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墨寶 我們具有明德,現(xiàn)在為什么內心那么黑暗,一點智慧顯發(fā)不出來?就在于有人欲的邪思、邪念、邪的行為,我們真誠的心顯發(fā)不出來。所以要“閑邪”:要防止這個念頭的邪,防止我們行為的不端、非禮。保持我們本有的、一念不生的、純正的、純粹的那顆心,那就是“誠”。誠就是天之道。追求誠的境界,就是人修心養(yǎng)性的目標。誠到了極點就是無量光。實際上乾卦所代表的這種剛健勇猛的精神,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無量光德能——它的彌散性、它的光明。“閑邪存誠”,就能夠“克己復禮”:把自己不好的東西克服掉,恢復到禮。這個禮:禮者,理也。就是理體,就是“三月不違仁”(的)那種仁之體。你恢復到這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你自己的心歸到那個純仁的境界,你由這個純仁的心所顯發(fā)的天下一切有情和無情都是仁的境界。就好像一個菩薩成佛之后,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這就是克己復禮,一日為仁,天下歸仁焉。儒、佛兩家談的心法是不二的。 那么要這樣做,非要到達什么地步不可呢?就是你要效法天的這種乾德,一定要把修心養(yǎng)性到達一個至善的程度:“明明德”,把自己本具的光明性德顯發(fā)出來。“親民”,當你的性德——明德——顯發(fā)出來,證知一切眾生都跟自己同體,自己得到明德的好處,也要讓他人得到這個明德的好處,你幫助他。所以“明明德”是自利,“親民”是利他,要覺悟他。然后把自他修心養(yǎng)性的功夫到達至善的境界。這個“至善”,就是明德完全顯彰——那種誠的境界。安立在這樣至善的境界,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人的物欲、私欲就完全蕩滌干凈了。再也不會:舉心動念就是欲望,就是賺錢,就是當官,就是報仇,就是什么……都不是這樣的,“人欲凈盡”。人欲凈盡,我們本有的、天性的、明德的那種理體,自然顯現(xiàn)出來。那是從心地當中顯現(xiàn)出來的圣人之相:舉心動念都是仁的精神,都是禮的精神。這就是孔子最后修養(yǎng)的階段,“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能夠達到這一點。每個念頭都不離開禮的法度,行為也不離開。 如果在佛家講,這個功夫就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就是念念都跟一切種智相應,身、口、意三業(yè)隨智慧行,身、口、意三業(yè)沒有一毫的錯誤,連講話都不會失言。有時候我們會有口誤,但是圣人不會有口誤。有時候我們做事是在無記狀態(tài)當中。圣人是每一個行為、每一個細節(jié)都覺照得很清楚,這就是佛在果地上十八不共法里面的一種境界。這樣就能夠恢復本具的性德。作為一個效法乾卦天道的人,一定要把本具的性德完全彰顯才能停下來。還有一毫不能完全彰顯,他都不能停下來。不能得少為足,一定要到家——波羅蜜,才停止。所以我們效法乾的精神,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修道。你想想,我們每天都是這么多的煩惱:人我是非、五欲六塵、恩恩怨怨。我們的念佛常常有間斷,我們往生的把握——都沒有握到勝券。如果你具有乾的精神,你就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心懷恐懼:如果不能把道業(yè)成就,一下子又輪轉到三途惡道,那是百千萬劫都不能出頭。還能夠懈怠放松?直到修行到家為止。這是法天。 |
|
來自: 廣開寺圖書館 >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講記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