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校本課程(教材)開發(fā)研究調研報告課題研究 2011-01-26 15:05:41 閱讀47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實施,國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機統一實施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校本教材建設呈現的良莠不分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新課程的科學有效實施。為此,在加強校本教材的建設開發(fā)的過程中,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教育部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本課題研究,確保課題研究具有規(guī)范性。“新課程背景下校本課程(教材)開發(fā)研究”(課題編號:CTF060361)是國家教師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是基于以下五個方面而確立的,其目的是為基層學校和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示范引領,從而推進我縣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
一、關于我縣校本教材建設情況的調查
我縣自2004年實施新課程以來,部分學校先后建設了類似校本教材的小冊子有《中學生禮儀安全教育手冊》、《唐崖奇觀》、《曲江河伴》、《吊腳樓》(后納入本課題研究并進行了大量修改)、《二仙巖》(后納入本課題研究并進行了大量修改)、《禮儀教程》(后納入本課題研究并進行了大量修改)、《濃郁的鄉(xiāng)情》和《楊洞情韻》等十個小冊子。 這些小冊子或由學校從管理角度去編寫,或從個人愛好的角度去編寫,為我縣的校本教材奠定了一定基礎,作了一些“前瞻性”的探索和實踐,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這些小冊子在編寫過程缺乏慎密的科學構想和整體規(guī)劃,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這些小冊子顯得散亂無序,如果說得不客氣的話,個別小冊子就是“廢紙的人工裝訂”,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因此,加強校本教材建設已經成為擺在當前課改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了。 另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和末期,恩施州教科所先后組織編寫了《歷史鄉(xiāng)土教材》和《恩施自治州中學鄉(xiāng)土教材(政史地綜合型)》,只是作為資料在少數學校保存,并沒有走進課堂,也可以說我們州和我們縣的校本教材建設仍然處于有待開發(fā)“原生態(tài)”狀態(tài)。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決定以教育局牽頭進行科學研究,并在科研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層次的校本教材建設。
二、關于從事本課題可行性研究的調查
(一)關于人力資源調查。咸豐縣教育系統除公務員和工人外,有專業(yè)技術人員2614人,其中高級教師職務的有210人,中級教師職務的有1714人,初級教師職務的有680人。在中高級教師職務的大多數人中,都先后參加過國家、省、州、縣級不同層次的課題研究工作,曾先后完成了全國性課題《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研究》、《研究性學習與實踐研究》和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都取得了明顯效果。其中,參加全國中學語文學會的《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被評為A等成果。目前,全縣各級學校參加了國家、省、州和縣級50多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課程(教材)開發(fā)已經納入了教育行政、科研和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教學改革在引領學生走向社會和生活的過程中急切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校本課程(教材),不斷深化新課程的改革。盡管我縣各校師資配置不盡合理,教師個體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也有差異,但廣大教師研究熱情卻很高漲,全縣已經初步形成了校本課程(教材)開發(fā)的良好態(tài)勢,為我縣校本教材建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和人力資源。 (二)關于社會資源調查。“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校本課程(教材)的開發(fā)研究”,是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并結合我縣教學實際的需要而確立的教育科研課題。這是國家政策所允許和鼓勵的。 確立此課題,具體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充分考慮了“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按照“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yōu)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這是新課程改革必須實行和實踐的。 (三)關于人文歷史等資源調查。咸豐縣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自然資源,一些“世界第一”、“中國第一”、“湖北第一”、“恩施(州)第一”的資源是校本教材必須認真挖掘利用的重點資源,為校本教材的建設奠定了重要資源基礎。咸豐縣所擁有的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許多方面的資源,為校本教材建設和服務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樣本”優(yōu)勢。因此,加強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需要研究者獨具慧眼,另辟蹊徑,打造適應咸豐縣課程改革特色的校本教材,不斷深化咸豐的教育改革。 鑒于上述資源優(yōu)勢的突出,咸豐縣開展本課題校本教材研究與建設時機基本成熟,我們決定在研究的基礎上,實現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建設有一個質量的大幅度的提高。
三、關于從事本課題存在問題的認識
