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尊重孩子人格 保持健康心態(tài)
——7——10歲孩子心理特點及教育方式的探討
堯 農(nóng) 安
在“引發(fā)好奇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一文中,我們對4——6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特點及教育方式進行了探討。由于4——6歲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就是:意識已經(jīng)萌發(fā),思維初步地發(fā)展,但無意識仍然在孩子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既要抓住有利時機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又要不失時機地塑造孩子的行為,做到使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和行為的塑造同步進行,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接下來,我們所要涉及的,是7——10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特點及教育方式。為了能夠有效地說明問題,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案例:一則報道——
10歲女兒篇篇日記聲討媽媽
據(jù)《哈爾濱日報》報道:在某機關(guān)工作的王丹,最近翻看10歲女兒的日記后大吃一驚。日記中幾乎篇篇都女兒對沉重課業(yè)負擔的哭訴:“媽媽逼我學這學那,這種日子何時才有盡頭?”而讓母親感到困惑的是,孩子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王丹說,自從女兒上了小學,就發(fā)覺孩子與自己越來越疏遠了,直到看了女兒的日記后才明白,原來女兒討厭自己的“誨人不倦”。
據(jù)這位母親講,在南崗某區(qū)名校就讀的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可就是做事磨磨蹭蹭。急性子的她總是因這個事發(fā)火,常常把女兒罵哭,有時氣急了,還動手打。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每次被打罵后,女兒總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半天不出來,原來是在日記里哭訴。“我是媽媽的出氣筒,我現(xiàn)在特別想有個女兒,我也拿她出出氣?!薄皨寢尠l(fā)起火來真可怕,她是我的媽媽嗎?”日記中的話象針一樣扎母親的心。
更讓王丹無法理解的是:自己為女兒學習花費的心血,竟讓孩子痛苦不堪。她說,每次考試,她比女兒還緊張。女兒上學期期末考試又考了全班第一,可她還是不敢放松,在假期里為女兒報名參加了奧林匹克、作文、英語和鋼琴輔導班學習。結(jié)果女兒卻在日記里抱怨:“這個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為媽媽學習,連玩的時間也沒有。我恨她,我真希望自己不是她的女兒?!?span lang="EN-US">
看了女兒的日記,母親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王丹無奈地對記者說,有時候看孩子學得那么累,我也心疼,可不給孩子補課,孩子的姥姥都不答應(yīng)。看別人的孩子都在加班加點地學習,我的加力也很大,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放松。學校減負了,我還得給她加碼,為孩子的將來鋪好路。
王丹女兒的哭訴,代表了許多被課業(yè)負擔壓彎了稚嫩脊梁的學童的心聲。對此,我們不能單以一個“望子成龍”來辨解,以一句“無可奈何” 相搪塞。一些迄今還對減負有著種種想法和反對理由的大人們應(yīng)當好好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以上這個案例所反映的,是在應(yīng)試教育體制下,學校減負,家庭增負,給孩子帶來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由于做父母的“望子成龍”心切,把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學這學那,結(jié)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堪負重,導致了孩子的怨恨心理,使孩子覺得不是在為自己學,而是在為父母學,學習的動力降低;同時也疏遠孩子與大人之間的親子關(guān)系。
但是,如果我們從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的角度,對案例中母親對女兒的態(tài)度和女兒對母親的態(tài)度作一探討,就會發(fā)現(xiàn),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也即7——10歲這一階段)在心理的發(fā)展上,與4——6歲這一階段的孩子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反映出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什么特點呢?王丹的女兒正好10歲,正處于7——10歲這一發(fā)展階段。我們看看能否通過對安全的分析,來說明7——10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一、7——10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點
7——10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是什么,我們可以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得到說明。案例中王丹經(jīng)常打罵女兒的原因,主要是嫌女兒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因為王丹性子急,而女兒性子慢,這一急一慢湊在一起,做母親的就忍不住又打又罵。但是,我們說王丹的女兒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這反映出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什么特點呢?其實,王丹女兒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正反映出孩子從小形成的各種習慣,到了7——10歲這一階段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形成了孩子自己的行為特色。也就是說,7——10歲這一階段,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孩子也就有自己鮮明的性格與特征。王丹的女兒做事磨磨蹭蹭,正是她性格與特征的一種表現(xiàn)。
