,孟子所不與言 看,則其人可知矣。樂正子乃從之行,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早見長者,則其罪又有甚者焉。 故盂子姑以此責(zé)之?!?〕陳氏曰:“樂正子固不能無罪矣。然其勇于受責(zé)如此,非好善而篤 信之,其能若是乎?世有強(qiáng)辯飾非、聞諫愈甚者,又樂正子之罪人也。”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于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xué)古之道,而以 餔啜也!”〔1〕 〔1〕徒,但也。餔,博孤反,食也。啜,昌悅反,飲也。言其不擇所從,但求食耳。此乃正 其罪而切責(zé)之。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舜不告而娶,為無〔2〕後也,君子 以為猶告也?!?〕” 〔1〕趙氏曰:“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義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2〕“為無”之為,去聲。 〔3〕舜告焉,則不得娶而終于無後矣。告者禮也,不告者權(quán)也。“猶告”,言與告同也。蓋 權(quán)而得中,則不離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權(quán)。正者萬世之常,權(quán)者一時(shí)之用。 常道人旨可守,權(quán)非體道者不能用也。蓋權(quán)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瞍瞽,子非大舜,而欽不 告而娶,則天下之罪人也。” 孟子曰:“仁之實(shí),事親是也。義之實(shí),從兄是也〔1〕。智之實(shí),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2〕。禮之實(shí),節(jié)文〔3〕斯二昔是也。樂之實(shí),樂斯二者,樂則 〔4〕生矣;生則惡〔5〕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1〕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事親。義主于敬,而敬莫先于從兄。故仁義之道,其用至廣,而 其實(shí)不越于事親、從兄之間,蓋良心之發(fā),晨為切近而槽實(shí)者。有子以孝弟為為仁之本,其意 亦猶此也。 〔2〕“斯二者”,指事親、從兄而言。知而弗去,則見之明而守之固矣。 〔3〕 節(jié)文,謂品節(jié)文章。 〔4〕“樂斯”、“樂則”之樂,音洛?!?〕惡,平聲。 〔6〕“樂則 生矣”,謂和順從容,無所勉強(qiáng),事親、從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 則其?茂條達(dá)自有不可遏者,所謂“惡可已”也。其又盛,則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此章 言事親、從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節(jié)之密而樂之深也。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 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1〕。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瞽 豫。瞽瞍瞽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2〕。” 〔1〕言舜視天下之歸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親而順之也。得者。曲為承順以得其心之悅而已。 順則有以諭之于道,心與之一而未始有違,尤人所難也。“為人”蓋泛言之,“為子”則愈密 矣。 〔2〕瞽瞍,舜父名。厎,之爾反,致也。豫,悅樂也。瞽瞍至頑,嘗欲殺舜,至是而厎 豫焉?!稌匪^“不格奸,亦允若”是也,蓋舜至此而有以順乎親矣。是以天下之為子者, 知天下無不可事之親,顧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勉而為孝,至于其親亦底豫焉。則 天下之為父者亦莫不慈,所謂“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無不安其位之意,所謂“定” 也。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為大孝也。李氏曰:“舜之所 以能使瞽瞍厎豫者,盡事親之道,共為子職,不見父母之非而已,昔羅仲素語此云:‘只為天 下無不是底父母。’了翁聞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 其父者,常始于見其有不是處耳。’” 離婁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盂子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fù)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1〕。文王 生于歧周〔2〕,卒于畢郢〔3〕,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 相后也千有馀歲,得志行乎中國〔4〕,若合符節(jié)〔5〕。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6〕” 〔1〕諸馮、負(fù)夏、鳴條,皆地名,在東方夷服之地。〔2〕岐周,岐山下,周舊邑,近畎夷。 〔3〕畢郢,近豐鎬。今有文王墓。 〔4〕“得志行乎中國”,謂舜為天子,文王為方伯,得 行其道于天下也。 〔5〕符節(jié):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 相合以為信也。“若合符節(jié)”,言其同也。 〔6〕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 無不同也。范氏曰:“言圣人之生雖有先后遠(yuǎn)近之不同,然其道則一也。” 子產(chǎn)〔1〕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jì)人于溱、洧〔2〕。孟子曰:“惠而不知 為政〔3〕。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4〕。君子平其 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jì)之〔5〕?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6〕” 〔1〕子產(chǎn),鄭大夫公孫僑也?!?〕乘,去聲。溱,音臻。洧,榮美反。溱、洧,二水名也。 子產(chǎn)見人有徒涉此水者,以其所乘之車載而渡之?!?〕惠,謂私恩小利。政,則有公平正大 之體、綱紀(jì)法度之施焉?!?〕周十一月,夏九月也。杠,音江,方橋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梁,亦橋也。輿梁,可通車輿者?!断牧睢吩唬?#8221;十月成梁。”蓋農(nóng)功 已畢,可用民力。又時(shí)將寒沍,水有橋梁,則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辟,與 闢同,辟除也,如《周禮·閽人》“為之辟”之辟。焉,於虔反。言能干其政,則出行之際辟 除行人,使之避已,亦不為過,況國中之水,當(dāng)涉者眾,豈能悉以乘輿濟(jì)之哉?〔6〕言每人 皆欲致私恩以悅其意,則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諸葛武侯嘗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得孟子之意矣。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 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上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王曰:“禮, 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2〕”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 而去,則君使人導(dǎo)之出疆〔3〕,又先于其所往〔4〕;去三年不反,然后收 其田里〔5〕。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 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zhí)之,又極之于其所往〔6〕;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茏嚭畏??” 