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邃藝廬”說瓷 “邃藝廬”說瓷——清代瓷器的器型、紋飾特征 清代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日幕,也是中國傳統(tǒng)瓷器在兩千年瓷器長河中的最后絕響,她濺起的浪花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奪目,尤其是康乾盛世創(chuàng)造的輝煌,今日更是難以逾越。令人遺憾的是康乾盛世以后,中國瓷器的光芒逐漸被海外如日本等國所遮掩,成了名副其實的“瓷器帝國的落日”。清代景德鎮(zhèn)獨領(lǐng)中國瓷業(yè)風(fēng)騷,充分展示了“瓷都”的特有魅力。 如果將清代瓷器分成兩個時期,那順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2—1735)、乾?。?/span>1735—1765)為第一時期。順治在位的時間僅為17年,加上瓷業(yè)停頓,所燒瓷器不多。清人藍(lán)浦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中說:“國朝建廠造陶,始于順治十一年,奉造龍缸······經(jīng)饒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亦未成。”順治的瓷器紋飾主要以人物和動物為主,也有植物和山水等。人物多為仕女或文會圖。動物多見瑞獸。如上海博物館收藏有順治時期的順治十四年款的青花人物碗和順治庚子年款的青花云龍紋瓶。從造型上看,順治時期的瓷器以盤和瓶為多。盤為撇口、圈足。瓶以直筒瓶較為普遍。 康熙朝以后,由于“官搭民燒”、“督陶官”、“御窯廠”等制度的實行,瓷器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滴鯐r期的主要器物有碗、盤、壺為大宗,還有杯、盒、洗、爐、筆筒、罐等。在民窯燒造的瓷器中能見到大件的瓶和尊等器物。尊和瓶的造型較順治朝豐富,如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青花釉里紅人物圖棒槌瓶,有48.1厘米高,規(guī)整又大度。此外,在器型上也以仿前朝的為多,如仿宣德、成化、嘉靖、萬歷等,但較多見的還是訪宣德和成化。也有仿青銅器的造型??滴醭善鞯募y飾主要以龍、鳳、花卉、松、竹、梅等為主,也有人物、民間故事和文字詩詞等題材。人物圖案主要有《八仙》、《竹林七賢》、《三國演義》、《水滸傳》、《多子圖》、《西園雅集》、《群仙祝壽》、《刀馬人》等。 雍正時期的瓷器以琺瑯彩瓷和粉彩瓷最為惹眼。上海博物館2004年年初受贈有一件雍正粉彩橄欖瓶,堪稱精品佳作。雍正器型多沿襲前朝,也有一些創(chuàng)新。如瓶類,出現(xiàn)了多種造型,從感覺上看,總體顯得比康熙朝的瓷器柔美和溫婉。也比較多見仿前朝的器物,如仿哥窯、官窯、成化窯等。紋飾主要有人物、花卉、瑞獸、動物、窯變、云龍紋、纏枝紋、文字、山水等。如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雍正斗彩花卉紋扁壺,高26.7厘米,直口、圓扁腹、雙耳,橢圓形圈足。滿身裝飾花卉,有荷花、桃花、菊花、牡丹、纏枝紋等,色彩艷麗富貴,做工精細(xì),堪稱上品。 有人將乾隆時期說成中國瓷器的集大成時期,一點也不為過。這與乾隆皇帝的性情有關(guān)。乾隆時期的朱琰在《陶說》中記載:“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乾隆時期,無論是器物的造型、釉色、制作工藝、紋飾、品種等,都達(dá)到了頂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從器型來看,主要有各種各樣的杯、盤、碗、盞、碟、瓶、罐、缸、盂、盒、尊、盆、觚、壺、各種象生瓷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量巨大。紋飾也是豐富多彩,山水、人物、動物、花卉、吉祥圖案等均發(fā)揮到了極值。裝飾手法也綜合了前朝的多種工藝:貼花、刻花、印花、雕花、鏤空、堆塑、彩繪等。有些瓷器是多種裝飾工藝的結(jié)合。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乾隆時期的粉彩開光透雕螭龍紋旋轉(zhuǎn)瓶,高10.9厘米,口外撇,束頸,圓鼓腹,圈足外撇。