在“賞識糾偏并舉,塑造良好行為中”一文中,我們曾對“無意識心理模式”作了簡單的介紹。所謂無意識心理模式,就是指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如說話的口氣,走路的姿式,膽量的大小,性格的內(nèi)傾與外傾、孤僻與開朗等等。由于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都是有模式的,能被人們了解、觀察和掌握,具有自己個人的行為特色,也是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代表著個人的性格與特征。所以,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形成,個人的性格與特征也就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個人的行為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
我們就案例中的情況進行分析。王丹的女兒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表明王丹的女兒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形成;孩子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做事磨磨蹭蹭,正是孩子性格的一個特征。但是,孩子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這種性格,并不是她現(xiàn)在形成的。而是在前兩個階段,在0——3歲和4——6歲這兩個階段形成的,也即是在自己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孩子這種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性格,與其說怪孩子自己,不如說怪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很好地塑造:在孩子處于無意識的時候,沒有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在孩子意識已經(jīng)萌發(fā),思維也得到初步發(fā)展的時候,沒有引導和督促孩子通過自己意志的努力去改正這種做事磨磨蹭蹭的壞習慣。那么,孩子到了7——10歲這一階段,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基本形成,孩子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已經(jīng)相當穩(wěn)固了,做父母的才發(fā)現(xiàn),才又打又罵,孩子受得了嗎?所以,7——10歲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形成。它表現(xiàn)為孩子從小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孩子有了自己鮮明的性格與特征。
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的基本形成,說明孩子表現(xiàn)于外的性格與特征也就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孩子有了自己的行為特色。但這只是我們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所得出的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特點。其實,這個案例還反映出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意識,已經(jīng)在孩子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王丹因女兒性子慢,做事磨磨蹭蹭的而打罵女兒。女兒被母親打罵后又有什么反應(yīng)呢?女兒被母親打罵后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半天不出來——原來女兒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寫日記,在日記中對母親的行為表示抗議。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會有體會。在孩子4——6歲這一階段,你若打孩子,孩子只會哭。而當孩子到了7——10歲這一階段,你若打孩子,孩子的反應(yīng)與4——6歲這一階段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會哭;有的會不哭,讓你打,一聲不吭;有的會躲會跑;有的會和父母對打;……有的則會象王丹的女兒一樣躲在屋里寫日記。
為什么孩子7——10歲這一階段和4——6歲那一階段在對待父母的“打”的問題上,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這又反映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什么特點呢?它所反映的正是:處于7——10歲這一階段的孩子,意識已經(jīng)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具體表現(xiàn)為: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觀點,有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由于這時的孩子,意識已經(jīng)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判斷什么是好,什么是否,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案例中王丹的女兒被母親打罵后所出現(xiàn)的反應(yīng)和表現(xiàn),正說明了孩子心理發(fā)展的這一特點。只是因為孩子還小,沒有能力與母親抗爭,只有在日記中對母親的行為表示抗議。
我們講,王丹的女兒處于4——6歲那一階段,母親打罵她,不會有7——10歲這一階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用寫日記的形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那是因為4——6歲的孩子,意識還剛剛萌發(fā),思維初步地發(fā)展,孩子對外界的事物還了解得太少,什么事情都感到新鮮,什么事情都想知道,還沒有形成孩子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4——6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就是好問好動。而到了7——10這一階段則不同——7——10歲的孩子,由于前一階段的好問好動,使他們對外界的事物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有了不少的了解,對外界的事物已經(jīng)不再感到陌生;對事物的特性有所辨別,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所把握。再加之這一階段的孩子通過上學讀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懂得的東西確實也不少,也就初步形成了他們對事物的觀點,形成了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也就有了孩子自己獨立的思想,有了孩子自己對是非好否的評判。