從事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但在研究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的制肘因素。對此,我們對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足夠的思想認識和應對措施,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有: (一)課題研究人員水平差距較大,課題引領者將會花費大量時間對一般研究人員培訓,提高了研究成本。許多研究人員僅局限于淺層次的認知階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資料“搜集員”,不會對資源進行綜合分析和利用。 (二)文獻資料短缺成為制約校本教材開發(fā)研究的瓶頸。校本教材建設與研究需要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但咸豐縣處于自然封閉和自我封閉的欠發(fā)達地區(qū),可供查找的歷史文獻資料十分有限,而涉及咸豐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離開了文獻資料又是寸步難行的。因此,加強資料搜集是課題研究工作一項十分耗時耗力的“打荒工”。 (三)教材編寫慎密的科學性論證任務繁重。一本好的校本教材需要在編寫前、編寫中和編寫后多次反復論證,才能體現教材要求。因此,繁重的論證準備、論證過程和論證后的再實施,也給課題研究帶來時間、精力和財物的大量消耗,使研究工作充滿艱辛。 (四)教育教學與課題研究統籌兼顧有些脫節(jié)。對于課題研究,有的學校由于領導認識不足,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甚至抵觸課題研究工作。再加之每年春季學期有中考、高考的壓力,學校和教師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應考的“大事”上,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課題研究,導致課題研究時緊時松。另外,近年由于安全問題和其他中心工作任務比較多而雜,也嚴重沖擊課題研究工作。 (五)經費相對不足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影響參與課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研究進度。 鑒于對以上情況,我們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我們會有針對性制定相應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確保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關于從事本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
(一)分階段完成不同的課題研究工作。課題研究的階段大致可分為前期的調研階段、中期的實施階段和后期成果的運用階段。本課題按照課題申報表確立的研究階段,主要包括前面的兩個階段,第三階段的任務我們也在《土家吊腳樓》和《禮儀讓我更美麗》也進行了具體落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第二階段中,我們主要分七個時間段分別完成或完善所有的校本教材研究任務,分別落實不同的人員進行具體負責,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按時完成。 (二)分層次建設不同的校本教材樣本。在校本教材建設過程中,我們確立了校本教材校本建設目標,引領不同學校在今后的校本教材建設和開發(fā)中做到可借鑒。我們在七本校本教材編寫中,確立了三本全縣使用的校本教材,即《虹色咸豐》、《魅力咸豐方言》和《感謝生命》,二本全鄉(xiāng)(鎮(zhèn))使用的校本教材,即大路壩區(qū)的《土家吊腳樓》和尖山鄉(xiāng)《唐崖土司》,二本全校性使用的校本教材,即縣民族中學的《禮儀讓我更美麗》和活龍坪鄉(xiāng)新田壩小學的《二仙巖》。與此同時,縣民族中學的《禮儀讓我更美麗》只需適當修改也可以在全縣中學中使用。 (三)分階段對不同的研究人員進行培訓。根據任務分工不同,課題組根據分工不同的階段先后對所有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不同形式的課題研究培訓。培訓的形式有全縣統一的培訓,更多地是分別到鄉(xiāng)鎮(zhèn)和學校進行培訓,促進所有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確保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另外,我們還先后選派優(yōu)秀研究人員到北京、武漢、重慶和本州內容進行學習培訓,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對不同的研究人員進行適當獎勵。課題研究需要激勵機制,對研究人員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是必需和必要的。因此,我在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適當的獎勵。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先后對李方慶等核心研究人員進行了5000多元的獎勵,對羅秀彩等多位教師為課題研究所擬撰寫的優(yōu)秀論文、案例進行公開出版,對劉申香等多位參加職稱評定人員出具了參加國家教師基金“十一五”課題研究的證明,確保了他們職稱評定順利過關。通過以上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研究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五、關于本課題校本教材的使用設想。
在總結大路壩區(qū)《土家吊腳樓》和縣民族中學《禮儀讓我更美麗》初步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決定在整個課題研究結束之后,進一步做好課題成果的推廣和實驗的工作,努力讓集全縣近200人優(yōu)秀人才資源研究的七本校本教材,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全面使用。 (一)進一步修改、完善本課題校本教材,待國家教師基金會評審通過后公開出版并在全縣相關學校使用,動員廣大師生在使用過程中,針對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議,待全縣集中進行研討,為下一輪的修改作好準備。 (二)鼓勵不同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以本課題研究校本教材為藍本,開發(fā)適合本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校本教材,不斷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全面提高教師素質,讓“人人都能科研,人人都會科研”的理念變成現實。
綜上所述,咸豐縣教育局承擔的“新課程背景下校本課程(教材)開發(fā)研究”(課題編號:CTF060361)是國家教師基金“十一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之一。旨在引領學校和教師重視和實踐教育科研工作,走“科研興校”和“科研興教”的道路,切實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牢固樹立提高教育教學效益必須以科研為先導的“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全面推進咸豐縣的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新課程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科學實施,為辦咸豐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努力奮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