此器分三部分:頸、腹、座,內(nèi)心連接瓶座,可旋轉(zhuǎn),故又稱“轉(zhuǎn)心瓶”。裝飾上既有粉彩,又有鏤空和雕飾。是乾隆朝比較多見的一種器型。 嘉慶以后是清朝瓷器發(fā)展的第二個時期。從嘉慶(1796—1820)到宣統(tǒng)(1909—1911)的一百余年是中國瓷器的衰微期。嘉慶以后,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外交、國力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瓷器除了沿襲前朝的工藝、器型、裝飾外,無多大創(chuàng)新。在此不贅述。 總體上來看,清朝瓷器的造型歸結(jié)起來有以下特點:一、屬于飲食器、盛器和日用器的主要有杯、盤、碗、盅、碟、壺、罐、洗、缸、盒、盆、燭臺、桌、凳、枕等。二、屬于陳設(shè)和玩賞器的有瓶、尊、觚、插屏、花托、鼻煙壺、蟋蟀罐、棋具、象生瓷和各種瓷雕等。三、屬于文房用品的有:水盂、筆洗、硯臺、筆筒、印盒、筆架、筆桿、墨床等。此外還有一些祭祀用器和宗教用具等。清朝瓷器的紋飾,總體上看也可分成幾大類:吉祥瑞獸圖案——松鶴、牡丹、仙桃、蝙蝠、喜鵲、鵪鶉、龍鳳、石榴、游魚、鴛鴦、麒麟、獅子等。山水圖案——主要吸收宋代院體畫風(fēng)和元代或清初“四王”等畫風(fēng)。也有西湖十景或園林景觀等。人物圖案主要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嬰戲圖、耕織圖等?;ɑ軋D案以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四君子”——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等為主。也有喇叭花、牽?;?、纏枝花等。此外,也常見有書法詩文,顯示出文雅風(fēng)流之韻。諸如《圣主得賢臣頌》、《出師表》、《滕王閣序》、《赤壁賦》、《蘭亭序》等均可在瓷器上找到。 “邃藝廬”說瓷——明代瓷器造型和紋飾 明代十七朝天子,除建文、泰昌、洪熙三朝少見瓷器外,余多有見。目前明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也還時有所見,但精品不多。相對于大陸的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海外市場上的明代瓷器則要多些。這一方面主要是海外對瓷器的熱衷要甚于中國書法和繪畫。另一方面瓷器作為大宗的外銷商品留存在海外的數(shù)量較多。當(dāng)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陸禁止拍賣出土的器物。所以可能有很多的出土器物以其他方式在流通,而不易被覺察。 中國瓷器的真?zhèn)我恢笔抢Ю@世界的難題,相對于書畫而言,瓷器則要容易一些。本文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從明代瓷器發(fā)展的順序簡要探討一下各皇位時期瓷器器型和紋飾的特征。瓷器的器型和紋飾是瓷器鑒定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 洪武、建文(1368—1402年)時期 洪武、建文在位共計35年(其中建文4年),陶瓷史上一般將建文劃在洪武時期。如成書于明代嘉靖年間,臬史、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書》中就說:“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始開窯燒造······有御廠一所。”從傳世和出土的洪武(建文)時期的瓷器紋飾看,內(nèi)容以花卉、動物等紋飾為主。洪武時期的青花花卉紋飾主要有蕉葉紋、蓮瓣紋、菊紋、牡丹紋、忍冬紋、石榴紋等。洪武時期的花卉紋飾多以組合紋飾出現(xiàn)。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花竹石石榴紋盤》(高8.6cm口徑46.5cm),正面盤心飾竹、石和石榴花紋;盤器內(nèi)壁有牡丹、石榴、菊花和山茶花等;口沿邊飾有纏枝菊紋。盤器外壁有纏枝菊紋。從存世品看,洪武的大盤瓷器大多以滿飾花卉紋為特征。 1964年,南京明代故宮出土一件官窯青花云龍紋盤(殘器)。上有紋飾:邊墻外壁青花,里壁模印,兩面同是云龍紋飾。······盤心有如意云紋三朵。