這個時候的孩子,也就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王丹覺得孩子上學以后和自己的感情漸漸地疏遠了,就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由于母親的打罵行為而導致親子關(guān)系的疏遠。所以,7——10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意識已經(jīng)在孩子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由于7——10歲的孩子,意識已經(jīng)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能用意識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他們也就能通過意識的努力形成新習慣——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表示孩子已經(jīng)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
我們講,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代表著孩子的性格與特征。由于孩子許多習慣的形成,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基本形成,孩子從小形成的各種習慣也就基本趨于穩(wěn)定,孩子的行為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們這里所講的“各種習慣”,是指孩子自出生以來就具有的凌亂的本能行為在以后的發(fā)展中,被逐漸地系統(tǒng)化、模式化后,形成了孩子自己行為的特色,如孩子從出生就會哭,會笑,手腳會亂動等等。
我們上面所講的孩子的習慣,只是孩子習慣的一個方面。其實,孩子還有另一種習慣的形成。而這種習慣,不是在孩子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而是在孩子意識的作用下形成的;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的系統(tǒng)化、模式化,而是孩子本能行為所沒有的;不是在孩子長大以后不能記得自己的習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而是在孩子的腦海里能夠留很清楚、很深刻的印象……如,孩子什么時候?qū)W會騎自行車,什么時候?qū)W會電腦打字等等。騎自行車和電腦打字,是人的本能行為中所沒有的行為,不是孩子無意識的習慣行為。但騎自行車和電腦打字,又實實在在是一種習慣動作。如果騎自行車的動作不能形成習慣,也就沒有學會騎自行車;如果電腦打字的動作不能形成習慣,也就沒有學會電腦打字。然而,這種習慣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種習慣正是通過意識的努力而形成——通過學習而形成。
我們講,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習慣,并不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而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而形成的,與無意識的習慣有著很大的不同??雌饋?,兩種習慣都是習慣,似乎沒有什么分別。但你只要仔細分辨,它們則有許多的不同:一個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另一個則是在自己意識的作用下、在自己意識的努力下形成的;一個是自己長大以后不記得習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另一個則能夠很清楚地記得習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由于無意識的習慣,是人的本能行為的系統(tǒng)化和模式化,代表著人的“性格與特征”,所以這種習慣的內(nèi)在心理表現(xiàn),我們把它叫做“無意識心理模式”。而在意識作用下通過意志的努力而形成的習慣,是人的本能行為中所沒有的,是人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代表著人的“知識與技能”,所以這種習慣的內(nèi)在心理表現(xiàn),我們把它叫做“意識心理模式”。
所謂意識心理模式,就是指人通過學習知識而形成的一種新習慣。如果你學會了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加減乘除的運算規(guī)則就在你腦子里形成了習慣,你就有了運算的知識;如果你學會了開汽車,開汽車的動作就在你心理形成了習慣,你就擁有了開車的技能……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卻是需要意識的努力,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形成習慣。7——10歲的孩子,由于意識已經(jīng)在他們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能夠通過學習知識形成新習慣。加之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進入學校接受正規(guī)化教育,他們當然地通過學習知識形成新習慣,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他們也就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進行活動,達到自己的目的。王丹的女兒會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表現(xiàn)為孩子已經(jīng)能夠用自己意識的努力形成新習慣,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并運用自己所建立的新習慣(意識心理模式)達到抗議母親的目的。這也就是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第三個特點。
孩子表現(xiàn)于外的,給人印象、能夠被人觀察和了解的各種習慣——性格與特征(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基本形成,孩子內(nèi)在的意識活動又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孩子能夠通過意識的努力不斷地學習知識與技能,形成新習慣——建立意識心理模式,這三個方面的特點綜合在一起,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其實。它所能說明的也就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所以,7——10歲這一階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時期。這也就7——10歲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點。
二人格的含義
我們講,7——10歲這一階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時期。那么,什么又是人格呢?