〔1〕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禮衰薄,至于昔者所進(jìn),今日不知其亡,則其于群臣可謂 邈然無敬矣。故孟子告之以此。‘手足’、‘腹心’,相待一體,恩義之至也。‘如犬馬’, 則輕賤之,然猶有豢養(yǎng)之恩焉。‘國人’,猶言路人,言無怨無德也。‘士芥’,則踐踏之而 已矣,斬艾之而已矣,其賤惡之又甚矣;‘寇讎’之報(bào),不亦宜乎!”〔2〕為,去聲。下“為 之”同?!秲x禮》曰:“以道去君而未絕者,服齊衰三月。”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禮為 問?!?〕導(dǎo)之出疆,防剽掠也?!?〕先于其所往,稱道其賢,欲其收用之也。〔5〕三年而 后收其田祿里居,前此猶望其歸也?!?〕極,窮也。窮之于其所往之國,如晉錮欒盈也。潘 興嗣曰:”孟子告齊王之言,猶孔子對(duì)定公之意也。而其言有跡,不若孔子之渾然也。蓋圣賢 之別如此。”楊氏曰:“君臣以義臺(tái)者也。故盂子為齊王深言報(bào)施之道,使知為君者不可不以 禮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處,則豈處具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蓋如此。” 盂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徒。”〔1〕 〔1〕言君子當(dāng)見幾而作,禍已迫則不能去矣。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1〕 〔1〕張氏曰:“此章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當(dāng)以正君為急,此章直戒人君,義亦小異耳。”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1〕 〔1〕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則隨事而順理,因時(shí)而處宜,豈為是哉? 孟子曰:“中〔1〕也養(yǎng)〔2〕不中,才〔3〕也養(yǎng)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4〕 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1〕無過不及之謂中?!?〕養(yǎng),謂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 〔3〕足以有為之謂才。 〔4〕 樂,音洛。賢,謂中而才者也。樂有賢父兄者,樂其終能成己也。〔5〕為父兄者,若以子弟 之不賢,遂遽絕之而不能教,則吾亦過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間能幾何哉?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1〕 〔1〕程子曰:“‘有不為’,知所擇也。惟能有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 所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1〕 〔1〕此亦有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1〕 〔1〕已,猶太也。楊氏曰,“言圣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稱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1〕 〔1〕必,猶期也。行,去聲。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義之所在,則必從之,卒亦 未嘗不信、果也。尹氏曰:“主于義,則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則未必含義。”王勉 曰:“若不合于義而不信、不果,則妄人爾。”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 〔1〕大人之心,通過萬變。赤子之心,則純一無偽而已。然大人之所以為大人,正以其不為 物誘,而有以全其純一無偽之本然;是以擴(kuò)而充之,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極其大也。 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1〕 〔1〕養(yǎng),去聲。事生固當(dāng)愛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則人道之大變,孝子之事親, 舍是無以用其力矣;——故尤以為大事,而必誠必信,不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 安,則資〔2〕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 也。”〔4〕 〔1〕造,七到反,詣也。深造之者,迸而不已之意。道,則其進(jìn)為之方也?!?〕資,猶藉也。 〔3〕左右,身之兩旁,言至近而非一處也。逢,猶值也。原,本也,水之來處也。〔4〕言君 子務(wù)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shí)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 則所以處之者安固而不搖。處之安固,則所藉者深遠(yuǎn)而無盡。所藉者深,則日用之間,取之至 近,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程子曰:“學(xué)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旨 非自得也。然必潛心積慮、優(yōu)游饜飫?dòng)谄溟g,然后可以有得;著急迫求之,則是私己而已,終 不足以得之也。” 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1〕 〔1〕言所以博學(xué)于文而詳說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門靡也;欲其融會(huì)貫通,有以反而說到至 約之地耳。蓋承上章之意而言,學(xué)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徑約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 不心服面王者,未之有也。”〔1〕 〔1〕王,去聲。服人者,欲以取勝于人。養(yǎng)人者,欲其同歸于善。蓋心之公私小異,而人之 向背頓殊。學(xué)者于此不可以不審也。 孟子曰:“言無實(shí)不祥。不祥之實(shí),蔽賢者當(dāng)之。”〔1〕 〔1〕或曰:天下文言無有實(shí)不祥者,惟蔽賢為不祥之實(shí)?;蛟唬貉远鵁o實(shí)者不祥,故蔽賢為 不祥之實(shí)。二說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闕文焉。 徐子曰:“仲尼亟〔1〕稱于水,曰:‘水哉,水哉!〔2〕’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 之取爾〔3〕。茍為無本,六、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4〕。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1〕亟,去吏反,數(shù)也?!?〕水哉水哉,嘆美之辭?!?〕原泉,有原之水也?;旎欤砍?之貌。舍、放,皆上聲。不舍晝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滿也???,坎也。言其進(jìn)以漸也。放, 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漸進(jìn)以至于海,如人有實(shí)行,則亦不已而漸進(jìn)以至于極也?!?〕 集,聚也。澮,古外反,田間水道也。涸,下各反,乾也。如人無實(shí)行,而暴得虛譽(yù),不能長 久也。〔5〕聞,去聲。聲聞,名譽(yù)也。情,買也。恥者,恥其無實(shí)而將不繼也。林氏曰:“徐 子之為人,必有躐等于譽(yù)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鄒氏曰:”孔子之稱水,其旨微矣。孟子 獨(dú)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鬃訃L以“聞”、“達(dá)”告子張矣:達(dá)者,有本之謂也; 聞則無本之謂也。然則學(xué)者其可以不務(wù)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倫〔2〕;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1〕幾希,少也。