明代洪武官窯龍紋有繼承元代龍紋的特征,但形象變得溫和,表現(xiàn)手法較簡潔。至于建文時期的瓷器,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年款的考古學(xué)意義上的瓷器。 洪武、建文時期瓷器的造型以盤、壺、瓶(玉壺春瓶)、碗等為主。 永樂、洪熙、宣德(1403—1435)時期 這一時期在明代歷史上也是很短暫的,但瓷器以永樂和宣德最為知名。紋飾較前朝豐富多了,主要有三大類:植物紋飾、動物紋飾和人物紋飾。植物紋飾有纏枝紋、牡丹紋、菊花、松樹、竹子、梅花、仙桃、石榴、苜蓿、海棠、枇杷、折枝花、靈芝、葡萄、櫻桃、山茶等。動物紋飾以象征吉祥的龍鳳圖案為主,也有一些海獸、麒麟、獅子、喜鵲、鴛鴦、魚紋等。人物紋飾主要有庭園仕女、少數(shù)民族樂舞、吹蕭引鳳、嬰嬉紋等。此外也有少許的幾何紋飾如回紋、弦紋等;文字紋如藏文或阿拉伯紋。從傳世器物看,動物紋飾和人物紋飾多出現(xiàn)在宣德時期。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宣德時期的《青花仕女賞畫圖高足碗》,畫中兩仕女對坐賞畫,人物置身于山水花草樹木之間,愜意恬靜又顯得文雅風(fēng)流。這一時期紋飾的裝飾表現(xiàn)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不僅有繪、劃,也有剔刻、壓印、堆塑等工藝。 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造型主要有瓶(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壺(扁壺、執(zhí)壺)、罐、尊、燭臺、香爐、盤、碗、杯(高足杯)、盞托、花澆、洗等。 正統(tǒng)、景泰、天順(1436—1646)時期 這一時期歷時28年,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黑暗時期——“空白期”,即未見有三朝官窯款的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帶有“天順年”楷書款的青花波斯文三足爐。 此三朝瓷器的紋飾主要有孔雀牡丹紋、松竹梅紋、纏枝蓮紋、八仙圖、應(yīng)龍麒麟紋、高士圖、攜琴訪友圖、波斯文等。從這三朝的青花瓷器看,紋飾裝飾得比較滿。這三朝的器型基本沒什么創(chuàng)新,大多沿襲前朝,主要以罐、瓶、盤、碗、爐等為主。 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時期 在中國明清瓷器的歷史中,廣泛流傳著“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成化瓷器拋開了宣德時期瓷器的豪放粗獷,走向了恬靜、細(xì)膩和柔美。這一時期的紋飾主要有纏枝紋、高士圖、花鳥紋、云龍紋、仕女圖、麒麟紋、海獸紋、松竹梅紋、寶相花、如意紋、梵文、阿拉伯文、天馬紋、道士圖、葡萄紋、園景圖等。這些紋飾大多通過彩繪、刻劃、壓印、堆雕、金飾等手法做就。成化——正德時期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瓶、罐、爐、盤、碗、杯、尊、盒、燭臺、花插、洗等。這一時期我們印象較深的有成化斗彩雞缸杯、天字罐等。 嘉靖、隆慶、萬歷(1522—1620)時期 歷史的發(fā)展總是按既有的規(guī)律朝前。這三朝算起來有近一百年的歷史,僅嘉靖皇帝在位就45年。國勢的衰微、朝廷的腐敗已在這體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shù)作品中。雖然海外貿(mào)易使得嘉靖瓷器有一次回光返照式的輝煌,藍(lán)浦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中說:“制作益考,無物不有。”但粗陋的工藝總還是掩飾不了頹廢的趨勢。嘉靖——萬歷時期的紋飾主要有:云龍紋、八仙圖、纏枝紋、牡丹紋、魚藻紋、雙龍戲珠紋、四愛圖、嬰戲圖、瓔珞紋、魚蓮紋、壽字紋、文人雅玩圖、舞蹈人物圖、松竹梅紋、高士圖、龍鳳紋、鴛鴦臥蓮紋、八卦紋等。器型主要有:瓶、尊、罐、壺、盒、爐、洗、盆、盤、碗、杯、觚等。 泰昌、天啟、崇禎(1620—1644)時期 如果說泰昌在位不到一年病死告亡給本已萎靡的明王朝帶來不幸的話,那崇禎皇帝的一根井繩則永遠(yuǎn)結(jié)束了大明朱氏王朝。這一時期的器物和紋飾多沿襲前朝,卻明顯地表現(xiàn)出粗陋、衰落的跡象。