其實,說起“人格”這個詞,再也沒有比它復雜、更難以下定義的了。到目前為止,有關(guān)人格的定義不下數(shù)百種,但卻還沒有哪一種人格定義真正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認同,或者說,還沒有哪一種人格定義真正地反映出人格的本質(zhì)、概括出人格所具有的實在內(nèi)容。當然,我們這里所講的人格,并非是從法律意義上去講的人格,也不是從道義上去說的人格,更不是從行業(yè)特點上去闡述的人格,而是從心理學意義上,從孩子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講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孩子心理發(fā)展趨向成熟的一個標志。
那么,從心理學意義上,從孩子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講人格,來闡述人格的意義,又怎樣來給人格下定義呢?所謂人格,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和多年來對人格問題的探討,那就是:以無意識心理模式為外在表現(xiàn)形式,以意識心理模式不同組合為手段的意識活動方式。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孩子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分三個方面來進行把握。
1、孩子表現(xiàn)于外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各種無意識習慣)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定。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講過,所謂無意識心理模式,也就是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由于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代表著人的性格與特征,能被人們所觀察和了解,成為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如,人的外表、體型、性格、氣質(zhì)等等。比如某位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課,教師的外表,說話的口齒,講課的動作、風度,以及他的性格、氣質(zhì)等等,這些都是能夠被人所觀察和了解的,也就形成了教師的外在表現(xiàn)。人的這些外在表現(xiàn),都是有模式的,也就是說,都是形成了習慣的。但這些習慣,一般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成為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一個人不同于他人的外在特征。如案例中王丹的女兒做事性子慢,磨磨蹭蹭的,正是孩子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代表著孩子的性格,成為孩子行為的一種特征。
7——10歲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已經(jīng)形成,孩子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所以我們許多做父母的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辨別出誰是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孩子的體型、模樣,走路的姿勢呀等等,已經(jīng)定型,成為孩子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孩子的無意識心理模式一旦形成,也就成為孩子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很難被改變過來。這也就是孩子人格形成的第一個標志。
2、意識心理模式是孩子內(nèi)在意識活動的一種手段。我們在上面已經(jīng)對意識心理模式作了介紹和進行了探討。由于意識心理模式,是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通過不斷地學習知識而形成的新習慣,代表著孩子的知識與技能,成為孩子意識活動所憑借和運用的手段。但由于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不斷地學習知識,形成新習慣,使孩子擁有的知識與技能越來越多,如孩子既有數(shù)學知識、物理知識、化學知識,又有語文知識、歷史地理知識,還有騎自行車、電腦打字的技能等等。孩子這些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是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而實現(xiàn)的,也就是通過孩子意識的努力而形成了習慣的,也就成為孩子的意識心理模式。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怎樣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這也就存在著一個怎樣對知識與技能進行組合的問題。如孩子在解一道物理題時,既要運用物理的知識,又要運用數(shù)學的知識;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時,不僅要運用函數(shù)的知識,還要運用三角、幾何的知識等等,這就存在著怎樣對意識心理模式進行不同組合的問題,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孩子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問題。孩子怎樣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是指孩子的意識活動,下面我們會講到。但孩子要運用知識,首先得有知識。所以孩子必須通過意識的努力去學習知識,不斷地去形成新的習慣,不斷地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這也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要求孩子要讀好書的根本原因。
意識心理模式,作為孩子意識活動所憑借和運用的手段,它是通過孩子意識活動建立起來的。孩子能夠通過意識的努力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又一標志。但由于孩子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各有不同,而且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深淺不一,所以孩子所建立的意識心理模式也各有差異,成為一孩子區(qū)別于另一孩子的內(nèi)在特征。為什么同是一個班的孩子,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而有的學習成績差呢?這就是孩子掌握知識與技能程度的不同,反映出孩子內(nèi)在心理上的差異,成為孩子內(nèi)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征。案例中王丹的女兒,能夠用寫日記的形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說明孩子已經(jīng)建立起了意識心理模式——孩子要用寫日記的形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首先要認得字和形成寫字的習慣,才能對文字進行組合。