庶,眾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其 不同者,獨(dú)人于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為少異耳。雖曰少異,然人、物之所以分, 實(shí)在于此。眾人不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為人,而實(shí)無以異于禽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zhàn)兢 惕厲,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2〕物,事物也。明,則有以識(shí)其理也。人倫,說見 前篇。察,則有以盡其理之詳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倫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詳略之異,在 舜則皆生而知之也。〔3〕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于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 義為美而后勉強(qiáng)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此則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無不存矣。尹氏曰:“存 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義行,存者能之。”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1〕。湯執(zhí)中〔2〕,立賢無方〔3〕。文王視 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4〕。武王不泄邇,不忘遠(yuǎn)〔5〕。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6〕” 〔1〕惡、好,皆去聲?!稇?zhàn)國策》曰:“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 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書》曰:“禹拜昌言。”〔2〕執(zhí),謂守而不失。中者,無 過不及之名。 〔3〕方,猶類也。立賢無方,惟賢則立之于位,不同其類也。 〔4〕而,讀 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視之猶若有傷。道已至矣,而望之猶若未見。圣人之愛民深而 求道切如此,不自滿足,終日乾乾之心也?!?〕泄,狎也。邇者人所易狎而不泄,遠(yuǎn)者人所 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 〔6〕三王,禹也,湯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條之事 也。時(shí)異勢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則其理初不異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此承 上章言舜,因歷敘群圣以繼之,而各舉其一亭,以見其憂勤惕厲之意,蓋天理之所以常存,而 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于曰:“盂子所稱,備因其一事而言,非謂武王不能執(zhí)中立賢、湯卻泄 邇忘遠(yuǎn)也。人謂各舉其盛,亦非也,圣人亦無不盛。”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1〕,《詩》亡然后《春秋》作〔2〕。 晉之《乘》〔3〕,楚之《梼杌》〔4〕,魯之《春秋》〔5〕,一也〔6〕。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7〕” 〔1〕王者之跡熄,謂平王東遷,而政教號(hào)令不及于天下也?!对姟吠觯^《黍離》降為國風(fēng) 而雅亡也。〔2〕《春秋》,魯史記之名,孔子因而筆削之。始于魯隱公之元年,實(shí)平王之四 十九年也?!?〕乘,去聲。乘義未詳。趙氏以為興于田賦乘馬之事。或曰:取記載當(dāng)時(shí)行事 而名之也?!?〕梼。音逃。杌,音兀。梼杌,惡獸名。古者因以為兇人之號(hào),取記惡垂戒主 義也。〔5〕《春秋》者,記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shí),故錯(cuò)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古 者列國皆有史官,掌記時(shí)事。此三者,皆其所記冊書之名也?!?〕春秋之時(shí),五霸迭興,而 桓、文為盛。史,史官也。竊取者,謙辭也?!豆騻鳌纷?#8220;其辭則丘有罪焉爾”,意亦如此。 蓋言斷之在己,所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辭”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 秋》,亦以史之文載當(dāng)時(shí)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此又承上章歷敘 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繼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1〕。予未得為孔子 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1〕澤,猶言流風(fēng)馀韻也。父子相繼為一世。三十年亦為一世。斬,絕也。大約君子、小人 之澤,五世而絕也。楊氏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服窮則遺澤寢微,故五世而斬。”〔2〕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 謂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盂子游梁時(shí),方百四十馀年,而盂子已老。然則盂子之生,去孔 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雖未得親受業(yè)干孔子之門,然· 圣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xué)者, 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竊以善其身。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此又承上三章,歷敘舜、 禹至于周、孔,而以是終之。其辭雖謙,然其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辭者矣。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梢耘c,可以無與,與傷惠??梢?死,可以無死,死傷勇。”〔1〕 〔1〕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許之辭也。后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上辭也。過取固 害于廉,然過與亦反害其惠,過死亦反害其勇,蓋過猶不及之意也。林氏曰:“公西華受五秉 之粟,是傷廉也。冉子與之,是傷惠也。子路之死于衛(wèi),是傷勇也。” 逄蒙〔1〕學(xué)射于羿〔2〕,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3〕己,于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鼻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4〕乎 云爾,惡〔5〕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wèi),衛(wèi)使庾公之〔6〕斯追之。子 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zhí)弓。吾死矣夫!’問其僕〔7〕曰:‘追 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 之斯,衛(wèi)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xué)射于 尹公之他〔8〕,尹公之他學(xué)射于我。夫尹〔9〕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 端矣。〔10〕’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zhí)弓?’