官窯款識的瓷器也少見。這一時期的紋飾主要是人物、山水、花卉、纏枝紋等。器物主要是杯、盤、碗、盆、瓶、壺、爐、觚等。 “邃藝廬”說瓷——陶瓷上的印款和題識 陶瓷上的印款和題識是指以文字或符號為表現(xiàn)形式且附著在陶瓷器上的特殊裝飾。印款大多附在瓷器的底部,也有少量置于瓷器的腹部或頸部。題識主要是文字的題寫,一般在陶瓷的蓋面或腹部。關(guān)于款識,早在漢代的文獻(xiàn)中就有闡述,《漢書·效祀志》中說:“鼎細(xì)小,又有款識”。后來又有人進(jìn)一步解釋,張士南在《游宦記聞》中說:“款謂陰字,是凹入者;識謂陽字,是凸出者。”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冶陶的國家之一,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國家。陶器的歷史距今有一萬余年,瓷器的歷史也近兩千年——東漢末年在浙江(越地)燒成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瓷器。陶器上出現(xiàn)文字比較早,只不過這種文字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成熟的像甲骨文那樣的文字,而是一種文字符號,它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名為“刻契陶文”。文字作為文明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陶器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陶瓷器上出現(xiàn)印款和題識也是陶瓷器成熟的重要標(biāo)志,它賦予了陶瓷器更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shù)形態(tài)的發(fā)展。從陶瓷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陶瓷器從單一的素面發(fā)展到簡單的裝飾,從單一簡單的裝飾發(fā)展到多元綜合的裝飾。同時這種裝飾理念在中國的其他文化形態(tài)——青銅、繪畫等上也體現(xiàn)出來。 陶瓷器上的印款和題識是陶瓷器鑒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工匠、帝王、供養(yǎng)人等人的重要印記,也是文化趣味、時代風(fēng)尚和生活特征的重要標(biāo)識。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階段陶瓷器的印款和題識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仔細(xì)分析和嚴(yán)加鑒別,找出相同的規(guī)律和不同的差異。 下面從幾個方面對陶瓷器上的印款和題識做一些簡單的分類和描述: 從陶瓷器款識的書寫方式看,有以下幾種:一、刻劃式。二、模印式。三、書寫式。早期的單色釉瓷主要以刻劃、模印甚至堆塑的手法在胎體上進(jìn)行。這種方式主要出現(xiàn)在元代以前的陶瓷器上。如越窯青瓷、定窯白瓷、龍泉青瓷等。隨著彩瓷的出現(xiàn),書寫形式成了主要的款識方式。這種方式主要出現(xiàn)在明清時期的瓷器上。如青花瓷器、釉里紅瓷器、粉彩瓷器等瓷器款識。 從陶瓷器的款識種類、形式看,主要有:文字類(印章、詩文、題句等)和圖紋類(動物、植物、符號等);款識的形式,有橫排、豎排,長形、方形、圓形、弧形等,有圓圈、方框等。文字也有多種形式和體式,如不同的文字(如漢字、梵文、八思巴文、西夏文、滿文、英文等)、不同的書體(如篆書、行書、楷書、隸書、變體文字等)。 從陶瓷器的款識內(nèi)容看,主要有:紀(jì)年款(包括寄托年號款)、堂名齋名宮名公司單位名款、工匠窯主款、商業(yè)廣告款、吉祥語句款、詩文款、符號款(如雙圈款)、記事款、動物款、植物款等。 不同陶瓷器上的款識有不同的風(fēng)格。從早期的越窯瓷器上看,主要有以下特征:東漢越窯青瓷上有“王尊”等的單體款。三國時期的青瓷虎子上題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誼作”。這個款識很明顯包含有紀(jì)年、地點、工匠等綜合款。西晉時期的魂瓶上有“出始寧用此廩 宜子孫正厲高 陳泉四作”。唐代越窯瓷器上還有墓志等滿器銘文??梢娫礁G瓷器上的款識是多種多樣的。