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會反問,既然我認為沒有價值,我還會追求嗎?當(dāng)然,有的時候我們?yōu)槁暶郏械臅r候我們趨同于社會的價值,為了人生中“無以為”的事情,我們就為了一口氣,去追求得還少嗎?有時,一個高考生,考上了一個他并不喜歡的專業(yè),僅僅因為這個專業(yè)在清華大學(xué)。所以,他寧可服從調(diào)劑。家長驕傲地說:“我兒子上了清華了!”孩子說:“我戴著清華的校徽??!”其實他心中也許會有一種隱痛。他真正喜歡的專業(yè)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個學(xué)校。此生,他錯過了。
有時候,年輕人,可能為了娶一個絕色的女子,也可能是為了嫁一個富商,也許會舍棄真正的愛情,僅僅因為眾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虛榮。此生,他(她)錯過了。如果說真正做到“達生之情”,能夠不去追求生命中的“無以為”,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達命之情者,不務(wù)命之所無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達命運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無奈何的東西,命運中達不到的目標。就是放掉我們生命中那點較勁的東西,不去跟有限的時光,計較一種真正達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們,入下我們心中那點較勁兒的、執(zhí)拗的東西。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qū),山里的猴子經(jīng)常跑到農(nóng)田里禍害莊稼。它們的目的很簡單,無非是為了自己一點生計,儲備一點糧食。所以,這個地區(qū)就發(fā)明了一種捕猴子的方法,農(nóng)民們在家門口放一點米,誘使猴子來。其奧妙在于用什么樣的容器來裝這點米。
這是一種大口的瓶子,卻有細細的瓶頸。瓶頸的尺寸有奧秘,很細小,恰好可以容納一個猴子的爪子伸進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頭,就拔不出來了。這個時候,如果“達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來,爪子還能拔出來。但是沒有一只猴子愿意這么做。
在這個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誘人的白米,猴子們夜里來偷米的時候,把它細細的爪子,順著那個瓶頸但進去。到了早上,你會看見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個瓶子較勁兒,手里緊抓著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來。這僅僅是一個群猴圖嗎?這是一個世相圖呢!
聽到這個故事,大家都會啞然失笑。但是,我們有多少人手中抓著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連累了一生呢?莊子說:“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這東西來臨的時候,父母沒有征求我們的同意,就把我們帶到世界上了,我們是無法拒絕的。流光要把我們的年貨帶走的時候,同樣不會說征得我們的同意,我們阻擋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來也無奈,走也無助,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關(guān)鍵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們常感嘆人生的短暫,希望在短暫的人生中能夠獲取成功的事業(yè)。
那么,當(dāng)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見識和閱歷,決定了你的能力和膽識。
莊子曾假托孔子說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最喜歡的學(xué)生顏回對孔子說:我曾經(jīng)渡過一個名字叫觴深的深淵,看見擺渡的人,劃船技術(shù)太高明了,簡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羨慕地問他:操舟可以學(xué)嗎?他回答說: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個秘密,說:如果你要是會游泳的話,你學(xué)劃船就特別容易;要是你會潛水的話,即使你從來沒見過船,你也會劃船了。我就問他為什么?他卻什么也不說了。請問老師,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聽了,說:“善游者數(shù)能,忘水也。”一個真正會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這樣他劃船的時候,他不害怕,因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為什么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都敢劃呢?是因為會潛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陸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淵看作是前方的一個高岡,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車子后退一樣。他連水底都可以潛,還會怕翻船嗎?