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zhí)弓。’曰:‘小人〔11〕學(xué)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xué)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 扣輪,去其金〔12〕,發(fā)乘矢〔13〕,而後反。”〔14〕 〔1〕逢,薄江反。逄蒙,羿之家眾也?!?〕羿,有窮后羿也。羿善射,篡夏自立,後為家眾 所殺?!?〕愈,猶勝也。 〔4〕薄,言其罪差薄耳?!?〕惡,平聲?!?〕之,語助也。〔7〕 僕,御也?!?〕他,徒何反。尹公他,亦衛(wèi)人也。〔9〕“矣夫”、“夫尹”之夫,并音扶。 〔10〕端,正也。孺子以尹公正人,知其取友必正,故度庾公必不害己。〔11〕小人,庾公自 稱也?!?2〕去,上聲。金,鏃也??圯喅鲦?,令不害人,乃以射也?!?3〕乘,去聲。乘矢, 四矢也?!?4〕孟子言:使羿如子濯孺子得尹公他而教之,則必?zé)o逄蒙之禍。然夷羿篡弒之賊, 蒙乃逆儔,庾斯雖全私思,亦廢公義,其事皆無足論者。盂子蓋特以取友而言耳。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1〕,則人皆掩鼻〔2〕而過之。雖有惡人〔3〕,齊 〔4〕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5〕 〔1〕西子,美婦人。蒙,猶冒也。不潔,污穢之物也?!?〕掩鼻,惡其臭也。〔3〕惡人, 醜貌者也?!?〕齊,側(cè)皆反。〔5〕尹氏曰:“此章戒人之喪善,而勉人以自新也。”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1〕。所惡于智者, 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 也〔2〕。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yuǎn)也,茍求 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1〕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跡,若所謂天下之故者也。利,猶順也, 語其自然之勢也。言事物之理,雖若無形而難知,然其發(fā)見之已然,則必有跡而易見。故天下 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猶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yàn)于人也。然其所謂故者,又必木其自然 之勢,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為惡、水之在山,則非自然之故 矣?!?〕惡、為,皆去聲。天下之理,本皆順利。小智之人務(wù)為穿鑿,所以失之。禹之行水, 則因其自然之勢而導(dǎo)之,未嘗以私智穿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潤下之性而不為害也?!?〕 天雖高,星辰雖遠(yuǎn),然求其已然之跡,則其運(yùn)有常,雖千歲之久,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況于 事物之近,若因其故而求之,豈有不得其理者?而何以穿鑿為哉?心言“日至”者,造歷者以 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歷元也。程子曰:“此章專為智而發(fā)。”愚謂事物之理莫非自然, 順而循之,則為大智,若用小智而鑿以自私,則害于性而反為不智。程子之言,可謂深得此章 之旨矣。 公行子〔1〕有子之喪。右?guī)煛?〕往吊,入門,有進(jìn)而與右?guī)熝哉撸芯陀?師之位而與右?guī)熝哉摺C献硬慌c右?guī)熝?,右?guī)煵粣偅唬?#8220;諸君子皆與驩言, 孟子獨(dú)不與驩言,是簡〔3〕驩也。”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 與言〔4〕,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5〕,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1〕公行子,齊大夫。 〔2〕右?guī)煟躞O也。 〔3〕簡,略也。 〔4〕朝,音潮。是時(shí)齊卿 大夫以君命吊,各有位次,若《周禮》“凡有爵者之喪禮,則職喪涖其禁令,序其事”,故云 朝廷也。歷,更涉也位,他人之位也。 〔5〕右?guī)熚淳臀欢M(jìn)與上言,則右?guī)煔v己之位矣。右 師已就位而就與之言,則己歷右?guī)熤灰印C献?,右?guī)熤挥植煌A,孟子不敢失此禮.故不 與右?guī)熝砸病?br>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1〕。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4〕,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 此物〔5〕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6〕是也,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8〕哉?于禽獸又何難焉〔9〕!’ 是故君于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優(yōu)則有之:舜,人也;我,亦 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10〕也,是則可優(yōu)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11〕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 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12〕” 〔1〕以仁、禮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此仁、禮之施。〔3〕此仁、札之驗(yàn)。恒, 胡登反?!?〕橫,去聲,下同。橫逆,謂強(qiáng)暴不順理也?!?〕物,事也?!?〕由,與猶同。 下放此?!?〕忠者,盡己之謂。“我必不忠”,恐所以愛敬人者有所不盡其心也?!?〕奚擇, 何異也。 〔9〕難,去聲。”又何難焉”,言不足與之校也?!?0〕鄉(xiāng)人,鄉(xiāng)里之常人也。 〔11〕夫,音扶。〔12〕君子存心不茍,故無后優(yōu)。 “‘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1〕。‘顏?zhàn)赢?dāng)亂世,居 于陋巷。一簞食〔2〕,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zhàn)硬桓钠錁贰?〕。’孔子 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4〕。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5〕。禹、稷、顏?zhàn)?,易?則皆然〔6〕。今有同室之人門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7〕。鄉(xiāng) 鄰有門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1〕事見前篇?!?〕食,音嗣?!?〕樂,音洛?!?〕圣賢之道,進(jìn)則救民,退則修己,其 心一而已矣?!?〕由,與猶同。禹、稷身任其職,故以為己責(zé)而救之急也?!?〕圣賢之心, 無所偏倚,隨感而應(yīng),各盡其道。故使禹、稷居顏?zhàn)又?,則亦能樂顏?zhàn)又畼罚皇诡佔(zhàn)泳佑怼?稷之任,亦能憂禹、稷之憂也。 〔7〕不暇束髮而結(jié)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 〔8〕 喻顏?zhàn)右病?此章言圣賢心無不同,事則所遭或異,然處之各當(dāng)其理,是乃所以為同也。尹 氏曰:“當(dāng)其可之謂時(shí),前圣后圣,其心一也,故所遇皆盡善。” 公都子曰:“匡章〔1〕,通國〔2〕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 〔3〕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 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cái),私妻子, 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4〕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5〕,四不孝也。 好勇斗很〔6〕,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責(zé)善 而不相遇也〔7〕。