比越窯稍晚一些的長沙窯瓷器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唐代詩文款識,如“萬里人南去”、“自入長信宮”、“去歲無田種”等。同時作為商業(yè)用瓷的長沙窯瓷器當(dāng)然也出現(xiàn)了相當(dāng)于廣告用語一類的款識,如“鄭家小口天下第一”等。此外還有如“油盒”、“陳家美春酒”、“瓦貨老行”等實用款名。在唐代另一名瓷——邢窯白瓷上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款識,如“王”、“翰林”等簡單的款識。 宋元時期的瓷器款識,明顯的比唐代豐富得多。宋代瓷器以“官”、“哥”、“汝”、“定”、“鈞”、“龍泉青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等為主。元代以青花(釉里紅)瓷和樞府白瓷等為主。在定窯的白瓷上我們看到了“易定”、“至道元年”、“尚藥局”、“定州公用”、“長壽酒”等款識。在汝窯瓷器上看到了“吳”、“甲”、“丙”等單字的款識。也從鈞窯瓷器上看到了“奉華”、“宣和元寶”、“省符”等款識。在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上也能看到“段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朱”、“徐”等款識。在龍泉青瓷上出現(xiàn)了“天”、“大吉”、“金玉滿堂”、“美酒清香”、“泰定四年”等款識。在元代釉里紅的瓷器上出現(xiàn)了“禾黍豐而倉廩實”、“子孫盛而福祿崇”等對聯(lián)式的款識。在元青花瓷上出現(xiàn)了“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等詩句款識。 明清時期,中國陶瓷器的中心轉(zhuǎn)移到了江南,以江西的景德鎮(zhèn)和江蘇的宜興為中心,前者是中國的“瓷都”,后者成了中國的“陶都”。明清時期,除了陶瓷器的制作出現(xiàn)了嚴(yán)格的制度和規(guī)范之外,陶瓷器的款識也變得規(guī)范和有秩序。主要有兩大分野:官窯和民窯款識。而在所有的陶瓷器款識中又以紀(jì)年款為最多。在明代十七任皇帝中,以紀(jì)年款、吉祥用語款和堂名齋號款等為多。如紀(jì)年款“洪武七年二月十七日造”、“永樂年制”、“天順年”、“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等。在紀(jì)年款中,以“××年造(制)”和“大明××年造(制)”為多。堂名齋號款多集中在明代中后期,如嘉靖、隆慶皇帝以后。主要有“××堂”、“××府”、“××房”、“××齋”、“××居”、“××園”等。吉祥用語款在明代除了正統(tǒng)、天順兩朝少見外,其他皇帝時期均有出現(xiàn)。大多如“福”、“祿”、“壽”、“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國泰民安”等。此外,在明代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工匠款,如“陳文顯造”、“程舍自造”、“紫芝主人監(jiān)制”等。清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是瓷器款識大量涌現(xiàn)的時期。除了紀(jì)年款比較有規(guī)律,如大多數(shù)為“××年制”或“大清××年制”,但也有少數(shù)加上了天干地支,如“嘉慶己未年”或“道光戊戌年制”等,也有“光緒七年”等紀(jì)年款。清代除了紀(jì)年款較多外,堂名齋號款也是非常多,遍及清代所有的皇帝時期,而其中又以康熙、乾隆和道光為最多。在清代的堂名齋號款中,可以見到一些重復(fù)的款識,如康熙“玉蘭齋”,在明崇禎時就出現(xiàn)過。在康熙一朝也出現(xiàn)過同一堂款的不同形式,如“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慎德堂仿古制”,在光緒朝又出現(xiàn)了“慎德堂制”等款識。這些在款識的鑒定方面要特別注意。清末以后,尤其是民國時期,對前朝瓷器的仿制,出現(xiàn)了大量的仿制款,這些在鑒定方面也是比較難得。 此外,要提到的是陶器中的紫砂款識。紫砂款識較之于瓷器則比較簡單,其款識的題寫方式主要以刻、劃為主,也有少許的書寫。在刻寫的方式上,有陽刻也有陰刻。其內(nèi)容主要以名款和詩文為主。