孔子告訴他的學(xué)生,世間的道理就是這樣,人如果有大見識,他再去學(xué)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沒有閱歷,心中就會忐忑??鬃由踔吝€給顏回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你看看賭博,賭博的時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個瓦片當(dāng)賭注的人,他賭得自如瀟灑,反正他賭的就是個瓦片;拿漂亮昂貴的帶鉤當(dāng)賭注的人,他賭起來可能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就施展不開,心存恐懼了,拿黃金當(dāng)賭注的人,一定會神志昏亂。
為什么?這是因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樣的,“凡外重者內(nèi)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內(nèi)心一定笨拙。其實,在我們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臨重大的抉擇,越會失手。他并不是失給了對手,而是失給了自己。
有很多人的失敗,真正是敗給了內(nèi)心的“在乎”二字。這種“在乎”會讓我們在面臨大事的時候,戰(zhàn)戰(zhàn)兢兢,束手束腳,驚慌失措。因為我們心中過分地患得,所以患失。所以,莊子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去學(xué)習(xí)很多,我們可以去經(jīng)驗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與不在乎,你個人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會決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shù)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
當(dāng)我們患得患失時,當(dāng)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jīng)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現(xiàn)。
莊子在《田子方》里面說了這樣一件故事:列御寇,就是那個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時候,志滿意得,滿是驕矜之卸,拉滿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滿滿一杯水,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緊跟著發(fā)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經(jīng)在弦上等著呢,手臂上那杯水紋絲不動,而列御寇這個人也正像個木頭人一樣站在那里,巋然不動。
像列御寇這樣的射箭技巧,不可謂不高,但這樣的人真正達到大境界了嗎?伯昏無人不以為然,說:你這種箭術(shù),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術(shù),而不是無心射箭的射術(shù)。“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無人說:我現(xiàn)在要邀請你,我們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無人就當(dāng)先走上高高的山崗,腳上踏著風(fēng)化的危石,身臨百丈深淵,然后轉(zhuǎn)過身來,倒退著向深淵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腳掌有一部分已經(jīng)懸在懸崖之外。站在這個地方,伯昏無人請列御寇上來射箭。而此時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腳后跟了。
這時,伯昏夫人說:“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人世間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蒼天,向下可以看清黃泉,世界萬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神色不變,氣定神閑。他對列御寇說:你現(xiàn)在心驚目眩,再讓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這個故事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不要過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擺脫環(huán)境而生存。當(dāng)我們都面對惡劣環(huán)境的時候,就要看我們內(nèi)心所醞釀的心境如何。當(dāng)一個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懼的時候,這個人才成為真正的勇者,這個人的技巧才有發(fā)揮的空間。如果你的心境已經(jīng)被環(huán)境挫敗的時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將一事無成。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科學(xué)家和十個實驗者參與這個實驗。在一個黑咕隆咚的屋子里面,鋪了一條獨木橋。科學(xué)家對實驗者說:“這個屋子很黑,前面是一座獨木橋。現(xiàn)在我領(lǐng)著你們過橋,你們只要跟著我走就行了。”
十人個跟著教授,如履平地,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刈哌^了獨木橋,來到屋子的那一端。這時,教授打開了一盞燈。這些人定睛一看,頓時嚇得趴下了,原來他們剛才走的,不僅是一根獨木橋,在獨木橋下面,是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里有十幾只鱷魚,正在來回游著。這時教授說:“來,這就是剛才你們走過的橋?,F(xiàn)在我再走回去,你們還有幾個人愿意跟著我回去?”
一個人都沒有!他們?nèi)寂吭谀莾翰粍恿?。教授說:“我要求你們,一定要站出來。真正的勇敢者跟著我過去。”最后好歹站出了三個人。而這三個人里面,有一個人走到一半兒就哆嗦了,最后蹲著蹭著過橋了。還有一個人,剛走幾步就趴下了,最后爬著過去了。只有一個人還算是走著過去了。教授再動員剩下那七個人,結(jié)果他們說什么也不走。
這時,教授又開亮了幾盞燈,大家又看到一個事實:在橋和鱷魚之間,還有一層防護網(wǎng)。教授說:“現(xiàn)在還有誰愿意跟著我走這個橋呢?”這回又有五個人站了出來。因為知道有了防護網(wǎng),所以他們放心地跟著教授走過橋去。教授問最后趴下的兩個人:“剛才你們不是從這上面走過來了嗎?為什么現(xiàn)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兩個人哆哆嗦嗦地說:“我們一直在想,這個網(wǎng)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嗎?”
其實,這可能是我們所面對的真實的生活。有的時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時候,你反而可以闖過去了。在你僅僅看到一些表象的時候,你就被徹底嚇暈了。而當(dāng)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與危、利與弊的進修,也許我們會鼓起勇氣,心懷恐懼,還還能戰(zhàn)勝自我地走過去。
這個時候,行走作為一種技巧,還重要嗎?我們內(nèi)心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心態(tài),決定了他生活的狀態(tài)。那么,一個人的內(nèi)心要達到什么樣的狀態(tài)才最好呢?怎么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呢?
莊子又講了一個斗雞的故事:
紀清子為大王培養(yǎng)斗雞。大五顯然很喜歡斗雞,希望紀清子能養(yǎng)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雞,能夠盡快出戰(zhàn)。十天過去了,大五就去問這個紀清子:我那只雞能斗了嗎?