責(zé)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zé)善,賊恩之大者〔8〕。夫章 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千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yǎng)焉。 其設(shè)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9〕。是則章子已矣。” 〔1〕匡章,齊人。 〔2〕通國,盡一國之人也。 〔3〕禮貌,敬之也。 〔4〕養(yǎng)、好、從, 皆去聲。 〔5〕戳,羞辱也。 〔6〕很,胡懇反,忿戾也。 〔7〕夫,音扶。遇,臺(tái)也。 相責(zé)以善而不相臺(tái),故為父所逐也。 〔8〕賊,害也。朋友當(dāng)相責(zé)以善,父子行之,則害天 性之恩也?!?〕“夫章”之夫,音扶。為,去聲。屏,必井反。養(yǎng),去聲。言章子非不欲身 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屬,但為身不得近于父,故不敢受妻子之養(yǎng),以自責(zé)罰。其心以為不 如此,則具罪益大也。 此章之旨,于眾所惡而必察焉,可以見圣賢至公至仁之心矣。楊氏曰: “章子之行,盂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與之絕耳。” 曾子居武城〔1〕。有越寇?;蛟唬?#8220;寇至,盍〔2〕去諸?”曰:“無寓人 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 反,左右〔3〕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4〕,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5〕, 寇退則反,殆于不可。”沈猶行〔6〕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fù)芻之 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子恩居于衛(wèi)。有齊寇?;蛟唬?#8220;寇 至,盒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8〕”孟子曰:“曾子、子 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9〕也。曾子、子思易地則 皆然?!?0〕” 〔1〕武城,魯邑名。 〔2〕盍,何不也。 〔3〕左右,曾子之門人也。 〔4〕忠、敬,吉 武城之大夫事曾子忠誠恭敬也。 〔5〕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 〔6〕沈猶行,弟子姓名 也。 〔7〕與,去聲。言曾子嘗舍于沈猶氏,時(shí)有負(fù)芻者作亂,來攻沈猶氏;曾子率其弟子 去之,不與其難。言師賓不與臣同?!?〕言所以不去之意如此。 〔9〕微,猶賤也。 〔10〕 尹氏曰:“或遠(yuǎn)害,或死難,其事不同者,所處之地不同也。君子之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 己,故易地則皆能為二。” 孔氏曰:“古之圣賢,言行不同,事業(yè)亦異,而其道未始不同也。 學(xué)者知此,則因所遇而應(yīng)之,若權(quán)衡之稱物,低昂屢變,而不害其為同也。” 儲(chǔ)子〔1〕曰:“王使人瞯〔2〕夫子,果有以異于人乎?”孟子曰:“何以 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3〕 〔1〕儲(chǔ)子,齊人也 〔2〕瞯,古莧反,竊視也 〔3〕圣人亦人耳,豈有異于人哉? 〔1〕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2〕出,則必饜〔3〕酒肉而后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 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4〕來。吾將瞯良人之所之 也。”蚤起,施〔5〕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摺W渲畺|郭瞯〔6〕 間,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顧〔7〕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 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8〕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9〕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 叫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dá)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10〕 〔1〕章首當(dāng)有“孟子曰”字,闕文也?!?〕良人,夫也。 〔3〕饜,飽也。〔4〕顯者,富 貴人也?!?〕施,音迤,又音易,邪施而行,不使良人知也?!?〕墦,音燔,冢也?!?〕 顧,望也?!?〕訕,怨詈也?!?〕施施,如字,喜悅自得之貌?!?0〕孟子言:自君子而觀, 今之求富貴者,皆若此人耳。使其妻妾見之,不羞而泣者少矣,言可羞之甚也。趙氏曰:“言 今之求富貴者皆以枉曲之道,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驕人于白日,與斯人何以異哉!” 萬章章句上 凡九章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hào)泣于旻天〔1〕。何為其號(hào)泣也?”孟子曰:“怨 慕〔2〕也。”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3〕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曰:“長息〔4〕問于公明高〔5〕曰:‘舜往于田,則吾既 得聞命矣。號(hào)泣于旻天、于父母〔6〕,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 所知也。’夫〔7〕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8〕。‘我竭力耕田,共 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9〕’帝〔10〕使其子九男二女, 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11〕,帝將胥〔12〕 天下而遷之〔13〕焉。為〔14〕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15〕。天下之 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 足以解優(yōu)。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 天子,而不足以解優(yōu)。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 可以解憂〔16〕。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 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 之矣?!?7〕” 〔1〕舜往于田,耕歷山時(shí)也。仁覆閔下,謂之旻天。號(hào),平聲。號(hào)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 事見《虞書·大禹謨篇》?!?〕怨慕,怨已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3〕惡,去聲?!?〕長 息,公明高弟子。〔5〕公明高,曾子弟子?!?〕“于父母”,亦《書》辭。言呼父母而泣也。 〔7〕夫,音扶?!?〕恝,苦八反,無愁之貌?!?〕共,平聲。“于我何哉”,自責(zé)不知己 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楊氏曰:”非盂子深知舜之心,不能為此言。蓋舜惟恐不順于父母, 未嘗自以為孝也。若自以為孝,則非孝矣。”〔10〕帝,堯也?!?1〕《史記》云:“二女妻 之,以觀其內(nèi)。九男事之,以觀其外。”又言:“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 天下之士就之也?!?2〕 胥,相視也?!?3〕遷之,移以與之也。 〔14〕為,去聲?!?5〕 “如窮人之無所歸”,言其怨募迫切之甚也?!?6〕 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極 天下之欲,不足以解優(yōu),而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孟子真知舜之心哉! 