如“陳偉之印”、“時大彬制于三友居”、“鳴遠(yuǎn)”、“芳?xì)鉂M間軒”等。 總之,陶瓷器款識是陶瓷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陶瓷鑒定重要的依據(jù)和標(biāo)識。對于陶瓷收藏者而言,不僅要在陶瓷的造型、紋飾、釉色、制作工藝等方面下很大的工夫,同時,陶瓷器的款識也是一門非常重要和必修的一課。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邃藝廬”說瓷——歷代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美麗“外衣”的色彩。中國瓷器的釉色起初應(yīng)是在陶器上得到啟發(fā)而造就的。夏商周三代——“青銅時代”之前的幾千年,我們的祖先經(jīng)歷了很漫長的陶器時代,創(chuàng)造了很多精致富麗的彩陶、黑陶和白陶等陶器品種。戰(zhàn)國時期原始瓷的出現(xiàn),超越了幾千年來人類用陶的歷史,而其上的一層薄薄青釉仿佛一簾輕紗,似乎在暗示著一場真正的瓷器運動即將開始。果然在東漢末年,中國的越州大地——浙江的先民燒成了中國瓷器史上的第一件瓷器,也第一次給瓷器穿上了美麗的“衣服”——青釉。隨后的將近一千年,以青釉和白釉為主體的中國瓷器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并在唐朝中后期向世界發(fā)布了中國瓷器的輝煌信息,也因此開辟了“陶瓷之路”,瓷器也就成了中國繼絲綢之后又一個重要的外交、文化和經(jīng)濟(jì)載體。 景德鎮(zhèn)瓷器的崛起,無疑是中國瓷器后一千年的驕傲。這一時期的瓷器無論是造型、紋飾、制作工藝還是釉色,都達(dá)到了顛峰,因此也無愧于“瓷都”的美名。下面我們簡要談?wù)劯鱾€時期的瓷器釉色。元代以前中國瓷器的釉色可謂是“五朵金花”——青、白、黑、藍(lán)、紫。到了元代以后,瓷器的釉色日漸豐富起來。 漢代到元代的瓷器釉色: 唐代以前,中國瓷器的釉色主要是青色,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中心統(tǒng)治了中國瓷業(yè)近700年。這其中也經(jīng)歷了商周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期的初始青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和北方青瓷,以及唐代非常成熟穩(wěn)重的青瓷。唐代開始,北方瓷業(yè)的發(fā)展打破了越窯青瓷獨霸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主要在河北邢窯一帶。唐代茶圣陸羽是這樣評價“南青北白”:越瓷青,類玉類冰,邢瓷白,似銀似雪。 五代到北宋時期,越窯青瓷繼續(xù)著它的輝煌,并創(chuàng)造了越瓷史上的顛峰之作——“秘色瓷”,當(dāng)人們從陜西法門寺的地宮中發(fā)現(xiàn)它時,無不為之驚嘆。難怪唐代詩人陸龜蒙高度評價這一稀世瓷珍:“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好景不長,宋代越窯青瓷被來自浙江的另一支瓷器隊伍所取代,這就是“龍泉青瓷”,也從而保持了浙江青瓷的脈系,綿延下去。宋代要提到的瓷器有很多,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它們的名氣就像蘇東坡等人一樣響。汝窯瓷釉色成青色系,與越窯不同,泛藍(lán)或月白色。鈞瓷有紫、藍(lán)、月白等釉色。定窯的釉色多成白色,也有紫等釉色。官窯釉色多為青色系。哥窯則多為青色和米色系,并成紋片狀。此外,要提到的便是景德鎮(zhèn)的影青釉、耀州要窯的青瓷系列和吉州窯、建窯的黑釉盞。遼、金、元時期,瓷器的釉色逐漸豐富,有白、黑、綠、黃、紅、藍(lán)、褐、青、醬、三彩等釉色。 明代瓷器的釉色: 明代瓷器的釉色總體特點是釉厚滋潤、沉穩(wěn)。洪武、建文時期(1368—1402)的瓷器繼承元代瓷器的特點,粗拙大度。這一時期主要以青花瓷或釉里紅為主。因此釉色主要是白釉,但因工藝粗拙,總體上呈灰色或偏青色。永樂——宣德時期(1403—1435),由于瓷器品種的大量增加,釉色也豐富多彩,從釉色工藝上看,主要分成三類:釉上彩、釉下彩和單色釉。這一時期的主要釉色有甜白、冬青、影青、翠青、紅釉、藍(lán)釉、孔雀綠、黃釉和黑釉等。永樂時期的甜白釉,溫潤如玉,質(zhì)如乳汁,因此也稱做“奶白”。