紀清子回答說:還不行,因為這只雞“方虛靨而恃氣”,大公雞盛氣凌人,羽毛張開,目光炯炯,非常的驕傲,胸中有股氣。我們一般人認為,這個時候斗雞不是正好嗎?但真正懂得訓(xùn)練雞的人說,這個時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過了十天,大王又問。紀清子回答說:還不行。盡管它的氣開始收斂了,但別的雞一有響動,它馬上還是有反應(yīng),還有去爭斗,這還不行。又過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問。紀清子說:還不行。他現(xiàn)在雖然對外在的反應(yīng)已經(jīng)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還有怒氣,不行再等等。
又過了十天,大王來問。紀清子終于說:這回雞差不多可以了。別的雞一些響動鳴叫,它已經(jīng)不應(yīng)答了?,F(xiàn)在它像個什么樣子呢?這就引出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叫做“呆若木雞”。紀清子說,這只雞現(xiàn)在已經(jīng)訓(xùn)練得像個木頭雞一樣,“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內(nèi)聚,它的德性已經(jīng)內(nèi)化了,內(nèi)斂了。所以,這只雞往那兒一站,任何雞一看見它,馬上就會落荒而逃。這個時候的雞可以去參加斗雞了。在《莊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發(fā)人深省的,因為它提供了與我們常人大相徑庭的判斷系統(tǒng)。
我們認為,一只雞如果去爭斗的時候,就像一個將士了陣三通鼓一樣,需要趾高氣揚,需要躊躇滿志,需要有必勝之心張揚顯露.而莊子給我們的境界是,當(dāng)它一層一層把外在鋒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銳氣都納于內(nèi)心.這并不是說,它沒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內(nèi)斂。這種時候,才可以叫全德。
真正的爭斗,取得勝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莊子在《達生》篇里,講了一個木匠的故事:
這是一個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他“削木為鑲”。這鑲,是懸掛鐘鼓的架子兩側(cè)的柱子,上面會雕飾著猛獸。這鑲還有一種解釋,說它是一種樂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
這木匠把鑲做成了“見者驚為鬼神”,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以為鬼斧神工啊,怎么會做得這么好?那上面的猛獸栩栩如生。梓慶的名聲傳了出去,傳著傳著就傳到國君那兒去了,所以魯侯召見這個木匠梓慶,要問一問他其中的奧秘。
梓慶很謙虛,說我一個木匠,我哪有什么訣竅?根本沒有什么技巧?。∷麑︳敽钫f:我準備做這個鑲的時候,我都不敢損耗自己絲毫的力氣,而要用心去齋戒。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nèi)心真正安靜下來。
在齋戒的過程中,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慶賞爵祿”了,也就是說,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賞啊、慶賀啊,等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說,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非譽巧拙”了,也就是說,我已經(jīng)不在乎別人對我是毀是譽、是是非非,大家說我做得好也罷,做得不好也罷,我都已經(jīng)不在乎了,也就是說忘記名聲了。
還要繼續(xù)齋戒。到第七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四肢形體”,也就是說,到第七天,達到忘我之境。這個時候,我可以忘記我是在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雜念,就做不好了。這個時候,我就進山了。進山以后,靜下心來,尋找我要的木材,觀察樹木的質(zhì)地,看到形態(tài)合適的,仿佛一個成型的鑲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它就會成為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了。
梓慶最后說,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秘。
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有一個坦蕩的好心態(tài),就能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么,到底什么叫“以天合天”呢?怎樣才能做到“以天合天”呢?所謂的齋戒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這四個字值得我們記?。?#8220;以天合天”。
