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復習提綱(九)第十三章 1、課堂管理、課堂紀律的定義 (1)課堂管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協(xié)調課堂內(nèi)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的實現(xiàn)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2)課堂紀律: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是學生必須共同遵守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 2、課堂管理的兩種功能與影響課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1)課堂管理的兩種功能:A、課堂管理的促進功能(教師在課堂里創(chuàng)設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組織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滿足課堂內(nèi)個人和集體的合理需要,激勵學生潛能的釋放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第一:協(xié)調好課堂內(nèi)各種人際關系,形成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和團結友愛的學生關系,使師生朝著教學目標共同努力;第二:正確處理課堂中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關系,促進班集體結構的完善;第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B、課堂管理的維持功能(第一:課堂里隨時可能發(fā)生突發(fā)事件,破壞原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課堂管理可以減少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第二:課堂管理需要制定符合教學目標的課堂行為準則,維持課堂紀律;第三:良好的課堂管理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氣氛;第四:課堂管理有助于調節(jié)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過度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維護身心健康,矯正問題行為。) 3、協(xié)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條件 正是群體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guī)定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職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如學校的班級、小組、共青團等;非正式群體是在正式群體內(nèi)部,學生們在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以個人好惡,興趣愛好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具有強烈感情的群體。 一方面要不斷鞏固和發(fā)展正式群體,讓學生之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持和保護。對于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持慎重態(tài)度,積極引導,聯(lián)絡感情,加強班級目標導向。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教育、爭取、引導和改造。對于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要依據(jù)校規(guī)和法律給予必要的制裁。 4、群體動力的要素,課堂心理氣氛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1)群體動力的要素:群體動力是指影響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fā)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guī)范和排斥力、群體規(guī)范和壓力、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在相互交往基礎上形成的吸引與排斥、競爭與合作等人際關系等要素。 (2)課堂心理氣氛:群體中占優(yōu)勢的人們的某些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表現(xiàn)。它反映了群體的精神面貌,使每個群體都有別于其他群體的獨特風格和作風,給群體活動染上一層特殊的色彩。課堂心理氣氛主要指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是在課堂活動中師生相互交往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知覺、注意、情感、意志、定勢和思維等心理狀態(tài)。 影響因素: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教師中的環(huán)境。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移情、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的焦慮便成為影響課堂心理氣氛的主要因素。 5、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內(nèi)涵 (1)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以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為交往工具才可能實現(xiàn),語言符號系統(tǒng)和非語言符號(目光、姿勢、體態(tài)、聲調、面部表情及動作等)系統(tǒng)是主要的人際交往工具。人際交往能使課堂群體內(nèi)部個體之間和群體之間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彼此協(xié)調、相互一致,有助于課堂群體共同目標的實現(xiàn)。 (2)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它的形成與變化,取得與交往雙方滿足需要的程度。吸引與排斥、競爭與合作是最主要的人際關系。 6、課堂紀律的概念,課堂紀律的功能 (1)課堂紀律: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是學生必須共同遵守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包括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四種類型 (2)課堂紀律的功能:社會化功能、促進學生人格完善與優(yōu)化的功能、穩(wěn)定學生情緒的功能、發(fā)展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功能、調控與監(jiān)督的功能。 7、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并說明正確對待問題行為的主要教育對策 問題行為是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1)類型:一類是外向性攻擊型問題行為,包括活動過度、行為粗暴、上課不專心等;一類是內(nèi)向性退縮型問題行為,過度的沉默寡言、膽怯退縮等。 (2)對策:A、根據(jù)課堂中易產(chǎn)生的問題的時間,采取有效措施;B、正確對待學生的三種行為(積極的、中性的、消極的)。積極的課堂行為是指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有聯(lián)系的行為;中性的課堂行為是指既不促進又不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消極的課堂行為則是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C、進行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 第十四章 1、教學評價、測量、測驗的概念 (1)教學評價:指有系統(tǒng)的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yǎng)方案作出決策。 (2)測量:是指人們對事物的屬性或特征所進行的某種數(shù)量化的確定,主要是一種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的過程。 (3)測驗:通過觀察少數(shù)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xiàn)象來量化描述人的行為的特征。 2、教學評價的幾種分類 (1)形成性評價(檢查學生的進步情況)和總結性評價(通常在一門課程或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是對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進行測定)(2)常模參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yōu)閰⒄諛藴?,根?jù)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報告評價結果)和標準參照評價(指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對與教學密切關系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參照評價(一般在教學的實施之前進行,以確定教學目標和安排教學)和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個體差異,有時指對經(jīng)常表象學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價)(4)正式評價(指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估,而且采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和非正式評價(針對個別學生的評價,評價的資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3、教學評價的意義和作用 A、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B、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yè)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C、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jù)。 4、教學評價的幾種方法: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答案分析法 訪談法是通過與被調查對象進行面談而獲取有關信息的方法;觀察法是指評價者在一定時間內(nèi),對被評價對象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特定行為進行觀察、分析,而獲得第一手事實材料的方法;案卷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評價方法,通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種判斷和決策的過程。 5、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含義與特點 (1)含義:由專家或學者所編制的適用于較大范圍內(nèi)評定個體學業(yè)成就水平的測驗 (2)特點:A、命題組卷標準化;B、實測過程標準化;C、評分標準化;D、測驗結果的解釋標準化 6、自編測驗技術編制成就測驗試題 (1)步驟:確定測驗的目的、列出測驗要包括的課程內(nèi)容、寫下測驗計劃或細目表、針對計劃要測量的學習結果,選擇適合的題型。 (2)類型:A、客觀題(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填空題);B、主觀題(論文題、問題解決題) 7、有效測驗的基本特征:信度、效度、區(qū)分度 8、信度、效度、區(qū)分度的概念和含義及區(qū)別 (1)信度: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shù)的一致性程度。它既包括時間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內(nèi)容和不同評分者之間的一致性。 (2)效度: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內(nèi)容的程度。效度考慮的問題是:測驗測量什么、測驗對測量目標的測量精確性和真實性有多大? (3)區(qū)分度:測驗項目對所測屬性或品質的區(qū)分程度或鑒別能力。它是根據(jù)學生對測驗項目的反應與某種參照標準之間的關系來估計的。 9、標準化成就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的比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