鮮紅釉也是永樂時期的名品,是銅紅釉技術(shù)的高度表現(xiàn),以鮮亮、瑩潤為特點。宣德時期的藍(lán)釉與紅釉也是值得一提。宣德的紅釉品種繁多,有寶石紅、霽紅、醉紅、雞血紅等稱謂。藍(lán)釉也是相當(dāng)名貴,有寶石藍(lán)、霽藍(lán)等。宣德霽藍(lán)的顯著特點是釉質(zhì)肥厚,不流動,有桔皮紋特征。 “空白期”(1436—1464)瓷器的釉色主要有單色白釉、青花白釉等。正德時期的青花白釉厚實潔白;景泰時期則白中孕青;天順時期也略呈青白色。天順時期的霽藍(lán),不是很純正,藍(lán)中泛黑。 成化——正德時期(1465—1487)是明代瓷器的一個輝煌點。尤其成化的斗彩成為中國瓷器史上一個經(jīng)典。成化時期的單色釉瓷器主要有:黃釉、白釉、藍(lán)釉、紅釉、醬釉、仿古釉如仿哥釉等。民間流傳看瓷器的說法,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弘治與正德時期基本上與成化風(fēng)格相近。 嘉靖——萬歷時期(1522—1620),隨著明代國力的衰微,瓷器也逐漸走向頹勢。與前朝的瓷器相比,這一時期的瓷器顯得粗拙渾厚,遠(yuǎn)沒有成化時期的細(xì)膩和光潔。五彩是嘉靖時期的名品佳器,直接在白釉上繪制五彩,但釉面不夠細(xì)膩潤澤。此外,還有白釉、礬紅、黃釉、綠釉(瓜皮綠等)、紅釉、醬釉、藍(lán)釉(孔雀藍(lán)等)、紫釉(茄皮紫等)、青釉(冬青、回青、影青等)等。萬歷時期在位48年,較長的任期沒有改變整個明代的頹勢,瓷器亦是如此。這一時期的主要釉色有藍(lán)釉、白釉、黃釉、青釉等??傮w特征是較前朝粗拙,工藝凋零。 泰昌——崇禎時期(1620—1644),這是明代瓷器的最后一個時期,瓷器品種也很單一,主要是青花和一些白釉瓷器,釉色也比較暗淡。不過這一頹勢在不遠(yuǎn)的清代很快得到了改變。“康乾盛世”似乎成了中國瓷器的絕響。 如果打個不恰當(dāng)?shù)谋扔?,將明代的瓷器釉色比喻成醇厚的宋代繪畫,那清代瓷器的釉色就好象是紙上云煙的明清繪畫。 清代兩百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中國瓷器應(yīng)有的輝煌,但正像歷史的發(fā)展一樣,有起也有落。如果說順治時代掀開了清代瓷器的序目,那康熙則是前瞻性地迫不及待地將清代瓷器帶入了繁榮。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繁華到乾隆時期中國瓷器也像中國歷史一樣開始顯得羸弱和蒼白。久有的輝煌只能留待后人在考古和尋訪中抱有懷舊的情懷和失落的思考。 清代瓷器釉色總體上看顯得比明代要單薄,釉質(zhì)沒有明代醇厚,光澤也不及明代沉穩(wěn)。順治時期還是較多的繼承了明代的遺風(fēng),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品種,如青釉、黃釉、白釉、茄皮紫釉等。青花的發(fā)色也多暗淡。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是中國瓷器的極度發(fā)展時期,可謂“顛峰”。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不僅傳承了前代的經(jīng)典,也有新的發(fā)展。主要有紅釉、藍(lán)釉、黃釉、紫釉、金銀色、綠釉、青釉及各種仿古釉等。嘉慶以后,除了沿襲前朝的釉色外,基本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 參考資料: 1、《漢書》卷28下,《地理志燕部》 2、日本·矢部良明《日本出土唐宋時期的陶瓷》,見《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3輯 3、日本·古原宏申《日本的中國畫研究與收藏》,見《朵云》總40期1994年1月 4、《日本書紀(jì)》應(yīng)神天皇15年8月條、16年2月條 5、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6、東進(jìn)?!