人就應(yīng)該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規(guī)律的事情去應(yīng)對規(guī)律,也就是說,人應(yīng)該用最符合規(guī)律的事物去應(yīng)對規(guī)律。人永遠不要和規(guī)律較勁兒,不要違背規(guī)律,不要做徒勞的努力,而應(yīng)該用自己澄凈清明的心,用一種世間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這就是人生的效率,木匠齋戒七天,其實是穿越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忘記利益,不再想著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個世間的大利;第二個階段,忘記名譽,不再想著大家的是非毀譽對我們有多么重要;第三個境界,忘記自己,人其實只有達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時代,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新聞,來自于什么地方?來自于那種最前沿的現(xiàn)場。那里一定有一批出生忘死的記者,他們已經(jīng)忘記自我的存在,而僅僅把新聞的傳遞當(dāng)成他的天職。他們發(fā)回的報道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個記者在現(xiàn)場還在想:我妝化得好不好?我哪個角度照出來最好看?我該怎么提問:那么,他一定不會采訪到好新聞的。所以,真正好的職業(yè)狀態(tài),是要達到忘我。所以,這個木匠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這三點,你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guī)則,做到“以天合天”。
想一想,這個道理很難嗎?并不難!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中,把很多樸素的東西重新?lián)旎貋?,這就是所謂的“見素而抱樸”。把人世間很多很多世故的規(guī)則打破,打破之后,我們就能品嘗到生活本初的滋味。有一個故事說得好:
一個普通的園丁,他致力于種各種各樣的瓜果。一個夏天,他收獲了滿清一架葡萄,這是他一直用心栽培的成果,又大又甜。他高興極了,希望大家都能夠分享葡萄的滋味。他就抱著一串串葡萄,站在家門口,只要有來往的路人,他就要遞上去,讓人家嘗嘗。
有一空富商路過。園丁抱著葡萄上去說:“你嘗嘗我的葡萄好不好?”這個富商吃了,說:“這個葡萄這么好,你要多少錢?我一定得付給你錢。”園丁說:“我不要錢,我就想讓你嘗嘗味道怎么樣。”富商說:“憑什么白給我葡萄呢?你給我葡萄,肯定得要錢?。∧悴灰缓靡馑?,來來,我先把錢給你,這個葡萄,我買回去再慢慢嘗!”商人硬塞給他一筆錢,捧著葡萄走了。園丁特別失落。這個時候,過來一個官員,他又捧了一抱葡萄遞過去,說:“你嘗嘗我的葡萄味道怎么樣?”官員一嘗,太好了,說:“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你看見我穿官服了吧?有什么事你就開口,我也不能白拿你葡萄。你快說說,你有什么事?”園丁說:“我什么事也沒有,我就想讓你嘗嘗這葡萄的味道?。?#8221;官員說:“你還是讓我?guī)湍泓c什么忙吧,否則,我白拿你葡萄,也不合適。要不我給你放下吧!”官員放下葡萄,走了。
這個園丁就更失落了。接著,他看見有一對恩恩愛愛的小倆口走過來了。他就想,這個年輕女孩子肯定愛吃這個新鮮水果。他就很殷勤地對那個少婦說:”你趕緊嘗嘗我的葡萄怎么樣?”那少婦接過來吃了,喜笑顏開,還沒說話呢,她丈夫就虎視眈眈地盯著園丁,說:“你什么意思?”園丁一看,轉(zhuǎn)身就跑了,也顧不上問滋味怎么樣了。他太郁悶了。有一天,郁悶的園丁看見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的老頭兒過來了。他也捧了一大抱葡萄過去了,說:“你想嘗嘗我的葡萄嗎?”這老頭兒接過來,一顆一顆地吃,一邊吃一邊贊美,說:“這是天底下最好的滋味了。這個葡萄又多汁,又甜美,這個味道,跟所有的葡萄都不一樣。”他高高興興地把葡萄吃完了以后,揚長而去。
這個園丁特別高興,覺得一天下來,只有最后的這個老頭,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是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認真品嘗它的心愿,我們認為這個葡萄的背后,一定有著某種寓意,要么為利,要么為名,要么為色,人怎么能沒點兒目的呢?所以在我們計較內(nèi)心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葡萄的滋味。
其實,這樣的寓言,跟莊子給我們的啟發(fā)不是一樣嗎?兩千多年的道理,莊子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說,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種愿望,去遇合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你才能能夠體會到世界的真意。
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擺在我們眼前的機遇和美味是一樣的,只不過要求我們,要以什么樣的生存狀態(tài)去解讀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們手中,絕對的時長不會太多。我們每個人,再善養(yǎng)生者也不過活出百歲。
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質(zhì)量卻因人而異。
這種質(zhì)量并一定像我們想像的知識越多、財富越豐、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質(zhì)。恰恰相反,很多時候返樸歸真,用一顆天真的心去面對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爛漫心態(tài),我們的情懷才可能開放,我們的心才真正像通過齋戒一樣,可以破名破利,達到渾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視為天成。當(dāng)一個人個體的生命,與大道自然合乎一體,我們會在天成之境中,體會到生命至真至純的歡欣。
圖:增先國畫欣賞 文: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