如果換成別的孩子,就不一定是用寫日記的形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可能會采取別的形式,會躲會跑等等,這也反映出孩子內(nèi)在心理上的差別。所以,孩子能夠通過意識的努力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標志著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3、意識活動方式。我們講的意識活動方式,主要是指孩子怎樣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或者說,怎樣運用自己通過意識努力所建立的意識心理模式來解決實際問題。而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問題。意識的活動方式不同,表現(xiàn)為孩子運用知識與技能的形式不同:有的孩子擁有了知識與技能,但卻不會運用,這種情況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只會死記硬背被動接受,不會主動思考,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差,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智力低下;有的孩子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則又各有不同。如在解一道數(shù)學題時,有的孩子會用這種方法,有的孩子則會用那種方法,盡管各種方法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但卻表現(xiàn)出孩子意識的活動方式不同……。意識活動的方式不同,也就表現(xiàn)出孩子對意識心理模式組合的不同,表現(xiàn)出孩子意識活動的差異性。
其實,我們都知道,知識并不等于智力,擁有了知識,并不等于就開發(fā)了智力。但開發(fā)智力,則必定能擁有知識。孩子的意識活動方式怎樣,決定著孩子從小智力開發(fā)的狀況。孩子的智力從小就得到了有效地開發(fā),那孩子意識活動的方式就活躍,就會靈活多樣,就能有效地對意識心理模式進行組合,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就會大大地增強;孩子從小的智力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fā),盡管被動地接受了許多知識,但意識活動的方式則顯得呆板、機械,靈活性不強,不能對意識心理模式進行很好地組合,只會生搬硬套,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則大大地降低。但不管孩子運用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怎樣,對意識心理模式的組合情況怎樣,是強是弱,是好是壞,處于7——10歲這一階段的孩子,都已經(jīng)具有了自己意識的活動方式。王丹的女兒會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抗議母親的行為,別的孩子則可能用逃跑的方式來躲避母親的打罵,還有孩子則可能一聲不吭地讓母親打、母親罵等等,這也就是孩子內(nèi)在性格上的差異性。
意識的活動方式,是人格的實在內(nèi)容。孩子內(nèi)在的意識活動方式,是孩子人格是否形成的一個根本標志。但孩子的意識活動方式,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我們剛剛說到的,受意識心理模式的影響。孩子的意識心理模式是否建立起來了?建立了什么樣的意識心理模式:……這對意識的活動方式有很大的影響。二是受無意識心理模式的影響。我們知道,無意識心理模式,是指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習慣,代表著人的性格與特征。由于無意識心理模式作為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它一旦形成,人的各種習慣就基本趨于穩(wěn)定,就會對人的內(nèi)在意識活動起一種制約的作用,使得人的意識活動,只能按照無意識習慣形成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帶有無意識習慣的特征。如案例中王丹的女兒做事性子慢,磨磨蹭蹭的,就是無意識心理模式對意識活動起到的一種制約作用,使得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表現(xiàn)出“慢”的動作來。又如,有的孩子有唱歌的才能,可由于膽子小,不敢在眾人面前唱歌;盡管他很想表現(xiàn)自己唱歌的才華,可就是因為膽子小不敢唱歌,最終制約了意識的活動。雖然無意識心理模式,作為人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制約著意識的活動,但人卻可以通過意識的活動把它改正過來,使它與意識的活動相適應(yīng)。我們講的通過意識的活動改正否習慣,就是指的改正無意識心理模式這一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使之與意識的活動相適應(yīng)。如我們剛才所講的唱歌的事例,如果能把無意識心理模式中“膽小”的習慣改正過來,那么,唱歌的才華也就得到了表現(xiàn),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在的意識活動也就達到了統(tǒng)一。當然,我們這里所講的,是意識與無意識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其實也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guān)系。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表現(xiàn)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的健康發(fā)展上。所以,我們把孩子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作為貫穿整個文章的一條主線,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以上三個方面的綜合,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人格的含義,也是孩子人格是否形成的一個根本標志。孩子人格的形成,標志著孩子已經(jīng)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由于7——10歲這一階段,正是孩子人格的形成階段,這也就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個現(xiàn)實基礎(chǔ):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持孩子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三、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態(tài)