〔17〕言常人之情因 物有遷,惟圣人為能不失其本心也。少、好,皆去聲。艾,美好也?!冻o》、《戰(zhàn)國策》所 謂幼艾,義與此同,不得,失意也。熱中,躁急心熱也。言“五十”者,舜攝政時(shí)年五十也” “五十而慕”,則其終身慕可知矣。此章言舜不以得眾人之所欲為己樂,而以不順乎親之心為 己優(yōu)。非圣人之盡性,其孰能之? 萬章問曰:“《詩》〔1〕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2〕, 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 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3〕,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 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4〕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 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 浚井,出,從而掩之〔6〕。象〔7〕曰:‘謨蓋都君咸我績〔8〕。牛羊,父 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9〕。二嫂,使治朕棲?!?0〕’ 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11〕。象曰:‘鬱陶思君耳?!?2〕’忸怩〔13〕。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4〕’不識(shí)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15〕?” 曰:“奚而不知也?象優(yōu)亦憂,象喜亦喜。〔16〕”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17〕?”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18〕畜〔19〕 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20〕。’ 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 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21〕,難罔以 非其道〔22〕。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23〕” 〔1〕《詩》,《齊國風(fēng)·南山》之篇也?!?〕信,誠也。誠如此詩之言也。 〔3〕懟,直 類反,讎怨也。舜父頑母,黨欲害舜。告則不聽其娶,是廢人之大倫,以讎怨于父母也。 〔4〕 妻,去聲。以女為人妻曰妻。 〔5〕程子曰:“堯妻舜而不告者,以君治之而已。如今之官 府治民之私者亦多。” 〔6〕完,治也。捐,去也。階,梯也。掩,蓋也。按《史記》曰: “使舜上涂廩,瞽瞍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又使舜穿井,舜穿 并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瞍與象共下土實(shí)井。舜從匿空中出,去。”即其事也。 〔7〕 象,舜異母弟也。 〔8〕謨,謀也。蓋,蓋井也。舜所居三年成都,故謂之都君。咸,皆也。 績,功也。舜既入井,象不知舜已出,欲以殺舜為己功也。 〔9〕干,盾也。戈,戟也。琴, 舜所彈五弦琴也。弤,都禮反,琱弓也。象欲以舜之牛羊、倉廩與父母,而自取此物也?!?0〕 二嫂,堯二女也。棲,床也。象欲使為已妻也?!?1〕象往舜宮,欲分取所有,見舜生在床彈 琴,蓋既出即潛歸其宮也?!?2〕鬰陶,恩之甚而氣不得伸也。象言己思君之甚,故來見爾。 〔13〕 忸,女六反。怩,音尼。忸怩,慚色也。 〔14〕臣庶,謂其百官也。象素憎舜,不 至其宮。故舜見其來而喜,使之治其臣庶也。 〔15〕與,平聲。〔16〕孟子言舜非不知其將 殺己,但見其優(yōu)則憂,見其喜則喜,兄弟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耳。萬章所言,其有無不可知;然 舜之心,則盂子有以知之矣。他亦不足辨也。程子曰:“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 是為至。” 〔17〕與,平聲。 〔18〕校,音效,又音教。校人,主池沼小吏也。 〔19〕 畜,許六反。 〔20〕圉圉,困而未紓之貌。洋洋,則稍縱矣。攸然而逝者,自得而遠(yuǎn)去也。 〔21〕 方,亦道也。欺以其方,謂誑之以理之所有。 〔22〕罔,蒙蔽也。罔以非其道,謂 昧之以理之所無。 〔23〕象以愛兄之道來,所謂欺之以其方也。舜本不知其偽,故實(shí)喜之, 何偽之有?此章又言舜遭人倫之變,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1〕,何也?”孟子曰: “封之也?;蛟?#8216;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 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 封之有庳〔3〕。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4〕?在他人則誅之,在 弟則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5〕焉,不宿怨〔6〕焉,親愛 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 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 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 〔7〕?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8〕。‘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 〔9〕此之謂也。” 〔1〕放,猶置也。置之于此,使不得去也?!?〕萬章疑舜何不誅之。孟子言舜實(shí)封之,而或 者誤以為放也?!?〕流,徙也。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與為黨。三苗,國 名,負(fù)固不服。殺,殺其君也。殛,誅也。鯀,禹父名,方命圮族,治水無功。皆不仁之人也。 庳,音鼻。幽州、崇山、三危、羽山、有庳,皆地名也。或曰:今道州鼻亭,即有庳之地也。 未知是否。〔4〕萬章疑舜不當(dāng)封象,使彼有庳之民無罪而遭象之虐,非仁人之心也?!?〕藏 怒,謂藏匿其怒。 〔6〕宿怨,謂留蓄其怨。 〔7〕孟子言象雖封為有庳之君,然不得洽其 國,天子使吏代主治,而納其所收之貢稅于象。有似于放,故或者以為放也。蓋象至不仁,處 之如此,則既不失吾親愛之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源源,若水之相繼也。來, 謂來朝覲也?!?〕“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謂不待及諸侯朝貢之期,而以政事接見有庳 之君。蓋古書之辭,而孟子引以證“源源而來”之意,見其親愛之無已如此也。吳氏曰:“言 圣人不以公義廢私恩,亦不以私思害公義。舜立于象,仁之至,義之盡也。” 咸丘蒙〔1〕問曰:“語〔2〕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3〕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 容有蹙〔4〕??鬃釉唬?#8216;于斯時(shí)也,天下殆哉!岌岌乎!〔5〕’不識(shí)此語 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6〕野人之語也。堯老而 舜攝也〔7〕?!秷虻洹贰?〕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9〕。百姓如 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10〕。’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 之不臣堯〔11〕,則吾既得聞命矣。《詩》〔12〕云:‘普〔13〕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14〕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 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 ‘此莫非王事,我獨(dú)賢勞也?!?5〕’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 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 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17〕。 