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血虛風燥
【英文名稱】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dry
【別名】(中醫(yī)):風熱瘡,牛皮癬,白瘧,蛇皮癬,風瘙癢,白屑風,(西醫(yī)):玫瑰糠疹,神經(jīng)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脂溢性皮炎,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癥,紅皮病
【中醫(yī)釋名】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暗耗,轉(zhuǎn)為血虛風燥,風邪外襲。
血虛風燥,其實是中醫(yī)學中血虛和風燥兩個辯證術(shù)語。血虛指營學不足出現(xiàn)虛弱的病理。由于失血過多或慢性出血、臟腑虛損、化生精血機能減退或障礙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虛,出現(xiàn)貧血癥狀。臨床上一般分為心血虛、肝血虛、心脾兩虛等癥型。風燥指風與燥兩種邪氣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時令。臨床表現(xiàn)為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滯、肋痛、皮膚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脈浮澀。如血虛風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虛生風和和液燥生風,總稱虛風內(nèi)動。
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暗耗,轉(zhuǎn)為血虛風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復,氣血不足,衛(wèi)外不固,風邪外襲的一面。然總不能離開血虛風從內(nèi)生,肌膚失于濡煦的機理。
初期,皮膚呈現(xiàn)干燥不潤澤的外觀,轉(zhuǎn)為粗糙、肥厚,狀如苔蘚,形似席紋;斑疹多數(shù)為淡紅色,或者為淡褐色;膚表干枯頗似干魚之皮,上覆糠秕狀鱗屑,嚴重時還會發(fā)生長短不一,深淺不等的隙裂;自覺瘙癢劇烈,夜間尤重,搔之則瘙痕遍布,結(jié)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澤;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氣短乏力,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淡紅有裂紋,苔少或苔凈如鏡,脈虛細數(shù)。
治療法則
涼血,清熱,養(yǎng)血,潤燥,熄風,止癢。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養(yǎng)血潤膚飲(或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花粉12克、紅花6克、桃仁6克、黃芩10克、黃芪l0克。
2.風癬湯加減: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2克;當歸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紅花6克、黃芩6克、苦參4.5克、蒼耳子3克、白蘚皮12克、地膚子l0克。
以上兩方適用以瘙癢為主的血虛風燥證。
(3)克銀二號方:生地30克、玄參15克、丹參15克、麻仁l0克、大青葉15克、山豆根l0克、白蘚皮15克、草河車15克、連翹15克。本方適用于血虛風燥的銀屑病(主證:淡紅色斑疹、鱗屑薄而少)。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溫,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2.加減變化:伴氣虛者基本方加黨參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虛加阿膠10克、首
烏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術(shù)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劇加珍珠母15~30克、生龍牡各15克;瘙癢夜重加雞血藤12克、鉤藤12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合歡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黃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蓯蓉12克、倍用當歸20~30克;皮膚干燥,糠秕狀鱗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藥l5克;皮膚肥厚狀如苔蘚加阿膠10克、蒼耳子3克、蒼術(shù)10克。
(二)外敷藥物:
本證的主要矛盾是皮膚干燥、脫屑、肥厚和瘙癢,故而外敷藥物以軟膏為主,酌用搽劑,盡量少用水洗劑,避免干燥、脫屑的進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過濾,留油備用。外
涂患處,每日1~2次,有解毒,潤膚的作用,適用于本證候的全過程。
2.九華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龍骨120克、川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
18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按20%濃度調(diào)成軟膏,備用。每日外搽1~2次,有潤燥、止癢,彌合隙裂的功效,適用于本證候的肥厚、干燥和脫屑階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礬30克、輕粉30克、煅龍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腦4.5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土林按25%濃度調(diào)成軟膏。每日外搽1次,薄涂患處。有散風、祛濕、柔膚、止癢的功用。
4.復方黃連搽劑:川黃連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備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熱、散風、止癢的功效,適用于本證候局限性肥厚,狀如苔蘚階段。
(三)飲食療法
1.肥海參1對,濃煎取汁,搗爛服用,每周2次,有益陰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烏棗200克,水煎3次,濃縮,加蜂蜜1000克,攪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湯匙,開水沖化服之,有潤燥、柔膚、止癢的作用。
3.新鮮水魚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藥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姜5克,食鹽適量,先大火煮開后,轉(zhuǎn)為小火燉至肉爛,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陰補腎、養(yǎng)血潤膚之效。
施治要點
(一)古人論燥,大凡有風燥、火燥、血燥.虛燥之分,本證之燥因血虛而引起,血虛之由皆系火邪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過程中,既要甘寒滋潤從本治之;又要兼顧火與風的侵襲從標治之。
(二)在具體遣方用藥時,要重視患者年齡的大小,體質(zhì)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齡長者、體質(zhì)干瘦者,偏于陰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當以壯水制火的六味地黃丸為上;年齡在40歲以下者,治在肺,選用沙參麥冬飲之類較宜;體形胖碩者則要顧及濕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蒼術(shù)、竹茹、姜半夏之類,理所當然。
1.針劑:取穴合谷、風池、血海;備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施補法,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l0次為l療程。
2.耳針:取肺、神門、腎上腺、肝、皮質(zhì)下,每日1次,留針30分鐘。
3.頭針:取雙側(cè)感覺區(qū)2/5或選相應部位的感覺區(qū),隔日針刺1次。
4.梅花針:先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后,用七星針在患處向心性輕巧叩刺,以少量出血為度,隔日1次。
以上針刺療法有較為理想的止癢功效,適用于本證候以瘙癢為主的病種。
5.灸法,取艾卷點燃直接灸患處,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有祛風散寒,
活血止癢作用,適用于局限性皮膚肥厚者。
6.刺絡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針點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本證候以瘙癢為主的病種。
7.滾刺:先用75%酒精棉球或以1:1000新潔爾滅溶液消毒后,再用滾刺筒在病變部位進行推滾,推滾至皮損處全部少量滲血,揩干血液后,用傷濕止痛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滾1次,7次為1療程。本療法適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膚病。