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愁思范仲淹
在宋朝寫詞作文的人中,我常想起的,是范仲淹。
我所以常想起他,最初是因為他那些寫離愁別緒的詞句特別能打動我的心:“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途赢愢l(xiāng)的我,每每讀了這些詞句總能引起心的共振。后來知道他曾在西部邊陲守邊四年,率兵御西夏,更對他生了佩服之心,自己身為軍人,當然知道戍邊的那份辛苦和不易。再后來讀史書知道他在朝中做官時,敢于上書直諫,力主改革施行于民有利的新政,更對他生了欽敬之心。再后來曉得了他的家事,知道他兩歲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貧苦,長大后發(fā)奮讀書,晝夜苦學,終于憑自己本領考中了進士,對他便越加敬佩了。
令我常常想起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在我的故鄉(xiāng)鄧州曾做過一任知州。鄧州在做過一回鄧國的都城,風光了一些年之后,長時期陷入了默默無聞的境地。直到范仲淹被貶降到鄧州做知州時,鄧州的名字才又漸漸響亮起來。他的任期雖短,可給鄧州我們這些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記住的東西。
1046年的范仲淹,已是五十七八歲的老人了。而且就在前一年,他在宋仁宗支持下施行的“慶歷新政”改革失敗,被罷參知政事職務,逐出京都。若是一般人,此時肯定是牢騷滿腹,得過且過,喝喝悶酒,罵罵娘,亦或是像某些做官的,找一個“小姐”,沉在溫柔鄉(xiāng)里做罷,再不會去努力做什么了。但范仲淹不,他上任伊始,就四處察訪民間疾苦,了解百姓之憂。之后,他就開始做兩件事,一件是重農事,督促屬下為百姓種糧提供方便,讓人們把地種好,有糧食吃;一件是興學育才,在城東南隅辦花洲書院,為鄧州長遠的繁榮培育人才。
就是他辦的這后一件事讓鄧州的名字在大宋國里又響亮起來。據傳,他親自踏勘書院地址,親自審視書院的設計。他從遠處為書院請來講學的老師,他還抽暇親自為書院學生講學。據傳,他在書院倡導有講有問有辯。花洲書院的名字隨著范仲淹的名字開始向四處傳揚,一時令遠近州縣的學子們激動起來,有人步行來書院觀覽盛景,有人騎馬來求留院學習。據說,連北邊有名的嵩陽書院也派人來問傳授學問之法了。
也就在1046這一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岳州主持修繕城池,當岳州城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門樓———岳陽樓修復工程告竣時,滕子京寫信給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到鄧州請范仲淹為重修后的岳陽樓作記?,F在已不知道信使抵達鄧州時的具體情景了,我猜想,那可能是一個黃昏,就在新修的花洲書院里,范仲淹接過了信使呈上的老友來信,他邊在夕陽里讀信邊想起了與滕子京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同時考中進士的那種歡欣之狀,想起二人曾共同參與修復泰州海堰工程的情景,想起兩人當年在潤州共論天下事的豪情,想起在西北前線二人一同領兵抗擊西夏侵略的往事,想起兩人一同遭陷被貶的現狀,一時百感交集,遂轉身進屋,展紙?zhí)峁P就寫,于是,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散文杰作《岳陽樓記》,便誕生了。
不過是一個時辰的揮筆書寫,卻給多少代人帶來了閱讀快感和深思。就在這篇不長的散文里,范仲淹記事、寫景、言情、說理,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寬闊胸懷展示了出來,并給我們留下了憂國憂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此,人們只要一說到這個警句,就會想起范仲淹,也跟著會想起《岳陽樓記》和它的誕生地———中原鄧州。鄧州這個地方因一篇文章而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人們直到今天還不斷重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是因為天下仍有憂有樂,人們尤其是知識者和官場中人,面對憂樂時,取先樂后憂或取只樂不憂的,還大有人在。不是還有人在用公款胡吃海喝?不是還有人貪了國家錢財后潛逃國外游山玩水去享福了?不是還有人拿了老百姓的錢去滿足賭興一擲千金?任何事情的出現都不會是無緣無故,包括一個警句的時興。
范仲淹用他的文章給天下人也包括給鄧州人送去了美的享受和千古警示,人們包括鄧州人自然不會忘記他。前不久,鄧州人千方百計籌款,重修了他當年修建的花洲書院,使書院再現了當年的那幅盛景。如今,當你在書院的講堂里、小院中、游廊內和荷池旁踱步時,你會不由得想起那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被貶知州,會不由得猜測他在哪所房子里寫下了《岳陽樓記》,會不由得去猜他來鄧州上任時的那份復雜心緒。
范仲淹是在寫完《岳陽樓記》的六年后去世的。我估計,在他揮筆書寫《岳陽樓記》時,疾病可能已經纏上了他的身子,只是他渾然不覺,仍在為天下憂慮,為百姓和朝政憂思。1052年他在徐州與這個世界做別的那一刻,他應該是心神兩寧的,因為不論是作為一個官人還是作為一個男人亦或是作為一個文人,他都做了他所能做的,都做得很好,他對他的時代問心無愧。也是因此,他值得我們后人尊敬。我身為一個軍人一個文人一個男人,每一想到他,就會覺得,他值得我效仿的地方真是很多。每一想到他,我也常會問自己:范仲淹在近千年前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嗎?我還會經常想起你,老前輩!
|
附一: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tǒng)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吳縣(今屬江蘇)人。 他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少年十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 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使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期。 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 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后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附二: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 慶歷四年春, 滕子京謫(zhé)守 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 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岳陽樓
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1044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長年荒廢的事業(yè)都興
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從前的規(guī)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今人的詩賦,(他)并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蛟缁蛲硪惶炖飼r陰時晴,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我登上岳陽樓所看到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南來北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景物的感受,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日子,連著整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也隱沒了蹤影;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讒言,害怕譏諷,放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極點萬分悲傷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綠,無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映在水面上的月色閃耀著金光,湖水平靜時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ù藭r)登上岳陽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辱得失全部忘卻,舉起酒杯面對和風而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么呢?這種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當高官就為百姓擔憂;在僻遠的江湖就為君王擔憂。這樣的人做官時也擔憂,不做官時也擔憂。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它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在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