《詩》〔18〕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9〕’此之謂也?!稌贰?0〕 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1〕” 〔1〕咸丘蒙,孟子弟子?!?〕語者,古語也?!?〕朝,音潮?!?〕蹙,顰蹙不自安也。〔5〕 岌,魚及反。岌岌,不安貌也。言人倫乖亂.天下將危也?!?〕齊東。齊國之東鄙也。〔7〕 孟子言堯但老不治事,而舜攝天子之事耳。堯在時(shí),舜未嘗即天子位,堯何由北面而朝乎?又 引《書》及孔子之言以明之?!?〕《堯典》,《虞書》篇名。今此文乃見于《舜典》,蓋古 書二篇,或合為一耳。〔9〕言舜攝位二十八年而堯死也。俎,升也。落,降也。人死則魂升 而魄降,故古者謂死為徂落。 〔10〕遏,止也。密,靜也。八音,金、石、絲、竹、匏、土、 革、木,樂器之音也?!?1〕不臣堯,不以堯?yàn)槌?、使北面而朝也?〔12〕《詩》,《小雅·北 山》之篇也?!?3〕普,遍也。〔14〕率,循也?!?5〕此詩今毛氏序云:“役使不均,己勞 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其父母焉。”其詩下文亦云:”大夫不均,我從事獨(dú)賢。”乃作詩者自言:“天 下皆王巨,何為獨(dú)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非謂天子可臣其父也。 〔16〕文,字也。辭,語 也。逆,迎也?!对茲h》,《大雅》篇名也。孑,獨(dú)立之貌。遺,脫也。言說《詩》之法,不 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shè)辭之志,當(dāng)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 以其辭而已,則如《云漢》所言,是周之民真無遺種矣。惟以意逆之,則知作詩者之志在于憂 旱,而非真無遺民也。〔17〕養(yǎng),去聲。言瞽瞍既為天子之義,則當(dāng)享天下之養(yǎng),此舜之所以 為尊親養(yǎng)親之至也,豈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18〕《詩》,《大雅·下武》之篇?!?9〕 言人能長言孝思而不忘,則可以為天下法則也。 〔20〕 《書》,《大禹謨》篇也。 〔21〕 祗,敬也。載,事也。見,音現(xiàn)。齊,側(cè)皆反。夔夔齊栗,敬謹(jǐn)恐懼之貌。允,信也。若,順 也。言舜敬事瞽瞍,往而見之,敬謹(jǐn)如此。瞽瞍亦信而順之也。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眷 及其子,而反見化于其子,則是所謂“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蒙之說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盂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1〕”“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 諄諄然命之乎?〔3〕”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 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 諸侯與之大夫〔5〕。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6〕”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 主事而事治〔7〕,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 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8〕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 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9〕。天下諸侯朝〔10〕覲者,不 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11〕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 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12〕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 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短┦摹吩唬?#8216;天視自我民視,天聽 自我民聽。’此之謂也。〔13〕” 〔1〕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2〕萬章問而盂子答也?!?〕萬章問也。 諄,之淳反。諄諄,詳語之貌, 〔4〕行,去聲,下同。行之于身謂之行。措諸天下謂之事。 言但因舜之行、事,而示以與之之意耳。〔5〕言下能薦人于上,不能令上必用之?!?〕暴: 步卜反,下同,顯也。舜為天人所受,是因舜之行與、事,而示之以與之之意也。 〔7〕治, 去聲。 〔8〕相,去聲。 〔9〕甫河,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也。 〔10〕朝,音潮?!?1〕 訟獄,謂獄不決而訟之也。 〔12〕夫,音扶?!?3〕自,從也。天無形,其視聽皆從于民主 視聽。民之歸舜如此,則天與之可知矣。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有諸?”孟子 曰:“否,不然也。大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于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 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于大。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 之子于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 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于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 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yuǎn)。其子之賢不肖, 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2〕。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3〕。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4〕。 伊尹相湯以王〔5〕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6〕 顛覆〔7〕湯之典刑〔8〕,伊尹放之于桐〔9〕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毫〔11〕。周公之不有天下, 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12〕??鬃釉唬?#8220;唐、虞禪,夏后、殷、周繼, 其義一也?!?3〕”〔1〕陽城、箕山之陰,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處。朝,音潮。啟,禹之子也。 楊氏曰:“此語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可以見 堯、舜、禹之心皆無一毫私意也。”〔2〕“之相”之相,去聲。“相去”之相,如字。堯、 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為相久,此堯、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賢, 而益相不久,此啟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為而自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 者。蓋以理言之謂之天,自人言之謂之命,其實(shí)則一而已?!?〕孟子因禹、益之事,歷舉此 下兩條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雖無愧于舜、禹,而無天子薦之者,故不有天下。 