7——10歲這一階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階段;由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孩子已經(jīng)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意識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孩子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態(tài)度,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通過意識的努力建立意識心理模式,形成新習慣,并通過對意識心理模式的不同組合來達到意識活動的目的。由于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就有了自己對是非、好否、善惡的評判標準,孩子也就有了自尊心;孩子能夠通過意識的努力建立意識心理模式,就可以以意識心理模式的不同組合為手段來達到意識活動的目的,孩子也就能夠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關(guān)鍵是父母的如何教育和引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對4——6歲孩子的心理特點作了分析。由于4——6歲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是意識已經(jīng)萌發(fā),思維初步地發(fā)展,但無意識仍然在孩子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所以4——6歲這一階段的孩子表現(xiàn)出好問好動的特點。孩子好問好動,正是因為孩子對外界事物了解得太少的一種心理表現(xiàn),孩子并未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沒有很強的對是非、好否、善惡的評判標準,孩子的人格沒有形成,也就沒有很強的自尊心理。又由于無意識仍然在孩子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孩子的各種活動中,其本能的傾向還是主要的,孩子不能真正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孩子也就不能通過意識的努力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孩子也就還不能算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所以,4——6歲這一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既要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又要塑造孩子的行為,做到使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和行為的塑造同步進行,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但是,到了孩子7——10這一階段,孩子的人格已經(jīng)形成。孩子人格的形成,又反映出前兩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在孩子身上所取得的效果:是既開發(fā)了孩子的智力,同時又塑造了孩子的行為(關(guān)于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我們不單獨作為一點來說明。因為道德既可以歸類到行為的塑造中,但作為知識的一種類型,也可以歸類到意識心理模式中);或只開發(fā)了智力,而沒有很好地塑造行為;或是只是塑造了行為,而沒有很好地開發(fā)智力,等等。由于這一階段孩子的人格已經(jīng)形成;孩子人格的形成,表現(xiàn)為孩子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各種習慣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孩子的意識已經(jīng)在心理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做人的尊嚴,容易因父母的教育不當而導致心理的不健康因素。孩子要不斷地通過意識的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不斷地建立起意識心理模式、形成新習慣,就必須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所以,這一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持孩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才能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下面,我就這一階段如何來教育孩子,談點自己個人的看法。
1、尊重孩子的習慣。我們講尊重孩子的習慣,是要尊重孩子的兩種習慣:一種是孩子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習慣;另一種則是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形成的新習慣。前一種習慣,到了7——10歲這一階段,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形成了孩子行為的特色,成為孩子表現(xiàn)于外的特征;后一種習慣的形成,則還剛剛開始。但不管孩子這兩種習慣的形成是好是壞,都不是現(xiàn)在形成的,而是在前兩個階段并從前兩個階段延續(xù)而來逐步形成的。要改正孩子的壞習慣,使孩子的習慣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做父母的不能包辦代替,必須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孩子要不斷地學習知識與技能形成新習慣,也必須通過孩子自己意識的努力才能做到。要使孩子自己通過意識的努力改正壞習慣,形成好習慣和新習慣,就必須要使孩子明白和懂得改正壞習慣,形成好習慣和新習慣對孩子今后發(fā)展的影響。這樣,改正壞習慣,形成好習慣和新習慣才能成為孩子一種自覺的行動,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尊重孩子的習慣,并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去改正壞習慣,形成好習慣和新習慣,以促進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1)尊重孩子的無意識習慣。尊重孩子的無意識習慣,是因為孩子的各種無意識習慣并非是孩子現(xiàn)在形成的,而是在前兩個階段,在孩子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習慣是好是壞,都不能怪孩子,而應(yīng)該怪做父母的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從小形成的一些不良習慣,到了7——10這一階段,已經(jīng)基本上定型了,做父母的就要尊重這個事實。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對于孩子的一些壞習慣,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導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動輒就打罵。案例中王丹對女兒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