妒澜缣沾伤囆g(shù)史》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1995年4月 7、《明清陶瓷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朱培初輕工業(yè)出版社1984年4月 8、《宋代陶瓷與對日貿(mào)易》劉蘭華《中國古陶瓷研究》第5輯紫禁城出版社 9、日本·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譯《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10、葉文程等《浙江青瓷的對外輸出》《江西文物》1989年 11、《阿拉伯史綱610---1945年》郭應(yīng)德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 12、《中國交通史》白壽彝著 上海書店1984年3月版 13、《后漢書·西域·大秦傳》 14、《宋書·蠻夷傳》卷97 15、熊廖著《陶瓷美學(xué)與中國陶瓷美的民族特征》浙江美院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16、《太平御覽·舟部》 17、《新唐書·地理志》 18、惠琳《一切經(jīng)音義》。惠琳:唐高僧,疏勒國人。通內(nèi)外學(xué),尤精訓(xùn)詁,開元中住京師 西明寺,有大藏音義一百卷,即《一切經(jīng)音義》。 19、《中國印度見聞錄》蘇來曼著,穆根萊等譯中華書局,1983年初版。 20、《泉州灣宋代海船發(fā)掘與研究》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編 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 21、《萍州可談》卷2 22、王禮《鱗原文集》。 23、《伊本·白圖泰游記》馬金鵬等譯,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初版 24、《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 葉文程,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25、《中國古陶瓷論叢》傅振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5月版 26、《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1987年福建晉江年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27、《海上商旅》周平著,《中國陶瓷》,1989年第五期,共106期 28、《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29、《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30、《阿拉伯通史》美·希提著,馬堅譯,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 31、《全唐文》卷35 32、《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協(xié)會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 33、《續(xù)文獻(xiàn)通考》卷26 34、《明史·食貨志》卷4 35、《舊唐書·李勉傳》 36、《中國商業(yè)史》王孝通著,上海書店,1984年11月版 37、《宋會要輯稿》 38、《西洋朝貢典錄》明.黃省曾著,謝方校著,中華書局,1982年9月版 39、《宋史》卷185 40、《中國陶瓷》馮先銘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1、《瀛涯勝覽》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中華書局,1955年版 42、孟凡人、馬文寬:《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fā)展》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43、林士民《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明州》,海洋出版社,1990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