〔4〕繼世 而有天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怒如桀、紂,則天乃廢之。如啟及太甲、成王, 雖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賢圣,但能嗣守先業(yè),則天亦不廢之。故益、伊尹、周公雖有舜、禹 之德,而亦不有天下?!?〕相、王,旨去聲。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趙氏曰: “太丁,湯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大丁子也。” 程子曰:“古人謂歲為年。湯崩時(shí),外丙方二歲,仲壬方四歲,惟太甲差長,故立之也。”二 說未知孰是?!?〕顛覆,壞亂也。〔8〕典刑,常法也?!?〕桐,湯墓所在?!?0〕艾,音 乂,治也?!墩f文》云:“芟草也。”蓋斬絕自新之意?!?1〕毫,商所都也?!?2〕此復(fù)言 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13〕禪,音擅,授也?;蚨U或繼,皆天命也。圣人豈有私意于其間 哉?尹氏曰:“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曰:“天與賢,則 與賢。天與子,則與子。’知前圣之心者,無如孔子。繼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1〕湯’〔2〕,有諸?”孟子曰:“否, 不然。伊尹耕于有莘〔3〕之野,而樂堯、舜之道〔4〕焉。非其義也,非其 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 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5〕。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6〕然曰:‘我何 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 聘之。既而幡然〔7〕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 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 見之〔8〕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 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9〕’思天下之民,匹 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10〕,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11〕。吾未聞枉已而正人者也,況辱己 以正天下者乎〔12〕?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yuǎn)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 而已矣〔13〕。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14〕。《伊訓(xùn)》 〔15〕曰:‘天誅造攻自牧官,朕載自毫。’〔16〕” 〔1〕要,平聲,求也。下同。〔2〕按《史記》:“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無由,乃為有莘氏 之媵臣,負(fù)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蓋戰(zhàn)國時(shí)有為此說者?!?〕莘,國名?!?〕樂, 音洛。“樂堯、舜之道”者,誦其詩,讀其書,而欣慕愛樂之也。 〔5〕駟,四匹也。介, 與“草芥”之芥同。言其辭受取與,無大無細(xì),一以道義而不茍也?!?〕囂,五高反,又戶 驕反。囂囂,無欲自得之貌。 〔7〕幡然,變動(dòng)之貌。 〔8〕“于吾身親見之”,言于我之 身親見其道之行,不徒通說向慕之而己也。 〔9〕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謂識(shí)其事之所當(dāng)然。 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覺后知后覺,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當(dāng)然,若使之也。 程子曰:“‘予,天民之先覺’,謂我乃天生此民中盡有民道而先覺者也。既為無覺之民,豈 可不覺其未覺者?及彼之覺,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覺之而已。”〔10〕 推,吐回反。內(nèi),音納?!稌吩唬?#8220;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為堯、舜。’ 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shí)予之辜’。”孟子之言,蓋取諸此。 〔11〕說, 音稅。是時(shí)夏桀無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湯伐夏以救之。徐氏曰,‘伊尹樂堯、舜之道。堯、 舜揖遜,而伊尹說湯以伐夏者,時(shí)之不同。義則一也。”〔12〕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難正人。 若伊尹以割烹要湯,辱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13〕行,去聲。遠(yuǎn),謂隱遁也。近,謂仕近 君也。言圣人之行雖不必同,然其要?dú)w在潔其身而已。伊尹豈肯以割烹要湯哉? 〔14〕林氏 曰:“以堯、舜之道要湯者,非頭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猶子貢言‘夫子之求 之,異乎人之求之’也。”愚謂此語亦執(zhí)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 〔15〕《伊訓(xùn)》, 《商書》篇名。盂子引以證伐夏救民之事也。 〔16〕今《書》“牧富”作“鳴條”。造、載, 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無道,由我始其事于毫也。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wèi)主〔1〕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huán)〔2〕,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3〕者為之也。于衛(wèi)主顏?zhàn)囉伞?〕。彌子〔5〕 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wèi)卿可得也。’于 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jìn)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6〕。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huán),是無義無命也??鬃硬粣傆隰?、衛(wèi)〔7〕。遭宋桓司馬 〔8〕,將要〔9〕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shí)孔子當(dāng)阨,主司城貞子,為陳 侯周臣〔10〕。吾聞?dòng)^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yuǎn)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 疽與侍人瘠環(huán),何以為孔子?〔11〕” 〔1〕主,謂舍于其家,以之為主人也?!?〕癰,於容反。疽,七余反。癰疽,瘍醫(yī)也。待人, 奄人也。瘠,姓,環(huán),名。皆時(shí)君所近狎之人也?!?〕好,去聲。好事,謂喜造言生事之人 也?!?〕讎,如字,又音犨。顏?zhàn)囉?,衛(wèi)之賢大夫也。《史記》作顏濁鄒?!?〕彌子,衛(wèi)靈 公幸臣彌子瑕也?!?〕徐氏曰:“禮主于辭遜,故進(jìn)以禮。義主于制斷,故退以義。難進(jìn)而 易退者也。在我者,有禮義而已。得之不得,則有命存焉。”〔7〕不悅,不樂居其國也?!?〕 桓司馬,宋大夫向魋也?!?〕要,平聲。 〔10〕司城貞子,亦宋大夫之賢者也。陳侯,名 周。按《史記》:“孔子為魯司寇,齊人饋女樂以間之,孔子遂行。適衛(wèi)月馀,去衛(wèi)適宋。司 馬魋欲殺孔子,孔子去,至陳,主于司城貞子。“孟子言孔子雖當(dāng)魋難,然猶擇所主,況在齊、 衛(wèi)無事之時(shí),豈有主癰疽、侍人之事乎? 〔11〕近臣,在朝之臣。遠(yuǎn)臣,遠(yuǎn)方來仕者。君子、 小人,各從其類。故觀其所為主與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