打罵孩子,并不能令孩子改掉壞習慣,因為孩子的許多習慣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孩子要改正壞習慣,用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有一個過程;孩子在遭受父母的打罵時,可能會控制一下自己的行為,可打罵之后還是一樣,不會得到改變,因為孩子沒有明白壞習慣對自己今后可能帶來的影響。所以,要使孩子能夠改正壞習慣,就要使孩子懂得壞習慣的害處,以及對他今后發(fā)展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孩子才能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去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如孩子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既影響了自己語言的發(fā)展,使得孩子在課堂上回答不清老師的提問,又降低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對于自己今后的發(fā)展來說,由于語言的不通暢,很多工作都難以適應(yīng)。在孩子懂得了這些道理的前提下,做父母的再引導孩子糾正發(fā)音,矯正說話不清的習慣,使孩子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來實現(xiàn)。而如果做父母的對于孩子說話結(jié)巴的壞習慣,不是通過引導孩子用自己意識的努力去改變,而是動輒打罵。越打罵,孩子的心理就越緊張;心理越緊張,孩子說話結(jié)巴的習慣就越改不了。案例中王丹常常因女兒做事磨磨蹭蹭而打罵女兒??膳畠涸谠馐艽蛄R時,并不感到是因為自己性子慢而挨打,而是認為做父母的不是,常常把火發(fā)到她頭上。由于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壞習慣的害處,以及給他今后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孩子的壞習慣不能得到改變,同時還會對大人產(chǎn)生一種怨恨心理。這就是做大人的教育方式的不當。
要孩子改正壞習慣,用好習慣來替代壞習慣,要在孩子懂得壞習慣的害處,以及對他今后的發(fā)展可能帶不良影響的前提下,引導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去進行改變。因為這時的孩子,人格已經(jīng)形成,是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完全有能力通過意識的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壞習慣。如果做父母的不是引導孩子通過意識的努力去改正壞習慣,而是以打罵的方式來勒令孩子改正壞習慣,不但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還常常會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因為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有了自己做人的尊嚴,有了自尊心,經(jīng)常遭受父母的打罵,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就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王丹的女兒會在日記中寫道,“她是我的媽媽嗎?”“我真希望自己不是她的女兒?!?span lang="EN-US">
(2)尊重孩子意識努力形成的新習慣。尊重孩子通過意識努力形成的新習慣,是因為孩子通過意識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建立意識心理模式形成的新習慣,也并非是孩子這一階段形成的,而是從前一階段延續(xù)過來的。在前一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效地開發(fā)了孩子的智力,通過引導孩子對感性、形象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鍛煉了孩子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孩子一種勤于思考的習慣,還是讓孩子過早地接受了正規(guī)教育,養(yǎng)成孩子只會死記硬、被動接受,不會主動思考的壞習慣,正是對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種檢驗。孩子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新習慣,反映出孩子的意識活動方式:是能有效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還是只會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如果孩子新習慣的形成是屬于后一種情況,做父母的則要在尊重孩子新習慣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在形成新習慣的過程中改變過去的做法,通過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來鍛煉孩子的思維,開發(fā)孩子的智力。
我們剛才已經(jīng)講到,到7——10歲這一階段,孩子的無意識習慣已經(jīng)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但孩子通過意識努力學習知識與技能,形成新習慣,則還剛剛開始。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新習慣的形成只是靠死記硬背被動接受,而不是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來獲得知識,就要注意引導孩子加強對思維的鍛煉,只一味地打罵和責怪,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為做父母的,對于孩子的智力是否得到了有效地開發(fā),對于孩子新習慣的形成到底怎樣,一般都是通過孩子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固然,孩子考試成績的好壞,反映出孩子新習慣形成的效果。但孩子是否用心讀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孩子只是不用心讀書導致成績不理想,同孩子新習慣的形成是否出現(xiàn)問題,沒有很特別的關(guān)系;如果孩子用心讀書而不能取得好成績,則反映出孩子在形成新習慣的過程中存在問題。父母發(fā)現(xiàn)了孩子在形成新習慣地過程中存在問題,就要在尊重孩子新習慣的前提下,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來進行改變,而不通過打罵的方式來勒令孩子改變。這是因為孩子學習知識與技能本來就是靠死記硬背,而不是靠主動思考來實現(xiàn)的。要改變孩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就要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去背,才能使孩子新習慣的形成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如果父母只是覺得孩子笨,并不引導孩子去主動思考而使孩子新習慣的形成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只是一味地打罵,孩子本來就只會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父母越打罵,孩子新習慣的形成,也就越是只能按照過去的模式進行下去,不會有進步。
孩子習慣形成的好壞,是孩子人格是否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一個標志。不管是孩子的無意識習慣,還是孩子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形成的新習慣,都是7——10歲這一階段孩子習慣形成的一個事實。孩子習慣的好壞,與其說是孩子本身的問題,不如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的問題。做父母的怎樣來形成孩子好的習慣,都必須在尊重孩子習慣的基礎(chǔ)上,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意識的努力去進行改變,才能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那種靠打罵孩子和施加壓力的做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只能適得其反。
2、尊重孩子的意愿。我們說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因為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人格已經(jīng)形成。由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孩子已經(jīng)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有了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態(tài)度,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他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要由孩子自己來決定,而不是由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比方說,在孩子完成學校和老師布置的課業(yè)任務(wù)的前提下,給孩子補補課或讓孩子學點別的什么東西,如鋼琴、美術(shù)呀什么的,必須要征得孩子自己的同意。因為孩子愿意學的,說明孩子有興趣;孩子感興趣的就會學得認真,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很快樂,就能保持孩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這種學習效果就會好??晌覀冊S多做父母的根本不考慮這些,不是根據(jù)孩子的意愿讓孩子有選擇地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是把父母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硬逼著孩子學。孩子沒有興趣的,你要硬逼著孩子學,孩子就會感到不是在為自己學,而是在為父母學,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同時產(chǎn)生一種厭學情緒。其結(jié)果是,孩子什么都學,可什么都沒學好,反面使學習成績下降了,適得其反。所以案例中王丹的女兒會在日記中這樣抱怨:“這個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為媽媽學習,連玩的時間也沒有。我真恨她,真希望自己不是她的女兒。”
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保持孩子健康心態(tài)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孩子能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讓孩子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有利于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地發(fā)展。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愿意不愿意,硬逼著孩子學,孩子本來就不想學,只是因為在父母的壓力下沒有辦法,產(chǎn)生消極情緒,導致了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雖然父母的一些錯誤做法對孩子心理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一時還不能覺察,但慢慢地日積月累,終而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
據(jù)一份調(diào)查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而大學生所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并非是在大學時期產(chǎn)生的,而常常是緣自于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到了大學時期才暴發(fā)。這就充分說明,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從小就注意,才能真正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3、尊重孩子的尊嚴。我們講要尊重孩子的尊嚴,是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是人格的形成時期。孩子人格的形成,表明孩子有了自尊心,有了自己做人的尊嚴,已經(jīng)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這就要求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大人來看待,給孩子一種與大人平等的待遇,也就是給孩子一種做人的尊嚴,才能保持孩子一種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不能因孩子做錯一些小事情,或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對孩子動輒打罵,使孩子蒙受委曲,自尊心受到傷害。象案例中王丹的女兒會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是媽媽的出氣筒。我現(xiàn)在特別想有個女兒,我也拿她出出氣。”就是因為做母親的沒有尊重孩子的尊嚴,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來看待,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導致了孩子的怨恨心理。
為什么孩子同大人的關(guān)系會漸漸地疏遠呢?就是因為我們許多做父母的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看待,沒有給孩子一種平等的待遇,沒有尊重孩子做人的尊嚴。由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看待,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在行為上,都使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感受不到自己做人的尊嚴,孩子也就感受不到自身的能力和力量,孩子對生活的信念就會產(chǎn)生動搖,也就直接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態(tài),是這一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一條原則。怎樣來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持孩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并不限于以上我所提出的幾點。但有一點我要提醒讀者和做父母的,那就是: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從小就注意,從小就要保持和培養(yǎng)孩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才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